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真智者

真智者

发布日期: 2015-04-03 浏览量: 2,011 次浏览

 

恭敬不生喜,轻慢无瞋恚,智慧如大海,是名真智者。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一、恭敬不喜

 

佛教常有三关之说,即名关、利关、恭敬关。一般人对于名关、利关,都比较容易看淡,而恭敬关,则十之八九皆难突破。唐懿宗钦仰悟达法师的德风,因此待之备极礼遇,特尊为国师,并赐檀香法座,国师亦自觉尊荣,遂招累世冤业于其膝上生人面疮。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沿途受到各国国王及人民大众的礼遇,尤其在高昌国受到国王的恭敬供养,更是无人能比,然而玄奘大师却不为恭敬而淹没其西行求法的壮志、心愿,毅然决然地以绝食表明心迹。《大智度论》说:“种种恶毁佛,佛亦无恶想;种种称誉佛,佛亦无喜想。大慈视一切,怨亲等无异。”因此,当别人恭敬我们,抬举我们之际,我们更要谦虚客气,什么名关、利关、恭敬关,都一概去之,以悲心利益大众,才不致走上失败之路,乃至招来无穷祸患。

 

二、轻慢不瞋

 

《大智度论》说:“一切凡人,侵至则瞋,益至则喜,怖处则畏。我为菩萨,不可如彼。虽未断结,当自抑制,修行忍辱,恼害不瞋,敬养不喜,众苦艰难,不应怖畏。”世俗的人常以外在的条件去衡量人,别人比我大,比我高,我就把头往下低;别人比我低,我又把头抬得高高的,这些都是心理的病态。别人对我们轻慢,我们不但不与他计较,不与他生气,反而应当作消业障想,即如《金刚经》所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常不轻菩萨因尊重他人而被侮辱轻慢时,非但不瞋怒,反而礼拜赞叹,说道:“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因此,别人对我们的轻慢非但不应该生气,更应该感谢对方成就我们修行忍辱的功德,使我们福慧日益增长。

 

三、智慧如海

 

《大般涅槃经》说:“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一切憍慢,势极暴恶,贤善之人,一切爱念。”能够作到一切由己,就必须要有智慧为前导。《正法念处经》说:“智第一甘露,第一安隐藏,智为第一亲,智为第一宝。”因此,有智慧即能面对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风,不为其所动摇,犹如大海能容纳污秽垢浊而不失其大海之清净。所以,《华严经·净行品》云:“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就是说我们依法能可以有如大海般包容的雅量,这就是智慧。

 

四、结 论

 

有的人往往以为自己很聪明,但是,有时候听了一句不好听的话,自己就糊涂了 ,敬养当前时,自己就给境界迷惑了,这都不是真智慧。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所谓心如大海,能包容一切好和不好,所以《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恭敬不生,喜,轻慢无瞋恚,智慧如大海,是名真智者。”

 

 

点击返回人间佛教的经证

排版 |高珮琦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