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法师:净因法师文集,戒学之重要性之三

 

戒学之重要性之三

菩提之旅静修营97演讲稿之四

净因法师

 

英国人认为国会议事制度和英文,是他们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最大贡献,并引以为骄傲。其实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建立僧团时,便创立了这种民主议事制度。所以严格地说,佛陀是世界上创立国会民主议事制度的第一人。本讲座从佛教的立法、施法和执法三方面探讨戒律的精神与特色。

 

 

立 法

 

天地日月,按自然规律运行;鸟兽虫鱼,按自然规律成长;草木花卉,按其规律生长;大到国家、组识、团体;小至学校、家庭,都有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制度运作。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即使是小孩玩游戏,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否则,游戏便没法玩。同样,僧团或佛教徒,为了使大众和合相处,获得最高的解脱,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戒律便是佛教的根本大法。

为了达人生社会的最善、最高的快乐和最高理想境界,进入涅盘城,佛陀讲经四十五年,说法三百余会,指示给我们八万四千法门,其目的不外乎教我们烦恼众生如何:少欲知足、断恶修善、自净其意、勇猛精进、自利利他等等,这些精神不仅是佛陀制订佛教的根本大法──戒律的依据,也是整个佛教教义的精要所在。所以过去七佛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换而言之,断恶、修善和利他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一切诸佛教诲的精要所在,戒律的制订当然也不会离开这些精神(见表一)。

 

 

戒律未制定前──止恶、行善和利他是僧人的行为准则

 

佛陀成道後最初十二年,并未给僧团制定任何戒条,他只随机宣说他所悟证的法。利根者在听闻佛法时,即闻即悟,当下心与道合,获得“道共戒",因此就不用制定任何戒律。在佛陀的弟子中,很多是以听闻佛法的当下即大彻大悟。譬喻:佛陀在鹿野苑中初转法轮,马胜比丘当下即证阿罗汉果;当舍利弗看到马胜比丘仪表庄严,非同凡响,生欢喜心,立即上前向马胜比丘请教:“尊者,你的老师是谁?你修何种法?为甚麽你如此安祥?"马胜比丘回答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听後当下证得初果,立即去听佛讲法,当下证阿罗汉果。所以对利根人来说,一念正念生,当下就能达到断恶,修善和利益众生的目的,因而获得解脱。这是佛陀说法度众生的第一阶段。

 

 

止恶、行善和利他是佛陀制戒之依据

 

十二年後,等到佛法广大弘传,出家的愈来愈多,不免有流品杂滥(动机不纯,赖佛以求生活),问题也多了,不得不在德化(法治)的基础上,融入律治的精神,正如中国古代,以礼法治国,而後来却不得不颁布刑法一样。佛陀因此也开始因事制戒,向大众公布,要大家忆持,并理解其意义。随著时间的流逝,制定的戒条越来越多,分类也越来越细,最後因人而异,守持的戒条也各不相同。由於学佛的人共有七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正学女)、优婆塞、优婆夷,他们各自所遵守的戒也不相同。在家二众为优婆塞、优婆夷,均可受持三归、五戒、八戒。出家五众为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其中,沙弥、沙弥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尼受六法戒;依据四分律,比丘戒、比丘尼分别受持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

《恒水经》云:“持五戒者还得人生中,持十善戒者得生天上,能持二百五十净戒者,现世可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泥洹大道果。“现将佛门七众所受持之戒简述如下。(见表一)

七众受持诸戒一览表(表一)

戒律之精神──止恶、行善、利他

菩萨三聚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摄律仪戒──止恶

优婆塞/优婆夷——三归——在家五戒——八戒

沙弥/沙弥尼——声闻别解脱戒——式叉摩那──六法戒──十戒

比丘——250具足戒

比丘尼——348具足戒

在家菩萨戒条──六重二十八轻戒

出家菩萨戒条──十重四十八轻戒

摄善法戒——行善

定共戒

道共戒饶益有情戒──利他

 

 

持五戒者得人生中

 

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 ,不妄语和不饮酒。本来,五戒并不仅是在家人应守之戒,而是一般佛教信者应守之道德,不过,後来却把这五戒,与出家的戒律对比,而认为它是在家之戒,但在出家戒律中,当然也包含这五戒的内容。五戒不单是佛教所说,同时是印度诸宗教均有所说的,而其内容却也大体一致。所以说,这五戒是诸戒之母,能够严持五戒,即得无量无边的功德,确保人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诱惑太多,强调持五戒有更大的现实意义(详见“五戒的现代意义")。

 

 

八关斋戒(astan-samanvagatopavasa)

 

八关斋戒,又名八关戒、八戒,是指在家学佛之士,必须修持的八条戒。“关"是禁闭的意思。其意为,若能受持八关斋戒,则能灭除诸罪,离诸恶法,便可关闭恶道之门。“斋"原可通作齐,是谓齐摄一心,统诸根门,因为人心,自无始劫来,一味趋向散漫多欲,不得而齐,古人说:“祭必先斋戒沐浴,以自齐洁",在大乘义章也说:“洁清故名为斋"。

据斋的本义。梵语谓布萨,或布沙陀(Posada),译为净住,或长养等。意思是:依照布萨法受持,则能去恶修善,得清净而住。由清净住於善法,而得养成诸善根,更使善根增长,所以称为长养。但,修持布萨法,有出家、在家的分别:若依律藏,半月说戒,犯则忏悔,使诸比丘,住於净戒之中,增长善法,为出家的布萨法;在家二众,即在六斋日(每月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受持八戒,就是修布萨法。

由此观之,斋的含义,并非只是世人所谓的素食为斋的解释而已。若以素食为斋的说话,这是只偏於乘的别义,与斋的本义无关。在小乘律的解释,凡是午前的食品统称为斋,不限定素食品,他们是说:“过午不食,则能得身心清净",於是就称中食为斋食,道宣律师也说:“过午不食,能得清心,恶法可离。"斋的解释,更可含摄清净的意义,谓清净能摄其心,速断一切恶非,不为欲邪所染,所以很多的隐士,题其闲静之室谓“斋"。

在家人平常是容易坠落於爱欲与物欲的生活中,或为事业、子女、应酬、家务所累,不能如出家人那样的专心进精修行,为了让在家弟子也有机会体会出家戒,过一天清心寡欲、远离物欲的生活,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使其来世,得大安乐,所以佛陀才制定每月的六斋日1,使在家人实行禁欲,奉行八戒,效法出家人的清净生活,藉习离尘解脱的良因。受八关斋戒者必须一日一夜远离家居,最好在寺院中受持,以便有机会亲近僧伽或证果之圣者,过著像出家人的那种禁欲生活,以靠近宗教的境界,所以圈这叫做“近住",而此戒叫做“近住律仪"。这是靠近佛道而住的意思。

设定一个日期,以宗教的信念来过著克己、禁欲的生活,是很有意义的,犹其如今日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中,八关斋戒更具有其现实意义。

八关斋戒的内容为: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忘语;5、不饮酒;6、不著香华 歌舞观听戒;7、不卧坐高广大床;8、不非时食(见表二)。

五戒、八戒和正学女戒对照表(表二)

现将八关斋戒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3、不淫,励行禁欲的生活。

6、不著香华 歌舞观听戒,这是将涂饰香华和观听歌舞两项,合而为一的戒律。说到以华作 ,或是涂抹香油,这是所有的女人们最爱好的行为,近来的男人们,也有以香油著身等等的装饰,这有浓厚的诱惑性,是以佛陀才制定:凡是修道的信众,只宜穿著常服,以朴素,清洁为标准,能维持礼貌就够了,如果存有丝毫爱好华丽的心理,这是甚不适宜的。至於观听歌舞一项,这是世人为耳目之娱而设,也是很容易使身心放纵,是以修道之士,必当戒绝,所谓:“色声之尘,不可染近",近还不可以,那可亲自去作为,这当然更不行了。在《大毗婆沙论》载:“昔某,已得五种神通,时常出入於宫内,听著宫女奏乐,音声美妙,忽生起邪念,致五通全失。"由斯看来,不合宜的观听,凡是佛教徒,应该要予以戒绝的。

7、不坐高广大床。戒床席是一种息身的工具,只要能够供身卧下,平稳适宜,就行了。如果定要席丰履厚,重褥 ,那便是纵逸躯体,而容易生出 慢心来。所以,佛制的床座,“高不过如来八指"(约合一尺六寸),”广不过如来三肘“(约为五尺四寸),超过了这种限度,就是不合宜的了。

所谓床的高大,还有一种的解释,凡是华丽的床座,虽是不大,也作高大看。例如:曾用金银牙角,彩漆雕刻,以及纱绢帐褥,细软殊妙的床,虽没有超过佛制的规定高广度,但是佛门弟子,为养成道力,使身心不予放逸,却也是不宜坐卧的。

8、不非时食戒此戒,儒家的孔夫子,也曾说过:“不时不食"的话。是说非是合宜吃的时候,就不可以吃,这与佛制的“不非时食"戒的制订,是如出一辙的。不过,孔夫子所说的比较简略,而佛陀的制戒,那就特别的详尽了。

佛陀所谓“食时",是指从日出以至日中,所谓“非时",是指日影过一发一,乃至翌晨日出之初,都叫作非时,所以《毗罗三昧经》便说:“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牲食,日暮鬼神食,如欲断六趣,令人入道中,故制令同三世佛食。"

这是就六趣(六道)的食时不同而加以说明的,我们既是佛门弟子,当然就应该遵守佛陀的制戒,与三世诸佛的食时,采取一致的行动,那才算是合理合仪的食法,否则,便是犯戒了。

对此戒的说明,藕益大师曾著有:“非时食戒十大益论",叙述受持此戒的功过甚详,兹为末法的学人著想,谨录於次,以资参考。夫斋法是十方三世诸佛弟子通行大道,出生死之要津也。愚夫遂逐口腹,甘为饮食之人,既畏此律检,岂辨其利益?今原如来立制本意,尽善尽美,何能殚述?略而举之,大益有十:

一、断生死缘。经云:“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又云:“三界众生,皆依饮食而得存活,所谓段食,思食,识食"。由此观之,淫欲是生死之正因,饮食乃生死第一增上缘也;均为五欲所摄,特资此毒身,借之修道,不能全断!然设得时食,尚作旷野食子肉想,何容恣意於非时耶?

二、表中道义。天台宗云:“午前进食,表方便道,犹似有法可得;过中不食,表除中道外,更无所需。"此之理观,全托事境,傥粗戒尚不自持非同俗人夜犹饮食,放纵之不及,即同外道,日啖一麻一麦之太过,行不适中,妙理何由契合?

三、调身少病。脾主信,数数食,最能伤脾。故玄门以戒晚食为养生善术,岂名忍饿?

四、道业尊祟。赵州云:“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二时已杂,况三四耶?儒家曾曰:“饮食之人,则人贱之。"今恪守斋法,专精办道,道业自隆。

五、坚固戒品。晚食助力助气,增长淫心;今寂尔清净,戒体坚固。

六、堪能修定。断其杂食乱想,身心轻利,取定不难。

七、出生智慧。晚餐助昏盖,今清净惺寂,不障观慧;又於四种食,如法作厌离想,即能断三界惑。

八、杂鬼畜业。畜生午後食,鬼则夜食,不持斋法,鬼畜无异,牵入其粪;持此斋法。远离二趣生缘。

九、不恼檀信。谓长乞食者,设午後更复持钵,则终日但见沙门往还,必令施主生恼;今午後惟晏坐修道,能令僧俗皆安。

十、不扰行人。今时丛林晚 ,可厨人惟事炊爨,终身碌碌,不异佣工;斋法若明,则无此烦扰,共修道业。

 

 

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

 

以上所述八戒,在诸经之中,都是一致的盛赞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能够受持八戒,则是离尘入道的胜因。如吞金刚,终必穿肠而出,所以佛陀说:受持八戒,功德与阿罗汉等,与诸佛齐。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是这个意思。但受持八戒,必须净念相继,方能称为清净,即能获得所说的功德。否则,如《大毗婆沙论》说:“有彼厨人,欲害生命,以拟充所食,彼便告曰:我今受戒,不得杀生,留待明天杀,以充所食。复有捕获怨敌将,来至座前,便欲加害,彼请告曰:我今受律仪不得杀生,留待明旦,依法刑戮。"若如是的受持,世尊说:“彼所受的律仪,虽有善因,终不获大果。"所以受持八斋法戒,於受戒以後,必须把身心整饬,令与戒法杷应,才是真正的受持,才可获大利益。正学女戒

佛在世时,式叉摩那(正学女)盛行,随著时间的流逝,逐渐被人们遗忘了。在当今世界,知道有式叉摩那(正学女)的人更少。在尼众日增加的今日,这是件很可叹之事。因为女性的出家比男性困难多。譬喻说,男性出家後想还俗,头发再短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女众则不同,她们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蓄长发。所以如果不经二步羯磨的薰练,修习六法,恐怕对於深广无边的比丘尼具足戒,不易守持,而中途退悔,以致受社会人士的讥笑,而失去佛教的尊严。

依据律制,女子的出家,必须经过两年的学习六法戒,否则不得与受具足戒,理由是:凡是要想出家的女性,年满十八岁,或是曾嫁妇,必须有两年的羯磨,证验是否怀胎在身,才听许出家受具足戒,以妨弊端,另一方面,也好在两年的岁月中,以便习学大尼的律仪,准备进受具足大戒,这就是佛陀制立式叉摩那位的本意。

梵语式叉摩那(Siksamana),译为正学女,《四分律》载,式叉摩那应学具随顺正学三法:  一、学根本法。即淫、偷、杀、妄语的四重戒,一一不得犯,犯者摈去,不许出家。

二、学六法。(一)与染污心男子身相触i,(二)取五钱ii(三)。杀畜生iii(四)小妄言iv(五)非时食(六)。不饮酒。

以上的六法,都为沙弥律仪中所有,不过是选其易犯的,而重加整肃,使“正学女"的身心,令得谨慎为旨趣。

三、学诸行。式叉摩那的一切所应学处,凡是大尼诸式及律仪,皆应随学,如果修持不够,可以作突吉罗(恶)作罪忏悔,还复清净。

以上所述三正学中,学六法是主体,六法能坚固不犯,其余的都可以摄尽了。

总之,女子的出家,必须依据律的授受,使僧团清净,那才是尼众的福慧,佛教的光荣。

 

 

十 戒

 

梵语沙弥(Sramanera),译为息慈。意思是说:息灭世染而慈济众生。换句话说:一切众生,自从无始劫以来,常被无名烦恼,遮蔽真性,生起种种的妄想,日日攀缘在世间的尘境情欲之中,造出恶业,生生世世,不离六道的轮回,是以如来制立沙弥十戒,使令出家学道的徒众,能止“息"灭除一切的过恶,趋向大菩提;学习菩萨的六度万行,“慈"悲兼济,称为息慈(沙弥)。

所谓沙弥十戒,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戒;6、不著香华蘰涂身;7、歌舞不往观听;8、不坐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捉金银财宝(见表二)。

 

 

比丘戒

 

律藏的内容有:

一、比丘戒、比丘尼戒。由每一条戒发生的因缘,说到如何制定及戒文的释,并举出运用的宝例等编写,这是律藏个人修持的中心。

二、犍度部。是僧团中主要的行事、制度的规定,比丘生活衣食住等的规定等,这是组织净化的重点。三十篇犍度,有关僧团的延续与发展,最为重要。

三、五百结集、七百结集。述说佛圣典编纂的主要事情。

四、调部尼、尼增一。把持、犯戒的具体情况比较细的力以组识、重述。

现就法藏部律藏中心的二百五十条比丘戒的分类略作为说明。

第一、四波罗夷。称为四重戒或四根本戒。比丘法中,此过最重,波罗夷,译名不一,此云弃,谓比丘犯四条中任何一条,比丘戒体即失,就失掉了比丘的资格,不得与僧共住,应弃出僧海边外,驱除僧团的处罚,故名为弃。其义与极恶相当。说明比丘犯极刑之罪的部分,和刑法的死刑罪一样,故说犯波罗夷者如人`断头',仅存躯干,不能复活。又叫弃於众外,也称自堕负处、被他所胜等。如黄叶离了树枝,不能再绿。如树顶斫伐了必定枯死。《五分律》云:“波罗夷者,名为恶法,名断头法,名非沙门法,如 鼻缺,不可复用;如人命尽,不可复活;如石破,不可复合;如断多罗树心,不可复生。"

第二、僧伽婆尸沙。僧伽,此云众,婆师沙,此云残,简称僧残,或众残,毗尼母云:“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名之为残。如二人共入阵间,一为他所害命绝,二为他所害命根少在不断,若得好医良药,可得如瘥,若无者不可瘥也,犯僧残者亦复如是,有少可忏悔之理,若得清净大众为如法说忏悔除罪之法,此罪可除。若无清净大众,不可除减,是名僧残。"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必须急救。比丘犯了十三僧残中的任何一戒,能接受僧团的治护,便不失为僧资格,这是仅次於波罗夷的重罪。犯了波罗夷篇重罪的比丘,纵然诚心忏悔,也再不能有清净僧的资格,犯僧残以下各篇的罪,都比较轻,就直接忏悔本罪,犯甚麽罪,忏悔甚麽。惟独这僧残篇的忏悔法不同,主要分四个程序:

1、治覆藏情过。即戒本中的波利婆沙,义翻作“覆藏"或“别住"。情是心理,过是过失。随覆藏之日数多少,一予以治过的别住──别住在一房,不得与僧同处;虽入僧众中,不得发表谈论,即有所言说,大众也不与他答覆,并夺去了他在僧团中享有的三十五种权利。在大众中多执行劳役,事奉清净比丘如同自己的和。尚有客比丘来,必须表白自己是行别住比。丘若出寺院的界外去,见他比丘,也得表白自己是忏覆藏情过的身份。假使在行别住期中,违反了上述这些事的任何一事,就把已行的别住日数取消,还从头上起,再行原定的日数。

2、治覆藏罪。按犯众残覆藏的日数,治覆藏罪;覆藏罪的本身,是突吉罗。假使是不能记忆了是何时犯的众残,覆藏的日数不能确计算时,应以受大戒那天算起。

3、治众残情过。即戒本中的“摩那 ",翻作意喜。忏众残的比丘自己喜欢,因为覆藏日数将满,仅余六夜了。大众僧也欢喜这忏众比丘能改过自新,悔成清净的人。若是犯了众残罪,马上坦白地忏悔,则不经上治覆的两重手续,直接从这治僧残情过忏起,叫“本日治"。(或如果犯了僧犯法,但能立即发露忏悔,没有隐藏所犯之罪过,就不需要经过行别住法的惩罚,只须经过夜(六日)意喜行。行意喜行已,然後在二十位清净比丘僧中出罪,若少人不满二十众,则罪不得除,故十三僧残,虽云可治,然二十清净僧,得之亦颇不易。)

4、治众残罪。即戒本中与‘出罪’(复权)的作法,此篇罪得二十僧人举行出罪羯磨。

第三、二不定法。是尚不能决定的罪。即比丘与妇人在屏覆障处或露现处坐,有所言说,他人目睹猜疑犯了波罗夷、僧残,或波逸提等罪。由比丘自己承认是甚麽罪而再 定,所以叫不定法。就其性质讲,此篇不能成为独立的戒条(尼戒则无二不定),因为,论其所犯,是波罗夷,就归波罗夷;是僧残,则归僧残。此篇但就令目睹者生疑一方面的正犯是突吉罗罪。

第四、三十尼萨耆波逸提。尼萨耆,此云舍;波逸提,此云堕。译为舍堕。别一种解释为:尼,此云尽;萨耆,此云舍。谓所犯财物,尽应拾与僧,既舍物已,余有堕罪,应对他清净比丘忏悔法。三十舍堕,与後九十单堕罪同,唯有物可舍为异。犯财当舍,舍具三义:一、舍财,舍去多余、过剩之物,以免生贪心。这儿财是针对比丘的衣钵、坐具等所有物的拥有。财不舍则忏法不成。二、舍心,生起贪的心理应舍去。三、舍罪,所犯堕罪,为感生死之业因,罪不舍不舍则污行不除。於三舍中,若缺其一,即不清净。又不行‘作法’的手续时,则使比丘舍物、舍罪、舍贮藏财物的心理,以免堕落。共有三十戒,己者应在四人以上的僧中提出物品,进行忏悔。

第五、九十波逸提。波逸提,此云堕,译单堕。与前三十舍堕,体性是同,唯无物可舍为异。前约物论犯,故须先舍所贪之物而後忏罪,故曰舍堕。今约行辨非,故径行忏除,以无物可舍,故又名单堕。此戒主要是关於小妄语、故意杀虫、与归人同行等烦恼的罪,共有九十戒,犯此篇在任一戒者,对一人说罪即可忏悔。《根本律》云:“谓犯罪者,堕在地狱、傍生、饿鬼、恶道之中,受烧煮苦。又犯此罪,若不殷勤说除,便能障所有善法"。

第六、四波罗提提舍尼。译向彼悔。若有向他人告白了犯过的情况即为忏悔的意味,共有从非比丘尼取食等四戒,犯者对一人(比丘)忏悔。

第七、式叉迦罗尼。译众学。比丘的著衣、行路、说法及入白衣家等应注意的威仪作法,共有百条,呼为百众学。其宝,举此百项为代而已,其余应学的威仪都应由此推知。这一篇中,更是比丘日常生活的常事,细碎的威仪行为,犯了虽然罪轻,而是难以护持和应该小心护持的部分。若是“故意"犯时,对上座比丘一人忏悔,当面还净,叫对首忏。不是“故意"的误犯──无心之犯,则用自己责备自心,保证下次绝对不犯的方法法忏悔,叫责心悔。

第八、灭诤法。用治罪的方法为名。是遇有个人或僧团中起了纷争,使之镇静下来的适当方法,共有七项。若不予以适当的治理,一众中的上座突吉罗罪。就其性质讲,此篇也不算是独立的戒条。(见表三)

比丘戒及其忏悔法(表三)

以上八类,共有二百五十条,是比丘净化自己身心及僧团安乐的基本条件,受了比丘戒的比丘们,必须很慎重地依此检查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人人都先自己清净,僧团自然可以和乐,达成世尊制戒目的──正法久住。

 

 

比丘尼戒

 

女子出家,起始於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此云大爱道)。佛本未考虑度女人出家,但大约在佛成道後五年,净饭王命终,释尊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恳切的请求出家,佛陀只允许她剃发著袈裟,精进行道,不听受具足戒。如《五分律》二十九云:“往古诸佛皆不听女人出家:诸女人辈,自依於佛,在家剃头著袈裟,勤行精进,得获道果,未来诸佛,亦复如是,我听汝以此为法"v,但是摩诃波阇波提并不以“在家剃头著袈裟"为满足。而是进一步地请释尊听许她出家受具足戒。据《四分律》载;“摩诃波 波提与五百舍夷女人,俱共剃发被袈裟,住舍卫国祗洹精舍,在门外立,步涉破脚,尘土坌身,涕泣流泪",可是释尊仍旧不欲听许出家受戒。阿难见到她们那种流离苦切的情形,於心不忍,於是进见释尊,代为请求。据《铜碟律》、《五分律》、《四分律》、《僧祗律》、《阿含经》所一致记载,阿难当时代请的理由与分辩是:一、摩诃波阇波提,乳养抚育释尊,恩同生母,为了报恩,请准其出家。二、阿难问佛:女人如出家修道,是否能证初果到四果--阿罗汉,佛说是可以的。阿难就请佛准女众出家,因为不出家就不能得究竟解脱(四果)。阿难一再的请求,释尊实有不得不允许女众出家受戒权宜。於是提出八不可过法(八敬法)告阿难:“今为女子制八尽形寿不可过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阿难将释尊之语告知了摩诃波阇波提及五百舍夷女,她们都欢喜奉行。佛陀教诲说,“今听女人出家受具足戒,当应随顺我之所制,不得有违!我所不制,不得妄制!"於是“即成出家,受具足戒"是为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之本源。

刘宋元嘉十年(433),僧伽跋摩涉流沙至扬州,乃请僧伽跋摩(众铠),於南林寺戒坛,请来自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的铁索罗比丘尼为首,为慧果尼等三百余人,依二部重受具戒。是为中国尼众二部僧受戒之始。

女人出家须年满二十,然後方可授与具足戒,六十已去,不得与受大戒,听为沙弥尼。受具足戒时,须先在比丘尼十人中白四羯磨作本法,再往比丘十人僧中白四羯磨戒,故称为二部僧受戒。得戒是在比丘僧中得,若不作本法而直往比丘僧中受具足戒,可以得戒,而戒师则得罪。求那跋摩说:“尼不作本法者,(受者)得戒:(授者)得罪。寻佛制意,法出大僧;但使僧法成就,自然得戒。所以令作本法者,正欲生其信心,为受戒方便耳!至於得戒,在大僧羯磨时生也。"

女众出家受大戒,称比丘尼。根据四分律,比丘尼须守三百四十八戒,具体内容如下:

一、八波罗夷法:前四同僧。更增:摩触戒、八事成重戒、覆他重罪戒、随举三谏不舍戒。(戒名依行事钞,下同)是为八。

二、十七僧伽婆尸沙法:其中七法同僧。

三、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数同比丘,戒相不不全同。

四、一百七十八波逸法:僧有九十。其中尼同僧者七十,僧异尼者二十,尼异僧者一百零八。

五、八波罗提提舍尼法:僧四法,尼八法。

六、众学戒法:僧有百法,尼部全同。

七、七灭诤法:僧尼同制。

以上七类,合有三百四十八法,比丘八类,尼无“不定法",故成七类。现以最常的六种律本为例,现列表如下:

比丘尼戒(表四)

佛教有七众弟子,一切制度,皆依律学而建立,所谓“一方行法,立法须通,处众断量,必凭律教。"

 

 

施法——自觉的行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的法律有很多种,例如:国家的宪法、政府的行政法、古代家族团体法、中世的职业合作社法、基督教会法、现代的国际法等等,是属此类的法律秩序。佛教的法律,当然是属於“教团法"的法律程序。这个佛教的法律,叫做“戒律"。

本来,佛教是一个宗教,并不是法律,可是,佛教本身,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起见,必然地要组织一个“教团",来发挥著弘法利生的作用。既有教团,则须有一个法律秩序,所以“律藏"乃变了三藏中之一藏。律是佛教的教会法,是佛教教团(共同生活)的实践规范之体系组织。律藏是一种教会法性的佛教法律书,在这里面,当然拥有远大的佛教理想──涅槃。

所不同的是,国会制订法律後,由国家行政机关去施行它,僧团中没有专门的施法部门。当某人想学佛或加入僧团时,他便自觉地、自发地、发愿遵守以上这些戒条。你们在座的也一样,当你们决定来此参加夏令之时,便自愿自觉接受了本夏令营的规章制度,无须有一个专门的行政机构来实施这些规定。

 

 

执法──僧团大会

 

律,是治僧的准绳;僧,是实践律的人。律本身只是一些机械的条文,它没有执行的力量;能有力量执行这是条文的惟有僧伽。所以说僧团本身是执法的机构。在僧团大会上,人人是平等的,因此人人是能治者,人人是所治者。僧团中做到人人是能治,人人是所的地步,其自治力就非常强大、充实,真规制才树得起来。现以布萨为例说明之。

“布萨"原为印度修道者普遍采用的集会,佛陀将之发展为有深刻意义的“僧伽布萨",共有四个要点:1。每月二次,半月半月(阴历十五日,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举行布萨。2。在一定区域──界(Sima)内的比丘,旧住或新到的,有出席参加的义务。这是名符其实的全体大会,如有人不来就不合法。3。如因病而不能参加,要委托同住的比丘,向大众表示:对布萨大会所举行的一切会僧事,无条件的完全同意,名为“与欲"(chandam(da(tum)。4。如众不清净,其所主要的目的,是在精神方面,不是在物质方面的事,所以,一旦忏悔,接受僧团的制裁,期满後又可成为清净之人,然後勇猛精进修行,以期早证佛果。【未完待续】

 

【注解】

1、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三十九、三十日(月小可改作二十八和三十九日)

2、张曼涛主编,(1978) 《律宗概述及其成立与发展》, P。364。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

3、行事钞卷一

i、明知男子有 欲意--带染心而来,而他的两膝以上,头发以下相摩触,即是 的近分,这不过比根本的四重戒中的 戒,稍微轻些而已,名为式叉摩那缺戒

ii、如果取满五钱,即犯根本的偷盗戒,应灭摈;取五钱以下,谓开重盗的念头之始,名式叉摩那缺戒

iii、凡是有生命的动物,不得故意杀害,犯即失去慈悲心,大尼犯即堕,式叉犯,名缺戒)

iv、即八非圣:言即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觉言不觉,不觉言觉;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这是指心行谄曲,违背圣道 大尼犯,堕,式叉犯,名缺戒

v、今日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南传国家,无比丘尼僧,然有剃发著缦衣,住於寺中而修行者,我国刘宋元嘉以前亦有女人剃发缦衣而修行者,与五分律所说之制相合

 刊载于《澳门佛教》09期

返回主目录页

 

 

当代法师:净因法师文集,戒学之重要性之二

 

戒学之重要性之二

菩提之旅静修营97演讲稿之三

净因法师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戒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人认为,佛陀最初给弟子们讲法时,并无戒律,听闻佛法後,弟子们闻悟者极多。由此可见,学佛只要领悟佛法之真谛即可成佛作主,无须守那麽多枯燥过时的戒律。对末法的众生来说,这种想法是有害的。

其实对一个根机极利的人来讲,他甚至无须听闻佛法,在无佛之世,观落花流水即能领悟人生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就能获得解脱,这种人称为“辟支佛";对於上等根机之人,无须学律而自然合律,故无须守戒条,有的听闻三两句佛法,即开悟,如五比丘中的马胜比丘,大弟子中的舍利弗、目犍连。佛陀为五比丘第一次讲四圣谛时,马胜比丘就大彻大悟,证得“阿罗汉果";舍利弗见到马胜比丘威仪庄严,形态安详,心生欢善心,向马胜比丘求法,马胜比丘只为他说了一首缘起偈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当下就得法眼净。有的多听几次佛法就能领悟佛陀要旨,如五比丘中的其余四比丘,以及佛陀的其他许多弟子,都是因听闻佛讲,静坐思维而证罗汉果位,到佛陀入灭为止,至少有五百人,因为到第一次结集时,有五百罗汉参与结集法会。有的人要听闻很长时间的佛法才有所领悟,如阿难陀,随佛听闻的佛法最多,但直到佛入灭时为止,他仍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以上我们所讲的都是上等根机之人,但对中、下等根机之人,因业障深重,只靠听闻佛法、静坐思维而能得道者很少,他们必须借助於戒律,方能有所成就。这也就是为甚麽佛陀成道後十二年开始制戒,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中、下根的人尽快解脱。犹其是在当今时处末法时代,上根利智之人则更少,下等根机之人太多,因此迷理、迷事的就数不尽,要学佛,惟有法、律并重了。这就如同一个儿童来说,如果他的智力上等,我们就称为神童,如果遇到好的老师指导,他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普通学生十二年才能完成的课程,所以中国专为培养这些神童设立了一所学校,重点培养他们。但当今这样的神童毕竟很少,对与普通学生来说,他还必须按部就班,先上小学,再读中学,最後才读大学。同样,对与我们这些普通根机的众生来说,修学佛法时,必须按部就班,先持戒,再修定,从而引发智慧。

因此对於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说,由於根机多为中、下等,属於多欲的凡夫,一切见思惑,悉皆存在。学佛之後,只能算是迷途初返,若论身口意三业,尚未能合於规则,所以佛陀制定了许多戒律,以防非止恶,生善利生。在五浊恶世中,真正不需要戒律者惟有佛,菩萨尚有戒,二乘以下更不必论矣。以孔子的天纵之圣,由十五岁修学达七十岁,方才做到从心所欲不 矩,然而他在晚年时,尚希望延长寿命,学习易经,以免大过。由这样看起来,博地凡夫,若要调柔意识,不生染心,真是难比登天。谁敢跨下大口,说我不需要持戒,这人就是狂人。

所以生在末法时代,千万不可忘记了自己的根机,而以利根之人的修持方法来误导世人,以为不持戒亦可成就佛法胜事,废弃明文规定的戒律,片面强调所谓大乘戒之精神,於离戒而别觅所谓修行,主张无戒之戒,危害极大。

在日本,无戒之戒极为流行,其结果是,所谓的出家人,他们吃肉喝酒、取妻生子,使得日本僧团灭亡,更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教训是惨痛的。不知佛教一切法门皆须建立於戒行之上,无戒之修行,必不能成办佛法胜事,其终沦为魔业,与世俗外道合流,此实为末世行者多,而戒律为佛法慧命所依。所以严格说起来,在末法时代,戒学所起的作用,比定慧更显得重要,它是使正法久住的根本。现就戒学之重要性谈谈个人之体会。

 

 

一、过去诸佛对戒学之重视

 

佛陀历述过去七佛法住久暂,无不以是否制戒摄僧为定,则知戒律关系佛法的住世,是非常重要的。

《四分律》卷一有段文字说得最为明白:“舍利弗白世尊言:向者我於静於坐,作是念: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不久住,愿为开示?佛告舍利弗:毗婆尸佛、尸弃佛、拘留孙佛、迦叶佛,此诸佛修梵行法得久住;迦叶佛、拘那舍佛法不久住。"佛复告言:“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不广为诸弟子说契经,乃至优婆波提舍经,不结戒,亦不说戒,故诸弟子被厌,是以法不久住  尔时彼佛及诸声闻在世,佛法广流布。若彼佛及诸声闻灭度後,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以是故疾灭,佛法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经法摄故。譬喻种种花散置案上,风吹则散。何以故?以无线贯穿故。 婆尸佛、尸弃佛、拘留孙佛、迦叶佛,为诸弟子广说经法,从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亦结戒,亦说戒,弟子众心疲厌,作如是教:是应念是不应念,是应思惟是不应思惟,是应断,是应具足住。彼诸佛及声闻众在世佛法流布,若彼诸佛及声闻众灭度後,诸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不令佛法疾灭。何以故?以经法善摄故。譬喻种种华置於案上,以线贯,虽为风吹而不分散。何以故?以线贯摄故。"舍利弗听了过去诸佛,法不久住的因缘,於是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时,唯愿大圣与诸比丘结戒说戒,使修梵行法得久住。"佛以结戒说戒时节因缘未到,所以说:“且止!佛自知时  若比丘得名称乃至多财业,便生有漏法,然後世尊当为诸比丘结戒,欲有漏法生,然後世尊当为诸比丘结戒,欲使彼断有漏法故。"由此可知:佛制戒的本意,在令正法久住,而令正法久住的动力,在於僧团,而僧团组成分子,若不健全,亦不足於住持正法,而策发僧众,健全僧团的方法,即是戒律。

 

 

二、戒律唯佛陀能制

 

相传修多罗可通佛弟子、天仙化人等说,戒律则唯佛陀能制。由此可见,戒律在佛法中,是更为根本而重要的。

 

 

三、佛陀对戒律的重视

 

佛陀成道後初十二年,并未制戒,十二年後,因有弟子的行为有违修道之精神,佛陀制戒,实亦为此。佛陀在世时,褒奖迦叶头陀苦行,分半座与坐,又赞叹优波离持律第一。故澹泊持律之风尚,遂成佛教之特色。分别功德论中,叙述佛陀对於律学重视之一段因缘,写得有声有色,今录於此:

“直到佛将涅盘时,犹告诫弟子不忘戒律,其遗嘱曰:`汝等比丘,於我灭後,当尊重波罗提木叉,如 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从修学的渐门看,律制成了初学最实际的矩 ,一举一动都不能离了这,是故世尊中、晚年就特重於律。“圣戒为无上";“戒德重於地",世尊从比丘们的生活中深加体验,越发感到戒的重要,谈吐间也就特别强调戒了。

阿那律证了无学果後,一个人住阿兰若,他觉得三业清净了,不想参加讲戒,佛陀却亲自去唤他。这显示著为了众生的利益,佛陀请他出来讲律。有一次他这样问佛陀:“戒与闻究竟谁为重要"?世尊即答道:“戒胜於闻者,於中何所疑"。闻法而不加以体验、思索、勤修,的确不如持戒来得稳当。“若人有信心,恒生惭愧,好学戒律者,佛法得久传,是故人欲得佛法久住,先学毗尼藏";“律藏即是父母";“佛说持律人即是功德根,因根故摄领诸法"。这些话含有持戒律护法、以律摄法的意思,重戒精神更强烈。

佛陀临入灭时,格外教诫弟子们以“波罗提木叉"为大师,这是别有深意的,他对弟子们早已觉到:法是重於“知"性的,律是重於“制"性的,对於知者多,对於律求制者少,不求制则僧伽难以清净,而佛法亦难以常住世间,因此临入灭之时,就特地嘱咐弟子们以戒为大师。

《四十二章经》云:“佛子,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1由此可见,戒律为行道成道之基本。

 

 

四、佛灭後戒律代替了佛的地位——以戒为师

 

佛陀入灭时,曾咐嘱阿难,“佛涅盘後,汝等以戒为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见,因见佛性,得成正觉。”观此可知:无佛之世,是靠戒律代替了师或佛的地位,无戒也就等於无师或无佛了。

如此佛陀入灭後一二百年间,诸圣弟子,对於律学之敬视,不减於佛陀在世之时。

目前大陆有些学者提出以法为师,而不是以戒为师,理由是法包括戒,法大於戒。所以以前所说以戒为师,显得心胸太小,现在是以法为师的时代。也许是出於对法太重视呢,还是对於戒的无知,这种想法是极其有害的。

即使佛在世时,佛陀未以僧团领导自居,僧团仍是依戒而住,按照戒的生活去行事,戒律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准则。正如《四十二章经》云:“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由此可见,戒为行道成道之基。“佛临入涅盘时复诫弟子们说:“汝等比丘,於我灭後,当尊重珍波罗提木叉,如 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梵纲经》云:”

佛临入涅盘时对阿难说,“汝勿见我入大般涅盘,便谓正法於此永绝,何以故?我昔为诸比丘制波罗提木叉及余所说种种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师,如我在世,无有异也。”此可见,戒律和佛自身同等重要。佛灭後,以戒为师。戒律在世一日,便等同佛在世一日。

由此可见,戒律和佛自身,是同等的地位,以後领导教团的不是佛自身,而是戒律;戒律在,便是佛在。佛涅盘之後,佛教教团最初和最重要的事业,是结集佛的遗教、遗诫。依南方所传,第一次结集就是王舍城结集所合诵的法藏,是 尼和昙摩。 尼就是毗奈耶,义译作律;昙摩就是达磨,义译作法。在这两种法藏当中,却是先结集 尼就是律,以持戒第一的优波离为上座,替代佛统率大众主持结集事业的大迦叶,就戒律的各条目,谘问优波离。优波离应问,一一诵出制时、制处、因缘、对机、制规、犯戒等等。五百大众,合诵应答的全部,决定他是佛所制。於是 尼的结集告成。然後才有以多闻第一的阿难为上座,结集昙摩。由此可知道,佛弟子在佛涅盘之後,对於戒律,也就遵照佛的遗教,把他看作大师,所以先结集他。而且依南传佛教记载:佛灭後一百年的第二次结集就是在吠舍离结集,也是为结集 尼而举行的。总而言之,佛教是建立在戒律上,戒律是佛教的基础,其他的定慧等学,都是它的上层建筑,假如这个基础倾斜,那整个的佛教,恐怕会有动摇而倒塌的危险的。

身口意所含的轨则称为律;那末,合於这轨则节度的行为,便应该叫作仪了。因为,威仪须从律法而彰,而律法亦须由威仪而显。能持律法,则必具威仪,威仪不缺,则戒德具足,戒德具足,始能完成其高尚的志节。

身口两业,都是有形态和声音的表现,表现出的仪态,都具备了适当的节度,这便是威仪。但是,身形的举动,言语的措词,外发具有的威仪,必由於内在涵养的戒德;所以,要身、口、意三业清净,悉合轨则,然後举止行动,声容笑貌,始有节度,美德外显,足为他人的模范,而令人生起敬仰之心,这就是威仪了。

换句话说,无形的道德义理,充溢於内心,有形的道德行为,显於外表,才能成为威仪,这正如儒家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谙於心,必动於言"的道理,是绝无一致的。一般人平常所谓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道理就在其中。

全部佛教的教义,实在是一部极微浩瀚的心理学,有明心见性的经论,有摄心制行的律义,内外兼治,而表现出由内而外,绝对庄严的形态来,这就是孔子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孔子说的`重',便是佛陀所讲的“不适於节度",孔子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被孔子所重视的`礼',也就是佛陀所说的“节度"了。所以能够谨守威仪,使自己的行为,都适合於现行的节度,这样一来身、语便不会放肆,心意也不会散乱,渐渐的与禅定相应。内外相承,表里一致,不能偏废,亦不可偏行,释尊制律摄僧的初衷,便在这里。

世人皆知黄金、白玉之珍贵,然未经加工之前,金和矿砂混为一体,玉与璞石难解难分。只有经过冶炼,才有纯金,经过琢磨,才有美玉。治学也一样,必须经过刻苦的学习,才能增长知识与才干。所以三字经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古人亦云:“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修行也一样,必须习律持戒,方能超凡入圣,证得无上菩提。

本来众生的心是清净的,由於一念无明,我们清净的心便被贪瞠痴等烦恼所污染,如同矿砂和璞石把金玉蕴藏了,需要经过锻链和琢磨,才能显现,在修习佛道上,这种显现的工夫非仰仗戒律不可。

所以持戒可以治恶、生善,治恶可以生善,生善亦能治恶。两者相辅相成。

人生於世,以达到最高之‘善’为目标。戒律是实行众善的具体规范。戒律可分为`止持'和`作持'二门。过去七佛之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是止持门,亦即止恶门;`众善奉行'是作持门,亦即修善门。止持门是制止身、口、意之作恶,而行不杀、不盗等五戒、十戒等总为制止恶之戒法,是依止而达成持戒。作持门是指受戒、说戒、安居、自恣、乃至十犍度(Khanda),故一切戒律,皆可归纳为`止持'、`作持'二门。戒的梵语叫做“尸罗"(Sila),意思是防非止恶、修习善事,易言之,戒是止恶修善的`行为规范'。律的梵语叫做“维奈耶"(Vinaya),意思是法律。所以戒律就是“止恶修善的法律"的意思。

据《月灯三昧经》偈云:“虽有色寿及多闻,若无戒智犹禽兽;虽号卑下少闻见,能持净戒名胜士。据此,则博学多闻之士,不及一孤陋持戒之比丘矣!然此所谓“戒智",则绝非“卧地而名持戒;无记非业,岂得名持。”有德无才僧中宝,有才无德僧中刺。

道宣律师亦有主戒学胜於定慧,其言最有深义,曰:“心为生欲之本,灭欲必止心元,止心由乎明慧,慧起假於定发,发定功非戒不弘,是故特须尊重於戒”。换句话说,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

 

 

五、律居三藏之首

 

佛陀入灭後的第一个安居期,大迦叶召集五百阿罗汉,在七叶窟举行第一次结集。

《善见律》云:大德迦叶,语诸长老:“为初说法藏,或毗尼藏耶?"比丘答言:“大德!毗尼藏者,是佛法之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是故我等先出毗尼。"“谁为法师?"“长老优婆离。"从此看来,“律"是比“经"更重要的,所以先结集了律藏。这是证明著教团的法律统制,是比任何经典更紧急的证据。

经律论为佛教的三藏,戒律虽非佛经,而它的价值,却能与经、论鼎立而三,并垂不朽,这就证明了律与经、论的分量,可以等量齐观的。而且根据南传佛教,三藏的顺序为:律、经和论藏,由此可见,三藏中,律藏为其首。《根本律》云:“佛说三藏教, 奈耶为首。"自古以来即有“一切众律中,戒经为最上;佛法三藏教, 奈耶为首之说"。

至於南方佛教所传,则律学尚列於经论之首,中国之宗於律学者,亦循印度之例,四分、五分善见皆先律次经後论也。

1、约法住──谓毗尼教住,佛法方住,是故先结集毗奈耶。故善见“大德迦叶"。

2、依起行──凡是起行之本,戒行居先,故律在初。

3、据制异──谓毗奈耶胜故,秘故,独制故,胜余二藏,是故先明;故律“毁毗尼藏,波逸提;毁余二藏,突吉罗。"

4、约所被──谓毗尼藏被内众,是以先明,余二不尔,故次固後。律学重於行持,经论偏於说理,但只能说理而不起行,何啻说食数宝,於己身毫无真实受用,所以要泛驾於佛法藏海,不能不凭资於戒舟也,“前圣果圆,後贤因满,引生来业"未始不发轫於律学。古往今来之圣者,斤斤持此而争衡者,绝非指马黑白,与人计一日之短长也。

 

 

六、戒学为三学之首

 

戒定慧被称为三学,防非止恶名作戒,静心虑澄名作定,研真断惑名作慧。依戒生定,依定发慧,依慧断除妄惑,显发真理。戒学列在三学之首。自从释迦开创佛教传统以来,戒律(`si1a`/`vinaya`)一直形成戒定慧三学之一。《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可见三学之中戒律的特殊角色,有时显得比智慧与禅定更为重要。

如果不能由戒来使生活清净和合理化,即无法修“定",如无“定"则不得真智,所以戒是三学的根本,是三学之地。又戒是佛教徒的生活方式,是佛教精神的外表生活的具体表现。因之,戒是佛教信者的标帜。有佛教的存在必有戒,有戒的地方即知有佛教的存在,所以古人说,戒是佛教的寿命。救生圈。

更要重的是戒学通於定慧。《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论》所列之波罗提木叉戒、禅戒、无漏戒;在《俱舍论》则曰别戒脱律仪、静虑生律仪、无漏律仪。其实禅戒即定学,无漏戒即慧学。然如何通得戒之戒?因入禅定自然三业调善,不起非恶,已证无漏,自不毁犯一切律仪。故亦名定共戒、道共戒。而四分律名为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亦即通括定慧为戒学而言。《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三学之互为因果云:“由持净戒,禅定、智慧功德发生,则律仪为因,定道为果;由禅无漏力,性业遮业,悉得清净,则木叉为果,定道为缘。"

 

 

七、律宗为八宗之一

 

中国八大宗派中律宗,其他各大宗派兴起又衰败,唯独律宗自始至终存在,为佛教徒所重视。千百年来,在中国丛林中,不管属於那一家宗派的寺院,对於戒律,无不敬重奉行。戒律之重要,可见一般已。

 

 

八、戒为六度之一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称为六波罗蜜,持戒为第二。

 

 

九、戒为僧宝的重要标志

 

佛法僧三宝之中,僧宝所以存在的一大理由就是戒。受具足戒者,方能称之为僧宝,故无戒也就无僧了。

《四分戒本》说:“如过去诸佛,及以未来者,现在诸佛世尊,能胜一切忧,皆共尊敬戒,此是诸佛法。"

 

 

十、戒为九法界众生所共修

 

九法界众生无不以戒为修行证果之主要条件。虽因根器的浅深,持戒之广狭粗细各有不同,然任何人都不可缺少,不过根机愈钝、功行愈浅、就愈见其重要罢了。

十圣无不具足戒学。故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又云:“若欲生天上,若生人中者,当常护戒足。"

 

 

十一、戒为正法久住之根本

 

目前台湾和大陆一些在家学者对弘法很热心,认为在家居士也可弘法,担当正法久住的重任,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件。历史上在家居士弘法者不乏其人,声闻中如质多长者,菩萨中如维摩居士、胜蘰夫人等。他们对於弘法之功绩,都有很大的贡献。可他们从来就没有因此而取消出家众弘法的资格,取而代之。今有一些知见不正的在家佛教学者,否定出家众的作用,提出三宝居士的口号,认为无须出家众,在家居士也照样能弘法利生,担当起弘法利生的重任,这种想法其实是有害的,也表现了某些人天真的一面。

从理论上讲,人生病时无须看医生,自己也可以看医书,然後自己给自己看病。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这个必要,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一技之长可就以谋生,无须样样都要精通,尽管理论上讲得通。正如韩愈在《劝学篇》中说,“学业有所长,术业有专攻。"同样,从理论上讲,只要花几十年的时间参禅打坐,看经闻法,人人都可以精通佛理,出来弘法,但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实现。在家人有很多现实问题急须解决。其次,即使极少数在家居士学佛很好,发心和出家人一起弘法利生,这本来是一件值得欢喜赞叹之事,根本也没有必要因此而否定出家人弘法的权力。正如同样从事教育,不能因为某人现在能教书,其他老师教书的资格便自动消失!

事实上,对於佛法来说,自古以来,出家众应算是专业人才。自从佛陀的教化播扬人间以来,弘法的任务,多属出家僧众。住持佛法的重任,从来都以出家众为主体。

俗话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就说明弘法是正法久住的前提条件。培养佛教的弘法人才,决不单是对佛教有所认识,因为弘法不只是知识的灌输。犹其是身为宗教师的出家众,要想真能够摄受广大信众,给予佛法的真利益,除佛教知识外,必须具有高尚的德行,和精勤的修持,如此才能使信众们建立信心,进而引导他们深入佛法。佛陀教化弟子们,就是以三学教化他们。

佛在世时,以建立清净僧团为中心,用以训练僧众,陶冶圣贤。这主要以戒学为基本,以定、慧为进一步的修学。所以佛说:“佛灭後,解脱戒经是汝大师。"佛陀的本怀,要弟子们能依戒而住,以戒为师。所以说:有清净如法的僧伽,就是正法住世。以戒学为基本来训导弟子,这是将出家弟子们的生活,导入於有组织、有纪律的道德生活中。对个人说能使戒行清净,不犯重戒;即使少毁轻戒,即能忏悔,使还复清净,使学人身心安於清净律仪中。

另一方面,对於大众团体生活之规律生活,渐渐熟习,了知如何出家,如何受戒,如何“布萨",如何“安居",及至穿衣、吃饭、求医药、出入往返,一切生活方式,都契合於清净律仪生活。要知道,佛法能否住世,不只是个人的修证问题。据说:“古佛没有依法摄僧,所以佛法不能久住"。必须以大众增上力量,而使修学者的身心易於获得清净,佛法由此更易延续,更能适应於社会而发扬。所以佛陀建立僧团,其方法是“以戒摄僧"。

其目的是以戒学引导大众生活於净律仪中,来完成僧众的自律和化他。有关自律的一部分,即是“戒经";有关大众一切生活规律是“犍度"。因此,僧众不但要严守戒律而自度,更要熟习僧团中一切僧事。这些,佛陀都有极严密的制度,如限定收徒、传戒之资格方法,不使师资伪滥等。佛制:比丘、比丘尼,必须依止师长,五年内不离依止,不能一晚离依止而住。在此五年内,依师学习戒律,一方面修学戒律,一方面熟习僧团中的一切僧事;其余才修禅观,或去善知识处请求教授教诫,同道们互相议论等。因此,定、慧的修学,是以僧团的戒律为基础。古说:“五夏以前,专精戒律",就是此意。然非专学戒律,是要求出家弟子们,安住於律仪僧团中,完成高洁的僧格。【未完待续】

 刊载于《澳门佛教》08期

返回主目录页

 

 

当代法师:净因法师文集,戒学之重要性之一

 

戒学之重要性之一

菩提之旅静修营97演讲稿之二

净因法师

佛教的解脱方法──戒定慧三学

佛教的宗派很多,有时各自的观点甚至差别互异。但戒、定、慧三学则是各宗公认的解脱之方法。正如道安法师说:“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者禅定也,三者智慧也。斯三者入道之门户,泥洹之要关也。"如我们以上所分析,以往在众多的修道者中,有的重於从知识寻求解脱,有的重於从好的行为求解脱,有的强调去有静坐才能获得解脱,有的认为虔诚地信仰大梵天就能获解脱,有的通过祭祀取得大梵天的欢心就能获得解脱。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佛陀在众多的解脱方法中,用智慧观照,第一次提出通过戒定慧三学才能获得解脱。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惜随著佛教的发展,对此三学就有了偏重,不是薄此就是厚彼,而失掉了修道的真正意义,甚至於有水火不相容之倾向。这真是佛教的不幸。本讲座从如下三方面论述如何正确认识戒定慧三学。

戒定慧三学一体,不可偏废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千百年来,古今中外,有人仅仅靠好的行为未能获得解脱;有人拼命修习禅定也无法获得最终解脱;有人强调知识的积累也不能令他们去除烦恼。最後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告诉我们戒定慧三学是帮助我们从烦恼的此岸,渡过生死的大海通往清净涅槃的彼岸。因此戒定慧三学成为佛教独特的修学方法。戒学是纪律的训练,定学是对思想集中注意力的训练,慧学是对内在智慧的训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修行三学中的一种,而忽略其它两种是不可能的。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进而才能断烦恼看到事物的本来面貌,最终证得涅槃。所以说戒定慧三学是我们渡过生死苦海之舟,是我们求得解脱的唯一道路。

非常可惜的是,随著时间的流逝,不少人因对戒定慧三学的内在连系认识不足,在修学时,颇有偏废之嫌。譬喻说禅宗门下有些人偏面理解“不立文字”的含意,否定听经学教的重要性;律宗门庭也有人偏面强调学戒,而忽视了坐禅的作用;教下门庭又偏重於佛教教理的研究,其结果是大师级的人物出了不少,而开悟证果者稀若晨星。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做到戒定慧三学并重,而是只偏面强调一方面,所以成功的人很少。其实,佛陀早就告诉我们,只修三学中的某一学,是不能引导人开悟的。所以今天我们再一次强调戒定慧三学并重,不可偏废,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持戒不修定慧--可惜

只修戒,不修定慧,可惜。一方面,持戒的人只能得人天福报,不能证涅槃。犹如在沙滩上要建筑五十层高的楼房,花费了很大的财力和物力去打下好的基础,然後便中断建筑上面的房子,实在是可惜又浪费;另一方面,若持戒不修慧,危险。因为若无智慧之观照,就不可能区分我们所持的戒是否正确。若持邪戒,不但无益於悟证,反而会离正道越来越远。佛陀时代,持邪戒的外道特别多。例如,早晨起床拜六方、学牛吃草、夏天正午在太阳下曝晒、冬天在水中浸泡、以及今天的持咒发财等等都属於持邪戒,不但无所得,而且会越走越偏离正道,有百害而无一益。

修定不持戒--受害

只修定不修戒,(a)很难入定,(b)即使强迫自己入定,也是不究竟的,如石压草。(c)定又有正定与邪定之分别,欲修习正定,必须依止净戒。若不修习净戒,不但不易得“定",即使得之,也就会变成邪定了,邪定是解脱和涅槃的障碍物,习定行者,当注意之!

若要获得正定,必须严持净戒,因为只有严持净戒,我们的身心才会安宁平静,我们才能静下心来习定。所以,戒又成为定的胜因。《遗教经》上说:“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发慧。"从这句话来看,因戒生定,由定发慧,慧即由持戒而生,这可谓是戒定慧三学的圆融连环作用。

修慧不修戒定--可笑

只修慧不修戒定,有没有这个可能?答案是否定的。没有戒定,就无法产生智慧。所以若有人只想修慧而不修戒定,是非常可笑之事。当然我们经常听说某人人品很差,专做坏事,但智商很高,又怎麽解释?其实若无戒定为基础,就不可能产生智慧,只有小聪明,若又无戒来约束他,就有可能很残忍,造成很大的伤害。希特勒的智商应该超过常人,但因缺少智慧与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令千百万人无家可归,令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丧生。

戒定慧三学各有其特殊的功用

在这三学中,尽管三者是一体的,缺一不可,它们所解释的道理是相通的,但其作用各有侧重。

(一)

约功用--戒定慧,各有其特殊的功用,身口七支与所对五欲之境,须有戒律防禁,方不起於恶;心意上所起之散乱妄念,非有禅定之力,莫能摄伏;无始劫来根深蒂固之烦恼,不有智慧之利刃,永无剪除之日。《成实论》亦有“戒如捉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之喻,罗什法师云:“持戒折伏烦恼,令其式微;禅定能遮烦恼,如石断流;智慧能减烦恼,毕竟无余。"(见表二)所以戒律对外境以言制遮,定慧则就内心以明伏断,因其职司之各别,随其所发生之功用亦殊途也。    (二)

据先後──定学慧学,因有戒学才能发生,所谓“在家出家,莫不持戒以为基础",而定慧乃其次焉。遗教经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换而言之,若无持戒,则无禅定,无禅定,智慧亦无从生起。以是而论,“戒能为定因,以能建立定义故。慧为定果,定为智所依故先戒、次定、後慧次第,如贯珠然,如阶梯然"。

成实论曰:”先以持戒,破除 过;後以定等,除余细过。“(见表二)

犹如冶金,垢先落,而後锻链成器也;戒定慧,亦复如是。

闻思经教的慧学,在组成清净僧团,及僧众们之信念与造诣,也许不如以戒律或禅思为中心的,来得较为坚强和深厚;但对於普及发扬佛教文化,摧伏邪外之巨大力量,却有它不可磨灭之功绩。

因同是一心理上所发生之作用,全视其所对之境而异。故有为戒学之所能,而定学慧学无可致力者;定慧之视於戒学亦然。行事钞云:“若望断惑证真,则慧为胜,戒但止业,定唯摄散;若约修行次第,必戒为始,禅定智慧因之而生。"

三学相互依赖

古来把三学比喻为三种武器。即,智慧喻作杀敌之箭;禅定喻为发射之弓;戒律喻作防身之甲胄(见表二)。同样,想要断除烦恼,了脱生死,非依慧莫能;而这种无漏智慧,却又不能无因而至,必须在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发生,所以“定"便是修学观慧的方便法门;於是,没有正定,慧是修证不起来的。

戒、定、慧三学,便是使人们逃出种种苦境的法门,由於戒行的精严,正知而住,使心不为五欲之境所动,由此进而修定,由修定而离欲,依定而发慧,有慧便可以降伏内心的烦恼,而得到解脱。所以戒、定、慧三学,便成为修行大小乘佛法的康庄大道。

戒定慧三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表二)

戒 定 慧

甲胄 弓 箭

防弹衣 枪 子弹

生命 血液 骨髓

身口七支与所对五欲之境 心意上所起之散乱妄念 无始劫来根深蒂固之烦恼

捉贼 缚贼 杀贼

持戒折伏烦恼令其式微 禅定能遮烦恼如石断流 智慧能减烦恼毕竟无余

纪律的训练 思想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内在智慧的训练

先以持戒破除 过 以定等除余细过 以智慧去除诸过

因戒生定

若上前线打仗,不穿钢盔、防弹衣,很容易被敌人子弹打中而丧命;命都没了,你有再现代化的武器也没有用。同样,戒如防弹衣,在去除烦恼时,若不持戒,很容易被五欲的子弹所打中,眼睛见到美女,就心猿意马;耳朵听到好的音乐便手舞足蹈;鼻子嗅到美酒的香味,就贪喝;舌头赏到香味,就会贪吃;身体触到好的感觉就想占有。我们由此而身不由己,为五欲所转,心情无法静下来,又怎能定得下来!

《楞严经》亦云:“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喻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喻有人水灌漏斗,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是故修三摩地四种皆断,俱名决定清净明诲,饮酒则为破戒因缘。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若有人刚刚杀人,叫他能立即静下来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戒为修定之前提条件。若要获得正定,必须严持净戒,因为只有严持净戒,我们的身心才会安宁平静,我们才能静下心来习定。所以,戒又成为定的胜因。《遗教经》上说:“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发慧。"从这句话来看,因戒生定,由定发慧,慧即由持戒而生,这可谓是戒定慧三学的圆融连环作用。

由此可见,戒为修定之前提条件。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乃为一切佛法修行所必须依止的方法与次第,而戒为学佛进道之第一步。因为戒粗显而易於受持,以为定慧二学之阶渐。故学佛必须持戒,才能在佛法中有所增进。故璎珞本业经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由定发慧

穿上了防弹衣,若无好的枪,子弹再好,也杀不了敌;好的子弹子必须放在现代化的枪中,才能发挥子弹杀敌的作用;同样,戒律持得再好,若无定,就无法生慧,因此也就无法断烦恼。若要发挥智慧断烦恼的作用,必须依赖禅定的功夫。定功越高,智慧越高,智慧越高,越能发挥断烦恼的作用。

如同更深人静时,点一支蜡烛,风越小,烛越稳定而明亮,照明能力越远。同样,如果一个人的定力越大,由此而生起的智慧越强,断除烦除的能力越强。如果在有风的地方点一枝蜡烛,风越大,烛光越摇摆不定,灯光会变得微弱,照明的能力越小。同样,一个人的定力越小,由此而产生的智慧越弱,断除烦恼的能力越差。所以修慧必先习定。

慧能净戒

世尊曾经将戒与慧譬作左右手,可以互为清洁;戒能净慧,慧能净戒也是这样。持戒时如果没有慧,就会遇到很多麻烦。其一,持邪戒,如有人认为每月十六日出门不吉利,所以十六这一天持不出戒,再急的事件也不出门。再如有人听算命先生的话,认为坐飞机对他不利,所以终身持不坐飞机戒。这都属於持的不净戒,因为持类似的戒毫无价值。其二,即使持了净戒,若无慧,把戒看成是疆化的教条,给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如根据传统,中国的出家人是食素的,当然不能吃荤,但古代有一位有道德的高僧,主持一个一千人的大寺院。一次他在斋堂和大众一起过堂吃饭时,看到碗中有一只煮熟了的耗子。根据清规,这位高僧当然不能吃”耗子肉“,但如果他当场当众宣布他碗中有一只耗子,过堂吃饭的一千多名僧人便会再也吃不下饭,甚至会呕吐!这时,这位有道高僧就需要有智慧来处理这件事。他一声不响地把耗子吃下去。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大和尚吃耗子"的故事。

再譬喻说,戒律规定比丘是不可以接触女人的身体,但发心供养出家人的又是女众占多数,所以在泰国,出家人专门有一块布,当比丘接受妇女的供养之前,把布放在地上,妇女把供养之物品放在这块布上,退到一边,然後比丘才拿起食物,接受供养。譬喻,如果一位比丘见到这位曾供养过他的妇女落水,是持戒见死不救呢,还是把她先救起来再说。这就需要智慧。

“三学具足者,是比丘正行",以戒持身、以定澄心、以慧断惑,这才算是均衡修学。小乘断惑修行的次第,有的地方,更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上身的项,成为身、戒、定、慧的次第,这在修行的方法上说,实在很有道理。本来,诸法的次第,是相因而生;因观身而持戒,由戒而生定,由定而发慧。凡是一位修学佛法的人都应该知道诸法无常的道理,我们的身体也不例外,一不小心,就会出问题,经常腰酸背痛,逐渐衰老,因此种种痛苦便产生了。本来身躯是四大、五蕴的假合体,而凡夫执著我和我所,所以无边无际的惑业,也就循之而起,於是贪恋爱著,就永难解脱了。然後才能产生危机感,产生以不坚实的身躯,换取坚实的决心。

三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学佛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证涅槃,而戒定慧三学是通往涅槃城的唯一道路,它是我们闯过生死轮回苦海之舟。所以说戒定慧三学对每个人的了生脱死极为重要。不仅如此,在我们成佛果之前,如果我们能巧妙把戒定慧三学的原理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将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家庭、处世为人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持戒谈起。常有人跟我讲,”做一名佛教徒是好,但每想到那麽多清规戒律,这样不行,那样不可以,搅得我麻烦透了,还不如不学佛好,非常自由自在“。还有一些教徒归依三宝後,为是否要受五戒而伤脑筋。可是他们有所不知,五戒中的前四戒为性戒,其意为,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无论你是否教徒,此四戒都是人类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更重要的是佛教中所讲的清规戒律,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刚开始遵循有规律的生活,会有不自由的感觉,但持戒守规范,从长远来说,会换来更大的自由。有人因一、二天或一两年不守社会公共规范,图一时之痛快而触犯法律,那换来的可能是二、三十年的牢狱之灾。所以说守戒不是限制了我们的自由,而是为了换取更大的自由。

再譬喻说,我们驾车旅行时,若能遵守交通规则,绿灯走,红灯停,速度也控制得很好,既不会有警察找麻烦,也不会出现交通事故,如此我们就能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玩得也开心。否则,如果我们不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认为“绿灯走,红灯停"等规则都是人制定出来的,又不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为甚麽要遵守它?其必然结果是,不但警察会找我们的麻烦,甚至还有牢狱之灾!更严重的有时甚至会伤命。

同样,我们的一生也是如此。有人常把人生喻为一列火车,当我们出生时,犹如火车从站开出。一般情况下火车按一定的速度行使,表示人生一帆风顺。当火车见到红灯时,它就必须停下来,否则就会出问题,如同我们的人生遇到麻烦时,或者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学会忍耐,有时还须要耐心等待机会,此时我们就应该冷静下来反思:困难的根源是甚麽?下一步应如何走?当火车见到绿灯时,它必须一直往前走,不能停下来。这如同我们的人生,当遇到好的机会时,应该抓住机遇,把握机缘,大胆往前走,成就一番大事业!没有机会时,我们就安安份纷地把自己的本份事做好,心甘情愿地做一个平凡人。如此火车该停则停,该走则走,该鸣则鸣,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就能顺利地抵达终点站。同样如此,人生也有一定人生规则,一个人若能遵守人生的规则,他就会一辈子平安无事。否则若一个人不遵守人生的规则,他的一生便会困难重重,烦恼不断,此时此刻,若又无智慧观,他不但不会静下心来反思己过,反而会怨天尤人,怪自己命不好。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没有遵守人生的规则而引起的烦恼。守戒,就是帮助我们遵循人生的规则,从而或得人生的幸福。

同样,日常生活中,我们交朋友、教育子女、与职员相处或夫妻相处都有一定的规则,如果我们随顺这种规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否则便会困困重重。经常听到不少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很头痛,说他们不听话,但做父母的是否静下来想一想,自己教育子女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合与道?如果不符合这个道,就必须改变它,使它合与道。这样教育子女的效果会有明显的改变!

总而言之,戒,是一种规则,它能帮助我们戒掉不良的习气、不好的行为,帮助我们遵守一定的人生规则,使我们获得幸福。反之,如果某人做了他不应该做的事,他就犯了戒,麻烦接踵而至。从这种意义上讲,所谓的烦恼都是因为自己未能遵守规则而产生的必然结果。所以说,烦恼是自找的,不用去抱怨别人。要想去除自己的烦恼,解铃还须系铃人,还须从守戒做起。这就是戒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定,就是心注一境,活在当下,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同一时间内专心致意做一件事,这就是定。做任何事件,若无定力,便一事无成。学习、做生意、学佛、诵经等都一样,无定力则易乱,乱则难成就大事。

智慧由宁静而生,只要我们静静地坐五分钟,就有功效。从前有一位老太太,住在庙旁,经常听法师说静坐是如何的好,但一直都忙得没有时间去做静坐。一天,她来到寺中,跟法师讲,想和其他人一起静坐,体验一下静坐是否真能给人带来智慧。当她坐下才五分钟,就慌忙起身离开寺院。後来那位允许她静坐的法师问她,“我好不容易跟方丈讲,允许你和其他人一起静坐,你怎麽不珍惜,而只坐了五分钟就起身一走了之呢"?那位老太讲:“你有所不知,静坐的确很好,虽然我只坐了五分,但连二十年前有人欠我的一笔豆腐账都想起来了。所以忙著去要豆腐账去了"。平时,当我们因忙乱想不起事件时,我们也许会说:“让我静一静",然後就有了主意,这就是开智慧的表现,只不过非常小罢了。

在前一段时期,看到一条新闻,令我很惊讶。这则新闻是对不明飞行物体的专题报导,探讨我们的地球是否真的有外星球人来访,报导的结尾讲,见到外星人的人中,绝大多数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静坐的习惯。换句话说,如果对於一个经常静坐的人来讲,他与外星球人沟通的机会就很大。这也说明静坐可以扩充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见到、体验到更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坐的大家若想要尽早与外星联系,赶紧打坐,这会开发你们的智慧。这当然是我跟大家开个玩笑,但静坐确能开发你们的智慧,使你在日常生活把问题看得更清楚。

最後是慧学,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正知正见,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经常有人跟我讲,觉得他们的生活痛苦不堪,非常的苦恼与无奈。其实这都是缺少智慧的表现。譬喻,夫妻关系,当初谈情说爱时,不少人把自己的缺点很小心地隐藏起来,热恋中的人也只看到对方的优点与外表。因此到结婚那一天为止都不能完全了解对方的人的很多。结婚之後,双方在一起,各自的优缺点慢慢暴露出来,有时因不能容忍而叫苦连天,怨声载道,甚至分手。但如果我们用智慧观照一下,就不难发现,只要是人,就会有缺点。没有缺点,就不会投胎为人。所以夫妻双方在婚前若能多了解对方的优点和缺点,看看是否能容忍对方的缺点,再决定是否结婚,婚後又能勇於承认接受对方的优点和缺点,相互谅解,相互包容,痛苦就会大大减少,家庭就一定能和睦。这些都是慧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具体表现。 【未完待续】

 

刊载于《澳门佛教》07期

返回主目录页

 

 

 

当代法师:净因文集,戒定慧三学

 

戒定慧三学

菩提之旅静修营97演讲稿之一

 

净因法师

人类的文明已走过了六千多年的历史,死亡一直威胁著人类。为了解决生死大事的问题,人类不停地在寻找答案。佛陀整整花了六年的时间苦修,尝遍了各种解脱方法,最後在菩提树下静坐思维,对以往各种解脱之方法进行反思、归纳、总结、升华,最後终於悟证出具有佛教特色的解脱之道──戒定慧三学,它是对以往各种解脱之道的集大成,是人类获得解脱的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之不易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

本讲座从四种不同的人生观谈起,然後,有系统论述六千年来各种不同的试图解决生死大事的方法及其利弊,从而引发出佛教的解脱之道──戒定慧三学,重点论述三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学的起源

 

自古以来,死亡一直威胁著人类。根据有史记载,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人类便开始探讨生死大事问题。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千千万万,现在把它们归纳为如下七种,其中有的纯属无稽之谈,有的不究竟,或有偏废,一直到公元前六世纪,佛陀第一次提出以戒定慧三学为解脱之道,这才把人类从死亡的深渊引向光明吉祥的彼岸──涅盘。现详述如下:

 

四种不同的人生观

对待生死痛苦的人生,看法不一,主要有如下四种类型:

(1)享乐派

这一类型的人认为,人死如灯灭,人死之後,一了百了。所以这一种人的人生观往往是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当。他们从来不考虑死後的事。如果你跟他说生死轮回,他就会跟你讲,“这一辈子的事都不知道,还讲甚麽来生"。他们一般都是非常现实的,看得到的便说“有",看不到的便认为“无"(来生)。他们不承认有死後,只有现世。目前在社会上,有不少人是属於这种类型。佛教对这种人并不赞同,因为,这些人往往不相信来世,不信因果,对於有伦理道德的社会不太有帮助,这就会对社会构成一种不良的影响!因为有人不信有来生,若又缺少必要的伦理道德教育,做事往往不讲因果,不顾後果,有时甚至会天不怕,地不怕,只要没有人知道,只要对自己有利益,甚麽坏事都敢做,如此,我们的社会道德又如何能得到保证呢?

(2)糊涂派

在中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讲了这样一则寓言:“从前,有一位大财主为他的新生儿子做一周岁生日,大宴宾客,很多人到场祝贺。其中有一人建议,每人讲一句吉利的话,为小孩祝福。随声附和的人很多。有人说:这孩子长大後很英俊;有的讲:他会做大官;或说:他会娶一位很漂亮的太太,大财主听了以後非常高兴。但他突然注意到一位有智慧的人一言不发。由於财主平时对他很敬重,所以请他讲话。这位智者非常为难地说:“如果我讲真话,你会不高兴,如果我和别人一样讲假话,我又不高兴,所以还是沉默为好"。财主说:“只要你讲真话,我一定会高兴"。智者说:“刚才那麽多人讲的话,将来会不会兑现,我不太清楚。但有一件事件我肯定知道,就是这个小孩有一天会死的"。大财主听了这话之後,非常不高兴,但也无奈。庆典因此不欢而散。这虽然是一则寓言,但却告诉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不少人糊里糊涂的生活了一辈子,尽管死亡天天威胁著他们,但他们从来就不肯正视,糊里糊涂地生活了一辈子,到头来还不知自己是如何死的?正如同一个病入膏肓之人,却仍然讳疾忌医,实在是可悲!可怜!可叹!

(3)无可奈何派

这一派人,一般的智商很高,如古代的李白、曹操等人,他们已经意识到生死是人生的一大问题?也曾想过解决的方法,但又不知从何下手,於是无可奈何,在他们的诗词中常常表现出如此感叹!“人生苦短,去日苦多,为欢几何"。言词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无奈与唏嘘!以上这些大文人已经意识到生死轮回之苦,生死是人生一个很大的问题,但他们没有办法了解怎样可以解决这个“生死"的大事,所以感到无可奈何!因而我们称之为无可奈何派。在当今在世界上,有不少人是属於这一种类型的人。他们知道人生不过百年,所以他们对於名利也能看得破,放得下,也不会见钱不要命,见利忘义,因而能安分守己。可惜他们与佛法无缘,所以当死亡降临时,他们也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因而无可奈何。

(4)寻求解脱派

生从何来?死去何处?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探讨著类似的问题。譬喻我们在座各位,来参加“菩提之旅静修营",也是为了探讨人生的真谛。大家必须明白,解决生死大事问题,不仅是佛教徒在探讨这个问题,世界上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也一直在思虑这个问题。如何才能从烦恼痛苦的此岸,越过生死大海,到达清净幸福的彼岸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现归纳为如下七种:

七种寻求解脱生死的方法

(1)长生不老之药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孙悟空大闹天宫,偷吃仙丹,因祸得福,而得长生不老之身。《白蛇传》中白娘子盗取仙草而救活了许仙。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都表现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借助於仙药而长生不老。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件大有人在。譬喻: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後,为祈求长生不老,第一件事便命令大臣徐福替他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徐福是个聪明人,他知道长生不老之药是无处可觅,但违背皇上的命令必然会被立即斩首,所以向皇上要了三千童男、童女,从东海一直向前走,最後来到了日本。听说这就是日本民族的起源。徐福无法找到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当然也难逃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最後,也就一命呜呼!据说,後来的汉武帝去泰山封禅是假的,想得到长生不老之法才是真的。

唐、宋、元、明、清以来,史书记载,每朝每代都有皇上、大臣或达官贵人,因求长生不老而吃所谓的仙丹,结果不但未能长命,反而把自己应有的寿命缩短了许多。民间中吞噬仙丹而伤命者不计其数。所以借助於长生不老之药而求解脱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一种愚昧的举动。

(2)瑜伽功

印度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在Panjab地区的五河流域,Harappa(和

Mohenjo文明,考古学家发现了高度的城市文明。在出土的文物中,人们发现具有静坐姿势的坐像,双眼半闭,这是印度最早的瑜伽功。这表明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印度便有人以练习瑜伽功来解决生死大事问题。自此以後,印度经历了梵书时期(公元前1500-900年)、森林书(公元前900年)、和奥义书时期(公元前900-600年),许多人试图通过修行瑜伽功来解决生死大事问题。到了公元前六世纪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瑜伽功几乎为所有外道共同使用的修道方法。

中国道家也有练丹以期羽化而登仙之说;儒家有修身养性之说。更令人惊奇的是,几乎所有宗教都重视静坐。记得我1994年去意大利参加“第六届世界宗教和平大会"时,每次正式开会时,主持人要求每一位与会者用自己宗教的方法来静思(meditation)三分钟。事後才知道,所有的宗教都强调静思,只不过方法不同罢了。

佛教中的静坐与古印度的瑜伽功有一定的关系,但它与瑜伽功及其他的宗教的静思皆有区别,後来发展成戒定慧三学中的“定"学。当佛教传入中国後,定学又演变成禅宗,以修习禅定来求解脱。以这静思来寻求解脱之修持方法至今仍很流行。当然佛教主张,仅仅靠静坐是不能获得解脱的,因为静坐是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开智慧。有了智慧才能令众生快乐幸福。

(3)求助於神的恩赐

不少宗教的解脱方法是求助於神的恩赐。在中国有句古语,“阎王爷要求你五时死,你就不可能六时生",其意为阎王爷掌管著人们的寿命,当然如果某人阳寿已到,只要玉皇大帝下一道圣旨,你就又可以延长寿命。所有这些现象表明,中国古代人相信,求助於神的恩赐可以解决生死大事问题。

在印度的古代也是如此。从公元前1500年,印度进入梵书时期(Brahmans)。此时四吠陀盛行,这个时期的特色有三:吠陀天启(诵四吠陀可获解脱)、祭祀万能(人们只有通过宗教仪式,举行祭拜,获得神的欢心才可以获得解脱)和婆罗门至上。这个时期的解脱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人们认为宇宙万有是由大梵天创造的,人类也不例外。人类来自大梵天,当然受大梵天的控制。人们的福祉自然是由神所决定的。所以只有你让大梵天欢喜,你求甚麽,就能得甚麽。同样一个人是否能求得解脱?也要看梵天喜欢不喜欢。正因为如此古印度的祭祀特别盛行。

这种求助於神的恩赐而解决生死大事的问题,在其他宗教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他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言行是否正确,只有神才能作判断;一个人是否能生天,也只有神才能作出最後的判决。所以是非善恶的标准完全取决於万能的神。神认为你做了好事,就让你进入天堂;神认为你做了坏事,就把你送到地狱去。所以他们的教徒每天都要去体验一下神的恩典,感恩神赐予他们一切。否则你便不能解脱。在佛教看来,这种形式的信仰是错误的,这种形式的解脱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人的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4)业力解脱说

早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在利俱吠陀中(Rgveda)中,`Rta'的含意为“宇宙一体",常被用来形容雷神(Varana)。当时人们坚信,雷神是维持整个宇宙秩序之神,如果有人做坏事而破坏了这个秩序,雷神就会惩罚他;若有人做了好事,雷神就会奖励他,此人会因此而获解脱。这个时期的人不敢做坏事,主要是因为他们怕雷神的惩罚。因此在Rgveda时期,雷神成了道德的化身。这是业力解脱最原始的模型。

到了公元前九百年前後,印度进入森林书时期(Aranyakas),这时人们开始对婆罗门祭祀万能表示怀疑,因为祭祀了那麽多年,仍没有人脱解。於是人们便走入森林另求解脱道。

到了奥义书时期(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去大森林中静坐求道者更多,他们在森林中修行静坐很多年,最後发现了一个道理:“如果你做好事,就会有好的结果;如果你做坏事,就会有坏的结果,这就叫业力。这种业力无须外部的任何力量(如神)去控制它,而是一种因果关系,它自行运转。这是奥义书时期的最新发现,业力的理论便开始形成。印度古代无数人花了三千多年的时间,才发现了这种业力解脱之道,也许是因为得来不容易,他们觉得非常的神圣与秘密,认为极为珍贵,所以不肯轻易告诉别人,只密密地传给他最得意的学生。奥义书的梵文为Upanisad,其中“upa"意为“靠近"(nearby);“ni"意为恭敬虔诚地(devotedly);“sad"其意为“坐下"(sitdown)。所以全句的意思为:靠近老师,很虔诚地坐著听老师传授神圣的解脱之方法(the sitting down of the disciple near his teacher in a devoted manner to receive instruction about the highest Reality)。

到了公元前六世纪的佛陀时代,寻求解脱之人极多,大概而言,共分九十六种,他们都是试求用不同的形式寻解脱之道。业力便是其中最普遍的理论。到了耆那教流行时期,他们进一步发展了这种业力学说,他们认为:我们现在的富贵、贫贱、长寿、短命完全是由我们以前世所造的业力所决定的,今世是不可以改变的。这是一种宿命论的理论,为佛教所反对。佛教的“戒学"是在业力学说上发展而来的,佛教承认一个人若有好的行为,就会有好的结果;坏的行为,就会有坏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称之为“戒"。但佛教反对今世的命运完全由前世所造的业所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佛教认为前世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对今世的命运确实影响很大,不过这只是决定今世命运五种要素之一,当然是最重要的要素。但今世的努力也会改变不好的命运。其次,佛教认为好的行为是解脱的基础,而非解脱的唯一条件,还有其他两个条件──定和慧。

(5)苦行

这种方法在古代的中国和印度都很流行。他们认为,我们的肉体和灵魂是两回事件。我们之所以受苦,是因为我们的肉体像牢狱一样,束缚住了我们的灵魂,所以我们不能解脱。为了使我们的精神能从肉体中解脱出来,我们必须折磨我们的肉体,这就必然导致苦行主义。在这种理论之下,有人在烈日下曝晒;有人学牛吃草;有人学狗叫;有人整天泡在水中;有人整天倒挂在树上。如此折磨自己的肉体以期待自己的灵魂,早日从肉体中释放出来,以便与大梵合一,从而获得最终解脱。根据佛教的观点,一个人的解脱依赖於,他对真理觉悟的程度,而非让自己的肉体受苦刑。

(6)求知而获解脱

古人认为:读书可以明理,求知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去除我们的疑惑,因此读书人也时常乐在其中。两年前,在一次亚非佛学研讨会上,就有一位教授提出:“单单从研究佛法,把佛理搞通,也能在理念上成佛作主。"其实这种主张十分可笑。不错,读书有去除疑惑的功用,但这并不能说,知识越多,智慧就越高,烦恼也相对会减少。换句话说,仅仅靠多读书来去除个人的所有烦恼,这是不可能。有时甚至会出现如下一种现象:书读得越多,疑惑越多,有时甚至会被文字障或所知障所困扰,因而烦恼重重。这也就是为甚麽有些教授虽是满腹经纶,但却是满脑子烦恼,最後不时地对农民的“田园之乐"流露出羡慕之情。因为求知可以开智慧,但并不代表智慧。生死烦恼必须通过智慧才能去除,而非知识。知识可通过学习获得,而佛教中所讲的“慧学"是由悟证而来。所以说知识不可能解决人类的生死问题。

(7)科学方法

现代人相信科学可以延长他们的寿命,譬喻说,身体的某一个部分出现了肿瘤,我们就可以把它割除;生了病就应该吃药;甚至有人得了不治之症,而把自己冷冻起来,等到将来科技发展了,再解冷,令他复活,进行治疗。但即使有朝一日他的病能治好,他的寿命也只能增加几十年,最後还面临死亡的威胁。所以说最先进的科学也只能治人的病,却治不了人的命、延不了人的寿!所以说:相信科学,有病时去治病是对的,佛教并不反对,但科学仍无法解决人类的生死大事问题。

 

解脱之道

以上七种方法都不能令人获得解脱,原因何在?其实很简单,方法不对。只要方法正确,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譬喻,一般人认为垃圾和鲜花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物,把垃圾和鲜花混在一起,是有伤大雅之事,如果再给他出个难题,叫他把一堆垃圾转化成鲜花,那更是比登天还难,但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并不是不可能。在好的园丁眼中,他能从一堆垃圾中看到芳香的鲜花来,通过他辛勤的劳动,垃圾是可以转化成鲜花的。

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与博学多闻的教授,表面看起来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只要方法正确,乳臭未乾的少年也可能转化成博学多闻的教授。这方法是勤奋学习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平凡之人和伟人之间也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其转化方法是努力工作,因为没有天生的伟人呀!

恨与爱,也不是水火不相融的。恨可以转化成爱;爱可以转化成恨。譬喻国家与国家之间,今天互相制裁,甚至刀兵相见,可是明天又大谈恢复友好关系,有利於两国利益,然後便成了朋友。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今天可能还恨得咬牙切齿,明天可能又成了好朋友,其方法是宽容与理解.

有人可能认为,佛和众生应该是迥然不同,但佛教常讲,“佛是悟了的众生,众生是迷了的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众生是完全可以转化成佛的,只要我们能找到正确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就是一个字──“悟"。

表面看起来,烦恼与菩提也是一对矛盾,但佛教常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所以一个人要想去除烦恼而证得菩提,也不难,只要他找到方法。这儿,方法之一就是要有正见。(见表一)

正确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表一)

此岸 方法 彼岸

珠海 海关 澳门

垃圾 园丁的劳动 鲜花

无知的小学生 勤奋学习 博学多闻的教授

平凡之人 努力工作 伟人

恨 理解与宽容 爱

众生 悟 佛

烦恼 正见 菩提

生死苦海 三学 幸福涅槃

同样如此,我们目前生於娑婆世界,沉沦於生死苦海之中,怎样才能渡过生死之苦海,到达清净幸福涅盘之彼岸呢?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找一个正确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对,要想求得解脱,可能比登天还难。古人用了许多方法,我们归纳为以上七种,但他们都没有达到目的,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方法不正确。佛陀六年苦修期间,对以往各种解脱之方法都进行了尝试,深深地体会以上这些方法都不对,因此不能引导人走向真正的解脱道,所以他放弃以上所有方法,来到菩提树下,静坐思维,最後终於获得正确的解脱之道──由戒定慧,入三昧地。所以说佛教的解脱方法是戒定慧三学。人类依戒定慧三学去修行,就能逐渐去除贪瞠痴,最终进入涅盘城,获得解脱。现详细解释如下。

 

【未完待续】

 刊载于《澳门佛教》06期

返回主目录页

 

当代法师,净因法师文集:净因法师简介

净因法师简介

净因法师:先后就读于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南京)、中国佛学院(北京)、圣法佛学院(斯里兰卡)、斯里兰卡巴利语大学、斯里兰卡克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读南、北传佛教,现主修戒律、南传佛教. 文章多发表于 《法音》、《澳门佛教》、《香港佛教》和 《佛教文化》,以人间佛教为理念,随缘弘法。

现任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导师。在本所担任《戒律学》课程。

返回主目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