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弘法活动 > 斋戒共修 > 八正道 1 | 对境早已灭去,你却一直“受伤”

八正道 1 | 对境早已灭去,你却一直“受伤”

发布日期: 2022-07-04 浏览量: 980 次浏览

【 八 正 道 · 正见 】
生命改造的系统工程

尊敬的大和尚慈悲,各位法师、居士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来分享关于佛法的思考和体验。

今天晚上的话题我将围绕着学修实践来进行,大家边听边放松,调整自己身心的状态。当我们安住在禅堂的时候,首先观一下此刻的身心是怎样的?如果感觉到自己的身心还是有很多不适的话,我们也可以轻轻地观一下那些紧绷不适感,那些不平静、不放松的部分。带着柔和的慈悲心、带着接纳的态度,带着觉察,给自己时间和空间来安住。

如果感受到紧张或压抑,也可以做一个微笑的练习。轻轻地嘴角上扬,眉心展开来,让我们的面部表情变得轻松,在我们的嘴角、眉梢,在我们心口的部位,在我们身心最紧张的那些部分,轻轻地带入微笑的意念,帮助自己进入一种比较从容祥和的状态。不管是在听讲座还是在禅修的过程中,用一种好的状态来契入都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晚上我想谈的还是关于学修架构的问题。因为我们学习佛法,它是一个生命改造的系统工程。既然是一个生命改造的系统工程,那么它必然是非常立体的、完整的,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覆盖到我们的座上修、座下修,整个生活、整个人际关系,甚至穿衣吃饭、语默动静,所有的起心动念,所有的部分都要把佛法渗透进去,带入进去。

当代学佛者常见的问题,是对佛法的认知、实践比较零碎,没有那么全面,也没有那么系统。往往在某一个方面比较精进,但是在其他地方就失去了关注。这样的话,对佛法的认识和实践缺少系统性,受益没那么大,进步没那么多,就会动摇信心、产生困惑,有的人甚至会退心。究其原因是什么呢?实际上跟我们的佛学思想、实践的深度和广度有关。

佛法的实践过程中,有很多体系完整的架构。一般来说最经典的有“八正道”、“六般若蜜”等,都属于实践层面的系统架构。学佛的过程中,必须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把它运用起来。这样,我们会进步得更快一些,收获也会更大,学佛之路也会更健康。

今天我想先从八正道方面作一些分享。八正道对于很多法师居士来说是很熟悉的,因为它是佛教的基本概念。今天更主要的还是想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一看,当我们学习了八正道之后,有没有深刻地实践出来,有没有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八正道的前提就是正见,出世间的正见以四谛、以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为主体,世间的正见以业感、缘起作为重心。当然正见包含了方方面面,我们的生命观,佛陀观等等都跟见地有关。

前段时间有个人打电话谈到他的困扰,讲“现在感觉到好像有点退心了,对佛教的信仰好像越学越修越迷茫,慢慢就退失了”。我问他什么原因,他说“感觉‘三世轮回’摸不着也看不见,学正念打坐,好像就是让我们变得平静,一天到晚追求这个平静也没什么意思,难道人活着就是为了平静吗?”

我就跟他讲,这是你对佛法的认知本身就出了很大的问题,不正确的见地带来了困扰。佛法修行的成果——所说的“平静”并非我们平时所说的平静。有的人以为平静就是没有喜怒哀乐,心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波澜不起,“我不想把自己修成这样的状态”。所以,他就是用自己的观念来理解佛教的解脱和涅槃,所谓的“平静”。

实际上佛法所说的“平静”,我更愿意用内心的安宁来解释。那就是二祖见达摩时所说“吾心难安,祈师与安”,是内在的安宁。烦恼的定义就是“心不寂静为相”。我们扪

修行最终的结果无非就是烦恼不起,灭去所有烦恼,照破所有无明。那么这时候我们所体验到的心安,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平静”就能涵盖的。这样的安心,佛教里用寂静、清凉、不可思议等等来形容它。

佛教里会说四大海水只有一种味道——咸的味道。佛陀的教法只有一种味道,那就是自由的味道。从自由的感觉这个角度,来形容一个佛弟子经过系统修行之后所体验到的心灵体验,它是真正的内心安宁;会体验到一种生命的自由,体验到通透和豁达,所谓“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妄想,究竟涅槃”。

所以,如果我们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对佛法修行的成果本身缺少理解,方向都没有确定下来,我们又如何能到达呢?甚至会越走越迷茫,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所以,我觉得八正道中首先是正见,这个正见并不是我们学到的一点教理,在书本上、在头脑里获得的一种思想理论,而是要真正的把正见转化到我们生命本身里来,把正见活出来,把它融到我们的骨髓里,这样子的话感觉是非常不一样的。

心自问,我们每个人在一切处都做到安心了吗?我们是不是真正能做到内在的安宁呢?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即使有的时候看上去好像有吃有穿有住,没什么特别大的逆境,一切都很顺利正常,可是我们仍然常常感受不到心安的感觉,或者说在内心很深的地方仍然没有找到安宁。那是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安心,这就说明了佛法还是重要的,我们还是需要佛法的。

我们在看待自己和他人,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并不一定都能够时时处处把正见提起来。很多时候我们在书本上学了教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的见地、思维方式仍然都是世间的,不再是佛法的。所以为什么经常感觉到收获不多,进步不大,很多都是跟这些有关系。有的时候是本身就没有具备见地,是错误的知见。有的时候虽然拥有了正见,但是这个正见是书本上的,没有把它纳为自己的。

有的时候我们跟道友相处,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冲突,有时候明明做了好事,好心去帮助别人,结果对方不但不领情,反而恶语相加,或者对我们没有好脸色,我们不但没有得到安慰,还受到批评等等。遇到这种现象,我们就会觉得受伤,心灰意冷,甚至悲愤、黑暗,退心等等。实际上遇到的这些现象,我们会看到,佛陀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佛陀也曾遇到各种不公平的待遇,不被人理解,受到诬陷、诽谤,甚至是弟子的背叛和分裂等等。在佛陀的眼里,他看到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他眼中的众生相又是如何的呢?如果我们用佛教的正见去对照的话,佛陀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带着自性见,看到的是张三、李四、王五这样的个体?实际上在佛陀的眼中,他并不把他们视为一个概念性的整体——张三、李四、王五,在佛陀看来,所有的个体都不过是五蕴的显现。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把自己和他人首先用五蕴标明出来,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纠结都很容易释怀。我们不太会对五蕴生起执著和嗔恨心,为什么?因为五蕴是流动变化的,五蕴是因缘聚合的,没有一个自性的实体。这时候我们才获得一种可能性,就是一种从流动变化的、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人和事的可能性。

就像《入菩萨行论》中的“安忍品”,在讲忍辱般若蜜的时候,介绍了很多种修安忍的方法。但是《道次第略论》里只选了两种最重要的方法。其中一个思维方法就是观来伤害我们的人,“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就是指出所有的伤害不是由那个人的伤害,而是烦恼。这是一种非常究竟的观修安忍般若蜜的方法。它的前提是,把每一个个体首先看成五蕴,在五蕴的前提下我们就看清楚了,伤害我们的发动者是谁?不过是念头和烦恼。而那些烦恼,本身也是无常、无我、无自性的。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能够生起正见。同时也看到轮回是苦,这个时候我们更加容易对“加害者”和“受害者”生起悲心,更有动力好好地去修行,去实践自利利他。因为看到烦恼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过患,因为看到轮回是苦的本质,所有的五取蕴本质就是苦。这个时候我们的正见、念、慧、慈悲都得以有机会生长起来。

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对他人生起了自性见,那我们就会耿耿于怀。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那样的。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应该”,只有“这就是如此”。这个所谓的“如此”也不是恒常的如此,也只是那个刹那它是这样的。接着它也在流动变化,也是众缘和合的。

所以当我们具备这样的正见,处理很多问题、看待很多事情、解决很多困扰时,一下子变得非常容易。佛法的视角非常有智慧,而且它说的确实是实相。曾经刺痛过我们的某个人、某句话,早已不在。所谓的“那个人”的心念也早已经变化了,可是我们却久久地被那样的对象伤害着,无法释怀。有时候跳出来看,不也是挺无辜的嘛,也很不合理。我们受苦的对境早已经灭去,我们却一直在承受着苦。所以说,用智慧照破,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对受苦的心灵生起慈悲,对受苦的五蕴众生、整个轮回生起慈悲,它是蛮重要的。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