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在心之外 ——《大念住经》解读(四 · 3 · 1)
发布日期: 2025-06-24 浏览量: 778 次浏览
《大念住经》开示系列,第四季,之三
摘 要
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
从唯识学的角度来看,
“识所缘,唯识所现”,
都是在我们的心里所显现的世界。
“法念住”的内容,是要不断地从各个角度去体验我们的生命、整个的生活、整个的存在,它是很有意义的。
今天开始讲法念住里面的“六入处随观”。
“五蕴随观”是对修行者的主体(我们自身)来做分析,它是朝内分析。“六入随观”是朝外的,因为我们要与世界互动。
我们是怎么与世界互动的?就是通过“六入处”来进行互动,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认知色、身、香、味、触、法。六根对六境的认知过程,就是我们与世界的互动过程。先看六入处随观的经文:
“他知道:眼;他知道:诸色;而且,他知道:依这两者而生起的系缚。而且,他也知道:未生起的系缚如何生起;已生起的系缚如何断除;以及如何防止已断除的系缚在未来生起。
他知道:耳;他知道:诸声;……
他知道:鼻;他知道:诸香;……
他知道:舌;他知道:诸味;……
他知道:身;他知道:诸触;……
他知道:意;他知道:种种意的对象……以及如何防止已断除的系缚在未来生起。”
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触、法。
我们怎么来认识世界的?是通过这六个部分来认知的,所有的感知都是来自这六个部分。对“六入处”的随观可以非常完整地把我们与整个世界的互动、还有我们的生活纳入修行。要想把整个的生命转化成修行,那就必须通过对六入处的随观来做到。
通过六种识所呈现的身心经历,由两方面的影响决定:
一个是客观的层面,就是我们接收到的感官印象。比如:天是热的,身体会有热的触感;下雨了,我们会体验到凉,这是从外传入的感官体验。
还有另外一个主观的层面:这些感官印象被接收和被认知的方式——它们共同形成了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
我们所体验到的世界,并不是纯粹客观的。必须要知道,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从唯识学的角度来看,“识所缘,唯识所现”,都是在我们的心里所显现的世界。我们是认识不到纯客观的世界的,只有诸佛才能够认知到这一点,所谓“诸法实相”。我们所有人的认知,都是主观与客观结合在一起交互的产物,在我们的心理世界里建构出经验概念。
主观层面是由个人如何感知世界来运作,客观层面由星罗万象的外在世界来运作,佛教同时关注了这两个部分。第一是外来的进入;第二就是我们自己用怎样的方式去接受和认知,结合起来就是我们所体验到的世界和生活。
这样的观点对我们的修行和生活有什么启发呢?
比如当我们感受到不可爱,或者感受到痛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世界怎么这个样子?!”
但如果你经过了佛法的训练,你第一念就会想到:“这是我心里呈现的世界。”你不会直接把它标记为真实的外在世界。不管体验到了什么,首先就要意识到,这是在我们的认知范围里边所体验到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它安立为“六入处”的原因。
我看到一篇报道,有一个研究发现,女性对颜色的认知要比男性更敏感。这说明在座的女生,你们眼中的世界是更多彩的,男生眼中的世界没有你们那么丰富,更单调一些。这就是业的差异。性别不同,从佛教上来说也是业的不同。有色盲的人,他看到的世界就更单调,他分不清红色和绿色,我们看到的红花、绿叶对他来说颜色差不多,他只能从颜色的深浅来辨识。所以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
蝙蝠能听到超声波,它听到的声音世界也不一样。我们听到的音乐,对它来讲可能就是杂音,因为超声波的部分我们接触不到。我们能够看到可见光,但是有一些动物能够看到红外线、紫外线,像蜜蜂对颜色的感知与我们也是不一样的。狗对气味的感知也比我们丰富了很多。你会发现真的很神奇,每一位众生感受到的世界都不同。我们无论是快乐或痛苦,都不要认为它们是外在的——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独特的体验,属于我们自己本身的经验。
当了解了这些之后,就会引起我们的探索欲,想来看清楚整个过程。
《念住经》教导禅者将觉知导向每一根门的发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意”也是根门,我们的头脑里可能在胡思乱想,但也可能心里生起了慈爱或是觉得平静,这都是我们意门的感知。
把觉知导向每一根门的发生,其更深的意义在于,辨识每个感知过程中固有的主观偏见,要能识别出来我们对它的执着。这种主观偏见对于感知过程中的最初阶段,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可能导致了系缚的生起,它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怎么来观?是分两步。
“念”的第一步:觉知到六种感官体验的发生。我们可以运用标明的方法,首先把它们标记出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
比如坐在这里,突然一只小猫跑过去。此时,就可以标明“看到、看到”,这就是“看”的现象发生了,你可以把它标出来。你在听法师讲座,除了听我讲的内容之外,一定要意识到你首先听到的是声音,不要急着直接就切入到声音的内容。我们实际上先注意到的是声音——“听到”。当你把它界定为“听到”的过程,意识到“听到声音”的时候,你的感觉是不太一样的。你突然就会发现,法师的声音一段一段地生起,一段一段地灭去,你像旁观者一样地体验到了这些,旁观了这些,这时候你的心就会比较寂静。
之前,有位学员在禅修营里面学禅修,学完之后他养成了观声音的习惯——声音是无常的,声音在生灭。有一次他去一个地方参观,感觉到场所很殊胜,就在那里坐下来禅观。这时候走来一个人,开始不停地发火抱怨。而他因为之前在禅修营的训练,正好用起来了:听到、听到、听到……生灭、生灭、生灭……他就一直在“观听到声音以及声音的生灭”,观得很舒服,甚至都有点想入定了。对方说了半天,看见他面带微笑,一动不动,突然有点不知所措,拿他没办法,只能闭上嘴悄悄离开。
他与我分享他的这段经历,说这个还挺有意思的,禅修者眼里的世界其实是不一样的。
虽然他也知道对方讲的内容,同时他也观声音的生灭,但因为对方抱怨的内容是对方自己的情绪,对于他来讲并不重要,他觉得不需要太在意这些负面语言本身。此时,他就把注意力专注在观察对方声音的生起和灭去上,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但不起烦恼,反而有禅观的愉快和体悟。
那怎么来观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想到呢?我们在观的时候,可以先觉知它们的特相,再体验它的共相。
什么是特相?就是每一个声音都有它的独特性,独特的品质。
比如我说话的声音可能与另一位老师说话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你们会体验到,我在说话时候我的声音的特相——我的声音有我自己的特点,音质、音量、变化性。有的时候声音大、有的时候声音小;有的声音会拖长,有的声音急促。这就是你们当下体验到的特相。
第二步体验共相。那就是不管是谁的声音,所有声音都有共同的性质,那就是无常、生灭。法师嘴巴一停,声音就灭去了。那不光是我讲话,其他老师讲话也是这样,你的室友讲话也是这样,甚至外面钟声、汽笛声、马达声、别人打呼的声音、衣服的摩擦声,所有的声音都有共同的品质,就是无常,声音的本质是空、了不可得。
所以对六入处的观察就可以这样,先观察特相,再体验它的共相。
例如吃饭也是这样的。中国的菜搭配很丰富,如果不去觉知,我们可能就是笼统地觉得好吃或者不好吃,然后生起贪著或者嗔心、不喜欢。而我们在进入正念觉观的时候,可以先静下心把每一道菜的特相先品尝出来。青菜的味觉、触感、质地、气味,跟米饭的不同,豆腐也有豆腐独特的味道,如果每一种都能识别出来,这就是我们看到了特相。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慧英、慈元
校对 | 桃子、悟苇
排版 | 智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