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法音宣流 > 戒幢讲堂 | 修集善法的智慧(一)&(二)&(三)&(四)

戒幢讲堂 | 修集善法的智慧(一)&(二)&(三)&(四)

发布日期: 2021-10-29 浏览量: 1,423 次浏览

戒幢讲堂 | 修集善法的智慧(一)

偈颂看上去很简单,佛陀说,零散的花朵串起来能够组合成美丽的花环,同样地,零散、纷乱、无序的生活,如果能够用善巧的智慧来照亮,就能让所有的善法、功德展现出来,形成美丽的德行,装点这个世间。

佛陀所说的很多法都是有因有缘的,这个偈颂背后也有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佛陀时代一位非常杰出的女性,是佛陀在家弟子中一位有大福报、大智慧、非常重要的护法弟子。她就是毗舍佉(音qu ,第一声)。毗舍佉出生在豪门,是一位富家女。她的爷爷是当时整个国家里最富有的五大富商之一。他们全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七岁那年,她跟着爷爷一起聆听了佛陀的法会,当时七岁的毗舍佉就证得了初果。长大之后,她嫁给了舍卫城另外一位富翁米伽罗的一个儿子,名叫富罗纳班达纳。

豪门千金出嫁,也是一件轰轰轰烈烈的事情。她的父亲对她说:你嫁到夫家之后,按照常规需要承担很多管理家庭的责任,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这样的大家族,是需要运用智慧的。她父亲讲了十大要领,告诉她怎么持家,如何处理是非八卦,如何处理财产借贷,如何来处理跟丈夫、公婆、长辈们、仆人们在一起相处的问题。如果掌握好这十条标准,将来应该没有大问题。因为她本身是一位证得初果的圣者,非常有智慧,嫁到夫家之后,虽然只是一个很年轻的媳妇,但很快就展示出非凡的能力,把整个家庭操持得井井有条。

她的公公和丈夫并不是佛教徒,他们信仰另外一种宗教:印度的苦行外道。有一天,一位出家比丘来到了他们家门口托钵乞讨.当时全家正在用餐,她公公和丈夫一看是佛教的出家人,都不理不睬只管吃自己的饭。毗舍佉感觉到非常尴尬,因为印度对于种族伦理非常重视,作为一名女性,特别是晚辈,她不能凡事自己独立做主,必须要听从公公的意见。她看到师父来托钵乞讨,自己没有办法供养,让师父饿着肚子站在门口,觉得心里特别难受。

她就跟比丘说:“实在太对不起,尊者,我们没有办法供养你,因为我公公吃的是剩饭。” 佛教规定不能用吃剩的东西去供僧。比丘跟她说没有关系,然后就走了。但是她公公听了觉得特别没面子:我这么富有的家庭,你居然跟外人说我在吃剩饭!公公觉得儿媳妇大逆不道,侮辱自己的公公,准备让儿子休掉她,让她回娘家去。他的家庭不能容忍这样没有礼貌、不恭敬长辈的媳妇。

毗舍佉这时并不惊慌,因为她的家族也很厉害。嫁过来的时候,她的父亲为她安排了八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如果嫁过去之后发生了家庭危机,遇到跟公婆、跟丈夫相处不好的话,可以请八位长老来主持公道,由长老会裁决该不该被休掉。所以公公要赶她回娘家的时候,她就提出:当初我嫁过来时,我的父亲曾经跟你们家有过协商,发生任何纠纷必须要经过八位长老的裁决。

公公同意了,因为这是约定。于是八位长老来到家里,大家来正式地处理家庭纠纷。八位长老到了之后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她的公公说:“我无法忍受!我被儿媳妇羞辱了!她当着别人面说我吃的是剩饭!”八位长老问:“ 毗舍佉,你有什么要说的吗?你打算怎么为自己辩护呢?”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原因的。因为我的公公,他这一生几乎从来没有做过功德,从来都没有修过任何布施。现在享受的所有福报,不都是前世剩下来的吗?所以我说他吃的是剩饭,是前世所剩的福报的意思。”听毗舍佉这样说了以后,八位长老一致裁决媳妇说的有道理。他的这些功德福报确实都是前世所剩余,因此他们裁决媳妇无罪。

这个时候毗舍佉就趁机向八位长老请示:“我嫁过来的时候带了些嫁妆,父母也给了我一些财富,如果我用自己的财富来供僧,可不可以?” 八位长老说:”当然可以,因为这是属于你自己的财产。” 这样一来他的公公也同意了,因为不用家里的钱,用她自己的钱,公公也没话说。

于是毗舍佉准备了一次盛大的供僧法会,请佛陀亲临现场。她也邀请公公说:“佛陀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圣者,他具有大智慧,供养佛陀、闻法,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是她的公公拒绝了邀请。她公公认为:你做你的,我不反对;但是你也不要管我,我有不参加的自由和权利。于是他全程没有参与。供斋结束后,按照惯例,佛陀升座说法。这时毗舍佉再次邀请他的公公说:“一会儿就要用完斋了。用斋之后,佛陀会亲自说法,机会非常难得,请您一定来听。”

因为印度民族非常重视心灵层面的修行,而且佛陀在当时的印度非常有影响力,他本人也是王子出家,所以她公公心动了,准备过来听一听。但是因为他信的是苦行外道(编注:外道,心外求法的教派;“苦行外道”是佛世时九十六种外道之一),他的外道师父住在家里,感觉也很为难。于是他就说我实在是不方便到外面去,因为听佛闻法要合掌、顶礼、向佛陀问讯,这样我师父看到了肯定会很不高兴的。

但他儿媳妇非常有智慧,她并不逼着她的公公,而是说:“没问题,我已经想好了一个办法。我在说法堂的旁边安排了一个小房间,并且挂了门帘,没有人知道帘子里边是谁。您只要在这个小房间里,在帘子后面听就可以了。” 这样的安排完全打消了公公所有的顾虑,她的公公就躲在帘子后面,因为他也很好奇,确实想听一听佛陀到底要说什么样的法。

佛陀观察到这整个家庭中,众生的根性不同,就从如何断恶、如何修善、如何修习禅定、如何证悟无我的智慧,来善巧地说法。他所说的法全部流入到公公米伽罗的心里,当这一座说法结束后,他公公也证得了初果,见到了法。证悟之后,他产生了非常坚定的信心,随即走出来顶礼了佛陀,之后又向儿媳妇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非常感谢你,如果没有你的话,我不可能体验到这么殊胜的内心体验,我的生命有了意义和方向。” 从此以后他觉得毗舍佉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他把儿媳妇当成母亲,表达他的这种感谢之情。毗舍佉的福报也非常大,生了很多子女,而且每一个子女的家庭都非常兴旺。这就是毗舍佉,她是佛陀的在家弟子中,具有大福德和大智慧的非常了不起的女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觉得处理佛法跟世间法的关系特别困难,觉得要度化家人也很不容易。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毗舍佉嫁入一个完全没有宗教信仰或者说信奉外教的家庭,但是她刚柔并济,善巧地运用了佛法智慧,成功地度化了这个家族。

未 完 待 续

...

录音整理 | 觉媛

戒幢讲堂 | 修集善法的智慧(二)

 

不过今天这个偈颂背后的故事,实际是在后面。

有一天毗舍佉去佛陀的精舍参加法会,去闻法。那一天正好僧团为在家弟子传授八关斋戒,毗舍佉之前并不知道,她穿得非常豪华,戴了很多珠宝首饰。到了精舍之后才发现,今天是受八关斋戒,她马上把豪华的外套脱下,摘下首饰,把身上的香粉也洗掉,恭敬地闻法和受戒。走的时候,她把这一套穿戴交付给了仆人,让他收起来,但是这个仆人粗心大意,把衣物丢在一棵树下了。这套衣服是非常贵重的,那是她出嫁时带来的一件宝衣,镶满了钻石和珍宝,价值连城。

走到半路,大家发现衣服落在佛陀的精舍里,仆人马上要回去找,这时候她平静地想了一下说:“如果这套衣服还在树下放着,你就把它拿回来;如果已经被师父们收起来了,那你就别要了,直接送给师父们。”仆人回到精舍,看衣服不在树下,原来是阿难尊者比较细心,法会结束后,他在树下发现了一个包裹,里边放着一件价值连城的豪华外套,他就把它收起来保管着。仆人顶礼了阿难尊者,说:“我的主人已经说了,如果尊者们已经收起来,就不能再要了。”阿南尊者跟仆人说:“我不能接受这样的东西。一来,你们并不是为了供养,而是遗失了,我只是找到了就不能据为己有;二来,出家人也不适合拥有这么豪华的物品。”毗舍佉此时又在思考:“师父不肯要怎么办呢?我已经发了一个心愿,舍了这件外套。”看到阿难真的不肯要,于是她就举办了一个义卖。因为这件外套确实非常高档,而且做工精美,最后卖得了一笔巨款。毗舍佉就用这笔巨款为僧团建造了一栋讲堂,就是著名的“鹿子母讲堂”。

讲堂的修建,为尊者们居住和弟子们闻法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鹿子母讲堂打造得非常庄严,完工当天,僧团举行了一个仪式,大家一起诵经祈福来庆贺。讲堂落成之后,毗舍佉跟她的孩子们说,我今天实在是太高兴了,我的心愿终于达成。她绕着讲堂,一边唱佛教的偈颂一边跳舞。当她手舞足蹈地唱偈颂的时候,被一位尊者看到了,尊者觉得这位女子是不是发疯了,精神好像有点不正常。佛陀知道后说:其实她没有发疯,而是因为她内心非常的喜悦。之所以这么喜悦,是因为她宿世的心愿得到了完成。

佛陀告诉大家,早在莲花生佛的那个时代,当时毗舍佉只是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有一次在佛前参加了一个法会,她看到莲花生佛的一位上首在家女弟子全力供养了这次法会,同时也供养了僧团一个大型的精舍,当时僧团也是为精舍的落成庆典在诵经。毗舍佉的前世,作为一个女孩子她非常羡慕,她想:“如果有一天,我在未来佛那里,能成为未来佛的主要护法弟子之一,到时候我能亲自供养佛陀一次大型的讲经法会,能够供养僧团一栋完美的讲堂和精舍,那就太好了。”正是往昔世所发的大愿,所以在很多世里,她非常渴望地去修习善法,也确实完成了许多善业,这一生她所有的愿望都满足了。她确实成了释迦佛最主要的在家女弟子之一,而且她也成为了一个僧团的护持者。在另外一部经中,还讲到毗舍佉发愿供养包括僧团的医药、僧团的出行、僧团的护理等等八种愿力。

佛陀说到了毗舍佉前世和今生的因缘,赞叹道:芬芳的花朵就如闲散的德行,具有善巧的花艺师懂得怎么把这些鲜花串成美丽的花环,来装饰、美化外在的环境。一位拥有殊胜智慧的修行者,他能够把利人利己的善心和善行整合起来,美化和庄严整个世间。佛陀就是在这个时候说了这个偈颂:

如聚众花朵,

做成众花环,

人生在世间,

应实行善德。

未 完 待 续

...

录音整理 | 觉媛 排版 | 智畅 校对 | 妙定

戒幢讲堂 | 修集善法的智慧(三)

 

导读:为什么我们同样学佛,参加同一个法会,有的人收获很大,而有的人就没有太大的感觉?同样的行为,所伴随的心理活动不同,对人自身产生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力量的差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有人问:佛法到底是说什么的?能不能用最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是四句话是对佛法最简单、最直接的概括。我们很多人学佛以后都了解到:不杀生,不能做坏事。是“诸恶莫作”这个部分。去除烦恼、开发智慧,是第三点“自净其意”,净化和提升心灵的部分。而“众善奉行”的部分就是今天说的这个偈颂,这也是佛教重要的修行。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到“诸恶莫作”,但是我们对“众善奉行”未必有那么深入细致的了解。

“善” 在佛教里是这样界定的:凡是能够让我们得到今世和后世当中可爱乐结果的被称作善;所有能够召感今世和后世当中损害我们的身心,令我们遭受苦难、不可爱的结果的被称作不善。所以佛法界定善与不善是从结果上看,从对我们身心留下的影响力来考察。善法和不善法,都是从生命关怀的角度来体验的:我们每做一件事情,语言、思想、行为,是滋养了我们的身心还是损害了我们的身心?

我们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善根。佛教讲“善心所”和“不善心所”,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善的部分,也有烦恼的部分。如何修善法?过去,我们断恶修善通常是随机盲目的,没有真正有意识地把它作为一种修行。看到好事就去做,有的时候可能我们做了好事,但不知道自己做了好事。当我们把随处生长的野花剪下来,用插花的技巧往花瓶里精心地一插就显得特别美。同样,佛法告诉我们,把生命中所有的善法转化有目的、有方向、有次第的修行,就像把散乱的花瓣串成一个花环,这个感觉是不一样的。是用恰当的形式,在恰当的场合,发挥恰当的作用,顿时就会带来非常不一样的效果。佛教认为修行善法也是这样的,掌握了智慧和善巧,也许付出很少,但是效果很好,对我们的身心会产生巨大的滋养作用。

分别一个善法力量的差别,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是不是与智慧相应。

与智慧相应的善法力量特别大,如果没有智慧伴随,同样的事情、同样的行为,它的效果就比较弱。什么是智慧呢?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首先要有分别业与果的智慧,如果能有空性的智慧就更殊胜。最起码你要知道什么是善法,能辨识出来,这时候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比如我们来到寺院,看到有鸽子,正好你拿了一块面包,就去喂了鸽子。喂鸽子的过程就是善法,因为你在修布施,传递了爱心,让动物们得到了食物,本身就是善法。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开心、好玩,甚至只是为了哄孩子,不让小孩哭闹,才给他一个面包让他去喂鸽子、喂鱼,内心没有意识到这是善法,这即是与智慧不相应的善法,它的力量相对较小,对你心灵的滋养和改变也没那么大。但如果你能够意识到这是善法,做起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今天大家来到戒幢讲堂,我们的梵呗团为大家献上了精心编排的演出,他们每表演完一个节目,大家都鼓掌,鼓掌本身也是善法,代表随喜和感谢,也是在回应我们梵呗团义工们的付出。这样的行动除了让整个氛围变得温暖之外,还有更深的意义。如果我们没有用智慧识别出来过程里的用心,没有意识到这也是善法,只是别人鼓掌我们也鼓掌,那么它对你的滋养效果就没有那么大。

《法华经》里讲 “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当我们来到寺院里,在佛前合掌一拜,心里念一声佛,供一支香,这每一个部分都是善法。如果我们只是很程序化地这样做,但没有辨识出来,没有意识到这是善法,那么它对你的影响力就没那么大;可是你一旦辨识到了每一个部分,就会觉得特别不一样,在心灵上感受到充实,马上就能体验到意义感,更重要的是未来依此善法所结成的果报也会很不一样。当然,如果再能够具备空性的智慧,那就更加殊胜了。因此,佛法中很重视在修习各种善法的时候,要与智慧相应。

第二,是不是与欢喜心相应。

假如喂鸽子的时候,你看到鸽子们得到了所需的食物,获得安乐。这时候鸽子们开心,你自己也很欢喜,那么依此随喜的力量,这个善法熏习力也会更大一些,果报也会更殊胜。这是第二个区别。

第三,主动还是被动。

比如去寺院里进香,你是有自发的意愿,还是受了别人的邀约、催促才去做的?大家合掌、问讯、拜佛的时候,你是主动的,还是因为别人都在合掌问讯,我要不做不好意思,也就跟着表示一下?后一种情况仍然是善法,不过这种善法的熏习力量会小一点。

所以《法华经》讲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来到道场,可能没有想过要修行,只是当逛公园、旅游,在佛前无意间合了一下掌,随便地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这都为将来种下了解脱的善根。但如果这些都是主动做的,做的过程中感觉到欢喜,而且能够辨识出它们是善法,与智慧相应,符合这三个条件,你所得到的收获是最多的。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同样学佛,参加同一个法会,有的人收获很大,而有的人就没有太大的感觉。同样的行为,所伴随的心理活动不同,对人自身产生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力量的差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就是由上面这三个方面所决定。

了解了这些,我们应该经常有意识地把生活中的善法转化成修行,即修善。如何修善呢?首先对我们的行为要有智慧的觉察和分辨;其次,在做的过程中尽量激发自己的欢喜心,开心地做;第三,化被动为主动。让我们的身心,不断地在这种众善奉行的积极生活中滋养和提升。

所以具备分辨善法的智慧也是很重要的。论典里提到,我们可以经常造作的善法其实非常多,刚才只是简单举了几个例子。大家听了之后可能会感叹:原来我今天早上来寺院已经修了这么多善了,自己都还不知道!如果对哪些是善法没有了解,可能就只觉得环境挺好的,跟大家一起拜了佛,敬了香,参加了诵经,听了讲座,还喂了流浪猫,挺开心的,然后就回去了。但是你不知道为什么开心,其实是因为过程中很多善法已经在你身心里生起来了,在滋养你。

未 完 待 续

...

录音整理 | 觉媛 排版 | 智畅 校对 | 妙定

戒幢讲堂 | 修集善法的智慧(四.终)

  导读: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一天天走向衰老,很多人会觉得悲观,觉得生命在走下坡路,在走向消极的未来。但是学习了佛法的人,会随着人生的历炼,越来越有智慧,吸收了越来越多的修行方法,每一天都在增长福德,每一天都在开发智慧,每一天都在增长喜悦。我们生命不是在走下坡路,而是在走向非常开阔的未来,向上、向善、向光明、向解脱。了解佛法,走上修行的道路,是一件非常喜悦的事情,而且并不困难,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提升自己的心灵和福德智慧。

论典里提到了十种我们经常可以造作的善法:

第一,布施。喂鸽子,喂鱼,佛前供香都属于布施。女孩子喜欢美丽,带个花篮或者只买一支花供在佛前,所有这些都是布施。

第二,持戒。大家受八关斋,今天的皈依共修,随后的仪轨里发愿受持五戒。

第三,禅修。每天打坐、诵经、念佛、持咒,包括我们安住修、观察修,所有的这些都是禅修,禅修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善法。

第四,恭敬。我们来到寺院里,师兄们见面都合掌、微笑,见到师父也是合掌,有时候师父们会回应,如果师父们不回应也是可以的。戒律里讲作为在家弟子向师父们问讯合掌的时候,师父们可能不会抬头看你,但是心里已经为你随喜和回向了。所以我们不用非要上去跟师父打招呼握手,只要师父们看到你合掌了,他就在心里为你默默做了回向,你已经得到了这个福报,所以恭敬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善法。无论是对师父们恭敬还是对居士们恭敬,还是对所有来到寺院的游客、义工们、工人们,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向别人合掌、点头、微笑、问候,恭敬本身即是善法。做了这些就要辨识出来,它是善法。

第五,服务。比如义工,我们做得最多的是引导义工,将刚刚进来的人引导至合适的位置;给他介绍,帮他登记各种要求的咨询义工;还有维护场地整洁的清洁义工等等。我们今天参加法会,背后有大量的义工为大家做了很多的服务,所以大家此时此刻才能坐在这里,这么清凉地闻法。服务也是善法,所以大家可以经常发心做各种各样的服务,服务不仅仅是在道场里,也包括在社会上,在任何时候为他人服务。

第六,回向。即分享功德。每次结束的时候,我们把今天所有的闻法修行功德,回向给大家及眷属们,也回向给一切众生及所有法工们,我们互相分享这个功德,回向本身就是很好的善法。

第七,随喜。比如鼓掌。另外,看到别人做了好事,心里说善哉,善哉。南传佛教,例如在缅甸那边特别重视随喜和回向,闻法后都会说三遍善哉。要修随喜,这样功德会更殊胜,心灵更能感到喜悦。法师说法之后,会把说法功德分享给闻法者,闻法者也会把闻法功德分享给说法者,然后大家分享给一切众生,他们非常重视这些过程,所以每次做完都会觉得非常喜悦,得到很多的滋养。随喜也是非常容易做到的,关键是要有这样的意识。

第八,闻法。大家今天来听讲座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善法,而且是跟智慧相关的善法,我们会学到很多修行的智慧、生活的智慧、生命的智慧、心灵的智慧,所以闻法是非常重要的、殊胜的善法。

第九,说法。我今天为大家说佛陀的偈颂,佛陀的法语,于我而言,也能让我自身增长功德,我也很开心,说法之后,也得到了大家的分享功德和回向。对我们自身来讲也会不断地增长福德和智慧,这些过程都是非常殊胜的。

第十,正直己见。我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智慧的方式来生活,不再像之前处于混沌、迷茫甚至烦恼的状态来生活。所以矫正自己的见地,厘清自己的思维方式,用正确的态度来生活,都是非常殊胜的善法。

听了这些,我们会发现,佛法的修行并不难,它涵盖了我们整个的生活。只要不断学习、领悟法义,来滋养我们的身心,当福德和智慧不断增加,整个人的身心状态就会完全不一样。

之前觉得苦恼,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一天天地走向衰老,觉得未来没有希望。年轻美貌还可以玩乐,当容颜失去,享乐也没有了力量,身体不行,吃东西不消化,牙齿掉了,很多人会觉得悲观,觉得生命在走下坡路,在走向消极的未来。但是学习了佛法的人,会随着人生的历炼,越来越有智慧,吸收了越来越多的修行方法,每一天都在增长福德,每一天都在开发智慧,每一天都在增长喜悦。我们生命不是在走下坡路,而是在走向非常开阔的未来,向上、向善、向光明、向解脱。了解佛法,走上修行的道路,是一件非常喜悦的事情,而且并不困难,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提升自己的心灵和福德智慧。

佛陀称赞毗舍佉,是因为她用自己的生命验证了佛法。往昔世中,那个站在佛前普普通通的弱女子,到这一生成为七岁开悟的圣者,拥有世人所羡慕的福德和智慧,最后成为佛陀身边最主要的护持弟子之一,能够护持僧团弘法,她用一生完美地诠释了佛法里修习众善的智慧。所以佛陀称赞毗舍佉:就象心灵手巧有才艺的花艺师,能够把零散的花朵编织成美丽芬芳的花环,美化庄严了外在环境。拥有善巧和智慧的修行者,也可以用她经过了淬炼的善心和善行,美化庄严整个世间,非常的殊胜。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偈颂,修习善法的智慧:

如聚众花朵,

做成众花环,

人生在世间,

应实行善德。

(全文完)

录音整理 | 觉媛 排版 | 智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