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弘法活动 > 斋戒共修 > 八正道 4 | 如何化解心里的怒气 ?

八正道 4 | 如何化解心里的怒气 ?

发布日期: 2022-07-11 浏览量: 881 次浏览

【 八 正 道 · 三种正思惟 】

无嗔思惟

谈到无嗔思惟,我们说“放下敌意,不愤怒”,有时候反观我们在现实中却很难做到。明明不该生气,不要生气,但是我们的嗔心仍然一再地生起来。那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希望自己是慈悲的,觉得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需要慈悲。但是我们会发现面对一些不可爱的人和事,我们的悲心慈心完全生不出来。即使有一点,也是非常不情愿的,或者非常勉强,找不到感觉。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来产生出这种无嗔思惟呢?我觉得除了要去思惟观察众生的可爱面和他们的痛苦之外,可能也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尊重”。

就像我们说出离思惟的前提是尊重事实,那么无嗔思惟的前提可能是对众生、对有情的尊重。没有尊重这个前提,我们想慈悲是很难的,非常难,这样就无法开启我们的内心。因为看到了对方的不可爱,我们的心门对他关闭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打开心门,我们首先就要以尊重为前提,然后再来修慈悲,就变得非常通畅了。

在经典里边,常不轻菩萨的修行之道,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法门。我们看到常不轻菩萨在轮回中修菩萨道的时候,他用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轻视任何人。他见到每一个众生都向对方顶礼,说我不敢轻慢你,因为你未来也会修菩萨道,乃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然后顶礼对方,哪怕对方根本就把他视为一个疯子,哪怕对方对他打骂、扔石块,他也在内心里真正的、非常谦卑的尊重了对方的佛性。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法门。我们发现,当我们这样去尊重别人的时候,我们的慈心就非常容易生起来,我们的无嗔思惟就比较容易打开。

在有些心理治疗技术里面也会运用类似的方式:在一些冲突的过程中,我们对一些人和事无法接受,这个时候当我们试图原谅对方,或者试图表达一种友善的时候,我们的内心里有一股能量在那里堵着,或者内心里有一种抗拒的感觉。在这个时候理性要说服自己,感觉很难。那么我们就可以做一个观想:在想象的世界里,把对方想象在自己的面前,然后低下头深深地对他鞠一躬,——“我尊重你本来的样子,我尊重你此刻是这样的事实”,向此刻的对方形象说“是的”。

这样的观想练习是非常有力量的。当我们这样做练习,就像常不轻菩萨他顶礼了对方,不对对方产生轻慢,因为他相信对方将来也会成就菩萨道、成佛。当做了这样的观想练习的时候,突然就会有一种油然的放松。我们跟对方一直苦苦对抗的感觉,悲愤的感觉,突然就会释怀。你会发现终于不用再为对方承担什么了,你尊重了对方,允许他如其所是,按照他此刻的因缘成为他此刻的样子。这是一种谦卑的姿态,同时也是对对方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体的尊重。我们就会把自己释放出来,不再是一个上帝视角,而是真正的落到了地上,非常平等、非常如实的看待两个人的缘起法。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做各种理性的处理,再开启我们的慈悲。那么关怀、友善都会变得非常容易。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尊重的前提,想要修慈心,想要原谅,想要放下都很难。因为内心是傲慢的,内心里是把自己凌驾在缘起法之上的。因为我们没有接受这个现实,不允许、不接受对方是他此刻的样子。所以我们就非常难以出离我们的嗔心和负面情绪。而通过谦卑和尊重,我们就开启了无嗔思惟。

不害思惟

不害思惟就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在心里一再浮现一些破坏性的思想和念头,甚至是语言和行为。当我们发生了这些的时候,内心里就会产生出纠结和烦恼,不愿意自己是这样的。但是可能我们的伤害会一再发生。我们不愿意伤害任何人,但是我们常常伤害了周围人。那如何来修习不害思惟呢?

实际上不害思惟的前提,就是对苦谛的观察,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就是说我们不愿意承受的东西,同样的我们也不希望对方去接受,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只有对苦谛有所了解,看到人生其实是很苦的,我们有生老病死,有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有这个五取蕴之身,每个人其实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灵痛苦和人生的艰难。那我们推己及人,我们不愿意自己被人讥讽嘲笑,我们可能就会关注到我们对别人的讥讽;当我们不愿意被别人议论,我们就可能就会减少议论别人;当我们不愿意受到伤害,我们就不会去伤害对方。

所以这样的一种对苦谛的觉察,对苦的这种体会,对推己及人的同理心的练习,才能够真正的开启我们的悲心。开启了悲心,我们才能真正的实践不害思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伤害任何人,更愿意去尊重,更愿意去慈悲,更愿意去关怀。

所以佛教里面的三种正思惟实际上是非常有力量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的话,我们的身心世界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就像我们刚才说的,要做到并不容易。除了我们对教理的理解,还要有正念、正知,能够觉察到我们的烦恼的陷阱,种种破坏性的行为模式。另外一方面,还要有足够的理性,能够把佛法的理性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感性中,能够去照亮我们的感性,去淬炼我们的感性。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做到完美。

出离思惟

出离思惟的前提,就是要离贪,要有一种尊重事实、如其所是的理性认知。对于这个无嗔思惟,我们也要有一种尊重,看到他人生命的价值,从尊重里开启对他人生命慈悲的态度。对于不害思惟,我们要有一种对苦谛的了知,和推己及人的同理心。

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在生活中非常深入的去实践我们的出离思惟,让我们能够放下,不再执着,让我们的生命能够变得流动起来,活泼泼的,而不会被过去法或者心念中执著的概念和影相死死的困住。我们也能够去开展出我们的无嗔思惟,让我们的慈心能够打开来,心胸变得开阔,对世界变得温暖柔和。我们也可以提升我们的不害思惟,减少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杜绝那些破坏性的行为模式和思惟模式。

我们的身心从这里释放出来,就会获得觉悟的、高品质的生命状态。不管是对我们的修行,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对我们的人际关系,还是对我们的生命品质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实践佛陀的教法,吸收佛法里的正见,去实践佛教的正思惟,不断前进,获得进步!

录音整理 | 周亮莉    校对 | 仁熙    排版 | 慧英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