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深明事义的人应具备的15种品质

深明事义的人应具备的15种品质

发布日期: 2024-09-19 浏览量: 100 次浏览

(本文讲于2023年夏)

三个月的安居策修已经过去半个月了,在这个时段里我们安身安心,精进办道,如果能够有非常好的身心状态,能在法上不断的进步,那是非常有意义的。今天晚上跟大家分享的《应作慈爱经》,对于我们目前还是比较应景的,这部经也是在一次结夏安居的过程中,佛陀为诸比丘所开设的教法。

那是在一次夏安居的时候,一群比丘向佛陀请示他们应该在哪里安居,后来他们就找到了一个地方,是在一个森林里面,环境非常优美,也非常寂静。比丘们来到这个地方,就开始精进地用功办道。但是因为在这片森林里面,原来有很多非人、树神安住在这里,比丘们的到来,或多或少给它们带来了打扰,它们不得不从树上下来,它们就对这群比丘起了嗔心,制造出各种违缘。比丘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动静,闻到一些不好的气味,看到一些幻象,晚上睡觉受到惊扰,他们没有办法很好的安身安心。

当到布萨诵戒的时候,他们去见佛陀,就显得容颜憔悴。佛陀当然观察到了缘起,但还是问他们发生了什么原因:你们好像都这么憔悴,没有感觉到法喜?比丘们回答说:我们在选定的这个地方安居的时候,听到了各种声音,感受到幻象,睡眠受到了打扰,没有办法安住,所以大家都变得很憔悴。这个时候他们就问佛陀:是不是我们选的地方不对,不适合我们安居呢?我们需不需要换一个地方?

佛陀告诉他们说:“你们现在安居,没有比这里更适合你们的地方了。在精进修行的过程中违缘这么大,是因为你们在过程中缺少了一项很重要的修行。”在这个时候佛陀就为他们开示了这一部《应作慈爱经》,教导比丘们修习慈心,向周边的一切散布慈爱。比丘们得到这个教法之后,回到了他们修行的丛林。在那里他们打开自己的心门,向周围的一切众生散布慈爱。果然,整个森林里的氛围不再阴森恐怖,而是变得非常祥和,寂静,喜悦。他们整个身心都获得了非常好的调整。在这一次的夏安居里,很多比丘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获得了证悟。这就是《应作慈爱经》的背景。

直到今天,这部经在整个上座部的佛教里,还是把它跟《大吉祥经》《宝经》和《蕴护卫经》放在一起。被称作护卫经。认为它可以守护修行者的身心吉祥,修行顺遂,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这部经由十个偈颂组成。开始的部分用了两个半的偈颂,佛陀教导弟子们应该从十五个方面来培养十五种品质,来调整我们的身心状态,调整我们的心灵品质,然后修习戒定慧三学。最后用三个半的偈颂,把一切众生分为七种不同的组合来散播慈爱。最后一个偈颂,佛陀教导以慈心禅为基础,进一步修习出世间的戒和智,证入圣果,超越轮回。

这样一部经典,虽然说只有十个偈颂,但意味深长。对我们作为一个修行者,不管是身心状态的调整,还是如何来修习戒定慧三学,都提出了非常好的指导。

在经文的最开始,说到“深明事义、诸根寂静的人”,所谓“深明事义、诸根寂静”指的是这样一位佛弟子,他通过听闻教法,如理思维,以世间智——这时候还没有证悟,但是因为了解了教理——他能够知道涅槃寂静的境界,为了善巧地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他发愿修行戒、定、慧三学。

对于这样一个深明事义、诸根寂静的人,佛陀说他应该具备十五种品质,应做到:有能力,正直,非常正直,易受教,柔软,不自大,知足,易护持,少事务,生活简朴,守护根门,智慧,谦虚,不执着亲友,不以恶小而为之,免遭智者谴责。

这两个半的偈颂,佛陀讲了十五种品质。我们看到,在很多教授禅法的佛教典籍里面,比如天台止观一般都会说“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修五法”,作为禅修前的一些准备工作。我们过去说“具五缘”,包括了“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亲近善知识”;然后诃斥五欲,对治五盖,调整饮食、睡眠,身体、呼吸和心——调身、调息、调心。而这部经没有说这些,它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探讨,本经更重要的是强调一些心灵品质。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想非常好的修习禅法,我们要想能够真正的打开慈心,那就需要培育这十五种品德。

如果我们缺少了慈心,我们内在的嗔心就会比较炽盛,对我们的人际关系、身心健康还有我们的修行,阻碍都很大。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很多同学可能都会有这个体验,有的时候我们想把慈心修好,但是却觉得不容易生起慈心。为什么呢?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些品质,没有刻意的去培育某些方面的心性,所以我们在修习慈心的过程中会阻碍重重,遇到各种违缘。


“有能力”

这十五种的品德,第一种就是“有能力”。什么叫“有能力”?一位真正善巧的禅修者,他是必须要有一定的能力的,那么这个能力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在我们的经文注解里面,它最主要讲的是五个方面,被称作五精进支:

第一就是对佛法的正确的信心。很多人来学佛,可能不一定具足恰当的信心。即使进入了佛学院,学了一些教理,但是扪心自问,我们对佛陀的信心、对法的信心,到底是怎样的呢?是不是非常非常的具足?是不是已经渗透到我们的内心最深处了?在《应作慈爱经》里面,把对佛法的一种非常深刻的信心和信念列为“有能力”的第一个条件。

一份深刻的信仰实际上是能力的标志。有一些世间人他没有足够的智慧,可能所追求的都是世间圆满,但是“世间圆满”,不管是追求的是欲望,还是财富、家庭,实际上都是无常的,它们在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系缚,带来了烦恼。这一点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智慧能够领悟到的。如果对佛法缺少了真实的信心,对这些世间法就会过于认同。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盲目的信仰,他对佛法的信心不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对真理、对生命深刻认知的基础上,这样的一种信心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盲目的,会导致我们的修学出现种种偏差。所以能力的第一项就是对佛法有正确的信心。

第二能够守护好自己的健康。在这里把健康放在能力的第二个位置,就是说一个有能力的修行者,他也要有能力守护好自己的健康:生活作息规律,懂得吃合适的食物,该睡眠的时候睡眠,该修行的时候修行,护持好自己的健康也是能力的一种标志。

第三就是不狡诈、不虚伪,如实表露自己,那就是能力的第三种。他能够在生活中,在一个道场中,能够非常从容、非常真实的做自己,不是活得很复杂、很虚伪,不用费很多的心机刻意的去扮演一个自己、伪装一个自己。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高的心性,他能够非常从容、如实的成为自己,不狡诈也不虚伪。

第四项就是精进。有足够的精进力,能够众善奉行,对于闻思教理和修行都有足够的动力去做,不会陷入到懈怠和放逸之中,不会让时光虚度。

第五个能力要素就是睿智,具有深刻的智慧。在佛法里面,智慧的一个特征就是能够懂得抉择和取舍。对事理能够看清的人,才具有取舍的能力。

如果我们具备了这五种精进支,对佛法有深刻、正确、深入的信仰,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健康,可以不狡诈也不虚伪的表露真实的自己,能够精进,还足够睿智,这就是一位有能力的修行者。这是十五种品质的第一种,“有能力”。

正直和非常正直

第二种和第三种叫做正直和非常正直,佛法里面也特别强调了“直心是道场”,一位真正的修行者他的心行是比较纯粹的,没有那么复杂曲折。这种正直需要增上戒学和增上心学的支持:在戒学方面有一定的守护,有一定禅定的定力,就比较容易做到正直。非常正直需要增上慧学的修行,对真理、对佛法有深入的闻思修的熏陶,才能做到第三种非常正直,这个时候他已经能够去如实观照,常常能够看到真理,看到事物的真相本质。在这个阶段所能做到的正直,叫做非常正直。

易受教

第四个特征就是易受教。什么是易受教呢?指的就是没有那么顽固。有的人很难去吸收一些教法,比较固执,或者说心地缺少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能够从善如流。这样的话对于修慈心或者证悟佛法就会比较困难。一个禅者要有真正好的品质,有一颗非常开放的心,能够接受正确、理智、合理的教导,去除掉顽固、自我封闭,善于学习,善于吸收法义。

柔软

第五个品质就是柔软。在身、口、意三个方面都是温文尔雅的,不粗鲁、不刚强。不光是身体的柔软、语言的柔软,还有心性的柔软。这样的一个人他有愉快和友善的品质,是非常适合修习慈心的,而且他修习一切禅法都比较容易安住。所以我们也要常常的去培育自己柔软的品性。

不自大

第六个品质就是不自大,一个骄傲自大、我慢很强的人,就会导致修行难以进步。所以说放弃一种很强的自我感、自我中心,能够开启一种温和的、尊重的、开放的心态,这样就非常有益。

知足

第七个品质就是知足,所谓的知足常乐。作为一个禅修者,他应当满足于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对衣服、食物、卧具,包括我们的住处还有医药,这几个方面都能够感到满足。我们现在在丛林里面结夏安居,道场也给了我们非常好的护持,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其实没有那么匮乏。一种知足的心态会让我们的心性变得非常的轻松。如果不知足的话,我们就会有一种焦虑感,非常忧虑的去寻求想要的东西,找不到就不开心,即使得到还想要更多,那就会破坏我们修行的意乐,阻碍禅修的进展。

易护持

第八项品质就叫易护持。这个人很好照顾,对别人所提供的任何东西感到满意。我们生活在丛林里,修行者之间需要互相的依靠和信赖。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是一个容易护持的人,别人不管怎么来照顾我们,我们都是内心欢喜的,能够非常随缘的接受他人的供养。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其实是很轻松的。如果一个人难以护持,比较挑剔,别人怎么来照顾自己都照顾不好,达不到自己的要求的话,那就会比较烦恼,慈心就很难生起。

少事务

第九就是少事务。把自己的责任做到位,不该管的不管。在丛林里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但是不要过于多事,避免过多的谈话和没必要的人际交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修行提升上去。所以一个好的修行者需要少事务,不是必要的东西可以不做。

生活简朴

第十就是生活简朴,过一份简单的生活。记得以前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济群法师经常跟我们讲修行者应该是生活简单,思想简单,人际关系简单。他其实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份简朴的生活,会让我们非常的轻松。

守护根门

第十一就是守护根门。要诸根寂静,对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给予恰当的守护。

 

拥有智慧

第十二就是拥有智慧。通过听闻、阅读、讨论,还有深入的思考,在生活中去观察,获得佛法的正见,掌握学修的方法和善巧,我们就会拥有智慧,要善于学习。

谦虚

第十三项品质就是谦虚。不粗鲁,在身、语、意三个方面都非常温和有礼。

不执着于亲友

第十四不执着于亲友。对于自己的亲友、家人、信众不产生过多的贪爱,保持一定的合理距离,以免不必要的交往和执着。

不以恶小而为之

第十五不以恶小而为之。即使极小的过失也尽力避免,以免遭受智者的谴责。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十五个方面:有能力、正直、非常正直、易受教、柔软、不自大、知足、易护持、少事务、生活简朴、守护根门、拥有智慧、谦虚、不执着亲友、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就具备了非常好的修行品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发愿:愿一切有情幸福、平安,愿他们内心安乐。

“所有有生命者,或强或弱,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或粗或细,或可见或不可见,或远或近,或已生或有待再生,愿一切有情安乐!”

在这个时候把我们的慈心散布给这个世界的一切众生。不管他们是强大的,是弱小的,是粗的、是细的,是可见的,是不可见的,愿他们安乐。

然后发愿遮止三种行为:“不欺骗他人,也不在任何地方轻视任何人,不让彼此出于愤怒与厌恶互相制造痛苦”。我们要遮止三种行为,第一就是欺骗;第二是轻视他人;第三出于愤怒和厌恶互相制造痛苦。

“犹如母亲用生命保护孩子,对一切众生散播无限的慈心,把无限的慈心散播到整个世界,无论上方、下方及四方,无障碍、无怨敌,无论站立、行走、坐着、躺卧,只要不昏沉,皆应培育此念,这就是他们在此所说的梵行的生活。”修习慈心,是行、站、坐、卧中,任何时候都可以去修习的。

“不执着邪见,拥有戒行,具足智见,调伏对诸欲的贪求之后肯定不会再投胎。”如果我们在修习慈心的基础上,进而去修习智慧,开发我们的见地,拥有戒行,调伏对诸欲的贪求,就可以证入究竟的圣果。

当佛陀为诸比丘介绍了《应作慈爱经》之后,他们就依着这部经修行,回到了森林里,对众生散布慈爱,整个环境的空气和氛围就变得非常之好,他们获得了非人的守护,在安居期间获得了非常好的成就。

我们这一次也是一个非常殊胜的缘起,又一次结夏安居,我们大众每一位都可以重新调整一下我们的身心,真正的把自己身心里的正能量打开来,对世界开放,对一切众生开放。慈心不一定都是要嘴里默诵祝福词才是慈心,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对这个世界是不是有一份关怀、一份友善?我们对他人、对身边的道友,对周围的一切众生是不是真的愿意给予慈爱和祝福?如果我们都能够把我们的身心、语言调整到身业慈、语业慈和意业慈的状态,相信一定会感召非常吉祥的氛围,受到人和非人的喜爱和守护,在修行上获得非常好的进步和收获。

这就是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的《应作慈爱经》,供养大众,愿吉祥安乐!

录音整理 | 惟珞 排版 | 智畅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