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人世间杂志 > 《人世间》总006:关爱生命 · 如理思维 · 高倍境下看烦恼

《人世间》总006:关爱生命 · 如理思维 · 高倍境下看烦恼

发布日期: 2016-05-23 浏览量: 1,955 次浏览

高倍境下看烦恼

释宗净

  最近在广东闹得沸沸扬扬的“非典型肺炎”事件再次证明——防病治病关键在明确诊断。在病因查明之后,疾病才能得到正确而有效的治疗。而致人疾病的细菌、病毒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被看得清清楚楚,并要借助于专业人员那双受过专业训练的眼睛。同理,学佛人要想解除生死大患,就必须明白流转生死的原因。只有佛陀的慧眼,才能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在佛法中才能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意思是说,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流转,是由于它既能招感业力,又可引发未来的生死果报,这两种作用称为“发业润生”。好比植物落下的种子,还需要水分的滋润,才能长出嫩芽。众生由于迷惑事理而造成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的滋润,就会产生力量,招致苦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业、苦展转相因,循环不息,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可见,烦恼就是我们生死大患的真正原因,同时也是我们了生脱死之关键。本文依据相关经论,仅就烦恼的种种表现、不同分类作些梳理。
一、烦恼是什么?
烦恼梵语klesa,又名惑,是使有情身心发生恼乱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类于意识或无意识间,为达到我欲、我执之目的,常沉沦于苦乐之境域,而招致烦恼束缚。在各种心的作用中,觉悟为佛教的最高目地,就此而言,妨碍实现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通称为烦恼。
佛陀为了使众生认知烦恼的危害,从各种不同的立场、角度来说明。烦恼因此有种种异名:
1、随眠:潜在的烦恼随逐众生,眠伏在深层意识里,以极微细的活动形态,在不知不觉中扰乱有情身心,所以称为“随眠”。
2、缚:指烦恼束缚众生身心,并且招感苦果,使众生不得自在。
3、盖:因烦恼覆障遮盖善心,所以称为盖。
4、漏: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漏泄为患,又于生死中流转三界。
5、缠:指烦恼在起现行时,缠缚清净心性,能妨碍修善。
6、取:因为欲贪等烦恼炽盛猛烈,使得六根不断弛求执取外境。
7、系:烦恼将众生系缚于迷惑的世界,使身心不得自由。
8、使:指烦恼能驱使有情在生死中流转不已。
9、垢:指烦恼能污染众生的心性。
10、轭:指烦恼能牵制众生,使不能出离生死。
11、结:又作结使。结是系缚的意思,指众生被烦恼系缚在迷境里,而无法出离生死之苦。
12、暴流:大水暴涨时,可漂流人畜、房屋等。烦恼来时有如洪水一般,能流失众生的善良品德,所以称为暴流。
13、尘垢:尘埃能附着于它物,并予以染污。烦恼能附着于心上,垢染清净心性。
14、客尘:又作客尘烦恼。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而是因为迷于事理方生起的,所以称为客;又因烦恼能污染清净心性,犹如尘埃能染污万物,所以称为尘。
15、稠林:指众生的烦恼,交络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称为稠林。
16、尘劳:指烦恼能染污心性,使身心劳顿。

二、烦恼的种类
(一)《百法明门论》的分类:
1、根本烦恼有六:
贪:指悭吝不舍,越分追求,非义而取。
嗔:指无慈悲之心。
痴:对一切事理没有正知正见,执非为是,因果迷乱。
慢:指与他人较量优劣,而生起轻蔑他人的心理。又可分为七种:(1)慢:对于不如己者,认为自己较为殊胜,或对于与自己同等者,认为不过与自己同等,而生起贡高我慢的心理。(2)过慢:对于与自己同等或胜过自己的人,硬说自己胜过对方。(3)慢过慢:对于胜过自己的人,反认为自己胜过对方而妄生慢心。(4)我慢:是其慢的根本慢,即对于五蕴假合的色身,内执有我,认为所有人都不及自己;外执我所,认为凡我所有的,都比别人所有的高明。(5)卑慢:对于极优越的人,却认为自己只有稍微不及;或虽然承认他的高胜,却不肯虚心向对方学习。(6)邪慢:自己无德无能,却认为自己有德有能。(7)增上慢:对于尚未具有的殊胜德性,或尚未证得的果位,认为自己已经拥有或证得。
疑:拔无因果,不信三宝。
不正见:见是经过推想、决定后所产生的思想见解,又分为正见、不正见。正见指能够如实了知世间出世间因果、清净染污法者;不正见指昧于世间出世间因果的邪恶见解,是烦恼的根源,可分为五种,称为五见:(1)身见:又称为萨迦耶见,指不知色身是五蕴和合假有,而执著实有我身,生起我、我所有的知见。(2)边见:指偏执一边的极端见解,例如说世间是常、是断、是有边、是无边;或主张色身与心灵是同、是异;或认为如来圆寂后是有、是无等学说都属于边见。(3)邪见:指否定四谛因果道理的见解。抱持邪见者,不惧恶、不行善,在五见中最为邪恶。(4)见取见:执着错误的见解以为真实。(5)戒禁取见:执着不正确的戒律,以为可以达到解脱或升天的果报,这种错误执着见解称为戒禁取见。五见与六根本烦恼的前五项合称为“十根本烦恼”,又称为“十使”。五见具有推崇探求的特性,作用猛烈,故又称为五利使。相对五利使而言,贪嗔痴慢疑的推求则较为钝拙,所以又称为五钝使。
2、随烦恼: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从属烦恼,则称为枝末烦恼,或随惑、随烦恼,具有染污的作用。共有二十个:
忿:遇逆境不能忍受。
恨:忿恨之后,怀恨在心。
覆:做恶不欲人知,又掩盖过失。
恼:不顾道义,遇逆境即恼害他人。
诳:诈现功德,矫妄于他。
谄:假现礼节,伪作威仪。
骄:倨傲,恃己有德有能。
害:违害、扰乱有情。
嫉:嫉妒,妒忌他人。
悭:吝啬财法。
无惭:不尊重自己人格,自暴自弃。
无愧:不怕对不起别人,不惧刑罚,不听劝告。
不信:不信因果,诽谤圣贤。
懈怠:蹉跎岁月,虚度光阴。
放逸:于诸善品,不乐勤修;于诸恶法,心无防护。
昏沉:神志昏蒙,多增睡眠,不修正道。
掉举:妄想纷飞,不能止息。
失正受:正念既失,邪念增长。
不正知:知见不正,邪见入心。
散乱:心志不能统一。

(二)《俱舍论》的分类:
就修道的不同阶段,《俱舍论》又把烦恼分为见惑和思惑二类——见惑是指在见道时所断之惑;思惑是指在修道时所断之惑,所以又称修惑。并由此开出见所断八十八随眠和修所断十随眠:
1、见所断八十八随眠:
欲界三十二:
苦谛十——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集谛七——贪、嗔、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灭谛七——贪、嗔、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道谛八——贪、嗔、痴、慢、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色界二十八:
苦谛九——贪、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集谛六——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灭谛六——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道谛七——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无色界二十八:
苦谛九——贪、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集谛六——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灭谛六——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
道谛七——贪、痴、慢、疑、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2、修所断十随眠:
欲界四——贪、嗔、痴、慢;
色界三——贪、痴、慢;
无色界三——贪、痴、慢。

(三)《胜鬘经》的分类:
经文:“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烦恼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此经把烦恼分为二种,即:住地烦恼,及起烦恼。它们是一相对的概念:起,即现起;住地,即熏习,种子。当烦恼如贪心或瞋心现起时,是起烦恼;有时虽不现起贪瞋,如常人的欢喜布施时,如婴孩及熟睡无梦时,不能说他没有烦恼,烦恼还是潜在的,这就叫住地烦恼。“住地烦恼”又可分为四种,即是: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印顺法师《胜鬘经讲记》(以下简称《讲记》)以为:“依本经辨析,起烦恼有二:(一)是四住地所起的──恒沙上烦恼;(二)是无始无明住地所起的──过恒沙上烦恼。住地烦恼也有二:(一)是四住地,(二)是无始无明住地。”这样就有“五住地”,应该是符合经义的。
《讲记》还说:“天台宗说:烦恼有见思、尘沙、无明的三惑。见思惑即四住地,尘沙惑即从无明起的过恒沙烦恼,无明惑即无明住地,这实依本经而立。然应大分为二,别分为四:一、四住地,二、无明住地。此二类各有它的起烦恼。” 指明了天台宗有关“三惑”的来历,以及与本经不同之处。
以上是佛法经论中有代表性的三种烦恼分类法。为什么有各种不同的分类呢?《讲记》又指出:“总摄一切烦恼,为见一处及三界爱──四种,为佛法共义,大乘不共说有五种。然《阿含》及毗尼说:阿罗汉断烦恼,但有不断的,名为习气。此习气,即本经的住地。罗汉不断习气,辟支佛稍侵习气,唯有佛,烦恼习气一切断尽。二乘不断的习气,在声闻学派中,称为不染污无知。无知即无明的别名;习气,是极微细的无明,这与大乘的无明住地一致。龙树说:‘声闻辟支佛习气,于菩萨为烦恼。’声闻学者,以为习气是不染污的,无碍于生死的;而在大乘学者看来,习气是微细的染污,还是要招感变易生死的。二乘不断,而唯佛断尽的无明,大乘学者说,菩萨在修行中,已分分渐除;佛究竟断尽无明。所以,或分无明为十一重,二十二愚等。大乘所说的无明住地,实为根本教典所固有的,不过与声闻学者解说不同。”

三、结说
烦恼虽多,总结起来可约两方面说。
一、约修行断烦恼说,可分为两种,即见道所断与修道所断。见是证见谛理。见谛时所断的,为迷理的,即迷于真理、障碍正智的烦恼。一旦正见谛理,惑也就息灭了。然见道虽能断迷理的烦恼,但还有未断的──修道所断惑,这是迷事而起的。触境随缘,于事相还生起种种的错乱染著。修道所断惑,要逐渐舍除它。所以说:“理必顿悟,事则渐消。”证见的悟道,不是一切都成就了,还得从现实生活中不断修练,消除不合理的染著。
二、约烦恼说,也可分二种,即属于见与属于爱的。见惑是思想的错误,如执我执常等。爱是事行的染著,如贪瞋等。可综此二意,解释四种住地:见一处住地,是各式各样的见,集在见所摄的一处,而是见道时一处顿断的。见有执著性,坚定的认为如此。五见,即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此即见道所断的属见的一切。《阿含经》说:断三结,得须陀洹果;三结就是我见、戒禁取、疑──五见的重要者。属于爱的,又分为三种,这因为修道所断惑,是三界分断的:欲界的修所断惑,色界的修所断惑,无色界的修所断惑。欲爱住地,即欲界的一切修所断烦恼;色爱住地,是色界的一切修所断烦恼;有爱住地,是无色界的一切修所断烦恼。这都是爱所摄的,所以都名为爱。修所断惑,即上文所说的修所断十随眠。
读过本文之后,你对内心的烦恼看清了吗?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