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学报论集 >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十三章 持戒波罗蜜多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十三章 持戒波罗蜜多

发布日期: 2006-01-01 浏览量: 3,319 次浏览

二、持戒波罗蜜多

颂曰:

“戒相过失及功德,持戒体性及支别,

各各分别之性相,增长功德及清净,

持戒果报等七义,解说尸罗波罗蜜。”

不持戒之过失 如果只有布施而无持戒,则不能获得清净之人天身。《入中论》云:

“若人折断戒律足,纵能布施享受用,

终亦堕落恶趣中。”

若不持戒则不能与正法相遇。《持戒经》云:

“人若不具眼,不能见色相,

人若不持戒,不能见佛法。”

一个人若不持守戒律,他是很难解脱三界轮回的。《持戒经》云:

“人若无足,何能行路?

人若无戒,何能解脱?”

再者,人若不能持守戒律,则于佛道不能圆满,不能证得无上菩提。

持戒之功德 与上面所说之过患相反的。如果能够持守戒律,则必能获得圆满之人天身。《圣般若摄颂》云:

“人若持净戒,永离诸恶趣,

亦舍八无暇,常获暇满身。”

人若持守戒律,就等于是他已经培养了一大片“无边善乐的沃土”。《试王颂》云:

“戒律如大地,所有动植物,

一切诸功能,皆由大地生。”

因此,如果能够持守戒律,就像是具有一片肥沃的田地一样,能生长一切功德,《入中论》云:

“净戒沃田中,能生诸功德,

享用众果实,相继无断时。”

再者,如果能持守戒律,则各种三昧皆能生起。《月灯经》云:

“速证三昧离烦恼,持守净戒利益也。”

若能持守戒律,则各种愿求皆得成办。《父子请问经》云:

“若能善持清净戒,一切众愿得成满。”

持守戒律才能较容易的成就菩提。同经云:

“持戒利益有多种,成就菩提非为难。”

除了上述等功德外,《持戒经》云:

“持戒能值佛出世,持戒是最胜庄严,

持戒为众乐之本,持戒得世间赞扬。”

戒律之体性具有四种功德之相。何者为四?

(一)从他得戒如法正受,

(二)心意清净,

(三)若有违犯速行忏除以成复戒,

(四)为护戒故,常以至诚思惟戒相而持守之。

第一项是指如法的从他受戒。第二、三、四项皆是说持守戒律之相。菩萨戒分析起来,是由三种不同的戒律组合而成的:

(一)清净戒(或别解脱戒)。

(二)摄善法戒(或努力向善之戒)

(三)饶益有情戒(或必须行利他之事之戒)。

清净戒

清净戒的目的是要调伏身心,摄善法戒是要促使自己进步,圆满饶益有情戒是要利济和成熟众生,别解脱戒的共相是指受戒之七众。《菩萨地论》云:

“菩萨戒之别解脱戒由七众受之: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弥,五、沙弥尼,六、男居士,七、女居士。此七众中复有在家及出家之分别也。”

此已受菩萨戒之七众,皆必须断舍损害他人之事。别解脱戒之体性是自利的,而菩萨戒则是要利他的。《无热子请问经》云:

“不是为了生王族家而持戒,不是为了生人天趣而持戒,不是为了得帝释王身、大梵天身、大自在天身而持戒,不是为了得大受用,得美妙色而持戒,亦不是因为惧怕堕地狱、变畜生、生阎罗世界而持戒。菩萨是为了树立佛陀之行范而持戒,是为了利益有情而持戒,为了带给有情幸福和快乐而持戒的。”

从不共的观点来看菩萨戒之违反,寂天论师依《虚空藏经》云:

“如王之根本堕有五种,如臣之根本堕亦有五种,再加初修业者之八种,一共是十八种根本堕,此外还有十四种支分堕,菩萨皆应严加防范者也。”

颂曰:

“夺取三宝物,其罪等他胜,

舍弃正佛法,二者能仁说。

夺比丘袈裟,击之殴打之,

或置于牢狱,造因使还俗,

纵彼属破戒,(不净)比丘者。

或行五无间,坚持诸邪见,

令众人恐惧,皆为根本堕,

世尊如是说。于彼初机人,

未习深观者,讲说空性法,

于彼已入佛,令退失菩提,

令舍清净戒,趋向于大乘,

或说所学法,不能断烦恼,

或令趋外道,或赞自功德,

为恭敬利养,讥毁于他人,

或言自能忍,说邪见怪谈,

或用种种计,罚害诸沙门,

或以(非法物),供养于三宝,

或已受纳之,或使坏禅定,

或夺修禅量,取念经供物,

以上诸恶作,皆为根本堕,

是诸有情众,堕大地狱因。”

尊者金州依《菩萨地论》云:

“(菩萨)须知有与四种他胜罪相等之过失及其他四十六种应舍弃之错行。”前者之略义,据《菩萨戒二十颂》云:

“为利养恭敬,自赞而毁他,

于诸受难因,痛苦无依者,

悭吝不与法,若有来谢罪,

坚拒不忍受,以瞋恨心故,

殴击于他人,或复令他人,

退失于大乘,若来求法者,

授与相似法……”

同论中说四十六种支分罪云:

“于三宝处不三供,随贪欲心而行事……”

摄善法戒

这是说在受了菩萨戒以后,为了成就菩提的缘故,而作之种种身、口等善行,因此摄善法戒就是(菩萨所需要)行持的各种善法之戒。这些善法是指什么而言呢?《菩萨地论》云:

“得了菩萨戒以后,就应该一心精进,勤修闻思修各种法行;对上师要恭敬承事,并要勤作各种佛事,于诸病人应侍奉汤药,为作祈祷;常行施舍,赞扬他人之功德。对别人之福德随喜,对讥笑和诽谤要忍受,所作之功德要回向菩提,发趋善愿,常供三宝,励行精进,常行自利慎不放逸,恒思学处,了达戒相,常护诸根,饮食有节,于初夜及黎明时,不可贪睡,精勤修持诸瑜伽法,于善知识及诸贤士常行亲近,于自谬误常行观察善为除遣。”

上面所说的法,予以行持,守护及增进,就是菩萨之摄善法戒了。

饶益有情戒

摄言之有十一项法

(一)众生的痛苦应当努力设法为之解除,

(二)众生不知怎样去作时,应该指示他怎样去作。

(三)在众生的行动中,以参与、感受和承诺等方式,来利益他们。

(四)保护众生,使他们脱离怖畏。

(五)众生的种种忧苦,悉令消除,

(六)匮乏资财的众生,令得富饶,

(七)善能摄集佛法之眷属,

(八)随顺众生之心意,以达成和谐,

(九)以自己的殊胜功德,来使众生欢喜,

(十)以自己的善德来斩除恶业之刺,

(十一)以神通力之方便,来威摄或诱导众生,使之成熟。

再者,菩萨为了使别人起信,使自己完整,所以应该断除不清净之身口意行为,而笃行清净之三业。不清净之身业,是指什么而言呢?比如:不必要的跳蹦、奔跑等狂野的行动,那是应该避免的。清净的身业是指:身仪常是闲缓柔和的,脸上也时常都是带着笑容的。颂曰:

“自生又自然,经常面带笑,

离怒离蹙额,和爱处众生。”

眼睛看着别人的时候,应该怎样去看呢?颂曰:

“眼观有情时,应如是思惟,

此乃成佛因,应慈眼视之。”

坐的时候应该怎样坐呢?颂曰:

“坐时两脚不伸出,双手亦不互摩擦。”

吃的时候应该怎样呢?颂曰:

“吃时不出声,亦不塞满嘴,

不可张大口,狼吞虎咽之。”

在动作的时候应该如何呢?颂曰:

“置放椅凳时,不可出大声,

关门开门时,不可猛然嘭!

于诸行动中,常优柔闲缓。”

在睡眠的时候应该怎样呢?颂曰:

“如佛涅槃状,依善方安眠。”

语业不清净是指:不可以说太多的话和不可以说太尖锐的话。说话太多的过失,《圣宝鬘》云:

“或有凡愚者,坏失于正法,

其心不调柔,乖戾复暴躁,

其人与定慧,相距甚遥远,

以上诸过失,皆由多言生,

经常于上师,不生恭敬心,

乐说染污语,及无义闲谈,

智慧亦日减,以上诸过失,

皆由多言生。”

说话过于尖锐之过失,《月灯经》云:

“见他人过失,不可宣说之,

如是之行业,得如是果报。”

《释诸法不生经》云:

“若是宣说某菩萨之过失,此人距菩提就非常遥远了,若是因为妒忌的缘故而说,那就距菩提更为遥远了。”

基于上述各种的原因,发了大乘心的人,应该努力去做到下面两点:一少说话,二避免说太尖锐的话。

具有清净意乐的说话是怎样的呢?颂曰:

“言辞具利义、其意甚分明,

闻者皆适意,离贪瞋烦恼,

柔闲而道之。”

心之行业不清净者

是指贪图利养或恭敬,或是贪著睡眠及昏沉等。前者如《策励增上心经》云:

“慈氏!菩萨应该观察利养和恭敬是会激发贪心的,利养和恭敬是会激发瞋心的,是会激发痴心的,是会增长散乱的,是会使一切诸佛隐蔽的,是会斩断种种善根的。利养和恭敬就像是那些诱人的娼妓一样,(令人堕入险坑的)……”

利养纵然能够获得,也是永远不能满足的。《父子相见经》云:

“如梦中见水,终不能解渴,

贪得之利养,难有满足时。”

这样去思惟观察,贪欲就会减少,知足之心方能生起。

喜爱睡眠之过失者

颂曰:

“若人喜昏睡,其慧必日减,

精神亦损减,胜智常败坏。”

又有颂曰:

“若人贪睡及昏沉,懒惰愚痴必增长,

因此智慧渐减损,非人鬼魔得其便,

其人禅修林中时,鬼魔得便作障碍。”

鉴于以上种种之过失,所以不应该过度的贪睡。

意之清净行业者

是指前面所说的住于信心等德行。

持戒(功德)之增长方便,亦如前述增长布施功德一样的,应该依智慧和回向等三种方法加以扩展。使持戒清净(圆满)的方法亦如前述,需要依靠空性和悲心去达成。持戒之果报有两种:一是究竟的,一是暂时的。究竟的果报即是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地论》云:

“菩萨若能圆满持戒波罗蜜,则能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暂时的果报是说:“即使非自己的意图,由于持戒的缘故,自然会获得轮回之福乐果报。《菩萨藏经》云:

“舍利子!菩萨如是究竟清净持戒,必获人天圆满果报,若不尔者,终无是处。”

虽然如此,轮回之享乐及福报是毕竟不能够阻碍菩萨之趋入菩提道的。

《无烦子请问经》云:

“菩萨若具足如是持戒德聚,则必不堕入转轮圣王族类,心不放逸,一心乐求无上菩提;亦不堕入帝释天类,心不放逸,一心乐求无上菩提。”

菩萨若具足净戒,则人与非人皆恭敬承事供养之。经曰:

“菩萨若住于净戒,诸天皆常礼拜,众龙鬼神常予赞叹,诸闻香众常作供养,诸婆罗门王族乃至商贾庶人等,皆时加赞美祈祷,常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天人世间无不威摄。”

返回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目录点击:这里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