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佛答疑》1:接触众生是提升自己的好机会

《学佛答疑》1:接触众生是提升自己的好机会

发布日期: 2023-09-20 浏览量: 863 次浏览

佛法是怎么来看待生活怎么看待工作怎么看待家庭跟修行的?

                                            慈心禅与学佛答疑
                               
慈心禅一般来说是比较容易修的,不像观呼吸的修法,稍微有点难度。有的人会控制呼吸造成憋闷;有的人观不到呼吸,杂念纷飞;有的人过于用力,造成鼻子痛、头痛等等。慈心禅主要是通过默诵祝福词的方式,相对来说更容易上手。但是有时候,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心里会有抗拒,不太接受对自己的这些祝福,觉得不习惯,或者心里有一种莫名的烦躁感。在这个时候,可以扪心自问:我真的希望自己无敌意无危险吗?当你的心给予了肯定的时候,就更容易对这个修法开放,你就能够让慈心的暖流进入到自己的身心里来。当你真心诚意的时候,你能够更轻松地对治杂念。如果我们口是心非,心里并不关心自己,只是法师说了要这么做,自己嘴巴里就应付一下,那么心里的杂念和烦躁感就会很多。就错过了自我关怀和安住的机会。大家以后可以每天有规律地修一会儿,修的过程中一定要开启这种生命关怀。因为我们如果不关怀自己,我们就没有能力很好的成长,也没有能力自利利他,照顾家人、利益社会。所以自我关怀是非常的重要。当我们对自己的慈心比较稳定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把慈心转向转向自己的父母、师长、家人们,甚至是自己的敌人,乃至一切众生,也愿他们无敌意无危险,愿他们没有心灵的痛苦,愿他们没有身体的痛苦,愿他们快乐通达。

这就是慈心禅,修到比较深入以后,身心状态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对我们的安乐和解脱非常有助益。很多人有抑郁、焦虑、失眠、疲惫,各种各样的身心问题,也都可以用这个禅法来疗愈。只要你愿意花功夫去做生命关怀,坐车的时候,晚上睡觉的时候,散步的时候,做家务的时候,都可以安住于慈心。

关于禅修,我们就先说这么多。禅修其实真的不难,关键在于长期坚持,常常练习。

接下来围绕大家的问题来聊一聊。我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其实也不光只是为了回答问题,可能也会从这个过程中呈现佛法是怎么来看待生活,怎么看待工作,怎么看待家庭跟修行的。可以举一反三。

问答部份 ——
长期职业训练讲究做事效率,见事不见人。如何眼中看到人?
如何眼中看到人呢?首先你要对人感兴趣。比如说我们去取个快递,你对快递员不感兴趣,你就不会在意他到底开心不开心,舒服不舒服,是不是?你可能觉得我舒服就行,他舒服不舒服跟我无关了。所以我们有的时候要对人感兴趣。一般来说,我们在职场里面对我们的领导、下属、同事,我们是感兴趣的。因为要在一起合作,在一起生活,包括对我们的家人肯定也是感兴趣的。在我们的职业训练里边,有的时候其实跟发心有关,因为职场的目的取向以干活为主,把事做好等等。所以如果你想走的更深,就是你想从灵性上,从一种觉悟人生的角度上去体验的话,你就可以走的更深一点。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当我们与人接触的时候,其实就是了解人心、人性,印证佛法,开启觉察和反思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有时候别人也是镜子,他能照出我们自己来。我们要是态度粗暴,马上就能感觉到对方开始变得紧绷,或者他开始愤怒了,那我们就会意识到:这个是出了什么问题?所以他们也是我们的镜子。有时候我们感觉到对方状态很好,很放松,那也可以折射出,某种意义上大家共同创造了这样一种愉快。

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道德评价不是最主要的,我们跟人交往的过程,不是为了评价谁好谁坏,谁道德谁不道德的。佛陀在经典里讲,不要去衡量别人,过程中重在参悟法理。

前段时间,苏州有个女性把她的先生杀死了,之后放在冰柜里15个月。如果我们听到这件事情,我们可能会评价她,觉得她怎么这样残忍,觉得不道德等等。对她生起轻蔑或是嗔心。但是如果从佛法的角度去思维,我们就会看到,她这样的状况,其实也呈现了法理——贪嗔痴如何带来生命的悲剧和痛苦。我们就会很真切地看到,原来贪婪、嗔恨心和愚痴真的会把人毁灭掉。这个时候反而就会增加我们对佛法更深一层的体会,我们的信仰就会升华,我们会更坚定的意识到,我们真的需要开发智慧,真的要有正念和慈悲。有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要想成熟,就得多接触丰富的客体,就是多接触他人。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个非常单调、封闭的环境里,就很难特别的成熟。就会比较理想化,或者偏幼稚一点。有的人只跟家人在一起,就被保护成“巨婴”,长得很大了,仍然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内心里仍然是个孩子。有的人被先生宠爱着,一辈子都是“公主”。但是这样的话,如果有一天先生不在,突然要一个人面对风雨的时候,就会特别的恐慌,特别的迷茫,我们也看到很多这样子的案例。所以有的时候参加工作,进入社会,接触他人,经受一些风浪,也会让一个人成熟起来。当然前提是具备相对健康的心理架构和认知模式。

像早年的一些孩子们成长的时候,父母带他的时间不多,大量的时间是跟小朋友们在一起。他有很多的同伴,在同伴里面的关系是平等的。而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父母是权威,孩子只是被照顾的对象,他就很难从一个平等的角度去产生一种人际关系的体验。结婚之后他仍然下意识的处在一个被照顾的这种期待里面,但是两个人都想被照顾,谁都不想做大人,那就很难相处了。过去的兄弟姐妹多,同伴多,很早开始他就学会了平等,你照顾我,我照顾你。有的小孩里面会选出孩子王,大孩子带小孩子。有的时候年长的哥哥姐姐还要带弟妹,然后小孩子长大了之后,他又成为下一代的孩子王,带后面比他更小的孩子。所以他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关注别人的观念

所以不要害怕接触人,在接触人的过程中,其实是可以开发我们性情上的成熟,帮助我们成长的。当然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冲击,只要接触人就有人际关系的烦恼,所以有的人害怕接触人,害怕出来做事情。一做事情就觉得好复杂,就觉得特别的困扰。但是如果能够消化掉你所遇到的事件,你就会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面上去。所以这个是不用怕的,还是应该勇猛一点。如果我们只是修解脱道,那可能生活简单一点就好,但是如果想修菩萨道,也可以把这个过程视之为菩萨行的一部分,在过程中修习我们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和智慧。另外一方面,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人很难。因为要了解一个人,不光牵涉到他外在的语言和行为,还有他内在的思维模式。我们观察一个人,首先听到他说什么,看到他做什么,然后慢慢的会体会到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他怎么认识世界的?他的三观是什么?这样你会更深的了解一个人,他处理问题、应对困难的模式。除了意识之外还有潜意识,潜意识就是更深层面的部分。这个时候你想了解一个人就更难了。除了潜意识,一个人还受到原生家庭甚至家族的动力的影响,还有文化和集体无意识,甚至还牵涉到轮回中过去世带来的业力的经验。所以一个人是非常复杂的,在佛教里边只有佛陀才有能力彻底了解一个人。阿罗汉都没有这个能力。

阿罗汉虽然有他心通,他们都做不到百分百的了解一个人。经典里有一个老人要出家,大阿罗汉观察了一下,说他五百世都没有种下出家解脱的善根,就不剃度他。但是佛陀就接受了,剃度之后他很快就证悟了。然后阿罗汉就觉得很奇怪,说他五百世都没有善根为什么也能证悟呢?佛陀说:你的神通能力只能观五百世,那还是不够的,在更古老的前世里面他其实是修了善根的,所以他只要一出家就成就了。所以我们就会看到,了解一个人确实很难很难。

在这个过程中,怎么眼中看到人?那就要对人感兴趣。怎么来理解一个人呢?我觉得,第一,在跟人互动的过程中,要有一种真诚的、想要成长的意愿,而不仅仅是停留于评判他人。第二,要有质直的态度,具有追求真理,想要了解实相的心态,不自欺、不回避。第三,要倾向于智慧,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发火,而是想要解决问题,想要在这个问题里“开悟”,历境炼心,开发智慧。这样的话,我们肯定会成长。

当遇到困扰时,也可以及时求助,找师长和道友们探讨,甚至做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疗愈。平时在见地上多听闻经教,禅修方面,多静心。生活中积累福慧资粮,多多发愿回向。最终,当我们不断成长的时候,对人心、人性,对生命,对世界,感悟就会越来越深。我们会成为生命的智者,提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上来。(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心利    排版 | 果甚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阅读更多:《普贤行愿品》讲录合集
《大念住经》解读(一)——  具备 “ 如其所是 ” 的态度 4

《大念住经》解读(一)——  保持 “ 觉观 ” 的状态 3

《大念住经》解读(一)—— 何为 “ 正念 ” ?2

《大念住经》解读(一)—— “ 四念处 ” 的禅法背景  1

自我关怀与离苦之道(四 · 问答)

自我关怀的三要素、四个层次 —— 自我关怀与离苦之道(三)

自我关怀与离苦之道 (二):正念

自我关怀与离苦之道 (一)

业力的规律——佛法如何看待命运?(下)

佛法如何看待命运 ?如何改造命运?(中)

佛法如何看待命运 ?如何改造命运?(上)

在生活中实践八正道(下):戒、定、慧

在生活中实践八正道(上):正见与三种正思惟

任何时候都是成长的机遇 ——《普贤行愿》(20)

照亮生命至深处

修习慈悲法门,做充满智慧、充满生命关怀的人

如何用佛法处理内心的愤怒与痛苦?

三日慈心禅开示合集 —— 理论、方法与注意事项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佛教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戒幢讲堂 | 佛心大爱 —— 幸福有爱的生活,从自我疗愈开始

戒幢讲堂 | 不要根据外在的表现随便评价一个人

戒幢讲堂 | 虚拟世界里,如何面对别人的批评和称赞?

戒幢讲堂 | 让禅修不断进步的方法
护心即护一切 ——《入行论 · 护正知品》讲解合集

戒幢讲堂 | 佛教如何看待欲望和追求?

戒幢讲堂 | 正念 —— 智慧的禅修

戒幢讲堂 | 修集善法的智慧

戒幢讲堂 | 此心安处即吾乡

戒幢讲堂 | 心念引导着生命的去向

戒幢讲堂 | 智慧的心灵不迷茫

戒幢讲堂 | 开启生命的深层意义

慈心 —— 庄严生命的底色

快乐来自 “ 本地风光 ”

佛教的慈悲观  让爱更有智慧

戒幢讲堂 | 让漂泊的心灵得到归处

戒幢讲堂 | 佛法的解脱之路

戒幢讲堂 | 界文法师八关斋戒开示

流光掠影 | 西园的四季

流光掠影 | 银杏摄影专题

八大人觉 | 无量的苦在逼迫每一个人 6

八大人觉 | 不执着于小家,大丈夫心怀天下 5

八大人觉 | 用布施来抚平世间的苦难 4

八大人觉 | 你享受过的快乐有几种?3

八大人觉 | 假如一生白白度过…… 2

八大人觉 | 人与人的差别,就在取舍之间  1

界文法师《命运的奥秘 —— 佛教业力思想与修习》讲座合集

界文法师《十善业道》讲座合集

《亲子专题》合集

温故知新 | 这一刻,拥抱自己(附录音)

经典读诵 | 《华严经 · 梵行品》 (全)

佛教格言 | 染净因果 · 四谛 (66)

寺院法务等相关事务
> 请咨询客堂值班电话:0512-65349545> 或添加值班微信:

xyhongfabu(西园寺客堂)

xiyuansi6(西园寺客堂)

值班时间:每日8:00-20:00

如遇回复延时,望诸位善信谅解。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戒幢佛学研究所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苏(2022)0500006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