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我们自己的想法,也“仅供参考” —— 《大念住经》解读(四 · 4 · 2)

我们自己的想法,也“仅供参考” —— 《大念住经》解读(四 · 4 · 2)

发布日期: 2025-07-26 浏览量: 64 次浏览

《大念住经》开示系列,第四季,之四

摘 要

我们可以做决定,但要知道我们自己的决定也是“仅供参考”,不一定都是最好的选择。

续前——

就像一个地主,平时一直不快乐,当他有一次跟着家里的长工干了一天活,又渴又热又累,这时候躺到树荫底下、吹一吹凉风、喝一口井水,顿时感觉“好快活!”这个快乐,实际上就是苦的暂时缓解。

当有了“苦谛”的认知,我们就不会想要在感官娱乐里面,去找人生终极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把生命更高的品质活出来。

如果意识到轮回就是苦,就会有更多的出离心,慈悲心也会开启,也会更加有正念,不会像过去那样肆无忌惮,或者浑浑噩噩地生活。

有位母亲与她的小孩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孩子拒绝上班,还通过各种理由找母亲要钱。但是她收入有限,不给他钱了,孩子就极度愤怒,各种谴责:“哪有你这样做妈的?别人都给孩子买房买车,买这买那,养不起我干嘛要把我生下来?”

我们在观察这个事件的过程中,会看到现在很多孩子对“苦”没有认知,从小父母把他所有的风雨都遮挡住了,除了上学、吃得好、睡得安、玩得开心之外,没有意识到生命的苦难和人生的不易。有了问题,就伸手找爸妈要钱,他觉得理所当然,十几年成长下来,他都是这样活的。

有一天突然爸妈不给他钱了,他会觉得特别的愤怒,不能接受:“为什么不给我?你是故意跟我为难!”但他体会不到做父母的辛苦,没有想到生活是不容易的。只有在苦难家庭出生的孩子,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父母不容易,所以他们舍不得用父母太多的钱,很早就开始独立,替父母分担。这两种孩子之间的差别,核心原因就是对“苦”的不同认知。

第三,就是“我”。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以为“我”能主宰一切。

佛教真正的认知是“无我”。有了这一认知,我们就会变得谦卑,在命运面前、在缘起法面前,我们是谦卑的,不会有掌控欲。不会只是“我认为、我想要、我要怎么样……”

就象我们耳熟能详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塞翁的马丢了,别人都觉得是件坏事,但塞翁却说:“未必不是好事。”果然过了一段时间,这匹马又带了一匹野马回来,别人就觉得你太走运了。他说:“那也未必,说不定也是坏事。”儿子骑马摔断了腿,变成了瘸子,残疾了,别人又觉得他很倒霉。但塞翁却又说“那也未必”。果然,发生了战争,儿子却因为是残疾人没有去参军,活了一命,能够照顾家庭。

在命运面前,在缘起法面前,需要的是谦卑。我们可以做决定,但要知道我们自己的决定也是“仅供参考”,不一定都是最好的选择。不要把自己当成上帝一样无所不能,不要认为自己是自己命运的绝对主宰。要有“无我”的谦卑感,知道一切都是众缘和合,多洞察缘起法。

家长在处理孩子、家人事情的时候,不要掉入自己认知的局限,而是要站在缘起法的层面来看孩子的生命存在,他的福报和因缘,他的烦恼和障碍,还有他内在的向上的力量,以及他需要怎样的助缘和推动。

在当代,一个企业、团体,很容易有这个思想:觉得这是某某人的企业、某某高僧的道场。但实际上企业、团体包括道场的兴旺也是众缘和合,需要时代的机遇,社会的支持,也需要企业或是道场中每一位员工和成员的努力与奉献,要看到每一个人的价值,甚至包括道场所有义工的存在与价值。同样作为企业或者道场的每一位成员也需要认识到自己对于集体的责任和作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一份使命和义务。

通过“无我”“非主宰”的见地来看待事物和处理事情,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第四个就是“净”。认为世界(应该)是清净的或者美好的,对现实生活有完美主义倾向。但其实整个世界是不净的,不完美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包括现在大家面前这朵花,虽然我们说它很美,但它也是无常缘起的,花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我们想让它多开几天,它也维持不住。想让它更精神一点,但它却在走向衰败。这就是轮回世间的本质,当花凋谢的时候,你不用去悲伤,要从中悟到无常的真理,我们的心反而会感恩这朵花的示现,让我们学会更有正念的生活。

佛教破去了最根本四种扭曲的认知,“常、乐、我、净”的投射。

当世界呈现出“无常、苦空、无我、不净”本质时,我们的态度和体验就完全改变了。会体验到心的开放性,变得更有正念,慈悲心也更容易开启。更愿意感恩与珍惜自己遇到的顺缘、美好,同时也更容易放下执著。

如何把“非理作意”改成“如理思维”?那就要用“出离思维、无瞋思维、不害思维”来检查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否属于“正思惟”。

当一种思惟方式导向于出离,导向于放下,导向于不执着,导向于离贪。这样的思维就被称作:“出离思维”。

就像刚才讲到的思维模式:企业或是道场不是“我的”,而是大家的福报和共业所感,每位成员都有一份各自的感召和贡献,是众缘和合、共同完成,就会产生“出离思维”,变得谦卑,导向了不执着,尊重缘起。

再比如说,意识到我们不可能真正拥有任何东西,只是使用者,而不是真正的“拥有者”。从真实的意义上来说,我们从来就没有拥有过任何的东西。乃至于我们的身体,都没有真正拥有过,到死亡的时候都扔了,还拥有过什么?我们都只是暂时地在使用着它们、经验了它们而已。这样的思维也是“出离思维”,导向了不执着。当意识到,储存和积累只是概念性地被自己所“拥有”,而不是真正意义上被自己所拥有。也更容易摆脱没完没了积聚的惯性串习,开展出更为开阔的生命状态。

“无瞋思维”,就是倾向于不愤怒,慈悲关怀。

我们对世界、对他人、团体的态度,前提首先就是“无瞋”。大家来参加禅修营,与室友、义工、道场彼此合作,共住共修。前提是大家要互相关爱,我们的生命是互相支持的关系,而不是敌人的关系,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来定位的话,心态与状态也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在任何地方,首先就是把人分类,然后产生二元对立。

比如在家众与出家众的对立:我是来挂单的,你是常住,也会造成二元对立的心态。一旦变成了对立,就违反了“无瞋思维”,就会平添烦恼、压力和困扰。为什么会对立?因为你在不知觉中把别人划分为了“非我同类”。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研究婴儿到底是否有道德感?婴儿的道德是后天形成的,还是天生就有?他们就征集了一批小婴儿,只有几个月,还没学会说话,还没有被社会化。准备研究这些婴儿的道德意识。

他们给婴儿设计了一个情境:一个卡通娃娃试图打开一个盒子,想要吃盒子里面的食物。然后会有一个“帮助者”出现——另一个卡通娃娃会帮助它打开盒子吃到食物。在另外一个情境中,会有一个“破坏者”,另一个卡通娃娃会阻止它打开盒子吃到食物。

实验者们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婴儿们对“破坏者”和“帮助者”这两个卡通娃娃的反应。

通过实验,他们惊讶地发现,大多数的婴儿都会喜欢“帮助者”,如果新放入的卡通娃娃帮助了之前的卡通“吃东西”,小婴儿就会更多地注视它和对它微笑。但如果是障碍卡通吃东西的娃娃,婴儿会更少地注视它。

一开始,心理学家们认为,即使是小婴儿也有道德意识,它们更喜欢助人者,似乎是很有“正义感”的。

但是后面,他们换了更复杂的测试:先拿了麦片与饼干给婴儿,让婴儿来选择,看他的是喜好是哪一种。然后让婴儿观察参试的卡通娃娃的选择,接着再做上述的测验。

第一种情境下,卡通娃娃与婴儿作同样的选择,如果婴儿选择了吃饼干,那卡通娃娃也选择吃饼干。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婴儿对帮他的人也是很有好感的。

但是换一个情境,婴儿喜欢吃饼干,卡通娃娃偏偏选择了麦片,他们就发现,假如另一个卡通帮助了这个娃娃,婴儿反而不高兴;如果另一个卡通破坏它打开盒子吃东西,婴儿反而会喜欢这个“破坏者”。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道问、慈正

校对 | 桃子、悟苇

排版 | 智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