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传中部·马邑大经

马邑大经

北传中阿一八二、马邑经(大正藏一、七二四页。)增阿四七、八(大正藏二、八〇一页。)
本经是世尊在鸯伽国之马邑聚落时之说法,对于说真沙门之法。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鸯伽国名阿沙普罗(Assapvra马邑)一聚落。
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言:诸比丘!
彼等比丘应诺:世尊!
世尊乃曰:
诸比丘!世人称汝等为沙门、沙门。当汝等亦被问:汝等为何耶?汝等自认我等是沙门。
诸比丘!汝等如是名、如是自认时,应作如斯观我等当行受沙门之作法、及婆罗门之作法,如是此实我等之具名,自认是实,如此,我等若受用衣、食、床座、医药资具,此等之行为,于我等应有大果报、大功德,且我等之此出家,非无功,应有果、有报。
如是,诸比丘!汝等实应学。
诸比丘!云何是沙门之作法及婆罗门之作法?曰:
我等具足惭愧者也。如是,汝等实应学之。
诸比丘!或汝等作是念:我等具足惭愧,如是作者,如是已足够矣。我等已达沙门之目的,我等于此以上应无需更作。如是,汝等以达满足。
诸比丘!予告汝等,诸比丘!予对汝等说:汝等沙门者,有此以上,有应更作之时,勿舍沙门之目的。
诸比丘!于此以上应更作者何耶?曰:
我等当身行清净、分明而应发露,防护使无瑕疵。而且不应以其清净身行,自赞毁他。
如是,汝等实应学之。
诸比丘!或汝等作是念:我等具足惭愧,我等之身行清净,若如是作者,如是即足够,我等已达沙门之目的,我等于此以上,应无更作者。如是汝等达成满足。
诸比丘!予告汝等,诸比丘!予对汝等说:汝等为沙门者,有此以上应更作之时,勿舍沙门之目的。
诸比丘!于此以上应更作者何耶?曰:
我等当口行清净、分明而应发露,防护使无瑕疵。而且不应以其清净口行,自赞毁他。
如是,汝等实应学之。
诸比丘!或汝等作是念:我等具足惭愧,我等之身行清净、口行清净、若如是作者,如是即够矣,我等已达沙门之目的,我等于此以上,应无更作者。如是汝等以达满足。
诸比丘!予告汝等,诸比丘!予对汝等说:汝等为沙门者,有此以上应更作之时,勿舍沙门之目的。
诸比丘!于此以上应更作者何耶?曰:
我等当意行清净、分明而应发露,防护使无瑕疵。而且不应以其清净意行,自赞毁他。
如是汝等实应学之。
诸比丘!或汝等作是念:我等具足惭愧,我等之身行清净、口行清净、意行清净,如是作者,如是已足够矣,我等已达沙门之目的,我等于此以上应无更作者。如是汝等达成满足。
诸比丘!予告汝等,诸比丘!予对汝等说:汝等为沙门者,有此以上应更作之时,勿舍沙门之目的。
诸比丘!于此以上应更作者何耶?曰:
我等当命行清净、分明而应发露,防护使无瑕疵。而且不以其清净生活,自赞毁他。
如是汝等实应学之。
诸比丘!汝等或作是念:我等具足惭愧,我等之身行清净、口行清净、意行清净、生活清净也。若如是作者,如是即足够矣,我等已达沙门之目的,于此以上,我等应无更作者。如是,汝等达成满足。
诸比丘!予告汝等,诸比丘!予对汝等说:汝等为沙门者,有此以上应更作之时,勿舍沙门之目的。
诸比丘!于此以上应更作者何耶?曰:
我等当守护诸根,以眼见色,不执相、不执随相,若不防护于眼根而住者,贪欲、忧惧、恶不善法入来者,为从事其防护,守护眼根,于眼根成就防护。
以耳闻声,不执相、不执随相,若不防护于耳根而住者,贪欲、忧惧、恶不善法入来者,为从事其防护,守护耳根,于耳根成就防护。
以鼻嗅香,不执相、不执随相,若不防护于鼻根而住者,贪欲、忧惧、恶不善法入来者,为从事其防护,守护鼻根,于鼻根成就防护。
以舌尝味,不执相、不执随相,若不防护于舌根而住者,贪欲、忧惧、恶不善法入来者,为从事其防护,守护舌根,于舌根成就防护。
以身触所触,不执相、不执随相,若不防护于身根而住者,贪欲、忧惧、恶不善法入来者,为从事其防护,守护身根,于身根成就防护。
以意识法,不执相、不执随相、不防护于意根而住者,贪欲、忧惧、恶不善法入来者,为从事其防护,守护意根,于意根成就防护。
如是汝等实应学之。
诸比丘!或汝等作是念:我等具足惭愧,我等之身行清净、口行清净、意行清净、生活清净、守护于根门,如是作者,如是即足够矣,我等已达沙门之目的,于此以上,我等应无更作者。如是汝等成就满足。
诸比丘!予告汝等,诸比丘!予对汝等说:汝等为沙门者,有此以上应更作之时,勿舍沙门之目的。
诸比丘!于此以上应更作者何耶?曰:
我等食知适度,正思量而摄食,非为嬉戏、非为骄荣、非为装饰、唯为此身之久住,为保养,又去伤害,为助成梵行。即:如是我断故痛、不便生新痛,而且于予成就延命、无瑕、安稳。
如是汝等实应学之。
诸比丘!或汝等作是念:我等具足惭愧,我等之身行清净、口行清净、意行清净、命行清净、防护根门、食如适度。如是作者,如是即足够矣,我等已达沙门之目的,于此以上,我等应无更作者。如是汝等成就满足。
诸比丘!予告汝等,诸比丘!予对汝等说:汝等为沙门者,有此以上应更作之时,勿舍沙门之目的。
诸比丘!于此以上应更作者何耶?曰:
我等以受持警寤。于日间经行、坐,由障碍法净化心。
于夜之初更经行。坐,由障碍法净化心。
于夜之中更,以足载足,以念正智,起想作意,以右胁下而师子卧。
于夜之后更而起,经行、坐,由障碍法净化心。
如是汝等实应学之。
诸比丘!或汝等作是念:我等具足惭愧,我等之身行清净、口行清净、意行清净、命行清净、防护根门、于食如适度、以受持警寤,如是作者,如是即足够矣,我等已达沙门之目的,于此以上,我等应无更作者。如是汝等成就满足。
诸比丘!予告汝等,诸比丘!予对汝等说:汝等为沙门者,有此以上应更作之时,勿舍沙门之目的。
诸比丘!于此以上应更作者何耶?曰:
我等当具足正念智。出入于正智,观前、观后于正智,屈伸于正智,大衣、衣钵之执持于正智,啖饮嚼味于正智,粪尿之行于正智,行、住、坐、眠、寤及语、默于正智者。
如是汝等实应学之。
诸比丘!或汝等作是念:我等具足惭愧,我等之身行清净、口行清净、意行清净、命行清净、防护根门,食如适度,以受持警寤。具足念正智。如是作者,如是即足够矣,我等已达沙门之目的,于此以上,我等应无更作者。如是汝等成就满足。
诸比丘!予告汝等,诸比丘予对汝等说:汝等为沙门者,有此以上应更作之时,勿舍沙门之目的。
诸比丘!于此以上应更作者何耶?曰:
我等当独住远离,至森林、树下、山岩、石室、山峡、冢间、林丛、露天及积檗之处,彼食后,从行乞归来。置身端正,结跏趺坐,端正其身,于面前安置念。
彼于世间舍贪欲、离贪欲,以心而住,由贪欲净化心。
舍嗔恚,无嗔恚心而住,怜愍一切众生,由嗔恚净化心。
舍昏沉睡眠、离昏沉睡眠而住,有观想、有念正智,由昏沉睡眠净化心。
舍调悔、不调悔而住,内有寂静心,由调悔净化心。
舍疑、离疑而住,无犹豫于善法,由疑净化心。
诸比丘!譬如依借财以创事业,对彼成功彼事业,彼除去彼一切之旧借财,再之,彼有余财即蓄妻。彼作是念:予以前依借财而创事业,彼使予成功其事业,彼使予除去彼一切旧借财,再之于予,有余财即蓄妻。彼于是缘以得欢喜、得安喜。
又,诸比丘!譬如人为病所冒,苦闷,有重态。彼不进食,彼身无力量。彼后解放其病,进食,至彼身有力量。彼作是念:予尝为病所冒,苦闷,有重态,予不进食,且予身无力量。彼使予今日解放其病,予进食,而且予身有力量。彼于是缘得欢喜、得安喜。
又,诸比丘!譬如人投于狱,彼他日由其狱平安被释放以免危险,而且彼财物无何等之损失。彼作是念:予于前被投狱,彼予今日由其狱平安被释放以免危险,而且予之财物无何等之损失。彼于是缘得欢喜、得安喜。
又,诸比丘!譬如有人为仆,不自立,如是隶属其他,不能如所欲而行。彼后以脱其仆,自立,不隶属于他人,自由身以至得如所欲行。彼作是念:予于前为仆,不自立,隶属于他人,不得如所欲行。彼予今日以脱其仆,自立,不隶属于他人,自由身,得如所欲行。彼于其缘,得欢喜、得安喜。
又,诸比丘!譬如人携带钱财,于荒野之旅路上。彼后从其荒野安全免于危险而出,而且彼财物无何等之损失,彼作是念:予于前携带钱财于荒野之旅路上。彼予今日从其荒野安全以免危险而出,而且予之财物无何等之损失。彼于是缘得欢喜、得安喜。
诸比丘!如是比丘如负债、如病、如狱舍、如仆、如于荒野之旅路,自见未舍此等五盖。
诸比丘!犹如无负债、如无病、如由狱释放、如自由人、如乐园、如是比丘已于自见舍此等五盖。
彼舍此等令心秽、慧羸之五盖方能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
彼此身由离以生喜乐,遍满充溢,彼身之何处亦由离以生喜乐,无不遍满。
诸比丘!犹如精巧之助浴师或其弟子于铜盘入粉末洗剂,善散布以混合水,彼洗剂团块含于液、润于液,以内外液遍满之,而且不为滴流。
诸比丘!如是比丘使此身由离以生喜乐,遍满充溢。彼身之何处亦由离以生喜乐,无不遍满。
诸比丘!复次,比丘寻伺已息,于内清净、心成一向,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彼此身由定以生喜乐,遍满充溢。彼身之何处亦由定以生喜乐,无不遍满。
诸比丘!譬如有湖泉,于是东方无水之入口、西方亦无水之入口、北方亦无水之入口、南方亦无水之入口,且天不持来时时适度之雨,而从其湖涌出冷水,以冷水使其湖遍满充溢,彼湖之何处亦以冷水无不使之遍满。
诸比丘!如是比丘此身由定以生喜乐,使遍满充溢,彼身之何处亦由定以生喜乐,无不使之遍满。
诸比丘!复次比丘离脱喜,住于舍,正念、正智而以身正受乐,圣者之所谓: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彼此之身以无喜之乐使遍满充溢。彼身之何处亦以无喜之乐使无不遍满。
诸比丘!譬如于青莲池,或红莲池,或白莲池之中,彼或青莲、或红莲、或白莲,生于水中,成长于水中,不出于水,沉潜于水中而育。其等由根到头,以冷水使遍满充溢。
诸比丘!如是比丘此身以无喜之乐使遍满充溢。彼身之何处亦以无喜之乐无不使之遍满。
诸比丘!复次比丘舍乐、舍苦,先已以灭喜忧,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彼此之身以清净皎洁之心使遍满而坐,彼身之何处亦以清净皎洁之心,无不使遍满。诸比丘!譬如人以白衣,以盖覆至头而生。彼身之何处亦以白衣无不使之遍满。
诸比丘!如是比丘此身以清净皎洁之心,使遍满而生,彼身之何处亦以清净皎洁之心,无不使遍满。
如是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而得确立不动时,彼心向忆宿命智。彼种种忆念宿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无量成劫、无量坏劫、无量成坏劫。其处予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以命终。彼予于彼处死,于其处生,于其处亦如是名、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彼予于其处死,于此处生,忆念如是其一一之相与其俱详细状况之种种宿命。
诸比丘!譬如人由自村往他村,由其村又往他村,彼由其村而还自村。彼作是念:予由自村往彼村,于其处,予如是位,如是坐、如是语、如是默,由彼村往某村,于其处又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语、如是默、彼予由其村而还自村。
诸比丘!如是比丘以忆念种种宿命,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无量成劫、无量坏劫、无量成坏劫。其处予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受苦乐、如是以命终。彼予于彼处死,于其处生,于其处亦如是名、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彼予于其处死,于此处生,忆念如是其一一之相与其俱详细状况之种种宿命。
如是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而得确立不动,彼心向有情生死智。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福,各各随其业:实此等有情于身为恶行,于口为恶行、于意为恶业,以诽谤圣者,抱邪见,持邪见业。彼等身坏命终,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又实此等有情于身为善行、于口为善行、于意为善行,不诽谤圣者,抱正见、持正见业。彼等身坏命终而生善趣、天界。如是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福,各各随其业。
诸比丘!犹如二屋各具备有门,于其处具眼者立于其中央,见人人于家出入、徘徊、逍遥。
诸比丘!如是,比丘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知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福,各各随其业。
如是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而得确立不动,彼心向漏尽智。彼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苦灭之道。如实知此等是漏,如实知此是漏之集,如实知此是漏之灭,如实知此是漏灭之道。如是知、如是见,于彼由爱欲之漏心解脱、由存在之漏心解脱、由无明之漏心解脱,于解脱有知解脱。知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作,更无到此存在之状态。
诸比丘!犹如清澄幽静之山顶有湖,于某处具眼者立于岸,见诸贝壳、砂砾、鱼群或静或动。彼作是之念:此湖清澄、幽静、于此等见诸壳、砂砾、鱼群之游或静或动。
诸比丘!如是比丘如实知此是苦 ,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苦灭之道。如实知此等是漏,如实知此是漏之集,如实知此是漏之灭,如实知此是漏灭之道。彼如是知、如是见,从爱欲漏心解脱,从存在之漏心解脱,从无明漏心解脱,于解脱知解脱。知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作,更无到此存在之状态。
诸比丘!
此比丘言:沙门也,
亦言:婆罗门也。
又,是洗浴者、
明者、
通圣典者、
圣者、
是应供。
诸比丘!云何比丘是沙门?曰:
彼于恶不善法、秽污而后起存在,以持苦痛,有苦报,于未来有生老死者,皆使息止矣。
诸比丘!如是者是比丘沙门也。
诸比丘!云何比丘为婆罗门?曰:
彼于恶不善法,秽污而后起存在,持苦痛、有苦报,于未来有生老死者,皆使远离矣。
诸比丘!如是者比丘是婆罗门也。
诸比丘!云何比丘是洗浴者也,曰:
彼于恶不善法,秽污而后起存在,持苦痛,有苦报,于未来有生老死者,皆使洗净矣。
诸比丘!如是者,比丘是洗浴者也。
诸比丘!云何比丘是明者?曰:
彼于恶不善法,秽污而后起存在,持苦痛,有苦报,于未来有生老死者,皆知之矣。
诸比丘!如是者比丘是明者。
诸比丘!云何比丘是通圣典者?曰:
彼于恶不善法、秽污而后起存在,持苦痛,有苦报,于未来有生老死者,皆消失矣。
诸比丘!如是者比丘是通圣典者。
诸比丘!云何比丘是圣者?曰:
彼于恶不善法、秽污而后起存在,持苦痛,有苦报,于未来有生老死者,皆隔离矣。
诸比丘!如是者比丘是圣者也。
诸比丘!云何比丘是应供?曰:
彼于恶不善法、秽污而后起存在,持苦痛,有苦报、于未来有生老死者,皆隔离矣。
诸比丘!如是者比丘是应供也。
世尊如是说已,彼等比丘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爱尽大经

爱尽大经

北传中阿二〇一。茶帝经(大正藏一、七六六页。)
本经是比丘茶帝主张,识流转之邪见是佛说,世尊以诫之,且与诸比丘对谈,匡正彼误解。其内容是识缘生之事、食因缘、十二因缘、得知见者之态度,说苦蕴之集、与灭等。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渔夫之子名茶帝之比丘如次生起恶见:如是予知从世尊所说之法,即此识流转、轮回、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
甚多比丘闻之:实渔夫之子比丘茶帝,生如次之恶见:如是予知从世尊所说之法,即此识轮回、流转、而且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
如是彼等比丘诣渔夫之子比丘茶帝之处。诣而对渔夫之子比丘茶帝作是语:贤者茶帝!汝实生起如是之恶见否?即如是予知从世尊所说之法,即此识流转、轮回、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
[茶帝曰:]诸贤!如是实予以知从世尊所说之法,即此识流转、轮回,而且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
于是彼等比丘欲令比丘茶帝离此恶见,交互质问,以问理由,共同论议之:贤者茶帝!勿言如是,勿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不善,世尊实不如是说。贤者茶帝!世尊实以种种部门,说从因缘生之识,若除因缘,识即不生。
渔夫之子比丘茶帝如是受彼等比丘之交互质问,以问理由,共同论议之,而且固执此恶见,墨守主张曰:诸贤!如是实予知从世尊所说之法,即此识流转、轮回,而且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
彼等比丘不得使渔夫之子比丘茶帝离彼邪见,因此诣世尊处。诣而稽首世尊,于一面坐。于一面坐之彼等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渔夫之子名为茶帝,是比丘,生起如是恶见:如是予知从世尊所说之法,即此识流转、轮回,而且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然,世尊!我等实闻渔夫之子名为茶帝比丘生起如是恶见:予如是知从世尊所说之法,即此识流转、轮回、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世尊!于是我等诣渔夫之子比丘茶帝之处。诣而问比丘茶帝曰:贤者茶帝!汝实生起如是恶见耶?予如是知从世尊所说之法,即此识流转、轮回、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
世尊!如是问之,比丘茶帝答我等曰:诸贤!予实如是理解以为世尊所说之法,即此识流转、轮回、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世尊!于是我等对比丘茶帝欲使彼离恶见,互为质问,以问理由,共同议论曰:贤者茶帝!勿言如是,勿诬谤世尊,诬谤世尊者不善,世尊实不如是说。贤者茶帝!世尊以种种部门实说从缘生识,若除因缘,识即不生。世尊!如是渔夫之子比丘茶帝被我等交互质问,以问理由,共同论议之,然彼固执恶见,墨守主张:诸贤!如是实予知从世尊所说之法,即此识流转、轮回、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世尊!我等不能使比丘茶帝离彼恶见,于此,以此事告世尊。
尔时世尊呼一比丘,来!比丘!汝以予之名,告渔夫之子比丘茶帝言:贤者茶帝!我师呼汝。
遵教!彼之比丘应诺世尊,往渔夫之子比丘茶帝之处。往而告渔夫之子比丘茶帝曰:贤者茶帝!我师呼汝。
遵教!渔夫之子比丘茶帝应诺而诣世尊之处。诣而稽首世尊,于一面坐。对于一面坐之比丘茶帝,世尊问曰:
茶帝!汝实生如是恶见耶?如是予知从世尊所说之法,即此识流转、轮回,而且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
[茶帝曰:]世尊!如是,实为予知从世尊所说之法,即此识流转、轮回,而且常保持自己之同一性也。
[世尊曰:]茶帝!如何其识?
[茶帝曰:]世尊!此语,所爱者,于此处彼处,受善恶业之果报。
[世尊曰:]愚痴人!汝依何知予如是说法耶?愚痴人!予岂非以种种之部门说出缘生否?除缘识即不生!然愚痴人!汝自己不理解,而诬谤我等,汝损自己,且多为不德。愚痴人!此对汝永远为不饶益、不幸福也。
如是,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对此如何思惟耶?此渔夫之子比丘茶帝岂非于此法、律,起火焰耶!
彼等曰:世尊!何有如此,世尊!实无是事。
如是语时渔夫子比丘茶帝沉默、懊恼,缩肩、低头,悄悄不能回答而坐。
于是世尊知比丘茶帝沉默、懊恼、缩肩、低头,悄悄不能回答。而言比丘茶帝曰:
愚痴人!汝对此之自恶见应明了之,予今问诸比丘。
于是世尊问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以此渔夫之子比丘茶帝,自无理解,诬谤我等而自灭,且至如此多为不德,如予为如是说耶?
[诸比丘曰:]世尊!无是事也。世尊!世尊实以种种部门,对我等说因缘生之识。世尊常曰除缘,识即不生。
[世尊曰:]善哉!诸比丘!善哉!诸比丘!汝等从予知如是说法也。诸比丘!予实对汝等以种种部门解说因缘生识,缺除因缘,识即不生。然而此比丘茶帝自不理解,诬谤我等,以自灭,且多为不德。其实彼愚痴人永远不饶益、不幸福也。
诸比丘!无论任何,缘其缘而识生,即依其[缘]而识生。如眼缘于色而识生,即名为眼识。耳缘于声而识生,即名为耳识。鼻缘于香而识生,即名为鼻识。舌缘于味而识生,即名为舌识。身缘于所触而识生,即名为身识。意缘于法而识生,即名为意识。
诸比丘!犹无论如何,缘其缘而火燃,依此而得名。即缘薪而火燃,即名为薪火。缘木片而火燃,即名为木片火。缘草而火燃,即名为草火。缘牛粪而火燃,即名为牛粪火。缘谷皮而火燃,即名为谷皮火。缘尘屑而火燃,即名为尘屑火。
诸比丘!如是依何缘而识生,即依何缘而得名。缘眼于色而识生,即名为眼识。缘耳于声而识生,即名为耳识。缘鼻于香而识生,即名为鼻识。缘舌于味而识生,即名为舌识。缘身于所触而识生,即名为身识。缘意于法而识生,即名为意识。
[世尊复曰:]诸比丘!汝等见此为生者耶?
[诸比丘曰:]然!世尊!
诸比丘!见此为食所成耶?
然!世尊!
诸比丘!见凡活者缘彼食灭、即成灭者耶?
然!世尊!
诸比丘!从犹豫此岂非生,即疑生耶?
然!世尊!
诸比丘!从犹豫彼岂非食所成,即疑生耶?
然!世尊!
凡活者从犹豫缘彼之食灭,岂非灭者,即疑生耶?
然!世尊!
诸比丘!以如实正慧见此活者,皆舍所疑耶?
然!世尊!
诸比丘!以如实正慧见此食所成者,凡舍所疑耶?
然!世尊!
诸比丘!以如实正慧以见凡活者,缘彼食之灭而灭者,凡舍所疑耶?
然!世尊!
诸比丘!如是有实确信是活者耶?
然!有,世尊!
诸比丘!如是实有确信其食所成者耶?
然!有!世尊!
诸比丘!如是实有确信凡活者缘彼食之灭而灭者耶?
然!世尊!
诸比丘!以如实正慧善见此活者耶?
然!世尊!
诸比丘!以如实正慧善见其食所成者耶?
然!世尊!
诸比丘!以如实正慧善见其食所成者耶?
然!世尊!
诸比丘!以如实正慧善见凡活者缘彼之食灭而灭者耶?
然!世尊!
诸比丘!若汝等且执着如是清净、皎洁之此见,而自慢、追求、爱著者,汝等得谓为彼度脱、非为执持、而理解筏喻之说法者耶?
否也!世尊!
诸比丘!若汝等如是此清净、皎洁之此见而不执着、不自慢、不追求、不爱著者,汝等得谓为彼度脱,而非为执持理解筏喻之说法耶?
然!世尊!
[世尊复曰:]诸比丘!为已生有情之住,或为将生有情之扶助,此等有四种之食。云何为四?
曰:第一。或粗或细之搏食,第二。触,第三。意思,第四。识也。
诸比丘!此等四食以何为因由?何为因缘?何为生种?何为根源耶?
曰:此等四食渴爱为因由、渴爱为因缘、渴爱为生种、渴爱为根源也。
诸比丘!此渴爱是以何为因由?何为因缘?何为生种?何为根源耶?
曰:渴爱是受为因由、受为因缘、受为生种、受为根源也。
诸比丘!此受以何为因由?何为因缘?何为生种?何为根源耶?
曰:受是以触为因由、因缘、生种、根源也?
诸比丘!此触是以何为因由、因缘、生种、根源耶?
曰:触是以六处为因由、因缘、生种、根源也。
诸比丘!此六处是以何为因由、因缘、生种、根源耶?
曰:六处是以名色为因由、因缘、生种、根源也。
诸比丘!此名色是以何为因由、因缘、生种、根源耶?
曰:名色是以识为因由、因缘、生种、根源也。
诸比丘!此识是以何为因由、因缘、生种、根源耶?
曰:识是以行为因由、因缘、生种、根源也。
诸比丘!此之行是以何为因由、因缘、生种、根源耶?
曰:行是以无明为因由、无明为因缘、无明为生种、无明为根源也。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渴爱,缘渴爱而有取,缘取而有存在(有),缘存在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彼有全苦蕴之集。
[世尊复曰:]缘生而有老死,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缘生而有老死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缘生而有老死,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缘生而有老死
[世尊曰:]缘存在而有生,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缘存在而有生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缘存在而有生,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缘存在而有生。
[世尊曰:]缘取而有存在,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缘取而有存在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缘取而有存在,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缘取而有存在。
[世尊曰:]缘渴爱而有取,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缘渴爱而取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缘渴爱而有取,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缘渴爱而有取。
[世尊曰:]缘受而有渴爱,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缘受而有渴爱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缘受而有渴爱,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缘受而有渴爱。
[世尊曰:]缘触而有受,如是之谓。
诸比丘!实缘触而有受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缘触而有受,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缘触而有受。
[世尊曰:]缘六处而有触,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缘六处而有触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缘六处而有触,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缘六处而有触:
[世尊曰:]缘名色而有六处,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缘名色而有六处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缘名色而有六处,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缘名色而有六处。
[世尊曰:]缘识而有名色,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缘识而有名色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缘识而有名色,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缘识而有名色。
[世尊曰:]缘行而有识,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缘行而有识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缘行而有识,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缘行而有识。
[世尊曰:]缘无明而有行,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缘无明而有行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缘无明而有行,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缘无明而有行。
[世尊曰:]善哉!诸比丘!如是汝等言,予又如次言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渴爱,缘渴爱而有取,缘取而有存在,缘存在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生,如是彼有全苦蕴之集。而且无明无余离灭而行灭,行灭而识灭,识灭而名色灭,名色灭而六处灭,六处灭而触灭,触灭而受灭,受灭而渴爱灭,渴爱灭而取灭,取灭而存在灭,存在灭而生灭,生灭而老死、愁、悲、苦、忧、恼灭也。如是有彼全苦蕴之灭。
[世尊复曰:]生灭故而老死灭,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生灭故而有老死灭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由生灭故而有老死灭,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由生灭故而有老死灭也。
[世尊曰:]由存在灭而生灭,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由存在灭故,而生灭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由存在灭故而生灭,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由存在灭故而生灭。
[世尊曰:]由取灭故而存在灭,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由取灭故而存在灭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由取灭故而存在灭,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由取灭故而存在灭。
[世尊曰:]由渴爱灭故而取灭,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由渴爱灭故而取灭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由渴爱灭故而取灭,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由渴爱灭故而取灭。
[世尊曰:]由受灭故而渴爱灭,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由受灭故而渴爱灭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由受灭故而渴爱灭,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由受灭故而渴爱灭。
[世尊曰:]由触灭故而受灭,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由触灭故而受灭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由触灭故而受灭,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由触灭故而受灭。
[世尊曰:]由六处灭故而触灭,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由六处灭故而触灭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由六处灭故而触灭,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由六处灭故而触灭。
[世尊曰;]由名色灭故而六处灭,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由名色灭故而六处灭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由名色灭故而六处灭,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由名色灭故而六处灭。
[世尊曰:]由识灭故而名色灭,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由识灭故而名色灭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由识灭故而名色灭,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由识灭故而名色灭。
[世尊曰:]由行灭故而识灭,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由行灭故而识灭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由行灭故而识灭,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由行灭故而识灭。
[世尊曰:]由无明灭故而行灭,如是之谓也。
诸比丘!实由无明灭故而行灭耶?或不然耶?于其处如何思惟耶?
[诸比丘曰:]世尊!由无明灭故而行灭,于其处我等如是思惟:由无明灭故而行灭。
[世尊更曰:]善哉!诸比丘!如是[为]汝等,予又如次言之:此不存在时、彼即不存在,由此之灭而彼灭,即由无明灭而行灭,由行灭而识灭,由识灭而名色灭,由名色灭而六处灭,由六处灭而触灭,由触灭而受灭,由受灭而渴爱灭,由渴爱灭而取灭,由取灭而存在灭,由存在灭而生灭,由生灭两者死、愁、悲、苦、忧、恼灭也。如是有彼全苦蕴之灭。
[世尊更曰:]诸比丘!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或有遍于过去耶?我等于过去存在耶?于过去不存在耶?于过去是何者耶?于过去如何有耶?我等于过去是何者?后[又]为何者耶?
[诸比丘曰:]不然!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或有遍于未来耶?我等于未来存在耶?于未来不存在耶?于未来是何者耶?于未来是如何有耶?我等于未来是何者?后(又)为何者耶?
[诸比丘曰:]不然!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或于今现在于内有疑:我等实存在耶?实不存在耶?实为何耶?如何有耶?此有情是从何处来耶?彼从何处去耶?
[诸比丘曰:]不然!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有所言耶?我等尊重师,以尊重师,我等如是言。
[诸比丘曰:]不也!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有如是言耶?一沙门对我等如是言,又他诸沙门亦[同是言],然,我等不如是言。
[诸比丘曰:]不也!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如是知、如是见,有示其他之师耶?
[诸比丘曰:]不也!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如是知、如是见,对于所有凡夫,沙门婆罗门之行,于会式、祝祭为最胜,而有所还耶?
[诸比丘曰:]不也!世尊!
[世尊曰:]诸比丘!若然!汝等可言:由汝等自知、自觉耶?
[诸比丘曰:]不然!世尊!
[世尊曰:]善哉!诸比丘!汝等从予为直接现见此等,于任何人亦见之,导入[解脱],依智者以自己得知之方法而导之。
诸比丘!言:此法是直接而现见,于任何人亦见之,导入[解脱]、依智者自己得知者也。彼即缘此而言也。
诸比丘!三事和合而入胎,是有父母之会合,但母还未有经水且康达婆不现前,其时不入胎。又此有父母之会合,母已有经水,但康达婆不现前,其时不入胎。
诸比丘!有父母之会合,母已有经水,且康达婆现前者,如是三事和合者,有入胎也。
诸比丘!母或在九个月或十月间,彼其胎即荷重担,以大担心拥护于胎宫。
诸比丘!于母经九个月或十个月,于大担心之出产彼重担。彼所生者,以自己血哺育之。
诸比丘!实彼之血于圣者之律,即是母乳也。
诸比丘!彼从其童子之成长,从诸根之成熟,童子之所有玩具,例如:以小锄、小棒、[?]、风车、棕榈叶之尺、小车、小弓等为游戏。
诸比丘!从彼之童子成长诸根熟,以具足五种欲分而欢乐,即依眼所识、所欲、所受、所好、爱好形相,随欲激情于色;依耳所识、所欲、所受、所好、爱好形相,随欲激情于声;依鼻所识、所欲、所受、所好、爱好形相,随欲激情于香;依舌所识、所欲、所受、所好、爱好形相,随欲激情于味;依身所识、所欲、所爱、所好、爱好形相而随欲激情于触者。以[欢喜]之。
彼以眼见色,乐着爱好于色,憎恶不好之色。于身不确立正念而住于劣恶心。而且不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因此彼对于彼等恶不善之法,不便无余灭尽。彼如是随其亲疏爱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彼喜其受。欢迎、执着之。彼善其受,欢迎、执着而生欢喜。于受欢喜者,即取也。彼缘取而有存在,缘存在而有生。缘生而成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彼有全苦蕴之集。
以耳闻声,乐着爱好于声,憎恶于不好之声。于身不确立正念而住于劣恶心。而且不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因此于彼对彼等恶不善法不使无余灭尽。彼如是随于亲疏,或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彼喜其受,欢迎、执着。喜其受,欢迎、执着于彼而生欢喜。欢喜于受,即取也。彼缘取而有存在。缘存在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彼有
全苦蕴之集。
以鼻嗅香,乐着爱好于香,憎恶于不好之香。于身不确立正念而住于劣恶心。而且不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因此于彼对彼等恶不善法不使无余灭尽。彼如是随于亲疏,或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彼喜其受,欢迎、执着。喜其受,欢迎、执着于彼而生欢喜。欢喜于受,即取也。彼缘取而有存在。缘存在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彼有
全苦蕴之集。
以舌尝味,乐着爱好于味,憎恶于不好之味。于身不确立正念而住于劣恶心。而且不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因此于彼对彼等恶不善法不使无余灭尽。彼如是随于亲疏,或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彼喜其受,欢迎、执着。喜其受,欢迎、执着于彼而生欢喜。欢喜于受,即取也。彼缘取而有存在。缘存在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彼有
全苦蕴之集。
以身触所触,乐着爱好于触,憎恶于不好之触。于身不确立正念而住于劣恶心。而且不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因此于彼对彼等恶不善法不使无余灭尽。彼如是随于亲疏,或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彼喜其受,欢迎、执着。喜其受,欢迎、执着于彼而生欢喜。欢喜于受,即取也。彼缘取而有存在。缘存在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彼有
全苦蕴之集。
以意知法,乐着爱好于法,憎恶于不好之法。于身不确立正念而住于劣恶心。而且不如实知彼心解脱、慧解脱。因此于彼对彼等恶不善法不使无余灭尽。彼如是随于亲疏,或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彼喜其受,欢迎、执着。喜其受,欢迎、执着于彼而生欢喜。欢喜于受,即取也。彼缘取而有存在。缘存在而有生。缘生而有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彼有
全苦蕴之集。
诸比丘!于是如来、应供、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出现于世。彼以俱此天之世界、俱魔之世界、俱梵天之世界、俱沙门婆罗门之世界、俱天人之世界,自知、自证而教之。彼初善、中善、终亦善,而说有义、有文之法,以示完全具足清净之梵行。
以其法或居士或居士子,或生于其他之旅者听之。彼听其法,得信世尊。彼得信作是念:在家杂闹尘劳之处,出家是空闲,住家者甚难行一向具足、一向清净而知真珠光辉之梵行。然我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为出家行者。彼于后,或舍小财物,或舍多财物,或舍小亲族,或舍多亲族,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而为出家行者。
如是彼出家而应学比丘所具足之生活规定:
舍杀生以离杀生。舍刀杖,有惭愧、有同情心。怜愍一切生类而住。
舍不与不取,以离不与取,与者受之,以期取与者,不盗而自住于净物。
舍非梵行为梵行者,离不净行,而离淫欲之在俗法。
舍妄语,离妄语为真实语者,真实而可得信赖、得可依、不欺世间。
舍两舌,离两舌,闻此而语彼,不破彼等之间,又由彼闻而语于此等,不破此等之间。如是或为离者之和解者,或为合者之援助者。好和顺、乐和顺、喜和顺,以语致和顺之语者。
舍粗恶语、离粗恶语。如柔和而顺耳,乐而入于心,优雅而多人喜、多人好,以语如是语者也。
舍戏语、离戏语。应语时而语者、说事实者、说义利者、说法者、说律者也。语足以随时保持之语,有理由、有辨别、语俱义利语者。
彼离害诸种子类、植物类。
一日一食,夜不食而离非时食。
离观歌舞、音乐、演艺等。
离保持华鬘、涂香、脂粉、粉饰、庄严而住。
离高床、大床。离受金、银。离受生谷类。
离受生肉。离受女人、童女。离爱女婢、男仆。
离受山羊、羊。离受鸡、豚。离受象、牛、牡马、牝马。离受田野、地处。
离为使节使丁。
离买卖。离诈秤称、诈货币、诈度量。
离诈欺、瞒着、奸诈、邪曲。离断、打、缚、路贼、掠夺、暴行。
彼衣以覆身为足,食以护腹为足,彼之行处,唯与彼慎行。恰如有翼鸟之飞翔,如常与其翼俱飞,如是比丘覆身之衣、护腹之食为足,其行处唯与彼俱行。
彼是具足圣戒聚,受内无瑕之乐。
彼以眼见色、不执相、不执随相。彼不防护眼根而住者,若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入来者,从事为其防护,护眼根,为防护于眼根。
以耳闻声、不执相、不执随相。彼不防护耳根而住者,若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入来者,从事为其防护,护耳根,为防护于耳根。
以鼻嗅香、不执相、不执随相。彼不防护鼻根而住者,若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入来者,从事为其防护,护鼻根,为防护于鼻根。
以舌尝味、不执相、不执随相。彼不防护舌根而住者,若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入来者,从事为其防护,护舌根,为防护于舌根。
以身触所触者、不执相、不执随相。彼不防护身根而住者,若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入来者,从事为其防护,护身根,为防护于身根。
以意识法、不执相、不执随相。彼不防护意根而住者,若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入来者,从事为其防护,护意根、为防护于意根。
彼成就此圣之根防护,受内无秽之乐。
彼出入于正智,观前、观后于正智,屈伸于正智、大衣及衣钵,执持于正智、啖饮嚼味于正智、粪尿之行于正智,行、住、坐、眠、寤及语、默于正智。
彼具足此圣戒聚,具足此圣根之防护,具足此圣念正智、孤独床座为友,至闲林、树下、山岩、石室、山峡、冢间、林丛、露天及积檗之处。
彼食后,从行乞归来,置身端正,布置面前之念、结跏趺坐。彼于世间舍贪欲、离贪欲,以心而住,从贪欲净化心。舍嗔恚、以住不嗔恚心,怜愍一切生类、从嗔恚净化心。舍惛沉睡眠、离惛沉睡眠而住,有观想之念、有正智,从惛沉睡眠净化心。舍调悔,不调悔而住,内有寂静心,从调悔净化心。舍疑、离疑而住,无犹豫于善法,从疑净化心。
彼舍此等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
诸比丘!复次,比丘寻伺已息、内清净、心成一向,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
诸比丘!复次,比丘脱喜、舍而住,有念,有正知;且身觉受乐,宣说诸圣者之舍而有念乐住。成就第三禅。
诸比丘!复次,比丘舍离乐,舍离苦,又灭以前所有之喜悦、忧恼,无苦,无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
彼以眼见色,不乐着所好之色,不憎恶所不好之色,于身确立念、无量心而住,彼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于彼为使彼等恶不善法无余灭尽。彼如是离亲疏,或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彼不喜其受、不欢迎、不执着。不喜其受、不欢迎、不执着之彼,凡于受欢喜即令灭尽。彼由欢喜灭而取灭,由取灭而存在灭,由存在灭而生灭,由生灭而令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如是有彼全苦蕴之灭。
以耳闻声,不乐着所好之声,不憎恶所不好之声,于身确立念、无量心而住,彼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于彼为使彼等恶不善法无余灭尽。彼如是离亲疏,或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彼不喜其受、不欢迎、不执着。不喜其受、不欢迎、不执着之彼,凡于受欢喜即令灭尽。彼由欢喜灭而取灭,由取灭而存在灭,由存在灭而生灭,由生灭而令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如是有彼全苦蕴之灭。
以鼻嗅香,不乐着所好之香,不憎恶所不好之香,于身确立念、无量心而住,彼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于彼为使彼等恶不善法无余灭尽。彼如是离亲疏,或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彼不喜其受、不欢迎、不执着。不喜其受、不欢迎、不执着之彼,凡于受欢喜即令灭尽。彼由欢喜灭而取灭,由取灭而存在灭,由存在灭而生灭,由生灭而令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如是有彼全苦蕴之灭。
以舌尝味,不乐着所好之味,不憎恶所不好之味,于身确立念、无量心而住,彼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于彼为使彼等恶不善法无余灭尽。彼如是离亲疏,或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彼不喜其受、不欢迎、不执着。不喜其受、不欢迎、不执着之彼,凡于受欢喜即令灭尽。彼由欢喜灭而取灭,由取灭而存在灭,由存在灭而生灭,由生灭而令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如是有彼全苦蕴之灭。
以身触所触,不乐着所好之触,不憎恶所不好之触,于身确立念、无量心而住,彼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于彼为使彼等恶不善法无余灭尽。彼如是离亲疏,或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彼不喜其受、不欢迎、不执着。不喜其受、不欢迎、不执着之彼,凡于受欢喜即令灭尽。彼由欢喜灭而取灭,由取灭而存在灭,由存在灭而生灭,由生灭而令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如是有彼全苦蕴之灭。
以意知法,不乐着所好之法、不憎恶所好之法,于身确立念、无量心而住,彼如实知心解脱、慧解脱。于彼为令彼等恶不善法无余灭尽。彼如是离亲疏或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彼不喜其受、不欢迎、不执着。不喜其受、不欢迎、不执着之彼,凡于受欢喜即令灭尽。彼由喜灭而取灭,由取灭而存在灭,由存在灭而生灭、由生灭而令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如是,有彼全苦蕴之灭。
诸比丘!汝等受持予之略说爱尽解脱。渔夫子比丘茶帝为大爱网、爱聚所缚者。
世尊如是说已。彼等比丘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双品

绘图版·双品

1

一切苦难追随行恶之徒,有如挽车的牛,车轮随足蹄。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
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
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一切快乐会追随行善之徒,有如影子不离人。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
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
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

常把他人的过失耿耿于怀者,怨恨将在内心滋长。
彼骂我打我,败我劫夺我,
若人怀此念,怨恨不能息。

不把他人加害之事耿耿于怀者,怨恨自然平息。
彼骂我打我,败我劫夺我,
若人舍此念,怨恨自平息。

怨恨永远无法战胜仇恨。只有无恨之心才能将仇恨征服。
在于世界中,从非怨止怨,
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

有些人不晓得生命将随死亡而结束,了悟死亡的必然性就能避免争执。
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
若彼等如此,则诤论自息。

死亡征服一切情欲、无纪律和贪念,如风吹弱树。
唯求住净乐,不摄护诸根,
饮食不知量,懈惰不精进,
彼实为魔服,如风吹弱树。

死亡无法战胜心念坚定者,就好象风吹不动石山。
愿求非乐住,善摄护诸根,
饮食知节量,具信又精进,
魔不能胜彼,如风吹石山。

那些腐败、不诚实克已者,不配接受袈裟。
若人穿袈裟,不离诸垢秽,
无诚实克己,不应着袈裟。

那个不腐败、持戒、诚实克己者,配穿上那染色的袈裟。
若人离诸垢,能善持戒律,
克己与诚实,彼应着袈裟。

那些把非真当真,把真当非真者,不能到达真的境界,他们已被误导。
非真思真实,真实见非真,
邪思惟境界,彼不达真实。

把真当真,把假当假,他们接受正确的指引,将达到真的境界。
真实思真实,非真知非真,
正思惟境界,彼能达真实。

贪欲刺穿那未已修养和开化的心,有如雨浸漏粗陋的葺草屋顶。
如盖屋不密,必为雨漏浸,
如是不修心,贪欲必漏人。

贪欲穿不过那未修养和开化的心,有如雨水浸不漏那葺草精密的屋顶。
如善密盖屋,不为雨漏浸,
如是善修心,贪欲不漏人。

看见自己污秽的行为,那作恶之徒感到忧悲,在今世和来世都被困扰。
现世此处悲,死后他处悲,
作诸恶业者,两处俱忧悲,
见自恶业已,他悲他苦恼。

看见自己清净的行为,那作善之徒两世都喜悦。
现世此处乐,死后他处乐,
作诸善业者,两处俱受乐,
见自善业已,他乐他极乐。

行恶之徒在今世与来世都受苦,堕落到恶界里重生加倍受苦。
现世此处苦,死后他处苦,
作诸恶业者,两处俱受苦,
现悲“我作恶”,堕恶趣更苦。

现世此处喜,死后他处喜,
修诸福业者,两处俱欢喜,
现喜“我修福”,生善趣更喜

诵读佛经却不实践,是无结果的,有如牧者数他人的牛只。
虽多诵经集,放逸而不行,
如牧数他牛,自无沙门分。

虽少诵读经典,却能实践佛法,完全弃除系缚,有资格列入出家人的行列。
虽诵经典少,能依教实行,
具足正知识,除灭贪嗔痴,
善净解脱心,弃舍于世欲,
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门分。

下一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爱尽小经

爱尽小经

北传杂阿五〇五、爱尽(大正藏二、一三三页。)增阿一〇、三断尽(大正藏二、五九三页。)
本经,最初帝释天来世尊之处,问爱尽解脱之法,世尊教之。目犍连试帝释天是否了解,而升问三十三天。帝释在答之前,以夸天界之最胜殿。为匡其憍慢,目犍连以足拇指,震骇最胜殿。帝释恐怖而具答前问。五、目犍连归世尊之处,述其所确认。北传杂阿有至右之第三段增阿和本文大意相同,但应注意的,有关多说空。)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舍卫城东园鹿母讲堂。
尔时,天帝释诣世尊处。诣而稽首世尊,立于一面。于一面立之天帝释白世尊曰:
世尊!略而言者,如何是比丘爱尽解脱,得毕竟究竟者、毕竟安稳者、毕竟梵行者、毕竟尽者、人天之最胜者耶?
世尊曰:
诸天之王!是比丘闻:一切法实不值于贪着。
诸天王!若比丘闻:一切法实不值于贪著者彼知一切法。知一切法而熟知一切法也。
熟知一切法而受所有受,即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彼于此等受随观无常而住,随观离贪而住,以随观灭而住,以随观舍离而住。
彼于此等受以随观无常而住,以随观离贪而住,以随观灭而住,以随观舍离而住者,于世间无所取。
无所取即无恼,无恼者,即自般涅盘。知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作,无更到此存在之状态。
诸天王略而说者,如是者,比丘爱尽解脱,毕竟究竟者、毕竟安稳者、毕竟梵行者、毕竟尽者、人天之最胜者也。
是天帝释欢喜、随喜世尊之说法,稽首世尊,右绕消失于其处。
尔时尊者大目犍连近世尊而坐。是尊者大目犍连生是念:
彼药叉了解世尊之说法,随喜否?或不然否?然予对彼药叉为知彼药叉了解世尊之说法,随喜否?或不然否?
于是尊者大目犍连恰如强力者以伸屈之臂,或以屈而伸臂,如(速)于东园鹿母讲堂而消失之,现于三十三天。
尔时天帝释于一白莲之园,以具备天之五百乐器而欢乐。天帝释遥见尊者大目犍连来。见而制止天之五百乐器,诣尊者大目犍连之处。诣而言尊者大目犍连曰:
来!尊者目犍连!善来!尊者目犍连!尊者遂致此机来此处也。尊者目犍连!请坐!尊者目犍连!此所设之座也。
尊者大目犍连坐所设之座。天帝释亦取一卑床于一面坐。对于一面坐之天帝释,尊者大目犍连曰:
库奢耶!世尊为卿略说如何是爱尽解脱,我等亦闻,得备其法话者,为幸也!
帝释曰:
尊者目犍连,我等甚忙,我等多所用,以自之用事及三十三天之用事甚忙也。然尊者目犍连!予善闻之,善得之,善思念之,善考虑之,故法不至于迅速消灭。
尊者目犍连!昔诸天与阿修罗众之间起战斗。于其战,诸天战胜,阿修罗众战败。尊者目犍连!彼予其战胜,为战胜者,由彼而还,创建名为最胜之宫殿。尊者目犍连!其最胜宫殿有一百尖阁,一一之尖阁各有七重阁,一一之重阁各有七天女,一一之天女各有七侍女也。尊者目犍连!卿不欲观我可爱最胜宫殿之结构否?
尊者大目犍连默然而应诺。
于是诸天帝释及毗沙门大王,侍于尊者大目犍连之后,诣于最胜宫殿。天帝释之侍女等,遥见尊者大目犍连来。见而惭愧,各自人于内房。恰如新妇见其翁姑之惭愧,如是天帝释之侍女等见尊者大目犍连因惭愧而各自人于内房。于是天帝释及毗沙门大王,随行尊者大目犍连以逍遥最胜宫殿。言:
尊者目犍连!见此可爱之最胜宫殿!尊者目犍连!见此可爱之最胜宫殿!
目犍连答曰:此是尊者库奢耶之辉耀,此乃其相应前所作功德而辉耀也。人人见此何等可爱,谓实如此辉耀于三十三天。彼对此尊者库奢耶之辉耀,此乃相应前所作之功德而辉耀也。
而尊者大目犍连作是念:
此药叉是过于放逸,然,我使此药叉战栗。
于是尊者大目犍连以示神通力,以足拇指使最胜宫殿震摇激动。如是天帝释、毗沙门大王及三十三天生希有、未曾有之念曰:
实应惊叹哉!真未曾有哉!沙门之大神力、大威力。以足之拇指使天宫震摇激动。
于是尊者大目犍连知天帝释之战栗、身毛竖立,对天帝释曰:
库奢耶!世尊对卿略说如何是爱尽解脱耶?我等亦闻,得备其法话,即甚幸也。
帝释曰:
尊者目犍连!予前诣世尊之处。诣而稽首世尊,于一面立。尊者目犍连!于一面立之予向世尊如是问之:世尊!略而说者,如何是比丘得爱尽解脱、毕竟究竟者、毕竟安稳者、毕竟梵行者、毕竟尽者、人天之最胜者耶?尊者目犍连!如是问已,世尊如次答予:诸天王!是比丘闻——一切法实不值贪着——诸天王!若比丘闻——一切法实不值贪着——者,彼知一切法。以知一切法而熟知一切法,熟知一切法而受所有受,即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彼于此等受随观无常而住,随观离贪而住,随观灭而住,随观舍离而住也。彼于此等之受随观无常而住,随观离贪而住,随观灭而住,随观舍离而住者,于世间无所取。无所取即无所恼,无所恼即自般涅盘,知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作,更不到此存在之状态。诸天王!略而说者,如是比丘是爱尽解脱、毕竟究竟者、毕竟安稳者、毕竟梵行者、毕竟尽者、人天之最胜者也。
尊者目犍连!如是,世尊对予略说爱尽解脱。
是尊者大目犍连欢喜、随喜天帝释之说。恰如强力者以伸屈之臂,或以屈伸之臂,如是速于三十三天消失之,现于东园鹿母讲堂。
于是天帝释之侍女等,于尊者大目犍连之去不久,白天帝释曰:
吾君!彼是吾君之师,彼是世尊否?
帝释曰汝等!彼是我师,彼非世尊,彼是我之同行者,尊者大目犍连也。
侍女等曰:吾君!吾君诚是荣幸!吾君之同行者,如是有大神力、如是有大威力,何况吾君之师,彼世尊是如何乎!
如是尊者大目犍连诣世尊之处。诣而稽首世尊,于一面坐。于一面坐之尊者大目犍连白世尊曰:
世尊!世尊于前为或有大势力之药叉,同意略说爱尽解脱否?
世尊曰:
目犍连!予同意,即前天帝释来予之处,来而稽首予,而于一面立。
目犍连!于一面立之天帝释如次问予:世尊!略而说者,如何是比丘得爱尽解脱、毕竟究者、毕竟安稳者、毕竟梵行者、毕竟尽者、人天之最胜者耶?
目犍连!如是问已,予对天帝释作是语:诸天之王!是比丘闻——一切法实不值贪着。诸天王!若比丘闻——一切法实不值贪着——者,彼即知一切法。知一切法而熟知一切法也。熟知一切法于受所有受,即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受,彼于此等受,随观无常而住、随观离贪而住,随观灭而住,随观舍离而住。彼于此等受,随观无常而住,随观离贪而住,随观灭而住,随观舍离而住者,于世间无所取。无所取即无所恼,无所恼即自般涅盘,知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作、更不到此存在之状态。诸天王!略而说者,如是比丘是爱尽解脱、毕竟究竟者、毕竟安稳者、毕竟梵行者、毕竟尽者、人天之最胜者也。
目犍连!如是予同意为天帝释略说爱尽解脱。
世尊如是说已。尊者大目犍连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长阿含经·十上经第十

十上经第十

如是我闻。
一时。佛遊鸯伽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诣瞻婆城。止宿伽伽池侧。
以十五日月满时。世尊在露地坐。大众围绕。竟夜说法。告舍利弗。今者四方诸比丘集。皆各精勤。捐除眠睡。欲闻说法。吾患背痛。欲少止息。卿今可为诸比丘说法。
时。舍利弗受佛教已。尔时世尊即四牒僧伽梨。偃右胁臥如师子。累足而臥。
尔时。耆年舍利弗告诸比丘。今我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具足。梵行清净。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舍利弗告诸比丘。有十上法。除众结缚。得至泥洹。尽于苦际。又能具足五百五十法。今当分別。汝等善听。诸比丘。有一成法.一修法.一觉法.一灭法.一退法.一增法.一难解法.一生法.一知法.一证法。云何一成法。谓于诸善法能不放逸。云何一修法。谓常自念身。云何一觉法。谓有漏触。云何一灭法。谓是我慢。云何一退法。谓不恶露观。云何一增法。谓恶露观。云何一难解法。谓无间定。云何一生法。谓有漏解脫。云何一知法。谓诸众生皆仰食存。云何一证法。谓无碍心解脫。
又有二成法.二修法.二觉法.二灭法.二退法.二增法.二难解法.二生法.二知法.二证法。云何二成法。谓知惭.知愧。云何二修法。谓止与观。云何二觉法。谓名与色。云何二灭法。谓无明.爱。云何二退法。谓毀戒.破见。云何二增法。戒具.见具。云何二难解法。有因有缘。众生生垢。有因有缘。众生得净。云何二生法。尽智.无生智。云何二知法。谓是处.非处。云何二证法。谓明与解脫。
又有三成法.三修法.三觉法.三灭法.三退法.三增法.三难解法.三生法.三知法.三证法。云何三成法。一者亲近善友。二者耳闻法音。三者法法成就。云何三修法。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云何三觉法。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云何三灭法。谓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云何三退法。谓三不善根。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云何三增法。谓三善根。无贪善根.无恚善根.无痴善根。云何三难解法。谓三难解。贤圣难解.闻法难解.如来难解。云何三生法。谓三相。息止相.精进相.捨离相。云何三知法。谓三出要界。欲出要至色界。色界出要至无色界。捨离一切诸有为法。彼名为尽。云何三证法。谓三明。宿命智.天眼智.漏尽智。诸比丘。是为三十法。如实无虛。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觉法.四灭法.四退法.四增法.四难解法.四生法.四知法.四证法。云何四成法。谓四轮法。一者住中国。二者近善友。三者自谨慎。四者宿植善本。云何四修法。谓四念处。比丘內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云何四觉法。谓四食。摶食.触食.念食.识食。云何四灭法。谓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见受。
云何四退法。谓四扼。欲扼.有扼.见扼.无明扼。云何四增法。谓四无扼。无欲扼.无有扼.无见扼.无无明扼。云何四难解法。谓有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云何四生法。谓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心智。云何四知法。谓四辩才。法辩.义辩.辞辩.应辩。云何四证法。谓四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诸比丘。是为四十法。如实无空。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五成法.五修法.五觉法.五灭法.五退法.五增法.五难解法.五生法.五知法.五证法。云何五成法。谓五灭尽枝。一者信佛.如来.至真。十号具足。二者无病。身常安隐。三者质直无有谀谄。直趣如来涅槃径路。四者专心不乱。讽诵不忘。五者善于观察法之起灭。以贤圣行尽于苦本。云何五修法。谓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云何五觉法。谓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云何五灭法。谓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眠睡盖.掉戏盖.疑盖。云何五退法。谓五心碍结。一者比丘疑佛。疑佛已。则不亲近。不亲近已。则不恭敬。是为初心碍结。又比丘于法.于众.于戒。有穿漏行.不真正行.为污染行。不亲近戒。亦不恭敬。是为四心碍结。又复比丘于梵行人生恶向心。心不喜乐。以麁恶言而毀骂之。是为五心碍结。云何五增法。谓五喜本。一悅.二念.三猗.四乐.五定。
云何五难解法。谓五解脫入。若比丘精勤不懈。乐闲静处。专念一心。未解得解。未尽得尽。未安得安。何谓五。若比丘闻佛说法。或闻梵行者说。或闻师长说。思惟观察。分別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已。便得法爱。得法爱已。身心安隐。身心安隐已。则得禅定。得禅定已。得如实智。是为初解脫入。于是。比丘闻法欢喜。受持讽诵。亦复欢喜。为他人说。亦复欢喜。思惟分別。亦复欢喜。于法得定。亦复如是。
云何五生法。谓贤圣五智定。一者修三昧现乐后乐。生內外智。二者贤圣无爱。生內外智。三者诸佛贤圣之所修行。生內外智。四者猗寂灭相。独而无侶。而生內外智。五者于三昧一心入.一心起。生內外智。云何五知法。谓五出要界。一者比丘于欲不乐.不念。亦不亲近。但念出要。乐于远离。亲近不怠。其心调柔。出要离欲。因欲起漏亦尽捨灭。而得解脫。是为欲出要。瞋恚出要.嫉妒出要.色出要.身见出要。亦复如是。云何五证法。谓五无学聚。无学戒聚.定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见聚。是为五十法。如实无虛。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六成法.六修法.六觉法.六灭法.六退法.六增法.六难解法.六生法.六知法.六证法。云何六成法。谓六重法。若有比丘修六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云何六。于是。比丘身常行慈。敬梵行者。住仁爱心。名曰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无杂。复次。比丘口慈.意慈。以法得养及钵中余。与人共之。不怀彼此。复次。比丘圣所行戒。不犯不毀。无有染污。智者所称。善具足持。成就定意。复次。比丘成就贤圣出要。平等尽苦。正见及诸梵行。是名重法。可敬可重。和合于众。无有诤讼。独行不杂。
云何六修法。谓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云何六觉法。谓六內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云何六灭法。谓六爱。色爱.声爱.香爱。味.触.法爱。云何六退法。谓六不敬法。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云何六增法。谓六敬法。敬佛.敬法.敬僧.法戒.敬定.敬父母。云何六难解法。谓六无上。见无上.闻无上.利养无上.戒无上.恭敬无上.念无上。云何六生法。谓六等法。于是。比丘眼见色无忧无喜。住捨专念。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不喜不忧。住捨专念。
云何六知法。谓六出要界。若比丘作是言。我修慈心。更生瞋恚。余比丘言。汝勿作此言。勿謗如来。如来不作是说。欲使修慈解脫更生瞋恚者。无有是处。佛言。除瞋恚已。然后得慈。若比丘言。我行悲解脫。生憎嫉心。行喜解脫。生忧恼心。行捨解脫。生憎爱心。行无我行。生狐疑心。行无想行。生众乱想。亦复如是。云何六证法。谓六神通。一者神足通证。二者天耳通证。三者知他心通证。四者宿命通证。五者天眼通证。六者漏尽通证。是为六十法。诸比丘。如实无虛。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七成法.七修法.七觉法.七灭法.七退法.七增法.七难解法.七生法.七知法.七证法。云何七成法。谓七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为七财。云何七修法。谓七觉意。于是。比丘修念觉意。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修法.修精进.修喜.修猗.修定.修捨。依无欲.依寂灭.依远离。
云何七觉法。谓七识住处。若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识住。复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识住。复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识住。复有众生。一身一想。徧净天是。是四识住。或有众生。空处住。是五识住。或识处住。是六识住。或不用处住。是七识住。云何七灭法。谓七使法。欲爱使.有爱使.见使.慢使.瞋恚使.无明使.疑使。
云何七退法。谓七非法。是比丘无信.无惭.无愧.少闻.懈墮.多忘.无智。云何七增法。谓七正法。于是。比丘有信.有惭.有愧.多闻.不懈墮.强记.有智。云何七难解法。谓七正善法。于是。比丘好义.好法.好知时.好知足.好自摄.好集众.好分別人。云何七生法。谓七想。不净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
云何七知法。谓七勤。勤于戒行.勤灭贪欲.勤破邪见.勤于多闻.勤于精进.勤于正念.勤于禅定。云何七证法。谓七漏尽力。于是。漏尽比丘于一切诸苦.集.灭.味.过.出要。如实知见。观欲如火坑。亦如刀剑。知欲见欲。不贪于欲。心不住欲。漏尽比丘逆顺观察。如实觉知。如实见已。世间贪嫉.恶不善法不漏不起。修四念处。多修多行。五根.五力.七觉意.贤圣八道。多修多行。诸比丘。是为七十法。如实不虛。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八成法.八修法.八觉法.八灭法.八退法.八增法.八难解法.八生法.八知法.八证法。云何八成法。谓八因缘。不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云何为八。于是。比丘依世尊住。或依师长。或依智慧梵行者住。生惭愧心。有爱有敬。是谓初因缘。未得梵行而得智。得梵行已智增多。复次。依世尊住。随时请问。此法云何。义何所趣。时。诸尊长即为开演甚深义理。是为二因缘。既闻法已。身心乐静。是为三因缘。既乐静已。不为遮道无益杂论。彼到众中。或自说法。或请他说。犹复不捨贤圣默然。是为四因缘。多闻广博。守持不忘。诸法深奧。上中下善。义味谛诚。梵行具足。闻已入心。见不流动。是为五因缘。修习精勤。灭恶增善。勉力堪任。不捨斯法。是为六因缘。有以智慧知起灭法。贤圣所趣。能尽苦际。是为七因缘。观五受阴。生相.灭相。此色.色集.色灭。此受.想.行.识。识集.识灭。是为八因缘。未得梵行而有智。得梵行已智增多。
云何八修法。谓贤圣八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云何八觉法。谓世八法。利.衰.毀.誉.称.讥.苦.乐。云何八灭法。谓八邪。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云何八退法。谓八懈怠法。何谓八懈怠。比丘乞食不得食。便作是念。我于今日下村乞食不得。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今宜臥息。懈怠比丘即便臥息。不肯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是为初懈怠。懈怠比丘得食既足。复作是念。我朝入村乞食。得食过足。身体沈重。不能堪任坐禅.经行。今宜寢息。懈怠比丘即便寢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懈怠比丘设少执事。便作是念。我今日执事。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今宜寢息。懈怠比丘即便寢息。懈怠比丘设欲执事。便作是念。明当执事。必有疲极。今者不得坐禅.经行。当豫臥息。懈怠比丘即便臥息。懈怠比丘设少行来。便作是念。我朝行来。身体疲极。不能堪任坐禅.经行。我今宜当臥息。懈怠比丘即便臥息。懈怠比丘设欲少行。便作是念。我明当行。必有疲极。今者不得坐禅.经行。当豫寢息。懈怠比丘即寻寢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是为六懈怠比丘。设遇小患。便作是念。我得重病。困笃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当须寢息。懈怠比丘即寻寢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懈怠比丘所患已差。复作是念。我病差未久。身体羸瘦。不能堪任坐禅.经行。宜自寢息。懈怠比丘即寻寢息。不能精勤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云何八增法。谓八不怠。
云何八精进。比丘入村乞食。不得食还。即作是念。我身体轻便。少于睡眠。宜可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是为初精进比丘。乞食得足。便作是念。我今入村。乞食飽满。气力充足。宜勤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寻精进。精进比丘设有执事。便作是念。我向执事。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寻精进。精进比丘设欲执事。便作是念。明当执事。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精进比丘设有行来。便作是念。我朝行来。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寻精进。精进比丘设欲行来。便作是念。我明当行。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精进比丘设遇患时。便作是念。我得重病或能命终。今宜精进。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精进比丘患得小差。复作是念。我病初差。或更增动。废我行道。今宜精进坐禅.经行。未得者得。未获者获。未证者证。于是。比丘即便精进坐禅.经行。是为八。
云何八难解法。谓八不闲妨修梵行。云何八。如来.至真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有人生地狱中。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如来.至真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而有众生在畜生中.饿鬼中.长寿天中.边地无识。无佛法处。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或有众生生于中国。而有邪见。怀颠倒心。恶行成就。必入地狱。是为不闲处。不得修梵行。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或有众生生于中国。聾.盲.瘖.瘂不得闻法。修行梵行。是为不闲。如来.至真.等正觉不出世间。无有能说微妙法。寂灭无为。向菩提道。而有众生生于中国。彼诸根具足。堪受圣教。而不值佛。不得修行梵行。是为八不闲。
云何八生法。谓八大人觉。道当少欲。多欲非道。道当知足。无厌非道。道当闲静。乐众非道。道当自守。戏笑非道。道当精进。懈怠非道。道当专念。多忘非道。道当定意。乱意非道。道当智慧。愚痴非道。云何八知法。谓八除入。內有色想。观外色少。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初除入。內有色想。观外色无量。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二除入。內无色想。外观色少。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三除入。內无色想。外观色无量。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四除入。內无色想。外观色青。青色.青光.青见。譬如青莲华。亦如青波罗[木*奈]衣。纯一青色.青光.青见。作如是想。常观常念。是为五除入。內无色想。外观色黃。黃色.黃光.黃见。譬如黃华.黃波罗[木*奈]衣。黃色.黃光.黃见。常念常观。作如是想。是为六除入。內无色想。观外色赤。赤色.赤光.赤见。譬如赤华.赤波罗[木*奈]衣。纯一赤色.赤光.赤见。常观常念。作如是想。是为七除入。內无色想。外观色白。白色.白光.白见。譬如白华.白波罗[木*奈]衣。纯一白色.白光.白见。常观常念。作如是想。是为八除入。
云何八证法。谓八解脫。色观色。一解脫。內有色想。观外色。二解脫。净解脫。三解脫。度色想。灭瞋恚想。住空处。四解脫。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脫。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脫。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脫。度有想无想处。住想知灭。八解脫。诸比丘。是为八十法。如实无虛。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九成法.九修法.九觉法.九灭法.九退法.九增法.九难解法.九生法.九知法.九证法。云何九成法。谓九净灭枝。法戒净灭枝.心净灭枝.见净灭枝.度疑净灭枝.分別净灭枝.道净灭枝.除净灭枝.无欲净灭枝.解脫净灭枝。云何九修法。谓九喜本。一喜。二爱。三悅。四乐。五定。六如实知。七除捨。八无欲。九解脫。
云何九觉法。谓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或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复有众生。住有想无想处。是九众生居。
云何九灭法。谓九爱本。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云何九退法。谓九恼法。有人已侵恼我。今侵恼我。当侵恼我。我所爱者。已侵恼。今侵恼。当侵恼。我所憎者。已爱敬。今爱敬。当爱敬。云何九增法。谓无恼。彼已侵我。我恼何益。已不生恼。今不生恼。当不生恼。我所爱者。彼已侵恼。我恼何益。已不生恼。今不生恼。当不生恼。我所憎者。彼已爱敬。我恼何益。已不生恼。今不生恼。当不生恼。
云何九难解法。谓九梵行。若比丘有信而不持戒。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而不多闻。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不能说法。则梵行不具。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不能养众。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不能于大众中广演法言。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于大众广演法言。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大众广演法言。而不得四禅。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于大众广演法言。又得四禅。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大众中广演法言。又得四禅。不于八解脫逆顺遊行。则梵行不具。有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于大众中广演法言。具足四禅。于八解脫逆顺遊行。则梵行具足。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在大众中广演法言。得四禅。于八解脫逆顺遊行。然不能尽有漏成无漏。心解脫.智慧解脫。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则梵行不具。若比丘有信.有戒.有多闻。能说法.能养众.能在大众广演法言。成就四禅。于八解脫逆顺遊行。捨有漏成无漏。心解脫.智慧解脫。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则梵行具足。
云何九生法。谓九想。不净想.观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尽想.无欲想。云何九知法。谓九异法。生果异.因果异。生触异.因触异。生受异.因受异。生想异.因想异。生集异.因集异。生欲异.因欲异。生利异.因利异。生求异.因求异。生烦恼异.因烦恼异。云何九证法。谓九尽。若入初禅。则声刺灭。入第二禅。则觉观刺灭。入第三禅。则喜刺灭。入第四禅。则出入息刺灭。入空处。则色想刺灭。入识处。则空想刺灭。入不用处。则识想刺灭。入有想无想处。则不用想刺灭。入灭尽定。则想受刺灭。诸比丘。是为九十法。如实不虛。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复有十成法.十修法.十觉法.十灭法.十退法.十增法.十难解法.十生法.十知法.十证法。云何十成法。谓十救法。一者比丘二百五十戒具。威仪亦具。见有小罪。生大怖畏。平等学戒。心无倾邪。二者得善知识。三者言语中正。多所含受。四者好求善法。分布不恡。五者诸梵行人有所施设。辄往佐助。不以为劳。难为能为。亦教人为。六者多闻。闻便能持。未曾有忘。七者精进。灭不善法。增长善法。八者常自专念。无有他想。忆本善行。若在目前。九者智慧成就。观法生灭。以贤圣律而断苦本。十者乐于闲居。专念思惟。于禅中间无有调戏。
云何十修法。谓十正行。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知。云何十觉法。谓十色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云何十灭法。谓十邪行。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云何十退法。谓十不善行迹。身杀.盗.淫。口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贪取.嫉妒.邪见。云何十增法。谓十善行。身不杀.盗.淫。口不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不贪取.嫉妒.邪见。云何十难解法。谓十贤圣居。一者比丘除灭五枝。二者成就六枝。三者捨一。四者依四。五者灭异谛。六者胜妙求。七者无浊想。八者身行已立。九者心解脫。十者慧解脫。
云何十生法。谓十称誉处。若比丘自得信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得信者。自持戒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持戒者。自少欲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少欲者。自知足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知足者。自乐闲静。为他人说。亦复称叹乐闲静者。自多闻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多闻者。自精进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精进者。自专念已。为他人说。亦复称叹诸专念者。自得禅定。为他人说。亦复称叹得禅定者。自得智慧。为他人说。亦复称叹得智慧者。
云何十知法。谓十灭法。正见之人能灭邪见。诸缘邪见。起无数恶。亦尽除灭。诸因正见。生无数善。尽得成就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正智之人能灭邪智。诸因邪智。起无数恶。悉皆除灭。诸因正智。起无数善法。尽得成就。云何十证法。谓十无学法。无学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诸比丘。是为百法。如实无虛。如来知已。平等说法
尔时。舍利弗佛所印可。诸比丘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法句经》·绘图版·423幅目录页

点击返回阿含典籍·南北传法句经目录

排版|马莉

阿含典籍·长阿含经·众集经第九

众集经第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于末罗游行。与千二百 五十比丘俱。渐至波婆城阇头庵婆园。
尔时。世尊以十五日月满时。于露地坐。诸比丘僧前后围绕。世尊于夜多说法已。告舍利弗言。今者四方诸比丘集。皆共精勤。捐除睡眠。吾患背痛。欲暂止息。汝今可为诸比丘说法。
对曰。唯然。当如圣教。
尔时。世尊即四牒僧伽梨。偃右胁如师子。累足而臥。
时。舍利弗告诸比丘。今此波婆城有尼干子命终未久。其后弟子分为二部。常共诤讼相求长短。迭相骂詈。各相是非。我知此法。汝不知此。汝在邪见。我在正法。言语错乱。无有前后。自称己言。以为真正。我所言胜。汝所言负。我今能为谈论之主。汝有所问。可来问我。
诸比丘。时。国人民奉尼干者。厌患此辈斗讼之声。皆由其法不真正故。法不真正无由出要。譬如杇塔不可复圬此非三耶三佛所说。诸比丘。唯我释迦无上尊法。最为真正可得出要。譬如新塔易可严饰。此是三耶三佛之所说也。诸比丘。我等今者。宜集法.律。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诸比丘。如来说一正法。一切众生皆仰食存。如来所说复有一法。一切众生皆由行往。是为一法如来所说。当共集之。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为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二正法。一名。二色。复有二法。一痴。二爱。复有二法。有见.无见。复有二法。一无惭。二无愧。复有二法。一有惭。二有愧。复有二法。一尽智。二无生智。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欲爱。一者净妙色。二者不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瞋恚。一者怨憎。二者不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邪见。一者从他闻。二者邪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生于正见。一者从他闻。二者正思惟。复有二法。二因二缘。一者学解脫。二者无学解脫。复有二法。二因二缘。一者有为界。二者无为界。诸比丘。是为如来所说。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三正法。谓三不善根。一者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痴。复有三法。谓三善根。一者不贪。二者不恚。三者不痴。复有三法。谓三不善行。一者不善身行。二者不善口行。三者不善意行。复有三法。谓三不善行。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复有三法。谓三恶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复有三法。谓三善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复有三法。谓三不善想。欲想.瞋想.害想。复有三法。谓三善想。无欲想.无瞋想.无害想。复有三法。谓三不善思。欲思.恚思.害思。复有三法。谓三善思。无欲思.无恚思.无害思。
复有三法。谓三福业。施业.平等业.思惟业。复有三法。谓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复有三法。谓三爱。欲爱.有爱.无有爱。复有三法。谓三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复有三法。谓三火。欲火.恚火.愚痴火。复有三法。谓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复有三法。谓三增盛。我增盛.世增盛.法增盛。复有三法。谓三界。欲界.恚界.害界。复有三法。谓三界。出离界.无恚界.无害界。复有三法。谓三界。色界.无色界.尽界。复有三法。谓三聚。戒聚.定聚.慧聚。复有三法。谓三戒。增盛戒.增盛意.增盛慧。
复有三法。谓三三昧。空三昧.无愿三昧.无相三昧。复有三法。谓三相。止息相.精勤相.捨相。复有三法。谓三明。自识宿命智明.天眼智明.漏尽智明。复有三法。谓三变化。一者神足变化。二者知他心随意说法。三者教诫。复有三法。谓三欲生本。一者由现欲生人天。二者由化欲生化自在天。三者由他化欲生他化自在天。复有三法。谓三乐生。一者众生自然成办。生欢乐心。如梵光音天初始生时。二者有众生以念为乐。自唱善哉。如光音天。三者得止息乐。如遍净天。
复有三法。谓三苦。行苦.苦苦.变易苦。复有三法。谓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复有三法。谓三堂。贤圣堂.天堂.梵堂。复有三法。谓三发。见发.闻发.疑发。复有三法。谓三论。过去有如此事。有如是论。未来有如此事。有如是论。现在有如此事。有如是论。复有三法。谓三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复有三法。谓三忧。身忧.口忧.意忧。复有三法。谓三长老。年耆长老.法长老.作长老。复有三法。谓三眼。肉眼.天眼.慧眼。诸比丘。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四正法。谓口四恶行。一者妄语。二者两舌。三者恶口。四者绮语。复有四法。谓口四善行。一者实语。二者软语。三者不绮语。四者不两舌。
复有四法。谓四不圣语。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觉言觉。不知言知。复有四法。谓四圣语。见则言见。闻则言闻。觉则言觉。知则言知。复有四法。谓四种食。摶食.触食.念食.识食。复有四法。谓四受。有现作苦行后受苦报。有现作苦行后受乐报。有现作乐行后受苦报。有现作乐行后受乐报。复有四法。谓四受。欲受.我受.戒受.见受。复有四法。谓四缚。贪欲身缚.瞋恚身缚.戒盗身缚.我见身缚。
复有四法。谓四刺。欲刺.恚刺.见刺.慢刺。复有四法。谓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复有四法。谓四念处。于是。比丘內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捨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复有四法。谓四意断。于是。比丘未起恶法。方便使不起。已起恶法。方便使灭。未起善法。方便使起。已起善法。方便思惟。使其增广。
复有四法。谓四神足。于是。比丘思惟欲定灭行成就。精进定.意定.思惟定。亦复如是。复有四法。谓四禅。于是。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灭有觉.观。內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离喜修捨.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捨.乐。入第三禅。离苦.乐行。先灭忧.喜。不苦不乐.捨.念.清净。入第四禅。复有四法。谓四梵堂。一慈.二悲.三喜.四捨。复有四法。谓四无色定。于是。比丘越一切色想。先尽瞋恚想。不念异想。思惟无量空处。捨空处已入识处。捨识处已入不用处。捨不用处已入有想无想处。
复有四法。谓四法足。不贪法足.不瞋法足.正念法足.正定法足。复有四法。谓四贤圣族。于是。比丘衣服知足。得好不喜。遇恶不忧。不染不著。知所禁忌。知出要路。于此法中精勤不懈。成办其事。无阙无减。亦能教人成办此事。是为第一知足住贤圣族。从本至今。未常恼乱。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及世间人。无能毀骂。饭食.床臥具.病瘦醫药。皆悉知足。亦复如是。复有四法。谓四摄法。惠施.爱语.利人.等利。复有四法。谓四须陀洹支。比丘于佛得无坏信。于法.于僧.于戒得无坏信。复有四法。谓四受证。见色受证.身受灭证.念宿命证.知漏尽证。复有四法。谓四道。苦迟得.苦速得.乐迟得.乐速得。
复有四法。谓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圣谛。复有四法。谓四沙门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复有四法。谓四处。实处.施处.智处.止息处。复有四法。谓四智。法智.未知智.等智.知他人心智。复有四法。谓四辩才。法辩.义辩.詞辩.应辩。复有四法。谓四识住处。色识住.缘色.住色。与爱俱增长。受.想.行识中亦如是住。复有四法。谓四扼。欲扼.有扼.见扼.无明扼。复有四法。谓四无扼。无欲扼.无有扼.无见扼.无无明扼。
复有四法。谓四净。戒净.心净.见净.度疑净。复有四法。谓四知。可受知受.可行知行.可乐知乐.可捨知捨。复有四法。谓四威仪。可行知行.可住知住.可坐知坐.可臥知臥。复有四法。谓四思惟。少思惟.广思惟.无量思惟.无所有思惟。复有四法。谓四记论。决定记论。分別记论.詰问记论.止住记论。复有四法。谓佛四不护法。如来身行清净。无有阙漏。可自防护。口行清净.意行清净.命行清净。亦复如是。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又。诸比丘。如来说五正法。谓五入。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复有五法。谓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复有五法。谓五盖。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戏盖.疑盖。复有五法。谓五下结。身见结.戒盗结.疑结.贪欲结.瞋恚结。复有五法。谓五上结。色爱.无色爱.无明.慢.掉。复有五法。谓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复有五法。谓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复有五法。谓灭尽枝。一者比丘信佛.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俱具。二者比丘无病。身常安穩。三者质直无有谀谄。能如是者。如来则示涅槃径路。四者自专其心。使不错乱。昔所讽诵。忆持不忘。五者善于观察法之起灭。以贤圣行。尽于苦本。复有五法。谓五发。非时发.虛发.非义发.虛言发.无慈发。复有五法。谓五善发。时发.实发.义发.和言发.慈心发。复有五法。谓五憎嫉。住处憎嫉.檀越憎嫉.利养憎嫉.色憎嫉.法憎嫉。
复有五法。谓五趣解脫。一者身不净想。二者食不净想。三者一切行无常想。四者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五者死想。复有五法。谓五出要界。一者比丘于欲不乐.不动。亦不亲近。但念出要。乐于远离。亲近不怠。其心调柔。出要离欲。彼所因欲起诸漏缠。亦尽捨灭而得解脫。是为欲出要。瞋恚出要.嫉妒出要.色出要.身见出要。亦复如是。
复有五法。谓五喜解脫入。若比丘精勤不懈。乐闲静处。专念一心。未解得解。未尽得尽。未安得安。何谓五。于是。比丘闻如来说法。或闻梵行者说。或闻师长说法。思惟观察。分別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已。得法爱。得法爱已。身心安隐。身心安隐已。则得禅定。得禅定已。得实知见。是为初解脫入。于是。比丘闻法喜已。受持讽诵。亦复欢喜。为他人说。亦复欢喜。思惟分別。亦复欢喜。于法得定。亦复如是。复有五法。谓五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吒。诸比丘。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又。诸比丘。如来说六正法。谓內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复有六法。谓外六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复有六法。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复有六法。谓六触身。眼触身。耳.鼻.舌.身.意触身。复有六法。谓六受身。眼受身。耳.鼻.舌.身.意受身。复有六法。谓六想身。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复有六法。谓六思身。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复有六法。谓六爱身。色爱身。声.香.味.触.法爱身。复有六法。六净本。若比丘好瞋不捨。不敬如来。亦不敬法。亦不敬众。于戒穿漏。染污不净。好于众中多生诤讼。人所憎恶。娆乱净众。天.人不安。诸比丘。汝等当自內观。设有瞋恨。如彼娆乱者。当集和合众。广设方便。拔此诤本。汝等又当专念自观。若结恨已灭。当更方便。遮止其心。勿复使起。诸比丘。狠戾不谛.悭恡嫉妒.巧伪虛妄.自因己见.谬受不捨.迷于邪见.与边见俱。亦复如是。复有六法。谓六界。地界.火界.水界.风界.空界.识界。复有六法。谓六察行。眼察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察法。
复有六法。谓六出要界。若比丘作是言。我修慈心。更生瞋恚。余比丘语言。汝勿作此言。勿謗如来。如来不作是说。欲使修慈解脫。更生瞋恚想。无有是处。佛言。除瞋恚已。然后得慈。若比丘言。我行悲解脫。生憎嫉心。行喜解脫。生忧恼心。行捨解脫。生憎爱心。行无我行。生狐疑心。行无想行。生众乱想。亦复如是。复有六法。谓六无上。见无上.闻无上.利养无上.戒无上.恭敬无上.忆念无上。复有六法。谓六思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七正法。谓七非法。无信.无惭.无愧.少闻.懈怠.多忘.无智。复有七法。谓七正法。有信.有惭.有愧.多闻.精进.总持.多智。复有七法。谓七识住。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识住。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识住。或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识住。或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识住。或有众生。空处住.识处住.不用处住。
复有七法。谓七勤法。一者比丘勤于戒行。二者勤灭贪欲。三者勤破邪见。四者勤于多闻。五者勤于精进。六者勤于正念。七者勤于禅定。复有七法。谓七想。不净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无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复有七法。谓七三昧具。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复有七法。谓七觉意。念觉意.法觉意.精进觉意.喜觉意.猗觉意.定觉意.护觉意。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八正法。谓世八法。利.衰.毀.誉.称.譏.苦.乐。复有八法。谓八解脫。色观色。一解脫。內无色想观外色。二解脫。净解脫。三解脫。度色想灭瞋恚想住空处解脫。四解脫。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脫。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脫。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脫。度有想无想处住想知灭。八解脫。复有八法。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复有八法。谓八人。须陀洹向.须陀洹.斯陀含向.斯陀含.阿那含向.阿那含.阿罗汉向.阿罗汉。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九正法。所谓九众生居。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人是。是初众生居。复有众生。若干种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时是。是二众生居。复有众生。一身若干种想。光音天是。是三众生居。复有众生。一身一想。遍净天是。是四众生居。复有众生。无想无所觉知。无想天是。是五众生居。复有众生。空处住。是六众生居。复有众生。识处住。是七众生居。复有众生。不用处住。是八众生居。复有众生。住有想无想处。是九众生居。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诸比丘。如来说十正法。所谓十无学法。无学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方便.正定.正智.正解脫。是为如来所说正法。当共撰集。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天.人获安。
尔时。世尊印可舍利弗所说。时。诸比丘闻舍利弗所说。欢喜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萨遮迦大经

萨遮迦大经

北传无此经。
本经亦述说离系派之萨遮迦,和前经同。但其内容,最初有关身修习、心修习者,于此述信奉萨遮迦之难陀瓦奢(Nanda-Vaccha)奇沙山揭奢(Kisa-Sankiccha),末伽梨瞿舍梨(Makkhali-Gosala)所行之苦行(此苦行有等于长部之加叶师子吼经等。)次述世尊出家至坐金刚座之状况。次以钻木起火之三喻。次,世尊之坐禅、苦行、绝食之情况(同中部师子吼大经),次说得正道、解脱。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毗舍离城大林重阁讲堂。
尔时,世尊早晨着衣,执持衣钵,往毗舍离城行乞。
于是离系派萨遮迦彷佯而诣大林之重阁讲堂。尊者阿难遥见离系派之萨遮迦来。见而白世尊曰:
世尊!彼好论巧论而受众多人尊敬之离系派萨遮迦来,世尊!彼以欲毁损佛、毁损法、毁损僧伽者也。世尊!世尊宜以慈愍与坐少时。
世尊乃坐所设之座。于是离系派萨遮迦诣世尊之处,诣而问讯世尊,交谈友谊亲睦之语,而于一面坐。
于一面坐之离系派萨遮迦白世尊曰:
卿瞿昙!或沙门、婆罗门具足于身修习之行,然而不住于心修习行。
卿瞿昙!实于彼等得身之苦受。卿瞿昙!若得身之苦受者,即生髀之麻痹,心脏破裂,又从口吐出热血,及至狂气、乱心也。卿瞿昙!于彼有随彼身之心、服从身之力,何由是不修习心也。
卿瞿昙!又或沙门、婆罗门,具足心修习之行,然而不住于身修习之行。
卿瞿昙!实于彼等得心之苦受。卿瞿昙!若有得心之苦受者,即生髀之麻痹,心脏破裂,又从口吐出热血,及至狂气、乱心。卿瞿昙!于彼有随彼心之身,服从于心之力,何由不修习身也。
卿瞿昙!如是予生是念:实卿瞿昙之声闻虽具足心修习之行,然而不住于身修习。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汝所闻之身修习是如何耶?
[萨遮迦曰:]
例如难陀瓦奢、其沙山奇奢、末迦利瞿舍梨子,
卿瞿昙!实彼等裸形而不作法者、尝手者。彼等请来!不受;请留之!不受;所持来者,不受;特设者,不受;特定处之请,不受;彼等从壶口或皿缘之直接,不受;于阈内,不受;在棒间,不受;在杵间,不受;二人食时[唯其中一人与之],不受;由妊妇,不受;由授乳中之妇,不受;由曾为男人所拥抱之女人,不受;[饥馑之时]所集者,不受;立近狗处,不受;有蝇之群,不受;鱼肉不食;谷酒、果酒、粥汁,不饮。彼等或一家受食者而住一口食,或二家受食者,住二口食,或七家受食者,住七口食而过日。又,唯依一施而过日,又,唯依二施而过日,又依七施而过日。或从事于一日一食,或二日一食、或七日一食,如是半月一食之定期食之修行。
[世尊曰:]阿义耶萨那!彼等唯以此而过日否?
[萨遮迦曰:]卿瞿昙!实不然,卿瞿昙!彼等有时嚼殊妙之嚼食、啖殊妙之啖食、尝殊妙之味食,饮殊妙之饮料。彼等依此得体力,增长、肥满。
[世尊曰:]阿义耶萨那!彼等先舍而后集。如是有此身之集散。
复次,阿义耶萨那!汝所听之心修习是如何耶?
离系派萨遮迦关于心修习被世尊所问,亦不能说明。
于是世尊言离系派之萨遮迦曰:
阿义耶萨那!实汝先示身修习于圣者之律,非如法之身修习。
阿义耶萨那!汝实不知身之修习,如何能知心之修习耶!
阿义耶萨那!有如身不修习及心不修习,又有身修习及心修习。谛听!善思念之,予今将说之。
愿乐欲闻!离系派萨遮迦应诺世尊。
世尊乃曰:
阿义耶萨那!如何是身不修习及心不修习?
曰:于此,未闻之凡夫生乐受,彼得乐受而乐之受著者,即成为乐之爱著者。而且于彼,彼之乐受灭者,由乐受灭而苦受生,彼得苦受,即愁、烦、悲愤、打胸而泣、堕于愚痴。
阿义耶萨那!于彼,彼已生之乐受,不修习身而着于心之因,已生苦受,不修习心而着于心之因。
阿义耶萨那!于任何人对其人,如是从双方,即从身不修习,已生乐受而执着于心,从心不修习已生苦受,执着于心者,阿义耶萨那!如是即有身不修习及心不修习也。
阿义耶萨那!如何是身修习及心修习也?
阿义耶萨那!于是,如闻法之圣声闻,于乐受生,彼得乐受而不受着于乐,即不成为乐受之爱著者。而且于彼,彼之乐受灭,由乐受之灭,而苦受生,彼虽得苦受,而不愁、不为所烦、不悲愤、不打胸而泣,不堕愚痴也。
阿义耶萨那!于彼,彼已生乐受,因身修习,不着于心,已生之苦受,因心之修习,不着于心。
阿义耶萨那!于任何人,对其人,如是从双方,即从身修习,已生乐受不着于心,从心修习,已生之苦受,不着于心者,
阿义耶萨那!如是者有身修习及心修习也。
[萨遮迦曰:]
予对于卿瞿昙如是信之:实卿瞿昙有所修习之身及所修习之心。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实由汝发此驳论诽谤之语,予更为汝说。
阿义耶萨那!予剃除须发,着袈裟衣,从在家为出家修行者,彼之予,或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或已生苦之受,执着于心者无是事也。
[萨遮迦曰:]如此于卿瞿昙实如已生乐受,着于心,如是不生乐受,又于卿瞿昙实如已生之苦受,而着于心,而苦受不生耶?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如何有此?
阿义耶萨那!予未成正觉于菩萨时,生是念:在家杂闹、尘劳之处,出家是空闲也,住此家是一向具足、一向清净,难行如真珠光辉之梵行,然予剃除须发,着袈裟衣,从在家为出家修行者。阿义耶萨那!彼之予其后还在少年,有漆黑之发,充满幸福与健壮,于人生之春,于父母不乐,于涕泪恸哭之中,以剃除须发,着袈裟衣,从在家为出家行者。
彼之予如是为修行者,无论如何,为求一切善、为求无上寂静最上道,往阿罗罗迦罗摩仙之处。往而言阿罗罗迦罗摩仙曰:
尊者迦罗摩,我愿于此法、律,以行梵行。
阿义耶萨那!如是告已,阿罗罗迦罗摩答予曰:
尊者应住之,此法于其处,智者不久即等于其师,如得自知、自证、自达如是法也。
阿义耶萨那!如是不久即学得其法。
阿义耶萨那!彼之予于举唇状态,所言之语之程度,即能言得智之言,以至言长老之言,我之知见以至共自他之处。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生是念:阿罗罗迦罗摩以信唯独此法--予于自知、自证,自达--而不宣说。真实阿罗罗迦罗摩在知见此法也。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往阿罗罗迦罗摩之处。往而言阿罗罗迦罗摩曰:
尊者迦罗摩!于如何程度可宣说自知、自证、自达此法否?
阿义耶萨那!如是语已,阿罗罗迦罗摩以宣说是无所有处。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生是念:于阿罗罗迦罗摩无信,而予有信;阿罗罗迦罗摩无精进,而予有精进;阿罗罗迦罗摩无念,而予有念;阿罗罗迦罗摩无定,而予有定;阿罗罗迦罗摩无慧,而予有慧。然予,阿罗罗迦罗摩所宣说自知、自证、自达,卖力自证其法。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不久即自知、自证、自达其法。阿义耶萨那!于是予往阿罗罗迦罗摩之处。往而言阿罗罗迦罗摩曰:
尊者迦罗摩!如是程度可宣说自知、自证、自达此法否?
[迦罗摩曰:]
尊者!予如是程度宣说自知、自证、自达此法。
[予曰:]尊者!予亦如是程度于自知、自证、自达此法。
[仙曰:]如是尊者是同行者,我等诚是荣幸、诚是幸福也。如是予宣说自知、自证、自达其法、尊者在自知、自证、自达,以尊者在自知、自证、自达其法,予宣说自知、自证、自达。如是予所知其法,尊者亦知,又尊者所知其法,予亦知。如是如予,尊者亦然,如尊者,予亦然。来!尊者!我等两人来守护此众。
阿义耶萨那!如是,阿罗罗迦罗摩是予之师,然予是弟子,自以置为同等,对予为最上恭敬而尊崇之。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生是念:只要到达无所有处,此法不导厌离、不导离贪、不导灭尽、寂静、智、觉、涅盘。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不尊重彼法,嫌恶彼法而出去。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无论如何,为求一切善、为求无上寂静最上道而往郁陀伽罗摩弗之处。往而言郁陀迦罗摩弗曰:
尊者!予愿于此法、律,以行梵行。
阿义耶萨那!如是言时,郁陀迦罗摩弗言予曰:
尊者!应住之此法于其处,智者不久于如是法,即等于其师,得自知、自证、自达如是法。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不久即学得其法。
阿义耶萨那!彼之予举唇状态,于言所言之程度,即言得智之言,以至言长老之言,且我之知见至共自他之处。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生是念:罗摩唯独信此法,于我不宣说自知、自证、自达,于罗摩真实知见此法也。
阿义耶萨那!于是予往郁陀迦罗摩弗之处。往而言郁陀迦罗摩弗曰:
尊者罗摩如何程度可宣说自知、自证、自达此法耶?
阿义耶萨那!如是言已,郁陀迦罗摩弗宣说是非想非非想处。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生是念:
罗摩无有信,然予有信。罗摩无有精进,然予有精进。罗摩无有念,然予有念。罗摩无有定,然予有定。罗摩无有慧,然予有慧。然予对罗摩宣说自知、自证、自达,努力自证其法。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不久即得自知、自证、自达其法。
阿义耶萨那!于是予往郁陀迦罗摩弗之处。往而言郁陀迦罗摩弗曰:
尊者!罗摩如是程度宣说自知、自证、自达此法耶?
[罗摩曰:]
尊者!予宣说此程度是自知、自证、自达比法也。
[予曰:]尊者!予亦于此程度自知、自证、自达此法。
[罗摩曰:]尊者!如是,见尊者为同行者,我等诚是荣幸、诚是幸福也。如是,罗摩所宣说自知、自证、自达其法,以尊者在自知、自证、自达,尊者所自知、自证、自达其法,罗摩宣说自知、自证、自达。如是罗摩所知其法,尊者亦知。尊者所知其法,罗摩亦知。如是有如罗摩者;如是
尊者亦有,如尊者有,罗摩亦有。来!尊者!汝应守护此众。
阿义耶萨那!如是郁陀罗摩弗是予之同行者,且从予以置于师之地位,对予以最上恭敬而尊崇之。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生是念:只要到达非想非非想处,此法不导厌离、不导离贪、不导灭尽、寂静、智、觉、涅盘。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不尊重其法、嫌恶其法而出去。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无论如何为求一切善、为求无上寂静最上道,于摩揭陀国转转游行,入于宇虑耶罗之西那聚落。其处是予所爱之地域,清适之林丛及水清澄,善筑堤坡,诚是可爱之川流,四围见有丰裕村落。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生是念:实此地域甚可爱,林丛清适、川流清澄、善筑堤坡,应爱之,而且到处有丰裕之村落。实是欲精勤之善男子最适于精勤之地也。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实是适于精勤而坐其处。
阿义耶萨那!予实想到三种喻,其应可惊叹,皆前未曾闻之喻也。
阿义耶萨那!譬如置于水中之湿润生木,而且有人执来良好钻木,如云:我起火、令现光。
阿义耶萨那!汝如何思惟耶?实彼人令此浸水湿润之生木,以良好钻木钻之,得起火、现光耶?
[萨遮迦曰:]
卿瞿昙!否!不然!何以故!卿瞿昙!实其生木湿润,且其浸于水中。如彼人虽得疲劳困惫[亦不可能也]。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如是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若不离身欲,且又于彼等之欲,欲贪、欲爱、欲昏睡、欲渴望、欲焰热,于内不善舍之,不善令灭之;若彼等沙门婆罗门受激苦痛烈之受者,彼等不得知、见、无上等正觉;若彼等沙门婆罗门虽不受激苦痛烈之受,彼等亦不能到达知、见、无上等正觉。
阿义耶萨那!于予现此前代未闻可惊叹之第一喻。
阿义耶萨那!复次于予现前代未闻应惊叹之第二喻,即:
阿义耶萨那!譬如有离于水之湿润生木,以置于燥地,而且有人执来好钻木,如云:我以起火,令现光。
阿义耶萨那!此如何思惟耶?彼人能令此湿润生木,虽离水置于燥地,得令起火发光耶?实彼人虽从此湿润之生木离水而置于燥地,执好钻木而钻之,得令起火现光耶?
[萨遮迦曰:]
卿瞿昙!否!不然,何以故?卿瞿昙!虽离水置于燥地,此是湿润之生木,如彼人即得疲劳、困惫[亦不可能也]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如是实任何之沙门或婆罗门,不离身、及诸欲,而彼等于欲、欲贪、欲爱、欲昏睡、欲渴望、欲炽焰热,于内不善舍之、不善灭之;若彼等沙门婆罗门历受激苦痛烈之受,彼等亦不能到达知、见、无上等正觉;若彼等沙门婆罗门虽不受激苦痛烈之受,彼等亦不能到达知、见、无上等正觉。阿义耶萨那!于予现此前代未闻惊叹之第二喻。
阿义耶萨那!复次,于予现前代未闻可惊叹之第三喻,即:
阿义耶萨那!譬有离水干燥之枯木,置于燥地,而且有人执来良好钻木,如云:我起火,令现光。
阿义耶萨那!此如何思惟耶?实彼人对此离水干燥枯木,置于燥地,执好钻木而钻之,得起火、现光否?
[萨遮迦曰:]
然!卿瞿昙!何以故?卿瞿昙!此实干燥之枯木,而且离水置于燥地者也。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如是,虽任何沙门或婆罗门,以离身及诸欲,而且彼等于欲,欲贪、欲爱、欲昏睡、欲渴望、欲焰热,于内善舍之,善灭者;彼等沙门婆罗门,若受激苦痛烈之受,亦得到知、见、无上等正觉;若彼等沙门婆罗门不受激苦痛烈之受亦能得到知、见、无上等正觉。
阿义耶萨那!于予现此前代未闻可惊叹之第三喻。
阿义耶萨那!于予现此等前代未闻可惊叹之三喻也。
阿义耶萨那!予生是念:然予以齿置于齿,以舌压于上颚,以心受持心,制御、降伏之。
阿义耶萨那!彼予以齿置于齿,以舌压于上颚,以心受持心,制御、降伏之。
阿义耶萨那!予以齿置于齿,以舌压于上颚,以心受时心,制御、降伏之,予腋下出汗。
阿义耶萨那!犹如强力之人,从力弱者,或把头,或把肩而受持之,制御、降伏之,如此,阿义耶萨那!予以齿置于齿,以舌压于上颚,以心受持心,制御、降伏,从腋下出汗。
阿义耶萨那!于予有发心不动之精进,有确立不乱之念。
而且予之身以彼苦之精勤,精勤于征服而激动,不得轻安,然而,阿义耶萨那!如是予已生之苦受不着于心。
阿义耶萨那!彼之予生是念:然予住于止息禅。
阿义耶萨那!彼予遮断口及鼻之出入息。
阿义耶萨那!彼予遮断口及鼻之出入息时,有绝大之风声由耳而出。恰如打铁工吹犕之风有甚大之声,如此,阿义耶萨那!于予遮断口及鼻之出入息时,由耳而出,有绝大之风声。
阿义耶萨那!于予有发勤不动之精进、确立不乱之念,而且于予之身以彼苦之精勤,于精勤所征服,激动而不得轻安。然而,阿义耶萨那!如是予已生之痛苦受,不着于心。
阿义耶萨那!彼予生是念:然予住于止息禅。
阿义耶萨那!彼予遮断口、鼻、耳之出入息。
阿义耶萨那!彼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时,有绝大之风骚扰予头。
阿义耶萨那!犹如强力之人,以利剑之先端破碎予头,如此,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时,有绝大之风骚扰于头。
阿义耶萨那!然而予有发勤不动之精进、确立不乱之念,而且予之身以彼苦之精勤,于精勤征服之、激动而不得轻安。然而,阿义耶萨那!予已生之痛苦受,不着于心。
阿义耶萨那!彼予生是念:然予住于止息禅。
阿义耶萨那!彼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
阿义耶萨那!彼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时,于头有绝大之头痛。
阿义耶萨那!犹如强力者以硬革纽打于头之头巾,如是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时,于头有绝大之头痛。阿义耶萨那!予有发勤不动之精进、确立不乱之念,而且予之身以彼苦之精勤,于精勤征服之,激动而不得轻安。阿义耶萨那!然而,予已生之苦受,不着于心。
阿义耶萨那!彼予生是念:然予住于止息禅。
阿义耶萨那!彼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
阿义耶萨那!彼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时,有绝大之风切开腹部。
阿义耶萨那!犹如精巧之屠牛者,或其弟子以锐利之屠刀切开腹部,如是有甚大之风切开予腹。阿义耶萨那:予有发勤不动之精进、确立不乱之念。而且予之身以彼苦之精勤,于精勤征服之,激动而不得轻安。阿义耶萨那!然而,此已生之苦受不着于心。
阿义耶萨那!彼予生是念:然,予住于止息禅。
阿义耶萨那!彼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
阿义耶萨那!彼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时,于身有绝大之热。
阿义耶萨那!犹如!人之强力者,从力弱者执各一面之腕,于炭窝焦烧之,如此,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于身有绝大之热。阿义耶萨那!然而却有发勤不动之精进、确立不乱之念。虽然予之身以彼苦之精勤,于精勤征服之、激动而不得轻安,阿义耶萨那!然而,如是予已生之苦受,不着于心。
阿义耶萨那!诸天见予而作是念:沙门瞿昙已死矣!又或诸天以作是念:沙门瞿昙还未死,然必死。又或诸天作是念:沙门瞿昙还未死,亦不曾死。沙门瞿昙是阿罗汉,彼实如是住于阿罗汉。
阿义耶萨那!彼予生是念:然,予绝一切食。
阿义耶萨那!于此,诸天来言予曰:卿!卿勿绝一切食,卿若绝一切食者,我等从卿之毛孔注入天食,卿以此可过日。
阿义耶萨那!彼予思惟之:予宣言绝一切食,而且彼等诸天欲从予之毛孔注入天食,予若受此而过日者,予应伪行者。
阿义耶萨那!彼予避彼等诸天之言,以言:足矣!
阿义耶萨那!彼予生是念:然,予一掬一掬,渐以摄少食,或绿豆汁、或乌豌豆汁、或小豌豆汁、或豌豆汁。
阿义耶萨那!彼予一掬一掬,渐次摄少食,或绿豆汁、或乌豌豆汁、或小豌豆汁、或豌豆汁。
阿义耶萨那!彼或绿豆汁、或乌豌豆汁、或小豌豆汁、或豌豆汁,一掬一掬,渐次摄少食,予之身体极为瘦弱。
因彼之少食,犹如阿须帝伽草之节,或伽罗草节,予之肢节如是也。
因彼之少食,如是予之臀部犹如骆驼之足。
因彼少食,如是予之脊柱凹凸犹如纺锤之连锁。
因彼少食,如是予之肋骨腐蚀破碎,犹如朽屋之梢腐蚀破碎。
因彼少食,如是可见予之眼光深陷于眼窠,犹如深井底于深洼之水光。
因彼少食,如是予之头皮皱缩凋萎,犹如切未熟之苦瓠,因受风热而皱缩凋萎。
阿义耶萨那!彼予触至腹皮即可摩到脊柱,触到脊柱即可摩到腹皮,
阿义耶萨那!彼予因如是少食,予之腹皮按着脊柱。
阿义耶萨那!彼予因少食予排粪或排尿于其处头向前倒。
阿义耶萨那!彼予慰藉此身体,以掌摩擦肢体。
阿义耶萨那!以彼掌摩擦肢体,予因彼少食,身毛腐蚀,其毛根皆由身而脱落也。
阿义耶萨那!见予者人人有作是语:沙门瞿昙是黑者。又或有人作是言:沙门瞿昙不是黑者,沙门瞿昙是褐色者。又或有人作是言:沙门瞿昙不是黑,又不是褐色,沙门瞿昙是黄金色也。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清净、皎洁之皮肤因彼少食而损坏也。
阿义耶萨那!彼予生是念:
凡过去之沙门或婆罗门虽有受激苦痛烈之受,如是[予之]苦行为最高,无有比此更上者;
凡未来沙门或婆罗门虽有受激苦痛烈之受者,[予之]苦行为最高无有比此更上者;
凡现在之沙门或婆罗门虽受激苦痛烈之受者,如是[予之]最高,无有比此更上者。
然予以此过酷之苦行,尚未到达超越人法、特殊最圣之知见,故想达到菩提,应有其他之道!
如是阿义耶萨那!予作是思念:
予父释迦王行耕事时,予坐于畦畔之阎浮树荫下,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之记忆,彼时予作是念此应是到菩提之道耶?
阿义耶萨那!彼予随念智生:
此乃至菩提之道也。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思惟之:
予除欲及不善法,有恐怖其他之乐否?
阿义耶萨那!彼予其次思惟之:
予除欲及不善法,无恐怖其他之乐也。
如是,阿义耶萨那!予思惟之:
以如是极为瘦弱之身,难逮得彼乐,然,予摄粗食乳靡?
阿义耶萨那!然彼予摄粗食乳靡。
阿义耶萨那!彼时予有五比丘为侍者彼等云:沙门瞿昙若逮得法,彼应对我等言。
阿义耶萨那!然,予由摄粗食乳靡,彼等五比丘即厌恶予,言:沙门瞿昙放逸而舍弃精勤,趣于奢侈。而后行去。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摄粗食乳靡,得体力,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阿义耶萨那!然而,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予寻伺已息,于内清净,心成一处,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
阿义耶萨那!然而,如是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予不染于喜,而住于舍,正念、正智,以身正受
乐,圣者之所谓: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予舍乐、舍苦,先已灭喜忧,舍不苦不乐,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如是予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而心得确立不动,予使吾心向于忆宿命智。彼予忆念种种之宿命,即忆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百千生、无量成劫、无量坏劫、无量成坏劫。忆念于其处,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彼予于其处死,生于彼处。于彼处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彼予于死彼处,生于此处。如是其一一之相及详细之状况与俱种种宿命。
阿义耶萨那!于是夜之初更,予到达此第一智。无智灭而智生,暗灭明生。此时予实唯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也。
阿义耶萨那!然而,如是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
如是予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而得确立不动、吾引心向有情生死智。彼予清净而以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如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福者,各随其业:实此等之有情身为恶行、口为恶行、意为恶业,诽谤圣者,抱着邪见、持邪见业。彼等身坏命终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又实此等有情以身为善行、口为善行、意为善行、不诽谤圣者,抱着正见,持正见业。彼等身坏命终而生善趣、天界。如是彼予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如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福者,各随其业也。
阿义耶萨那!于是夜之中更,予到达第二智。无智灭而智生,暗灭而明生。其时予实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
阿义耶萨那!然而,如是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
如是予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而得确立不动,心向漏尽智。彼予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苦灭之道、如实知此等是漏、如实知此是漏之集、如实知此是漏之灭、如实知此是漏灭之道也。予如是知、如是见,予从爱欲漏心解脱,予从有漏心解脱,予从无明漏心解脱也。予已有[解脱]之智。知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作,到达无更此存在之状态。
阿义耶萨那!于是夜之后更,予到达第三智,无智灭而智生,暗灭而明生。其时予恰住不放逸、热心、精勤也。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已生乐受,不着于心。
阿义耶萨那!予对几百众说法时,人人皆如以为:沙门瞿昙为自己说法。
然!阿义耶萨那!彼等不应如是思之,因如来只要令众知之而说法者也。
阿义耶萨那!予于如是说法已,于彼前之定相,停立于内心,令止静,成一向,而得定。如是久远、永远而住。
[萨遮迦曰:]
对于阿罗汉等正觉者应信之,如是对于卿瞿昙是可信者也。卿瞿昙以知昼间睡眠者否?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予于夏最后月,食后,由行乞而还,以展延四叠大衣,右胁而卧,有正念、有正智,而知入于睡眠。
[萨遮迦曰:]卿瞿昙!有沙门、婆罗门云此为住于痴。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更云何是痴,云何非痴耶?阿义耶萨那!谛听!善思念之!予将说。
愿乐欲闻!离系派之萨遮迦应诺世尊。
世尊乃曰:
阿义耶萨那!若人秽污而起后有,结果有恐怖之苦,招未来之生老死不舍漏者,予谓彼为痴者。何以故?阿义耶萨那!因不舍漏而有痴者也。
阿义耶萨那!若人舍污秽起后有之恐怖、苦之结果、招未来生老死之漏者,予谓彼非痴者。何以故?阿义耶萨那!由舍漏,是非有痴者也。
阿义耶萨那!如来是舍彼污秽起后有之恐怖、苦之结果、招末来生老死之漏,犹如断根、绝本之陀罗(棕榈)成为无存在者也,于未来无生起之法。阿义耶萨那!恰如断陀罗之头,不能再繁茂,如是,阿义耶萨那!如来舍秽污起后有之怖畏、苦之结果、招未来生老死之漏,皆如断根绝本之陀罗,成为无存在者,未来无生之法也。
如是说时,离系派之萨遮迦白世尊曰:
卿瞿昙!应惊叹哉!卿瞿昙!未曾有哉!卿瞿昙!如是驳论,重语驳论,虽以诽谤之言道而对论之,卿瞿昙之皮肤色清雅,颜色辉耀,恰如于应供、等正觉者。
卿瞿昙!予记忆对于富兰那迦叶以论谋论。彼从予令以论谋论,以他而避其他,移于外论,以现忿怒,嗔恚,不满。然如是驳论重语驳论,虽以诽谤言道而对论之,卿瞿昙之皮肤色清雅,颜色辉耀,恰如于应供、等正觉者。
卿瞿昙!予又记忆对于未迦利瞿舍梨子以论谋论。彼从予以请谋论之,以他回避其他,移于外论,以现忿怒、嗔恚、不满。然如是较论以重语驳论之,虽以诽谤之言道而对论之,卿瞿昙之皮肤色清雅,颜色辉耀,恰如于应供、等正觉者。以论谋论。彼从予以请谋论之,以他回避其他,移于外论,以现忿怒、嗔恚、不满。然如是较论以重语驳论之,虽以诽谤之言道而对论之,卿瞿昙之皮肤色清雅,颜色辉耀,恰如于应供、等正觉者。……
卿瞿昙!予又记忆对于迦罗鸠驮迦旃延以论谋论。彼从予以请谋论之,以他回避其他,移于外论,以现忿怒、嗔恚、不满。然如是较论以重语驳论之,虽以诽谤之言道而对论之,卿瞿昙之皮肤色清雅,颜色辉耀,恰如于应供、等正觉者。
卿瞿昙!予又记忆对于删阇耶毗罗梨弗以论谋论。彼从予以请谋论之,以他回避其他,移于外论,以现忿怒、嗔恚、不满。然如是较论以重语驳论之,虽以诽谤之言道而对论之,卿瞿昙之皮肤色清雅,颜色辉耀,恰如于应供、等正觉者。
卿瞿昙!予又记忆对于离系派之尼乾陀若提子以论谋论。彼从予以请谋论之,以他回避其他,移于外论,以现忿怒、嗔恚、不满。然如是较论以重语驳论之,虽以诽谤之言道而对论之,卿瞿昙之皮肤色清雅,颜色辉耀,恰如于应供、等正觉者。
卿瞿昙!然我等行矣!我等甚忙,多所用。
[世尊曰:]
然者阿义耶萨那!随意之!
如是离系派之萨遮迦欢喜世尊之所说,随喜从座起而去!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长阿含经·散陀那经第八

散陀那经第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祇毗诃罗山七叶树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时。王舍城有一居士。名散陀那。好行游观。日日出城。至世尊所。时。彼居士仰观日时。默自念言。今往觐佛。非是时也。今者世尊必在静室三昧思惟。诸比丘众亦当禅静。我今宁可往诣乌暂婆利梵志女林中。须日时到。当诣世尊。礼敬问讯。并诣诸比丘所。致敬问讯。
时。梵志女林中有一梵志。名尼俱陀。与五百梵志子俱止彼林。时。诸梵志众聚一处。高声大论。俱说遮道浊乱之言。以此终日。或论国事。或论战斗兵杖之事。或论国家义和之事。或论大臣及庶民事。或论车马游园林事。或论坐席.衣服.饮食.妇女之事。或论山海龟鳖之事。但说如是遮道之论。以此终日。
时。彼梵志遙见散陀那居士来。即勅其众。令皆静默。所以然者。彼沙门瞿昙弟子今从外来。沙门瞿昙白衣弟子中。此为最上。彼必来此。汝宜静默。时。诸梵志各自默然。
散陀那居士至梵志所。问讯已。一面坐。语梵志曰。我师世尊常乐闲静。不好愦闹。不如汝等与诸弟子处在人中。高声大论。但说遮道无益之言。
梵志又语居士言。沙门瞿昙颇曾与人共言论不。众人何由得知沙门有大智慧。汝师常好独处边地。犹如瞎牛食草。偏逐所见。汝师瞿昙亦复如是。偏好独见。乐无人处。汝师若来。吾等当称以为瞎牛。彼常自言有大智慧。我以一言穷彼。能使默然如龟藏六。谓可无患。以一箭射。使无逃处。
尔时。世尊在闲静室。以天耳闻梵志居士有如是论。即出七叶树窟。诣乌暂婆利梵志女林。时。彼梵志遙见佛来。勅诸弟子。汝等皆默。瞿昙沙门欲来至此。汝等慎勿起迎.恭敬礼拜。亦勿请坐。取一別座。与之令坐。彼既坐已。卿等当问。沙门瞿昙。汝从本来。以何法教训于弟子。得安隐定。净修梵行。
尔时。世尊渐至彼园。时彼梵志不觉自起。渐迎世尊。而作是言。善来。瞿昙。善来。沙门。久不相见。今以何缘而来至此。可前小坐。尔时。世尊即就其座。嬉怡而笑。默自念言。此诸愚人不能自专。先立要令。竟不能全。所以然者。是佛神力令彼恶心自然败坏。
时。散陀那居士礼世尊足。于一面坐。尼俱陀梵志问讯佛已。亦一面坐。而白佛言。沙门瞿昙。从本以来。以何法教训诲弟子。得安隐定。净修梵行。
世尊告曰。且止。梵志。吾法深广。从本以来。诲诸弟子。得安隐处。净修梵行。非汝所及。
又告梵志。正使汝师及汝弟子所行道法。有净不净。我尽能说。
时。五百梵志弟子各各举声。自相谓言。汝瞿昙沙门有大威势。有大神力。他问己义。乃开他义。
时。尼俱陀梵志白佛言。善哉。瞿昙。愿分別之。
佛告梵志。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梵志答言。愿乐欲闻。
佛告梵志。汝所行者皆为卑陋。离服裸形。以手障蔽。不受瓨食。不受盂食。不受两壁中间食。不受二人中间食。不受两刀中间食。不受两盂中间食。不受共食家食。不受怀姙家食。见狗在门则不受其食。不受多蝇家食。不受请食。他言先识则不受其食。不食魚。不食肉。不饮酒。不两器食。一餐一咽。至七餐止。受人益食。不过七益。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食。或复食果。或复食莠。或食饭汁。或食麻米。或食[禾*兼]稻。或食牛粪。或食鹿粪。或食树根.枝叶.果实。或食自落果。
或被衣。或披莎衣。或衣树皮。或草襜身。或衣鹿皮。或留头发。或被毛編。或著冢间衣。或有常举手者。或不坐床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剃发留髦须者。或有臥荊棘者。或有臥果瓜上者。或有裸形臥牛粪上者。或一日三浴。或有一夜三浴。以无数众苦。苦役此身。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名净法不。
梵志答曰。此法净。非不净也。
佛告梵志。汝谓为净。吾当于汝净法中说有垢秽。
梵志曰。善哉。瞿昙。便可说之。愿乐欲闻。
佛告梵志。彼苦行者。常自計念。我行如此。当得供养恭敬礼事。是即垢秽。彼苦行者。得供养已。乐著坚固。爱染不捨。不晓远离。不知出要。是为垢秽。彼苦行者。遙见人来。尽共坐禅。若无人时。随意坐臥。是为垢秽。
彼苦行者。闻他正义。不肯印可。是为垢秽。彼苦行者。他有正问。恡而不答。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设见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则诃止之。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若见沙门.婆罗门食更生物。就呵责之。是为垢秽。彼苦行者。有不净食。不肯施人。若有净食。贪著自食。不见己过。不知出要。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自称己善。毀訾他人。是为垢秽。彼苦行者。为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颠倒。是为垢秽。
彼苦行者。懈墮憙忘。不习禅定。无有智慧。犹如禽兽。是为垢秽。彼苦行者。贵高。憍慢.增上慢。是为垢秽。彼苦行者。无有信义。亦无反复。不持净戒。不能精勤受人训诲。常与恶人以为伴党。为恶不已。是为垢秽。彼苦行者。多怀瞋恨。好为巧伪。自怙己见。求人长短。恒怀邪见。与边见俱。是为垢秽。云何。尼俱陀。如此行者可言净不邪。
答曰。是不净。非是净也。
佛言。今当于汝垢秽法中。更说清净无垢秽法。
梵志言。唯愿说之。
佛言。彼苦行者。不自計念。我行如是。当得供养恭敬礼事。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得供养已。心不贪著。晓了远离。知出要法。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禅有常法。有人.无人。不以为异。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闻他正义。欢喜印可。是为苦行无垢法也。彼苦行者。他有正问。欢喜解说。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彼苦行者。设见有人供养沙门.婆罗门。代其欢喜而不呵止。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若见沙门.婆罗门食更生之物。不呵责之。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有不净食。心不恡惜。若有净食。则不染著。能见己过。知出要法。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自称誉。不毀他人。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取.嫉妒.邪见。是为苦行离垢法也。
彼苦行者。精勤不忘。好习禅行。多修智慧。不愚如兽。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为高贵.憍慢.自大。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常怀信义。修反复行。能持净戒。勤受训诲。常与善人而为伴党。积善不已。是为苦行离垢法也。彼苦行者。不怀瞋恨。不为巧伪。不恃己见。不求人短。不怀邪见。亦无边见。是为苦行离垢法也。云何。梵志。如是苦行。为是清净离垢法耶。
答曰。如是。实是清净离垢法也。
梵志白佛言。齐有此苦行。名为第一.坚固行耶。
佛言。未也。始是皮耳。
梵志言。愿说树节。
佛告梵志。汝当善听。吾今当说。
梵志言唯然。愿乐欲闻。
梵志。彼苦行者。自不杀生。不教人杀。自不偷盗。不教人盗。自不邪淫。不教人淫。自不妄语。亦不教人为。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悲.喜.捨心。亦复如是。齐此苦行。名为树节。
梵志白佛言。愿说苦行坚固之义。
佛告梵志。谛听。谛听。吾当说之。
梵志曰。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彼苦行者。自不杀生。教人不杀。自不偷盗。教人不盗。自不邪淫。教人不淫。自不妄语。教人不妄语。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悲.喜.捨心。亦复如是。彼苦行者。自识往昔无数劫事。一生.二生。至无数生。国土成败。劫数终始。尽见尽知。又自见知。我曾生彼种姓。如是名字。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所受苦乐。从彼生此。从此生彼。如是尽忆无数劫事。是为梵志彼苦行者牢固无坏。
梵志白佛言。云何为第一。
佛言。梵志。谛听。谛听。吾当说之。
梵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彼苦行者。自不杀生。教人不杀。自不偷盗。教人不盗。自不邪淫。教人不淫。自不妄语。教人不欺。彼以慈心遍满一方。余方亦尔。慈心广大。无二无量。无有结恨。遍满世间。悲.喜.捨心。亦复如是。彼苦行者。自识往昔无数劫事。一生.二生。至无数生。国土成败。劫数终始。尽见尽知。又自知见。我曾生彼种姓。如是名字.饮食.寿命。如是所经苦乐。从彼生此。从此生彼。如是尽忆无数劫事。彼天眼净观众生类。死此生彼。颜色好丑.善恶所趣。随行所墮。尽见尽知。又知众生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诽謗贤圣。信邪倒见。身坏命终。墮三恶道。或有众生身行善。口.意亦善。不謗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行者天眼清净。观见众生。乃至随行所墮。无不见知。是为苦行第一胜也。
佛告梵志。于此法中复有胜者。我常以此法化诸声闻。彼以此法得修梵行。
时。五百梵志弟子各大举声。自相谓言。今观世尊为最尊上。我师不及。
时。彼散陀那居士语梵志曰。汝向自言。瞿昙若来。吾等当称以为瞎牛。世尊今来。汝何不称。又汝向言。当以一言穷彼瞿昙。能使默然。如龟藏六。谓可无患。以一箭射。使无逃处。汝今何不以汝一言穷如来耶。
佛问梵志。汝忆先时有是言不。
答曰。实有。
佛告梵志。汝豈不从先宿梵志闻诸佛.如来独处山林。乐闲静处。如我今日乐于闲居。不如汝法。乐于愦闹。说无益事。以终日耶。
梵志曰。闻过去诸佛乐于闲静。独处山林。如今世尊。不如我法。乐于愦闹。说无益事。以终日耶。
佛告梵志。汝豈不念。瞿昙沙门能说菩提。自能调伏。能调伏人。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脫。能解脫人。自得灭度。能灭度人。
时。彼梵志即从座起。头面作礼。手扪佛足。自称己名曰。我是尼俱陀梵志。我是尼俱陀梵志。今者自归。礼世尊足。
佛告梵志。止。止。且住。使汝心解。便为礼敬。
时。彼梵志重礼佛足。在一面坐。
佛告梵志。汝将无谓佛为利养而说法耶。勿起是心。若有利养。尽以施汝。吾所说法。微妙第一。为灭不善。增益善法。
又告梵志。汝将无谓佛为名称。为尊重故。为导首故。为眷属故。为大众故。而说法耶。勿起此心。今汝眷属尽属于汝。我所说法。为灭不善。增长善法。
又告梵志。汝将无谓佛以汝置不善聚.黑冥聚中耶。勿生是心。诸不善聚及黑冥聚汝但捨去。吾自为汝说善净法。
又告梵志。汝将无谓佛黜汝于善法聚.清白聚耶。勿起是心。汝但于善法聚.清白聚中精勤修行。吾自为汝说善净法。灭不善行。增益善法。
尔时。五百梵志弟子皆端心正意。听佛所说。时。魔波旬作此念言。此五百梵志弟子端心正意。从佛听法。我今宁可往坏其意。尔时。恶魔即以己力坏乱其意。尔时。世尊告散陀那曰。此五百梵志子端心正意。从我听法。天魔波旬坏乱其意。今吾欲还。汝可俱去。尔时。世尊以右手接散陀那居士置掌中。乘虛而归。
时。散陀那居士.俱陀梵志及五百梵志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萨遮迦小经

萨遮迦小经

北传杂阿一一〇萨遮(大正藏二、三五页。)增阿三十、十萨遮(大正藏二、七一五页。)
本经是离系派徒萨遮迦,说完全被世尊所论破。大言没有人能胜自己之论时,遇佛弟子阿说示,闻无我、无常之说,大抱不快之念,后率五百离车(Licchalvi)人,往世尊之处,和世尊问答,由世尊说五蕴无我,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彼遂至沉默。(北传两经大意一致,终之处有少异,特别是增阿,示有弥勒佛之信仰。)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毗舍离城大林重阁讲堂。
尔时,离系派之徒萨遮迦住毗舍离城,是好挑论者、巧论者,受众多人所崇敬。彼于毗舍离对于众,常作如次之语:
凡沙门或婆罗门虽拥有僧伽、拥有伽那,为众之师而更容许为应供、等正觉者,由予以论试论者,不见无震栗感动,不见不腋下流汗也。予若向无心之柱以论试论之,其柱因予以论试论之,亦即震栗感动,何况对于人乎?
是时尊者阿说示早晨着衣,执持衣钵、向毗舍离行乞。离系派之徒萨遮迦彷佯于毗舍离,遥见阿说示来。见而往尊者阿说示之处。往而与尊者阿说示问讯,交谈友谊亲睦之语而立于一面。于一面立之离系派徒萨遮迦言尊者阿说示曰:
卿阿说示!沙门瞿昙如何教导声闻耶?而且以如何部门多转教于沙门瞿昙之声闻中耶?
阿说示曰:
阿义耶萨那!世尊以如是教导声闻,而且以如是分别界说来引导其声闻众修学增进,即:
诸比丘!色是无常、受是无常、想是无常、行是无常、识是无常也。
诸比丘!色是无我、受是无我、想是无我、行是无我、识是无我。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也。
阿义耶萨那!世尊如是以教导声闻而且以如是部门多转教于世尊之声闻中。
萨遮迦曰:
卿阿说示!我等闻沙门瞿昙如是说,实是不快也,我等何时与彼瞿昙共会,共论议之,令彼脱离其邪见。
其时五百离车人,为用事而集会于会议堂。
离系派之徒萨遮迦往离车人之处,往而言离车人曰:
来!离车人诸君!来!离车人诸君!今予将与沙门瞿昙共议论。
若予对沙门瞿昙,如同他所知之声闻阿说示比丘所确言,若如是主张者如是予对沙门瞿昙如以请拉论,强拉、拉转之。犹如力强之人、以执长羊毛之毛而曳,强拉、拉转。或又力强之酿造者,以大酒糟篮入深池,以执其篮端,拉之、强拉,拉转,如是予对沙门瞿昙以请拉论,强拉、拉转。
或如力强之洒酒人以执毛筛之端、转筛而筛之,筛落之,如是,予对沙门瞿昙以论筛论,转筛而筛落之。
或又如六十岁之象,入于深莲池,称为洗麻之游戏,如是实对予沙门瞿昙正是行麻洗之游戏。
来!离车人诸君!来!离车人诸君!今予与沙门瞿昙共议论。
时离车人或曰:
沙门瞿昙如何能论破离系派之萨遮迦乎?实离系派之萨遮迦以请破沙门瞿昙。
又离车人或曰:
彼之大言者离系派之萨遮迦,如何能论破世尊乎?实世尊论破系派之萨遮迦。
是五百离车人围着离系派之萨遮迦。即往大林之重阁讲堂。
其时众多比丘于露地经行。此离系派之萨遮迦往彼等比丘之处。往而言彼等比丘曰:
诸贤!今彼瞿昙住何处耶?我等实欲会见彼瞿昙。
彼等曰:
阿义耶萨那!彼世尊入大林矣,为日中安息坐于一树下。
此萨遮迦与离车之大众共入大林,以诣世尊之处,诣而问讯世尊、交谈友谊亲睦之语,而坐于一面。彼等离车人或者向世尊问讯而坐一面。又或者向世尊问讯,交谈友谊亲睦之语而坐于一面。又或者向世尊合掌而坐于一面,又或者向世尊之面前奉报姓名而坐于一面,又或者默然而坐于一面。
于一面坐之离系派萨遮迦白世尊曰:
若卿瞿昙许诺解答予之所问,予则对卿瞿昙有少问。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汝欲者问之。
萨遮迦曰:
卿瞿昙如何教导声闻乎!而且以如何部门多转教卿瞿昙之声闻耶?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予如是以教导声闻,且以如是部门多转教于予之声闻。即:诸比丘!色是无常,受是无常,想是无常,行是无常,识是无常也。诸比丘!色是无我受是无我,想是无我,行是无我,识是无我也。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也。阿义耶萨那!予如是以教导声闻,而且以如是部门多转教于予之声闻中也。
萨遮迦曰:
卿瞿昙!于予现喻之。
世尊曰:阿义耶萨那!示说之。
萨遮迦曰:
卿瞿昙!犹如彼等达于增大、兴隆、成满之一切种子类、植物类、依于地、而住于地,如是达于增大、兴隆、成满。卿瞿昙!犹又彼等依于力,作所作之业否?此皆依于地,住于地而如是作也。如是,卿瞿昙!此人以色为我者也,住于色,生起或善或恶。此人以受为我者也,住于受,生起或善或恶。此人以想为我者也,住于想,生起或善或恶。此人以行为我者也,住于行,生起或善或恶。此人以识为我者也,住于识,生起或善或恶。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汝岂非言:色是予之我、受是予之我、想是予之我、行是予之我、识是予之我耶?
萨遮迦曰:
卿瞿昙!予实言:色是予之我、受是予之我、想是予之我、行是予之我、识是予之我。而且此之大众亦言然。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大众实于汝何为!由此,阿义耶萨那!汝说明自论!
萨遮迦曰:
卿瞿昙!予实言:色是予之我、受是予之我、想是予之我、行是予之我、识是予之我也。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若然予以此问之,应依汝之意答之。阿义耶萨那!汝对此如何思惟耶?灌顶王族之王,于自己之领土,有以杀应杀者,以剥夺应剥夺者,以驱逐应驱逐之力否?犹如拘萨罗王之波斯匿,又犹如摩揭陀国王之阿阇世韦提希子。
萨遮迦曰:
卿瞿昙!灌顶王族之王,于自己之领土实有杀应杀者、剥夺应剥夺者、驱逐应驱逐者之力量,犹如于拘萨罗王之波斯匿,又犹如于摩揭陀王之阿阇世韦提希子。卿瞿昙!实于此等之僧伽、伽那、例如跋耆族、摩虑罗族,亦于自己之领土有或杀应应杀者、或剥夺应应剥夺者、或驱逐应应驱逐者之力量,何况灌顶王族之王,即如于拘萨罗王之波斯匿、摩揭陀王之阿阇世韦提希子乎?卿瞿昙!真实有力,应适行使其力。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汝对此如何思惟耶?汝言:色是予之我。汝于汝其色,有予之色应如是、予之色不应如是之力量否?
如是言时,离系派之萨遮迦沉默无言。
复次,世尊言离系派之萨遮迦曰:
汝对此如何思惟耶?汝言:色是予之我汝于其色,有予之色应如是、予之色不应如是之力量否?
复次,离系派之萨遮迦默而无言。
于是世尊言萨遮迦曰:
阿义耶萨那!然解答之,汝今非沉默之时。阿义耶萨那!无论何人由如来如法问至三次不答者,其头裂为七分也。
其时金刚手药叉手执铁金刚杵,辉炽以放焰光,立于离系派之萨遮迦头上之虚空中曰:
若此离系派之萨遮迦,由世尊如法问至三次,无答所问者,予从汝头破为七分。
是时只有世尊及离系派萨遮迦见彼金刚手药叉。
于是,萨遮迦恐怖、战栗,发毛竖立,愿世尊庇护,以求世尊为避难处,世尊依所请,萨遮迦白世尊曰:
卿瞿昙!问予者,予应答之。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对此如何思惟耶?汝言:色是予之我。汝于其色,有予之色应如是、予之色不应如是之力量否?
萨遮迦曰:
卿瞿昙!实无此力。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思念之!阿义耶萨那!思念而答之,因汝先及后,或后及先皆不一致。阿义耶萨那!对此如何思惟耶?汝言:受是予之我。汝于其受,有予之受应如是、予之受不应如是之力量否?
萨遮迦曰:
卿瞿昙!实无此力。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思念之!阿义耶萨那!思念而答之,因汝先及后,或后及先皆不一致。阿义耶萨那!对此如何思惟耶?汝言:想是予之我。汝于其想,有予之想应如是、予之想不应如是之力量否?
萨遮迦曰:
卿瞿昙!实无此力。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思念之!阿义耶萨那!思念而答之,因汝先及后,或后及先皆不一致。阿义耶萨那!对此如何思惟耶?汝言:行是予之我。汝于其行,有予之行应如是、予之行不应如是之力量否?
萨遮迦曰:
卿瞿昙!实无此力。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思念之!阿义耶萨那!思念而答之!汝先及后,或后及先皆不一致。阿义耶萨那!对此如何思惟耶?汝言:识是予之我。汝于其识,有予之识应如是、予之识不应如是之力量否?
萨遮迦曰:
卿瞿昙!实无此力。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思念之阿义耶萨那!思念而答之!因汝先及后,或后及先皆不一致。阿义耶萨那!对此如何思惟耶?色是常否?或是无常否?
萨遮迦曰:
是无常,卿瞿昙!
世尊曰:
无常者是苦否?或乐否?
萨遮迦曰:
是苦,卿瞿昙!
世尊曰:
无常、苦、变坏之法,视为彼是予所有、予是彼,彼是予之我者,是正确否?
萨遮迦曰:
卿瞿昙!实不正确也。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对此如何思惟耶?受是常否?或无常否?
萨遮迦曰:
是无常,卿瞿昙!
世尊曰:
无常者是苦否?或乐否?
萨遮迦曰:
是苦,卿瞿昙!
世尊曰:
无常、苦、变坏之法者,视为彼是我所,予是彼,彼是予之我也为正确乎?
萨遮迦曰:
实不正确,卿瞿昙。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对此如何思惟耶?想是常否?或无常否?
萨遮迦曰:
是无常,卿瞿昙!
世尊曰:
无常者是苦否?或乐否?
萨遮迦曰:
是苦,卿瞿昙!
世尊曰:
无常、苦、变坏之法者,视为彼是我所,予是彼,彼是予之我也为正确乎?
萨遮迦曰:
实不正确,卿瞿昙。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对此如何思惟耶?行是常否?或无常否?
萨遮迦曰:
是无常,卿瞿昙!
世尊曰:
无常者是苦否?或乐否?
萨遮迦曰:
是苦,卿瞿昙!
世尊曰:
无常、苦、变坏之法者,视为彼是我所,予是彼,彼是予之我也为正确乎?
萨遮迦曰:
实不正确,卿瞿昙。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对此如何思惟耶?识是常否?或无常否?
萨遮迦曰:
是无常,卿瞿昙!
世尊曰:
无常者是苦否?或乐否?
萨遮迦曰:
是苦,卿瞿昙!
世尊曰:
无常、苦、变坏之法者,视为彼是我所,予是彼,彼是予之我也为正确乎?
萨遮迦曰:
实不正确,卿瞿昙。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对此如何思惟耶?其着于苦,依于苦,奇于苦,以苦,视为彼为我所,予是彼,彼是予之我彼应了知自苦、或与苦战斗而住否?
萨遮迦曰:
卿瞿昙!如何有斯,卿瞿昙!实无依据也。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譬如一人欲得心材之求心材者,往索心材,而执利斧入森林。于其处彼发现真直而壮之高大芭蕉树,彼即截其根,截根而截梢,截梢而剽剥茎衣,彼虽剽剥其茎衣,亦不得肤材,何况有心材乎?如是,阿义耶萨那!汝于自论与予问答,被诘问、被对问、空无而败。阿义耶萨那!依汝对毗舍离之众,有述此语:凡沙门或婆罗门虽拥有僧伽、伽那,为众之师,虽容许为应供、等正觉者,由予以请试论者,不见无震栗、感动,不见不腋下流汗也。予若向无心之柱以请试论之,彼由予以论试论,亦皆令震栗、感动,何况对人乎!阿义耶萨那!汝汗由前额流出,浸透上衣两流滴于地。阿义耶萨那!今在予身上无汗。如是世尊于彼众,露出黄金色之身。如是说时,离系派之萨遮迦沉默无言、懊恼、缩肩、低头,悄悄不能回答而坐。
于是离车族东无伽者,知离击派萨遮迦沉默无言,懊恼、缩肩、低头,悄悄不能回答,白世尊曰:
世尊!予现喻之。
世尊曰:
以示之,东无伽。
东无伽曰:
世尊!譬如,村里或聚落之附近有莲池,在此有一只蟹,世尊!而且众多之少年或少女,出此村里或聚落而来此莲池。来而入此莲池,从水里取出蟹,以置于干燥之地。世尊!若此蟹伸其肢脚,每被彼等少年或少女,或以木片、或砂砾切断、割裂之,世尊!如是其蟹之肢脚皆被断、裂、割断,再不能如以前回于莲池也。世尊!如是,离系派萨遮迦一切之曲说、奸计、争论由世尊悉皆切断、割裂矣!世尊!而且,今离系派之萨遮迦,不得抱有意志为争论再诣于世尊之处。
如是言时,离系派之萨遮迦向离车族之东无伽曰:
勿言!汝东无伽!勿言!汝东无伽!我等非与汝语,我等令与瞿昙语也。卿瞿昙!此等之我等,勿关系其他凡庸之沙门婆罗门之言,此实不过戏论而已。卿瞿昙之声闻如何遵教,以应说谕,断疑、去犹豫、得无所畏、不他其他而住师教耶?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是我之声闻,凡是色,而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丑、或美、或远、或近之一切,以如实正慧见:彼非予所有、予非彼、彼非予之我。
阿义耶萨那!又,凡是受,而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丑、或美、或远、或近之一切,以如实正慧见:彼非予所有、予非彼、彼非予之我。
阿义耶萨那!又,凡是想,而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丑、或美、或远、或近之一切,以如实正慧见:彼非予所有、予非彼、彼非予之我。
阿义耶萨那!又,凡是行,而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丑、或美、或远、或近之一切,以如实正慧见:彼非予所有、予非彼、彼非予之我。
阿义耶萨那!又,凡是识,而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丑、或美、或远、或近之一切,以如实正慧见:彼非予所有,予非彼,彼非予之我。
阿义耶萨那!予之声闻如此遵教,以应说谕、断疑、去犹豫,得无所畏,不依其他而住师教。
萨遮迦曰:
卿瞿昙!比丘如何,应供、诸漏已尽,修行圆满,所作已作,舍弃诸重担,到达理想,断存在之结。正慧而为解脱者乎?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于是,比丘,凡是色,而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丑、或美、或远、或近之一切,以如实直觉正慧以见:彼非予所有,予非彼、彼非予之我,无取着而住解脱也。
凡是受,而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丑、或美、或远、或近之一切,以如实直觉正慧以见:彼非予所有,予非彼、彼非予之我,无取着而住解脱也。
凡是想,而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丑、或美、或远、或近之一切,以如实直觉正慧以见:彼非予所有,予非彼、彼非予之我,无取着而住解脱也。
凡是行,而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丑、或美、或远、或近之一切,以如实直觉正慧以见:彼非予所有,予非彼、彼非予之我,无取着而住解脱也。
凡是识而过去、未来、现在,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丑、或美、或远、或近之一切,以如实正慧见:彼非予所有,予非彼,彼非予之我,无取着而住解脱也。
阿义耶萨那!比丘如此为应供,诸漏已尽,修行圆满,所作已作,弃诸重担,到达理想,断存在之结,正智而解脱。
阿义耶萨那!如是解脱心之比丘,成就三无上:具无上、道无上、解脱无上也。
阿义耶萨那!如是解脱之比丘,恭敬、尊重、尊敬、崇拜如来,即彼佛世尊为菩提而说法,彼调御者之世尊,为调御而说法,彼寂静者之世尊为寂静而说法,彼度者之世尊,为度而说法,彼涅盘者之世尊,为般涅盘而说法也。   如是说时,离系派萨遮迦白世尊曰:
卿瞿昙!我等想对卿瞿昙以论论战者,实是卤莽、轻率也。卿瞿昙!若攻击狂象,使人安泰;但攻击卿瞿昙即令人不得安泰。卿瞿昙!若攻击燃烧火团,使人安泰;但攻击卿瞿昙,不得令人安泰。卿瞿昙!以攻击猛烈之毒蛇,使人安泰;但攻击卿瞿昙,即令人不得安泰。卿瞿昙!我等想对卿瞿昙以论论战者,实是卤莽、轻率也。卿瞿昙!明朝与比丘众共受我请食!世尊默然而受之。
于是离系派之萨遮迦知世尊受诺,向彼等离车人曰:
离车人之诸君!请转予,沙门瞿昙与比丘众共受明朝之请食,然者汝等诸君,有适当者应持来。
于是彼等离车人其夜备具五百釜食之施食,持来于离系派之萨遮迦。如是,离系派之萨遮迦设殊妙之嚼食、啖食,于自己之园,时告世尊曰:
卿瞿昙!食备矣!
于是世尊早晨着衣,执持衣钵,往离系派萨遮迦之园。往而与比丘众坐于所设之座。于是离系派之萨遮迦以世尊为上首而向比丘众以自手供养奉侍殊妙之嚼食、啖食。
离系派之萨遮迦见世尊食已,手离钵后,自执一卑床于一面坐。于一面坐已,萨遮迦白世尊曰:
卿瞿昙!于是施若有功德及功德地者,愿为施与者之幸福。
世尊曰:
阿义耶萨那!如断贪、嗔、痴之予,之应供者而生者,应成为汝者。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