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人世间杂志 > 《人世间》总第012期——复活生命的芥子——佛陀对一次心理创伤的治疗

《人世间》总第012期——复活生命的芥子——佛陀对一次心理创伤的治疗

发布日期: 2008-09-18 浏览量: 1,083 次浏览

徐钧

 

一、复活生命的芥子

 

当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菩提树下觉悟,然后游化印度大地的时候,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Krisha Gotami)也生活着。她的名字叫高得密,高得密按照常人的发展,出生、成长,然后成家进入婚姻。在成婚后不久,她十月怀胎生了一个儿子,她尽其母爱所能照顾这个孩子,希望让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养育孩子长大的过程,虽然是辛苦的,但也是温馨的,看着孩子慢慢知道了妈妈,望着自己微笑的样子,高得密从中体会到生活的幸福。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孩子由爬变得开始学习走路了……

但那个时代的死亡率是比较高的,不幸不久就降临在高得密的头上:她的孩子在一岁时候开始生病,高得密开始还以为是一般的疾病,去四处求诊治疗,但没有结果,看着自己孩子的病情一天天变得严重,而又无法治疗,她开始担心焦虑起来……最后,小孩因为疾病无法医治在一岁多就夭折了。高得密遭此打击伤心欲绝,当家人准备火化孩子的尸体时,她不让周围的人接近孩子的尸体,她不承认她的孩子已经死去了。她就象疯了一样紧紧抱着孩子的尸体在整个城市的街道上奔走,碰到人就问:“是否有药可以让我的孩子复活?”有些人不理会她,有些人嘲笑她,有些人认为她发疯了……

但她继续边走边说着:“我一定能找到懂得解救我的孩子的人。”

最后她碰到一个人告诉她,世界上只有佛陀一个人能够为她施行奇迹,让她的孩子复活。高得密问道:“那佛陀在哪里?我要马上找到他。”于是那个人指给她走向佛陀所在的僧团驻地的路。高得密根据那人所指的方向抱着孩子的尸体找到了佛陀驻地,向佛陀敬礼,然后站在一旁问道:

“佛陀,人们说您知道治疗我孩子的方法,是真的吗?”

佛陀答道:“是的,我知道。但你先需要去准备一些东西才行。”

“那我需要准备什么才能让我的孩子复活呢?”

“你去找一些芥子。”

“我一定能找到的。”

“但是,那不是通常的芥子,而是特别的一种芥子。”

“佛陀,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芥子呢?”

“去向一个未曾有子女或任何人过世的家庭要几粒芥子!你只要能要来那些芥子,我就能使你的孩子复活。”

“太好了!长者,我马上去要。”高得密回答。她向佛陀敬礼,然后就抱着孩子的尸体赶快跑向城市,去沿门挨户地询问这一种芥子。

高得密停在第一间屋子前,问道:“你有芥子吗?佛陀说芥子能治疗我的孩子。” 屋主于是就进屋拿了一些芥子给她。高得密接著又问:“朋友,您家里的人是否曾经有亲人死去过?”“高得密,你在问什么?这家中过去死去的人比现在活着的人都多。”屋主有点莫名其妙。“那请您拿回这芥子吧!它们并不能治好我的孩子。”她说着便把芥子退还给屋主。

接着,她就这样一家一家沿门挨户地询问和乞讨,走遍了整个城市,她始终找不到所要的那种芥子。最后,她只能抱着孩子的尸体回到佛陀那里。

佛陀问她:“你找到使孩子复活所需要的芥子了吗?”

“哎!没有能够找着!”这时候她突然想到,“噢!这的确是一件难办之事呀,我以为只有我丧失了孩子,却原来整个城市中,死亡的人比活着的人还多呀!每家都是死过人的。”据说当她这样思考孩子死去这件事情时,本来疯狂迷失的心恢复了理智和平静。

佛陀这时候教导她:“世界有一个永不改变的自然规律,那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你需要了解这一点来超越忧愁悲伤!”高得密了解接受了这一教导,顶礼佛足,然后火化了孩子的尸体。终其一生追随佛陀。

 

二、佛教的认知理论和认知疗法的“ABCDE”

 

当我一次在咨询师读书会上将这个故事讲给另外一些心理咨询师朋友听的时候,他们都惊讶道:“这真是一次很经典的心理治疗!”

佛陀运用佛教的认知——烦恼理论,在这里巧妙善用了高得密执著孩子的错误情绪,顺势让主人公去乞讨芥子以启发她对于合理现实的认知,解除了心理困扰。这些所运用的方法原则,和现代咨询心理学中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所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REBT)原则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先了解一下佛陀所运用的佛教的认知——烦恼理论是如何的。

佛教认为人之所以忧愁悲伤烦恼的原因,在于人对于事物的不客观如实的认识,当人把本来不这样的事物假设成自己需要的样子,而现实的变化有不符合人的愿望时,人就可能会开始忧愁悲伤烦恼;而当人能够接受培养如实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时,虽然事物在变化,但是人因为能够如其实际的观察事物而不再忧愁悲伤烦恼了。怎么说呢?例如,一个人坐在一条河旁边,看着河水由上游往下游流动,但这个人突发奇想,他希望看见这时候河水应该是由下游往上游流的,而当他的这一信念成为他确信的观点时,因为水不会因为他的信念而改变上游往下游流的自然规律。这时候,他就开始烦恼了。直到他有一天能够放弃自己这一相当主观的信念,认识到大自然中河水的规律就是上游往下游的观念,他的烦恼就解脱了。

然后,我们再了解现代心理学中合理情绪疗法又是怎么说呢?

合理情绪疗法最重要的观点是ABCDE理论,A是既存的事实、事件;B是对于A所表示的既存事实、事件的不合理评价信念;C是由B的不合理评价所带来的情绪后果;D是可以解除B的不合理评价信念的方式(如讨论或启发等);E是由D这个替代改变的合理评价所带来的新的结果。在这里,我们看见A的缘起事件并不能直接导致C的情绪结果。而是B,它是一个人对A的信念,如果B是不合理的评价,那B就足够导致了不良的情绪反应C。例如,如果一个人在考试前感到极度紧张焦虑,这不一定是考试本身引起的紧张、焦虑反应,而是这个人对于自己考试失败、或考试必须通过等等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所引起的。艾里斯认为被可能失败和必须的信念——B才是导致紧张焦虑——C的主要原因,而不是考试这一实际事件——A点。因此,人需要为自己制造的不良情绪反应和困扰负责任。

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在于,教导人们如何改变直接导致其困扰情绪结果的非理性信念。 在合理情绪疗法中,讨论不良情绪的产生原因,是一个人不断地对自己重复暗示那些非理性的评价而造成的,例如,“我必须考试通过,不然我就死定了”,“我一定不行的,我做的每件事都是错的”,“我总是会做错事情,现在是否又做错了”,“我应该是能够成功的”……艾里斯曾经评论道:“必须主义等于狗屎主义”。

不良情绪反应,如沮丧和焦虑,是自我挫败信念引起的,而这些信念是基于从外面学习来的以及来源于自创的非理性想法而形成的。A、B与C之后接着是D,也就是辩论。基本上,辩论是一种科学方法的应用,协助当事人向他们的非理性信念挑战。因为情绪困扰人可以学会理性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可用来摧毁任何不实际而无效的假设想法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绝对性的语句,例如“应该”、“必须”等进行反省和矫正。在某种程度上,世界上并没有必须、应该的事情。当然D的过程在目前的疗法实践发展中,也可以是启发式或比较式的。当D的合理信念战胜了B的不合理信念,作为良好情绪效果的E就产生了。

我们在此可以看见,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共同点是这么巨大,它们都有类似的认知——情绪的模型,然后,我们运用以上观点去理解佛陀是怎么处理高得密的案例。高得密丧子是一个巨大的意外事件(A),她为了保护自己、不愿意承受巨大悲伤的冲击,而无意识地运用了心理学中所谓的否认机制——也就是通过不承认孩子已经去世了,而去寻找让孩子复活的药物,来暂时保护自己受伤的心免于彻底崩溃。这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问题在于,这一防御行为如果持续到今后生活中而无法结束,那就其行为本为身来说,就会使该个体不再适应实际的生活。这在当代心理咨询的许多同类个体心理危机事件中是经常出现的情况。这里面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可能是:孩子不应该死去的,或者孩子必须是有生命的,或者孩子死去了我将怎么活等等。这些可能的信念直接导致她不良情绪的强度简直能使她的精神几近处于崩溃(C)。但佛陀在治疗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是相当符合当代咨询心理学经验原则的,他没有在当刻直接去处理这个个案的不如其实际的认知——或者说是不合理认知信念(B),能让高得密的情绪有一个稍稍缓解的过渡,让她在她自己的情绪里暂时有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因为这时高得密的情绪是执著和没有足够成熟程度的,和高得密直接讨论接受孩子可能会死的信念是没有意义的,甚至会遭遇到抗拒治疗的。

在当代心理治疗的危机干预中,一般当事人在遭遇危机事件后,例如被强暴、人质事件、亲人突然意外逝世等等,在二周左右时间内可能表现哭泣、冷漠……这时候有一个陪伴的过渡阶段是比较好的,这时候直接要求当事人不哭、和周围人紧密交往,是不合时宜和不人道的方式。在这段时期过后,当事人的情绪可能会过渡到一个可以面对帮助的阶段,这时候处理可能才比较有效。

在高得密的个案中,要把全城的家庭都乞讨一遍,我想即使在古代的一个中型城市,大约一天也不一定够,这时间能让高得密获得情感的过渡。在乞讨使孩子能复活的芥子的行为过程中,使得高得密有足够的经验来准备好接受认识如实的事物——或者说是合理信念的心理准备,因为她已经见到每个家庭都有人逝世过——当然我们在这里要意识到古代的家庭是一个家族可能生活在一起的,而不能以现代社会流行的三口之家的概念来评价这件事——这使她最后开始矫正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当她的不如其实际的认识——或者是不合理信念由于得到启发而获得矫正时,她领悟了实际的情况(D),她的情绪于是开始得到复健(E)。

正如故事里所说的,“这时候她突然想到,‘噢!这的确是一件难办之事呀,我以为只有我丧失了孩子,却原来整个城市中,死亡的人比活着的人还多呀!每家都是死过人的。’当她这样思考孩子死去这件事情时,本来疯狂迷失的心恢复了理智和平静。”在整个过程当中,孩子去世是一件可能无法避免的缘起事件(A),当之后不合理的信念认知发生时(B),高得密的不良情绪后果——悲伤发狂就严重发生了(C);而当同样的在后来合理的信念被建立时(D),她恢复了正常理智(E)。我想她之后可能还会悲伤,但她之后的悲伤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是一个渐渐心理康复的前奏。

佛陀在其教导中曾经指出,“绝对、永恒”的信念会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这种信念将使个人更广泛地面对不可实现的事件而导致过于积极或过于消极的自毁性人生。类似的,艾里斯也曾经感叹许多心理障碍者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他们自我毁灭性的人生,合理情绪疗法因此引导出一种生活的观念。多数人对成功、舒适、接受、幸福和赞同都存在有强烈的偏好和愿望,这本没有问题。但当人们把这些偏好和愿望,想象成是自己人生“必须”和“一定”应该满足的绝对性愿望时,这个人就有可能产生心理上的困难,至少他产生心理困扰的机率会更大。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在社会、人际交往、个体发展等等的每件事情上都是永远成功的。因此,一种开放和不过分苛求自己的生活,即使它过得不富有,却会是幸福和健康的。而一种有太多“必须”和“应该”等绝对性偏好和愿望的生活会是病态的。

例如,一个恋爱中的人会设想对方将来也“必须是”自己永远的爱人,而没有考虑到这种“必须是”是否经得起推敲。因此,他或她将来会可能因失恋而严重痛苦。一个人设想自己必须是某种类型成功的人,必须拥有什么事物,而不考虑这种“必须是”是否符合自己的本性发展。当这种愿望不能达成时,他会感觉很失败。有的女孩因为一些电视广告和当前社会对于身材不合理的评价,考虑到自己必须是瘦的、苗条的,不然自己就是不美的,而不考虑这并不是必须的。之后当她们因此减肥失败时,他们这种“我必须是瘦的”非合理信念可能会使他们引起自己的饮食性障碍(营养不良、暴食、厌食症等)。而在父母教育儿女过程中,设置一个“必须”更会是一种灾难。在这里,“必须”往往会引起父母亲的教育和小孩子的发展产生差异。而这种差异会产生冲突。在某种程度上说,世界上并没有“必须”、“应该”的事情。

我们可以发现佛教认知——烦恼理论和合理情绪疗法之间的类似性,而在心理咨询和生活中使用这样的合理认知方式,对于心理有困扰的来访者帮助是很直接和实用的。

同时需要澄清的是:佛教的这一认知——烦恼的解释虽然是可以这么通过概念理解的,也可以使用合理情绪疗法的方式在实际生活中来使用,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它是基础于一种精神训练——内观禅来完成的来发生效用的。佛教和合理情绪疗法的最大分野在于:合理情绪疗法的处理目标是具体生活目标中的认知评价,佛教处理的目标除了具体生活目标的认知评价,还包括对于人生哲学和终极意义的评价。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