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洒净 |
![]() |
洒净 |
![]() |
洒净 |
![]() |
洒净 |
![]() |
洒净 |
![]() |
洒净 |
![]() |
洒净 |
![]() |
法会现场 |
![]() |
法会现场 |
![]() |
法会现场 |
![]() |
法会现场 |
![]() |
法会现场 |
![]() |
法会现场 |
![]() |
洒净圆满 |
![]() |
洒净圆满 |
![]() |
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 |
---|
洒净 |
![]() |
洒净 |
![]() |
洒净 |
![]() |
洒净 |
![]() |
洒净 |
![]() |
洒净 |
![]() |
洒净 |
![]() |
法会现场 |
![]() |
法会现场 |
![]() |
法会现场 |
![]() |
法会现场 |
![]() |
法会现场 |
![]() |
法会现场 |
![]() |
洒净圆满 |
![]() |
洒净圆满 |
![]() |
——前花园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洒净仪式
清凉的春雨,恰似甘露洒净。2005年2月7日上午十点,西园戒幢律寺僧众为“福德、智慧双桥、三门殿、钟鼓楼、前花园整体改造工程”的全面竣工举行了洒净仪式,由普仁大和尚主法。
姑苏自古就是“人家尽枕河”的水城,每逢香期,城内外的善男信女皆乘一叶扁舟顺河而来,泊船上岸,烧香礼佛。西园寺正门牌楼临河而建,正是为了便于接引信众入寺敬香。后因时代变迁,上塘河渐渐沉寂下来,承载历史繁盛的前花园也随之封藏于老姑苏的回忆之中。
欣逢盛世,全面复兴西园寺历史风貌的因缘也已成熟。首先,在上塘河修建了两座桥,恢复西园寺由前门入寺的传统,使香客完整认识这一佛教圣地。两座桥分别名为“福德桥”和“智慧桥”,入福德门,一切违缘皆除,所愿皆得;开智慧门,则能通达无上真理,证得诸法实相。福德和智慧,亦为成就佛道不可或缺的二资粮,寓意西园寺住持率领两序大众祝福人民福慧增长。
经由双桥和开阔的广场,即可进入彼岸的园林净土。迎接人们的首先是巍峨的御赐牌楼,与其相映成辉的,则是新落成的山门殿,形如阙而开三门,又名三门,标帜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亦含信、解、行及智慧、慈悲、方便之义。“宗风振律大启丛林,佛日增辉重开阊阖”,古老牌楼镌刻的这幅楹联,既是西园寺昔日辉煌的见证,更是今日梵刹重辉的写照。
走过绿树成荫的菩提道,按照传统格局建造的钟鼓楼遥相呼应。在佛教中,钟鼓法器为龙天耳目。早晚功课和重大法事活动之所以要钟鼓齐鸣,其涵义就在于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界和平。钟鼓楼落成后,梵呗之声又将不绝于耳。
值此新春之际,西园戒幢律寺将以全新风貌迎接各地信众,实为众生之福。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法轮常恒转 佛教永兴盛
春雨,使寺院显得格外洁净
|
新落成的前花园围墙
|
拈 香
|
礼 佛
|
洒 净
|
绿树成荫的菩提道
|
三门殿
|
三门殿前开阔的广场
|
智慧桥
|
位于枫桥路的照壁
|
经由福德桥回寺
|
洒 净
|
钟楼洒净
|
钟楼洒净
|
钟楼铜钟
|
鼓楼法鼓
|
洒净仪式
|
洒净仪式
|
洒净仪式
|
前花园将以全新面貌迎接各地信众
|
西园戒幢律寺位于姑苏城西,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始名归元寺,距今七百余年。明崇祯八年(1653),东土律宗第二十一祖茂林律师任住持,更名戒幢律寺。此后,西园寺成为律宗道场,法会极盛,名重江南。清朝学者钱谦益在《牧斋有学集》中记载,西园寺鼎盛时期曾占地340余亩,常授戒度僧者五千余指。
佛教兴衰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历史上,西园寺曾屡次兴废,迭遭劫难。尤其是咸丰十年(1860)遭兵燹,使寺院受到严重毁坏。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浙江按察史盛康与吴郡士绅倡议修复旧观,公推江南宗门五老之一的广慧和尚担此大任。和尚不辞劳苦,托钵四方,费三十年心血,先后重修大雄宝殿、观音殿、罗汉堂、天王殿、放生池及安僧的配套设施,使西园寺再度成为江南名刹。但作为传统寺院必不可少的山门及钟鼓楼,却再也无力恢复。后人仅能从清朝王昶《重修西园钟楼碑记》中记载的“戒坛之东南矗然而起者为钟楼”,遥想当年盛景。
西园寺是全国首批开放的重点宗教活动场所之一。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每年接待许多国内外政要及国际友人。但以前只能从偏门入寺参观、敬香礼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佛教圣地和历史名胜的形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在城市化发展中进一步完善风景名胜的布局,在市政府和各级领导关心下,在社会各界人士支持下,前花园改造工程终于在2003年9月19(观音纪念日)破土动工,并于2005年春节前全面竣工,恢复了山门殿、钟鼓楼等建筑,使寺院格局更为完整。
如今的西园寺,以上塘河南岸古朴庄严的照壁为起点,黄墙黛瓦,双龙盘绕,为全寺屏障。“戒幢律寺”四个描金大字,标识着以戒为本、以律为宗的立寺原则。而背面镌刻的“自觉觉他”,则揭示了学佛者应有的人生态度:不仅要自己觉悟,更应将一切众生导向觉悟之路。
姑苏自古就是“人家尽枕河”的水城,西园寺亦坐落河畔。由照壁隔河望去,殿堂重重,绿树掩映,仿佛彼岸净土。过去,每逢香期,城内外善男信女皆乘一叶扁舟顺河而来,泊船上岸,敬香礼佛。临河而建的御赐牌楼,正是为了接引信众。而今,入寺之路从双虹般横跨上塘河的仿古石拱桥开始,恢复了由山门入寺的传统,使游人、香客能完整瞻礼这一佛教圣地。
双桥分别名为“福德桥”和“智慧桥”,由方丈普仁法师命名并题写。福、慧是成就佛道的两种根本资粮,也是人生幸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入福德门则违缘皆除,所愿皆得;开智慧门则通达自在,更无胜者。以此寓意西园寺住持率两序大众祝福民众福慧增长。
山门前,是三千多平米的花岗岩广场,名福田地。正中,矗立着古朴雄浑的御赐牌楼。牌楼建于清光绪年间,四柱挺立,隔成三门,对称而参差有致。上部为重檐木枋楼,结构精美,呈展翅若飞之势。牌楼中门镌刻的“敕赐西园戒幢律寺”,标明了西园寺曾经的历史地位。正中竖匾的“震国戒幢”,亦为光绪御笔,乃广慧老和尚1903年进京恭请《龙藏》时由皇帝敕赐。“宗风振律大启丛林,佛日增辉重开阊阖”,古老牌楼上的这幅楹联,既是西园寺昔辉煌的见证,更是今日欣逢盛世,梵刹重辉的写照。
与其相映成辉的,是新恢复的山门殿。山门为寺院第一重大门,形如阙而开三门,又名三门殿,标帜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并含信、解、行和智慧、慈悲、方便之义。在“戒幢律寺”的匾额两侧,悬挂着贴金楹联,联云:“一水设双桥广渡群生登觉岸,三风垂百世严持净戒证菩提”。一水设双桥,指以福德、智慧双桥接引众生。登觉岸则寓意双关,既指进入彼岸的佛国净土,又指启迪众生觉悟,开发自身本具佛性。三风垂百世,则指西园寺多年倡导并实践的三风建设,分别为“家风、道风、学风”,这一“重视文化建设、重视教育发展、重视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和“学修一体,持戒习律”的发展方向,曾被前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居士誉为“西园寺模式”。此联真实贴切,内涵深广,由已故著名书法家、中国佛协副会长刘炳森书写。殿门上方,更有雍正帝御赐墨宝“宗风真脉”。两边则是从镇寺之宝——元僧继善法师血书《华严经》中集句的楹联,联云:“发菩提心悉使众生离诸苦,得正法流普于十方演妙法。”山门背面“净域同登”的匾额,则由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题写,下方楹联为弘一大师《华严经》集句联。“平等观诸法满足一切大愿力,悲心救世间速成无上佛菩提”,短短二十余字,精辟概括了佛教的信、愿、行、果,令人深思。整座山门不仅建筑精美、宏伟,与寺院原有建筑风格一脉相承,更在几幅楹联中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山门后,是万余平米的前花园,芳草如茵,有豁然开朗之感。穿过绿树掩映的菩提道,则是按传统格局营造的木结构钟鼓楼。佛教中,钟鼓法器为龙天耳目,早晚功课和重大法事活动皆须钟鼓齐鸣,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钟鼓楼落成后,清凉悠远的晨钟暮鼓,朝朝暮暮将祝福和祈祷传送,祝愿法界一切有情“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
这是沉寂了一百四十五年的钟声。
百余年前,广慧老和尚为中兴祖庭而殚精竭虑;文革期间,明开、安上两任方丈为保护古寺而奋不顾身。他们的无我奉献,使西园寺成为苏州地区唯一未遭毁坏的寺院,保留了八百多尊古佛像和六万多册古版书籍。但山门殿和钟鼓楼的付缺,不仅是广慧老和尚未竞的事业,也是明开、安上法师的遗愿。如今,盛缘具足,前花园改造工程终于全面竣工了。
2005年2月7日,普仁大和尚率两序大众为福德、智慧双桥、山门殿、钟鼓楼、前花园整体改造工程竣工举行了庄严的洒净仪式。2月9日,山门殿首度开放。除夕到西园寺敬头香,是苏州及周边地区信众沿袭多年的传统习俗。今年,西园寺还特别举行了诵经法会,祈祷世界和平、人民安乐。是夜,西园寺在华灯掩映下成了一片璀璨的世界。辞旧迎新之际,由普仁大和尚敲响的一百零八声新年钟声,将吉祥喜庆的气氛推向高潮。钟楼前,数千信众深深合十,虔诚聆听。这钟声,是西园寺走向辉煌的象征,也是佛教在新时代发展的见证。
山门殿、钟鼓楼等全部工程历时一年零三个月,耗资八百余万元。本着告慰先人,无愧于后人的精神,工程全部采用传统工艺和传统建筑材料,并在保证古刹原貌的基础上,增加夜间亮化工程,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人天路上,修福为先;功德林中,布施第一”,佛教的发展,是众生之幸;佛教的事业,是众生福田。诚邀广大信众积极参与这一载入西园寺志的宏伟工程,共同推动佛教在新时代的发展。
西园寺是巧妙融合佛教殿堂与苏州园林为一体的寺院。当你徜徉于幽静的西花园,在绿荫亭阁间怡然漫步,在罗汉堂为五百罗汉的各异神态而流连忘返之际,千万别忘了西园寺还有一座别有洞天的“前花园”。前花园位于天王殿石坪广场南侧,枫桥路上塘河畔,占地面积一万余平米,浓荫蔽日,鸟语花香,将整个西园寺的布局特色凸现成“寺在园中、园即寺景”。通常,游人兴冲冲地从入口处进入寺院时,可能以为这就是大门了。其实,转身向南望去,在绿荫花影中还矗立着一座巍峨的石牌楼——这才是西园寺的正门。牌楼建于清光绪年间,如展翅欲飞之势,结构与气派在江南亦不多见。
姑苏自古以来就是“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的东方水城。每逢香期,城内城外的善男信女们都会摇着桨橹,乘一叶扁舟顺着自家门前密如织网的河道,汇集于上塘河畔,熙熙攘攘,泊船上岸,烧香礼佛。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正门牌楼临河而建,便于接引信众入寺敬香。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许多河网被淹没于历史尘埃之中。姑苏人也逐渐形成了以车代船的交通习惯。于是,上塘河慢慢沉寂下来了,承载着历史繁盛的前花园也渐渐封藏于老姑苏人的回忆之中。
西园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始名归元寺,距今七百余年。明嘉靖之末,太仆寺卿徐泰时构筑东园(今留园)时,将已衰落的归元寺改建为宅园,名西园。徐泰时故逝后,其子徐溶舍园为寺,并于崇祯八年(1635)延请东土律宗第二十一祖茂林律师任住持,改名戒幢律寺。此后,西园寺成为律宗道场,法会极盛,成为江南名刹。清朝学者钱谦益在《牧斋有学集》中记载,西园寺的鼎盛时期曾占地340余亩,常授戒度僧者五千余指。又据清朝王昶的《重修西园钟楼碑记》记载,西园寺“戒坛之东南隅矗然而起者为钟楼”。现在,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当时西园寺的宏伟景观了,仅能从古代文人吟咏西园寺的诗词章句间凭吊。明末清初素负诗名的曜庵居士徐崧,有“西园跬步近,日晚偶过从。不料清歌地,还瞻古佛容”的佳作。清代名士张紫峰的“不到西园廿载强,应真犹是气昂昂。名贤五百芳邻接,第一姑苏选佛场”,更是脍炙人口的名诗。
应该说,一座寺院的兴旺发达是和历代先祖的殚精竭虑、广大檀越的集腋成裘密不可分的;佛教的命运又是和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西园寺在清代曾先后两度遭到劫难。乾隆二十二年(1757)发生火灾,咸丰十年(1860)遭兵燹。第一次劫难尚处于康乾盛世时代,故不久就部分恢复了原貌。现今仍屹立于西园寺的“重建西园钟楼碑刻”,记载了乾隆二十五年信士江安久与同室王氏发心“罄所贮囊”重建钟楼的感人业绩。第二次劫难则使西园寺全部化为灰烬,僧无寮佛无殿,只剩下残垣颓壁,寺院荡然无存。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浙江按察使盛康与吴郡士绅共同倡议修复西园寺,公推江南宗门五老之一的广慧和尚担此大任。和尚不辞劳苦托钵四方,费三十年之心血披肝沥胆,先后重建了大雄宝殿、观音殿、罗汉堂、天王殿、放生池及安僧的配套设施等。至1926年,西园寺再度成为江南名刹。但昔日的戒坛、钟鼓楼却再也无力恢复旧观,前花园原址上仍是芳草萋萋。
“文革”期间,为使寺院免遭厄运,明开、安上两位法师不顾个人安危,舍身护寺,抢救文物,使西园寺成为苏州唯一没受严重破坏、基本保持完整的寺院,寺内珍藏的六万多册古版经书也幸免于难。寺院虽在浩劫中幸存,但周边环境已被居民楼和数家单位占用,严重影响了寺院的长期发展。当今方丈普仁法师继承前两任老和尚遗愿,以振兴祖庭为己任。近年来,在市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下,乘着党贯彻、落实宗教政策的春风,先后回收了寺院北面的土地八千余平方米。由国内外建筑专家数年酝酿设计的仿古建筑“三宝楼”已在施工过程中,两年后,集教学、研究、弘法、修行、办公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将矗立于寺院北部,成为苏州的一个靓丽的新景点。同时,寺院还禀承赵朴老生前提出的加快培养佛教人材的指示精神,开展“一二三”育人工程,创办了“戒幢佛学研究所”。目前,研究所在体制上已经步入正轨,是培养高层次佛教人才的教学、研究机构。在几年的办学过程中,研究所成果斐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欣逢盛世,为恢复西园寺历史风貌,完善汉传佛教寺院的总体布局,重建恢复山门殿、钟鼓楼已成为当务之急。西园寺是全国首批重点对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作为对外开放宣传窗口,每年要接待许多国内外政要及国际友人。在佛教寺院的传统建筑格局中,山门及钟鼓二楼乃寺院之门面。可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西园寺一直未能恢复上述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园作为佛教圣地、历史名胜的形象,这也是西园寺建国以来历代住持悬而未决的多年心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了在城市化发展中进一步完善寺院布局、风景名胜,恢复钟鼓楼、山门殿,改造前花园工程逐渐纳入议事日程。在市政府及各级领导支持下,经寺院和相关部门研究后,前花园改造工程已于2003年9月破土动工。
前花园改造涉及三项具体工程。首先,是在古老的上塘河修建两座桥,恢复西园寺由前门入寺的历史旧貌,方便香客及游人完整认识这一佛教圣地。两座桥将分别名命为“福德桥”和“智慧桥”,寓意西园寺住持率领两序大众祝福人民福慧增长。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中,预计今年三月交付使用。第二项工程,是钟楼和鼓楼及山门殿的恢复重建。在佛教中,钟鼓法器为龙天耳目。早晚功课和重大法事活动之所以要钟鼓齐鸣,其涵义就在于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界和平。钟鼓楼一旦落成,梵呗之声又将不绝于耳,使游人香客“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目前,钟鼓楼和山门殿已封顶,不久将完工。第三项,配合上述建筑项目、完善整体环境的前花园改造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全面展开。这三项造福千秋万代的西园寺前花园改造工程,共需资金500多万元,预计2004年5月全面竣工。为使广大信众积极参与这一载入西园寺寺志的宏伟工程,并以勒石等方式纪念为前花园改造工程出力的功德主,全体僧众还要在每月初一、十五为所有施净资者回向祈福。兹将三项工程认领项目公布如下:
福德桥 88万
智慧桥 88万
山门殿 108万
钟楼 68万
鼓楼 68万
地坪 58万
培植树木 58万
三项工程一旦完成,必将历代先祖的无畏创业精神,诸位檀越功德主的乐善好施情怀,传播给一代又一代子子孙孙。正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题词所言:“戒幢圆成,栋宇储真,律日永耀,万古昌隆。”同时,我们还将对捐资万元以上者,分别发给荣誉护法、长期护法和中兴护法证书。具体捐资办法如下:
一、捐资办法
1、捐资一百万元以上者,邀请为本寺中兴护法,在新修《西园戒幢律寺志》上立传流芳,在延寿堂立永久消灾祈福牌位,刻碑铭谢。
2、捐资五十万元以上者,邀请为本寺中兴护法,名载寺志,在延寿堂立永久消灾祈福牌位,刻碑铭谢。
3、捐资十万元以上者,邀请为本寺长期护法,在延寿堂立永久消灾祈福牌位,名载功德碑。
4、捐资一万元以上者,邀请为本寺荣誉护法,在延寿堂立永久消灾祈福牌位,名载功德碑。
5、捐资一千元以上者,名载功德碑。
凡施净资者,不管是一元钱,还是千万元;不管捐资购买一片砖瓦、一块木头,还是认捐一座佛殿、一尊佛像,寺院都给予回向,每月初一、十五全体僧众在佛前祈祷。凡是获得寺院荣誉护法、长期护法和中兴护法证书者,随时欢迎来西园寺游览参观、修学佛法和参加法会,寺院有重大活动,皆盛情邀请参加。
二、联络方法
1、本寺银行帐号
户名:苏州西园戒幢律寺
帐号:1102021009000180277
开户: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市留园支行
2、本寺地址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邮编:215008
电话:0512—65519818 65349545
传真:0512—67232911
邮件:jcedu@21cn.com
网址:www.jcedu.org
相关报道:
戒幢重辉逢盛世
沉寂百五十年 盛世再响华章
前花园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洒净仪式
福德、智慧双桥彩虹般横跨于上塘河
|
恢复了由山门入寺的传统格局
|
山门殿前开阔的广场
|
与寺院原有建筑风格完全统一的山门殿
|
古老的御赐牌坊和新落成的山门殿相映成辉
|
宗风振律大启丛林
|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
|
晨钟暮鼓
|
由山门殿通向天王殿的菩提之道
|
曲径通幽 荡涤尘劳
|
净域同登
|
携刻《吉祥经》偈颂的灯
|
隔岸眺望
|
绿树掩映中的“姑苏第一选佛场”
|
>>>>点击小图进入大图
2004年9月18日(农历八月初五),苏州西园戒幢律寺为期一天的上梁诵经祈福法会圆满结束。
清晨的一场小雨,为连日的闷热天气带来了清凉,恰似甘露洒净。西园寺僧众和苏州周边地区的信众们参加了客堂组织安排的放生活动和诵经、上梁法会。
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曾以弘扬律宗而名震江南,是全国首批重点对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近年来,在苏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寺院耗费大量资金和精力进行了拆迁工作,回收民居占用土地8000多平方米,加上旧有空地,拟构建旨在培养僧才、弘扬佛法、以教育为主体的三宝楼。整个三宝楼工程总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预计总投资五千万元。经过长时间的筹备,于2002年6月举行了奠基仪式,并于2003年5月试打桩,8月正式动工,将于今年年底封顶,明年完成内部装修工程。
三宝楼工程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希望所有关心佛教事业发展的能仁志士都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共同为此千秋大业贡献力量。
·释道龙报道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