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2级学员文集 · 浅谈“一心不乱”

戒幢佛学研究所2002级学员文集 · 浅谈“一心不乱”

发布日期: 2017-05-10 浏览量: 2,294 次浏览

释来圣

内容提要 现在,修行净土法门求生西方的行者非常多,但求生西方一心不乱是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历史的回顾,力求弄清“一心不乱”的意义与内涵、期限与时间及其与散心念佛的关系等问题,从而为净业修行者提供借鉴,增添往生的希望与把握。
  关键词 一心不乱 意义 期限 散心念佛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净土法门横超三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故净土的修行源远流长,大有人在。往生净土的资粮是信、愿、行,往生的关键则是一心不乱。虽然历代的祖师大德对“一心不乱”多有阐述,然而,时至今日,大多数净业行人都对“一心不乱”模模糊糊,不甚了了,所以,本文试图通过历史的回顾,力求弄清“一心不乱”的意义与内涵、期限与时间及其与散心念佛的关系等问题,从而为净业修行者提供借鉴,增添往生的希望与把握。

一、“一心不乱”的意义与内涵

要谈“一心不乱”,就必须界定“一心不乱”,弄清“一心不乱”的意义与内涵。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从净土宗以外的经论及其注疏来说,二是直接从净土宗的经论及其注疏来说。

(一)、从净土宗以外的经论及其注疏来说
  佛教的全部内容是戒定慧三学,依戒生定,由定发慧,而乱则不定,定则不乱,“一心不乱”与定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可以从经文得到证明: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

次第相续修学止观,观谓如实见法,止谓一心不乱。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说:

若法念根所摄,是法不忘不失,一心不乱,是名定根。若法定根所摄,是慧所观,是慧体性,内自照了,不从他知,自住正行,是名慧根。 

《大方广佛华严经》说:

一切三昧行,一心不乱故。一切智能行,无不了知故。 

《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咒经》说:

专明法则一心不乱,是即名为禅波罗蜜。布置端正不歪不斜,善知分齐可与不可,是即名为般若波罗蜜。 

从以上的经文可以看出,“一心不乱”在净土宗以外的经论及其注疏中有多种名称,或是“止”,或是“定根”,或是“三昧”,或是“禅波罗蜜”。其实,名称虽不同,意义却相同,都是为定所摄,而且,这种“定”是与“慧”相对来说的,不是慧中之定,而是慧外之定。

(二)、直接从净土宗的经论及其注疏来说
  净土宗的经典虽然不多,但注疏却非常多,涉及到“一心不乱”的也不少。现选取有关的文字摘录如下:
  唐窥基法师于《阿弥陀经疏》中说:

一心不乱者,专注无散也。5

宋元照于《佛说阿弥陀经义疏》中说:

三令摄心安住念佛三昧,故下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等。6

宋宗晓于《乐邦文类》中说:

一心称名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不间,名事一心。若达此心,四性不生,与空慧相应,是理一心。7

元普度于《莲宗宝鉴》中说:

念佛三昧曰一心不乱。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非静定耶?8

元惟则于《净土或问》中说:

一心不乱兼含理事。9

明莲池大师于《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中说:

(疏)次明事理者,如来一语,事理双备,故同名一心,有事有理。10

明蕅益大师于《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说:

一心亦有二种。谓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名为事一心。又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名为理一心。事一心则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则不为二边所乱。11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净土宗的经论及其注疏对“一心不乱”的解释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宋朝以前,对“一心不乱”的解释与净土宗以外的经论及其注疏对“一心不乱”的解释相契合,也就是把“一心不乱”解释成为定所摄,与慧相对。宋朝以后,对“一心不乱”的解释则演变成事一心与理一心,不仅为定所摄,而且为慧所摄。这一点,明莲池大师于《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中说得非常清楚:   (疏)事一心者,如前忆念,念念相续,无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属定门摄,未有慧故。12
  (疏)理一心者,如前体究,获自本心,……此纯理观,不专事相,观力成就,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13

那么,对“一心不乱”的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一转变?印顺法师在《净土与禅》里说:

为调和禅净的争执,莲池大师倡理一心说以会通他。14

其实禅净各有重心,由于执一概全,才有争执。若着眼于全体佛教,即用不着冲突。莲池大师所以特提理一心说,作禅净的调和。15

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曾谈到禅净的统一,但禅净合一的局面是永明延寿以后才形成的。当然,在唐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各宗各派向净土回归的倾向,但那时候还只是指向净土,并不是与净土合流,真正与净土合流,是从宋朝开始。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其它的资料得到证明。元朝《净土或问》里说:

若理一心亦非他法,但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16

明朝《禅关策进》里说:

只此一心不乱四字,参禅之事毕矣。17

总之,“一心不乱”的意义的这种转变,是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出现变化时出现的。而且,这种转变与发展也并不是没有经典的依据,华严宗四法界的理事无碍法界与十玄门的托事显法生解门就清楚地阐述了“一心不乱”的这种深层理论。
  前面从净土宗内外的经典阐述了“一心不乱”的意义与内涵,但并没有彻底阐明“一心不乱”的底蕴。其实,“一心不乱”在修学上有着清楚的层次与分明的阶梯。
  明蕅益大师于《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说:

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者,随其或散或定,自于同居土中分三辈九品。若执持名号至于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者,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执持名号至于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18

印顺法师在《净土与禅》里也说:

事一心实可析为净念相续,定心现前二类。19

所以必须要净念,而且要相续,念念等流下去。此时不但恶念不起,即除了阿弥陀佛以外,其它的善念也不生起,念念是佛,等流下去,这叫净念相续,也就是一心不乱的初相。这在修行上,并不太难,这并非得定,而是止成就的前相。20

定心现前,是更深一层的。定有一定的条件,不是盘腿趺坐就算定。先要系念于止,止成就后,才有定心现前。21

综合二者的论述,可把“一心不乱”的层次列表如下:

二、“一心不乱”的期限与时间

前面所说,只是界定了“一心不乱”的意义与内涵,但对“一心不乱”的期限与时间并没有涉及。下面就具体论述这方面的问题:

  (一)、长期与短暂

  一心不乱是往生的关键,但净土三经对“一心不乱”的期限与时间不仅所说不一,而且有着巨大的出入与差距。现抄录如下: 
  《阿弥陀经》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22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23(<<宝积,涅盘部T12>>p。346.1)

《佛说无量寿经》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24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25

面对这些差异,如果没有融通教理,无疑会莫衷一是,左右为难。那么,这些表面相矛盾的教理又如何统一呢?
  蕅益于《佛说阿弥陀经要解》里说: 

一日乃至七日者,克期辨事也。利根一日即得不乱,钝根七日方得不乱,中根或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即能七日不乱,钝根仅能一日不乱,中根或六五四三二日不定。26

《乐邦文类》里说:

修行一日等者,正在用心之厚薄,不在责时之久近。27

由此可见,所谓一日乃至七日,乃是针对众生不同根机,针对不同修行状况而说的,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一样。但是,这只是解决了《阿弥陀经》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三经不一的问题。如果不解决三经不一的问题,也许有人会执一种说法为实,而认为另一种说法为虚。面对这种情况,《释净土群疑论》里说:

大圣世尊如语实语,岂有虚假而谬说耶?然念佛众生闻净土教有早有晚,发心之时有迟有速,或命有长短,故经说不同。若临终之日方逢善友教,发心念佛亦得往生。虽复清升只当下辈,有命未尽经日始亡,或一日二日乃至经多日,能念佛名,一切不乱,即随其命教令一日等称念佛名。如其寿命遐长,多日不夭,还教尽其寿命令称佛名,不可命促斯须,令其长时念佛,不可寿终百岁,只令一日称名。故三本经文俱劝念佛,各随一义教念有殊,彼此不妨,义无乖反。28

因此,三经之所以不一,并不是经文本身有矛盾,而是众生具体情况不同,一是闻教有早有晚,二是发心有迟有速,三是寿命有长有短。而且,还必须明白,临终十念成就一念往生者,都是宿世有灵根者。他们过去的善业非常强大,临终一遇善知识开示,即发大心,心力猛烈,更无余心,换句话说,也就是获得了一心不乱,所以能往生西方。

(二)、平时与临终
  前面说的是“一心不乱”的保持期限问题,毫无疑问,临终时一心不乱一定能往生西方。然而,如果平时一心不乱而临终却心即颠倒,能不能往生?如果能,“一心不乱”到底指的是平时,还是临终?
  蕅益于《佛说阿弥陀经要解》里说得非常清楚:

问:七日不乱约平时耶?约临终耶?答:约平时也。问:若约平时,则假如有人七日不乱之后,更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答:若果得一心不乱之人,决无更复起惑造业之事。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约平时耶?约临终耶?答:十念通于二时。若晨朝十念,则属平时。若十念得生,则与观经十声称名是同。但约临命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问:既十念一念并皆得生,何故此经要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工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令观经所明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之人现世不曾修行,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得遇善友,闻便信愿。如此等事万中无一,岂可不预辨资粮,乃侥幸于万一哉?29

对于这个问题,莲池大师于《弥陀疏钞》里也有同样的回答:

(疏)又此七日,不必定是临终七日。以平时有如是定力者,必生彼国。30

(钞)平时者,恐人执七日之文,谓必一日至七而便命终方名七日,故言或临终,或平时,但有一日或七日之定力者,皆得往生也。所谓闲时办,忙时用,后至命终,因果相符,必生彼国。31

总之,不论是平时,还是临终,只要达到一心不乱,都可以往生。但是,千万不要认为既然临终一心不乱可以往生,就把平时的工夫荒废了,如果是这样,那就会永远也不能往生。

三、一心不乱与散心念佛

也许有人会问,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必定往生西方,那么散心念佛能往生西方吗?如果能,为什么要求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如果不能,《法华经》中所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32”有如何解释呢?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里说:

问:散心称名亦能除罪并往生否?答:亦必除罪,不定往生。必除罪者,名号功德真实不可思议故。不定往生,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33

《大般涅槃经集解》里说:

未定者,散心缘不定,亦住时少。34

从所引经文不难看出,一心不乱一定往生,而散心念佛可能往生,也可能不往生,原因就在于散心念佛的“缘”不确定,因而不一定往生。《法华经》中所说“皆已成佛道”是因中说果,是说将来可以成佛,而不是现生现证。总之,散心念佛只是种下往生之因,并不能确保往生。
  但是,一般来说,定心念佛是由散心念佛发展而来,散心念佛可以发展成定心念佛。因此,我们虽然决不可以以散心念佛而求往生,但是要以散心念佛为下手处达到定心念佛而保证往生。

结 论

综上所述,“一心不乱”既是定,又是慧,既是平时,又是临终,只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一定可以往生西方。“一心不乱”是净土宗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掌握“一心不乱”的理论,对净业修行者往生西方有很大的作用。本文虽然对“一心不乱”的理论进行了一些探讨,但仍然不是很充分,但只要对净业修行者往生西方起到哪怕是一丝一毫的作用,那也算是功德无量!

 

  1大正藏《般若部T7》p.935.1
  2 大正藏《法华,华严部T9》p.353.3
  3 大正藏《华严部T10》p.280.2
  4 大正藏《密教部T19》p.361.2 ~ p.361.3
  5 大正藏《经疏部T37》p.325.3
  6 大正藏《经疏部T37》p.356.3
  7 大正藏《诸宗部T47》p.153.3
  8 大正藏《诸宗部T47》p.302
  9 大正藏《诸宗部T47》p.296.2
  10 卍续藏T33,445上
  11 大正藏《经疏部T37》p.371.2
  12 卍续藏T33,445上
  13 卍续藏T33,445下
  14 《净土与禅》115页,印顺著,正闻出版社
  15 《净土与禅》115页,印顺著,正闻出版社 
  16 大正藏《诸宗部T47》p.296.2)
  17 大正藏《诸宗部T48》p.1107.1
  18 大正藏《经疏部T37》p.365.1
  19 《净土与禅》112页,印顺著,正闻出版社
  20 《净土与禅》113页,印顺著,正闻出版社
  21 《净土与禅》114页,印顺著,正闻出版社
  22 大正藏《宝积,涅槃部T12》p.347.2
  23 大正藏《宝积,涅槃部T12》p.346.1
  24 大正藏《宝积,涅槃部T12》p.268.1
  25 大正藏《宝积,涅槃部T12》p.272
  26 大正藏《经疏部T37》p.371.2
  27 大正藏《诸宗部T47》p.167.2
  28 大正藏《诸宗部T47》p.57.3 ~ p.58.1
  29 大正藏《经疏部T37》p.371.3
  30 卍续藏T33,444下
  31 卍续藏T33,444下
  32 大正藏《法华,华严部T9》p.9.1
  33 大正藏《经疏部T37》p.372.1
  34 大正藏《经疏部T37》p.602.1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