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 五蕴无我 ” 的观修 —— 《大念住经》解读(四 · 2 ·2)

“ 五蕴无我 ” 的观修 —— 《大念住经》解读(四 · 2 ·2)

发布日期: 2025-05-18 浏览量: 240 次浏览

《大念住经》开示系列,第四季,之二

续前——

第二种说法,认为“我有此蕴”,认为身体是我所有的(东西),认为这是“我的身体”。

第三种,此蕴在我之中。身体在“我”里边。

第四种认为“我”在身体中间。

这四种想法都是错的。

佛教认为身体只是身体,但我们可能会认为身体就是“我”,但假如有一天我们做了器官移植,那难道我们就不存在了吗?我们依然会觉得自己还是自己,可见我们以为的“我”与身体无关。

第二“我有此蕴”,认为这是“我”的身体。这样的想法也是错的。如果真是我的,我们应该是身体的主宰,当不希望身体老的时候,它真的就不衰老吗?它一样衰老;不希望它生病,它就真的不生病吗?我们无法完全掌控它,不是身体的主人。

我们想在禅堂里一动不动打坐三个小时,而且腿还不疼,但身体不接受。我们想非常柔软地做各种瑜伽动作,但身体做不来。就会发现身体就是身体,它有它自己的规律,它有它自己的要求,所以不是“我的身体”。

在这个时候就要去除我慢、要谦卑,对身体尊重它、感恩它,去体会它的规律。善观缘起,才能善用身体。

除此之外,可能有的人会觉得“感受是我”。昨天有位同学说到了:“因为我吃东西,所以我体验到我存在;因为我看电影,因为我感受苦乐,如果没有苦乐,我不做任何的事情,我就体验不到自我了。”在这个时候,他就认为“感受是我”,或者说认为这是“我的感受”。

但同样的,我们也不是自己感受的主人:想得到快乐,结果感受反而是苦的;我们想让这个感受维持不变,它就是要变化。想每天都喜悦、开心、舒服,结果它出不来。感受不是“我的”,感受有它自己的规律。

有的认为“想是我”。比如“我思故我在”(笛卡尔)——佛教是批判这个思想的。

思考就是思考,不是“我的思考”,也不是“我在思考”。你会发现,有时候你不想思考,它拼命在转;你想好好思考的时候,它又转不动,昏昏欲睡,不给你答案。

了解佛教“无我”的道理,我们就会变得非常谦卑,尊重缘起。佛陀指出,我们说“我”的时候,有时候会有“我慢”,就是有种傲慢心的感觉,以为自己像神一样主宰着一切似的,不顾身体感受、心念规律,不尊重这些规律,傲慢地对待身和心。当它们出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愤怒,觉得为什么我的身体这么差,为什么我生病、别人都不生病?为什么我今天不能把工作做好?怎么我又失眠了、抑郁了?会很愤怒。但如果真正意识到无我,我们就会对身心有敬畏感,会谦卑。

当我们用正念来观察它们的规律:它发生了什么?它是怎样的?这个时候才能与五蕴处好关系,才能真正获得如实、完整、健康的存在。

整个无我的教导,就是要根除所有的我见和我执。破去了自我的执着之后,才能见诸法实相,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其实是来自佛教的术语,是根本的用心法门,非常的重要,它已经变成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我们每天都在讲“实事求是”,但是要想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破去我执和我慢,才能真正地“实事求是”。

在证悟无我的过程中,把整个的生命分解为五蕴来观察,不是完全必要的。在有一些经典里,会有一种更简单的观法。在《善生优陀夷大经》里,只把它区分为色和心就够了,就是“此是身、此是心”。当标记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就已经开悟了,这是对于根性比较利的人。

一般人只是标记了“此是身、此是心”,有时候这还不够,就要把心分得再细一点,分为“受、想、行、识”四个部分。这样分析,最主要是因为心的现象更复杂,而且摸不着、看不见,佛陀必须把它分得细一点。把感受、认知、情绪、意志加上了别(知道)本身分成四个部分来观,才能处理得清清楚楚,哪一个部分出问题,都能辨识出来。

如果不把它分成这四个部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很难解决问题。有时候我们只知道“我很难受”,但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如果能够把它分细一点:受的觉知是怎样的?想的部分、行的部分,还有识的部分呢?我们就能更容易处理心理现象和生命困扰。

体证心之无我的本质,比体证色身之无我本质要更困难,为了帮助大家解读,佛陀把心理过程分成四个部分让我们来觉观。大家要了解。

以后要形成习惯,在任何时候都要能够剖析出来:哪些是受的部分,哪些是想的部分,哪些是行的部分,哪些是识的部分。

听起来有点复杂,需要经过大量的操练,了解了理论之后,在实践中能用起来是漫长的过程,但一旦掌握了,会受益无穷的,能够非常精准地解决问题。

就像我昨天分析的那位母亲与小女孩喂猫的案例一样。我们可以从感受到的层面,一直到认识的层面来分解。

《大念住经》中,为了随观五蕴,我们必须清楚地认出每个蕴。认出来,还要觉知到每个蕴,它的生起和灭去。这是第一个阶段,认识它们的生起和灭去,显现出无常的性质,同时还能显现缘起性。

观无常与缘起也是重要的。当一个人对于五蕴达到了不再受“我”和“我的”观念影响的程度,五蕴的任何变化都不会导致难过、哀伤、痛苦和绝望。当你知道“五蕴不是我,我不是五蕴,五蕴中没有我,离开五蕴也没有我。”五蕴只是五蕴,此时才能彻底地超越所有的哀伤、痛苦和绝望。

佛陀曾经慈悲地劝导说:放弃五蕴!因为没有一个蕴是你真正拥有。没有任何一个部分是你真正拥有的,这句话很有力量,我们还执著抓取什么呢?在五蕴流变的缘起现象的世界中,充分地去体验,把每一刻过好就够了。佛法的正念是让我们真正地活出来。

从实修而言,要随观每个蕴的生灭,可以由观察个人经验和各个层面的变化来进行,不仅要识别五蕴,还要意识到五蕴的变化。

例如妈妈看到小孩逗猫,猫走了。

首先要识别五蕴的发生,识别五蕴发生的时候,首先体验到是色法,孩子与猫在这里。第二,她也知道自己的色法,就是自己的身体状态,紧绷还是轻松。

第二步是感受,猫走的那个瞬间,妈妈的感受是什么?是愉悦的乐受,还是突然不舒服了,心里有堵,郁闷的苦受?第二点就开始辨识到“受”的层面。

第三要辨识“想”的层面。受出来的时候,要观察是执取的还是不执取的。如果你是一位非常训练有素的正念禅者,会看到自己的身体和心发生了不适感,同时你也像位旁观者一样知道这一点,那就是没有执取的苦受。如果不接受自己体验到的不适,产生了执取,会让自己感觉更糟糕了。

因为猫生气了,孩子失望了,他们的负面情绪也会影响到周围人。作为一位母亲,在与孩子链接的时候,会体验到不适感,这时候苦受会出来。但这个苦受可能不是因为我们自己产生,是因为体验她,所感受到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比如产生了焦虑感、不接受,觉得不喜欢这样的现象,就会产生苦受。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觉懿、寂聪

校对 | 心宏、悟苇

排版 | 智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