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结夏安居 | 净智法师 :关于安居的五点思考

结夏安居 | 净智法师 :关于安居的五点思考

发布日期: 2023-06-05 浏览量: 631 次浏览

今日西园寺僧团结夏安居

(本开示讲于2022年5月安居前)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晚上好!因为过几天就要结夏安居了,常住安排我来跟大家讲讲与安居有关的话题。这些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其实大家也出不了门,已经“被安居”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安居前与安居后在生活上的改变,可能并没有那么明显。不过我们可以提升思想认识,以便更好地度过安居时光,并在学修上取得应有的进步。

今天我要讲的第一个话题是珍惜。珍惜这个话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谈。

首先,就是人生无常。前些时候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佛学院的法师接二连三地就圆寂了,很多年龄也不大,感觉说不准,人什么时候就遇到无常了。社会上也是,虽然社会上现在因为疫情死亡的病例并不是那么多,但是民生、经济上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所以,我觉得首先需要珍惜,我们能拥有这样一段可以安居的时光。

其次,安居对出家人的慧命有特别的意义。比如,佛教通常是以出家人安居的次数来计算出家的时长。也就是说在佛教里面,会觉得安居是出家人一年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所以用结夏来计算我们出家人的慧命。可能在别的时候你会放逸一点,或者说不是那么专心,因为在印度,其它时间你有可能游行到各个地方去,并没有安顿下来修行佛法,那么真正成就你的,可能是在安居这么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时间段。所以就会以安居来描述一位比丘出家的年份。如果你没有安居,那么这一年就不能够计入你的夏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居对出家人来说,是非常重要,值得珍惜的。

另外,通过回忆历史,来理解安居生活的可贵。我们知道在古代印度,在三个季节当中,可能有两个季节都是在外面行脚,也就雨季的时候是安居。游行的生活,可能是今天你在这个地方,明天你就到了十公里、二十公里之外的地方去了,你的生活是不稳定的。可能你今天能吃到饭,明天可能就吃不到饭;今天你知道在哪睡,明天你也不知道在哪睡。完全是一种居无定所、时饱时饿的生活状态。

即使是在安居期间,当时的僧团也是非常艰苦的。佛陀有一次安居的时候,因为供奉的居士遭遇了经济上的困难,原先答应的食物无法供给,于是佛陀与弟子们吃了三个月的马麦。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安居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它需要固定的场所、护法等等。

大家现在在一座寺庙长期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广义的安居。我们不再需要去为生存的问题过分担忧——今天我能不能要到饭?今晚在什么地方过夜?相对于古代的出家人来说,我们现在的环境要远远地好于那个时代。只要你体会一下那种托钵乞食、居无定所的状态,你就会非常怀念有个固定的地方吃饭,有固定地方睡觉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这种环境,因为时间久了之后,往往就会忽略掉,来之不易的今天。

第二个方面,设立小目标。

我们在安居的时候,最好能够设立一些小小的目标。比如说,我最近想读一下《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分一百天把它读完,每天读一卷。你设立一个小目标,并能够照着计划去做,这样有了目标,你就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我们不要把目标定的太大,比如说我要成佛做祖。这个目标太大,你没有办法实际衡量每天的进步。

你也别说,我要证得阿罗汉,这个离你现在有点远。因为在证得阿罗汉之前,你得先考虑怎么证得三果、二果、初果?在你证得初果之前,你得考虑怎么进入顺抉择分?在进入顺抉择分之前,你得考虑怎么修四念处,在修四念处之前,你得先修五停心观?在修五停心观之前,你得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法器。

就是你得一步步来,你需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不要觉得这个目标太小,只要是能够衡量进度的就好。设立这样一个目标,至少在安居结束之后,你会觉得我实现了一个目标,成就了一份功德。假如每天都在外面去做事情,每天都居无定所的人,其实不太容易去学修的。如果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你是可以做一些平常不太可能去做的一个事情。所以我觉得设立一个小的目标,特别是你通过不断的磨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你觉得自己有什么短板,你通过设置一些小的目标,慢慢去达成,渐渐地你就会有成就感,你就慢慢地做到了一些你过去不能达到的事情。但如果你没有目标,或者你的目标太宽泛,就不太容易去衡量。所以我觉得在安居期间,你可以先施设,哪怕你先施设一周的、两周的、一个月的目标,然后慢慢你就能看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

第三个方面,认识你自己。

要设置一个小目标,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能够认识你自己,佛教的修行方法有很多,但是你到底适合修行什么,或者说你到底适合做什么?这个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就像《高僧传》里,中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高僧,有的高僧禅修很好,有的高僧翻译很好,有的高僧讲经很好,就是有各种类型的高僧。

一定要认识自己,这个我觉得非常重要。比如禅宗讲“自性是佛”,抛开那些哲学理论上的分析,我们从一个比较世俗的角度去理解,就是你得去认识你自己的内心,你的内心具备着无量的宝藏,去开发你自己,去认识你自己,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有很多的修行方法,你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而不是模仿、跟随他人的意见,有些法门哪怕是对的,但是时机不对,效果都不会好。所以我们必须认识自己的情况,这个非常重要。

打个比方,比如说一个人要去减肥,旁边一个人跟你说减肥是没用的,他说:你看,我每天吃得比你多,但是我就是比你瘦,可见胖瘦与否是基因决定的。你听后,觉得对呀,有道理。你看他吃得比我多,结果他比我还瘦。如果你觉得这个观点是对的,你肯定就觉得不要减肥了,没有用,就不会去改变。但是你要知道,对他有效的东西,对你来说可能是没有效的,不管所谓的理论是否正确,你若希望减肥,就不能听他的,不能以别人的东西来作为自己的衡量标准,你必须认识到你自己的情况。

你会看到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减肥方法,有人说要运动,有人说运动不管用,要在饮食上控制,有人说是糖导致肥胖,有人说是油导致肥胖,还有人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是糖与油的混合导致了肥胖。每个理论背后都会有一堆言之凿凿的证据,但其实这些证据也不一定可靠,因为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商业利益。卖可乐的会说糖是不会增肥的,卖薯片的会说油是不会增肥的。所以双方都能找到一堆专家、学者去证明他们的说法是正确的,你听谁的呢?当你无法判断时,你就只能依赖自己,在实践中发现哪种方式对你有效。

比如我最近不吃糖、或者不吃油,看看是否能有效减肥。就是说你必须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是怎样的状态,光听别人说,对别人有效的东西,对你来说可能没有什么用。所以认识你自己的一个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对自己现在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估,我一天最多能学习多长时间,超过这个时间点,我可能就学不下去了。那么也就是说我们通过重复一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自己的临界点,超过这个时间,我的效率就很低下,或者说我就会学得很痛苦,那我就可以依此,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在结夏安居这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加深对自己身体、心灵的了解,这个是不可能被别人告诉的,别人也不可能知道你复杂的身心状态。过去有位禅师说,他每天吃多少饭,他都非常清楚,哪怕多吃了一口,他都能感觉出来——今天打坐不舒服,多吃了,他能非常敏锐地感受到自己的身体的状况。

但是我们很多人其实不是特别了解自己的情况。比如说何时是适宜你打坐的时间段,打坐多长时间你感觉效果最好,超过哪个时间点你会开始变得烦躁。你最喜欢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哪种方式最能让你进入状态,这个都需要你不断地去认识自己。

第四个方面,学佛也要专业化。

我们是出家人,而且很多都是佛学院培养出来的,相对于一般的在家信徒,应该应更加专业化。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学佛还有什么专业或者业余之分吗?其实任何行业都有专业与业余之分,专业化的学习和非专业化的学习差别很大。

比如说我要学《金刚经》,我第一遍学的时候,可能只是把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学习了。第二遍学的时候,我可能就会把《金刚经》其他不同的翻译,比如说菩提流支的翻译、玄奘的翻译、义净的翻译我都会看看。第三遍学的时候,我可能就会去看看三论宗、天台宗、唯识宗、禅宗是怎么解释《金刚经》的。第四遍学习的时候,我会对照梵文读一遍。这样下来,每一轮都换一种方式去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这就是专业化的学习方式。

但我遇到一位佛学院的学生,他认为深入学习《金刚经》的方式,就是将鸠摩罗什的《金刚经》背得滚瓜烂熟。但我想如果只是仅仅做到背诵,那么即使经过十年、八年,也很难说能成为诠释《金刚经》的专家!如果将来有人对《金刚经》中的某个问题,向他请教时,他是否真能合理地回答,至少我是深表怀疑的。我认为现在意义上的专业化人才,不太可能以这种方式被培养出来,但是作为一种修行方式,这个是无可厚非的。

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是我希望提出来,让大家思考一下。作为一位出家人,一个比较专业的人士,对佛法要有比较精深的理解,应该是通过一种什么方式去建构的?

有的时候,所谓的专业化,无关你是否努力,而在于采取的方式。正如《聊斋志异》中记载的一个棋鬼,生前迷恋下棋,死后依然迷恋下棋,乃至达到生死不顾的境地,但其棋力却一点都不入流。“见弈遂忘其死;及其死也,见弈又忘其生。非其所欲有甚千生者哉?然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徒令九泉下,有长生不死之弈鬼也。可哀也哉!”

学佛也是一样,有时无关真诚,无关努力,而在于采取的方式。比如,我们看《道次第》中说,初学禅修者,最开始坐十五分钟就好了。你可能觉得才十五分钟!我现在就能坐一个小时!但是论中的意思是说,你能够真正做到高效的十五分钟吗?这十五分钟能够一点杂念都没有吗?如果做不到,即使坐一个小时,只是培养错误的禅修方式,有什么用?

也就是说专业化,是真正能提高你的效率,提升你的水平的东西。而不是说我打坐的时间比你长,就代表我的禅修就一定比你好。或我会把这本经书背下来,所以说我对经书的理解一定比你强。这与是否专业无关。我们在考虑专业化的时候,就要考虑什么才是需要提升的核心能力。否则一旦养成了错误的方式,改掉它会非常困难。

第五个方面,在实践中树立信心。

我们经常讲信心,其实信心不太可能被人为地造作出来。信心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成果。

我们为什么会特别喜欢讲信心?我们讲“信、精进、念、定、慧”这五根的时候,一般来说你不太好意思说自己有智慧,你也不太好意思说自己有禅定,你也不好意思说自己很精进。你最好意思说什么?——说我很有信仰。因为你觉得这个好像没问题了——我真的很信,它好像是自己唯一可以拿出来的。但其实信心,你只要学过法相就明白,信心其实也是一种功德。

比如《俱舍论》里讲,你的信根是在什么时候确立的?是在你达到顺抉择分暖位的时候。什么是暖位?就是这个时候你离涅槃已经很近了,由此产生一种信心,我一定能获得解脱。在这之前,比如我现在相信,将来我能证得无上菩提。这种信心,其实只是粗浅的信心。因为只有非常接近目标,出现征兆的时候,才算获得真正的信心。这就如同钻木取火一样,当摩擦至温度上升,有了温暖的感觉,这时相信火就要出来了。信心是这样一种感觉。

我们以佛陀降魔证道的例子来说。比如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对来扰乱的魔王说,我有信心战胜你的魔军。我有信心,我有精进,我有正念,我有智慧。哪怕风能够把我的血液吹干,也无法动摇我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你是不可能摧垮的。

我们现在很难像佛陀那样发出狮子吼:“不成正觉,不起此座”。为什么发不出来,因为没有这种信心。

就是当你能够生起这种信心的时候,其实你已经通过长久的修行,积累了足够的资粮,否则是不会有这样的底气的。这个信心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佛陀的信心,是建立在他多年苦行的基础上,他在观察自己的时候,认识到自己的善根已经成熟,所以信念才会如此稳定,他那时的智慧已经达到了瓶颈,就要突破了,故他能够生起这种信心。而我们现在连禅定都不具足,当然没有这样的信心。

比如说做一位非常优秀的外科医生,你不能说我有信心,即使我从没做过手术,我就有信心拿把刀把那个肿瘤切除,这是不可能的。信心的出现,是因为你实施过无数次类似的手术,通过不停地锻炼,你才能获得信心。

所以说,信心的成长来自于你不断的努力、实践,然后慢慢地你才能真正具备那种信心。我们有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去拔苗助长的。信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成果,你达到了一定的阶段,你就会生起信心。

我觉得信心的培养,其实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是随着你自己功德的增长才能真正地出现。我觉得如果我们的信心还不够充足的时候,其实更应该在实践中培养,而不是说你等待什么时候有了信心,再去做这个事情,而是你做着做着,逐渐就有了信心。如果你总是觉得自己做不到,而不去做,那么信心是永远不会出现的。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会慢慢拥有信心。(本文经法师修订发布)

原创|净智法师
录音整理 | 陶苇 排版 | 智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