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生命关怀落实到义工行中?(全文)
发布日期: 2025-04-29 浏览量: 144 次浏览
义工又称为法工,法工就是法的工作者,所以义工不仅仅是干活、做慈善,同时也是佛法的实践者。
在实践义工的过程中,怎么才能够更好地弘扬佛法,利益大众?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对治烦恼,消减障碍,增长我们福德和智慧的菩提资粮?我相信这是在座的诸位经常思考和践行的重要课题。过程中考验的是我们的教理水平和实践能力,就是对佛法的教理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了?对我们来说,佛教的教理和思想,只是一个理论概念、一种说法,还是一种生命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活出来?
义工行的生命关怀之道,既是关怀他人,也包含了自我关怀,是自利和利他的综合体现。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我是来做服务的、来奉献的,实际上我们在利他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利。自利利他并不矛盾,反而能够互相增进。这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还是真实的生命体验。
此时此刻,我们先一起来做一个观想。大家可以闭上眼睛,调整到一个舒服的坐姿,做一下深呼吸,静一静心。等到心静下来了以后,就可以观想面前有一个小动物。这个小动物非常的柔弱,甚至有点可怜巴巴的、很无助,又冷又饿,慌张又害怕,找不到家的样子。看到这样一个小动物,它可能很需要我们帮助。
这个时候,体验一下假如我们用很粗暴的态度对待它,把它推开、对它大声呵斥,很凶地对待它。当我们在相像中这样对待它的时候,可以体验一下自己的身和心的感受是什么?心是越来越松,还是越来越紧绷?我们身体的感觉是紧的还是松的?
假如我们换一个方式,用一种非常关怀的方法,用一种充满爱心的方式对待这只可怜的小动物。好像我们在告诉它:“别害怕……我来帮你……”我们给它拿来食物和饮料,让它能够咕噜咕噜地喝下去解渴,让它能吃饱。我们帮助它找到回家的路,让它可以有地方去,感受到安全。
我们轻轻地爱抚这个小动物,帮助它放松,告诉它:“我在这里,别害怕、别害怕。”我们不断地给予它帮助和关爱,并且祝福它。当我们这样来关怀这个小动物的时候,看看我们自己的身体和心,感受是怎样的?你的心是越来越放松、越来越安定,还是越来越动荡紧张?我们的身体有怎样的变化?
想象我们不断地给它各种关怀,给它吃的喝的,为它带来温暖,帮它擦干身体,带它回家。当这个小动物得到了帮助,它的痛苦减轻了,身心变得安乐和快乐,这个时候感受一下我们自己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我们现在做个深呼吸,就可以结束这个观想了。
大家刚才有什么变化吗?可能很多同学会发现,当我们对这个小动物很凶,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的身心也会变得很紧绷,甚至有些同学会觉得很难受,不喜欢这样的一种观想和感觉。
而当我们去关怀这个小动物,帮助它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身心很舒服,给它的越多,让这个小动物越快乐,自己的身心就越温暖、放松。甚至有的同学会想尽量的多给它一点,因为给的越多,自己的身心就会越安乐。
通过这个对比的观想练习,我们就会看到,这就是佛教讲的利他即是利己。它不是一个空洞的道德要求,不只是一个理念,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智慧。我们必须去关爱他人,才能够提升我们的正能量,力量才能回馈到我们的身心里来。我们一下子就放松了,会感到安定、温暖和光明。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会体验到一种感动,会觉得有一种美好绽放出来。
我们的义工行也是这样的。我们服务的对象有一部分可能是老人和孩子,大部分可能都是成年人,但是他们其实也像观想中的小动物一样,有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紧张,来到寺院的陌生环境,有种种的不适应、不方便,需要帮助、安慰和关怀。
当我们向他们打开身和心,给他们关爱的时候,其实也温暖了我们自己。所以义工行不仅仅只是干活、只是奉献。我们要非常深刻地理解这个道理。这样在做事情、接人待物时,感觉就不一样了。我们就能够不断地从利他行中收获滋养,回馈到我们的正能量。我们的福德和智慧也会不断地被开发出来。
这就是我们首先讲到的义工行的生命关怀之道,它不仅仅是关怀他人,也包含了自我关怀,它是自利利他的综合体现。
接下来的讲座就围绕着“如何利他”、“如何自利”这两个话题展开。
义工的利他行,无非就是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陪伴,第二是服务,第三是引导。
一、“陪伴”
首先给大家讲义工行“陪伴”部分的内涵。
什么是陪伴?
我们身处在道场,护持一个法会活动的时候,我们自己就是道场和法会活动的一部分。千万不要认为开法会,这是西园寺常住的活动,是法师们带领,我们来帮忙护持。其实不是。当我们来护持一个活动的时候,我们本身就是这个活动的一部分,要有这样的意识。
这种陪伴就是一种“在场”,与大众、道场、法会一体的感觉,我们不是旁观者。当参加这个法会的那一刻,一定要意识到,我们本人就是这个法会的一部分。这个时候,我们是在的,把道场视为自己的心灵家园,就像我们自己的小家一样地爱护和照料。
对来到寺院的香客、信众、学员,也不要有二元对立。我们是提供照顾的,他们是被护持的对象。不然这个时候,就是一个“有能、有所”——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二元对立,那可能不知不觉中已经划出了一条界限。
我们在家里跟家人不是二元对立的,是一体的,会有一种一家人的感觉。所以,你为家人做饭的时候,不会觉得“我在为你们做饭”。打扫卫生,你也不会觉得“我是在为我的家人打扫卫生”,因为这就是我自己的家,我为我自己做事情。
同样,我们在这个道场里,包括对香客也好,信众也好,学员也好,都不是二元对立的,这就是一种心的开放性。就像此时此刻,虽然我坐在这里给大家做讲座,但是在我的心里,我跟大家也不是二元对立的——好像我是讲课者,你们听我讲课,其实不是,我们是在一起的。
此时此刻这个空间的氛围,就是我们大家在一起的一个空间和场合。你们的状态,愿意听、不愿意听,感兴趣、不感兴趣,其实也是这个法会的一部分,也是我讲课的一部分。如果大家很爱听,那下午的氛围就好;如果大家不爱听,很烦躁很反感,我再怎么努力,这个氛围也不好,这是我们共同的空间。这就是家人一样的一体的感觉,这就是陪伴。
有时候一句“欢迎回家”,就能让彼此有一种亲切感和放松,瞬间感觉就挺好。这也就是我在讲课一开始说,大家放轻松一点,今天其实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培训——虽然名字叫培训,我们也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来体验,这样我们就觉得很轻松了,不用太拘谨。法师在讲得过程中,大家也可以跟着思考、回味,有想法也可以互动,这些都是可以的。
“陪伴”的第二个意义,意味着我们是别人的体验和感受的一部分。
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不把别人看作二元对立的一方,对方跟我们是平等的,是在一起的。我们跟道场、跟整个的活动、跟所有人是一体的。另外,我们也要意识到,我们也是别人体验和感受的一部分。
信众们来到寺院,他并不仅仅感受到西园寺的佛像很庄严,猫咪很可爱,面条很好吃,也包括我们整个道场的义工们。他们也能感到来到西园是很不一样的:义工们用非常礼貌的方式来引导,对大家微笑,提供了恰到好处的帮助。他们就能够感受到我们在座的诸位所呈现的人文精神。义工给大家带来的观感和内心感受,也是他体验的一部分。
如果环境很美,但是义工很凶,他也感觉不好。哪怕环境简单一点,就像大家坐在这个仓库改造的房间里,但是我们脸上有笑容,身心是安详的,大家互相都比较尊重、客气、柔和,那你也会觉得很喜欢这个地方。
所以如何通过我们义工的身语意、我们的精神面貌来表法,把道场的清净庄严,佛法的从容、慈悲和安详表达出来,这实际上对我们是有很高要求的。
我们要注意佛法跟世间法的不同。我们在单位里讲究的是效率,见的是成果,不管过程怎么样,你要把结果给我拿到手。不知不觉地就养成了雷厉风行的态度,速度要快、效率要高、嗓门要大、态度要斩钉截铁等等。但是在佛法的道场里面,我们所展现的气质、氛围,存在的方式是怎样的,实际上也是很重要的。
昨天教戒律的法师给大家讲了毗尼日用,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怎么用心,包括洗手、走路、做事情、看到东西,都跟我们的发心结合起来。戒律里有很多的要求,所以年轻的师父们在出家之后要有五年的时间不能离开依止,跟随师父慢慢的修学,养成一种僧格。什么是僧格?就是出家人所拥有的一种气质。戒律里边甚至不允许乱跑乱跳、大喊大叫,有很多的要求。
记得以前刚出家的时候,对寺院不太熟悉,性格也比较任性叛逆,不懂规矩。寺院是楼上楼下、依山而建。有时候有什么事情要喊师兄们过来,就懒得下楼,站在楼上哇哇地喊,说什么什么事情。然后老和尚听到了就出来,告诉我:要喊人就下楼,用轻柔的嗓音说话,而不是隔着很大的距离呐喊。因为可能其他的师父们在打坐用功,大嗓门打破了寺院的寂静氛围,会打扰他人静心。当时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才知道原来道场做事有那么多要注意的地方。
打板的时候,老和尚教我们,不能打的啪啪啪很乱,也不是东张西望的乱打,而是静下心来默念阿弥陀佛,配合着念佛的节奏来打板,这样听到的人也会感觉很静心。
早晚撞钟的时候,要先念一个偈颂:“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念了这个偈颂之后才开始敲,敲每一下都有一个偈颂,每一记钟声都要伴随一句祝福。愿世界和平、风调雨顺、众生平安……。后面再礼敬十方的诸佛菩萨: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这样撞钟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撞钟,一边撞,一边配合吟诵偈颂,一边观想把祝福遍满法界。我的一个师兄,正好在跟着钟声修一百零八拜,他当时告诉我,体验到法喜充满,感觉当下一幕好像在很早的过去生中曾经见过一样,似乎穿越了时空,有一种非常深的感动。这就是用心做事的效果。
佛教里边,做事情、做服务实际上都是把法融在里边。所以大家来到道场感觉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喜欢来寺院,觉得来寺院很清净,心很舒服,那是因为有法融在了其中。
大家在走路的时候,可以配合脚步默念佛号。或者我们修慈心禅的,就可默念祝福词:愿一切众生无敌意、无危险,没有心灵的痛苦,愿他们保持快乐!随时随地散布慈心。坐到斋堂,也可以内心观想:愿这个斋堂里的所有人无敌意无危险,愿他们没有心灵的痛苦,愿他们没有身体的痛苦,愿他们快乐。
当我们的义工们能够这样善用其心,把法活出来的时候,我们所服务的大众实际上也会有体验的,他们能感觉到很身心轻松,感受到心灵得到了滋养。虽然也没有特别的为他们说一些高深的大道理,但是他们的心感受到了。这就是佛法做事跟世间的不同。
包括我们大家此刻坐在这个教室里,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慈心散布开:愿参加这次活动的所有人无敌意、无危险,愿所有人没有心灵的痛苦,愿所有人没有身体的痛苦,愿大家快乐和通达!
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安住于慈心,走路、做事、扫地、听课,创造出友善祥和的氛围。就像前面大家做小动物的观想,慢慢的我们自己的身心也变得柔软、安定,对别人微笑的时候,自己的身心也温暖起来,我们的很多烦恼和动荡就会消失。
当我们自己安住于正念,安住于慈心,安住于念佛、念法、念僧的过程中,把自己与三宝光明的场能连接,我们就能带来法的示范和感染力。在这个过程中,一边干活一边修行是可以做到的。
当然需要指挥的时候,需要动脑筋的时候,不要急着入定。有的人修慈心修得快入定了,闭着眼睛就不想动了,会妨碍做事。在这个时候就要提起觉照,以正念正知为主。没有事的时候,就可以安住于善所缘提升定力。“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这就是非常好的状态。
有时候为了赶时间,也需要会跑步前进。但跑的时候不要很躁动地跑,可以心里标明出来“跑、跑、跑”,觉知自己跑的状态。搬东西,可以觉知“抬起、抬起……移动、移动”。打饭的时候,要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僵硬的还是柔软的;动作是连贯的还是不连贯的,有没有很焦躁;我们的面部表情是皱着眉头的,还是眉心舒展,脸有没有微笑。这些实际上都是我们有了正念正知之后可以了解的。这就是对法的安住,对身心状态的觉照。
我们做义工行,《入菩萨行论》一定要好好的学习。其中的“护正知品”、“发心品”、“静虑品”、“安忍品”还有“精进品”都非常重要。另外,也要把《瑜伽菩萨戒》好好的学出来。精通了这两部论,我们有了佛法的教理基础,才能把做事做好。
这就是我讲的“陪伴”。一是意识到我们自己是道场的一个部分,是法会的一个部分,不是一个外人,不是旁观者。其次是通过我们的身语意,把佛法表现出来。
二、“服务”
第二就是“服务”。义工工作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服务功能。
大众来到寺院,他对场所、生活设施、法会的流程、佛门礼仪和规矩这些方面都是不熟悉的。甚至有的人找不到洗手间在哪里,不知道找谁报名,垃圾去哪里倒,他们是茫然的、很焦虑,而且有无助感,需要帮助。这个时候,我们义工的重要功能就呈现出来了,协助道场和师父们做各种工作,为信众们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
义工的工作就是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我觉得“千手千眼”用在我们义工的身上是最恰当的。有的人身兼多能,一个人干好几份事情,还要关照到方方面面的事情,需要衔接和处理。大家其实就是把观世音菩萨的精神活出来了。当这样来体会自己的身份以及提供的职能,我们就会觉得很有意义,而且很重要,很必要。
义工工作是三种布施的集中体现。
财布施,这个财是指的内财,就是我们的体力、技能、时间、精力。
无畏布施,我们可能还要去安抚信众们;陪伴、帮助同寝室的学员们;大家互相之间还要鼓励,互相陪伴和支持。我们做义工工作时可能会受伤,会有心情不好,遇到挫折,这个时候互相之间给予安慰鼓励,倾听对方,把不开心说出来,被人倾听了,心里就舒服多了。
有时候一段事情忙完了,大家坐下来喝一杯茶。分享我今天发生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感想和收获是什么,这样的交流也是一种布施。这里有无畏布施,也有法布施。把自己的经验、感悟和所得到的收获做分享。自己有烦恼、有痛苦、有不安、有迷茫的部分,也可以说出来,得到同伴们的倾听、安慰和支持。我们在这个集体里面,知道我们不是一个人孤零零的孤军奋战,我们是有团队和同伴的。
这样的服务功能其实是在多方面体现的,所以它是财布施、无畏布施和法布施的集中的呈现。
我们义工行的服务过程中,有三点很重要:
第一,菩提心和大悲心是前提。
有了这种广大、真诚的发心,我们就会打开心量,我们的活力和热情就能绽放出来。不然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可能会想:“我干嘛要帮别人,我有这时间可以多刷一条视频。”这样可能就不想干了。假如我们发起了悲心,我们会想到:“如果我不来的话,可能这个岗位就缺人。缺人的话,大家就会很焦虑,会很无助的。有人来提供指引,有人能够给他们做培训,提供帮助,很重要。”
就像我刚才带大家做的这个小动物的观想一样。如果我们对大众有了爱心,知道帮助对他们的重要性,我们的悲心就会打开,活力就能出来,这样做事就不累。不然就会有一种内耗:不想做又不得不做,心就会冲突,能量就被自己耗掉。如果是自己愿意做,想要去做更多,心的能量就能绽放出来,那就不累了。
第二,智慧和善巧方便是保障。
我们光有悲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拥有做事的善巧方便,它是一种保障。要掌握各个岗位的做事方法和流程。不管在什么岗位,首先要精通本岗位的工作方法,对所有的做事流程都要精通,不断的去总结和熟悉,自己也可以列出一些思维导图。
有的人凡事都喜欢放在心里思考,脑子里不断地转,那其实很累。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笔记本打开,记下几个要点,瞬间心就有底了。
就像今天下午,常住安排我给大家做讲座,因为前面一个星期上了五天课,一直没时间准备这个讲座。想到下午要做讲座,还没想好要说什么,其实压力也很大的。
上午拍完活动合影照,我回到房间,坐下来,打开电脑先把之前心里闪过的想法敲出来,打了六个字:“陪伴、服务、引导”。写好了开头,后面思路就陆续打开了。“陪伴”底下我想到了“一……二……三……”,“服务”底下想到了什么什么,很快就写出来了,再摘录成一个PPT。正好到了吃中饭的时间,这个幻灯片做好了,发给活动负责人,这时候心就很轻松了。
其实做事情就是这样,掌握了做事的流程,把思路理清,说话做事就会有条不紊、胸有成竹,表现出从容安定、轻松自在的精神风貌,就不是那种焦虑得不得了的感觉。大家慢慢的要把这种感觉找到,其实真的都不难。毕竟很多的工作都是大家来做,大家来分担的。
任何事情只要安排好就不用慌。我记得小时候去车站坐车,车子一到,所有人都在跑,然后往上挤,一副特别慌的感觉。因为能不能有位子很不确定,心里没底。现在就好很多,我们去坐高铁、坐飞机,基本上不会有人跑,特别是坐飞机,大家都很从容,因为大家都知道有个位子在等自己。跑与不跑,其实都有位子在,只要在规定时间到达,一点都不需要慌。
智慧和善巧方便是保障,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去学习。“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把准备工作做好了,做充分了,临场到了岗位上,我们就很轻松。
平时我们要善于学习,也可以多祈请三宝,加持增长我们自利利他的能力,让自己和一切众生有更多的收获和提升。与三宝相应,打开了心量,智慧渐渐得到开启,做事情也就特别的顺畅。
第三,自觉觉他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我们做的所有事情,目的都是为了大众在法上有收获、有提升。一切都围绕着众生能够成就善根,能够离苦得乐。如果我们非常清晰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找对频道。
在法会上,有时候法师来了,大和尚来了,我们做引领和维持秩序的义工们可能就会一下子就紧张起来。其实这是不必要的,我们可以很从容的来做迎请等方方面面的事情,也不要害怕师父们生气或者大和尚不满意,其实我们的大和尚是很慈悲的,师父们也都是很包容的,不会有什么意见的。
所以我们的注意力就不要过度放在师父们身上,应该多放在营员和信众的身上,关注到他们的状态,从从容容的把大家照顾好。就算他们有时候有一些不礼貌,不懂规矩,我们也不要情绪失控,大喊大叫。我们要用一种坚定温和的态度控场,也要原谅他们有做不到的地方。我们要相信师父们是很慈悲的,佛菩萨是很慈悲的,这样想我们的心就会轻松一些。
不然的话,如果我们负责的是纪律,就会压力特别的大,特别的焦虑。但其实没必要,佛菩萨是慈悲的,不要担心得罪了佛菩萨,佛菩萨是不会被得罪的,不然就不会叫佛菩萨了。我们从从容容地去做好引导就够了,不要有完美主义,不要过于用力。过于用力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从佛法里边脱落出来,就变成纯粹的做事情了。纯粹的做事情,我们就会对自己不满、对大众不满,觉得我怎么今天做得还不完美,怎么又有几个人犯规了,我们心里就会挺不舒服的。
其实不需要这样想,因为娑婆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我们尽力就好,要接受这些不完美。核心是要看我们自己,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风貌,我们的言谈举止、处理事情,是不是让大家感受到一种佛法的人文精神,是不是充满了礼貌、尊重、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和从容智慧,这才是我们法的核心。一切都围绕着大家在佛法上的收获和提升,一切都围绕着众生离苦得乐和成就善根,我们就能法喜充满。
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对自己的所作所行,充满了意义感、价值感和成就感。一个法会结束,所有人都觉得挺开心的,有收获,大家脸上有欢喜、有笑容。这时候就会有一股暖流进入到自己的身心里来,我们的心里会说:“真好。”就会有一种“值得”的感觉,那么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有意义了。
时间本来就是拿来用的。你不用,时间也会过去,存也存不住,它就在不停的流淌。如果把时间拿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成就了大众的法身慧命,成就了道场的正法弘扬,成就了众生的欢喜,那这个时间就有价值,我们就会有一种“值得”的感觉。所以,也不要去吝啬我们的时间,因为不用它,它也在过去。有时候我们觉得来做义工太浪费时间了,但在家里可能倒在沙发上一刷手机就是两个小时、五个小时,时间很快也就过去了。但是价值不一样,意义不一样。
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三个方面去做,那每一次的义工行都会成为我们培植福慧资粮的殊胜修行。每一次结束,我们又会有一些新的感悟,又会有一种更上一层楼的生命体验。
渐渐的,不光是在道场里做事的状态越来越好,还能够把这种智慧带入到日常生活中。处理一些生活问题时,我们也更有耐心,思想站位也更高。家里孩子可能就会觉得,妈妈现在好像越来越有智慧了,在一起也越来越轻松。他能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我们带来的喜悦和自信的场能,让他感觉到安心,让他也不害怕未来。他知道自己也在成长,可以像妈妈一样活出一种生命的光彩。我们就会成为他们的榜样,带给他们信心。所以这是意味深长的。
三、“引导”
第三个方面是“引导”。
前来寺院的香客和信众,他们都带着一份信仰和虔诚来的。谁来寺院都是想来修福报的,想来进香礼佛,得到三宝的护佑,想接受到佛法。但是他们对道场的生活、礼仪规矩、管理规定都不熟悉。包括类似“该怎么拜佛”这样的问题,都会把他们弄的很懵。进大殿,不知道靠左要左脚先进,靠右要右脚先进,迈哪个脚都是不一样的,礼仪是很多的。
他们一开始做不到这么多,因为对管理规定不熟悉。就像我们禅修营,每次的“止语”规定是最难的,因为大家没有止语的意识和习惯,忍不住想说话。法工在,就安心打坐,法工一走就开始想说话了。但是结束的时候分享,他们又觉得“我不应该说话,浪费了一次静心用功的好机会”,又很后悔。
其实人都是这样,一方面不懂各种规矩,对管理规定不熟悉。另一方面,每个人还有自己的烦恼习气和执着。所以,我们在做事、服务、陪伴的过程中,并不都是和谐的。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各种各样的凡夫心行的爆发,甚至于发生冲突都有可能。
所以,及时恰当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怎么来处理这样的应急事件,发生了不如法的行为,怎么来对待出问题的人和事?我觉得有两点:
第一点就是心态。
在心态上不要有评判心,不要贴标签,不要做道德评判。假如一个人大年初一在寺院里大喊大叫跟人吵架,这个时候我们不要给他贴上一个标签——“业障深重、素质太低”。贴了这个标签,我们就会很烦他,生起嗔心,也开始对他大喊大叫,甚至动手都有可能。
那怎么办呢?首先要从缘起无我的角度,视之为因缘的显现。我们不要说:“这个人好差劲,素质太低”,可以先标明出来:“这个人在苦中”,意识到轮回是“苦谛”。不要把他标明为“自我”,而是标明为“五蕴”,处在苦中的、动荡的、烦恼的五蕴。视之为当下的因缘显现,先接受自己、他人、条件的不完美,然后再运用慈悲和智慧来面对、处理。
只要不贴标签,只要把他标记为“苦”,我们对待他的状态就会不一样。我们依然会很坚定的来维护道场的秩序,可能会告诉他说:“我能感受到你很生气,想要把你的愤怒说出来,想要评理。你可以把你的心里话告诉我,我来听听你是怎么看的。因为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要进来,我们可以先到旁边聊。”用一种非常稳定的态度带他离开。但是这种坚定里边没有敌意,不是为了惩罚,不是蔑视,而是要帮他,同时也帮助了法会中的所有人。
我们常说“没有敌意的坚持,没有诱惑的深情”。施加引导,不是对抗;有时候我们对别人好,也不是为了拉帮结派,或是为了要怎么样,而只是一种生命关怀,知道对方需要帮助。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态度来处理,心态对了,气场就对了,就容易解决问题。其实这个地方还是挺考验人的,需要我们心性上非常强大而且要有经验,能理解到过程中的本质和实相。性子太急不行,必须要有耐性,不能浮躁。所以,经论里面常常用“象王”来形容佛陀,稳定从容,拥有足够的力量。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有度化不了的人,有改变不了的现实。娑婆世界并不完美,我们自己的能力和条件也有限,所以,也要在心态上要接受我们和他人的不完美,要尝试去理解,倾听。不管我们能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至少在情感上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态度,是真的在关心他、尊重他,这样就会好很多。
而在行为上,佛陀一般会用四种方式来教化众生。第一种是用柔软的方式,用柔软语、爱语鼓励关怀。第二种是刚强,用严厉的态度。第三种是柔软刚强,就是软硬兼施,奖励跟惩罚并重,才能管理好。第四种是弃舍,有时候实在不行,弃舍也是一种教化的方法——“看到你情绪这么激动,我们今天很难心平气和地讨论,我们先搁置一下,换个时间再来讨论。或者接下来我想请法师跟你聊一聊”。这样暂时的搁置也是一个方式。
所以我们用多种方法来做教化。有的人他适合用柔软的方式;有的人需要严厉一点,但这个严厉并不是很凶,而是坚定、斩钉截铁的态度。如果你的态度是含糊其辞的,比如说:“我可不可以把手机带进来?”你很模糊,犹豫地说:“原则上不行。”他可能就以为你说的原则上不行,就是行。这时候你可以很坚定地告诉他:“为了你自己安心学习,为了让大家不在静坐的时候受打扰,手机不应该带入教室。”你的态度很清晰很坚定,他就会知道该怎么做。
有时候既要柔软又要刚强,我们可以先认可他好的部分:“你看你在很多方面都做这么好了,就差这么一点!”如果我们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的话,就更容易达成引导和管理。
当然,依然不要有完美主义,毕竟佛也有度不了的众生。佛陀时代也有很多人还俗,甚至有些人会退失信仰。提婆达多还会反过来分裂僧团,还要杀佛。佛都度不了无缘的众生,何况我们呢?
不要想着在义工行里边事事都做得完美,这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因缘和自身的福报。虽然在当下他还不接受,也许再过几年,换个情境,他就能理解,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有耐心。佛陀对待根性成熟的众生,就令他开悟;根性没成熟的众生,就帮助他成熟;没有善根的众生,就为他种下未来解脱的善根。
一般来说,正面的鼓励、赞叹、安慰和引领,适合绝大多数的场合,且都是有益的。批评、惩罚这样一些严厉的方式,必须要在我们有慈悲心的前提下来施设。我们要及时察觉自己的状态,如果情绪特别波动,就不要急着下结论处理事情。我们要做的是先安抚我们自己的情绪,等到心平气和了,我们再处理,以免伤害到别人。而且要观察对方的根性和双方所处的场合和情境,只有在确定合适的情况下才谨慎使用。
批评和惩罚属于一种严厉刚强的方式,这种方式很可能会给众生带来苦受,所以我们在做的时候要谨慎,在恰当的时刻用合适的方式,在我们有把握的时候再施展它。有的时候我们批评人就不讲脸面,劈头盖脸。或者在集体场合把一个人拎上来批评,这样的话对这个人造成的冲击会比较大。有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在私下的场合单独找他谈,避开其他的人,不让他有自尊心受损的感觉,这样他就能感受到被关怀。
第三种,就是对于完全没有信仰、缺乏行为自制力的对象。有的人他完全是不相信因果的,进来了之后就胡搅蛮缠。或者有的人有人格问题、性格偏执。这个时候我们要尽量避免冲突,不在非原则问题上过多纠缠。以和为贵,以大局为重,这个时候“和合”“安全”“大局”是最重要的。
一些小的行为,在小的细节上不要非争个你对我错不可,以和为贵,这个是道场生活的智慧。我们大家学戒律的话,就会看到佛陀的一些思想,其实是原则性和灵活性兼具的。所以我们在做义工的时候,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问题就要善巧把握,千万不要一根筋,太杠了那也不行,这样就会引发冲突。
我们大家在做义工的过程中,这是最难的,很考验一个人的智慧。但至少我们要知道原则,就是“以和为贵,以大局为重”,千万不要为了小事情揪着不放,不要得理不饶人,要以团结为重,为核心。
最后就是自利的方面。义工是法的化身,是菩萨行的展现。对我们自身素质的要求实际上是非常高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成长意识,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理水平和修行实证的功夫。
第一、系统的教理闻思
要有系统的教理闻思,建立正见和正思维。学习教理不是东看一本书,西听一个讲座就行的,而是要通过系统学习,建立正见和正思维。
第二、修习正念和正定
要有实修实证,要坚持修习正念和正定。正念就是在生活和修行中保持了了分明的觉照,正定就是令心安住于善所缘。我们念佛、诵经、持咒、修慈心禅,这都是三昧的修法,是正定。
通过修习正念和正定来培育我们美好、通透、开阔、稳定的心灵品质,使我们的身心状态提升上来。如果没有实修的话,我们的心是动荡的,是散乱的,是昏昧的,也难以有精力去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利他行。
前几天我们开了三日禅,结束的时候有一位营员就分享说,他来的时候很焦虑很烦躁,心情很不好。但是两天半的密集慈心修完了之后,他感觉到法喜充满,整个人的心胸一下子开阔了许多。然后再回头看之前烦心的那些事情,都不再是多大的事了。
我们的人生境界越高,烦恼就越少,所以一定要把心灵提到更高的层面上来。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一定的高度和开阔性,鸡毛蒜皮都能够让我们烦燥动荡;如果我们的心像天空,像大海,那狂风暴雨也动荡不了天空和大海的深处。这就是实际修证对我们生命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学会历事炼心
要有海纳百川、修学无厌的成长意识,学会历事炼心。
我们经历的所有事件都在让我们成长,不断地积累福慧资粮,把做事变成修行,在利他中成就自利,达成生命品质的净化、提升和圆满。所以我们每一次的护持与义工行,每一次跟众生的互动,都是历事炼心的机会,都是参学,都是成长。从失败中成长、从收获中成长、从欢喜中成长、从感动中成长,甚至可能从沮丧、悲伤、反思中成长。不断地超越出来,我们就能达成生命的净化、提升和圆满。所以义工行是非常殊胜的。
在座的都是义工的骨干,有很多我都是很熟悉的,其实也是见证了大家的成长。每年见到都不一样,越来越成熟,状态越来越好,所以也特别的随喜大家。师父也祝福大家,我们一起在这一条自利利他道路上,携手并进,共同圆满!
最后,我们也把这一次的闻思修当中生起的所有善行和善念,回向于无上佛道和一切有情。我们所有的修行,所有的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安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愿它们成为我们福德和智慧的资粮,增长我们自利利他的能力,破去我们生命中的障碍、烦恼和无明,令我们和一切有情都能够获得安乐和生命的究竟圆满: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随喜大家,祝福大家。
整理 | 法施 如瑞
校对 | 慈正 心惠
排版 | 智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