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人世间杂志 > 《人世间》总005:关注道德——11.慈济的慈善理念

《人世间》总005:关注道德——11.慈济的慈善理念

发布日期: 2016-05-10 浏览量: 1,707 次浏览

慈济的慈善理念

证严上人

  慈济人本着慈悲喜舍之心,予乐拔苦,在人间缔造了清新洁净的慈济世界。三十多年以来,慈济共筹集了上百亿台币的善款,并有四百多万人或多或少地参与了慈济的活动。这里,我们转载了证严上人关于慈善理念的几篇短文,正是这些对佛法的朴素诠释和慈济人的真履实践,唤起了社会民众的热忱。
在今天这个社会,很多人富起来了,但再富裕的社会,也会有苦难的众生。予一切众生乐,拔一切众生苦,正是佛陀所教导的慈悲精神。身为佛弟子,我们有责任付出更多的爱心,给他人送去温暖,给社会带来希望。

寻根溯源

平常人都祈求赶快达成利己的心愿。可地藏菩萨的愿则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菩萨的大悲愿让我很震撼,所以我就想,出家后要奉献我的生命;再加上我的师父──上印下顺导师训勉我要“为佛教、为众生”;因为有这些精神理念的启发,所以慈济就顺着因缘组成了。
一开端的成员只有三十几位,名称是“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多了“克难”两个字,当初真的很克难,是从“竹筒岁月”的五毛钱草创。当时也有会员反应──怎么这么麻烦、一定要每天存五毛钱?我一个月缴十五元,跟每天存五毛钱有何差别呢?我说:“我要大家每天发一分好念、一分爱心,有好念善行才会有福。”是的,当你将五毛钱投入竹筒里,心里便会想着:这五毛钱是要救人的。只要有这一念救人的心,就是救自己的心灵;表面上是救助别人,其实,这分爱救的是自己,也就是启发自我的本性。

福慧并行

福田一方,广邀天下善士同耕,以因缘说就是种福。那么“慧”呢?佛家所谓“福慧双修”,在慈济又是怎样衔接?如何理解?慧是什么呢?慧是平等,知道佛与众生平等,佛与众生本性相同。能行善,合佛法,就是在修慧。
以慈济来说,我把接受我们帮助的人,当作自己的慧命根源。有一句话说:“菩萨所缘,缘苦众生。”世界上之所以有菩萨,是因为有苦难的众生,启发了菩萨的悲心,而成就了平等慧;同理,医师也要有病人才能名成、利收啊!怎能不感谢病人呢?
我常告诉委员们,富有爱心的人要感谢穷人的贫苦,因为他们贫苦,才有机缘让大家当好人,因此,能修身正心、精勤不懈,慈济自然是个福慧双修的志业。

转恶缘为福缘

从录像带上看到慈济人去越南义诊的画面,不禁要问:“难道他们的一生,注定要这么吃苦吗?”今生过着极困苦的生活,与过去生的作为不无关系,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缘如影随形,若非业力牵引,怎会生在那么穷困的国度、过着几乎没有生机的日子?
有人认为:他们既然是“带业”而来,为何要去帮助他们呢?其实,任何人来到娑婆世界,谁不是带业而来?但佛陀本着大慈悲心,就是为了广度众生而来人间。众生在过去生中因无明、人生方向偏差而种如是因,如今在果报中受尽苦难。
此时,若多用一点心去引导他们,将他们过去偏差的习性,调整至光明的方向,以后他们还是可以发挥做人的良能,既种下一分善因,将来就有得救的机会。
我们发悲悯心布施钱财或给予无畏施,即使只是很简单的动作,效用却不小。比如:有人久坐脚麻,我们伸手扶他站稳、不令跌倒,这也能安定他的心;或如有人在惶恐惊惧中,我们安慰他:“不要怕,有我在!”这也能给人很大的信心。能付出爱心,也教他们对别人付出,这就是在散播爱的种子、广结好缘,如此就能转恶缘为福缘。

施慈为乐

佛陀曾说:“一切之法,以施慈为乐。”意思是:法门无量,但是要想得到快乐、欢喜,唯有一种方法,就是要布施“慈”。能时时以慈处事、以悲付出,这是人生一大乐事。佛陀又说,如果能抱持欢喜心布施,可以得到五种功德──命、色、安、力、辩。
第一是命。假如看到病苦的人,能欢喜地扶助,让病人解脱病苦,得到内心的安稳,如此布施之人可以得长命,也就是得长寿的果报。
第二是色。不论是帮助贫困或病弱的人,在付出的同时,如果能用温柔善顺的脸色,面带微笑、口出善言去安抚,就能得到容颜端正、人见欢喜的回报。
第三是安。若能用欢喜心去布施,则我们所面对的环境都是和乐的顺境;所在的地方,就能平安无事。
第四是力。所要做的事,只要肯发心、肯付出,就能得到一切的力量;没有人能胜过你的力量。
第五是辩。用欢喜心去布施的那分感受、欢喜,能使自己增长智慧,自然得到辩才无碍。
所以,人生不可欠缺的就是以慈施悲,用慈启发悲悯心而付出;付出之后而能心存欢喜,这就是佛陀大慈悲的教育。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