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阿含经专题 > 第三十章·证果次第(四双八辈)

第三十章·证果次第(四双八辈)

发布日期: 2002-07-12 浏览量: 3,568 次浏览

一               杂  八○九(七九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 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 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法义分享】

◎十个结就是:(一)身见结(二)戒禁取(三)疑结(四)贪欲(五)嗔恚(六)色界贪(七)无色界贪(八)掉举(九)我慢(十)无明。

◎初果:断前三结--断身见、戒禁取、疑结。

二果:断前三结,而且贪、嗔二结渐淡薄。三果:除断前三结外,贪嗔二结也断除。这是断前半的五下分结,但后半的五上分结仍未断除。

四果:十结全断。贪、嗔、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不再颠倒梦想。契入无为、无学位。

◎能证到三果,已是人间少有的阿那含圣者,但要注意的是,仍有五上分结未断,仍是我慢未断、仍是无明所覆。所以不要得少为足。

二               杂  八三四(八二二)

何等为增上戒学?是比丘戒为满足,少定、少慧,于彼彼分细微戒,……乃至受持戒学,彼如是知、如是见,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何等为增上意学?是比丘定满足,三昧满足,少于慧,于彼彼分细微戒,犯则随悔,乃至受持学戒,如是知、如是见,断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断此五下分结,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学。

何等为增上慧学?是比丘学戒满足、定满足、慧满足,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增上慧学。

【法义分享】

◎证初果的须陀洹--最多再七次的人天往返,必达究竟解脱。

◎证二果的斯陀含--往生后,会再来人间投胎一次,然后达究竟解脱。所以二果又称一返果。

◎证三果的阿那含--他就在临命终、往生之际,达究竟解脱。所以三果又称不返果。

◎证四果的阿罗汉--现世就已达究竟解脱,现世就契入无生--已达不生不死的彼岸。究竟涅槃,解脱自在。

◎不要以为“无生”或“涅槃”就是坐如石头或死气沉沉或已死亡,那是误解或落入断灭空。

◎真正现世已达涅槃彼岸的解脱者,那是生动、活泼、自在、纯真、朴实的平常人。

三               杂  五六九(五七○)

佛告阿难:今当为汝说于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阿难!法镜者,谓圣弟子得不坏信,欢喜信 佛: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十号具足。欢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说,无有时节,示涅槃道,智者所行。欢喜信僧:善共和 同,所行质直,无有谀谄,道果成就,上下和顺,法身具足。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四双八辈, 是谓如来贤圣之众,甚可恭敬,世之福田。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阿难!是为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 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

【法义分享】

◎“生生世世常行菩萨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也就是要达到究竟涅槃、解脱自在的彼岸。

◎ 四双八辈就是佛陀设计用来引导弟子们实修实证而达究竟解脱的证果次第。时间要历经多久?那是没有绝对的标准。要看每个人的根性与用功程度而异。若能证到初 果,慢则七世,快则现世就能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后者是证初果后,仍是不断的虚心学习、勇猛精进用功,如此就能如同十八章第五节所述--疾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

四              杂  八七七(一一二五)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须陀洹道分--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

【法义分享】

◎在四双八辈中,有两个最不易突破的关卡。第一关是证初果,若法眼不开,若没有证到初果,后面的就免谈。第二关是--三果要迈向四果。这一关最不易突破,这是“我慢、自我”生死存亡的大决战。这是无门关,你必需用生命去找寻,才有突破的可能。

◎本节所述的就是向初果的四个很重要的步骤。要先亲近有正知正见的善知识,才能听闻到正法。然后依善知识所指引的正法、真理,去思惟、去观察、去求证,觉得可信度很高,这不是迷信,而是开智慧、达解脱之道,因而愿依法次法向而行。这就是积极的向初果迈进。

五              杂  八七九(一一二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成就四法者,当知是须陀洹。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者,当知是须陀洹。

【法义分享】

◎实践向初果的四个步骤、依法次法向而行,努力精进用功、止观双运--见法、断三结、成就四不坏净,这就是证到初果,入四双八辈的圣者之流。庆贺一段时间后,要再继续用功,不要得少为足。要有非达究竟解脱决不终止的决心。要如悉达多太子一样,决心现世达究竟解脱的魄力。

六              杂  八六六(八五四)

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当受一生,究竟苦边。

五下结尽,得阿那含,于彼天上般涅槃,不复还生此世。

七               杂  八三二(八二○)

断三结,谓身见、戒取、疑。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断于五下分结,谓身见、戒取、疑、贪欲、嗔恚。断此五下分结,受生般涅槃得阿那含,不还此世。

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法义分享】

◎“无明结”破除,才会真正了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才会从自我的梦幻世界里醒过来。这是真正的觉悟者、觉醒者,不再颠倒梦想。

八               杂  三九二(三九三)

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彼一切所应当知四圣谛法。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悉应当说。又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

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

五下分结尽,生般涅槃阿那含,不还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

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

若得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

若得无上等正觉,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

【法义分享】

◎“四圣谛”是从向初果到究竟解脱之前,人人所必修的学分。四圣谛有浅有深,行浅则见浅,行深则悟深。

◎“阿罗汉、辟支佛、无上等正觉”,不要在名相上比谁高谁低、谁大谁小、究竟、不究竟。他们都是已达究竟彼岸的解脱者,但因个人的因缘际遇不同,而在世间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名相是人为施设、人为贴上去的标签。若有实质的体证、真正已到达彼岸的解脱者,他贴上任何标签、或没贴上任何名称,都没有任何影响。

九              杂  四八九(四九○)

阎浮车问舍利弗:“云何名善说法者?为世间正向?云何名为世间善逝?”

舍利弗言:“若说法调伏欲贪,调伏嗔恚,调伏愚痴,是名世间说法者。若向调伏欲贪,向调伏嗔恚,向调伏愚痴,是名正向。若贪欲已尽,无余断知,嗔恚、愚痴已尽,无余断知,是名善逝。”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有漏尽,云何名为有漏尽?”

舍利弗言:“有漏者,三有漏,谓欲有漏、有有漏、无明有漏。此三有漏,欲尽无余,名有漏尽。”

阎浮车问舍利弗:“何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舍利弗言:“为断贪欲故,断嗔恚故,断愚痴故,于沙门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阿罗汉者,云何名阿罗汉者?”

舍利弗言:“贪欲永尽无余,嗔恚、愚痴永尽无余,是名阿罗汉者。”

复问:“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得阿罗汉者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阎浮车问舍利弗:“谓得稣息者,云何为得稣息者?”

舍利弗言:“得稣息者,谓三结已尽、已知。”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得上清凉,云何名得上清凉?”

舍利弗言:“得上清凉者,谓贪欲永尽无余,已断、已知;嗔恚、愚痴永尽无余,已断、已知,是名得上清凉。”

【法义分享】

◎真正善知识的说法-引导你去认清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经过实修实证与反观,照见自己的愚痴,从而逐渐调伏贪、嗔、痴。逐渐从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醒过来,而成为觉悟者,成为解脱自在的觉醒者。

点击返回目录页

上一章

下一章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