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心念的流淌 —— 《大念住经》解读(四 · 3 · 2)

心念的流淌 —— 《大念住经》解读(四 · 3 · 2)

发布日期: 2025-07-01 浏览量: 106 次浏览

《大念住经》开示系列,第四季,之三

摘 要

有的发生在灭去后,留下了美好的感觉,我们的内心很舒服,生起的是善心;有的发生引发了嗔心,虽然灭去了,但是对我们生命的影响却刻在了心里,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和心性。

续前——

我们还要看到,不管是哪一种食材,哪一种味道,在嘴巴里都会经历生起、变化,最后到了喉咙里灭去的过程。这时候我们就觉察到味道的共相——无常。

当我们这样细细观察的时候,才会对我们是如何活着的,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有更真实地知道。否则的话,一边吃饭,一边脑子里想着别的事情,狼吞虎咽,更多的时活在思想和概念里,真实的发生都被忽略了。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常常内心觉得空洞洞的,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的重要原因。因为我们已经脱离了生命真实的存在。

如果我们意识到此刻真实的发生和真实的存在,才意识到原来我的生命经历了那么多的发生、那么多的灭去,同时还会看到所有的发生和灭去带给我们身心的影响,从而成长为生命的智者。

有的发生在灭去后,留下了美好的感觉,我们的内心很舒服,生起的是善心;有的发生引发了嗔心,虽然灭去了,但是对我们生命的影响却刻在了心里,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和心性。

一段时间里面,如果说你一直在生气,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的脾气怎么变得这么大,变得看谁都是恶狠狠的眼光,或者就变成了苦瓜脸。别人一看就知道,好像“苦大仇深”,那是因为无数个刹那、刹那的积累,改变了心的品质。心的品质改变了,色法也在变,从阳光活泼的少年变成了苦瓜脸的中年。

如果能够善巧地观察所有过程,在每一个过程里都有感悟,就会在每一个过程里得到成长,开启了智慧,我们的生命会变得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通透,会体验到法的喜悦感。

这种喜悦感,对于一个人是非常滋养的,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光明。这就是佛陀曾经说过的:有的人从光明走向了黑暗,有的人从黑暗走向了更加黑暗;有的人从黑暗走向了光明,有的人从光明走向更加光明。我们的生命在不断地发展、流动和变化,一定要对我们发生了什么、留下了什么特别关注,这样的话我们的生命就会改变,命运就会改变。

人们去见风水师去算命,说你今年有灾难,怎么来解决,怎么来改变命运,穿一件红色的衣服,门上挂一个什么东西,放只貔貅……这样就真的能改变那么多的命运?那是很难的。

风水有风水的道理,但是如果我们的心没有改变,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负能量,这样的生命品质,就算放再多的貔貅也没用,貔貅堆满了,内心还是烦恼,这样是不行的。只有修行,才能让我们的生命品质有真实的改变。

第二步,我们要观察“系缚”。刚才讲的六根对六尘、六境的时候,所产生出来的执着对于我们的影响,是特别要关注的部分。“六入处”的正念,包含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识别。

第二个阶段是洞察。是有分析、感悟、了解的过程,如果有系缚生起,我们要知道导致系缚生起的因缘。如果系缚已经显现了,那我们要知道怎么来灭除它。

第三阶段,如果系缚已经灭除了,我们还要知道如何防止它再次生起。

就像诊断:第一,知道生了某病;第二,能够治疗;第三,还能够预防未来再生。

“六入处随观”是比较深了,我们先体验第一个阶段的识别。

我给大家准备了一段音乐。我们说“耳根圆通”,在世间大家对听声音是比较敏感的,比较适合修观禅。大家尝试一下,运用观禅的方式来做这个“听的练习”。

调整一下身心,把手里的笔记本放下,做深呼吸,静下心来。听的时候首先觉知特相:这里边会有不同的乐器的声音生起,你首先识别每一种乐器声音的独特品质,它的音色、音量、波动;第二,觉知每一个声音和旋律的生灭、变化;第三,觉知这些声音对你当下的身心产生的影响。从这三个方面来观。

(播放音乐作品,龚一:《我佛慈悲》)

……

刚才话筒出了点问题,所以我们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听了这段声音,不光是听了音乐,也听到了话筒的鸣叫杂声——当杂音出来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了你的心有苦受,波动、排斥、收紧;当音乐呈现它美好一面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到挺好听的,有乐受,就希望听到更多,希望它接下来的旋律更美妙一点。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听的时候,并不仅仅是很单纯地知道声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知不觉中带入了很多的情感体验。有些声音是非常纯粹的杂音,如走路声、汽笛声、鸟叫声。但有一些声音,比如器乐、歌曲,这里边是伴随着情感和思想,我们说“名句文身”,就是说思想和情感通过语言和声音被表达了。大家能够体验到作曲者与演奏者的情绪,声音里有他们的思想。

与此同时,在听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情绪可能也会被触发。就如同我刚才讲的,听到杂音的时候,瞬间我们的心紧张了,杂音本身没有情感,它只是机器电流增大了的物理过程。但你会发现,你的心是紧绷的,是与你的感受有关,你感到了苦受,你的心拒绝它,所以你就会紧绷。

如果你在思想上也不接受杂音:“不应该有杂音,为什么今天音乐有杂音?”就会增加你的苦受。本身体验到苦受已经是不舒服了,而你不接受这个苦受,中了第一支箭,又中了第二支箭,就更痛苦了,心里就会很烦、很愤怒。瞬间你的心跳呼吸加快、身体发紧、胸口发闷,有点燥、坐不住。

如果说音乐很美妙,它微细、舒缓、令人愉悦,会让你产生另外的感觉,就会产生贪著,想要欣赏它,想从里面尝到更多美妙。此时,我们一定要观到内心的渴望感,要意识到当下“想得到更多”的渴求,这是对乐受的反应。

你要观一下自己享受乐受的感觉,以及由此产生的渴求与贪著,重新把呼吸调匀,把身心放松。因为当你想得到、产生了贪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想抓取它的冲动出现 ,这时候有了觉察力,再把呼吸调匀、把身体放松、把贪念放下,仍然像旁观流水一样,静静地只是看着声音的流变,你就会再次释放出来。

在听的过程中,你还会体验到作曲者与演奏者在音乐里赋予的情感。它是喜悦的,或者忧郁的,它想传达的美好、悲伤、激情,或者压抑的愤怒,你就会辨识出来。同时你还能清楚地知道,这不是你的,这是音乐里边传达的。当我们看到了这一点的时候,心就会产生洞察力,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它;同时,你也知道你自己,能够分辨得很清晰,心是否被波动,是否有执着。这就是发生的整个过程。

这就是第一个阶段的“识别”。

识别了耳、声音,还有对声音的反应——就是系缚。我们会看到,如果没有系缚,我们就只是了了分明地知道声音本身;如果有系缚,比如对杂音生起了愤怒,对美好生起了贪著,我们也能辨识出来。这只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洞察。我们还要进一步地知道什么是导致系缚生起的因缘,知道什么是导致它灭除的因缘,还能知道怎么防止未来的系缚再次生起。

就像刚才听到杂音的时候,我们浑身不舒服,起情绪了,此时要知道情绪为什么生起——第一是苦受,杂音不好听。还有对杂音的不接受而产生的内在思维:“不应该打扰我听音乐!”,不接受现实,赋予它评价。当然,我们过程中所安立的“想”也很重要,把它命名为“杂音”,那你就会不喜欢;命名为“干扰”,你心里就会很烦。如果在加上“不应该”的思维,就会加剧了嗔心。如果我们标明它为“现象”,意识到它只是一个声音的现象,现象是生灭的,这时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开放和平等。

所以“想”,安立概念的过程特别重要,大家以后不管经历了什么,首先一定要把它标明为“现象”,千万不要直接就把主观评判带进去,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容易如实观照。比如,别人对你大吼大叫,你首先把它标明为“现象”,这是“听到、触到、看到”,包括心里的“想到”。标明了之后,瞬间心的开放性和觉知力就来了,就更容易用智慧来洞察和处理。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慧英、慈元

校对 | 桃子、悟苇

排版 | 智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