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戒幢讲堂 | 出离心 (一)

戒幢讲堂 | 出离心 (一)

发布日期: 2023-06-19 浏览量: 3,613 次浏览

“出离心”是解脱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修行者在没有成就阿罗汉前都是要具备有出离心的。讨论出离心会帮助我们真正认识解脱道。认识出离心,成就出离心,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成就解脱。“出离心”的修法在藏传佛教里比较受重视。当代的南传佛教就是解脱道,它不需要特别去强调这个概念。汉传佛教传统的宗派重菩萨道,不太重点谈出离心,现在的根机也不如古人,所以在当代中国大乘佛教的背景下,应该注意“出离心”及其修法。

一、出离心的界定

什么是出离心?认识到三界是苦,希求解脱轮回的心,即是出离心。像佛经里面说的“三界火宅”,我们能感觉到三界没有安逸舒适的地方,就像生活在着火的房子里一样痛苦煎熬,要尽早出离。在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里,他对出离心有一个界定:“于诸轮回诸盛事,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就是说,我们对世间的名、财等都没有希求之心,没有欲求心,不去追求它,时时刻刻想要出离,这就是出离心。当然,其实我们是很难做到日日夜夜、时时刻刻都要出离,但是宽泛地说,我们厌离轮回,希求得解脱,这个心就是出离心。

二、中印文化的差别——重世俗与重出离

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可两个古老的文明有所差别。印度传统文化重宗教,重出离,而中国儒道文化重世俗。
(一)儒家、道家文化
儒家提倡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它的主旨,所强调的是入世。像《大学》里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道家文化里有“羽化成仙”,从佛教来看,“成仙”最多也就是达到天界。所以还是在三界里边,在世俗里边。所以,中国文化中的儒、道文化还是偏重世俗的。

儒家和道家思想里面有没有出世的成分呢?也是有的。比如儒家也说:“存天理、灭人欲”,也有出世的内容。道家说“与道合一”,当你与道合一的时候,也没有世间的杂染在里边。虽然说道家也有出世的成分,但比如说他们求成仙,还是在世俗里边。所以大体上来说,儒家和道家还是偏向世间的,比较重世俗的。

(二)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不同,它是比较重出离世间的。佛陀在世的时候,印度的宗教非常发达,有九十六种外道。现在的印度,宗教也是比较发达的。比较早期的典籍,如《奥义书》里,就说了解脱的内容。像其中较早的《广林奥义书》4-4-8中说:“智者,即梵的认识者,在身体衰亡后,直升天界,达到解脱。”也就是说,印度宗教也是讲出离轮回、讲解脱的,只是在见地上和佛教不同。他们认为,由“梵我合一”而达到解脱,只是佛教并不认同这是最终的解脱。他们只是在某种境界里,在某种天界,或成为梵天,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其实都是没有达到最终的解脱,没有出离三界,只是达到天界而已。所以对解脱的理解不同。佛教就用一个词叫做涅槃,其实就是解脱。所以印度文化本身是比较重出离、重解脱的。

印度河流域文明最早发现于哈拉帕(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因而也被称为哈拉帕文化。一般认为,哈拉帕文化存在的时间为约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1300年时期的古代文明。它是一个科学的测定,就是大概在这个期间。这个时间比我们中国的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还要早。这种文化被认为是印度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所创造的。现在能看到此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些图章,图章上有一个人或者神在打坐,腿是盘起来的。就是说,在印度很早的时候,就有禅坐的传统,就有求解脱的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在去印度会发现,当代印度的宗教仍然很发达。我去过印度两次,我在斯里兰卡学习过较长一段时间,斯里兰卡也有印度教的寺院。印度、斯里兰卡的文化都是很重视宗教、很重视解脱的。

三、集体无意识

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是有差异的。中国的儒家,一般来说,中国人不把它当成宗教,只是叫它做“儒家”,当然,国外也有把儒家称作“儒教”的。而印度一直重视宗教。讨论两者文化的不同,想说明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中国人生来还是比较重视世俗的,我们会被生活中的大环境所影响。印度人就不一样。当然,印度人在信仰印度教、信仰宗教的时候也会重视世俗。我在斯里兰卡看到70%—80%的民众都是佛教徒,还有印度教徒,但是他们信佛跟中国的普通老百姓的信仰层次差不多的,他们到寺院去参加活动、去布施,也希望今生能够得到好的福报,真正求解脱的人并不是特别多。但是,我们也知道,他们宗教文化是非常发达的。比如说像缅甸,现在也有很多的出家人;印度有很多印度神庙,他们都是讲解脱的。虽然说不如古代那样宗教兴盛和宗教理解深入,但是至少我们看到它的传统跟我们是不一样的。在印度、在斯里兰卡,他们有些人生来就是信教了,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信教的。信教的话,出世的成分是比较多的。虽然他们自己的侧重点在哪里都不一定,但是至少他们这种宗教的氛围,这种出世的氛围是比我们要强烈一些。

我在出家之前,我跟我父亲打过电话说明想出家的意图。电话中我父亲跟我说了些儒家的思想,大概的意思就像我这里引的几句话一样。儒家的经典语录他背得还是蛮多的,这令我很吃惊。我父亲虽然是语文老师,对传统经典,我觉得他未必特别熟,但是在电话中他就跟我说儒家的语句,我想他怎么背得这么多,他也不是听我说要出家后,去查资料的。他在电话中就能够跟我说一些儒家的传统思想,就说我出家跟我们一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跟我们的传统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孝经》里面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你要是孝顺的话,你的身体、头发都不要舍弃,这是来自父母的,你不要剃头,这是孝的开始。比如《孟子》里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这种观念、这种语句我们都听过,说起来我们也都知道,并不以为然。但是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很多居士是信佛教的,他也希望别人的孩子出家,但是你说让他自己的孩子出家,他未必愿意。就是说,中国人内在是有儒家意识、儒家观念的。他学过儒家思想也好,没学过也好,他的内在,在潜意识里边,多多少少都会有这种观念,它是无意识的。这跟西方文化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说,很多中国人希望生男孩,那跟“无后为大”还是有关系的。你说他学过儒家文化,他其实也没学过,但是他会有这种观念,这是祖祖辈辈传续下来的。这与西方人的观念不同,包括现在的日本人,他们觉得孩子好像也不是那么重要。像中国人生孩子、养孩子,都会想着这个孩子长大以后要读书,还要结婚,还要给孩子买房子……像西方,父母应该是不管这么多的,管你读完高中就差不多了,你读大学的话有的父母会支持,有的父母就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像孩子结婚了,父母是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的。所以,中国与西方在文化观念上是有所不同。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一个说法,叫做“集体无意识”。那我们也可以把 “民族”放进去,叫做“民族集体无意识”。就是说,一个民族里面是有文化共性的。比如说,你在中国,在汉文化圈,儒家观念是根深蒂固的。虽然有时候表现得明显,有时候表现得不明显,但是都是一种无意识的。像我父亲那样的,你说他学过多少儒家文化,其实也没有。因为他是学唯物主义的那一代的,读是读过,学是学了,但是跟古代人学儒学还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会根深蒂固地认为,作为孩子,你还是要结婚生子更好。我们是要看到我们文化里面的优势,比如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入世精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儒家文化里边,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边,我们的集体无意识里边,是不重出离的,这可以说是一种“缺陷”。

四、汉传大乘佛教不重点谈出离心

中国佛教有八大宗派,都是大乘佛教。中国某些区域一度流行毗昙,流行《俱舍》,毕竟不是很兴盛。除了密宗,汉传佛教的其它宗派重视解脱道出离是不够的,这与中国的儒道文化、中国社会比较重世俗有点关系。中国佛教跟南传佛教(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的佛教)是不一样的,南传佛教就是讲解脱道,重出离心,所以南传佛教不用去谈出离心这个问题,至少不需要重点去谈这个问题。

中国汉传佛教重菩萨道。像唐代,中国佛教大谈特谈各种大乘观法——“一心三观”“一念三千”“四法界观”,讲顿悟成佛,讲解脱道的是不多的,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视。当然,古人根机好,能够修得很好,能够解脱烦恼,古代的中国佛教是不需要重点谈出离心的。汉传佛教留存到今天,我觉得我们多数人的根机是不如古人的,修行的环境也没有古人那么好,所以我们把出离心、把解脱道提出来,特别去修解脱道,讲四念处,讲有余涅槃,讲更为基础的解脱道,是有这样一些背景的。我们现在学习大乘佛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去讲解脱道、出离心。因为作为一个菩萨,你的烦恼不能解脱,也是会比较苦恼的。中国佛教讲的境界很高,如顿悟成佛,但是我们其实又很难很快地顿悟成佛,修行就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

如果你能够言下大悟,能够顿悟成佛,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大悟的同时就解脱了。大乘行者顿悟佛性名为见道,他的智慧会比声闻的初果高。他同时也会具备解脱功德,会解脱烦恼。但是多数人是很难一下子开悟的,所以在我们今天修学的时候,可以重视解脱道,可以去修出离心,可以留意一下南传的内观禅法,包括汉地《俱舍论》的修法,重视解脱道。

中国的大乘佛教是将解脱道融摄进菩萨道里边来,你不能说它不讲解脱道。比如说禅宗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死这件事情是很大的,要解决生死的问题,解脱是很重要的。禅宗的顿悟,包含着解脱道。我们要看到中国大乘佛教传统的长处,也要看到在这个时代它“不足”的地方,如不那么重视解脱道,于是我们可以学习一些新的东西,如南传佛教之解脱道。我们要看出我们本身有什么问题(如不重视出离心),我们的问题有时候是集体无意识的,并不是我们有意造成的,并不是我们学习来的,可以说其实就是前世带来的,我们集体都会有这种观念。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共业。

(未 完 待 续)
……
讲座:海慧法师

录音整理 | 果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