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专题·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业品

三八、业力,使众生有好和坏的分别。

注:“业力”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或说话或思想。这些行为、说话、思想,无论大小,积集起来便变做一种叫做业力。业力有好有坏,好的业力会使人好,坏的业力会使人坏,这是一定的。

三九、做事惰散,一定得不到好的结果。

注:做事要认真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如果惰散漫乱,一定得到坏的结果。读书惰散,一定不成功;持戒惰散,结果一定是破戒、污戒。

四○、自己的业力,带引到恶的地方(恶趣)去。

注:恶趣,就是坏的地方,亦就是地狱,是做坏事的人一定要去住的;善趣,即是好的地方。要去恶趣或者要去善趣,并不是别人能够带引去,只有自己的业力才能带去。所以做坏事的,就被自己的业力带到恶趣去。

四一、善事,好人很容易做到。

注:善事很多,例如:勤俭、行为合理、说话合理、友爱、布施、持戒、礼佛。这些好事,好人很容易做到,因为好人就一定做好事;对于坏事、不好的事,善人却不容易做。

四二、善事,坏人很难做到。

注:善事很多,好人亦很容易做到。但是坏人做坏事做得惯了,要做好事就觉得很难。例如行为、说话粗恶的人,叫他的行为、说话端正谦下,他就觉得很难做,不造福、不持戒、不布施的人,叫他造福、持戒、布施,他亦是很难做到的。

四三、恶事,顶好是不要去做。

注:做恶事的叫“身恶”,想恶事的叫“意恶”,说恶话的叫“口恶”。这些恶事,顶好是不要去做,一做,将来一定有麻烦苦恼。小做有小麻烦苦恼,大做有大麻烦苦恼,没有做,没有麻烦苦恼。所以,不做恶事,是最好的。

四四、恶事,将来一定会焚烧做的人。

注:什么是恶事大家都知道,但还去做的,是以为是小小恶,不致有恶的结果;有的以为没有人知道,不致有报应。但是做后都很痛苦,怕人家知道、怕有报应,如火焚烧一样的痛苦。

四五、善事,最好要去做。

注:做善事,比做恶事更好,因为善事,一定不会惹起麻烦苦恼,而且将来一定有善的结果。如同种树一样,虽然不能即时得果子,但是将来一定得到。而且,一做善事,心里就快乐。所以,遇到善事,最好是即时去做。

四六、无论做什么事,做了后心里热恼的那样事,便是坏事。

注:做事,亦就是业。好事是善业,坏事是恶业;用身体四肢去做的叫做身业,用口去说的叫口业,用心想去做的叫意业。做坏事,例如杀人、偷盗、淫人妻女、妄语,都是坏事,都是恶事,这些恶事做了后,心里都很热恼。

四七、无论做什么事,做了后心里不热恼的那样事,便是善事。

注:做事,亦叫做“业”,善事叫善业,坏事叫做恶业。善事做了后,心里不会热恼。例如一个人不杀生、不偷人财物、不淫污人家的妻女、不妄语、心里自然很快乐,不会热恼。所以做后心里不热恼的,都是善事,是应该做的事。

四八、坏的工作和对于自己无利的,这些工作,很容易做,但是,不要去做。

注:工作可以分为四种:一、坏的工作和对于自己无利的。二、坏的工作,但是对自己有利的。三、好的工作,对自己有利的。四、好的工作,但是对于自己无利的。这四种工作,佛说:就是那“坏工作和对自己无利的”最容易做。例如:随便乱丢用物、笑骂别人、破坏公共用物等等,都是很容易做的,但是不要做,做了会吃苦。

四九、好的工作和对自己有利的,这些工作很难做。

注:好的工作和对自己有利益的这些工作,都是很难做的,因为是好、是有益的,就一定难做。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因为是好的事,又是对自己有益的事。

五○、快乐,是做坏事的人所不能容易得到的。

注:快乐,是精神和肉体的安乐轻闲。做坏事的人只是惹来痛苦,决得不到快乐。所以,要使他得到快乐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只是做坏事。

五一、作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

注:做善事的,一定得到好的报应;做恶事的,亦一定得到坏的报应。有些做善事,得不到好的报应,是因报应缓一点;做恶的,未得到坏的报应,亦是因为报应缓一点。做善事定得到善报,做恶一定得恶报,善恶早迟总有报。

五二、众生一定依业受报。

注:佛说每个众生,即是人和一切动物在内,都是依照他自己所做(业),而自己得到那些所做的结果(报应)。没有什么神仙魔鬼,能给人好,或者给人坏,好坏都由自己做出来的。

五三、考虑后才做,比较是好的。

注:事有好有坏、有对有不对,要细细考虑,做后是有利有害。如果不考虑而做,会容易错误。所以考虑后才做,一定比较更好。

五四、做过了的事,不能挽回。

注:做事一定要先考虑,因为做过了就不能挽回。再做一回,已经是另外一回的事了。譬如杀死生命、偷盗别人的财物,虽然觉得不好,而决定将来不再杀害众生、不再偷盗。但是做过了的,仍然是做过了,不能挽回的。

五五、无论什么事,如果做后对自己有利益,赶快去做。

注:赶快去做,是叫我们不要迟缓,迟缓就要失去利益。譬如读书,要赶快的读,迟缓了、长大了、老了、病了,就不能读了。

五六、要做事,就要认真的做。

注:要做的事,一定要认真专心的做,不要一面做这事,一面又去做别样事;不要做这事未完,又去做别一件事;亦不要今天做,明天不做。决定要做就认真的做,一直做到成功。

五七、要照对我们有好意的人所说的话去做。

注:对我们有好意的人,都希望我们有幸福、没有苦恼,例如我们的父亲、母亲、师尊、好友,都是对我们有好意,我们要做坏事,他一定劝告不要去做;如果要做善事,他一定赞成去做。所以我们要依照对我们有好意的人所说的话去做。

五八、应该做合时的工作。

注:做事做工,应该做那和时间适合的。例如:知道是雨季、热季、寒季;知道是早上、午时、晚间。如果做事做工和时间不合,就得不到好的结果。

五九、要保存自己的好处,如同盐一样的保存碱味。

注:盐有很多种类,有的是海盐、有的是池盐、有的是井盐。这些盐同样有碱味,没有谁能把盐的碱味拿去。每个人的好处,例如学问好、人格好、名誉好、工作好,都应该保存这些好处,不要失掉他。

六○、帮助我们做事的人,我们应该亦帮助他做事。

注:人是合群同居的,庵寺、家庭都一样的同居。同居的人,要帮助,我们有事别人帮助,别人有事我们亦要帮助他。这样,才是不自私的人,不占便宜的人,才能好好的同居。

六一、专走向败灭的人,不要为他做利益。

注:要为他人做利益,要看他是哪种人,如果是好的,一定要为他做;如果是坏的,不要为他做。例如:拿钱去饮酒、吸烟、赌钱等,这是败灭的路,不要为他做利益。

六二、不要做犯罪的事。

注:犯罪,是犯了国家的法律,亦包括到对社会的犯罪和对道德的犯罪。这些罪不要去犯,不要去做,无论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因为犯罪就要受监禁、受人讨厌,又将来一定生在恶趣(地狱、畜生)。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毗达摩·清净道论·说无色品

说无色品

一 空无边处业处

(空无边处业处的修法)在四梵住之后,提示四无色(定)之中,先说希望修习空无边处的人这样的考察:“由于有色之故,才见得有取杖、取刀剑,吵嘴辩驳诤论;然而在无色界中则全无此等事情”,他依于“为厌离、为离贪、为灭色而行道”的说法,见此业生色中有取杖等的过患及眼耳之病等的数千病患,为了要超越那种过患,除了有限制的虚空遍之外,以其余的地等九遍中的任何一遍而生起第四禅。他虽然已用色界的第四禅而超越了业生色,但是那遍的色也是(与业生色)类似的,所以连那(遍的色)亦欲超越。

何以故?譬如一个怕蛇的人,在林中为蛇所追逐,急速而逃,但在其所逃之处看到(象蛇皮的)花纹的多罗叶或藤或绳或裂地的裂痕,亦生怖畏而战栗,所以连那种(相象的东西)也不愿见,又譬如一位和加害他的敌人共住在一村的人,为敌人的杀缚与放火烧房等所恼乱,因此便去他村而住,但在那里看到(与敌)相似的面容、声音及行动的人,亦生恐怖而战栗,所以也不愿见他。

这譬喻与前说的结合如下:比丘以其所缘而具有业生色的时候,如那人为蛇或为敌所恼乱的时候。比丘以色界的第四禅而超越业生色之时,如那人的急速而逃及向他村而行。比丘考察遍的色也类似于彼(业生色),故亦欲超越那遍的色,如那人于所逃之处及他村看见有花纹的多罗叶等及与敌人相似的人亦生恐怖而战栗,故亦不愿见他们。

又被野猪所袭的狗及怕鬼的人的譬喻,亦可引例于此处。

如是那比丘因厌离于第四禅的所缘的遍的色,且欲超越它,曾于(转向、入定、在定、出定、观察等的)五行相而得自在。从熟练了的色界第四禅出定之后,看见那禅有这样的过患:“在那第四禅中是以我所厌离的色为所缘”,“这第四禅与喜之敌相近故”,“这(第四禅)较粗于(无色禅的)寂静解脱故”。

然而论(第四禅的)支是没有粗的,因为如色(界第四禅所具)的二支(舍,一境性),在无色(禅)也同样的(具此二支)。

他看见这样的过患之后,并盼望除去它,即于空无边处的寂静无边而作意,扩大他的遍至于轮围(世界)的范围或者遂其所欲的远大,以那(扩大了的)遍所触的空间而“虚空!虚空!”或“虚空无边”的这样作意,而除去那遍。然而所谓除去,并不是象卷席子,也不是象从锅子里拿出烧饼一样,只是对于那遍不念虑不作意不观察而已。(即是说对于那遍)不念虑不作意不观察而专以那遍所触的空间“虚空!虚空!”这样的作意名为遍的除去。除去遍时,不是增加,也不是减少,光是对遍的不作意及于“虚空!虚空!”而作意而名为除去。只是明了除去遍的虚空。“除去遍的虚空”或“遍所触的空间”或“离遍的虚空”都是同样的。他对那除去遍的虚空之相作“虚空!虚空!”的数数念虑思惟。由于他这样数数念虑思惟,镇伏他的五盖,住于念,以近行而等持其心。他于那(虚空)相数数修习而多作。他如是数数念虑而作意时,如色界心之(安止)于地遍等(所缘),而空无边处心则安止于虚空(所缘)。于此(空无边)处,亦(如第四禅)以前分的三或四速行为欲界心并且是与舍相应的,其第四或第五(速行)为无色界心。其余的地遍中所说的同样,但以下这些是其差别:即如是生起无色界心之时的比丘,譬如观瞻以青布或黄或赤或白等任何的布所系缚住的车门或袋或瓮等的口的人,忽给疾风或任何人除去了布的时候,则他当见虚空,同样的,先以禅眼而观遍的曼陀罗而住,次以“虚空!虚空!”的遍作(准备)而作意急急地除去那(曼陀罗)相时,则仅观虚空而住了。

对于这样的修行者,即如所说:”超越一切色想灭有对想,种种想不作意,(思)“无边虚空”,空无边处具足而住”。

(释空无边处业处的圣典文句)此中“一切”是一切行相,或一切无余之义。

“色想”——是以想的首目而说色界禅及它的所缘。于“有色者见色”等句则亦名色界禅为色:于“见外面的美丑之色”等句则说色界禅的所缘(为色)。所以此处关于色的想为色想,及“以想的首目而说色界禅”的(色想)是同义语。(此色界禅)即色即想故色想,即指色是它的名而说。当知地遍等类及它的所缘是同义语。

“超越”——是由于离贪及灭。这怎么说呢?即依(五种禅各有)善、异熟、唯作(三种)而称为十五种禅的色想及依地遍等称为九种(十遍中除了限制虚空遍)所缘的此等色想以一切的方法或无余的离贪及灭故——即因为(此等色想的)离贪及因为灭的缘故,所以空无边处具足而住。若不超越一切色想,那空无边处具足而住是不可能的。

关于此(超越之)意,因为贪于所缘者是不能有想的超越,若超越了想的时候则超越所缘,所以不说所缘的超越,而在《分别论》中只说想的超越,即:

“此中什么是色想?于色界定入定者的(善想),或生(色界)者的(异熟想),或现法乐住者的(唯作)想、想念、已想念,是名色想。因为这色想的超越之故,所以说“一切色想超越故””。因为此等(无色)定是由于超越所缘而得,不象初禅等(色界定)可在同一所缘中而得,所以亦用超越所缘而解释此意。

“灭有对想”——由于眼等事物(感官)对于色等所缘而生想为有对想。与色想等是同义语,即所谓:“此中什么是有对想?即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是名有对想”。善异熟的(色声香味触)五(有对想)及不善异熟的五(有对想)的此等一切十有对想的灭、舍断、不起、不存续,故说(灭有对想)。

可是此等有对想在入于初禅等定的人也是没有的——因为在入定之时不会由五(根)门而起其心故。(为什么只在这里说灭呢?)然而这正如已在他处舍断的苦乐却在第四禅中说(舍断),亦如有身见等(在须陀洹道即已舍断)却在第三道(阿那含道)中说(舍断),当知为了鼓励于此(空无边处)禅中而起精勤以及由于赞叹此禅,故于此(空无边处禅)而说此等之语(灭有对想)。或者说虽然入色界定者也无彼等有对想,但非因为舍断而无——因为色界的修习是不生起离色贪的,而是色及有对想维持关系的;然而这空无边处定的修习是由于离色贪而生起的,所以可说彼等有对想在此空无边处定是舍断的,不但只可以说,实可断然接受。因为在此(空无边处)以前未曾舍断彼等(有对想),故世尊说:

“声是入初禅定者的刺”。此空无边处业已舍断有对想,故说入无色定者不动及寂静解脱。如阿罗罗与迦罗摩入无色定时,有五百辆车经过他的近旁,也不见及不闻其声。

“种种想不作意故”——对种种境而起的想,或种种的想。这种种想的意义在《分别论》中作这样的分别:“什么是种种想?即未入定者及具意界者或具意识界者的想,想念,已想念,故名种种想”,即未入定者的意界——意识界所摄的想,生起于色声等类种种不同自性的境上(故名种种想)。其次有八欲界善想,十二不善想,十一欲界善异熟想,二不善异熟想,十一欲界唯作想,如是有四十四种想,其种种自性互相不同,故名种种想。种种想皆不作意故——不念虑故、不思考故、不观察故——即是说不念虑、不思考、不观察于彼等(种种想)故。因此(色想、有对想、种种想)中,前面的色想及有对想,由于空无边处禅所生的(无色)有中便不存在,更不必说在于这(无色)有中具足此(空无边处)禅而住的时候了。因超越及灭于彼等(色想及有对想),故说彼等二者的无有。其次于种种想中,八欲界善想,九唯作想,十不善想这二十七想则依然存在于(空无边处)禅所生的(无色)有中,是故说“种种想不作意故”。盖具此禅而于彼(空无边)处住者,是因为彼等(种种想)不作意故具足此禅而住,若于彼等(种种想)作意者,则不得入(空无边处)定。

(关于这三句的)简而说之:则“超越色想”一句是指一切色界法的舍断而言,“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故”二句是指一切欲界的心,心所的舍断与不作意而说的。

“虚空无边”——因不知这虚空的生的边际或灭的边际故“无边”。“虚空”是说除去了遍(而现)的虚空。当知此处的无边亦因作意的无边。故《分别论》说:“他于那虚空中,置心专注,无边遍满,所以说虚空无边”。

“空无边处具足而住”——在此句中,没有它的边际故“无边”。虚空的无有边际为虚空无边,而虚空无边即空无边。即此空无边是它的相应法的(空无边处)禅的住处,故以住处之义为空无边处,犹如诸天的住处为天处。

“具足而住”——是获得了空无边处的成就,以适合于空无边处定的威仪住而住。

这是详论空无边处业处。

二 识无边处业处

(识无边处业处的修法)欲求修习识无边处(业处)者,曾以五种行相于空无边处定修习自在,他看见了空无边处有这样的过患:“此(空无边处)定依然近于色界禅之敌,不及识无边处的寂静”,欲求离去空无边处,于识无边处的寂静作意,便对那遍满虚空而起的识:“识、识”的数数念虑,作意,观察与思惟。但不是“无边、无边”这样的作意。

他这样的运用其心于那(识)相之中,镇伏了五盖,安立于念,以近行定等持其心。他对于彼相数数修习而多作。当他如是行的时候,便得安止他的识无边处心于那遍满于虚空的识,如对虚空而安止空无边处心相似。至于安止的方法如于空无边处所说的同样。因此而说这(修行的)人为:“超越一切空无边处,(思惟)“识无边”,识无边处具足而住”。

(释识无边处业处的圣典文句)此中“一切”已如前述。

“超越空无边处”——此句如前面(空无边处)所说的方法,以(空无边处)禅及(空无边处的)所缘为空无边处。依前面所说的空无边是所缘,因为它是初无色禅的所缘,故以住所之义为处,象诸天的住所为天处,故名空无边处;

又空无边是(空无边处)禅的生起之因,则以产生之处的意义为处,故名空无边处。譬如剑蒲阇是马的(产)处等等。如是由于他不起及不作意于(空无边处)禅与所缘,故得超越于二者,(换言之)即他具足此识无边处而住,是故把此(禅与所缘)二者作为一起而说“超越空无边处”。

“识无边”——是说他对“虚空无边”如是遍满而起的识,而这样“识无边!识无边!”的作意。或者以作意为无边。因以虚空为所缘的识,为全部的作意,而彼比丘作意“(识)无边”。

正如《分别论》说:“识无边,是他作意那遍满虚空的识为无边遍满,所以说识无边”,这句中的“识”字是用作对格的意义解释。诸义疏师对于此义作这样的解释:“无边遍满,即是说他作意那遍满虚空的识”。
“识无边处具足而住”——此句中:没有他的边际故为无边际。无边际即无边。本来识加无边的合为“识的无边”,但现在说“识无边”,就通俗的用法。那识无边是它的相应法的(识无边处)禅的住处,故以住所之义为识无边处,犹如诸天的住处为天处。余者如前所说。

这是详论识无边业处。

三 无所有处业处

(无所有处业处的修法)欲求修习无所有处(业处)者,曾以五种行相于识无边处定修习自在,他看见了识无边处有这样的过患:“此(识无边处)定依然近于空无边处之敌,不及无所有处的寂静”,欲求离去(识无边处),于无所有处的寂静作意,便作意那为识无边处的所缘的空无边处的识的无,空及远离。如何(作意呢)?即不作意于识,却对“无,无”,或“空,空”,或“远离,远离”的数数念虑、作意、观察与思惟。

他这样的运用其心于那相中,镇伏了五盖,安立于念,以近行定等持其心。他对于彼相数数修习而多作。当他这样行的时候,便得安止他的无所有处心于那遍满于虚空而起的广大的识的空、远离、及无等(所缘),如对遍满虚空的广大的识而安止识无边处(心)相似。
至于安止的方法当知已如前说。但这些是它的差别:当他的安止心生起之时,譬如一人,看见了为些事情而集会于园堂等处的比丘众,便到别的地方去,在比丘们终结了集会之事离座而去之后,此人又来(园堂处),站在门口,再看那集会之处,只见空,只见(人已)离去,此时他并不这样想:“那些比丘都已命终或去诸方了”,但见此处空、离去、及无有。同样的,这比丘以前是用识无边处的禅眼而见依虚空而起的识而住,后来由于“无、无”等的遍作(准备)的作意而消除那识的时候,则他见被称为(识的)离去的无而住。因此而说这(修行的)人为:“超越一切识无边处,(思惟)“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而住”。

(释无所有处业处的圣典文句)此中“一切”如前所述。“识无边处”——此句亦以前述的方法,以(识无边处)禅及所缘为识无边空处。依前面所说的识无边是所缘,因为它是第二无色禅的所缘,故以住处之义为处而名识无边处,如诸天的住处为天处,又识无边是(识无边处)禅的生起之因,则以产生之处的。意义为处,故名识无边处,如说剑蒲阇是马的(产)处等等。如是由于他不起及不作意于(识无边处)禅及所缘,故得“超越”于二者,(换言之)即他具足此无所有处而住,是故把此(禅与所缘)两者作为一起而说“超越识无边处”。
“无所有”——是说他“无!无”!“空!空”!“远离!远离”!这样的作意。正如《分别论》所说:“无所有,是令那(空无边处)识的无有,令成非有,令其消灭,见无所有,故名无所有”。虽然似乎是说灭尽识的思惟,但此义是这样的:即不念虑不作意不观察那(空无边处的)识,单是作意那(识的)无的自性、空的自性及远离的自性,而说为无有、非有及消灭,实无他义。

(无所有处具足而住)在此句中,没有任何东西故无所有,是说连一点残余也没有。无任何的有为无所有,和离去空无边处的识是一同义语。那无所有是(无所有处)禅的住处,故以住处之义为空无边处,如诸天的住处为天处。余者如前述。
这是详论无所有业处。

四 非想非非想处业处

(非想非非想处业处的修法)欲求修习非想非非想处(业处)者,曾以五种行相于无所有处定修习自在,他以为:“此(无所有处)定依然近于识无边处之敌,不及非想非非想处的寂静”,或者以为“想是病,想是疖,想是箭,而此非想非非想是寂静,是胜妙”,他看见无所有处有这样的过患并见上面(非想非非想处)的功德,欲求离去无所有处,于非想非非想处寂静作意,便对以无(所有)为所缘而起的无所有处定“寂静,寂静”的数数念虑、作意、观察与思惟。

他这样的数数用意于那(无所有处定的)相中,镇伏了五盖,安立于念,以近行定等持其心,他于此相数数修习多作。当他如是行时,便得安止他的非想非非想处心于那称为四蕴的无所有处定,如对识的离去而安止无所有处心相似。至于安止的方法当知已如前说。

因此而说这(修行的)人为:“超越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具足而住”。

(释非想非非想处业处的圣典文句)此中“一切”已如前述。
“超越无所有处”——此句依前述之法,以(无所有处)禅及所缘为无所有处。依前面所说的无所有是所缘,因为它是第三无色禅的所缘,故以住处之义为处,名为无所有处,象诸天的住处为天处;又无所有是(无所有处)禅的生起之因,则以产生的意义为处,故名无所有处, 如说剑蒲阇是马的(产)处等等。

如是由于他不起及不作意于此(无所有处)禅及所缘,故得“超越”于二者,(换言之)即他具足此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是故把此(禅与所缘)两者作为一起而说“超越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处”一语,称此禅为非想非非想,是因为实有那样的想的存在之故。为了先示那行道者的想,《分别论》提示为“非想非非想的人”,并说“他对那无所有处寂静作意,及修习残余的行定,所以说为非想非非想的人”。

前面引文中的“寂静作意”,是(作意)这(无所有处)定实为寂静;即以无所有为所缘而安立,因有这样寂静的所缘,故作意那(无所有处)为寂静。如果作意为寂静,怎么能够超越它呢?因为他不欲再入定故。即他虽然作意那(无所有处)为寂静,但他没有“我要于此(无所有定)转向,我要入定,我要在定,我要出定,我要观察”等的思惟、念虑及作意。何以故?因为非想非非想比较无所有处,更寂静更胜妙之故。

譬如一大威势的国王,乘大象之背而巡行于都城中的街道上,看见雕刻象牙等的技工,紧着一衣,另以一布缠于头上,四肢沾满象牙的粉,制造各种象牙等的工艺品,并对他们的技艺感觉满意地说:“诸位呀!此等技师能制造这样的工艺品,多么技巧啊”!但他不会这样想:“啊!如果我成为这样的技工,我将放弃我的王位”。何以故?因为光辉的王位有更大的功德之故。同样的,此瑜伽者虽对这(无所有处)定而作意为寂静,但他不会这样的思惟、念虑与作意:“我要于此定转向入定,在定,出定及我要观察”等。

如前面所述的瑜伽者,因对无所有处定作意为寂静,得达那最细妙的安止定的想(即非想非非想),即以那样的想而名为非想非非想者,并称他为修习残余的行定。“残余的行定”便是到达究竟细微的状态的行的第四无色定。

现在为示到达了这样的想而称为非想非非想处的意义说:“非想非非想处是非想非非想处入定者的(善的心、心所法),或生者的(异熟的心、心所法),或现法乐住者的(唯作的)心、心所法”。在这里,是指(入定者、生者、现法乐住者)三者之中的入定者的心、心所法的意义。

次说(非想非非想处的)语义:因为没有粗的想而有细妙的想,故不是与其他的相应之法共的禅的想亦非无想,故言“非想非非想;而非想非非想是属于意处及法处的处,故名“非想非非想处”。或者此(非想非非想处的)想不能有利想的作用故“非想”,因有残余的诸行的细妙的状态的存在故“非非想”,是名“非想非非想”。非想非非想是那其余诸法的住处之义而为“处”,故名“非想非非想处”。不仅这(非想非非想处的)想是这样的,但那受亦为非受非非受,心亦为非心非非心,而触亦为非触非非触,当知那说法是由想而代表其余的诸相应法的。

这个意思可以用涂钵的油等的譬喻来辨明:据说一位沙弥用油涂了钵而放在那里,到了饮粥的时候,长老对那沙弥说:“拿钵来”!他说:“钵内有油,尊师”。“那么,沙弥,拿油来,把它倒在油筒里面去”。沙弥说:“可是没有油,尊师”。在这个譬喻,因为钵中涂着油不适用于盛粥之义故说“有油”,然而又没有油可以倒入油筒故说“无油”,如是而此(非想非非想处之)想不能有利想的作用故“非想”,因有残余的诸行的细妙状态的存在故“非非想”。然而什么是想的作用?即想念所缘及(其所缘)成为观境之后(而对那境)生起厌离。譬如温水中的火界(热)不能行燃烧的作用,而此(非想非非想)不能行敏捷的想念作用,此想亦不能如在其他诸定,对那成为观境之后(的境)生起厌离。事实若对其余,(色受等)诸蕴不作思惟的比丘,对此非想非非想处蕴既思惟而又厌离是不可能的。但尊者舍利弗可以那样做,或者与生俱来而有观及有大慧如舍利弗的人则有可能;然而他(舍利弗)也是用“如是此等诸法实非有而后生,生已而后灭”这样的总体思惟才可能这样做,并非依各别法观而生的。这是此定细妙的状态。

此义正如涂钵的油的譬如,可用道路的水的譬喻来辨明:据说一位行路而走在长老前面的沙弥,看见少许的水说道:“有水!尊师,脱掉你的鞋子吧”。长老说:“有水吗?那末,拿我的浴衣来,我要沐浴”。沙弥却说:“没有水,尊师”。在这个譬喻中,是仅足以湿鞋之义为“有水”,然不能作为沐浴之用故言“无水”。如是它(非想非非想)不能行敏捷之想的作用故名“非想”,因有残余的诸行的细妙的状态的存在故为“非非想”。不但可用此等譬喻,亦可应用其他的适当的譬喻来辨明此义。

“具足而住”已如前述。

这是详论非想非非想处业处。

杂论

 

无等伦的主(世尊),

已说四种的无色,

既然知道了那些,

更当认识其杂论。

由于超越所缘而成无色定的四种,

然而慧者却不希望超越此等定的支。

(超越所缘)此四无色定中,因色相的超越而成初(无色定),因虚空的超越而成第二(无色定),因超越于虚空而起的识而成第三(无色定),因超越于虚空而起的识的除去故成第四(无色定)。如是当知因为超越一切的所缘,故成为此等四种无色定。

(后后更胜妙于前前)其次关于贤者并不希望超越此等定的支。即不象于色界定,而于此等(无色界定)没有支的超越,因于此等(无色界定)都只有舍与心一境性的二禅支。虽然如此:

但各各较后的更胜妙,

须知层楼衣服的譬喻。

即譬如有四层的大楼,在最下层虽可得有天的歌舞、音乐、芳香、花鬘、饮食、卧具、衣服等胜妙的五种欲(色声香味触),但在第二层(的五欲)可得较胜于下层,第三层更胜,第四层可得一切最胜妙。虽然这四层大楼,依层楼是没有什么差别,但依五种欲的成就而言差别,即愈上层而次第比较下层为愈加胜妙。

又譬如由一位妇人纺的粗的、软的、更软的及最软的丝而制成四斤、三斤、二斤、一斤的四种衣服,其长度与宽度都是相同的。虽然就那四种衣服的相等的长度和宽度说,是没有什么差别,但根据其触肌的舒服,细软的状态及高贵的价值,则愈后者次第的比较前者愈为胜妙。

如是虽然这四无色定中都只有舍与心一境性的二支,但依照其修习的差别则彼等(四无色定)的支成为一层胜一层,故知后后次第而较为胜妙。

此等(四无色定)有这样次第的比较胜妙:

一人紧握不净的草蓬,

另外一人靠着他而立,

一人不以靠近而在外,

另一人又靠着他而立。

正如这样的四个人,

慧者当知四(无色定)的次第。

关于此颂的意义如次:在一个不净的地方有一座小草蓬。有一个人来到此地,厌嫌那里的不净,以两手搭挂于草蓬,好象贴紧在那里而立。此时另有一人来,靠着那贴紧于小草蓬的人而立。又一人来想道:“那贴紧草蓬的人,这靠近他的人,两者所站之处都很坏,诚然草蓬倒时则他们亦倒,我现在站在外面”。于是他便不靠近那前人所靠之处而站在外面。另有一人来想道:“那贴紧草蓬的人及靠近他的人,两者都不安全,那站在外面的人很好”,他便靠近那人而立。

在前面的譬喻中:当知那除去了遍的虚空,如在不净之处的小草蓬。因厌恶色相而以虚空为所缘的空无边处,如厌恶不净而贴紧草蓬的人。依那以虚空为所缘的空无边处而起的识无边处,如那依靠贴紧草蓬的人而立的人。不以空无边处为所缘,却以那(空无边处的识的)无为所缘的无所有处,如思念那两人的不安全而不靠近贴紧草蓬的人而站在外面的人。在称为识的无的外部而立的无所有处而起的非想非非想处,如思念那贴紧小草蓬的及靠近他而立的不安全,并思那站在外面的为好的站处而靠近他而立的人。

(非想非非想处以无所有处为所缘的理由)然有这样的意思:

这(非想非非想)以那(无所有处)为所缘,

因为没有其他(所缘)的缘故。

譬如人民虽见国王的过恶,

但为了生活也只得来用他。

即此非想非非想处用那无所有处为它的所缘,虽然知道那(无所有)定有着近于识无边处之敌的这样的过患,但因为没有别的所缘之故。这好象什么?譬如人民虽然知道国王的过恶,但为了他们的生活亦得用他为王。即譬如一位具身语意的粗恶的行为而支配着全国的暴君,人民虽然知道他的粗恶的行为,但不能于他处获得生活,故为生活只得依靠他。同样的,这非想非非想处,虽见那(无所有处的)过失,但不得其他适当的所缘,故以无所有处为他的所缘。

同时(非想非非想处)也是这样的:

譬如登长梯者而握该梯的横木,

 

又如登山顶者紧望该山的山峰,

更如攀石山者靠着他自己的足膝,

此人则依这(无所有处)禅而生起。

 

为诸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净道论,在论定的修习中完成

了第十品”定名为无色的解释。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清净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含经专题·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不放逸品

二九、不放逸,是不死的路。

注:不放逸,就是不大意、不粗心、时时有正念。我们做事如果不大意,就能保护身体的安全。例如驾驶汽车,如果不大意、不放逸,就很安全。做事不大意,就不会作坏事。所以是不死的路。

三〇、有智识的人,一定保护他的不放逸,如同保护他最高贵的财产一样。

注:普通人,时常太大意粗心;有智识的人,知道大意、放逸是死亡的路。所以,时时刻刻不敢大意、放逸,时时刻刻保护不大意、不放逸,如同保护他的最贵重的财产一样。

三一、贤人,一定赞美不放逸。

注:佛和众贤人都赞美不放逸、不大意、不粗心的人。因为不放逸才会成功,会得到现在的利益和得到下一世的利益。

三二、贤者,一定悦乐不放逸。

注:贤者,是一个有智识、聪慧的人。他知道放逸、大意、粗心的害处,亦知道不放逸、不大意、不粗心的好处。所以,他就很喜欢悦乐不放逸、不大意、不粗心,做一个不放逸、不大意、不粗心的人。

三三、不放逸的人,一定不会死。

注:不放逸、不大意、不粗心的人为什么不会死?因为他做事小心。小心保护他的身体,有病即速问医生。行路亦小心,做事亦小心,又不敢做坏事。所以,他一定不会横死。

三四、不放逸的人住于禅观,一定得到大快乐。

注:对身体不放逸的,得到身体的快乐;对做事不放逸的,得到心的快乐。如果专心一念,能寻伺色禅和无色禅,一定得大快乐。

三五、不放逸的贤者,一定得到两种利益。

注:不放逸、不大意、不粗心的聪慧人,一定做正当的职业,一定留心学习新的智识、结交好的朋友、不浪费金钱财物,又对于戒定慧多多修习。所以一定得到二种利益,一种是现在的利益,另一种是将来的利益。

三六、诸位,应具足不放逸。

注:这一句是佛陀世尊将入大般涅槃时的一句话,叫众人把不放逸的精神,去做为了自己和为了大众利益的事。因为一切都是不能常住,迟早要衰朽坏灭。不要粗心大意,以为自己还是年轻,其实缓点便会老、会病、会死的。

三七、诸位,应该悦乐、不放逸。

注:有智识的人,悦乐、不放逸,无论做事说话和想念都不放逸、不粗心大意。但没智识的人,却认为如果事事小心和不放逸,是麻烦的事。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悦乐、不放逸,才是好人,才是一个有智识的人。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分别戒品第二

分别戒品第二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问云何戒。何相。何味。何起。何足处。何功德。何戒义戒行。何差别。几戒。何所起。何戒初中后。几法障碍戒道。几戒因。几种戒。云何令戒清净。几因以是戒住。

答云何戒者。谓思戒威仪戒不越戒。何者为思戒。我不作恶作者自受。何者威仪戒。离于犯处。云何不越戒。若有戒人身口无过。复次断义威仪。一切善法是戒。如阿毗昙说。以出离法断于欲欲。是戒能离恶。思戒护戒威仪戒。以不嗔恚断灭嗔恚。以光明相断于睡眠。以不散乱断于调戏。以见法起断于疑悔。以智断无明。以喜断无可乐。以初禅断五盖。以二禅断觉观。以三禅断喜。以四禅断乐。以空入定断于色想乃至嗔恚及种种想。以识入定断虚空。以无所有定断识入想。以非想非非想定断无所有。以无常见断于常想。以苦见断乐想。以无我见断我想。以不净见断净想。以过患见断于爱想。以无染见断于欲想。以灭见断集。以消见断厚。以分见断聚。以生灭见断常。以无相见断相。以无作见断作。以空见断入。以增上慧见断执着。以如实知见断无明执。以过患见而断居执。以彼观见断不彼观。以转散见断和合执。以须陀洹道断见一处烦恼。以斯陀含道断粗烦恼。以阿那含道断细烦恼。以阿罗汉道断一切烦恼。此谓不越戒思戒护戒威仪戒。此谓戒。何戒相者。威仪除非威仪。问云何名非威仪。答谓破法。破法有三种。一破波罗提木叉法。二破缘法。三破根法。云何破波罗提木叉法。谓无惭无愧。于如来离信云何破缘法。答命与形饰相应离于知足。云何破根法。不闭六根门离于念慧。以此三覆非威仪。是名戒相。何味者起者足处者。无过乐是味。无忧是起。三善行是足处。复次悦胜为味。不悔为起。覆诸根为足处。何戒功德者。不悔是戒功德。如世尊告阿难。不悔戒善是功德义。复次名戒者是无过乐是众姓上。是财为富贵。是处为佛地。是浴无水。是香普薰。是影随形。是伞覆可覆。是圣种是学无上。是善趣道。若人有戒。为有戒故。成就无畏荣显亲友圣所怜愍。是亲友依。是善庄严。是领诸行。是功德处。是供养处。是可贵同学处。于诸善法不畏不退成一切意愿清净。虽死不忘。成伏解脱乐方便。如是无边戒功德。戒者何义。答冷义。增上义。行义。自性义。苦乐性相应义。复次头义冷义安义。云何头为戒义。答如人无头。一切诸根不复取尘。是时名死。如是比丘以戒为头。若头断已失诸善法。于此佛法谓之为死。是戒为头义。何者冷为戒义。如摩胜冷栴檀。则除身热成就欢喜。如是戒为胜冷栴檀。能灭犯戒恐畏心热。成就欢喜。是冷为戒义。何者安为戒义。答若人有戒。风仪整肃不生恐畏。是安为戒义。行何差别者。修行精进受持头陀。是行非戒戒亦名行。戒名威仪受亦名行。几戒者。谓三种戒。善戒不善戒无记戒。云何善戒。谓善身口业及正命。无过患故果报可爱。云何不善戒。谓恶身口业及邪命。有过患故果报不可爱。云何无记戒。无漏身口业及清净命。无有过患亦无果报。云何起戒者。善心所起善戒。不善心所起不善戒。无记心所起无记戒。何戒初中后者。受戒是初。不越是中。欢喜是后戒。有几法障碍几戒因。答三十四法是障碍道。三十四法是戒因。所谓忿恼覆热悭嫉幻谄恨竞慢增上慢傲慢放逸懒惰贪欲不知足不从智不正念恶口恶友恶智恶见不忍不信无惭无愧营身口味狎俗亲近女人不敬师学不摄诸根于食不节初夜后夜堕不禅诵。此三十四法是障碍道。若二障碍戒不成满。若不成满必还退失。若反是法三十四种。是名戒因。戒有几种者。谓有二种三种四种。云何二种。谓性戒制戒。以身口所行佛断不行。是名性戒。身口可行佛断不行。是名制戒。性戒以信精进能令具足。制戒以信念持能令具足。复次戒有二种。退戒得戒。云何名退。能灭非戒。云何名得。得众善法。除诸非戒如断光影。以断非戒离于恶趣。以得正戒能趣善道。以断非戒成就住分。复次戒有二种。世戒出世戒。云何出世戒。如圣道果之所得戒。是出世戒。所余世戒。以世戒成就故有具足。以出世戒成就故有解脱。复次戒有二种有量无量。不具足戒。是名有量。若具足戒以佛所断。是名无量。复次戒有二种。有边无边。云何有边若人为世利为胜。为亲友为身为命。为越所依而行受戒。彼戒利养为边。称誉为边。身有为边命有为边。云何无边。此比丘为出利为胜为身为命。如法受戒不起犯心。何况故犯。此谓无边戒。复次戒有二种。有依无依。云何有依。有相应戒依爱。戒盗相应戒依见。自誉毁他相应戒依慢。此有依戒。若成就解脱资用。是无依戒。若有依戒非慧人所乐。若无依戒是慧人所乐。复次戒有二种。梵行之初学微细戒。云何梵行之初。正业正语正命所摄戒。此谓梵行之初。有余学戒此谓轻戒。复次戒有二种。有心相应无心相应。云何有心。谓初学梵行。云何无心。谓余轻戒。声闻于梵行之初坚戒上戒。于此轻戒得犯得起。何以故。佛不说此障于解脱。复次有二种戒。谓无犯戒清净戒。云何无犯。谓声闻戒。云何清净戒。佛及缘觉戒。复次戒有二种。谓时分戒及尽形戒。少时暂受不俱形命。谓时分戒。从师始誓乃至舍寿。谓尽形戒。时分戒者。果报有时。尽形戒者。果报无时。何者为三。谓止恶不犯。受不犯。断不犯。云何止恶不犯。虽未受受至。非所行处心不生犯。是谓止恶不犯。云何受不犯。从受受已终不复犯。是谓受不犯。云何断不犯。圣人以圣道断诸恶因。是谓断不犯。复次戒有三种。谓触戒不触戒猗戒。云何为触。有为相初见爱为触。是凡夫善戒。资用入道是谓无触戒。云何猗戒。谓阿罗汉戒。复次有三种。谓依世戒依身戒依法戒。何者依世戒。若人有恐怖。将护世意除诸恶法。是名依世。何者依身戒。若人有恐惧。将护于身命除诸恶法。是名依身。何者依法戒。若人惊畏。将护于正法除诸不善。是名依法。复次戒有三种。谓所愿不等。所愿等。无所愿。云何所愿不等。恼他受戒。此谓所愿不等。云何所愿等。戒受戒为现有乐及未来解脱乐。是谓所愿等。云何无所愿。戒受戒不悔为饶益他。此谓无所愿。复次戒有三种。谓清净戒。不清净戒。有疑戒。云何清净戒。以二因缘戒成清净。一不犯。二犯已能悔。此谓清净戒。以二因缘成不清净。一自故犯。二犯不悔。此谓不清净。云何有疑戒。以三因故成就有疑。一以不分别处。二不分别犯。三不分别不正行。此谓有疑戒。若坐禅人戒不清净。深生惭悔成清净乐。又有疑惑令现知罪得成安乐。复次戒有三种。谓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云何为学。七学人戒。云何无学。阿罗汉戒。云何非学非无学。凡夫人戒。复次戒有三种。谓畏戒忧戒痴戒。云何为畏。有人畏罪不敢为恶。斯谓畏戒。云何为忧。若人念离亲友暂生愁苦。以愁苦故不起诸恶。斯谓忧戒。云何痴戒。有人受牛戒狗戒。斯谓痴戒。痴戒若成则为牛狗。若复不成则堕地狱。复次戒有三种。谓下中上。云何为下。谓上烦恼上上烦恼大烦恼所触。不知足所染。此谓下戒。云何为中。细烦恼所触知足所染。此谓中戒。云何为上。无所触知足所染。此谓上戒。下戒成满令人具足。中戒成满令天具足。上戒成满令得解脱。复次戒有四种。谓退分住分胜分达分。云何退分。不除道障碍。离精进人。知而故犯。犯已覆藏。此谓退分。云何住分。于戒成就不起放逸。不生寂见成就住分。于戒定成满不起放逸。不生寂见成就胜分。于戒定成满不起放逸。以生寂见成就达分。复次戒有四种。比丘戒。比丘尼戒。不具足戒。白衣戒。云何比丘戒。波罗提木叉威仪。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波罗提木叉威仪。是比丘尼戒。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尼戒。是谓不具足戒。优婆塞优婆姨五戒及八戒。是白衣戒。复次戒有四种。谓性戒行戒法志戒初因戒。云何性戒。郁单越戒。此谓性戒。云何行戒。如姓族国土外道等法。是谓行戒。云何法志戒。菩萨入胎戒。是谓法志戒。云何初因戒。菩萨及摩诃迦叶戒。是谓初因戒

复次戒有四种。戒戒集戒灭戒灭道具足。云何戒。戒者有二种。善戒不善戒。此谓戒。云何戒集。善心集善戒。不善心集不善戒。云何灭戒。得善戒灭不善戒。得阿罗汉灭善戒。云何灭道具足戒。谓四正勤。此谓灭道具足戒。如是分别晓了四法。是谓精进非真持戒。是名正勤。复次戒有四种。波罗提木叉威仪戒。命清净戒。根威仪戒。缘修戒。云何波罗提木叉威仪戒。于此比丘波罗提木叉威仪。所覆住行。行处具足。畏于细罪。正受学可学戒。此者于此师法比丘者。有凡夫善。复次有学无学。不动法波罗提木叉者。是戒是起。是初是行。是护是威仪。是脱是无缚。是诸法面为正受善法。名波罗提木叉义。不越身口业。是威仪所覆者。以此波罗提木叉威仪成就住者。护四威仪。众行具足者。复有行有非行。云何非行。若有比丘。于彼一人。或施杖竹。或施花叶果实。或施杨枝澡浴。或贩弄美恶。或为调戏。或谄谀自进。或恣驱驰远招会宾。如此诸行佛之所制。谓邪命自活此为非行。复次二种非行。身口非行。云何身非行。若有比丘。以陵慢心往至僧中。排触大德叨佷自前。或猗或行先坐上位推大于下。或坐猗排调。或拍肩笑语。上座徒跣。自着革屣。耆德下路。己行高陌。以众异缘故相轻恼。或以胜待少推劣与长。或于浴室烧诸薪木。关闭门户皆无咨问。或诣水边辄自先入。娇身击搏现诸鄙相。若入他舍超越前后。行坐无次。或在屏处戏弄女人及诸僮女。摩触其首。如是等过谓身非行。云何口非行。若有比丘。心无敬畏不咨宿望辄自说法。或说波罗提木叉。或拍肩而语。或入他家顾问女人。何所姓字。有可食物不。有者现我我欲得食。如是等语为口非行。一切犯戒此谓非行。云何为行。反于非行。复次比丘有恭敬惭愧。成就威仪无所乏少。摄护诸根能节饮食。初夜后夜未尝睡眠。成就智慧少欲知足。不狎世务起勇猛心。于同学所深生敬重。此谓为行。行处者。谓有行处。有非行处。云何非行处。若有比丘。入于淫舍寡妇舍处女舍不男舍比丘尼舍及诸酒肆。亲近国王大臣外道沙门非法伴侣。如是等辈无信乐心。常于四众不生饶益。甚可厌患。此谓非行处。如佛所说。比丘行非梵行处。云何行非梵行处。谓贩卖女色行处可知

复次三种行处。依行处。守护行处。系缚行处。云何依行处。谓十处功德成就善友。依此功德未闻得闻。若已闻闻已令其增广。断除疑悔正见清白。能随法学深信勇猛。以戒闻施慧念念增长。此谓依行处。云何守护行处。若有比丘。须入他舍及行村里。看地而前不踰寻仞。威容整肃人所瞻敬。不看象马车乘及男女游会。不看宫第巷陌仰观四望。此谓守护行处。云何系缚行处。如佛所说。若有比丘观其家境界。此谓系缚行处。是名为行。以此行处成就故。曰具足行处。畏于细罪者。我于所学毕故。敢造谓畏细罪。复次有说。若起不善心。是谓微过。于此微过心生避远。见过患畏见出离。此谓于微过见畏。正受学可学者。可学何名。谓七聚威仪正受一切随逐。此谓正受学可学。此谓波罗提木叉威仪戒。问云何名清净戒。答谓不犯邪命。云何邪命。懈怠谄曲示相。以嗔骂示相。以施望施。云何懈怠。懈怠有三处。思计欲得。恶他四事。假肃威仪普自称说。若比丘心怀恶欲贪乐财利。让胜衣食趣求粗弊。如不欲得。有若愍他。如此四事。此谓缘计懈怠。若有比丘。恶欲贪利。诈现威仪我入禅定。要引供施读诵经典。此谓威仪懈怠。若有比丘。贪欲谄诳。向人有言。我得圣法栖止闲寂。有若禅习所说深微。示过人相贪利向己广自宣扬。是谓懈怠。谄曲者。如其心念。虚相推举。善言称赞。贩弄好恶为调要利。排谐相悦引利自向。此谓谄曲。云何示相。依有利者而为说法。要利为己心不能普。此谓示相。嗔骂示相者。或骂他令畏。或空相毁薄。或加打触怖人要利。此谓嗔骂示相。云何以施望施者。好为轻施辄要厚答。此谓以施望施。以是诸恶谓为邪命。复有邪命。或施杖竹。或施花叶果实。或施杨枝澡浴。或占相梦悟。观察星宿。善解禽兽音声等业。推步吉凶。恶言离散。烧花事火。商旅贩卖。将领军众蓄锐兵刃。如是种种此谓邪命。若不犯者名清净戒。问云何守护根威仪戒。答于见闻觉知色声香味触法烦恼相着。及受持不犯。此谓守护根威仪戒。此守护根戒以九行成满。以恶为相断诸根故。彼对治不作意故如救头然终不暂舍故。如见难陀。以威仪故。伏恶心故。于定相心。自在故不。守护根人远离故。于守护根人和合故。问云何修行四事戒。答以此八行已观修行乞食。一者不为凶险行不为自高行。二者不为装束不为庄严。三者为此身住为自调护。四者为除饥渴。五者为摄受梵行。六常自思惟。饮食为除先病不起新疾。七当以少自安。八无过贪住。问云何不凶险行不自高行。答我以贪食勇健。凶险戏暴争竞驰走。是凶险行高慢自举不知厌足。如嗔者打扑。不装束庄严者。为身分充满面貌肥悦。令人爱乐情无厌足。是有欲人为此身住为自调护者。贪身安住如毂须膏。除饥渴者。常资少食。如是修行犹疮涂药。摄受梵行者。依少食力乐得圣道。如是修行犹食子想。为除先病不起新疾者。不少不多。如是修习如服汤药。以少自安者。以少功德自安己身。常应习行如看病人。无过者。以少自安。如是修行不令身无。是智慧所叹。是故无过安住。若食调适未尝懈怠。初中后夜亦不眠睡。成就安隐。如是以此八行。已观修行乞食当如是修。复次此八行略为四观。谓可断观。事观。以少自安观。以少功德观。问云何可断观。答不为凶险行。不为自高。不为先身。不为严首。此谓可断观。为此身住。为正调护。为除饥渴。为摄受梵行。此谓事观。我当除先病不起新疾者。此谓以少自安观。我当以少自安无过成安乐住。此谓少功德观。此四观此四观已略成三。谓断二边得中具足。以断观断欲乐着。谓除饥渴断于本疾不起新疾。又以此观断着身疲。余中具足观应当修行。又观衣服。为除风寒暑蚊虻蚁触。为生惭耻遮覆丑露。于具足观如是修行。又观服药乃至疾病。若如此说当何时观。于乞食服药一飡时观。又于衣服卧具及初得时观。又于日日时时中观我命由他是故当观。如是一切皆成观行。先师所说四种受用。谓盗受用。负债受用。家财受用。主受用。云何盗受用。谓犯戒人受用。云何负债受用。谓无惭无愧邪命人受用。云何家财受用。谓精进人受用。云何为主受用。谓圣人受用。复有二种受用。谓秽污受用。清白受用。云何污秽。有惭愧人而不能观。是名污秽。云何清白。有惭愧人观知自节有厌恶想。此谓清白。以清白故。常当修习四事可知。此谓修行四事戒。于是律仪戒者。以深信应令满。命清净戒者。以深精进应令满。根威仪戒者。以深信应令满。修行四事者。以深慧应令满。于此命清净戒。是随从律仪。何以故。不为寿命。而断诸事安者。所作得身口业威仪。此二种戒是随从根威仪。何以故。谓于善以守护心。善守护身口业。修行四事。是根威仪。何以故。已知集相依处。违厌正念正定如此。世尊所说。若有比丘。能知揣食。及知五欲。具足于此律仪及命清净。是戒阴所摄。根律仪戒。是定阴所摄。修行四事戒。是慧阴所摄。何者令受戒清净。若比丘初受禅法。于七聚中观于自身。若具犯波罗夷。断比丘法住不具足戒。若住具足戒。当得胜法。是先师所说。若见犯僧伽婆尸沙。以众事忏悔。若见犯余罪。于其所犯向一人忏。若见犯邪命。于其所犯作相应忏。如此悔已我不更作。见如是受持犯根威仪。及修行四事。我不更作。若受持者当得未来胜上威仪。彼人如是从清净戒。所有身口业可作现作。当观彼彼作善除恶。当观朝夕住清净戒。若如是者令戒清净。何戒清净相者。成相应及诸烦恼不起退悔。得定成满。谓清净相戒。几行住者。以二戒住。一称量犯戒过患。二称量戒功德。何等称量过患。若人犯戒成非功德。成诸恶处畏于四众。疑难智人有戒弃避。不可教禅。天人鄙秽。众所憎薄。思所犯戒。见人赞叹持戒功德。心悔不信。于四众中每生忿诤。于其亲友多起嫌怨。背有戒人成恶朋党。不复堪得殊胜定法。虽假严饰而故丑陋。犹如屎尿人所憎恶。如模范等鲜有所堪。如瘀泥等于现未来无所饶益。常生忧悴。若已作罪追生惭悔心不安隐。如盗在狱心不乐圣。如旃陀罗无欲王位。其有闻慧乐说功德。人不贵敬。犹如粪火。生不如处死时惛忘。神行恶道。如此等过是可称量。若变此恶成戒功德。亦可称量。如是称量。其犯戒者。心意粗屈。情悉退散。其有戒者。唯深精进。倍生信敬。成精进人。成信敬人。一心护戒如蚁守卵。如牦牛爱尾。如护一子。如护一眼。如巫师护身。如贫人护宝。如海师护舶。此诸护中我所修戒最应敬护。如是受持心被拥卫。安住禅定戒得守护。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因缘品第一

因缘品第一

优波底沙 造
僧伽婆罗 译

 

礼世尊应供正遍知

戒定智慧无上解脱随觉此法

有称瞿昙

若人脱众难已得离诸着。成就于胜分心。畏生老死。乐善乐解脱。令到涅槃乐。未到有彼岸亦令得具足。广问修多罗毗昙毗尼事。此解脱道我今当说。谛听。

问云何为戒。答戒者威仪义。定者不乱义。慧者知觉义。解脱者离缚义。无上者无漏义。随觉者知得义。此法者四圣法义。瞿昙者姓义。有称者世尊义。以戒定慧解脱殊胜功德。能到最胜名称无量。

 

解脱道者何义。解脱者五解脱。伏解脱彼分解脱断解脱猗解脱离解脱。

云何伏解脱。现修行初禅伏诸盖。此谓伏解脱。

彼分解脱者。现修达分定诸见解脱。此谓彼分解脱。

断解脱者。修出世间道能灭余结。此谓断解脱。

猗解脱者。如得果时乐心猗。此谓猗解脱。

离解脱者。是无余涅槃。此谓离解脱。

此解脱道为得解脱。是具足道以戒定慧谓解脱道。解脱道者我今当说。

 

问何用说解脱道。

答有善人乐得解脱。不闻说解脱故。又不伏解脱故。又不正伏解脱故。如盲人无导独游远国。唯婴众苦不得解脱。欲得解脱而无所因。何以故。解脱是因。

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尘劳微细。不闻法故终亦退转。

又如佛说。诸比丘有二因二缘能生正见。云何为二。一从他闻。二自正念。是故说解脱。不伏解脱者。为生厌离故说解脱。

不正伏解脱者。为除不正道。为得禅解脱道故说解脱。

如远行人得善示导。是伏解脱道。三阴成满。何等为三。谓戒阴定阴慧阴。

云何戒阴。正语正业正命及种类所摄。或戒阴种种戒功德聚。

云何定阴。正精进正念正定及种类定阴所摄。或种种定功德聚。

云何慧阴。正见正思惟及种类所摄。或种种慧功德聚。此三阴成满。是伏解脱道。

当学三学。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有戒有增上戒学。有定有增上心学。有慧有增上慧学。

复次有戒戒学。有戒增上戒学。有定心学。有定学增上心学。有慧慧学。有慧增上慧学。

 

问云何戒学。答谓有相戒是名戒学。谓达分戒是增上戒学。复次凡夫戒。是名戒学。圣戒是增上戒学。

问云何心学。答所谓欲定。问云何增上心学。答色定及无色定。此谓增上心学。复次有相定心学。达分定及道定。是谓增上心学。

云何慧学。谓世间智是名慧学。四谛相似智及道智。是谓增上慧学。如世尊为钝根人说增上戒学。为中根人说增上心学。为利根人说增上慧学。

问学者何义。答学可学学增上学学无学名学。如是学此三学。谓伏解脱道。

以三种学成就清净。所谓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于是戒是戒清净。定是心清净。慧是见清净。戒者洗犯戒垢。定洗缠垢。是谓心清净。慧除无知垢。此谓见清净。复次戒除恶业垢。定除缠垢。慧除使垢。如是以三清净是伏解脱道。

又以三种善伏道。谓初中后善以戒为初。以定为中。以慧为后。

云何戒为初善。有精进人成就不退。以不退故喜。以喜故踊跃。以踊跃故身猗。以身猗故乐。以乐故心定。此谓初善。

定为中善者。以定如实知见。此谓中善。

慧为后善者。已如实知见厌患。以厌患故离欲。以离欲故解脱。以解脱故成自知。如是成就三善道。

已伏解脱道。得三种乐。谓无过乐寂灭乐正觉乐。彼以戒得无过乐。以定得寂灭乐。以慧得正觉乐。如是成就得三种乐。是伏解脱道。

远离二边得中道具足。以此戒善除诸欲着。于无过乐情生欣乐。以定除身羸。于寂灭乐而增喜乐。以慧分别四谛中道具足。于正觉乐深怀爱乐。如是远离二边得中道具足。是伏解脱道。

以戒除恶趣。以定除欲界。以慧除一切有。于戒多修于定慧少修。成须陀洹斯陀含。于戒定多修于慧少修。成阿那含。修三种满。成阿罗汉无上解脱。

 

点击返回阿毗达摩·解脱道论

排版 |高珮琦

阿含典籍·南传长部·阇利经

阇利经

汉译亦没有相当于本经的。其内容于经之首尾,插入与摩诃梨经不同之数句以外,完全与摩诃梨经之一五--一九相同。所以从此部份省略之。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憍赏弥之瞿师罗园。其时,普行者满提左与持木钵之弟子阇利,诣往世尊之处。诣已,共相问候致意,退立一面,如是言:
“友!尊瞿昙!命与身是一、或是异耶?”
“然者,友!谛听,善思念之,我当说。”
彼二出家者,应诺世尊曰:“友!唯然。”

二~五

“友!如来出现于世,如来是应供者、正觉者……乃至……友!我如是知、如是见,不言:“命与身是一、或是异。”同摩词梨经一六”一九节,故略之。
世尊如是说已。彼等二出家者,欢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毗达摩·解脱道论目录

解脱道论目录

01.解脱道论·因缘品第一
02.解脱道论·分别戒品第二
03.解脱道论·头陀品第三
04.解脱道论·分别定品第四
05.解脱道论·觅善知识品第五
06.解脱道论·分别行品第六
07.解脱道论·分别行处品第七
08.解脱道论·行门品第八·之一
08.解脱道论·行门品第八·之二
08.解脱道论·行门品第八·之三
09.解脱道论·五通品第九
10.解脱道论·分别慧品第十
11.解脱道论·五方便品第十一
12.解脱道论·分别谛品第十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经专题·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友 品

三七四、牛车队,是行路的朋友。

注:古代交通不便,要到远的地方去,要合成大队,一共是数百人,才可以去。最好是商人的牛车队,有武器可以抗拒盗贼、有医药治病,这样才会安全。所以牛车队,是一个行路人的朋友,无这朋友,是很难远行的。

三七五、母亲,是家里的朋友。

注:父亲经常在外面做工,母亲在家里主持家务。所以母亲是儿子最好的朋友,会保护儿子、教导儿子、爱惜儿子,会给儿子许多利益。所以,在家里的母亲,是最好的朋友。

三七六、知己,是朋友时常所需要的。

注:每个人,除亲戚可以帮忙扶助外,就只有“知己”。知己,就是很要好、非常亲密、更能扶助的朋友,亦就是好朋友。人都要这样的知己好友,不然的话,有困难的时候,就没有人来帮忙扶助了。

三七七、不侵害朋友的人,一定得到一切人的尊敬。

注:不侵害别人的人,到处自然有人敬礼帮忙;相反的,如果在欺骗人、说大话、谄曲取媚的人,一定给别人讨厌和轻视,没有人敬礼的。

三七八、不伤害朋友的人,一定没有什么仇人。

注:人一定要有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才有人帮忙扶助。可是,如果伤害朋友,一定就没有朋友;没有朋友,自然会有仇人、敌人。所以,反过来说,不伤害朋友的人,亦一定有好多的朋友,亦一定没有仇人、敌人。

三七九、伤害朋友的人,是下贱人。

注:这一句的上句,是说:“在这树下睡过或坐过的人,不应该折断这树的枝叶。”所以,这里的朋友,是说有恩的朋友。帮忙扶助的朋友,就更不应该害他,因为他是有恩的人,如果伤害有恩的人,真是一个下贱的坏人了。

三八〇、有下贱朋友的人,一定有下贱的礼貌和下贱的浪游。

注:朋友,是时常谈话和同行同玩的。如果朋友是下流鄙贱的,所说的,一定就是下流鄙贱的话;所做出来的、所要去的地方,亦一定是下流鄙贱的事和下流鄙贱的地方。所以,一个好人,如果有下贱的朋友,久了,亦就变成下贱的人,做出下贱的礼貌和去浪游下贱的地方了。

三八一、妻是亲密的朋友。

注:好的妻,能够帮助家里的事、保护财产、规劝丈夫,当然就是一个好的朋友。

三八二、愚人,没有知己好友。

注:愚人,亦就是傻子,不懂得友情交谊,不会跟谁人做朋友,因为傻子,不懂得有利益无利益,不懂得好友坏友。所以,傻子只有相识的人,没有朋友,更不会有知己好友。

三八三、当在需要福乐的时候,朋友会拿来赠送。

注:人人都有需要,这些需要,如果是自己不能够做出来的,就要好友帮忙来做,做好了,亦就是得到福乐。所以,当在需要福乐的时候,就只有好的朋友,会拿福乐来赠送。

三八四、如果得到小心详虑的好友,就可以安心和他去行游。

注:好的朋友,已经是难得了;如果这好友,是一个做事、想事很小心、很周到、详细考虑的人,那就更难得。如果有这样的朋友,当然和他一道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的。

三八五、如果没有小心详虑的好友,应该自己单独行游,不要作恶。

注:如果没有好的朋友会小心详虑的,那就应该自己单独行游,亦不要做起恶事。这样,比和坏的朋友去浪游,更要好得多。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经专题·佛经祖语·泰国南藏佛陀语录·死 品

三六四、众生的性命,跟土做的用具一样,最后一定消灭去。

注:众生的性命,实在跟泥土做的用具一样,无论是未烧的、已经烧的、大的、小的,最后,都是要坏破消灭去的,不会永远存在。性命亦是这样,无论是乞丐、贫人、富人、大官、皇帝,都要死去。所以活着的,应该多多做好事善事、积福积德。

三六五、贤人说,这性命真很短。

注:人的性命,是很短的,因为可以有疾病、可以有意外、可以有杀害的事,所以,很少有长命的。又贤人都在做善事的,不会使日夜白白过去,所以,觉得性命很短,不够做善事。

三六六、有大军队的死王,不许人家延长期限的。

注:死王,跟大军队的主帅一样,有“老”和“病”做他的将军,有“悲伤”、“苦恼”、“不乐”、“抑郁”做他的排长、连长,向人类进攻,夺取人的性命。他不许谁人延长死的期限,死时到了,就一定取去那人的性命,是绝对无情的死王军队。

三六七、众生,被“老”所拖去,是不能抵抗的。

注:人出生后,就渐渐老去,性命渐渐减少。这样的渐渐的老,是没有法子可以抵抗的,不能使其不“老”,亦不能抵抗“死”。众生,一定要老要死,无论什么众生,都不能抵抗和逃避老死。

三六八、众生要死的时候,没有人能抵抗。

注:死有二种,一种是依照时间的死,叫做“时死”。又一种未到死的时间而死的,叫做“非时死”,例如自杀和意外的死。人人都知道自己一定要死,可是亦一样得的希望缓死,结果,等到死期到了,亦就死去,人人都不能抵抗的。

三六九、最少的财产,亦不能跟着死人一道去。

注:人在活时,一定要找钱财活性命,使家庭安乐,可是有钱财之后,亦要合理的使用,不使用,就变做那鄙吝的人,得不到有钱财的好处。这些钱财,在死去的时候,亦不能带去,虽然要带一小小的东西,亦还是不能带去。所以,做人不要鄙吝,亦不要乱花乱用。

三七〇、钱财,不能灭掉“老”。

注:人体肉身的衰退疲弱,亦就是“老”。人出生以后,就渐渐的衰老,最后死亡便要到来。这“老”,没有什么钱财可修灭掉“老”、叫人不老,因为老,是自然的,要吃什么药、什么医生的手术、什么装饰品,亦不会灭掉“老”。虽然是大富人,有大势力的人,亦一样要老的。

三七一、人,并不是有钱财便会长命。

注:人都希望性命会长一点,可是又怕老,其实性命长就一定老。性命长,有几个原因:一是无病或少病。二是不伤害众生。三是好好的保护身体。这样,才可以希望性命长一点,钱财并不能使人长寿。

三七二、一切众生,都要把这肉体,舍掉在这世界里。

注:无论什么众生,无论是地面上最大的象、海里最大的鲸鱼,无论是什么人,都有死去的一日。死后,就把这肉体的尸,舍掉在这世界,身外的财产亦同样的舍掉。所以,钱财是要有的,可是要知足,不要悭吝,要布施救济穷苦的人。

三七三、一切富人、一切贫人,将来都要死去。

注:富人,是有财产的人,生活很舒服;贫人,是没有财产的人,生活很困苦,但最后都要死去。总之,无论是富人、是贫人,都要死去的。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经集·第五品·彼岸道品

第五品·彼岸道品

《南传小部.经集》

Khuddakanikaaye·Suttanipaatapaa.li

汉译:郭良鋆

校对:江苏扬州观音山禅寺

巴利文原本:巴利文三藏“Cha.t.tha Sa^ngayaana 3.0”光盘(1956年第6次缅甸结集的巴利文三藏)

巴利文释义:《Concise Pali-English Dictionary》A.P.Buddhadatta

巴利文字母:Pali Text Society首倡并使用的网络体巴利文字母

第五品 彼岸道品

  1. Paaraayanavaggo

第一章 引子

Vatthugaathaa

976 一位精通颂诗的婆罗门,渴望一无所有,从[情-青+乔]萨罗一座美丽的城市来到南方。

977 在邻近阿罗迦的阿萨迦地区,他住在瞿达婆利河岸,靠捡拾和果子为生。

978 河岸附近有个大村庄,他把从那里获得的收入,举行了一次大祭。

979 祭祀完毕,他回到净修林,回到那里时,来了另一位婆罗门。

980 他双脚红肿,唇焦口燥,牙齿污秽,满头尘土,走近巴婆利,乞求五百钱。

981 巴婆利看到他,请他坐下,向他问好,然后说道:

982 “凡我有的布施之物,我都已经赐予他人,原谅我,婆罗门,我没有五百钱。

983 “我向你乞求,如果你不给的话,那么在第七天,你的头将裂成七瓣。”

984 这骗子发出这样一个可怕的咒语,巴婆利听后,忧心忡忡。

985 他不思饮食,日益消瘦,忧愁之箭扎在心中,在这种心境下,他无法乐在禅定。

986 看到巴婆利担惊受怕,忧心忡忡,仁慈的神灵走近他,说道:

987 “他不知道头是什么,只是个骗子,想要钱财;他不懂什么是头和头裂。”

988 “尊敬的神灵,如果你知道,那么,我向你求教,请告诉我什么是头和头裂。”

989 “我也不知道,我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只有胜利者明了什么是头和头裂。”

990 “那么,在这大地之内,谁知道什么是头和头裂?请告诉我,神灵啊!”

991 “这位世界的导师从迦毗罗卫城出家,他是乌迦格王的后代,释迦族的儿子,光彩熠熠。

992 “婆罗门啊,他是正等觉,精通万物,获得一切知识的力量,洞悉万物,灭寂万物,灭寂生存因素。达到解脱。

993 “他是佛陀,世尊,明眼者,在这世上教诲正法,你去询问他,他会为你解答。”

994 “听到‘正等觉’这个称号,巴婆利精神振奋,他的忧愁减少,喜悦增加。

995 巴婆利兴高彩烈,激动地询问神灵:“这位世界的庇护者住在哪一国?哪个城?哪个村?我们能去那里向这位正等觉、人中魁首致敬吗?”

996 “这位胜利者,大智者,广智者住在[情-青+乔]萨罗国京城舍卫城;这位释迦族的儿子、人中之牛,没有重负,没有烦恼,通晓什么是头裂。”

997 于是,巴婆利召集精通颂诗的婆罗门弟子,说道:“来吧,青年人,我要告诉你们一些话,请听我说。

998 “一位在这世上难以相遇的人,今天出现了,他以正等觉闻名于世,快去舍卫城,请教这位人中魁首。”

999 “我们看到他时,怎么知道他是佛陀呢?婆罗门啊!我们不知道,请告诉我们怎样能认出他。”

1000 “在颂诗中,逐一讲述了三十二大人相。

1001 “那些身上具有大人相的人,只有两种生活方式,而没有第三种。

1002 “如果他过在家人生活,他将征服这个大地:不依靠权杖,不依靠武器,而是依靠正法进行统治。

1003 “如果他离家过出家人生活,他便成为驱除蔽障的正等觉。无与伦比的阿罗汉。

1004 “你们心里默默问他我的出身、族姓、特征、颂诗,学生以及什么是头和头裂。

1005 “如果他是目无蔽障的佛陀,你们心里默问,他也会开口回答。”

1006 十六位婆罗门弟子听了巴婆利的话。他们是阿耆多、提舍弥勒、布那迦、弥德古、

1007 陀多迦、乌婆湿婆、南德、海摩迦、两位都提耶和迦波、阇多迦尼智者、

1008 跋陀罗弗达、乌德耶、波娑罗婆罗门、摩伽罗阇智者和宾吉耶大仙。

1009 他们都是乐于禅定的修禅者,散发着前生功德的芳香,在世上享有盛名,每人都有一批学生。

1010 他们向巴婆利致敬,施右巡礼;他们头束发髻,身穿兽皮,朝北方出发。

1011 他们先到阿罗迦的波提达那,然后经过摩希萨帝、优禅尼、瞿那陀、吠地萨、婆那萨诃耶,

1012 又经过[情-青+乔]赏弥、娑盖多,城中之冠舍卫城、塞多维耶、迦毗罗卫、鸠希那罗城。

1013 又经过巴婆、薄迦城、吠舍离、摩揭陀城。到达美丽可爱的石寺。

1014 犹如口渴者盼望凉水,商人盼望营利,炎热者盼望树荫,他们快步登山。

1015 这时,世尊正在僧团中向众比丘说法,犹如林中的狮子发出吼声。

1016 阿耆多看到这位正等觉像没有光线的太阳【指和煦的太阳】,像十五的圆月。

1017 他看到他身上具备所有大人相,便高兴地站在一旁,心里默问道:

1018 “请说说这位婆罗门的出身、族姓、特征,请说说他对颂诗的精通程度;他教多少学生?”

1019 “他有一百二十岁,族姓巴婆利,身上有三个特征,精通三吠陀。

1020 “他精通看相,历史传说,语法和礼仪,教五百学生;他精通自己的教义。”

1021 “请详细说说巴婆利的身体特征,人中之魁首啊!不要使我们存有怀疑。铲除贪欲的人啊!”

1022 “你们知道,他的舌头能覆盖面孔,眉间有白毛,阴藏隐秘,青年人啊!”

1023 没有听到他问任何问题,却听到他回答问题,所有的人兴奋激动,双手合十,思忖道:

1024 “无论是谁,天神、梵天、因陀罗或苏阇波提,在心里默默提问,他就会回答谁的问题。”

1025 “巴婆利询问什么是头和头裂,世尊啊!请你解释这个问题。请驱除我们的疑惑,仙人啊!”

1026 “你们要知道,头是无知,能使头裂的是知识以及信仰、思想、禅定、决心和精进努力。

1027 于是,这位青年万分高兴。他控制住自己,偏覆左肩,行触足礼:

1028 “可尊敬的人啊!巴婆利婆罗门及其众弟子们满心欢喜,向你行触足礼,明眼者啊!”

1029 “愿巴婆利婆罗门及其众弟子幸福,愿你也幸福!祝你长寿,青年人啊!

1030 “巴婆利,你和所有的人,都有一次提问的机会,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1031 得到正等觉的允诺,阿耆多坐在那里,双手合十,向如来问了第一个问题。

第二章 阿耆多问

  1. Ajitamaa.navapucchaa

1032 可尊敬的阿耆多问道:“世界被什么遮蔽?它为何不发光?你称什么为污垢?什么是它的大恐怖?”

1033 世尊说道:“阿耆多啊!世界被无知遮蔽;由于贪欲和懈怠,它不发光;我称欲望为污垢,痛苦是它的大恐怖。”

1034 可尊敬的阿耆多问道:“欲流横溢,怎样堵住?请告诉我抑制欲流,凭什么阻挡欲流?”

1035 世尊说道:“阿耆多啊!思想堵住世上的欲流;我告诉你抑制欲流,凭智慧阻挡欲流。”

1036 可尊敬的阿耆多说道:“智慧和思想,世尊啊!我问你,请告诉我怎样灭除名色?”

1037 “阿耆多啊!我回答你问的这个问题,怎样彻底灭除名色?只在灭除识,就能灭除名色。”

1038 “我问你,世上那些考察万物的人,那些学生,他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你是智者,请告诉我,可尊敬的人啊!”

1039 “比丘不应该贪恋爱欲,应该心境平静,精通万物,富有思想,四处游荡。”

第三章 提舍弥勒问

2. Tissametteyyamaa.navapucchaa

1040 可尊敬的提舍弥勒说道:“在这世上,谁是知足者?谁没有躁动?谁懂得两极【指生死】,理解中间【指现世】而不执着?你称谁为伟人?谁在这世上克服了贪欲?”

1041 世尊说道:“弥勒啊!弃绝爱欲,摆脱贪欲,始终富有思想,宁静安乐,这样的比丘没有躁动。

1042 “他懂得两极,理解中间而不执着;我称他为伟人;他克服了世上贪欲。”

第四章 布那迦问

  1. Pu.n.nakamaa.navapucchaa

1043 可尊敬的布那迦说道:“你没有欲望,知根悉底,我来求教问题,根据什么,这世上的仙人、俗人、刹帝利和婆罗门举行各种祭祀,供奉天神?我问你,世尊啊!请告诉我。”

1044 世尊说道:“布那迦啊!这世上的仙人、俗人、刹帝利和婆罗门举行各种祭祀,供奉天神,布那迦啊!他们执着老年,盼望与世长存,所以举行祭祀。”

1045 可尊敬的布那迦说道:“这世上的仙人、俗人、刹帝利和婆罗门举行各种祭祀,供奉天神,世尊啊!他们积极行走在祭祀之路上,能超越生和老吗?可尊敬的人啊!我问你世尊啊!请告诉我。”

1046 世尊说道:“布那迦啊!他们盼望,他们赞美,他们渴求,他们祭祀,他们由于有所获得而渴望爱欲,热衷祭祀,贪恋生存,我说他们不能超越生和老。”

1047 可尊敬的布那迦说道:“如果他们热衷祭祀,不能通过祭祀超越生和老,那么,可尊敬的人啊!在这神界和人界,谁能超越生和老?可尊敬的人啊!我问你,世尊啊!请告诉我。”

1048 世尊说道:“布那迦啊!洞悉世上万事万物,在世上任何地方都不冲动,平静,无激情,无烦恼,无贪欲,我说这样的人超越生和老。”

第五章 弥德古问

  1. Mettaguumaa.navapucchaa

1049 可尊敬的弥德古说道:“我认为你知识渊博,心灵完美。我问你,世尊啊!请告诉我世上各色各样的痛苦产生于何处?”

1050 世尊说道:“弥德古啊!你问我关于痛苦的产生,我将按照我的理解回答你,世上各色各样的痛苦产生于生存因素。

1051 “无知的蠢人执着生存因素,一再蒙受痛苦。因此,智者明了痛苦产生的原因,不会执着生存因素。”

1052 “你对我们有问必答,我要问你另一个问题,请告诉我:智者如何越过生、老、忧愁和悲伤的水流?请你解答,牟尼啊!因为你知道这个法门。”

1053 世尊说道:“弥德古啊!我将向你解释这个前所未闻的法门,知道了这个法门,就会成为有思想的人,四处游荡,越过世上的执着。”

1054 “大仙啊!我乐于听取这个无上法门,知道了这个法门,就会成为有思想的人,四处游荡,越过世上的执着。”

1055 世尊说道:“弥德古啊!不要喜欢和执着你所知道的上下左右和中间的任何东西,不要结识存在。

1056 “这样生活的比丘富有思想,勤奋努力,四处游荡,抛弃自私,抛弃生、老、忧愁和悲伤,就会在这世上成为智者,脱离痛苦。

1057 “大仙的话对摒弃生存因素作了透彻说明,乔达摩啊!我听了喜欢。世尊确实摆脱了痛苦,因为你知道这个法门。

1058 “牟尼啊!经常受你教诲的人,肯定会脱离痛苦。因此,我来向你致敬,高尚的人啊!但愿世尊不断赐我教诲。”

1059 “知识渊博,无所执着,不沉溺爱欲,这样的婆罗门确实能越过水流,达到彼岸,没有障碍,没有疑惑。

1060 “他是世上的智者,知识渊博,摆脱对各种生存的执着,没有贪爱,没有欲望,我说这样的人越过生与老。”

第六章 陀多迦问

  1. Dhotakamaa.navapucchaa

1061 可尊敬的陀多迦说道:“我问你,世尊啊!请告诉我,我渴望你的言词,大仙啊,听了你的言词,就能自己学会涅槃。”

1062 世尊说道:“陀多迦啊!你努力吧。世上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从这里听了我的言词,就能自己学会涅槃。”

1063 “在这神界和人界,我看到婆罗门无所执着地生活,洞察一切的人啊!我向你致敬,释迦啊!请把我从疑惑中解脱出来。

1064 “我无法去解脱这世上任何有疑惑的人,陀多迦啊!如果你学会这个无上法门,就能越过水流。

1065 “你怜悯我,教给我吧,梵天啊!我懂得了这个寂静法门,就能像空气一样无所阻碍,在这世上平静地,无拘无束地游荡。”

1066 世尊说道:“陀多迦啊!我将向你解释这种前所未闻的寂静,懂得了这种寂静,就能平静地游荡,越过世上的执着。”

1067 “我喜欢这种无上的寂静,懂得了这种寂静,就能平静地游荡,越过世上的执着。”

1068 世尊说道:“陀多迦啊!理解你所知道的上下左右和中间的任何东西都是世上的束缚,不要贪恋各种生存。”

第七章 乌波湿婆问

6.Upasiivamaa.navapucchaa

1069 可尊敬的乌波湿婆说道:“释迦啊!我独自一人,没有依靠,不能越过这大水流,洞察一切的人啊!请告诉我依靠什么越过水流。”

1070 世尊说道:“乌波湿婆啊!不渴望任何东西,富有思想,依靠一无所有越过水流;抛弃爱欲,摆脱疑惑,日夜追求灭寂贪爱。”

1071 可尊敬的乌波湿婆说道:“摆脱对一切爱欲的贪恋,抛弃任何东西,依靠一无所有,达到至高的名想解脱,这样的人将停留在那里,不再前进【指轮回】了吗?”

1072 世尊说道:“乌波湿婆啊!摆脱对一切爱欲的贪恋,抛弃任何东西,依靠一无所有达到至高的名想解脱,这样的人将停留在那里,不再前进。”

1073 “如果他停留在那里许多年,不再前进,洞察一切的人啊!如果他在那里达到平静,获得解脱,这种人的识是否还存在?”

1074 世尊说道:“乌波湿婆啊!正如火苗被大风吹灭,已经消失,无以命名,牟尼摆脱了名和身,已经消失,无以命名。”

1075 “他是消失了,还是不存在,还是永远健康地存在?请向我解释,牟尼啊!因为你知道这个法门。”

1076 世尊说道:“乌波湿婆啊!这样的人消失后,形量不存在,人们谈论他的依据不存在;当一切现象消失时,一切谈论方式【vaadapatha,指确定事物的标志和特征】也消失。”

第八章 南德问

  1. Nandamaa.navapucchaa

1077 可尊敬的南德说道:“人们说世上有牟尼,你对此如何看?他们称有知识的人,还是称遵行某种生活方式的人为牟尼?”

1078 “世上智者不依据观点、学问和知识称某人为牟尼;无设防,无烦恼,无欲望,我称这样的人为牟尼。”

1079 可尊敬的南德说道:“有些沙门、婆罗门说纯洁来自所见和所闻,来自德行戒行,或来自其他各种途径,世尊啊!在世上这样生活的人能越过生和老吗?我问你,可尊敬的人啊!请告诉我,世尊啊!”

1080 世尊说道:“南德啊!有些沙门、婆罗门说纯洁来自所见和所闻,来自德行戒行,或来自其他各种途径,我说在世上这样生活的人是不能越过生和老。”

1081 可尊敬的南德说道:“有些沙门、婆罗门说纯洁来自所见和所闻,来自德行戒行,或来自其他各种途径,牟尼啊!如果你说他们不能越过水流,那么,在这神界和人界,谁能越过生和死呢?我问你,可尊敬的人啊!请告诉我,世尊啊!”

1082 世尊说道:“南德啊!我不是说所有的沙门、婆罗门都受生和老包围,在这世上,抛弃一切所见、所闻、所想、德行戒行、抛弃其他各种途径,洞察贪爱,摆脱烦恼,我说这样的人能越过水流。”

1083 “大仙的话对抛弃生存因素作了透彻说明,我听了喜欢,乔达摩啊!在这世上,抛弃一切所见、所闻、所想、德行戒行,抛弃其他各种途径,洞察贪爱,摆脱烦恼,我说这样的人能越过水流。”

第九章 海摩迦问

  1. Hemakamaa.navapucchaa

1084 可尊敬的海摩迦说道:“过去有些人向我解释乔达摩之前的教义,说是‘从前如此,现在也将如此。’所有这些传统说法全然增加我的疑惑。

1085 “我不喜欢这些说法,请告诉我铲除贪爱的法门。牟尼啊!懂得了这个法门,就能成为有思想的人,四处游荡,逾越过世上的执着。”

1086 “摒弃对世上所见、所闻、所想、诸识和可爱的诸色的贪恋,海摩迦啊!这便是不灭的涅槃境界。

1087 “懂得了这个法门,他们就能成为有思想的人,在这世上永远安乐平静,越过世上的执着。”

第十章 都提耶问

  1. Todeyyamaa.navapucchaa

1088 可尊敬的都提耶说道:“没有爱欲,没有贪欲,摆脱疑惑,这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解脱?”

1089 世尊说道:“都提耶啊!没有爱欲,没有贪欲,摆脱疑惑,这样的人没有别样的解脱。”

1090 “他是没有欲望,还是有渴望?他是具有智慧,还是正在获得智慧?洞察一切的人啊!请向我解释。释迦啊!让我知道什么是牟尼。”

1091 “他没有欲望,没有渴望;他是具有智慧,而不是正在获得智慧。你要知道,都提耶啊!他不执着爱欲和存在,一无所有,这样的人是牟尼。”

第十一章 迦波问

  1. Kappamaa.navapucchaa

1092 可尊敬的迦波说道:“请你为受老和死控制的人们指出屹立在水流和无比恐怖的洪水中的岛屿,可尊敬的人啊!请你告诉我这个岛屿,以便我不再受苦。”

1093 世尊说道:“迦波啊!我为受老和死控制的人指出屹立在水流中和无比恐怖的洪水中的岛屿,迦波啊!

1094 “一无所有,一无所取,这个岛屿独一无二,我称它为涅槃,灭寂老和死。

1095 “懂得了这一点,就能成为有思想的人,在这世上安乐平静,不陷入摩罗的控制,不成为摩罗的同伴。”

第十二章 阇多迦尼问

  1. Jatuka.n.nimaa.navapucchaa

1096 可尊敬的阇多迦尼说道:“听说你是一位不贪恋爱欲、越过水流的英雄,我来向你这位清净者求教。请告诉我平静的境界,洞察一切的人啊!请如实告诉我,世尊啊!

1097 “世尊克服了爱欲,四处游荡,犹如太阳用光芒照亮大地,大智者啊!请把这个法门教给我这个智慧浅薄的人,让我知道怎样在这世抛弃生和老。”

1098 世尊说道:“阇多迦尼啊!摒弃对爱欲的贪恋,以弃世为安乐,既无所取,也无所弃。

1099 “消灭过去之事,排除将来之事,也不执着现在之事,便能平静地生活。

1100 “彻底摒弃对名色的贪恋,婆罗门啊!没有任何导致陷入摩罗控制的烦恼。”

第十三章 跋陀罗弗达问

  1. Bhadraavudhamaa.navapucchaa

1101 可尊敬的跋陀罗弗达说道:“你抛弃家庭,斩断贪欲,摆脱欲望,摒弃快乐,越过水流,获得解脱,脱离劫波,具有妙智,我向你求教。听了你这位圣人的教诲后,人们将离开这里。

1102 “人们从各国汇集这里,渴望听取你的言词,英雄啊!请你告诉他们,因为你知道这个法门。”

1103 世尊说道:“跋陀罗弗达啊!彻底摆脱上下,左右和中间的摄取欲望,因为谁在世上摄取,谁就会受到摩罗跟踪。

1104 “因此,懂得这一点,有思想的比丘认为人执着摄取就是执着死亡领域,就不会在一切世上摄取任何东西。”

第十四章 乌德耶问

  1. Udayamaa.navapucchaa

1105 可尊敬的乌德耶说道:“你涤除尘垢,坐而修禅,完成责任,没有烦恼,精通万物,我带着问题而来,请告诉我怎样凭智慧获得解脱和铲除无知。”

1106 世尊说道:“乌德耶啊!抛弃对爱欲的渴求和失望,克服懒惰,戒绝恶行。

1107 “思想超然,达到纯洁,把思考正法放在首位,我告诉你,这就是凭借智慧获得解脱和铲除无知。”

1108 “什么是世界的束缚?怎样考察它?抛弃什么,才是人们所说的涅槃?”

1109 “欢喜是世界的束缚,通过思维考察它,抛弃贪爱便是人们所说的涅槃。”

1110 “富有思想,四处游荡,这样的人怎样灭寂诸识?我们前来问您?聆听你的教诲。”

1111 “富有思想,四处游荡, 这样的人不喜欢内在和外在的诸受,这样,就能灭寂诸识。”

第十五章 波娑罗问

  1. Posaalamaa.navapucchaa

1112 可尊敬的波娑罗说道:“你显示过去,没有欲望,铲除疑惑,精通万物,我带着问题来问你。

1113 “已知过去色,抛弃一切身,说内在和外在为一无所有,我询问你有关这种人的知识,释迦啊,应该怎样理解这种人?”

1114 世尊说道:“波娑罗啊!如来知道诸识的一切状况,知道这种人立足解脱,以解脱为终极目的。

1115 “知道欢喜的束缚因一无所有而消失,理解一切,洞察一切,这就是有关完美的婆罗门的知识。”

第十六章 摩伽罗阇问

  1. Mogharaajamaa.navapucchaa

1116 可尊敬的摩伽罗阇说道:“我己经两次问过释迦这个问题。但这位明眼者没有解答。我听说只要问第三次,圣仙就会解答。

1117 “有这世和彼世,有梵界和神界,我不知道著名的乔达摩的观点。

1118 “我带着问题来问洞悉至善的人:一个人怎样看待世界,死神才不会找到他?”

1119 “视世界为空无【su~n~nata,虽然原意是“空”,但是并不能简单解释成“空无”。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中,“空”的含义是“无我”】,摩伽罗阇啊!永远富有思想,摒弃自我的观点,这样就能越过死神;死神找不到这样看待世界的人。”

第十七章 宾吉耶问

  1. Pi^ngiyamaa.navapucchaa

1120 可尊敬的宾吉耶说道:“我年迈体衰,形容憔悴,耳聋眼花,不要让我糊里糊涂死去,请告诉我这个法门,我知道后,能在这世摆脱生和老。”

1121 世尊说道:“宾吉耶啊!看到世人懒惰懈怠,受害于诸色,因此,宾吉耶啊!你要勤奋努力,摒弃诸色,不再再生。”

1122 “四面,四角和上下,共有十方,在这十方世界中,你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想,无所不知,请告诉我这个法门,我知道后,能在这世摆脱生和老。”

1123 “看到世人受贪爱摆布,受衰老折磨,因此,宾吉耶啊!你要勤奋努力,摒弃贪爱,不再再生。”

第十八章 彼岸道经

Paaraayanatthutigaathaa

世尊住在摩揭陀石寺,十六个婆罗门弟子轮流提出问题,他一一作了解答,如果懂得每个问题的要义,懂得正法,遵循正法,他就能到达老和死的彼岸。这些正法导向彼岸,因此,这个法门被称作“彼岸道”。

1124 阿耆多、提舍弥勒、布那迦、弥德古、陀多迦、乌波湿婆、南德、海摩迦。

1125 两位都提耶、迦波、阇多迦尼智者、跋陀罗弗达、乌德耶、波娑罗婆罗门、摩伽罗阇和宾吉耶大仙。

1126 他们来到品行完美的仙人佛陀那里,来到无上佛陀那里,询问精妙的问题。

1127 佛陀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作了如实的解答;牟尼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使这些婆罗门满意。

1128 他们对明眼者,太阳的亲属佛陀感到满意,在这位智慧优秀的人身旁过梵行生活。

1129 他们按照佛陀对每个问题的教诲生活,从此岸走向彼岸。

1130 遵行这条无上之路,便能从此岸走向彼岸;这是导向彼岸的道路,因此,称为“彼岸道”。

1131 可尊敬的宾吉耶说道:“我将赞颂彼岸道;这位无垢者、广智者、清净者、无欲者、庇护者、洞察什么,教诲什么,有什么必要说谎?

1132 他摒弃污垢和痴迷,摆脱骄傲和虚妄,嗨!我将称颂他的美妙言词。

1133 “梵天啊!我侍奉这位被称作‘真理’的佛陀,他驱除黑暗,洞察一切,理解世界,越过一切存在,没有烦恼,摆脱一切痛苦。

1134 “犹如鸟儿离开灌木丛,定居在果实累累的树林,我也离开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像天鹅到达大湖。

1135 “过去有些人向我解释乔达摩之前的教义,说是‘从前如此,现在也将如此。’所有这些传统说法全然增加我的疑惑。

1136 “唯独他驱除黑暗,出身高贵,光彩熠熠,这位智慧广博的乔达摩,智力发达的乔达摩。

1137 “他教给我这个无与伦比的法门,它可以直接亲证,达到灭寂贪爱。”

1138 “这位智慧广博的乔达摩,智力发达的乔达摩,宾吉耶啊!你离开他片刻吗?

1139 “他教给你这个无与伦比的法门,它可以直接亲证,达到灭寂贪爱。”

1140 “这位智慧广博的乔达摩,智力发达的乔达摩,婆罗门啊!我片刻也不离开他。

1141 “他教给我这个无与伦比的法门,它可以直接亲证,达到灭寂贪爱。”

1142 “我日日夜夜勤奋努力,用我的心,如同用我的眼看着他,在崇敬中度过夜晚,因此,我认为我没有离开他。

1143 “我的信仰、喜悦、思想和意念都离不开乔达摩的教诲;这位大智者走到哪里,我便在哪里向他致敬。

1144 “一旦我年迈体衰,我的身体到不了他那里,我的思想也永远努力到他那里,婆罗门啊!因为我的心与他相连。

1145 “我陷入泥潭,战栗发抖,从这个岛爬上那个岛,然后见到这位越过水流、没有烦恼的正等觉。”

1146 “正如婆迦利、跋陀罗弗达、阿罗维乔达摩摆脱信仰,你也摆脱信仰吧!宾吉耶啊!你将走向死亡领域的彼岸。”

1147 “听了牟尼的言词,我非常高兴;正等觉揭开遮蔽,排除障碍,充满智慧。

1148 “他理解一切天神,知道一切事物,他是导师,解答有疑惑的人提出的问题。

1149 “我肯定会达到那个不可战胜、不可动摇、无与伦比的境界,在那里, 我将没有疑惑,你要记住,我是个思想坚定的人。”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