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烦恼的十种错误观念 —— 《大念住经》解读(四 · 4 · 1)
发布日期: 2025-07-19 浏览量: 78 次浏览
《大念住经》开示系列,第四季,之四
摘 要
如果我们的心足够清净、清澈
我们的心会保护自己的
在法念住里边,“五蕴随观”是朝向内部,对生命主体、生命本身的洞察。把我们的生命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它就是一堆“蕴”的积聚和堆积。当把身心现象分解为五蕴时,就可以洞察到生命过程中每一个“蕴”的运动变化,洞察到现象的生灭,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烦恼是如何生起的,又是如何消失的。
六入处,是对我们认知世界、与世界互动等外向过程的洞察,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来接触、了解和体验色、声、香、味、触、法,以及察觉对它们的反应。
比如,我们收到了一束莲花:面对花,首先有一个“看到”,这就是眼根的所缘;莲花有它的香气,就会有“闻到”;摸一摸花瓣的触感,会有“触到”;如果对花添加了概念,就会思维它:这朵花是美丽的,花从哪里来的等等,那就会有“想到”——“意”的作用,色、声、香、味、触、法的发生构成了我们所接触到的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知道它们的发生,还要知道在发生过程中,可能会随之生起的系缚、执着和烦恼。
比如:觉得这个花实在太好看了,一直盯着看,被它所吸引,就产生了对美好的抓取和粘著。也可能你看到,就标明“这是现象”;体验到快乐,标明“这是乐受”,因为花的美丽,心有愉悦感。但同时因为有觉照,心依然是清明无执的。那我们就会意识到,是此刻“色、声、香、味、触”的美好呈现,我们经历了它,但内心依然是清凉的。这时候就可以把对美好的贪着转化为感恩、布施,观想用美好的花朵供养十方一切三宝,就会把它发展成布施、奉献、分享的善心。
还可以想到花也是无常的。这朵花的诞生基于种子的成长,从种下一粒种子,到这粒种子突破障碍能够长大,也很不容易。每时每刻地吸收营养,最后把污泥转化为美丽的花瓣。由此看到所谓的美好,也是众缘聚合才能短暂显现。这样就能把正见、正思惟带入其中。在意识到花的无常时,产生出正念,提醒自己不要贪著当下,更要以感恩和精进面向未来。
谈到“六根“对“六尘”境界时生起的烦恼和执着,经典把常见的系缚列为十种。
第一种,是我见。相信有实质的和永恒的“自我”。
“我在看、我在听、我在思考”的表述已经是邪见了,已经是系缚了。当我们看到花的时候,标明“看到”就行了,不能标明“我在看”。谁在看呢?依然是五蕴的显现和运作的过程,这样就增加了正念和心的开放性。
第二种,是疑。
当六根对六尘的时候,因为不了解真理,就会产生出怀疑:是好?是坏?做得对与不对?该做不该做?……有困惑出来,困惑就是“疑”,它来自对教理和事相的不明了、不通达。
第三种,戒禁取。是一种教条主义式的执着于特定的规矩和仪式。
安立各种各样的禁忌和规矩,认为遵守了这些规矩就会带给我们解脱,这也是执着。比如:过年的时候,不能说“死”这个字;不能打碎东西;去医院看病人,如果是下午去看望的,对方就不开心,只能上午去看;参加了葬礼之后不能说“再见”等等,有一系列的禁忌。不说“再见”,是否真的就“不再见”了?也很难说。下午看了病人,他的病情也不一定就加重。这就是“戒禁取”,执着于一些规矩或仪式,认为能带来解脱。
这种戒禁取的破除,需要证得初果以后,开悟的人就彻底没有任何的“戒禁取”了。开悟之前多少都会有一点,很容易把持戒守规矩变成“戒禁取”,执着于此,不但没有欢喜,还产生了烦恼。圣者们真正通达缘起法,就会从缘起的角度看任何的规矩、任何仪式,就不会起任何烦恼了。
第四种,感官欲望。
第五种,嗔怒。当看到不可爱的对境时,就会生起愤怒、排斥。
第六种,是色界的贪。什么是色界的贪呢?如果我们贪著的是饮食男女、情感、事业等,这都是欲界的贪。色界的贪主要是指证得了色界禅之后,贪著于禅定的美好境界,以及对作为色界生命的“存在”的执著。
比如:无量的慈心、清净、光明和宁静等,以及希望转生于清净的色界,这些都是色界的贪,依然是系缚。打坐入定了,或者状态很好,很满意,那要小心,是否贪著于这很好的感觉?执着于清净的感觉也是一种贪。此时,一定要提醒自己放下,知道清净的殊胜感觉也是现象,也只是六根门的对境。
第七种,对无色界的贪。那就更微妙。比如:空无边处,连身体都空掉了,世界都空掉了,或者连空也放掉了,进入无所有处,乃至于“非想非非想”的禅定, 最极微妙。但是贪著于这些境界和“存在”,依然是一种贪。
第八种,是慢。
第九种,掉举,心的动荡。
第十种,是无明。心不了解真理。
这十种系缚的排列顺序,是开悟过程中破去的烦恼的顺序。
当证到初果、开悟后,首先就破去了我执,就不会有我执的系缚了。不会有怀疑,那个时候再也不会怀疑“有没有人成佛、有没有轮回、有没有因果……”疑就会彻底断尽,对戒禁取的执着也会彻底消失。在此基础上继续修习,证到第三果,就能够断除掉感官欲望和嗔怒。
三果以上还会有对色界和无色界的贪,把这个也断除掉,傲慢、掉举、无明破尽,就证得阿罗汉或者是佛果。这十种系缚的断除是有次第的。所以在六根接触六尘的过程中,要破去所有的烦恼,最究竟的证悟才能达到。
感知的过程是从“触”开始的,从感受、安立概念——“想”,认知偏差就产生了。到了“寻”——思考、戏论的阶段,越发展越厉害,最后就会产生过去、现在、未来一大堆的烦恼,所谓“杞人忧天”。
有的人总担心“天塌了”该怎么办?别人告诉他说“不会的”,天怎么可能会塌,他就来一句:“万一呢?” 很焦虑。这种心很多人都有,担心孩子、担心疾病、担心社会、担心战争……别人要是说“不太可能”,他就会说“万一呢?”,就导致了没完没了的焦虑感。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活在当下”的意识,意识到我们只拥有每个当下。
第二点,心要非常清澈。
有的人说,如果不焦虑未来,会不会也是太乐观了?会不会造成不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这确实也是个问题。
实际上,如果我们的心足够清净、清澈的话,我们的心会保护自己的,因为心有“如实知道”的能力。如果真的有危险,你的心会知道,那是真实地知道有危险;如果没有危险,你的心也会知道没有危险。
所以,不要用头脑拼命地去思考那么多,过度思虑反而会越想越多,越想越可怕。当静下心来扪心自问,实际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心会给你确定感。当然,前提是你的心必须非常的清澈、干净,否则,就会受到欲望和杂念的影响。
佛教里一般都会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佛陀一开始让我们不要相信这颗心,要先检查自己的心的内容。佛陀又说“证得阿罗汉,方可信汝意”,我们最终能够百分百地相信这颗心,是证到阿罗汉、烦恼彻底断尽的时候,就可以完全相信这颗心。
当前我们的心太动荡,头脑的概念投射太多,通过拼命思考、动念头来解决问题,但是这种过度的思考反而会让自己掉到纠结与焦虑里面,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不思考似乎不行,思考多了也不行,这就是很多人会遇到的困境。
昨天,讲到最根本的四种扭曲认知,就是对“常、乐、我、净”的误解。
第一个,就是追求永恒、恒常。
比如:天长地久的爱情;永葆青春;家人永远在一起;一件电子产品最好一直能用……当意识到并接纳,无常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这颗心就会不一样,正念就会增长。
第二个,意识到世间的本质是“苦谛”,而不是“乐”。
有的人会进入享乐主义。在佛陀时代也有“顺世论”,认为吃好、玩好,放纵欲望就是涅槃、解脱,不打压自己就是解脱。但是他忘了,世界的本质是“苦谛”,不是“乐”。当放纵欲望的时候,你会发现欲望被滋长得更强烈、更难满足。同一种快乐,常常久了就让人觉得单调、厌倦。有的时候,快乐的感觉反而是来自苦的暂时消减。
(未完待续)
录音整理 | 道问、慈正
校对 | 桃子、悟苇
排版 | 智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