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文法师 慈心禅修习
发布日期: 2018-10-21 浏览量: 27,545 次浏览
(一)修习慈心的十五种品质
佛陀在《应作慈爱经》(南传五部·小部·小诵9,即《慈经》)开示慈心之前,先介绍了十五种品质:“深明事义、诸根寂静的人,应做到:有能力、正直、非常正直、易受教、柔软、不自大、知足、易护持、少事务、生活简朴、守护根门、智慧、谦虚、不执著亲友、不以恶小而为之、免遭智者谴责。”佛陀指出,培育这十五种品质,对我们的修行是非常有利的。当具备这些素养时,我们的慈心是很容易生起的。反之,如果我们在这些地方没有做好,很可能生起各种烦恼、困惑,或禅修的障碍。
第一 有能力
这种能力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一. 拥有一种健康的信仰、健康的信心。二. 身体的健康,能够把我们的身体打理好,其实也是能力的一种表现。有的人不擅长照顾自己,身体垮了,说明他缺少智慧。三. 能如实地表露自己,既不狡诈,也不虚伪,就是正直。四. 拥有精进力,有一种勤奋的态度。五. 睿智,拥有智慧。
那么当一个人拥有这五种特质时,他就具备了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有能力的人在各个方面都能很自如;没有能力的人可能在很多方面会很难处理。不管是事业、人际关系,甚至于我们的修行,都需要有能力才能够打理好。
第二 正直
正直是指什么呢?就是不狡诈和不虚伪。正直主要指的是行为上和语言上的质直。
第三 非常正直
非常正直指的是心行、心灵层面的正直。真正地要达到正直,只有佛陀才能完全地做到。但是随着我们修行程度的加深,我们会慢慢地发现,自己的性格和处事会发生变化,慢慢地变得越来越真实。一个禅修真正有进步的人,他会变得比较真实,说话、做事没有那么多繁琐的东西,往往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一些不如实的表达可能会带来痛苦、带来烦恼。有时要做到 “如实”,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这牵涉到智慧的层面,也涉及到我们的戒行,还有定力等很多方面。
当了解到一个人的烦恼很多时,我们就会产生一种理解,会悲悯他,愿意去帮助他,至少不会去攻击他。当理解到一个人拥有善法很多、经常涌起各种美德,我们就会对他升起一种见贤思齐、敬重的感觉。而且如此去思惟,我们对佛法的信心都会在增长。这时,我们自己也会更加愿意去修习佛法,在断恶修善、降服烦恼的方面也就会更愿意用功。当我们能做到这样质直的时侯,你会体验到你的内心非常安宁;当我们不太质直的时侯,我们的心就会动荡。
第四 易受教
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擅长学习、有柔软心,能够欢喜地遵从教导、积极地愿意去实践。难受教是指什么呢?就是比较顽固,说不进去、不听劝,不接受各种各样新的思想,这样就很难在佛法上得到进步。易受教的人都是拥有开放的心灵、心地柔软,而且能够吸收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智慧的精要。这是佛陀重视的第四个品质。
第五 柔软
柔软是“温和、温文尔雅”。你要想在禅修上获得进展,身、口、意三个方面都应该是一种柔软的感觉、温和有礼的感觉。那么在这样一种温和里面,是拥有力量的,能够让别人尊重我们的力量。有时太强势、太僵硬,反而会激起别人的抗拒心。在修行时,特别强调的就是柔软这个品质。我们禅修时,特别是观呼吸的时候,当你修到观呼吸微细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能不能证到禅定、能不能提升,实际上,柔软是非常的关键的。如果我们身心都是僵硬的,就非常难以达到那种极微细的呼吸,呼吸就会有某种的僵硬,定力就不能够培育出来。
第六 不自大
就是不要骄傲自大、我慢或是不理会别人,要有一种像流水一样地放下身段、放下自我的一个过程。能够关注到别人的感受、能够照顾到别人的需要,这就是不自大。
比如,如果一个禅友很擅长照顾别人,能够观察到别人的需要,那大家会感觉到跟这个人相处很舒服,内心里很愉悦。如果一个人完全是自我中心,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我行我素,可能大家马上心就会紧绷,就会远离。所以这个“不自大”跟慈心的修习是息息相关的。当我们放下这种自大的时候,这种慈心自然而然地会从我们的心里涌出来,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语言都是慈爱的。
第七 知足
就是指满足于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就像此时此刻我们坐在这个禅堂里,衣食无忧,也不寒冷,可以用一种放松的姿态来听课和修行,会感觉到一种满足。对于我们真正的修禅人来讲,我们会觉得在这样简单的生活里拥有一种非常深的意味,这就是知足。当我们满足于当下拥有的一切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喜悦、平静,非常容易生起慈心来。如果不满足,我们就会焦躁起来,到处寻找,慈心也找不到了。
第八 易护持
易护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挑剔的意思。人与人相处需要互相的依靠、互相的信赖,当别人为我们服务的时候,不要太挑剔,这样的话,我们自己也比较容易开心。像饭菜的咸淡,咸一点也能接受,我就多喝一点汤、多一点米饭把它压下去;淡一点也接受,淡一点更养生,口感上虽然舌头没有那么满意,但是我们的肚子、我们的身体很满意,清淡的食物让我们身心都蛮舒服的,太咸的东西会让你感觉到身体紧绷。那么在禅修中,我们就会容易护持。
第九 少事务
指的是不要太忙碌、不要太操心。大家的分工都是明确的,每个人做自己份内的事情,恰如其分地把它做好。避免过多的谈话和交际,不要忙于琐事和俗务。有时候,禅友之间礼节也不要太多,不必随时问候。
第十 生活简朴
这一条不用多说,我们这两天大家过着这种简单的生活,就在体会这种简朴。
第十一 守护根门
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不要去放纵、不要放逸,不过多地去追逐外境,而是向内看、朝内观。
第十二条 智慧
“智慧”是不用多说的。因为佛法就是一个智慧的宗教,我们整个学佛的目的,追求的就是智慧。
第十三 谦虚
“谦虚”就是没有那种粗鲁的、粗暴的感觉,而是应该用温和的、有礼节的姿态。慈爱会自然显现为温和、有礼,是不会在粗鲁的心中生起来的。
第十四 不执著亲友
即使是道友之间,也不要感情太执著,保持适当的距离。
避免不必要的交往和执著,我们的心就不会受到打扰。所以佛教里的人际关系,是很舒服的一种人际关系,淡淡的,但又拥有慈心,是建立在法的基础上。
第十五 不要因恶小而为之
不要因恶小而为之,哪怕极小的过失也要尽量地避免,能够非常谨慎地去处理我们的身心和行为。
那么,当拥有了这十五条美好的品德的时候,你就会体验到,慈心修起来很自然,很自然地就会从这种美好的心境中发射出来。
(二)修习慈心的方式
如何来修习慈心呢?
佛陀告诉我们,两种方式。
“他应发愿,愿一切有情幸福、平安!愿他们内心安乐!凡是有生命者,或强或弱,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或粗或细,或可见或不可见,或近或远,或已生或有待再生,愿一切有情安乐!”
这是佛陀开示的第一种发送慈心的方式:愿一切众生平安!愿他们平静喜悦!愿他们健康自在!愿他们快乐通达!我们有一种“希望一切众生幸福!希望他们快乐!”的心愿。
第二种修习慈心的方式:“且让人不欺骗他人,也不在任何地方轻视任何人,且让彼此不要出于嗔怒与厌恶,互相制造痛苦。”
这里告诉我们修习慈心要做到:不愿意伤害别人,既不用言语的欺诈,也不在心态上轻视任何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的心灵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得到保护的。不要出于嗔恨心或者厌恶感,互相地来制造人与人之间的痛苦。这个世界本来没有痛苦,因为我们在制造痛苦,所以痛苦就产生了。看到了佛陀的《慈经》,我们就会警觉自己、提醒自己,不要制造痛苦。我们可以用温和的方式,可以用友善的方式、尊重和智慧的方式来处理我们所遇见的每一件事情。
接下来佛陀说:“犹如母亲,用生命来保护独子,对一切众生散播无限的慈心。把无限的慈心散播到整个世界——无论是上方、下方及四方,无障碍、无仇敌、无怨敌。无论站立、行走、坐着、躺卧——只要不昏沉,皆应培育此念。这就是他们在此所说的梵行的生活。不执持邪见,拥有戒行,具足智见,调伏对诸欲的贪求之后,肯定不会再投胎。”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地来培育我们的慈心,把它散播到无边无际的法界之中,那么在站着、坐着、躺着、行走,在任何的时候都来培育它,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梵行”,或者叫清净行,清净的生活。如果我们再拥有戒行、智慧和正见,那么我们就可以获得解脱这一成果。
《应作慈爱经》言简意赅,是非常殊胜的一部经典。这部经典给我们描画了一颗非常美好的心灵——一颗禅者的心。当我们这样去体会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里面的很多的痛苦、很多的压力,好像都能够烟消云散,我们可以从容地生活在天地间,获得这样一种自在和喜悦的生命。所以幸福的人生并不难,关键在于我们能够拥有一个足够调伏、足够提升的心灵,我们就能够获得生命的安乐,不再畏惧轮回的苦难、滚滚的业海。不再会去畏惧了,因为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法的照耀,拥有穿透黑暗的信心。
当然《应作慈爱经》讲的这十五个方面,从有能力到正直、到有智慧、谦虚、不执著、不以恶小而为之,然后到无边的慈心,我们可能还有距离,我们在生活中可能还有很多方面都才刚刚起步。但是,佛陀已经给我们描画了一个目标,我们可以不断地从中得到启迪,可以不断地从中吸收营养。
(三)修习慈心禅的注意事项
1、不爱的人
一个你没有好感的人,在一开始是比较难对他发送慈心的,当我们的慈心培育出来了以后我们就会可以了。但是最开始,对不爱的人是不适合的。
2、极爱的朋友
太爱了也不行,因为一想到他,你的情绪就会波动,心会疼痛的,也不是在一开始修习的时候最适合的对象。
例如,有一个妈妈对自己的女儿发送慈心。结束时,她来问我:“法师,为什么我对我的女儿发慈心的时候,我的心很疼痛?”然后,我就告诉她:“因为你太爱她了,所以当你对她发送的时候,你的心并不是喜悦而是心开始疼痛。那怎么办呢?要转回对自己修慈心,然后对一个爱得没有那么深、那么浓的人来修,你就会很轻松很愉悦了。等到我们的慈心比较强大了,再转过来对女儿修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不会那么波动。”
3、无关的人
4、敌人
当然一开始对敌人修慈心,你会发不出来,而且会抗拒。有的人开始对敌人修慈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烦躁、浑身发热,而且产生一种阻抗。能够修通这一点,实际上是要需要做很多功夫的。一旦我们能够去祝福我们的敌人的时候,你会有种什么感觉呢?你会有一种好像心里的一座泰山终于拿掉的一种感觉,会产生一种非常强大的感觉,那种感觉是非常爽快的。当你能祝福自己的敌人平安的时候,祝福他平静喜悦的时候,你自己会很强大,你会特别地开心。这个是很奇妙的。但是一开始,我们对敌人还是挺难修的。
5、不应专对异性来修
开始时,不要专门对一个异性来修,主要是为了防止生起贪欲。那假如我是一个男生,父亲不在了,只对我的母亲来修,可不可以呢?父母作为一个群组来修是可以的。但是假如对母亲,或者女生对父亲修慈心的时候,修着修着转移到其他的异性了,或者产生了杂念,这时,你就应该调换成一个同性的对象来修。
即使是同性的对象,每个人给你生起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你想到他,很快就能生起慈心,而且生起的慈心品质很好。但是有的人可能你想到了他,慈心生不起来,或者你就会起很多的杂念,都是不适合的。
所以在修慈心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对象其实还是要挑选的、要尝试的。我们现在给大家教的方法都是对群组来修。比如我的朋友们,那是一群人,当你想到他们时,可能你的脑海中会闪过几个刹那、几张脸,或者想到了一些场合,和朋友在一起愉快的、温暖的场合,这样就能帮助你散播你的慈心。
6、不要对死者来修祝福
因为去世的人已经转生了,当你祝福一切众生的时候,里面是有他们的。从佛教看,他们还在这个世界上,只是换了一种身份,换成另外一种生命而已。原来的那个生命已经转化,我们就不要再修了。
在修慈心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执着具体对象,换得太快。比如祝福我的老师们这一组,我的老师有很多位,你要在心里意识到就是涵盖了所有的老师,而在你的脑海里只需要浮现一两位、一两个场景就足够了。
固定的对象有助于加强定力,切记不要不停地换人,这样会让你的定力涣散,而且会让你很疲惫,还会产生很多的杂念。因为每换一个人你就要想到跟他的一些过去、一些故事,就会引发你很多的念头。当我们的慈心培育出来了之后,实际上在群组里的他们都能受益。当你想到了亲人的时候,你的心里可以想一到两个家人,就涵盖了我们所有的亲人。
在修慈心的过程中发现分心了,你要及时地拉回来。你一直发送慈心时,其实你的心杂念比较少,但并不是意味着没有杂念。有时你会发现自己开始在想东想西了,在思维一些事情,回忆、计划、分析、评判,这时,你要及时地拉回来,不要放纵自己的分心。
定力的产生是需要精进力的。如果我们修得太散漫,坐在禅堂里,一直在白日梦,一直在放电影,是不行的。出去行禅,我们就在到处“逛街”了,看风景去了,这是不行的。用功的时候,要非常温柔地用功。就像《慈经》里讲到的叫柔和,柔软地用功。注意放松,把我们心里的杂念、挂碍全部要清空。
当心无挂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完全地打开自己来修慈心。如果心有挂碍,有时就会想:“唉,我修这个方法有用吗?我是不要干点其他的?”妄想就全都来了。所以在真正的修行的过程中,始终要心无挂碍,用一种非常简洁的、清空的心态,这时你会发现,我们的修行会变得非常地容易进步,而且有一个高品质的禅修会产生出来。
当慈心禅的定力增长上来的时候,我们会体验到禅的喜悦,我们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你会发现你变得更有耐心;对人也更容易友善;处理问题也变得没有那么急躁,可以非常安详地、从容地处理问题。
其实,我平时也经常修慈心,但是今天跟大家一起密集地修行,刚才我回到房间里,我就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整个人变得更友善一点,甚至于在擦桌子、窗台上的植物干了给它浇点水,在这个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变得更温和了,所以慈心禅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它会马上转化我们的性格。如果我们经常深入地修习它,对我们整个人生带来的变化是不可估量的,会带给我们非常好的一种提升。所以我们应该用一种愉快的心情去体会这些美好的法义与这些美好的时刻。
(四)问答录
营员提问:
坐禅时修习把慈心扩大到师长、亲朋好友,行禅和站禅时也要这样对他们扩大修吗?还是说只对自己修?
法师回答:
在行禅和站禅的时候也要扩开修,要对你的师长们、父母、亲人、朋友们发送的。
营员提问:
修慈心不要特定的对象,只是比如说念诵‘平静’、‘喜悦’两个词语,可以吗?
法师回答:
一般来说,我们开始的时候还是要发送给特定对象的。你可能不一定嘴巴上说,但是你心里要知道:是愿自己的,或者是愿一切众生的。我们的慈心是有对象的,哪怕是一切众生也是一种对象。如果“平静”、“喜悦”,只是这两个词,很有可能是你自己在享受这个平静喜悦,那就是另外一种心了,就不再是慈心。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就是当我们定力生起来以后。比如你对自己的一个朋友发送慈心“愿你平静喜悦,愿你平静喜悦,愿你平静喜悦……”
当你的定力越来越深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想讲这么多字,慢慢地你的心不愿意讲太多的字。这时,你可能就会把“愿你”这两个字去掉,这时你就会产生出“平静喜悦,平静喜悦,……”,安住在这个慈心里,在这个时候只剩这四个字了。
到后来,定力进一步增强的时候,四个字都觉得太多,你可能就是一个“喜悦,喜悦……”。这个“愿你喜悦”还是在心里的,但是在默念的时候可能只剩了“喜悦,喜悦......”,然后可能中间会延迟很长时间。
当你的定力开始有点摇动的时候,你就重新念一下“喜悦”,就把慈心再次调出来了。最后可能完全没有语言了,你安住在这个无边的慈心里,入定了。它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但在开始的阶段,还是需要发送给一个对象,哪怕你心里知道是发送给他的,嘴上不说,但是心里要知道。
营员提问:
有一个蚊子飞到手指上了,没有赶走它,而是向它修了慈心。(笑)蚊子吸饱了以后挺着大肚子飞走了,当时担心过一阵会不会很痒,结果没有感觉到被叮的感觉,只有点红晕,是跟慈心有关系吗?
法师回答:
那你肯定是修了很好的慈心呀,看来这只蚊子也照顾了你是吧?(笑)采了一点血,但是它没有让你痛苦。至少,你感觉到自己克服了这样一个嗔恨心,也会是很愉快的。
营员提问:
我感觉到还没有掌握生起慈心的方法。当我对自己发送慈心时,只是念诵祝愿词,却很难想象自己可爱的地方,因此,慈心好像生不起来。
法师回答:
如果你完全想象不到自己可爱的层面(笑),给我的感觉,对自己有点苛刻。你不可能没有可爱面,甚至优点很多。能够坐在我们禅堂里,就是一个优点了,是吧?你就拥有了一种追求真理、能吃苦、希望去探索生命的一种优点。就因为这个,也应该奖励自己,对自己修慈心了。除此之外,也可以观察自己生命的痛苦,想自己生活的艰难。想到了这些时,你就愿意给自己发送“愿我自己平安”、“愿我自己没有心灵的痛苦”。
营员提问:
对某一个对象发送慈心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回忆他的可爱面,或者我可以想象他好的地方吗?
法师回答:
都是可以的。但是一般来说,你们发生过的这些美好的回忆,是比较有力量的。如果没有发生过,你想象他的一个优点,比如他没有送你礼物,你想象他送了你礼物,然后对他发慈心,这个可能力量会弱一些。
营员提问:
如果只是念祝愿词,什么也不想,是不是可以呢?”
法师回答:
原则上可以,但是如果中间没有慈心的话,可能你念一会儿就会觉得厌倦、烦躁。因为拥有慈心的祝福词,你才会喜爱它,你的心会受到吸引,心会越来越喜欢,由那种感觉提升定力。然后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祝福词会减少,会消失掉,只有这个慈心。所以如果,你只是念祝愿词的话,这个祝愿词就舍不掉了,也没办法放掉它。
念祝愿词跟念“青菜萝卜”肯定是不一样的,是带着情感的语言。但是我们也可以运用一些观想,来润泽它、强化它的力量。这个还是很微妙的,我们在修慈心的过程中来慢慢地体会。在最开始修的时候,选择一个能激发你慈心的对象其实是最重要的。有的人是对小动物发送的,有的人可能是对其他人。一般讲,对我们的师长、对一些儿童、你的最好的朋友,都是特别适合的对象。
营员提问:
什么样的状态就表示自己的慈心已经修起来了?
法师回答:
如果你的心感觉到温暖,有这样一种感觉,你的慈心就生起来了。如果在这个时候你的心一直在祝福,杂念减少、消失,这就说明定力在增长。定力增长时,你会感觉到时间过得特别快,就不会觉得这一个小时有那么漫长了,很快就过去了的那种感觉。或者很短的时间,你感觉到很漫长。你觉得“啊!我已经打坐了那么久了”,一睁眼,才几分钟。这也是一种定力在增长的表现,说明你的心已经完全沉入其中了。
营员提问:
法师们好,在对自己修慈心的时候,很可能会生起一种,爱惜自己这样的一种心行。这样的话会不会增长我执呢?为什么?
法师回答:
我执的背后往往是一种防御的心。我们为什么要那么自尊?其实,往往是因为自卑,因为脆弱,怕丢面子。所以我们才会表现得格外自尊,特别在意别人的赞叹,别人对我们的恭敬。假如说你非常强大了,反而就没那么在意了。别人对你很轻视,也不会刺痛你,因为你对你自己非常满意。所以,对自己修慈心和爱惜自己,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的自大。
那修完慈心之后,它会让自己更柔软。当你得到了这样的一种自我的慈悲了以后,我们的内心变得宁静下来。这时,我们一颗平静的心,才能够照出万事万物的真理。清澈的水,才能看到它下面的泥沙。所以,最重要的是运用慈心让我们的内心获得安宁。
我们在修慈心时,偶尔也会有这种现象——有的人会感觉到,只愿意对自己修慈心,再也不愿意发给第二个人了(笑)。他就全程只发给自己,不肯把这个慈心分享给别人。这时,就会产生一种执着。这就是为什么只发送慈心给自己,就不能证得禅定的原因。所以,当你发送慈心给自己,感觉到你的心安宁下来、稳定下来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心转向其他众生,开始祝福周围人。这时,我们会感觉更好,心会感觉更满意。所以差别是在这里,这就是我的回答。
好,随喜大家!祝愿大家这几天的修行,一切顺利、快乐!阿弥陀佛!晚上别忘了继续修行啊,特别是躺在床上的时候,在慈心中入睡。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
Copyright © 2018-2024 苏州西园戒幢律寺
苏ICP备05004971号-1 苏公网安备32050802012043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苏(2022)05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