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烦恼 ——《大念住经》解读(四 · 4 · 3)

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烦恼 ——《大念住经》解读(四 · 4 · 3)

发布日期: 2025-08-02 浏览量: 101 次浏览

 

《大念住经》开示系列,第四季,之四

摘 要

我们的心是真的对这个世界开放和友善吗?必须时时刻刻地去扪心自问,去看到这些,然后才能明白我们为什么这么烦恼。

续前——

这时候心理学家就得出了结论:每个人都有道德感,但是我们的道德感也是狭隘的,我们只喜欢与自己同类的,乃至于几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这样的心理趋势。这个实验很巧妙,把人心、人性给暴露出来,会把人分门别类:与我们一类的就喜欢他,与我们不同类的就不喜欢他。

大家看比赛的时候,你永远都会偏向于一方,不喜欢另一方,特别希望你认可的那一方赢。

中国队要是与外国队比赛,大家都希望中国赢,外国队一输球大家就特别开心,中国队要是失误了就会很难接受,因为你把人分类了。同样的,如果两队运动员都是外国人,在比赛的时候,你会希望你不喜欢的外国人输。我们就会看到,这种偏见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佛陀讲的“无嗔思维”就是让我们警惕那无处不在的嗔心。除了我们自己受苦会引发嗔心之外,我们偏爱的人受苦,或者我们对立的一方获得快乐、成就,都会唤起嗔心。

我们真的对每个人都有祝福吗?我们的心是真的对这个世界开放和友善吗?必须时时刻刻地去扪心自问,去看到这些,然后才能明白我们为什么这么烦恼。为什么现实中活得那么复杂纠结?因为心里的嗔心太多了,而且很多的嗔心是不必要的。

最后,就是“不害思维”,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为前提,就是悲心。

我们的所作所为,除了不伤害之外,也要考虑它是否有建设性,能否给大家带来利益和成长。不论是团体、道场、学校,如果大家都能从这个角度来思维,肯定会很不一样。

做厨师的想,如何让大家吃得更健康、更好;做义工的想让每位禅者都能得到最好的照顾与服务;每位禅者想到的是如何通过自己护持如法的行为、语言与心念,来共建一个祥和安宁的禅营共住氛围,让每个人都有收获。这样的话,我们的禅修营肯定会很好,这就是不害思维。

但不害思维它不是道德评判。它是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负责。所以要扪心自问,我的思维是属于如理思维,还是属于非理作意?因为可能我们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或是之前的思维串习,是与这三种思维是截然相反的。

要想真正地从佛法中受益,就要非常深、细地知行合一,当我们按照这样的思维和见地来生活的时候,就会体验到不一样的感觉,整个人很快放松下来,内心常常体验到安宁和开阔。

“有助于遏制当前已生起的烦恼,并避免烦恼在未来再度生起的方法”——怎么来帮助我们减轻烦恼,而且避免烦恼在未来生起呢?

第一个就是坚守戒律。

大家不要认为只有“五戒、十戒”叫戒律,那只是戒相。戒律的本质就是止恶修善——“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也是底线意识。它的本质是不伤害自己和他人,如果我们能够有这样的意识,看到生命中有一些有害的部分,从生命关怀的角度能有这样的决断力,“有所为,有所不为”,就会减少很多的烦恼,而且还能避免烦恼在未来生起。

很多居士自己受持五戒,还带家人去受戒,也是很值得赞叹的。有的女居士带了她老公来信佛,皈依受戒,这样先生受了“不邪淫戒”之后再也不会出轨了,没有比受戒更殊胜的方法。

过去还需要提防老公外遇等等的,现在他所受持的戒律就能够守护他自己。他就再也不用担心婚姻危机问题,不用担心因为绯闻损伤到自己的工作、家庭、事业、社会声誉的问题。戒律是非常好的保护,所有的与不正当男女关系相关的烦恼都没了,而且未来也不会再生起,很平安。所以,它是意味深长的。

第二,不落入邪见。要重视我们的见地。

就像刚才讲到的,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根本看法,根本的世界观、生命观。如果这个错了,烦恼就会很多。

第三,就是守护根门。

要对六根门“眼耳鼻舌身意”有一种守护,我们对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包括我们的思想和思想的内容都要有觉察力。守护根门帮助我们消解烦恼,同时也是不让烦恼在未来生起的重要的方式。

第四,善用生活用品——“资具依止戒”。

我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品是种什么态度,是怎么看待的?这个时代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我们的日用品可能会越用越多,但这可能就会带来烦恼和困惑。所以必须重新认识,这些日用品真的是必需的吗?真的越多越好吗?当我们扪心自问的时候,就多了一层选择和保护。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识,很可能在“剁手节”的时候,买了东西然后再“剁手”——恨自己。就是缺少了第四条的戒律。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习惯,对自己的生活日用品有洞察力,就不会轻易“剁手”,就不会受到这方面的困扰。

第五,能够安忍寒热饥痛。就是要坚强,要有忍耐力。

有的人非常脆弱,有的人非常坚强。要想遏止当前已生起的烦恼,并且避免烦恼在未来的生起,那我们就必须坚强,这个坚强会让我们少很多的烦恼。有的人特别脆弱,你就会发现他的烦恼特别重,每天稍微热一点也很烦,菜做得咸了也很烦,老师今天没看我也很烦,被蚊子叮了一下又很烦,那这样积累下来烦恼会很大。

但是,如果我们有非常强大的、坚强的意志告诉自己,所有的这些都是小事,在生死轮回面前,这些都不是大事,瞬间你的心就会很勇猛有力量。

当我们的心比较勇猛的时候,所有的这些都无所谓。所以第五条我觉得很重要。一方面,自己要有强大勇猛的意志。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孩子、培育家人,也要给他们输入心志坚强的理念。

经常看到,大人教育孩子时,小孩还没哭,大人已经慌得跟什么似的。小孩摔了一跤,他有点痛,但是他还懵懵懂懂的,其实揉一揉也许就过去了。结果大人就扑了过去:“摔得怎么样,好痛吧?”大人变得惊慌失措,小孩看大人那么惊慌,他也吓坏了,也觉得很严重,“哇”一声就痛哭起来。孩子以后就变得很脆弱,见了小虫子爬出来他也怕,稍微碰了一下他也觉得很了不得。

作为成年人,必须有勇猛沉着的处世态度。对于孩子来说,也可以告诉他这些都是小事,能理解他摔痛了,帮他揉一揉,但也告诉他一会儿就不痛了,一会儿就会好。过一会儿他真的就好了,以后他就会形成一种信念:哪怕遇到困难了,他也会坚信一会儿就好了,再忍一忍,过一会儿就能解决。他的心态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对世界的正确看法与见地,是无处不需要的。

第六,避开有猛兽恶人的地方,以及与异性不当的亲近。

要想减少烦恼,那也要做到“身远离”,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要无谓地做鲁莽的冒险,远离不恰当的地方,对于减少烦恼是非常重要的。乃至于与异性的不当的亲近。

如果觉得有些人不对劲,发心不正或是有行为问题,可能会带来困扰,我们也要用一种坚定的态度,设置好距离。有这样的意识的话,也会少很多的烦恼。当下的烦恼会减少,而且未来的烦恼也不会生起。这种身远离、自我保护的意识还是重要的。

佛教的戒律里边,结夏安居的时候不允许出家人住到猛兽出没的地方。比丘尼结夏安居不允许离开大僧太远的距离,必须在喊救命能听到的距离来安居,也不允许尼众一两个人单独住在荒郊野外,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保护自己。

佛教里面,不是说一句“不着相”就是啥都可以去做,那不是有智慧的方式。也不是“我只要虔诚,我只要勇猛就没事的”。不是这样。

我们要能洞察缘起法,做生命的智者。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行为可能会导致自己生病、受伤,那我们都要注意的,不要觉得“我是修行人”就不注意这些。

第七,去除不善的企图和念头。

有时候,我们的内心里会涌起不善的想法和思维。每个人都有邪恶的一面,但当邪恶的一面生起的时候,要能够洞察到,而且不要去认同它。

要意识到“念头只是念头”,并不是一定要听从它,它会自生自灭。但如果烦恼、不善的想法,挥之不去,那就需要去对治,要有去除不善企图或念头的本领。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道问、慈正

校对 | 桃子、悟苇

排版 | 智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