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佛答疑》2:如何对待吃亏?

《学佛答疑》2:如何对待吃亏?

发布日期: 2023-09-20 浏览量: 585 次浏览

 很多时候,事情本身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我们的冲击很大。所以,在这些地方,要观我们自己的创伤、黑暗面跟脆弱,很重要。当这部分被疗愈后,就比较释怀,别人的行为就不太容易伤害到我们。所以,修慈心是很重要。遇到这些时刻,我们一定要从心里看,看看受伤那部分的核心是什么,然后去疗愈它,把愤怒别人变成关怀自己。
 问答部份 ——
怎么对待吃亏?有时候跟人接触,别人占便宜、用不合理的方式取得利益,怎么才能接纳?如何理解“不接纳外境,其实不接纳的是自己”?
第一点,面对别人不合理的行为,我们是有权利保护自己的。佛教并不是说只能吃亏,不是这样。古人也讲,“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出门一定要把家门锁上,不要敞着门走了,这等于是诱惑别人去拿东西。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别人。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对别人越轨行为的宽容并不都是慈悲,因为也有可能是纵容了别人的坏习惯。中国人特别不容易有人际界限,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集体文化,不够尊重个性,像西方可能会更重视一点。我遇到一个居士,他跟我讲,他女儿很小就送到澳洲读书,并且在那生活。女儿回国以后,在家就没有依赖老人的习惯。她会请父母吃饭,爸妈说:你回来了还要你来请客吗?她会觉得:这是应该的。我回来了,你们照顾我,我也要请你们吃饭、要表达我的回馈。她会有一种界限意识,父母帮了她,就应该感谢等等。所以,人际关系中,我们还是要有界限意识。对别人的越轨行为适当地说不,是“没有敌意的坚持”,拒绝的时候,没有敌意,尽可能地处理好,对别人也是一种成长,但是非常不容易。另一方面,人际相处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有时候也要难得糊涂。观问题的本质、利害得失的取舍。《入行论》说:“不拘泥小节,大处思利他”。不能太刻板,要从本质上、从大处去着眼。菩萨在利益有情的时候,会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摄受,借此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来度化。“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所以,这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的定位。如果你把它作为打通关系的一个方便——四摄法,那也挺好,当做布施、结缘。

有被人利用的价值,才能被人喜爱。要是连利用价值都没有,可能就很糟糕了。从这个角度讲,四摄法也是可以的。

除此之外,对无意义的越轨行为,适当维护自己的边界,其实是健康的,并没有那么可怕。

另外,对于人际相处,中国人就是没有那么清晰,所以有时候也要适当地难得糊涂。这三个原则一起,肯定能平衡好,要是只有一个原则,就没法处理好,要从三个角度来平衡,灵活地把握。

有时候,我们被人占了便宜,会感到难以释怀,可能会有受伤的感觉,接纳很难。为什么难以释怀呢?我们常讲,不接纳外境,其实是不接纳自己,因为我们内心有一个部分是脆弱的,不相信自己是被爱的,不相信自己是可爱的。一旦别人有点对我们不友好、或者占我们便宜的时候,我们会格外地有一种受伤的痛苦。但如果你坚信自己是可爱的,有自信心的话,就不会那么容易受到打击。

很多时候,事情本身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我们的冲击很大。所以,在这些地方,要观我们自己的创伤、黑暗面跟脆弱,很重要。当这部分被疗愈后,就比较释怀,别人的行为就不太容易伤害到我们。所以,修慈心是很重要。遇到这些时刻,我们一定要从心里看,看看受伤那部分的核心是什么,然后去疗愈它,把愤怒别人变成关怀自己。

请问法师,我父母亲的离世给我打击很大,这段时间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做什么事情都没有任何的兴趣和动力,特别地躺平。也会开始批判自己,很痛苦。听完开示以后,好像慢慢地又找到了一点方向。请师父给我一些更深入的指导。
与亲人分离,对我们都是一个打击,但对每个人影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具备了佛法的正见和修学,我们会对生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知道它并不是一切的结束,而是新一期生命的开启。每一个生命最终的目标,是超越生死轮回,而不是长久住世。能够把心安住在法上,就不致于太过孤单无助。但有一些情况下,即使具备了佛法的基本修学,但仍然感觉无法面对亲人离世的痛苦,那就可能还有更深层面的原因。像你父亲去世之后,你好像一直都比较消沉,这个部分好像就特别的明显。

这可能有几个原因:一个就像你刚才看到的,你的内心小孩儿,在你的内心里有孤独的部分。当爸妈都在的时候,这个孤独的部分它被掩藏了,它只在你的内心深处沉睡着,就像种子一样。但是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你一个人面对世界,你突然发现你不愿意这样面对。你想要爸妈在,与你一起面对世界。

所以这个时候你的孤独感的阴暗面,就会呈现出来。你也会发现,可能开始的时候只是需要陪伴自己的内心小孩(内在里孤独脆弱的部分),与他同在,发送慈心给他,给他时间让他慢慢放松,得到理解与陪伴,等他自己转化,变得阳光起来,这是需要过程的。

第二,如果迟迟不能疗愈与释怀,这个可能也有家族创伤在里面,那可能还要从更深的部分要做一些处理,甚至得到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

再一个就是为父母做一些回向、超度,为他们做一些功德、放生,多做做功德。

想到他们的时候,就不断地在心里把爱告诉他们,虽然说他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同时他们还活在你的心里。你可以在心里与他们对话:“我是爱你们的,感谢你们给我这么多的照顾……同时也请你们祝福我,祝福我获得幸福,让我能够阳光地走向未来……我也承诺会照顾好自己,以此来报答你们为我所有的付出。”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我相信你会感觉到,你心里的父母会非常的喜悦与欣慰,看到他们释怀,你也会更加容易释怀。

法师吉祥。上次法师开示《普贤行愿品》,其中讲到您妈妈会在一边洗碗时一边念佛号。我当时有个疑问是,我们不管是念佛还是做事,须安住当下,保持一心只做一件事比如吃饭就吃饭,走路就走路,以此培养和训练心的专注力和安住力;还是只选择安住当下某一个为所缘境,达到历境练心的目的,还是针对不同根机的方便之法,烦请法师慈悲开示!
禅修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止禅,一种是观禅。念佛总体来说是属于止禅,通过系心佛号去除杂念和烦恼,达到静心和提升心灵品质,与佛相应的效果。观禅比较典型的就是正念的修习,全然活在当下,对此刻发生的身心现象保持觉照。这个过程中,心不一定是只缘一个所缘,生活化的正念是开放性的觉知,走路知道走路,吃饭觉知吃饭。禅修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修法门和具体情况灵活的选择和切换。

止和观需要双运,也能互相促进,不必过于刻板,或把它们视为水火不容。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慈妍    排版 | 果甚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阅读更多:《普贤行愿品》讲录合集
《大念住经》解读(一)——  具备 “ 如其所是 ” 的态度 4

《大念住经》解读(一)——  保持 “ 觉观 ” 的状态 3

《大念住经》解读(一)—— 何为 “ 正念 ” ?2

《大念住经》解读(一)—— “ 四念处 ” 的禅法背景  1

自我关怀与离苦之道(四 · 问答)

自我关怀的三要素、四个层次 —— 自我关怀与离苦之道(三)

自我关怀与离苦之道 (二):正念

自我关怀与离苦之道 (一)

业力的规律——佛法如何看待命运?(下)

佛法如何看待命运 ?如何改造命运?(中)

佛法如何看待命运 ?如何改造命运?(上)

在生活中实践八正道(下):戒、定、慧

在生活中实践八正道(上):正见与三种正思惟

任何时候都是成长的机遇 ——《普贤行愿》(20)

照亮生命至深处

修习慈悲法门,做充满智慧、充满生命关怀的人

如何用佛法处理内心的愤怒与痛苦?

三日慈心禅开示合集 —— 理论、方法与注意事项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佛教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戒幢讲堂 | 佛心大爱 —— 幸福有爱的生活,从自我疗愈开始

戒幢讲堂 | 不要根据外在的表现随便评价一个人

戒幢讲堂 | 虚拟世界里,如何面对别人的批评和称赞?

戒幢讲堂 | 让禅修不断进步的方法
护心即护一切 ——《入行论 · 护正知品》讲解合集

戒幢讲堂 | 佛教如何看待欲望和追求?

戒幢讲堂 | 正念 —— 智慧的禅修

戒幢讲堂 | 修集善法的智慧

戒幢讲堂 | 此心安处即吾乡

戒幢讲堂 | 心念引导着生命的去向

戒幢讲堂 | 智慧的心灵不迷茫

戒幢讲堂 | 开启生命的深层意义

慈心 —— 庄严生命的底色

快乐来自 “ 本地风光 ”

佛教的慈悲观  让爱更有智慧

戒幢讲堂 | 让漂泊的心灵得到归处

戒幢讲堂 | 佛法的解脱之路

戒幢讲堂 | 界文法师八关斋戒开示

流光掠影 | 西园的四季

流光掠影 | 银杏摄影专题

八大人觉 | 无量的苦在逼迫每一个人 6

八大人觉 | 不执着于小家,大丈夫心怀天下 5

八大人觉 | 用布施来抚平世间的苦难 4

八大人觉 | 你享受过的快乐有几种?3

八大人觉 | 假如一生白白度过…… 2

八大人觉 | 人与人的差别,就在取舍之间  1

界文法师《命运的奥秘 —— 佛教业力思想与修习》讲座合集

界文法师《十善业道》讲座合集

《亲子专题》合集

温故知新 | 这一刻,拥抱自己(附录音)

经典读诵 | 《华严经 · 梵行品》 (全)

佛教格言 | 染净因果 · 四谛 (66)

寺院法务等相关事务
> 请咨询客堂值班电话:0512-65349545> 或添加值班微信:

xyhongfabu(西园寺客堂)

xiyuansi6(西园寺客堂)

值班时间:每日8:00-20:00

如遇回复延时,望诸位善信谅解。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戒幢佛学研究所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苏(2022)0500006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