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三毒水泡虚出没 —— 《大念住经》解读(四 · 1 · 5)

三毒水泡虚出没 —— 《大念住经》解读(四 · 1 · 5)

发布日期: 2025-05-04 浏览量: 100 次浏览

《大念住经》开示系列,第四季,之一

摘 要

用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未来每一个发生和每一个灭去,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来升起智慧。

续前——

身体本身其实没那么美丽,也没那么真实。一天不给它吃的,它当天就显得很饥饿、很虚弱了;十天不给吃的,就瘦得不成样子了,再多几天它就要坏掉。每天都要打理身体,但还是依然一天一天地老去,这就是身体的本质。

佛教里边有这样一个公案故事。

佛陀在教化的时候,他的弟子是非常多的。当时城里有一位著名的妓女,出身并不高贵,但她的美貌引起了好几个国家的轰动。后期这位美女皈依了佛陀,成为虔诚的佛弟子,她就发愿,每天供养八位比丘,请他们到家里应供。

按照当时僧团的戒律,比丘们是轮流去的,按照戒腊的高低,由知客师每次分配八位比丘,去她家里应供,接受供养。

因为她对三宝的虔诚,悟性也很高,对法有很深的信心,这些比丘们回来之后就会称赞这位居士的虔诚、聪慧和优雅。僧团里有一位年轻的比丘,他没有去过这位女性家里应供过。当其他比丘们谈论她的时候,他的心里就形成了一位非常美丽的、优雅的、聪慧的女子印象,他不知不觉中好像就深深地爱上了她,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她,于是他就非常渴望能够到这位女施主家应供。

终于有一天轮到他去施主家应供。这一天,他早早地把钵洗好,把衣搭得一丝不乱,带着非常激动的心情,跟着其他七位比丘一起去这位施主家里应供。

其实他们应供的这一天,这位女居士已经得了重病,病得非常厉害。他们到她家里的时候,并没有见到这位居士本人。这位年轻比丘非常失望,虽然供养的食物非常精美,但是他却完全没有胃口。当用完斋的时候,那位女居士非常虔诚,尽管病得特别厉害,她仍然坚持着,由两位婢女架着她来到僧众应供的地方,在地上勉强匍匐着顶礼一拜,婢女就架着她退出去了。

尽管她当时非常憔悴,也没有化妆,由于高烧浑身都在发抖,但那位年轻的比丘只看了她一眼,就发现比他想象中还要美丽,而且她即使是重病的状态,也让他感觉到非常优雅。

这个时候,他整个人就像被雷电击中了一般,陷入到强烈的感情之中,一口食物都吃不下去,一大半没吃就带回去了。回到房间里,他什么话都不说,把门一关,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昏昏沉沉的,沉浸在极为强烈的思念之中,整个人完全动不了。整整七天,他都没有起床,也没有吃东西,也不见人,大家都不知道他发生了什么情况。

另外,那位女居士当天晚上就去世了。死去之后,因为她是佛陀的弟子,既是独身,也是名人,国王就向佛陀请教,如何安排她的后事。

佛陀观察到了缘起,请国王把她的尸体抬到树林里,让人守护着,不要被野兽吃掉,说七天之后,我会亲自主持她的葬礼。等到七天之后,僧团就“梆梆梆”敲击“犍地”集众。其他比丘来敲这位年轻比丘的房门,告诉他佛陀要带我们一起去看那位女居士。

他听了之后瞬间就充满了能量,迅速起身,把霉烂的食物倒掉,把钵刷得干干净净,搭上衣,跟着所有人一起出发。他发现走的路不是去城里的路,而是走到了郊外。虽然觉得有点奇怪,但是他想也可能这位居士在郊外设供。

当所有人都到达树林之后,佛陀就让侍者把这位居士身上蒙的布撤下来。我们想象一下,在印度热带地区,一个人死去七天之后的尸体状态:血肉模糊、身上爬满了蛆虫,一片狼藉。这个时候,佛陀把她身上覆盖的布掀开,让所有的比丘来环顾,看一看当代第一美女此刻的色身。

那位比丘听说要来看她,也挤了进来,当他看到这样的存在的时候,好像又是另外一道闪电击中了他。他一动不动地定在了那里,在那个刹那,一直困扰他很久很久的思念和欲望,突然就熄灭了。

在这个时候,他才真正意识到佛陀所说色蕴的本质,原来真的就像水上的浮沫,它是没有实体的,只是像一团泡沫的存在。当你想要去在里面找到永恒真实的存在,其实是没有的。他进入了深深的证悟中,在当下证到了阿罗汉果。

这个是佛教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公案,就是通过观察色蕴的无常性,证到圣果。当然这也是在佛陀的精心设计之下,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效果。

佛教对于受蕴的比喻,是下雨时候激起的水泡。下雨天,水上的水泡啪一下生起来,接着就炸裂了,非常迅速,这就是受蕴,受蕴给我们的感受是无常的。

所以,大家不要觉得腿这么疼怎么办,要坚信一点,一下课腿痛马上就会消失,那腿痛就会很好忍。你知道铃总归会响的,就很有底气,也不用着急了,就这么简单地坐着,总归会结束,疼痛总归会消失。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就会更加开阔和稳定有力。

美好的感觉也是这样,它也会消失,所以也不用去抓取,灭去就灭去,用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未来每一个发生和每一个灭去,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来升起智慧,这样就可以破去我们试图透过感受寻求欲乐的执着。

有时候我们会很重视快乐和痛苦,甚至一辈子都在纠结这些,其实是没必要的,如果以更开阔的态度来看待,那我们的生命就能活得不一样了。

第三是想蕴,想蕴的比喻是海市蜃楼。海市蜃楼在沙漠上突然出现了宫殿、出现了街道、出现了湖泊。但是怎么走也得不到它,因为那只是现象,它的特性就是“哄骗性”。

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妈妈把女儿安立为“做人失败,猫都不理。”这只是概念,如果她的女儿很强大、很自信的话,她就会哈哈一笑,妈妈的话对她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调侃。但是如果她不自信,也给自己安立了“我可能真的做人很失败”的印象,妈妈的话就会刺痛她,甚至让她变得特别恐惧和惊慌。所以,她要破去的,是自己投射到外在现象上的价值判断。喂猫就是喂猫,是缘起的现象,可能有慈爱,也可能是恶作剧,也可能是控制感,它都只是一个现象而已。

所以我们要切记,不要轻易地去“贴标签”,投射一些过于武断或片面的价值判断。我们会看到,生活中安立的每一个概念,背后都可能有陷阱,安立了“他是领导、他是父亲、她是孩子”等等,但我们没有意识到,首先他只是生命,甚至所谓的“他”只是流变的五蕴的积聚。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就会突然有一种看清、洞察的感觉,也更不容易掉入概念的陷阱,被它欺骗。

行蕴,经常被比喻为没有实体的芭蕉树。芭蕉树怎么剥都剥不到它的树芯,因为它本来就没有芯,所以对它的体验就是“无我”的特质,要破去的是把意志力和能动性视为实体。

比如我们可能总以为是“我”想贪、“我”想嗔、“我”想控制,但是贪、嗔和控制只是缘起的现象,都不是“我”的。

最后是识蕴,比喻为魔术师,骗人的魔术,它具有欺骗性。对于识蕴,有时候会体验到凝聚感和实体感,认为“我在看”、“我在听”、“我在走路”——但其实不是的,是身体在走,心知道,这只不过是缘起的过程。

如果我们能从这些角度去体验五蕴,把我们所有生命的发生、所有生命的存在,用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去界定、去觉知,那么就能够把它们标识出来,这是“五蕴随观”的第一步。

这几天大家在行禅的时候,谁在行禅?千万别说是“我在行禅”。是色法,身体在走,心知道。谁在吃饭?身体在吃,色法在运动,心在感受、取相,包括行蕴、识蕴都在发生着。好吃不好吃是受蕴;分别这是豆腐、这是白菜,这是想蕴;爱吃不爱吃,再多吃一点,这是行蕴在造作。最后,所有的这些都被心本身知道,这是识蕴。

我们的生命离开了五蕴,找不到另外的所谓的自我,五蕴里面没有“我”,离开五蕴之外也没有“我”,只有五蕴,而且它们在流动变化。一会儿舒服,一会儿不舒服;一会儿生起概念;昨天看这个人讨厌,今天把他安立为可爱。

了解了这些,我们的整个世界观、生命观、方法论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个前提下再修正念,感受是不一样的。否则的话,我们在觉知的时候,很有可能烦恼变得更强烈了,执着变得更强大了,所以说见地是非常的重要。


(全文完)

录音整理 | 法汇、法军

校对 | 心宏、悟苇

排版 | 智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