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弘法活动 > 斋戒共修 > 界文法师《八大人觉经》讲座:“第五觉悟”

界文法师《八大人觉经》讲座:“第五觉悟”

发布日期: 2022-01-12 浏览量: 3,403 次浏览

界文法师《八大人觉经》讲座(下)

(续前)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们大家下午吉祥!今天上午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八大人觉经》的前面部分,了解了佛陀所介绍的诸佛菩萨所拥有的八种觉悟,这也是每一位佛弟子都必须要日夜诵念、记忆、经常提醒自己的八种觉悟。

这八种觉悟当中,上午我们说到要断除和对治的是两种迷惑,一种是迷于事理的迷惑,第二种是迷于事相的迷惑。要了解“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意识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就是无常观、苦空观、无我观和不净观。让我们对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身心提起觉照。迷于事相的烦恼主要是以贪欲为核心,就是“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觉察到贪欲心对我们生命的破坏力,我们就可以获得一种大自在。

接下来我们说到开发三种认识:第一种认识就是少欲知足、安贫乐道,“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意识到我们的贪求心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如果我们去放纵自己的追逐,最终就会增加身心的罪恶,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到别人,所以菩萨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取有舍,“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有一份知足的心,然后把生命的重心放在我们的身心状态上,追求智慧的增长和开发,这是菩萨所关注的重中之重。“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除了要警惕我们的贪求无有厌足,还要特别注意我们的懈怠心对生命的破坏,所以在这里佛陀提出“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接下来第五种觉悟,就是三种认知的最后一种“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这三种认知里边,佛陀让我们特别警惕的有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贪求心;第二让我们警惕的是懈怠心;第三个让我们警惕的,就是愚痴心。生死轮回从哪里来?实际上是从愚痴而来。关于这一点,我们会看到愚痴的“痴”,是疾病头,下面放一个知道的知。有的时候“不知道”,这是一种愚痴的状态;还有一种是错误的、病态的认知。知见生病了,佛法叫产生了邪见,也会带来非常大的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国外有一些恐怖主义、暴乱的问题,实际上有的时候不一定都是跟贪心有关,也不一定都是因为嗔恨心。素不相识的路人,彼此没有仇恨,是什么造成了血腥的杀戮呢?实际上就是愚痴带来的,就是邪见。他们认为杀死异教徒或者不同信仰的人,是很有功德的,可以升天。于是就会做下各种各样的迷乱行为,这种行为伤害别人,破坏社会,最终毁灭的也是自己。

菩萨了解到生死轮回实际上跟我们的愚痴有非常深的关系,所以菩萨就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他对众生产生了无量无边的慈悲心,在这个时候菩萨发愿,要广学多闻,并不只是学一个方面、一点点的知识就够了。

佛教常常说“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对于智慧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如果追求外在的东西,很可能会让自己很疲劳,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困扰。但是智慧不一样,智慧越多越好。多一份智慧我们就多一份通达,多一份理解,破除了一分黑暗。

所以作为一个菩萨,是要广学多闻、增长智慧,这些智慧也包括了世间的智慧和出世间的智慧。因为我们的菩萨们不一定都是出家众,如果作为一个出家人,很可能要特别关注的是出世间解脱的智慧;但是作为在家人,要想真正作为一个殊胜的菩萨,自利利他的菩萨,世间出世间两方面都要拥有恰当的智慧才能处理好。任何一个方面还没通达,可能那个方面就会带给我们困扰跟障碍。

所以有的时候与其花大把的时间玩乐,不如有一种求学无厌的心,这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成就辩才、教化一切”。什么是“辩才”呢?

我们要想去教化众生、引导众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给予众生智慧。而给予众生智慧最好的方式就是法布施。《大智度论》强调说,法布施比财布施要更加殊胜。有几个理由:第一,财布施是有量有限的,法布施是无量无限的。我们的财物就那么多,给出去一点我们就少了一点,但是智慧不一样,智慧给出的越多,就像一灯能点千盏灯,只会让灯光更加增盛,灯灯相续、延续不绝,所以它不会让本身减少。一份智慧的法义可以利益无量的众生,但是施者本身没有任何的减少。

第二,财布施“净少垢多”,好处是有的,但是也有很多的副作用。那就是财布施本身不够圆满,有的时候给予太多也会引发一个人的依赖性,让他失去自己成长的能力。但是法布施“垢少净多”,就是给予智慧的引导,利益是很大的,不良的后果很少。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法特别强调法布施的原因。

财布施可以让我们的四大诸根增长,让你的身体得到营养,生活得到照顾。法布施增长的是无漏的智慧、信仰、精进、禅定,还有七觉支、八正道,给予我们的是功德和智慧。财布施的果报在三界,法布施的果报可以出离三界。另外从法布施中可以生出财布施,还可以生出声闻、辟支佛、菩萨和一切的诸佛。所以我们会看到《八大人觉经》提倡,作为一个菩萨,在修财布施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开发自己法布施的能力,这个时候就需要辩才。

辩才有四种。一是名词概念的掌握。讨论任何一件事情,首先必须要做的,是厘清概念,就像我们上午讲到了苦空观,什么是苦?你要把苦的概念厘清,佛教的苦的概念跟世间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我们说空,空的概念“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中无色”,这里“空”的概念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厘清概念很重要。

第二是要能够安立内在的义理。我们讲到一个概念,不是为了谈论这个概念本身。厘清概念是为了表达它所显示的规律。因为佛法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它的理。我们为别人说法,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达背后的理,所以对于义理要通达。

第三种就是要通达语言,你要用别人能听懂的话。比如说他是美国人,你要懂他美国的语言,要了解他的方言和他说话的内在逻辑;第四叫做“乐说无厌”,有了前面的三种,你能够厘清文字概念,能够把握住里边的义理,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传递给对方,对方能够吸收、能理解;第四是什么呢?还要乐说无厌。就是要愿意去传达,而且不会疲厌的广大发心,有一种乐趣,乐在其中。拥有这四种辩才,我们对于众生的引导就会非常的殊胜。

我们要想教化别人,自己就要拥有足够通达的智慧,要“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最后“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我们就可以给予众生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法的礼物,智慧的结晶。“教化一切,悉以大乐”,让他们可以成就最上的安乐,就是解脱的快乐和成佛的快乐。

在佛教里面认为快乐也有很多种。有美食是不是觉得很开心?一天忙碌的工作结束了,可能你想好好的躺一下,听一首音乐,看一个精彩的电影,这也是一种快乐。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快乐呢?除了物欲的快乐之外,慈悲喜舍也是一种快乐,拥有爱心也是一种快乐,这是一种奉献的快乐。所以当父母为孩子做了一顿丰盛的食物,看到小孩儿吃得很香的时候,会由衷的产生一种快乐,这种快乐不是来自于享受,而是来自于奉献,特别是你奉献的过程满足了对方真正的需要,你会有种格外愉快的感觉。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快乐呢?还有就是放下的快乐。有时候,得到是一种快乐,放下也有它的快乐。比如说一场考试要来了,你非常的紧张,非常焦虑,特别害怕,然后你也是全力以赴。考完以后,在录取通知书拿到手的那一个刹那,怎么样?你通体放下,这件事情再也不牵挂了,再也不困扰你了,在这个时候你会体验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放下、舍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当我们放下一个烦恼,放下某一个执着,勘破了某一种困扰,每一个过程里边你都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轻松感觉。这就是出离带来的快乐,不执着带来的快乐,放下带来的快乐。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了呢?还有的,禅定也是一种快乐。当你的心安定下来,缘取善所缘,没有杂念,你会体验到禅定的快乐。很多人念佛念到心无杂念的时候,内心无比的愉悦,远远超过了普通的娱乐。除此之外,解脱也是一种快乐,因为断除烦恼而产生的快乐,这种快乐超越了世间的快乐。成佛之乐在一切乐里面是最殊胜的。

所以在佛法里边,我们会看到给予众生快乐的方式是很多很多的,可以享受到的快乐也有很多。菩萨要给予众生的都是“大乐”,最美好、最圆满、最清净的快乐。所以作为一个菩萨也是非常殊胜的。但是我们要想能够这样去利益众生,前提是我们自己要好好的学习,所以要“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我们每一位父母可能都是菩萨,都想给予自己的孩子最好的。那么作为一个父母,也需要广学多闻,不断增长自己的智慧,有丰富的生命体验,了解更多,我们才能给予更多。同样的,菩萨是众生的父母,看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孩子,所以为了教化众生,菩萨不会放弃自己的广学多闻。

我们讲到了三种认识,第一个是对多求、贪求的警觉;第二个是对于懈怠心的警觉;第三是对愚痴的警觉。愚痴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一个人的眼界、认识和对世界的体悟缺乏,会给我们带来局限,所以一定要不断的去开拓和提升自己。

录音整理 | 法理    排版 | 智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