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 总第033期——佛法在人间(上)
发布日期: 2021-11-09 浏览量: 2,450 次浏览
——耕云先生
教外别传、灵山拈花一脉,自从达摩西来,少室传灯,六传至曹溪惠能,一花五叶,把珍贵的菩提种子,种植在肥沃的中华土壤里,落实生根,开花结果,使中华文化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异彩。表现在文学上的,是既存在又超越;表现在生活格调上的,是既淑世又出世;表现在艺术上的,是既具象又抽象。
儒家学术到了宋明开始僵化的时候,注入了禅的生命,便有了“心即理”的宋明理学,使儒家的学术展现出新的面貌,呈现出新的生命力。这说明任何一种最伟大、最实在、最有用的学术,都必定是能够在现实的生活里生根的,否则它只是象牙塔里的观赏品,不能够提升我们生命的品质,更不能解决人生的生死苦乐问题。
一、禅的风格与特性
提到禅,一般人总认为这是深山古刹里高僧大德的特权,这是文人雅士茶余酒后的调味料,与我们大众无关。总感觉到禅是壁立万仞、高不可攀,像铜墙铁壁般毫无门路可入,为什么呢?因为禅的语言、文字,我们不懂;禅的公案,我们穷一生之力也解不开。何以会如此?只因为我们没有用平常心去看禅。大家若明了“真理是原本如此、普遍如此的”,那么禅就不应该脱离日常生活。正如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也如《金刚经》所讲的“一切法皆是佛法”。假如我们离开血肉现实的人生去找佛法,不但毫无意义,也找不到佛法。
禅很难懂,不是禅师们标新立异,而是禅的幽默感使然。那是佛法人格化之后,自觉自在、自在无碍所表达出来的一种忍俊不禁的幽默感。禅的幽默,我们为什么不懂呢?
(一)它是以有言显无言。就像云门文偃禅师,在他未得法前,一天到晚追随着陈睦州禅师问“道”,陈睦州禅师没办法,见他来就躲。有一次云门动作很快,门还没关,脚已伸进去了,但是陈睦州照关不误,于是把云门的脚压伤了。云门说:“你压伤我的脚没关系,但你要给我说佛法是什么。”陈睦州(780-877,唐代僧人 , 黄檗希运禅师之法嗣。江南人,俗姓陈,睦州人。出家于本州开元寺,持戒精严学通三藏)讲了五个字:“秦、时、 、轹、钻”,这五个字你怎么排列组合,也找不出什么道理,但是云门当下就豁然大悟。悟了什么?悟在“以有言显无言”。各位如果把这一段公案参透了,那一定悟得很正确。有人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 “庭前柏树子。”问云门:“什么是佛?”“干屎橛。”这都是“以有言显无言”。
(二)它是以无言显有言。什么是佛?敲你一棒。什么是祖师西来?竖个指头。这是以无言为有言。虽然他只竖个指头,可是够你写十万字的论文。
(三)它是通俗的幽默。有人问赵州:“听说你跟南泉普愿学法,从他那里得法,对不对?”赵州说:“镇州出大萝卜。”这是借喻,“镇州大萝卜”是大家都知道的事,还要多此一问吗?这是个幽默话。但很多禅宗大德拿它当公案来参,参透了又能得个什么呢?所以参公案要会选,选得不对,参了也没用。
在盛唐时代,禅宗一花五叶,因为当时国势强,民生富裕,修行人的环境好,高僧大德非常多,不缺乏导师,大家在这种没有精神压力的条件下,当然充满了幽默感。
宋朝以后,国势积弱不振,年年花钱买和平,民生凋敝,活在那种环境之下,哪里会有幽默感?
到了近代,一九四九年以前,列强环伺,国亡无日,中国人就更不晓得什么叫幽默了。我们拿现在的心情,去体会祖师的心态,那是格格不入的。
古时候的大德,像六祖没念过书,照样大彻大悟,他说的话就是经典。唯一中国人讲的话称作佛经的,就是六祖惠能大师了。
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禅并非高不可攀,只是它具有高度和深度的幽默感。我们若用平常心去看禅,它不但具备普遍性,而且是在我们生活里生根的。我们可以从现在的文学、艺术上去寻找禅的踪迹,也应该在现实生实生活中发觉自我,因为禅是真实的自我。
二、禅的修行要领
我们原本的心,自一出生就被六尘不断地覆盖,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表面意识——分别心,那个离开分别的、永恒不变的真心被埋没了。如何将覆盖我们原本真心的尘垢去掉,让真我抬头,这是每个不甘被埋没的人的修行课题,也是我们这一生的中心使命。如何使佛法真正在血肉的生活当中生根、发芽、茁壮、开花、结果,有几个重点必须把握住:
(一)以正信因果为理智的基础
一谈到因果,大家都说这是愚夫愚妇老太婆的口头语,太简单、太通俗了,其实因果就是真理。什么叫正信因果?比方说我们想中奖就去拜拜;想走运、想治病便到庙里去烧香......这不叫正信因果,这叫迷信。正信因果是应该向佛学佛
佛在菩提树下悟的是什么?就是因果。佛陀逃离王宫,跟外道学法,发觉不相应、不真实,于是他拖着奄奄一息的肉体,在尼连禅河沐浴,喝了牧羊女施给他的羊奶粥之后,坐在菩提树下思维,结果悟到了缘生法,也就是从生命的开始堕落、无明缘行......然后是生命的循环、迷失、永不回头,这叫十二因缘。
佛观察宇宙万象,发现宇宙就是无量的因缘。“因”是一个动机,“缘”是许多条件,然后形成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另一个结果的因......于是因果不断地互为因果,所以整个大宇宙就是因果现象。也就是说宇宙中所有现象,都是条件的互相组合、互相依存。当所有条件分离的时候,找不到永恒不变的事物,所以说万物无自性。比如一座房子,我们若把水泥、沙子、石头、木材、钢筋、人工等因素都抽掉,就找不出一个永恒
不变的房子,而且这些各个不同的条件也会逐渐消失。我们人是 60 兆亿—75 兆亿个细胞组成的,把这些细胞拿掉,也找不到这个人,所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当条件分开之后,便没有任何的事物存在。
宇宙是条件的组合,所以宇宙当体是空。虽然是空,但人在宇宙当中,还必须承认宇宙的规律和法则,也就是因缘法,这在逻辑学里叫做自然齐一律。佛用“因缘法”来批判当时的外道六师,所谓外道六师即是:
1. 一因论者:说宇宙一切都是梵天创造的,就这一个原因。佛说:“那么谁创造了梵天呢?”外道无话可说。佛用因缘法批判了一因论。
2. 无因论者:说一切没有什么道理,无作者、无受者,也没有规律、法则。佛依然用因果法举例,使无因论外道哑口无言。
3. 邪因论者:说我们如果活在精神和物质的满足、享受里,当下就解脱,就没有烦恼。这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天下哪有无条件的事情呢?你要满足精神的需要,那不大可能,因为欲壑难填;物质方面,要耕耘才有收获,要付出才能获得,你凭什么保有物质的满足呢?如果因缘不具足,你的空想也不会有结果。
4. 宿命论者:说一切万有的规律、存在、变化、发展都是神定的,没有人能改变。佛说:“你把因改变了,它的果就会改变。”佛批评宿命论者是自我否定、不肯上进、放弃自尊。大家读过《了凡四训》就知道,你把条件改变了,结果会跟着改变的。
宿命论对一般不肯努力、自我放弃的人,是有道理的,某些人也的确活在宿命论里。什么叫宿命论?人一出生就因父母的遗传基因、社会阶层、职业、教育程度不同,左右了孩子的活动半径,在日常所见所闻的薰习之下,到了七八岁,孩子的人格就完成了雏形,以后大致也将走那条路,这个是宿命。但对于一个根器很高、警觉性很强、不甘被命运支配的人,像袁了凡一样,他是会改变的。
5. 怀疑论者:佛批判他们不用脑筋、不肯抽丝剥茧。
6. 禅定论者:认为人只要坐着不动,把一切念头扫空,当下就是解脱。佛批判他们是以手段当目的。人可以不吃饭、不工作,只享权利不尽义务吗?所以佛说,禅定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你必须要有正见才能断惑,断惑之后才有真正的见解,指导你的正确行为。
我们何以说佛法就是世法?佛法何以具备普遍性?因为佛陀讲的缘生法就是组织。在大宇宙中所存在的任何东西都是组织体,不论它是整体的或是个别的,都是组织体,没有单一而能存在的事物。若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佛法的精神,我们不妨说“组织是万有共同的原因,是创造唯一的手段”。就万有共同的原因来说,从浩瀚的星海到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乃至一个微小的原子,它都不是单一的,它都是以不同组织的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组织形态与功能。就创造唯一的手段来讲,音乐家拿几个音符谱出了不朽的乐单;美术家用几个简单的线条、色调,勾出了绚丽的画面;自然科学家用三个中子打进铀二三五,变成铀二三八,产生了核子的连锁反应;建筑学家用杠杆力学、结构力学,完成了宏伟的建筑......我们可以说,没有一样创造不是借由组织的结构与改变来完成的。倘若有一天,人类的智慧与技术,可以改变黄金的结构,也就是可以改变原子中的电子、质子、中子、量子的数量,运行速度、方向......我们就可以制造黄金。古人没有完成的炼金术,就可以在我们的手中实现。
“缘生”就是组织,如果你是一个单位的主管,或者是一个领导阶层的人,你若不懂缘生、不懂组织,你无法成功。组织又分有形的与无形的。所谓有形的组织,是要使它发挥制衡的作用,使它互相策动,互相鼓励。无形的组织,是你如何提出一个人人向往、信受,愿意为它牺牲、奉献的伟大理想,哪怕这个理想一百年、一千年也不会实现,但是不能没有;你如何提出一个大家都讨厌、都不习惯、都不能忍耐的最近目标,大家集中力量把它摧毁,这都是组织的作用。因为你若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能鼓舞人的热情;没有最近目标,就不能统一人的行动,表现组织的力量;不能表现力量,就没有存在的作用;没有存在的作用,就没有存在的可能。眼前桌上摆一盆花、摆个麦克风、摆个茶杯,它们会存在;如果有人放个砖头,谁看了都会顺手拿掉它,因为它摆得毫无意义。
于是我们发现佛讲的缘生法,不但是要我们有一定的作用、一定的组织,用条件来改变、提升它的作用,而且还启示我们,任何存在的事物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活在责任义务里,哪怕是出家人的百丈禅师,他都“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可见真正的佛法,不是哲学,而是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它是离不开世间法的。
(二)以反省、去恶为学佛的起点
修行如果不把自己的错误去掉,而想追求生命的解脱,那是缘木求鱼。因果法则不是一种概念游戏,而是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步一步去实践的。首先,我们必须知道“错误是烦恼的原因,毁灭是罪恶的结果”,若要免于毁灭,就必须远离罪恶;要想免于烦恼,就要摆脱错误。所以我常说:“烦恼与错误同在,罪恶与毁灭同步。”你活在错误里,不可能不烦恼;当你走向罪恶的同时,也不可能逃避毁灭的命运。所以我们必须常常反省,借着反省来发掘出我们生命的内涵。例如妇产科的婴儿房,每个婴儿都一样,自他不二,所呈现的都是人的本能,饿了就哭,吃饱了就睡。为什么长大之后会有各自不同的差别呢?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色、声、香、味、触、法,而形成了他的表层意识,埋没了他的本来心态,形成种种的人格,种种“人之不同,各如其面”的人。
靠着反省,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构成我们表层意识的,有哪些偏去的个性?有哪些是妨碍我们事业成功的因素?不去掉它,我们就不会活得更好,就注定会失败。只有靠着不断反省,反省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反省到妈妈生我们的时候,或者妈妈没有生我以前,如果反省得很认真、很彻底,不断地清除心垢,去掉学法的障碍,等到心垢障碍没有了,就瑜伽——联合,跟真理、佛法、宇宙的真实相联合,这时就能见到妈妈没有生你以前,也就是禅宗讲的本来面目。
人的本来面目,就是大宇宙的真实,因为你跟宇宙不是对立的,宇宙即你,你即宇宙。有许多人不肯反省,不从自己身上找答案,那烦恼永远切不断。试想,如果不是你做错了,说错了,领会错了,会有烦恼吗?绝对没有。两个人正在讲话,你进来,他们不讲了,你说这两个人一定在骂我,其实人家是对你尊敬;你进来,他们还在讲,你会说这两个人简直是目中无人嘛!
诸如此类,做人如果想改变外在的一切,向外要求,你会越来越烦恼,它会恶性循环。只有从自己内在去找烦恼的根源,下最踏实的工夫去反省,用因果律来衡量自己、了解自己、要求自己,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也才有可能活得免于烦恼,才有可能日日是好日,年年是好年。
(三)以唯求心安为人生的取向
一个真正的禅者,他的生活不是卖弄机锋、表现幽默,虽然那也无害,但真正的受用,最踏实的应该以唯求心安为人生的取向。人生总有一个方向,所谓克己复礼、吃亏就是占便宜,这都不究竟;一个根本原则必须确立,必须坚持,那就是“唯求心安”。有个朋友好久没见,跑来跟我发牢骚,说他要退休啦!好人难做啦!说他如何尽职负责,副主管对他的考评,被他偷看到,其中误解很多,认为他没多大发展潜力......我说,你都应了过去我所讲的话:错误必得烦恼。你的考绩照道理你是不该看到才对呀!你偷偷看了,那就错了,行为不光明嘛!你烦恼那是活该。
我常讲:“人活着只求心安无愧,你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不建立在少数主观、偏见者的好恶之上。”人要是没这种坚持,这种自我作主的态度,他会活得很无奈。你必须做到唯求心安,事事无愧,善尽自己的责任义务,如初祖达摩所说“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做人不要图侥幸,不要做令心不安的事,否则就是欺心,欺心则欺天。
宋明理学的“心即理”跟禅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说心是原本的心,理是原本的理、脱离六尘的理,那么禅就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就是禅。能够有这个心胸,当然就心安无愧、洒脱自在。
达摩西来,少室面壁九年,为了等二祖。二祖慧可去见达摩,求什么?求心安。他说:“我心不宁,乞师予安。”“拿心来,我给你安。”“找心找不到啊!”“那我给你安好了。”
这一问一答之间,就显示了一个禅者的中心取向——求心安。这告诉我们,人到了无心的时候心自安,也就是说:有心,心不安;无心,心自安。当你表面意识停止活动,一切妄想停止,本来真心抬头的时候,心里自然就是平安、安适,无所不安。修心,如果放弃了“求心安”而想学禅,那是断然不会成功的。
(四)以践行中道为心行轨范
中道是恰到好处,心行是心的想念与身体的作为。我们身体的一切动作,是反应心的想念,佛经上说“心行处灭”,心比行为更重要。有许多人认为,我只这么想一想,并没有做,但是心已经被污染了。妄想会使心陷入阴境,它是属于阴性的。
什么叫中道?有人说我这碗饭自己不吃给他吃,这叫中道吗?这不叫中道。有人说我做生意卖鸡蛋,别人两元一枚,我一元一个,那你的生意能做几天呢?你准备关门吧!这不是中道。也有人说,人家吵架找我评理的话,我谁也不得罪,大家都好,就我一个人不好,那叫中道吗?那是没有是非、不分善恶,这叫墙头草。真正的中道是什么呢?基本上是“无害”,比如我们丢几片苏打在醋瓶子里,摇一摇,经过发热、冷却以后,它就变成了中性,有没有胃病的人都可以喝。譬如做生意,我们赚钱,对方赚钱,没有任何人受到损害,这个叫中道。
有一天,我跟叶灯辉谈中道,我说:“你在干什么呀?”他说:“在卖便当。”我说:“你卖的便当,第一不能比别人贵,第二你自己也吃那种便当,这就是中道。如果你卖的便当自己都不敢吃,那就缺德了。”我们人从生到死,样样讲求恰到好处、自他兼利,而不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能够一生践行中道,必能通过中道,到达生命的圆满。人不可以轻言自我牺牲,必须衡量义与利之间,当国亡无日的时候,活着当亡国奴吗?那是应该牺牲,那是中道。但平常动不动就讲舍己为人,这是不正确的。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