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弘法活动 > 斋戒共修 > 戒幢讲堂 | 佛教的孝道观( 一上中下&二上中下)

戒幢讲堂 | 佛教的孝道观( 一上中下&二上中下)

发布日期: 2021-08-18 浏览量: 7,309 次浏览

戒幢讲堂 | 佛教的孝道观 上

 

2021-04-25-周日共修-戒海法师-佛家孝道观-01.MP3

2021-05-09-周日共修-戒海法师-佛家孝道观-02.MP3

提到“孝道”,我们一般会认为是儒家在提倡。那么佛教是否也重视孝道呢?2021年4月底,我们邀请到西园戒幢律寺戒海法师,为大家介绍了佛教的孝道观……

非常随喜诸位菩萨、诸位善信,能够在周日来到戒幢讲堂,一起亲近佛法,共同皈依共修!我是昨天偶然间看到“五一”的放假安排,我一看今天是工作日,我想,来西园寺参加皈依共修的信众可能会少,但今天一到发现还是很多。说明大家福报非常大,这就叫“暇满人生”难得。阿弥陀佛!

今天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主题是“佛教的孝道观”。

“孝道观”,一般来说,我们认为都是儒家的,儒家讲孝道,佛家似乎只讲出世,对孝道不怎么讲,可能会有这种错觉。我今天特地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有关佛家的孝道观。对于历史上儒佛之间有关于孝道的辩论,时间充裕的话,也给大家介绍一下。然后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佛门里面有关行孝的非常不可思议的记录、案例,给大家增加信心。最后,对儒家和佛家在孝道方面的观念做一个会通。

首先我们来介绍儒家的孝道观。

儒家讲孝道。我们认为,儒家孔子的《论语》里面主要是讲“仁”,又称为“百善孝为先”。那么,孝在儒家,是非常强调的,而且认为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儒家有一本经叫做《孝经》,它被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是孔子的徒孙曾参写作的,他把孝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你看这里面的文字,非常地简省,但是内容非常地广博。我们来看: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 ”。“至德”,道德的最高。通向最高道德的方法是“以顺天下”,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能够让天下和谐、安居乐业。可使“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你知道吗?这个时候,他就介绍了,他说:“夫孝,德之本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那么接下来儒家所有教法,其实都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之上——没有孝,儒家的教法也就无从产生。

儒家讲孝,首先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首先,你作为子女,对自己的身体要爱惜,这是第一个,就是“孝之始也”。接下来,它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你的孝行想要能够做得比较成功、有所成就,那么它说,你应该能够让自己显名于后世,就是说你做的事情……你看,儒家讲立言、立功、立德,以此立身行儒家之道,这是孝之极至。

它讲你按照孝的标准去做,把孝贯穿到“仁、义、礼、智、信”的每一个方面。所以,它说孝“始于事亲”——刚开始的时候,你还没有发迹的时候,对家里面的父母奉养无缺……。那么,你要“中于事君”——假设你做官,那么你对皇帝忠诚勤恳。最后,“终于立身”,就是你做的事情要无愧于天下,要对天下的老百姓都有利,这个叫“终于立身”。

曾子说“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现在是暮春,相当于春季的最后的节气,清明节刚过二十几天。清明节,家家都要祭祀祖先,按照正式的说法,这种习俗叫清明祭祖,它的作用是“慎终追远”。“慎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对自己父母亲的丧事要慎重地安排、郑重地对待。“追远”,就是你还要祭祀和缅怀祖先。

以前,我们说都有家族制,家族里面有祠堂,祠堂里面都存放有家谱,还有自己的祖先,祖先都有牌位,那么祭祀祖先、缅怀祖先,回忆祖先的德行。这样做的效果是不可思议的,它说其效果是“民德归厚矣”——使人们的道德越来越纯朴。“民德归厚”,使人们的道德水平越来越高。你看它有这样的作用,这是不可思议的。

儒家的孝道大概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总结:

第一,最基本的就是“事亲”,就是说你要赡养父母。有好房子,你要给父母住。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这些物质方面,你不能令父母缺乏。

第二,孔子曾说,如果只是在第一个层面“事亲”,那么,你对宠物、对牛马,也是这么做的,这样的“事亲”就是孝了么?他说还不行,你还得对父母亲抱有恭敬之心,你不要让父母随随便便地生气,要让父母的心情、精神始终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那就是“敬亲”的内容。

第三,让父母安心。这个安心,就是说你选择的职业、你在外面所做的事情,不要让父母提心吊胆。比如说,现在西方经常搞一些很危险的户外活动——跑酷、徒手攀岩、冲浪……,总之是怎么刺激怎么来,这条命来世间走一遭,似乎只是为了追求无意义的冒险活动。那这样子的话,父母亲多担心啊!如果按照古代孝法来衡量的话,“君子不立于危檐之下”,所以,这肯定不能算是孝的行为了。

第四,“终亲”,就是父母死了以后的安排,也要如理如法,也就是前面曾子所说的要“慎终追远”。“慎终追远”可以使“民德归厚”。你不能随随便便地包一张席子、挖个土坑把人埋了,这样子做就起不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作用。

儒家的这些观念,它的智慧是非常深远洞达的。比如,《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你可能会觉得,这个有什么好宣扬的,这样子就能成为圣人了?外国人搞不懂,提出质疑:西方圣人的标准,是还要搞出一大堆学说理论。你看孔子这样实践性的一种理性、一种善行,里面包含了人性最基本的那种道理。这个是儒家的孝道观。

韩愈是儒家著名的大德,唐宋八大家之一,你们去看他的生平事迹,那也是非常光彩的、光辉的一生。他的一生,也是不错的,不光是文章方面——“文起八代之衰”,他自己能够孤身一人出使叛军,跟叛军谈判,勇气是可嘉的,辩才也是无碍的。就是这样一个人。

开始的时候,他不信佛,还写了一本奏折给皇帝,劝皇帝不要祭拜佛的舍利,他说:佛的指骨有什么好祭拜的,都是浪费国家的财富。你看,他是这么认识的。结果皇帝大怒,本来要把他斩首的,后来大家一劝,就把他贬到潮州去了。所以,韩愈的诗里面有反映——“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到晚上的时候,就把他贬到潮州去了。潮州百姓现在也是非常地纪念他,立了碑文,因为他在那边做了很多好事。

他到了那边,起初是不信佛的。当时唐朝佛教太兴盛了,那边有一个很有名的大颠禅师。他作为当地最高长官,那自然是要去参访的。参访的时候,他说:佛家为什么不讲孝道?他就质问大颠和尚。大颠和尚就反问他:你在哪本佛经里面看到佛不讲孝道?韩愈哑口无言,想了一会儿,他说:我哪有时间看这些佛经。那大颠和尚就说:你既然没有看过,你怎么就敢说佛不讲孝道?

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佛经里面到底有没有讲孝道?现在有一个工具叫CBETA,就是《大藏经》的一个版本,已经做成电子版。你只要把“孝”字敲进去,你会发现成千上万条记录,佛经里面处处都在讲孝,太多太多。你看PPT里面只是稍微地列举了一些比较有名的讲孝的经典。

真正讲孝的经典,无量无数,佛经不可能不讲孝。你看,这里面有《佛说末罗王经》、《增一阿含经》、《地狱经》、《萨婆多经》、《六度经》、《杂宝藏经》、《孝子经》、《盂兰盆经》、《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佛说无量寿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当然还有很多经典,非常多的经典。

《盂兰盆经》是中国佛家的孝经。这本经自从传到中国来以后,就传开了,还产生了一个节日,叫做盂兰盆节,在古代是非常盛行的。现在也是比较盛行,盛行范围比较局限一点,在我们佛教信众内部,叫它“佛自恣日”(农历七月十五日)。那一天,按《盂兰盆经》上所宣说的供僧,能够超度父母,包括七世父母。

当时,目连尊者刚刚成道,得了神通——六通具足,有天眼通等等,他神通第一。他得到神通以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想:我的母亲现在哪里?他这么念头一动,一看,母亲怎么落在饿鬼道里去了?!他想带碗饭去给他母亲吃。饿鬼道里面的人,脖子很细,肚子又很大,而且还没东西吃。

结果那碗饭投到他母亲那里,他母亲的贪心还很重,怕别人来抢,然后用一手遮住,一手团饭,抓住的时候还是饭,拿到口边的时候已经变成火炭了——业力的因缘不可思议。目连看到了就大哭。他就向佛去报告,他说:我怎么才能救我的母亲?

佛就告诉他办法,说:“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为汝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就告诉他,在佛的自恣日的时候供养大德众僧,能够超度今世的父母,乃至七世的父母。这个是盂兰盆节的由来。

《盂兰盆经》与中国的孝道观比较相合,跟中国原有的儒家孝道“心有戚戚焉”。所以一传来,就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到目前,有各种动画片讲“目连救母”的故事,影响非常深远。

还有一本《地藏菩萨本愿经》,在佛经里面相当有影响,也是很有名的一部孝经。本身这一部经典,就是佛为了报母恩——因为他的母亲,在生下他七天后就过世,上升到忉利天了。因为他的母亲,功德太胜了,已经超越了南瞻部洲的道德,她就上升到忉利天。佛为了报答母亲的恩德,他就上升到忉利天,为母说法,就说了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未完待续)……

戒幢讲堂 | 佛教的孝道观 中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讲的都是孝。讲地藏菩萨在前世的时候,开始是婆罗门女,在那一世,她的母亲也不信佛,婆罗门女做了很多功德布施,最后超拔了她的母亲。后来又有一世,她做光目女,她那位母亲也还是不信佛教,而且还做了很多杀害的事业。后来有一位罗汉,就帮助她观察她的母亲到底去了哪里,他说:你母亲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投生到你这里,做你的婢女之子。还说:婢女之子只能活到十三岁,十三岁以后又要到恶道里面去,很麻烦。

结果她听到以后,就发了一个大愿:“若得我母永离三涂,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她就发了这么一个大愿——愿我的母亲永远超脱于恶道,她说:我宁愿在地狱里面度众生,一直在三恶道里面救拔罪苦众生,使他们离开三恶道。“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这是地藏菩萨发的大愿,大愿刚一发完,当下菩萨的母亲很快就升天了。这是因为她的愿力够大,每个人的心力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

还有很多经。你看《大方便佛报恩经》,里面介绍了两种福田——“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父母者三界内最胜福田。” 你奉侍父母、孝养父母,是三界内最胜福田。

还有一部经,叫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它强调有四种恩——世间之恩一共有四种,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还有三宝恩。你看,这里面还重点介绍了父母恩。父母的恩德有多大?它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我今为汝宣说少分”,稍微讲一点点。

它说,假如有人为了自己的福德,他供养、恭敬一百位修净行的大婆罗门——相当于大沙门,我们说就是出家人,一百位五通诸大神仙——已经能够有神通了的大神仙,没有漏尽通,但是他已经其他五通具足了,一百位善知识,以及这样子一心供养,没有杂念地供养。然而,“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

以稍微一点点物质来供养自己的母亲,“随所共侍”,它说这个功德比刚才说的供养一百位大婆罗门、一百位五通仙人、一百位善友的功德大得多得多,前面的功德跟它来比较,就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且前面,你看,是满百千劫供养这些大婆罗门、大神仙,它还不如我们稍微地以一念恭敬心来供养自己的父母。由此供养之恩,反向可推知父母恩德之大。

所以,供养自己父母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为什么呢?经典解释说:“ 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为什么?它说:

“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饮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饮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与其子。珍妙衣服,亦复如是。愚痴鄙陋,情爱无二。”

现代人搞不懂白色母乳是什么!其实,按照中医的说法,这个乳它本质上就是血,是由血变来的。佛经也是这个意思,你看它说“口吮乳根,饮啖母血”,喝得就是血。它说,到你断奶以前,饮“百八十斛”,一斛百升,那个量很大。这就是为什么佛经上说“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的原因所在。这里面就讲父母的这个恩德,母亲对子女的无私慈爱是非常大的。

曾经有一位女人,她远游他国的时候,她抱着自己的儿子,她要渡过恒河,渡恒河的时候水突然涨起来了,她又不肯抛弃自己的儿子,如果抛弃自己的儿子,她自己就可以活,但是她不肯抛弃儿子,她想两个人一起过河,结果两个人一起都死掉了。死了以后,这里面讲,“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

一般来说,你要做大梵王,那个功德要大得不可思议才行,要能够修禅定,你要有禅定的功夫,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有禅定的功夫,这一世修禅的禅定,才有可能下一世上升到色界天做梵王。你看这位母亲,她只是爱她的儿子,而且不肯抛弃,虽然说由此命终了,但是以此无私的慈爱之心,上生了色究竟天做大梵王。你看,这就是母亲的恩德不可思议。正因为父母亲的恩德不可思议,当我们有回报的时候,功德也是非常非常大。

这里面还有一句话,它说:

“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慈悲的母亲还在堂的时候,就称为富有的。假设母亲已经过世了,已经不在了,就称为贫穷。你看,这是对贫富重新的界定。母亲在世的时候,慈母在世的时候,就称为太阳在中天。慈母已经死了,它说已经是日暮了。慈母在的时候,是月亮在中天。慈母过世的时候,它说就是暗夜,连光亮都没有了。所以,我们应该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孝养父母。

佛经又说“若人供佛,福等无异”。这句话是说,我们孝养父母,跟供佛的功德基本上是相同的。你看佛经里面经常会说,有些大德开示也经常会说,我们家里面人人都有两尊佛,每个家庭都是这样子,这两尊佛就是自己的父母亲。

《大般涅盘经》也是这么说,“曾从智者闻如是言:‘宁于一日受三百鑽’”就是拿那个长矛来刺身,宁可一天接受三百矛来刺身,“不于父母生一念恶”,也不能对父母生起一念恶心。后者的果报要比一天受三百矛刺身还要严重得多。你看,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佛是不会讲虚言诳语的,我们可能无法想象。

“施三种人,果报无尽:一者病人,二者父母,三者如来。”它说,对三种人布施,果报是非常大的,大到我们不能想象。第一个是病人,第二个是父母,第三个是如来世尊。这个表达的意思都是跟前面一模一样的。所以,我们能说佛家不讲孝道么?可以说,没有一部经不讲孝道。

《佛说末罗王经》云:“何等为父母力?谓受父母身体哺乳、育养之恩,或从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是为父母力。”这部经,它前面还有一些记录:有一个国家,当时想开垦土地,然而那里有块大石头——有几十里的方圆。让人们去把这块石头移开,却怎么也移不开。

在这个时候,佛陀上前去问,他说:你们在干啥?工人就说:我们干啥,你看不出来?因为他们推不动,这块大石头太大了,怎么想办法都没法移动。结果佛用脚指尖一挑,就把大石头挑到天上,手接住、又抛起来,把那些人看呆了,说你的力量从哪里来的?他说因为有四种力,我有:布施力、持戒力、精进力,然后还有父母力。你看,父母力就是父母给他的力量,这是父母力。

《大般涅槃经》云:“奇哉!我母受大苦恼:满足十月,怀抱我胎。既生之后,推干去湿,除去不净,大小便利,乳哺长养,将护我身。以是义故,我当报恩,色养侍卫,随顺供养。”也就是说,我们生下来以后,母亲其实是很辛苦的。你看,大小便,母亲一点也不嫌弃。现在母亲年纪大了,也可能大小便不方便了,可能浑身也是臭烘烘的,这正是我们回报的时候了。

那么,接下去还有《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实际上是汉传最早的经典之一,与《佛遗教经》基本上是同时进来的。这里面有说:“凡人事天地鬼神”,我们奉事天地鬼神。比如道家,那么它有那个祭拜神仙,它说“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它说“二亲最神也”,孝养二亲最灵验,这个福报功德最大。

《菩萨睒子经》也有这样的话,“使我疾成无上正真之道者,……皆由孝顺之德。”也就是我为什么能够很快就成佛,就是因为我有孝顺之德。前面引了大量的佛经,讲了孝顺的好处!(未完待续)

戒幢讲堂 | 佛教的孝道观 下

前面引了大量的佛经,讲了孝顺的好处!

那么不孝顺有什么害处呢?佛言:“我见天下人不孝父母,不事沙门道人、不敬长老,不畏县官禁戒。”“不畏县官禁戒”,就是认为做了坏事情,没有果报,所以什么事情都敢做。“不畏今世后世者,不惊不恐。如是曹人,死即入泥犁,与阎罗王相见,即去善归恶。”泥犁,就是地狱。

《起世经》里面有这样的话,它说“若于父母起恶心,或佛菩萨声闻众”,或者对佛、菩萨、声闻众起恶心等,“此等皆堕黑绳狱,其处受苦极严炽”。对父母起恶心、对佛菩萨起恶心,都要堕到黑绳地狱。黑绳地狱,就是到了这个地狱,里面人的身体都是光溜溜的,把你放在一块烧热的铁板上。

我们以前锯木头的时候,先要拿墨斗黑绳子比划一下,这个也是一样,到了黑绳地狱,拿那个线给你弹一下,根据那个线把你切成几块,这里要切几块、那边要切几块,横着切几块、竖着的切几块,拿那个线弹好,然后再拿刀、斧、锯,给你一块块地切下来,这个叫黑绳地狱。这个地狱很可怕的。

《阎罗王五使经》说:“佛告诸比丘:‘人生在世间时,不孝父母,不敬沙门道人,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不孝父母,跟前面说的一样,也是要堕地狱的。《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別经》也说,对父母不孝的,会有种种的果报。对父母不敬的,令心忧恼的,得多病报。对父母不敬,一般来说,头部容易受报。因为父母、师长代表头部。违逆父母师长,这个心理能量是往上冲的。我们头痛,各种头部的疾病,多数可能跟你不敬师长,不敬父母……等等这些果报有关。

它说,如果你恭敬父母,得端正报。如果不敬父母,得下族姓报。下族姓,也就是说,你投生的家族可能就比较悲惨。如果你孝敬父母,那么你可能投生的是大家族——王侯之家、公卿之家。“于父母所减撤生业,得少资生报”——如果你能够供养,而不去供养,那么你将来的财产会减少,后世的财产会减损。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里面说:“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这样经过千年,还不能报父母恩。又说,如果“父母无信”——不信三宝,你要想办法让他们生起信心,这样才能让他们“获安稳处”。如果他们不持戒,你要慢慢地让他们持戒。如果他们没有闻到佛法,也要慢慢地让他们听闻佛法。如果她有悭贪,你要让他们慢慢地学会布施。

现在的有很多大富豪,也是这样子的。因为他们以前的善根足,所以在这一世都是亿万富翁。你看他是怎么实践的。他说,你只要走走路,随手就可以布施了——走走路,收集一下运动产生的绿色能量,你可以布施。你看,这是一种善巧方便,不花一分钱。但是你养成习惯了以后,慢慢地,你布施的心就有了。

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我们想要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那也是有条件的——修净业三福。净业三福,第一个就是孝养父母。如果父母你都不孝养,只管念阿弥陀佛,父母亲不要来吵我,不孝养父母……那么,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你也去不到。

《大楼炭经》,当然,不止《大楼炭经》,可以说《阿含经》的很多经典里面都这么说——有三斋,即月八日斋、月十四日斋、月十五日斋。就是说,一个月之内,你需要八天是持斋的,这个叫八斋日。如果你的信心更足一点儿,那么还有在一个月里面十四天持斋的,甚至十五天持斋的。

那么,什么叫八斋日?四天王天派使在这八天——每月初一,初七,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还有三十日,巡行天下,来查看天下,要汇报——“有孝顺父母者不?有承事沙门婆罗门道人者不?有敬长老者不?有斋戒守道者不?有布施者不?有信今世后世者不?”使者回答说,这样的人很少。四天王听了就不高兴,他说:以后阿修罗众会增加,天众会减损,就是天人会越来越少。

往生天人主要是靠人道。修人道,你持戒持得好,那么一般来说,你就会往生到善道,一般是生到天道,大部分都是生到四天王天、忉利天。修得更好一点儿的,你才能升到夜魔天、兜率陀天。如果你能够完全修梵行,你才能修到色界天。如果生到阿修罗道,阿修罗是喜欢干架的,这样子天人就不高兴。阿修罗时常跟天人打仗,所以四大天王听了就不高兴,心里面就担心。

那么,这是八斋日。十四斋也是差不多,就是在刚才说的八斋日的基础上,再加六天就构成了十四斋日。十四斋日,是让谁去巡查天下?是让四天王的太子去巡查天下。同样要汇报,汇报给四天王。

十五斋日的时候,是四天王亲自巡查。巡查好了以后,他要上升到忉利天,去汇报给帝释天。帝释天是忉利天的天主,所以要向帝释天汇报。帝释天也是这么问:你去巡查的时候,下面的人们是否孝养父母?这样的多还是少?

如果听到多,他就很高兴,他说:“我今闻善言,用人多有作善者,增益诸天,减损阿须伦种。”他说因为世间人都做善行、修善业,那么将来死后就可以往生到天道,这样天众就比较多。天众比较多,那就比较热闹。如果是阿修罗多了,那么阿修罗众就要与天众干架了。

这是佛经里面经常就有的说法(讲孝道),非常多。在佛经里面,并不是像韩愈所说的,好像佛经里面不讲孝道——那说明,韩愈根本就没有看过佛经。经过刚才的介绍,大家可以明确一点,就是佛教也是处处在讲孝道的。

另外补充一点,韩愈最后也是皈依了大颠和尚,作为大颠和尚的入室弟子,也皈信了佛教。公案上是有记载的,有他们的对话。当然,这个世间宣传得比较少。

(作者:戒海法师。本文为陶苇居士据录音整理,戒海法师修订)

图片 | 道强 校对 | 智新 发布 | 心琪

 

戒幢讲堂 | 佛教的孝道观 ( 二 ) 上

提到“孝道”,我们一般会认为是儒家在提倡。那么佛教是否也重视孝道呢?2021年4月底,我们邀请到西园戒幢律寺戒海法师,为大家介绍了佛教的孝道观……

随喜诸位老菩萨、中年菩萨、年轻的菩萨们来到周日的西园参加皈依共修,一起来了解佛法、亲近佛法。今天还是延续上一次的主题,上一次讨论的主题是“佛教的孝道观”,有关“佛教的孝道观”主题一共包括五个方面内容:第一个是介绍儒家的“孝道观”,世间的“孝道观”主要是指儒家的“孝道观”;然后又介绍了佛家佛经里面有关“孝道“的论述,这是上一次的内容。由此,我们对儒家的“孝道观”与佛教的“孝道观”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儒家文化,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开放的,比较具有包容性的,佛家的文化当然更具有包容性,所以两个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就融合在一起了。

因为佛家作为一种文化传到中国以后,肯定要跟本土文化发生一些冲突。所以今天先要介绍的是,儒家跟佛家在“孝道观”上在历史有哪些分歧与争论。接下来再介绍一下,在佛门里面,也就是释门,有哪些践行佛教“孝道观”的一些例子,那些祖师大德是怎么践行的。最后,对儒、佛“孝道观”做一个会通。今天的主题就是这些内容。

上一次的内容是儒家的孝道观,韩愈提出了疑问,他说:“你们佛家怎么不讲孝道”。大颠禅师就反问:“你在哪个地方看到我们佛家不讲孝道的?” 你看佛经里面处处都在讲孝道,成百上千部佛经,讲孝道的经典数不胜数,你看《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般涅槃经》、《佛说末罗王经》、还有南本的《大般涅槃经》、《四十二章经》、《菩萨睒子经》、《弥梨经》、《起示经》、《大悲经》、《阎罗王五使经》、《业报差别经》、《父母恩难报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别译杂阿含经》、《大楼炭经》。

列举的这些经典,只是佛家佛经里面讲孝道时比较强调的。其实讲孝道的佛经,你只要自己用“CBETA电子佛典”去搜索,结果太多了,成百上千、成千上万,这个不是妄语。因为我自己搜索过,显结果太多、只能显示一部分给你看,显示不完,太多了。

两家的文化、两家的“孝道”,佛教传进来的时候,因为世间的人对佛家的教义不了解,不了解肯定会多少会产生一些冲突。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叫牟子的人,是太守,东汉末年汉灵帝的时候,公元188年,他做了一个论叫《牟子理惑论》。《牟子理惑论》对当时的儒、佛在孝道上的观点进行了一些整理,做了一些回应。

这个回应大家可以来看一下,首先它说:“佛经上面说剃除须发,而儒家认为身体发肤是不能随便损伤的”,对这个怎么回应呢?我们出家人都要剃除须发,是为什么呢?

剔除须发是免得你对头发、容貌产生贪爱。我们在家人对头发要经常打理、要潇洒,有一个端庄美好的仪容,这个当然是好的。但是有时候,会让我们产生贪著。佛家站在去贪著的层面上,就剃除须发,以舍嗜好,这样就不用装饰了,也不用涂脂抹粉了,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但儒家是反对的。那么,怎么去回应这个说法?

牟子就说:儒家认可的案例里面,有这样的事情,比如古代有太伯、仲雍断发纹身。太伯和仲雍是什么样的人物呢?大家都知道周文王是一个贤人、不得了的圣者,制定了周易,把八卦重叠起来变成六十四卦,那是不得了的圣人。他的父亲叫季历,排行老三,当时还是一个王侯,还不是帝王。太伯是老大、仲雍是老二、周文王的父亲季历是老三。

太伯和仲雍看老三这个人比较贤能,非常有道德,而且非常有才能,又发现他的儿子周文王,就是周文王姬昌也是不得了,一看就是贤圣之士,所以他们就主动退让了王侯的世袭之位。太伯首先退让,后来仲雍自己也退让,觉得自己没有他的三弟及侄子贤能。

退让有的时候也是不允许的,老百姓不允许他退让,拥戴他,认为应该是老大来继承的。老大如果不要,那是老二。那怎么办呢?为了使自己没有办法继承,就把自己的头发给剃了,然后在身上、皮肤上面纹身,就相当于把自己给毁掉了。按照儒家的教义,按照《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那岂不是违反了《孝经》吗?

但是孔子又称赞他:“可谓至德”,孔子称赞太伯与仲雍德行太完美了,“可谓至德”。所以说不能从表象上面去看,不能说他只是剃了个头发,就批评他违反孝道,不能这么看。这是第一个回应。世间人只是站在儒家的一种本位上面,相对来说有些比较灵活的人,觉得这个可以相通的;比较死板的人,他就会攻击佛教,这个时候就要做出一些回应。

第二个回应,儒家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出家了,不娶妻生子,你是不孝,怎么回应呢?

他说古代有位许由,据说是尧舜禹时期,尧帝在位时候的一位贤人,曾经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但是,许由一听到这个事情就跑到河南登封躲起来了。尧一看这样不行,然后又换了个方法,他说既然你不肯做皇帝也可以,我让你做管理天下的宰相,就是“九州长”。许由也不肯,他一听说要封他一个官,觉得听脏了自己的耳朵。他就去颖水那边洗耳朵。有这样一个典故,许由是这么一个人。于是生活在那里,最后老死在河南登封的颖水那一带地方。

还有俩兄弟,一位是伯夷,一位是叔齐,这两位是周文王、周武王时代的人。周武王要伐纣,他们是“不食周粟”,不吃周朝的饭,他们跑到了首阳山,最后饿死在山上。孔子也称赞他们,说这三个人是“求仁得仁”。他们在儒家的孝道方面,也是得到孔子称赞的,孔子讲仁义、儒家讲仁义,这个孔圣人是称赞他们的。他们都没有妻子,伯夷、叔齐最后都饿死在首阳山。许由也是差不多,也没有后代,也没有结婚生子。孔子说他们是圣人,那么如果按照《孝经》,或者世间人的看法,你说他不娶妻生子,一定是不孝,那岂不是违背了祖师爷的话语了吗?你看,牟子举的这个案例就非常好。

第三个就是“不拜君亲”。儒家认为君王、皇帝当然要拜,亲人、父母亲当然要礼拜,现在你们出家人都不拜了。对于这一点,牟子又是怎么回应的呢?

他说:“上古三皇”时代(当然关于“上古三皇”到底是指哪一些,现在都不明确了,有说是上古的天皇、上古的地皇、上古的人皇;有些是说伏羲氏、神农氏;也有的说甚至包括尧,黄帝也包括在里面,那么这个就不太确切了)那个时候,并没有“此衣冠礼法”,那个时候还不需要一见到皇帝,大家就要一起跪拜,大家一起唱念“皇帝万岁、万万岁”。那个时候不需要这样子,“三跪九叩”这些都是后代制定的。当时大家都很淳朴,也没有那些礼法。

后面为什么要制定这些礼法?那是后面的圣人有很深的用意,所以说不同的时代,上古是不需要拜君亲。佛家传入后,认为,世俗的人要拜君亲,出世的人、出家的人他不一定需要拜君亲。牟子以“上古三皇”来作回应。他这三个都回应得非常好,这是《牟子理惑论》。《牟子理惑论》这本书反映了当时佛家文化刚传进来的时候,与世间儒、道两家文化有冲突时的一些回应。

后来还有东晋慧远也写了一些著作。当时有人提出来:你佛家说不拜君亲,你怎么能不拜君王呢?你应该拜君王。那么他著了一个很有名的著作,叫《沙门不敬王者论》。沙门就是出家人,可以不用礼拜君王,还有《沙门袒服论》、《答何镇南书》等等做了一系列的回应。

这篇著名的论著里讲,东晋当时有一个权臣叫桓玄,他要沙汰沙门、沙汰佛教、整顿佛教;甚至有一次专门上庐山去质问慧远,说“何以剪削?你们为什么要剔除须发?孝经开宗明义地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他是以《孝经》来问难慧远,慧远大师回答他就很简洁,他用四个字来回答,他说“立身行道”。

为什么要“剃除须发”?他说我是“立身行道”。“立身行道”,也是《孝经》里面的原话。《孝经•开宗明义》里面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听到这个回答,桓玄只能称善,心中所怀的问难不敢再提。慧远大师的回答实在太有智慧了,以儒释儒,以孝之终义力降孝之始义。

当然《孝经》里面的道是指儒道的道,儒家也有一个道。道是通的,通于道家的道,儒家的道,我们还有佛家的道。慧远大师所指的“立身行道”这个道,自然指向的是佛家的道。“立身行道,以显父母”,这也没错。你看这个回答就非常的巧妙,用儒家的经典来回应儒家。

在《沙门不敬王者论》里,慧远大师从两方面来论述,一是从在家的角度、一是从出家的角度。他说:在家居士生活在世间,有世间的工作,有世间的应酬,他也不能离开父母,这个时候是必须要遵守世间一些规矩、世间皇帝所制定的法律、世人所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等等。

居士没有“变俗”,不能违背世俗,所以他“迹同方内”,他的行为,跟世间人是一模一样的。就是在家居士,跟世间的礼法必须是相合的。那么出家人就不一样了,出家人“遁世以求其志”,遁世就是要“远离于红尘”。“远离于红尘,以求其志”,首先是避开,当然所谓的避世,当然也有个讲法,现在暂时地说就是“遁世”。

“变俗以达其道”,就是你不能完全按照世间的规矩来看:你怎么把头发剃了,怎么你不穿世间人的衣服,或者说你怎么不吃肉,或者你怎么不娶妻生子?如果按这个去规范,就跟世间人一模一样了。“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因为他与世间的那些很多规矩、礼法不一样,比如,刚才说的独身、不得吃肉等。世间人现在还强调你不吃肉就没有营养。所以,在这个上面,很多做法是不一样的。

饥饿的年代,你连吃一口饭都是很难,那个时候如果你能吃得到饭,你不会说我一定要吃肉,没有这回事,而且吃饭的话照样可以很健康。牛、羊素食,很多动物都素食的,它们长得多健壮!所以说真正的营养不在于肉上面。若我们心情开朗,若我们保持一颗开朗的心,保持一颗祥和的心,如果我们的心始终处于一种非常安详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吃什么都是香的,都是有营养的。这是营养力、免疫力的真谛。当然这篇文章,后面还有很多的内容……(未完待续)

戒幢讲堂 | 佛教的孝道观 ( 二 ) 中

上一篇中,戒海法师为我们介绍了《牟子理惑论》,回应了世间对于佛教出家制度的常见误解和疑难。那么,佛门里的人,是怎么实践孝道的呢?接下来,法师举出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案例来作说明,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吧。(续前)
我们来看最后这句话,他说如今:
“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
如果出家人里只要有一个人他能够证到很高的境界,比如说证到“阿罗汉”这样的境界,他的德行便可以使一方人受益。“道洽六亲”,他的德行可以使自己的亲戚朋友得到感召而度化,因为他自己的道德境界达到了足够的高度。
你发现出家人没有好像说不近人情,好像一出家就怎么怎么样(反常)。反而,你会发现这个人很有趣、很有智慧,没有给人一种与世间人格格不入的感觉。“泽流天下”,他的智慧道德可以泽被天下,他虽然不处于世间王侯之位,但是他可以“协契皇极”,就是帮助政府、帮助皇帝来管理,让社会趋于安定、趋于祥和。
“在宥生民”,“在宥”就是一种无为而化、无为而治、无为而用。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动作,什么都没做。佛家跟道家也是一样,强调无为的,因为要随顺缘起,随顺缘起看上去是无为,但是其实是无不为,这个境界就非常高。所以说,最后按照佛家的这套东西做下去,其实是可以让人们的道德水平返朴归真,越来越淳朴。
因此,佛家最终的目的,跟儒家其实是相合的,都是为了泽被天下苍生。只是有手段上有所区别,一个强调有为,一个更强调遵循缘起的规律。刚才就是对儒家与佛家在“孝道观”上面的一些争论,做了一些介绍。

再来介绍一下,佛门里面的一些大德,是怎么来实践孝道的。比如:
黄檗禅师。黄檗断际禅师是不得了的人物,唐朝的一位大禅师。他在成就自己的道业以后,有一次回家探望母亲。那时候出家人一般都很少回家,一出家可能十几、二十年不回去。到回去的时候,形象变化就比较大,所以认不出来。再说,他母亲眼睛不太好,也看不清楚。他母亲,那位“老婆子”就帮他洗脚,她想供养出家人。
俩个人聊天,老婆子问他:“你是哪里人?”他说:“我是江西人”,老婆子说:“你是江西人,我的儿子也出家了,也是江西的。” 当然禅师本人就是江西的。然后就帮他洗脚,洗完以后,第二天一早他就走了。走了三里路,遇见了一位邻居,他就告诉邻居,他说我的母亲给我洗脚,但是她不认得我。
邻居回去以后就告诉他母亲,他的母亲就急急忙忙的追他,结果追到一条江边,禅师已经在船上了,已经快要到对岸。他的母亲在这边拼命地沿着江走,不小心摔到江里面,当下就淹死了。结果黄檗禅师在那边一看,到岸以后直接就点起火炬,他也没过岸,直接就点起火把。
这里你会发现,大禅师悟道以后、彻悟以后,手眼通天,是难以思议的。他那边一举火炬,他点火就相当于烧化母亲的遗体。结果对岸的火光里面,就慢慢地现出了这位老婆子的身影,老婆子又慢慢变化成一位年轻男子的形象,这是一位天人的形象,男天人的形象。然后他说因为我儿子的功德,我要上升到夜摩天。这个情形,当时大江两岸的很多人都看到了。
在这之前,其实黄檗禅师还说了一句话,他说“一子出家,九族升天”,他的一族里面都能升天。又说“若不升天,诸佛妄语”。说完以后,把火炬这么一点、一扔,火光里面就现出刚才的影像,老婆子当下就现出男身,女身就转为男身,然后上升到夜摩天。夜摩天是六欲天里的第三天。这是黄檗禅师对他母亲所行的孝道,也是度化他母亲的故事。

还有位洞山禅师,洞山禅师也是一个得道的大禅师,唐朝的,他自己舍身空门,喜欢修禅、悟道参禅。后来整个道眼通明以后,他与他的母亲有书信来往,他说:“等我道法成就以后,我一定回来度化母亲。” 他的母亲也希望他赶快成道,她说“希望你能效仿目连尊者,将来能度我出牢笼。如果你成道了不来度我,将来恐怕也不好。”禅师与母亲还有一些书信来往。洞山禅师后来也成就了一方的大禅师,是曹洞宗的开山祖师。以禅师的功德,度化他母亲自然是不在话下。
我们再来看宗颐禅师,北宋年间的一位禅师,他劝母亲住到寺院来。他自己把母亲接到寺院里面。他母亲开始对佛法也是不相信的,然后他就经常与她劝化,怎么才能方便劝化呢?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母亲接到寺院里面来,这样就可以经常地劝化。这样一次又一次劝说以后,他母亲慢慢地佛号就念进去了,最后也是安详地往生,无疾而终,在佛号当中就往生了。这位是宗颐禅师,宗颐禅师在净土宗里面也是有名的大德。
还有我们所熟知的虚云长老,虚云老和尚,他当时生下来的时候,生下来的时候是一只大皮球,后来外面走进来一位老和尚,拿刀一破,皮球一破开,里面是位白白净净的娃,是个胎儿。他的母亲当时看到是只大皮球,以为是个妖怪,生了个妖怪,就给吓死了。虚云老和尚对这个事情,一直感到有点愧疚,所以一直想报母恩。
他出家以后,三步一拜从普陀山一直拜到五台山,拜了三年。那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对于现代人,这么去做,可以说这条命就没有了。你先得有点功夫才行,没有一定的定功、禅功是不行的,这个不是纯靠意志就能完成的事情。你靠意志,你一定要这么拜,你拜个半年就残废了,不是说你身体强壮,不是这么简单的,得有功夫才行的。
朝礼五台山以后,他觉得这样还不够,他又跑到阿育王寺。阿育王寺有座舍利塔,有佛指的真身舍利,又拜忏燃指供佛,一个是礼忏,一个是还烧了一只手指头,好像是左手的无名指。最后烧完以后,当天晚上,他母亲在梦里面告诉他,说我现在已经升到了忉利天。你看,就有这样的事情。

来果禅师,你看典籍里面有记载,有一次他父亲生大病,他结果怎么样呢?他自己拿一把刀磨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一刀就把自己肚皮破开,割了一块肝下来,然后把这块肝煮了给父亲吃。给父亲吃了以后,父亲的病就好了,他自己就稍微用针线缝了一下。而且他发现,他的回忆录文字里面写,破开后他并没有流血。所以,这在我们看来那就是示现,佛菩萨来示现的。
首先我们说,不要说能不能下得了刀——这个刀子扎不去,下不了的。你自己去试一下就行了,你扎一针都扎不了,不要说拿一把刀破开,破开以后还不流血,这不是一般人,这是佛菩萨来示现的。这是来果禅师的孝道。
还有鉴宗祖师,杭州径山寺二祖,那也是开悟、明心见性的大禅师,他也是割股疗父,把大腿上面的肉割下来给他父亲吃,跟介子推有得一比。春秋时期有位介子推,寒食节的由来,是因为介子推与晋文公的故事,晋文公没东西吃,他觉得口味寡淡。这位鉴宗祖师不一样,是他父亲生病了,他自己割下大腿肉给父亲吃,父亲病就好了。
这些都不是一般的例子,是你要有愿力才能做的;没有愿力,千万不要随便去做,到时候你一旦后悔了,不仅没有功德,反而因你疼痛难忍,嗔恨心很快就起来了,产生诸多恶业。
还有子邻律师(“律师”指佛教内部专门研究、解释、读诵、通达佛教戒律典籍之人。与经师、论师、法师、禅师等相对——编者注),他的母亲就跟《地藏王菩萨本愿经》里面“光目女”的母亲是一样,开始是“其母信邪”,对因果报应一点都不相信的。信邪,当然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子邻律师出家过了十年、二十年以后,回去看望父母的时候,发现母亲已经过世三年了,为了报答母亲的恩德,他就诵《法华经》以超度亡母。诵了《法华经》一段时间,诵了半年、一年以后,东岳大帝(他是一位神仙),看他这么虔诚就指点他,他说你如果真的想救母亲,你应该到阿育王寺,去礼佛的真身舍利,那这个功德大,这个效果比较明显。结果他就去礼阿育王的舍利塔,礼拜了几个月、或者是半年以后,他的母亲也是一样,在梦里面就告诉律师,她说我已经升到忉利天了。

又有玄沙师备禅师,也是一位有名的明心见性的大禅师。他的父亲以捕鱼为业,一不小心掉到水里面就淹死了。禅师自己就出家了,出家了以后,为了报答父母亲的恩德,想快速成道,就修“头陀苦行”。
“头陀苦行”一般人是吃不消的,日中一食,一天只能吃一顿饭,然后树下一宿,一个地方不能住较长时间,一个树下面你只能住一个晚上,这就是“头陀苦行”。等他了明心地、彻悟心性以后,他的父亲有一次在梦里面就告诉他,他说因为你出家,你明心见性,你功德很大,感得我现在也升到了天上。有这样的事,这个也是经典里面记载的。
前面这些都是手眼通天的大禅师,明心见性的,他的功德很大,就感召得他的父母能够也获得一些利益。还有些是还没明心见性的一些孝行:
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是隋朝的敬脱师,敬脱师他“荷担听学”,他挑了一个担子。古代的寺庙,有些是禅寺,是只讲修行的;有些是讲寺,讲寺就是讲解佛法、弘扬佛法的,叫讲寺。西园寺,可以说是讲寺,当然现在属于律宗寺庙,律宗寺庙它也弘扬佛法,可以说也是一种讲寺。
“荷担听学”,就是挑了个担子一边听讲佛法,一边挑了个担子,担子一头是他的母亲,一头是挑了一些经书,经律论的经书。吃饭的时候,把母亲放在树底下,他自己去托钵乞食,托钵回来以后先给母亲吃,母亲吃完他自己再吃,这是隋朝的敬脱师的孝道。
所以佛家的孝道观,总的来说,不光是要完成儒家的那些标准,最主要的是强调“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未完待续)

戒幢讲堂 | 佛教的孝道观 ( 二 ) 下

(续前)
佛家的孝道观,不光是要完成儒家的那些标准,最主要的是强调“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这是莲池大师做的一首类似于诗偈的文字叫《七笔勾》。父母的恩非常重,像山岳、山丘一样重,“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你用各种各样的好东西装到鼎里面,去做供养也没办法报答。
“亲得离尘垢”,你能够让亲人能够了解佛法、能够脱离五欲六尘,最好能够超脱轮回,这个时候“子道方成就”,这个时候你作为人子的孝道才算是成就,这是佛家的孝道观。所以他说“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
所以莲池大师把儒家所强调的,在世要建立功名事业这些事情,就把它全部抛弃了,这是站在佛家的角度去讲的。但是如果说是在家居士,可能还得“五色封章”。反过来说,如果说你有了一些功名利禄,再去弘扬佛家的理念,也是相合的,你可以做佛家的大护法。
最后,对儒家的孝道观与佛家的孝道观做个会通。
我们来看,《梵网经》是佛家的一本讲戒律的经,而且是非常高标准的戒律。《梵网经》是什么时候讲的呢?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来说,《梵网经》是与《华严经》同时讲的,还在度五比丘之前讲的。“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这个是讲菩萨戒,这个还不是声闻乘的戒。菩萨戒怎么讲?它说: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至道之法”是什么?就是佛家的佛道、佛家的缘起与因果。“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这个戒其实等同于儒家的孝,这样就把儒家的孝与我们佛家的戒两个挂上钩来了。
儒家的孝,要这么做,不能忤逆,你要随顺父母,这些相当于是一些规定。佛家的戒,说你不能这么做,也是一些规定。从随顺的角度去说,它叫做“随顺至道之法”;从反方面来说,它叫做“制止”,有些事情不能做。儒家的孝顺父母,违逆的事情、忤逆的事情就不能做,所以“亦名制止”。这个是《梵网经》。
北宋时有一位明教大师,也是佛教非常了不得的一位人物,叫契嵩。明教大师他做了一部《孝论》,对当时的儒、佛孝道观做了一个会通,也与《梵网经》里面的讲法差不多,他说儒家的孝略同于佛家的戒。戒是三学之本,所以说戒和孝两个是“不一不二”的关系。
儒家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他说这其实就是在讲戒,不杀就是指“仁”、不盗就是指“义”、不邪淫就是指“礼也”、不饮酒“智也”,我们一饮酒脑子就糊涂不智了,不妄语“信也”,就是你比较有诚信。你看儒家的五常与佛家的戒律,这两个是不是非常的相合?
所以说,儒家的孝道观与佛教孝道观总的来说,其实一种是方便、一种是究竟。一个从观点上比较局限性一点,佛教的孝比较广大一点。世间的孝道仅仅报答现世父母,佛家的孝道要求不仅要报答现世父母、七世父母,还要报答无量劫以来四生六道的一切众生,一切父母。
按照《梵网经》的教义,“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下子就扩展开了。这个观点一般人是没法相信的,怎么可能“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只有证到了佛的境界,这是佛从自证现量上面说的话,可能我们现在很多人是生不起信心的,只能暂时先去接受,到了佛的现量上面才能发现这句话一点都没说错。
所以总的来说,儒家的孝道强调在世的时候你要奉侍无缺,使父母亲精神愉快,过世以后丧事要隆重,还有守孝三年、定期祭祀等等,这么做总体来说相当于佛家的人天乘。上一周也讲过,佛经里面说如果大家修行孝道的话,世间的人将来可以上升为天人,那么天人数量就增加,阿修罗众就减少。佛家的孝道更进一步,强调还要解脱轮回。父母去世以后,还要多多诵经,做一些功德,超度父母。
总体来说,世间的孝比较容易,可以看得见,有迹可循。佛家的孝道就比较难、非常难,而且轨迹难明,不容易看得到,有时候觉得容易看得到,有时候容易落空。总体来说还是一句话,这两个孝道,佛家首先是没有完全批评儒家的孝道,没有完全的批评,只是说,还做不到佛家的孝道(即身超度父母)之前,可以先行儒家的孝道,它相当于佛家的人天乘善法。
最终,儒家的孝道观与佛家的孝道观两个是不相违背的,这两种文化,儒家与佛家是可以相融相合的。回顾起来,以前我在讲座里谈到过,宋朝永明延寿禅师在《万善同归集》里面所引用的一段文字,他说:“《起世界经》云:‘佛言,我遣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萨’。”
就是说,因为我们世间的人,层次有不同,有些人对较高的真理还认识不到,每个人的根性又不一样,他一下子还接受不到这么高的程度,这个时候怎么办?这时候,有些人只能用儒家的经论去引导他,有些人可用道家的经论去接引他,有些可以用佛家的经论。大家可以看到,儒释道三家的文化,在本质上是不相违的,三家之间有一种文化的同质性。
佛家的经论,当然要求可能会更高一点。总的来说,不管是儒家的孝道,还是佛教的孝道,都是度世的,都是对世间人有利的。

原创:戒海法师

录音听写 | 法理 图片 | 道强 校对 | 陶苇 妙定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