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慈悲的智慧 · 问答 | 在不完美的世界,如何活出完美? (四)

慈悲的智慧 · 问答 | 在不完美的世界,如何活出完美? (四)

发布日期: 2024-04-18 浏览量: 496 次浏览

当我们幸福的时候,

我们要看到这是如梦如幻的幸福;

当我们分离的时候,

也要知道这是如梦如幻的分离。

问答部份 ——

听众一:

我想请问,师父刚才说的自我关怀,不是吃的好,睡得好,可能还有一些自觉、自利、自律,对吧?这些方法师父能具体再多说一点吗?感恩师父!

界文法师答:

好的,自我关怀是一个非常深的话题。

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讲,所有的佛法修行都是自我关怀。

我之前有一个讲座,题目叫做《如何看待佛法修行》,这个讲座的核心的思想就是,我们一定要把所有的修行都视作自我关怀。

就像你刚才讲的,戒学也是自我关怀——不做坏事,按时作息,内心里坦坦荡荡,那你的自我关怀肯定就会很好。

今天大家星期天没出去玩,周末还来到寺院,学习、吃素、起早,别人觉得你很苦,但我相信,也许这就是大家对自己最好的自我关怀。

听众二:

谢谢法师,我刚才听到一个观点记录了下来,就是“在不完美的世界里面活出完美”这句话。我的疑问是;如果是在不完美的世界里面追寻个人完美的话,那不会徒生烦恼吗?请您开示一下。

界文法师答:

不是促成个人的完美,而是在不完美的世界里活出完美。

所以我们会看到,佛有时候在别人看来也不完美,他也曾经被人攻击、诽谤,遭遇过弟子的背叛,甚至也有渡不了的众生。我们觉得佛完美吗?

如果从事相上看,佛也做不到完美,但是如果从佛的心灵和他的智慧来讲,他就在不完美的世界里活出了完美,接受不完美本身也是一种完美。

听众三:

我想问是:如何智慧的面对生死?尤其师父刚刚提到的缘起论,说缘起缘聚、缘尽缘散。但是缘尽和缘散,对于我们凡人来说如何能够学会放下?在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希望我能够尽全力的让他能生在六道中的上三道。所以我总想凭我的力量去克服他的业力,能让他有好的去处。所以我觉得这个舍心我没有做到,而且我很想知道他在哪儿,他好不好?这种情绪我觉得很难走出来,请师父开示,谢谢!

界文法师答:

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问题。

其实生老病死是我们这个世间的八种苦之一,你深深地体验了这种苦,但是也希望在苦中超越。

佛法的修行就是为了离苦。要想超越这样的一个“爱别离苦”,那我们在相聚的当下,就要意识到这也是缘起如幻。

千万不要认为只有在分离的时候才是无常,才是空。其实我们活着的当下、拥有的当下也是无常,缘起和空性。

所以说,当我们幸福的时候,我们要看到这是如梦如幻的幸福;当我们分离的时候,也要知道这是如梦如幻的分离。

其实在究竟的意义上来讲,每个人都是一尊佛,就像你的父亲,他也有他的佛性。他示现来到这个世界投胎,出生为一个小男孩,长大为一个少年,成为一位父亲,最后变为老人和走向死亡,这也只是业力因缘的幻现。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生死如幻的本质的话,我们就会对生死耿耿于怀。

如果我们看到了它的虚幻性,我们才能够在如幻的世界里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带着平常心,带着理性和慈悲去安住每一刻的生活。

所以说不要去问父亲去了哪里。在实相的世界里,不来不去。我们的佛性与他的佛性其实是一直同在的。当你真正体验到真理的那一天,你会明白这样一个问题。

所以佛陀的父母去世的时候他是不悲伤的,为什么不悲伤?因为他了解了实相:我们从来就没有分离过。

所以在世俗谛的层面,我们爱自己的父亲,就为他念佛回向,感恩他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好好地把自己活出来。在胜义谛的层面,意识到佛性的同在。这就是最好的疗愈之道。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慧朋  校对 | 一心  图片 | 陆丽君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