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如何达到无我? —— 《大念住经》解读(四 · 2 · 1)

如何达到无我? —— 《大念住经》解读(四 · 2 · 1)

发布日期: 2025-05-13 浏览量: 111 次浏览

《大念住经》开示系列,第四季,之二

我们来继续学《大念处经》。

昨天,讲到了五蕴随观。

佛法把一切法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有生有灭,无为法不生不灭。有为法又分为色法、心法、心所法和心不相应行法:色法是物质层面,心法和心所法都是心的部分——佛教认为心是一种存在。

有人把生命的一切都归结为物质现象,认为精神是物质所派生出来的,是物质的功能与现象。而佛教的生命观则认为,心法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与色法之间有交互作用,互相影响,心能够等起一些特定的色法,色法也会影响我们的心,比如让我们产生苦受、乐受,它们是互为缘起的存在。

佛教认为无色界的有情是没有色法的,它是纯精神的存在,那也是一种存在。

还有涅槃,它也是超越了色法和心法之外的存在。佛教的世界观,与我们想的不太一样,对生命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心不相应行法在佛教中也是一种存在,但它们很多是“假法”,比如时间。时间如果离开了运动变化就变得没有意义了,我们也体验不到时间相。因为有变化,所以才有时间相的显现。

那时间是不是一种存在?在有为法的世界里,你又不能否认确实有时间的现相,所以佛教会把它列为心不相应行法,视之为一种存在。也要知道它是假法的存在,它与色法、心法、涅槃不一样,这三种在阿毗达摩里被称作“真实法”,它是直接可以被体验的存在。而时间是以概念的形式来存在的。

除此之外,语言、文字、义理,也是一种存在。但它们既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却在现实中有它们的作用和现象,佛教也承认它是一种存在,它是假法的存在,列到心不相应行法里。

佛教的认识观里,万事万物,所有的存在,用五位百法全部涵盖了,这是佛教对世界的认知和界定。我们在学习禅修的过程中,慢慢地要了解佛教的世界观、生命观。在这个背后,才能够了解到佛教是怎么来看待世界和生命的,这样对正念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

色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物质的层面,以“变碍”为义,它有变化,能占有空间、可以被眼、身体等感官所接触和认知。

心法没有大小,大小是物质概念。

很多人问心在哪里,心是在头脑里还是在心脏,还是在哪里?这个问法都是问的物质。但心不是物质的概念,它没有空间,没有大小,没有形状,所以它是周遍的,就像空中的北京台、安徽台、浙江台的电波一样。它们充满了空间,但是,它们不会占有空间,不是说北京台在这个空间里,浙江台就不在了,大家能同时在一个空间里,这是心法的特征。

心是周遍法界的,它与整个宇宙、法界是周遍含融的,只有这样来了解心法,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有他心通,别人的心我们为什么能知道,因为我们的心本来都交融在这个空间里,本来就是心心相印的。就像把收音机打开一样,调到北京台,就能听到北京台的内容;调到安徽台,安徽台就出现,它既同时在交融,互相又不错乱,又能够被感知。

第二,“受”是“领纳”为义,有苦、乐、舍三受,但同时也包括了对受的执取与不执取两种不同的状态。同样的苦受有执取的苦受,也有不执取的苦受。同样的乐受,有执着的乐受和不执着的乐受,佛教也都是区分的。所以它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谈苦、乐,会谈得更深一点。

执着于苦就会产生嗔心;不执着于苦,即使在苦中,也不会生起嗔心,依然是自在的,清凉的。执着于乐受就会产生贪心;但不执着乐受,体验了乐受,心依然自由,不会被乐受所困、系缚,不会被乐受所困扰,这样的话就会更自由。

之前在密集禅修营修习了一段时间,在里边全程修正念。修完一个多月回来以后,突然发现一个变化,过去每次聚餐,或者出去吃自助餐,经常容易吃得过多,吃太饱就会很撑。因为人有完美主义的倾向,菜品没尝到的时候,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似的,每道菜都尝一点,要是好吃的话,可能就会再多尝一点,常常不知不觉中一顿饭下来就吃得很撑,还要走走来消化。

我发现修完正念回来了以后,就不太会有这个现象,会吃到适合的状态。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因为学过正念了以后,对感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光知道嘴巴里的味道,还知道身体的感觉,能够觉知的面更广了。当在不断进食的过程中,会意识到身体饱的感觉已经出来了,当它被觉知到的时候,就很容易停下来。

但是,没有受过正念训练的人是不容易觉知到身体的微细变化的,就会专注在味道上,产生的是有执取的乐受。遇到好吃的时候会掉到执取里边,越要越多,就会伤害了身体,产生了受苦。

经过正念训练之后,还能够在用斋的时候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观察到味道生起、变化和灭去的全过程,此时心反而是清凉的,受用美食的同时,又不被美食所困扰。一餐结束,整个人有清明的感觉,像打了一坐禅修一样的,变得更清明、更从容了,所以随时随地都有修行。

第三种:“想”。想是取相为义,就是安立了概念,知道这是“红色”、这是“莲花”、这是“闹钟”。这样的命名就是取相的过程,因为“受”还只是非常原始的“是否舒服”的层面。到了取相就进入了认知的层面。当为它添加了标签,认识它“是什么”的时候,这里边就已经有了非常潜在的“坑”,很可能安立了概念,就会被概念困扰。而且我们安立的概念,很可能受我们的认知和烦恼的影响。

就像我讲到的,同样一个人在干活、打扫卫生,你很可能把他安立为“精进、优秀”;当然也可能把他安立为“显摆、张扬”。你为什么这样安立?是与每个人过去的心识种子有关,从过去的积累中来。

“想”这个层面很重要。到了“行”的层面,已经开始造作,开始有善恶业出来,可能会去关怀一个人,也可能会去伤害一个人,乃至于在心里生起了情感、情绪。“想”只是认知,起情绪是“行”的部分了,已经有了造作,每个情绪都是造作。

“识”是“了别为义”,对所有事物的“知道”就是了别。这就是昨天学的内容,五蕴随观。

我们对色法的体验怎么来辨识?就是通过认知“四大”来辨识色法。我们对色法的体验为不可爱、无实体,感受到它的无常;对想蕴意识到它只是概念,而且这个概念很有哄骗性;对行蕴意识到非主宰,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在造作,情绪只是情绪,想法只是想法,他们是众缘和合的。

对于识蕴,要意识到它欺骗的表现。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我在看、我在听、我在想……”但其实不是,是眼睛在看,心知道。

刚才有个问题问到了如何达到无我?要是能时时刻刻把所有的体验都标记为五蕴,你慢慢就能感受到无我。走路的时候标记为身体在走,心知道。吃东西,也可以标记为身体在吃,味觉在感受,心里有想法。

根据佛陀的分析,对于自我感的认同和执着的模式,总共有二十种,就是任取五蕴之一而认为“此蕴是我”。

比如认为身体就是我:我就是这个人,坐在这里的不就是我吗?当这样讲的时候,你实际上认为色蕴就是自己。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觉懿、寂聪

校对 | 心宏、悟苇

排版 | 智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沒有了,已经是最新文章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