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与觉悟,是自由的味道 ——《大念住经》解读(四 · 3 · 3)
发布日期: 2025-07-06 浏览量: 27 次浏览
《大念住经》开示系列,第四季,之三
续前——
如何导致系缚的灭除?
如果我们不添加投射,只是如实观察现象本身,心是平等、开放的,那就会增加包纳的能力,然后会发现:杂音来也挺好的,它也帮助我体验到觉知当下,开启了我的觉察力,让我看到声的无常。那我们的嗔心就会灭去。因为从杂音中成长了,我们把它变成了提升正念、开启智慧的缘起,善用其心。
如果我们对美妙的声音产生了执着,渴望抓住它,观到了贪,就提醒自己:声音只是声音,它只是缘起的现象,如梦如幻的显现,本质为空,了不可得。那就暗示自己“放下、放下”,重新做深呼吸,把心放松,不再攀缘乐受,“贪”就会灭去。
如何防止未来的系缚再次生起?吃一堑长一智,当我们不断地在经历六根面对六境的过程中成长,获得了足够的智慧和正念,未来我们的烦恼就不会再生起。
“六入随观”与“诸盖随观”不同,前面“五盖”也观了贪和嗔,“六入处”里边也会观照贪和嗔,但是后者强调的是过程。就是我们感知的过程,注意力在各个阶段是怎么被引导的,所以“六入处”的正念更细。
前段时间,我突然接到一个人的电话,说一些人际是非和八卦,听到后,第一念就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烦,又开始八卦了,恼火感出来。但是下一念我就觉察到这个情绪波动,因为接受过正念的训练,我就问自己“发生了什么?”发现自己起了嗔心。“为什么会发生?”原来是因为自己把它标明为“八卦”,所以我就心烦了。
于是我就换了个标明,标明为“听到”,然后再标明“苦谛”,看到他在苦中、大家都在苦中,瞬间我的心就开启了,重新反思他讲的事情,此时的情绪就非常好处理。我就看到为什么我不喜欢“八卦”,原来是因为:当你觉得自己做得还可以,但别人把你描绘得挺不光彩的时候,你会有受侮辱、被抹黑的感觉,有点像精神洁癖,会有愤怒与烦躁。
在这个时候,我就想到了佛陀所讲的经文,《法句经》讲到的公案。佛陀开示过:智者的赞叹和批评才是真实的赞叹和真实的批评,愚者的赞叹并不是真实的赞叹,愚者的批评也不是真实的批评。
当我想到了经文里面的这个偈颂的时候,也提醒自己:你不需要去要求每个人的理解。有智慧的人、能理解你的人,他自然能理解。不理解你的人,你也不需要强求他理解。
佛陀在经文里说过,乃至太阳、月亮和天空,也被人批评,被人赞叹。今天太阳出来,有的人就很欢喜,阳光灿烂;另外一个人马上就来了一句“烦死了,晒得要命”,连太阳、天空都如此,更何况人呢?从诸佛到各种圣者,到凡夫、到大自然,所有一切都是这样,“都被赞叹者、都被诽谤者”。
怎么来看待这些?佛陀说:智者的赞叹是真实的赞叹,智者的批评是真实的批评。对方批评的正确,我们就安心接受,改正和提高自己;对方赞叹的如实,我们就更加努力去做好。至于愚者的赞叹,我们不必要太欢喜,因为很可能他并不了解自己;愚者的批评也不需要生气,因为他批评的也无非是他自己内心的投射。
所以我发现,如果没有运用法义的话,我们不知不觉中就会希望所有人都理解自己,希望被别人认可,这是没必要的,自己真实是怎样的更重要。我们在别人心里没那么重要,别人虽然八卦了我们,过一会儿他就忘了,他们更关心的是他们自己,我们只不过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人们总要谈论一点东西,你也给别人提供了谈资,因为你是存在着的。当我们接纳了一切,允许一切发生的时候,我们就释怀了,也会对他生起悲心和友善,对方也可能会被自己的心念影响,生起友善。
我一开始可能对他说话的语气有点严厉,指出了他的话里几处不对之处。但是当我自己的情绪处理好了之后,我就有能力关心他,问了问他最近的修行与生活怎么样。他也与我分享了他最近的生活与困难,我们做了些交流。这个谈话还是在愉快和谐的氛围里结束。我也再次体验到,当我们开启了慈悲的时候,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利益和愉悦感。
有了四念住的训练,我们更容易看到每一处系缚的发生。首先,知道系缚生起。一个电话打来,你的情绪波动。第二,要知道为什么起情绪,它的本质是什么。第三,还要知道怎么灭去它。
如果只是用打压自己的方式——“我不该生气,我不能生气!”积聚久了,内心会更压抑、更烦躁,总有一天还会爆发。我们必须知道缘起法则,愤怒的产生是有因缘的,愤怒的灭去也有因缘。
当我们灭去了它之后,还知道下一次再遇到别人说自己的“八卦”,就更有免疫力了。反应会更快,更不容易“掉到坑里”。最终,我们将彻底地不会再生起系缚。这就是佛法带来的自由。
昨天有人问道:“涅槃是什么?”涅槃就是烦恼的永灭,在佛教里面还用“清凉”、“寂静”等词来表达它,就是我们的内心是安宁的。这是真正的安宁。
我们都不喜欢自己的心很动荡、很躁乱。假如有一段时间你心很静,专心做事,安住当下,没有贪、嗔动荡,而且了了分明,你会体验到,这种状态感觉是非常好的。有人说这是心流状态,聚精会神地做事情,全力以赴投入其中,这个时候心反而是寂静的。而涅槃的寂静,比一般的心流状态更为深刻,不仅内心真正地安宁了,而且还体验到充实、满足和自由。
经典中说到:四大海只有一种味道,那就是咸的味道;解脱和觉悟也只有一种味道,就是自由的味道。当证到涅槃的时候,心会体验到自由,自己的生命是自由的,心是开阔的。而对于我们凡夫来说,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需求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不自由。在座的有几个人能觉得是很自由的?就算我们的身体自由了,但心也很难做到自由——因为牵挂太多。
我们感知过程的顺序,就是从触开始(接触),比如:眼睛看到颜色、耳朵听到声音。就像大家刚才听音乐,这是接触声音。从触产生受,舒服还是不舒服,噪声就难受;美妙的音乐就让我们欢喜,产生了乐受。然后我们就会安立概念,安立为“美妙”,或者“干扰”,这就是安立了不同的概念。
第三,就是思考。“想”会接着引发思考。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为什么这样做?打坐期间不应该有声音!”等等,从思考就产生了戏论——“概念的繁衍”。也就是说,还会扩大化,越想越多,觉得“这个世界这么黑暗!这个时代大家都怎么了?!”
已经从当下简单的小事情扩展出一大堆的联想,所以叫概念的繁衍。还有各种关于过去未来的联想:“是不是自己已经不适合集体修行的场合,未来我该怎么办,怎么与人相处?”……我们的心瞬间就会翻江倒海、五味杂陈。这就是佛陀认知到在“六入处”中所发生的所有过程。
在受和想的初步过程中,主观偏见就已经开始运作,并扭曲了感知的过程。
我们的用功要用在什么地方?要在受和想的最初阶段,就要觉察和辨识所安立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要知道不管发生了什么都是现象,关键是如何来应对它们很重要,好的过程决定了好的结果。佛教的“六入随观”关注的是过程。
我们要关注是已经生起的烦恼、还有潜在的“随眠”(潜伏的烦恼种子)。
处理六入处,除了守护根门,还有如理作意。在遇见引发贪欲或者嗔心的对境的时候,我们还要特别地警觉“非理作意”,就是对“相”和“细相”的不如理思维。相就是初步的印象,细相是细节。
比如贪欲的生起:走在路上看到美女,第一眼觉得好看,接着贪著生起,就开始观察细相,走路的样子、皮肤、气质等等,就导致贪欲变得强烈起来。在认识到“相”的时候,就要打住,对“细相”尤其不要越想越多。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慧英、慈元
校对 | 桃子、悟苇
排版 | 智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