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慈心——庄严生命的底色(下)

慈心——庄严生命的底色(下)

发布日期: 2020-12-09 浏览量: 6,661 次浏览

三  慈悲,还要拥有智慧

短短的三天,关于慈悲,从这个角度切入进去来体验佛法。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就需要你从行为上,从语言上,从心念上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慈悲,不断地去发掘自己的爱心,这样你的正能量就会是源源不断的。因为每一个慈心都是善法,每一个慈悲都是一个善业,会改变我们的业的成分,也会等起轻快的、光明的、愉悦的色法,让我们整个的身体也会改善,利益还是很大的。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什么呢?很多时候,我们是有爱心的,但是,如果对慈悲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往往我们就会忘失掉这份爱心,我们就会物化这个世界。慈悲的一个前提是什么?前提就是需要能够看到众生的存在,这其实也是一种对缘起的观察。不能把其他的众生,包括自己给物化,只看成一个工具,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活泼泼的生命。就像很多西方人,很重视人权,但是对于家畜就认为它就是拿来吃的,不会从一个动物也是生命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时候动物就被物化了,它只是个可食用的物品,而不会看到动物的快乐、恐惧、痛苦,它们的情感。

我们跟人相处的时候也是这样,甚至于我们的亲人,我们都容易忽略他作为人本身的一种存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压力太大,当我们的价值观觉得应该怎样怎样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人的本身。我们看到最近有很多青少年自杀、跳楼,相信这些孩子肯定内心已经绝望了,才会这样做。因为他的内在情感,他的活泼泼的生命本身被忽视了,得不到理解和回应。有的孩子性格里有偏激的一面,还没有能够像成年人那样学会成熟地处理问题,就很容易悲观、绝望、走投无路。

所以,佛教的慈悲其实是很深刻的一种生命智慧,看到一些最本质的部分,由此而建立了这样的一个连接,这样才会在关系中具有了建设性。这并不会增长我们的轮回,反而会让我们活得健康、有智慧,活到一种高质量的生命,也为出离轮回打好了足够的基础。当你的内心充满了慈悲,不管是在工作、家庭、生活各个方面慢慢的具有了建设性,那么内心就会稳定下来,生命状态就会慢慢的成长出来。接下来,再百尺竿头更上一层,进求超越的出世间智慧,也是水到渠成。障碍我们解脱的是烦恼,而不是像慈悲这一类的善法。这些善法,是我们解脱非常好的助缘,一定要有一个很深刻的认知。

有的人可能会想,太慈悲会不会也是一种放纵,也是有副作用的?慈悲本身是没有副作用的,但是缺少智慧的慈悲,可能会有副作用。所以,慈悲跟智慧,永远都是不能分开的,这也是我要讲的第三个部分。佛法,是一个觉悟的宗教,佛就是觉悟的人。智慧永远必须要拥有,不管是世间的智慧还是出世间的智慧。当我们在世间生活的时候,与人互动的时候,我们要具备关于世间所有的智慧,就是缘起的智慧;同时我们还要具备出世间的智慧,就是如何超越轮回。这两种智慧都需要,否则的话,我们都可能会遇到问题。

四  正确看待自我关怀

谈到自我关怀,我们对自己发慈心,这是一种自我关怀。自我关怀跟关怀他人的辩证关系一定要了解,自我关怀跟关怀他人并不冲突,反而是互相增上的。我们只有非常充分地自我关怀,才有可能更好地关照他人。在我带禅修的过程中,有一个发现:一般来说,如果能够对自己修慈心修的比较顺畅,就是愿意对自己发送慈心的禅者,再加上比较精进的话,哪怕他刚进入禅修营的时候,身心状态很不好,但是,几天下来进步都很快。很快的,身心状态就会得到一个比较大的调整。

但是,有一些禅者,对自己修慈心就非常的困难,或者不愿意对自己修慈心,一般来说,进步就会受到阻碍,甚至于禅修起来找不到感觉,整个的状态就比较疲惫,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禅修困难。所以说,自我关怀的能力还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小参的时候,我特别愿意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对自己修慈心能不能修的起来?”一般,只要能够修得起来的,觉得愿意修的,再用一点功,基本上改变就会很快。

那么什么是自我关怀呢?自我关怀的一个本质就是做自己的朋友。好朋友在一起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就是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互相安慰,起到这样的一个功能。假如,你跟家人吵架了,或者在单位里面发生了不愉快,好朋友会怎么做呢?好朋友一般就会鼓励、安慰你:“这件事情确实挺艰难的,你受苦了”,可能好朋友还会来抱一抱你,给你做顿好吃的,安慰你,然后给你一些建议和鼓励,说“没事没事,人生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下次好好干,事情总归会过去的,相信你未来会做的更好”,一般好朋友会这样的态度。

但是,如果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话,假如说我们跟家人吵架了,在单位里受到了挫折,我们对于自己,却很少用一种安慰、鼓励的态度,更多的时候我们就会质疑和批判:“我这个人是不是太差了,怎么什么都搞不好?”“我是个失败者,生活、工作、家庭都一塌糊涂!”就会产生一种自我批判、自我否定。但这样的一种自我批判会让我们感觉更痛苦更沮丧,它和佛教所说的善心所中的惭愧心还是不一样的。惭愧里面仍然是带着爱心的,能够激励我们向上,但自我批判却是一种嗔心和慢心在作怪,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心灵折磨。自我关怀可以很好的对治这种无益的自我批判,像一个好朋友一样,永不放弃自己,不管发生了什么,都愿意去理解,愿意去安慰,愿意去陪伴成长,这是它的一个本质。

自我关怀,有三个内涵。

第一就是正念,就是如实看到和承认痛苦的存在。第二就是友善,带着一种爱心。第三是共通的人性,什么是共通的人性呢?就是要意识到痛苦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轮回的世间,佛教说是苦谛,遇到了感情的痛苦,遇到了事业上的困扰,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在心性上都不成熟,或者觉得自己不完美,但是我们要意识到这可能是共通的人性,在圆满解脱之前,痛苦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跟你一样,经受着情感、事业、个性、觉得不完美的这些折磨。

所以,我们意识到这些的时候,我们就不再因为自己受苦而产生一种自我批判,而是会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我所经验的痛苦可能就是生而为人,必然要经历的。这个时候你就会有一种连接感,跟整个的人类,跟一切的众生,产生了一种深刻的连接,会真正的体验到苦谛。这种体验会让你对这个世界更有一种博大的情怀,而不是变得批判自己、质疑自己,消极、沉沦,反而会变得深刻和博大,更加激励起自己成长的动力,愿意不断的探求真理,不断的进取,变得更有智慧、更有能力、更有爱心、更加坚定。

所以,这三点非常的重要,一个就是如实的觉察你当下的存在,对于痛苦,看到它、承认它;第二保持友善的态度;第三要认识到我们个人的痛苦有的时候也是共通的,生而为人经验的一部分,不因为受苦而自我批判,而是产生一种连接,更博大、深刻的认知,激发起我们不断追求觉悟的动力。能从这个角度上体验的话,自我慈悲就会展示出来,我们对自己修慈心,就会变得很充分,不再苛求自己,反而愿意不断地鼓励自己,这样的一种自我慈悲,不是软弱或者沉溺,而是一种疗愈。

有的人担心自我关怀,是不是自我放纵?

不是,它反而会让你更好地照顾好自己,如果你真正对自己慈悲,你不会允许自己醉生梦死,不会允许自己沉溺在伤害自己的生活里,而是会从关怀这个生命存在的角度,鼓励自己学习、修行、精进。所以,自我慈悲,不会造成自我放纵,反而会让你更重视生而为人的长期的利益。缺少自我慈悲的人,往往会破罐破摔,会放弃自己,反而是危险的。

有的人担心自我关怀会不会让我们变得没有那么高标准,得过且过,变得不优秀?觉得如果我对我自己苛求一点,批判一点,会让我更优秀。我们要知道,自我慈悲不是降低标准,是减少对失败的恐惧,更愿意在失败之后继续尝试着去努力。对于失败,具有了耐受性和面对的坚韧性。所以,不是降低我们对生命的标准,而是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减少了我们对失败的恐惧,不断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要去体会。

自我关怀也不是自私,反而会降低我们跟整个人类,跟整个众生的隔离感。当你慈悲自己的时候,你也可以理解到要慈悲他人。我们对自己很苛求的时候,我们对别人也是苛求的。所以一个能够自我关怀的人,他是温暖的、是喜悦的、是柔软的,他非常了解人性,在与人相处中,就更容易照顾到别人,建立连接感。

关于佛法的慈悲的见地,今天就跟大家聊这么多,这些部分都是跟我们的认知有关,讲了之后可能给大家形成一种印象,但是也需要我们在未来的人生中,在我们的生活里,慢慢的去实践,慢慢去体会,其实这里边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将来有一天,你慢慢的从自己的心里领悟到了佛教慈悲的深义的时候,你会对自己的生命更加满意。

最后也祝愿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上,在未来的修行道路上,展开越来越多的慈悲和智慧,让我们的生命充满光彩和意义!(法理居士据录音整理,界文法师修订)

相关阅读:

慈心——庄严生命的底色(上)

图片 | 菩提摄影之家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