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人世间杂志 > 人世间》总第014期——关于《正念与接受——行为治疗第三浪潮》

人世间》总第014期——关于《正念与接受——行为治疗第三浪潮》

发布日期: 2009-11-01 浏览量: 553 次浏览

——叶红萍  译

本书简介

认知——行为治疗流派(广义上包括传统的行为治疗、认知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以及临床行为分析等等)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期间,这一流派经历了诸多变化,但依然保持对科学、理论和应用发展的突出贡献。

近十年来,一系列由行为治疗流派或认知治疗流派衍生而来的新行为治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认知一行为治疗重视那些一直被传统认知-行为治疗忽视的问题,有时甚至超出认知一行为治疗的范畴,例如正念、接受、治疗关系、价值观、灵性、冥想,所有这些技术都聚焦在此时此刻、深层情绪以及其他类似的与佛教相关的话题。

新行为治疗与传统行为治疗在理论关注点和技术应用上都存在本质的区别,后者在技术上重视二级改变策略,同时也不放弃更直接的改变策略。新认知一行为治疗的发展拓宽了行为和认知治疗,提升了治疗师们处理各种临床疑难杂症的信心与能力。也许谁也无法预知新行为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我们将见证认知-行为治疗发展的一次巨大变革,这一变革必将为研究者和临床治疗师开启新的探索之路。

本书是第一部试图回顾一系列认知一行为治疗新进展及其基本问题的著作。本书作者、研究人员以及临床治疗师于2002年参加了在内华达州里诺市举办的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专门集中研讨上述所有问题。这些人员不少都有良好的接受佛教正念训练的背景,在会议中他们被要求各抒已见,说明所有新行为治疗的临床特点,思考如何将新行为治疗的聚焦点与其所涵盖的更广泛的问题加以联系。他们还被要求阐述其理论模式,总结新行为治疗与其他行为治疗模式和非行为治疗模式之间的异同。会议期间,本书作者不仅总结了支持新行为治疗的实证研究(包括疗效研究和过程研究),而且还展望了新行为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期望能将这些研究运用于相关领域。

本书编排如下:开始几章介绍常见的新认知一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技术(包括分析与传统认知一行为治疗的异同),后面几章则介绍新认知一行为治疗对常见临床问题(包括重症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进食障碍、酒精和物质滥用、婚姻冲突等)的临床运用。此书不仅有助于提高专业心理治疗师处理疑难个案的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提高非专业人士对自身内心体验的觉察与接受,发展更灵活更多样的与自身内在价值观相一致的适应行为。

本书节选

个体正念——接受的手段

正念作为接受的一种手段或方式具有 悠久的历史。例如,正念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并且正念具有转变个体体验和行为的功能,因此常被人看作是一种圣迹。事实上,正念的圣迹有七种,涉及注意、理解、转移或转换:

(1)正念作为体验(充分地觉察与接触)周围人或事的方法;

(2)正念作为提高他人存在(意识)的手;

(3)正念作为形成或保持注意的途径;

(4)对他人的正念作为改善他人痛苦的手段;

(5)正念作为“深度审视”人际关系的慧眼;

(6)正念作为理解或觉察个体与其历史、环境相互连接的工具;

(7)正念作为将痛苦转化为存在、有效行为、接受、自由和/或宁静与快乐的工具。

MarshaLinehan成功地将这此正念原理转换成不带任何宗教色彩的个体心理调节技巧,并通过大量研究表明了这种方法的显著效果。尽管她是最早运用正念的行为治疗师之一,但其他的研究者和治疗学家也对这些原理进行了有效修改(如,本书的许多作者)。通常,对正念的定义或描述就包括:觉察和注意,聚焦当下,对呈现的刺激保持敏感,觉察自身与外界环境的联系,而没有任何不可抑制的逃离当下的“无心”体验。

Linehan的正念技术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相关系统:“什么” 技术(什么做才是正念)和“怎样”技术(怎样做才能做到正念)。

“什么”技术具体包括:

(1)观察、注意或觉察当下体验(个体内部或外部的) ;

(2)注意用语言确切地描述观察到了什么;

(3)全身心投人到行为(感受,思考,感觉,行动)中,不带太多有意识的内心活动;抛开任何无关紧要的言辞(如,描述、衡量、评判)。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只能做其中的-件事情(观察、描述或参与)。

根据Linehan的论述,“怎样” 技术包括:

(1)不评判,摒弃对-错、应该-不应该、好-坏的评价;

(2)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只集中于当下的一件事情上;

(3)将精力只投人到与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相一致的活动上 (如,“描述”失控的大火不是正念,而跑到安全地带,并帮着警告别人,或运用安全的方式灭火才是正念)。

我们现在来说明如何将正念的原理与技术应用于夫妻和家庭互动中的个体行为之中。

人际情境中的个体正念

对配偶的正念要求将个体对自己体验的正念和对配偶体验的正念相整合。当然,在愉快的或中性的( 非刺激性的)情境下,对配偶的正念比较容易做到。

例如,假定夫妇俩A和B在一起很高兴。 如果A在晚餐时说:“我们一直期盼已久的餐馆终于开张了,也许我们在这周或下周可去那里用餐哦。”B可能很容易发现新餐馆的开张,以及A很希望不久能去那里一饱口福。B很可能只是简单地做出认可反应( 认可A的要求/需要),并可能(根据其他因素)同意去那家餐馆就餐。

然而,如果B总为经济拮据责备A,常认为A不关心家里紧张的经济状况,不帮着偿还家里的债务,而对A为维持家庭开支平衡而努力加班很少心存感激。此时,双方所表现出的互动方式就显得迥然不同。

例如,B开始评价A的言行,而评价很可能导致B对A的这些要求很恼火,这种不断唤醒的负性情绪又促使B批评A (如,“我 无法相信在我们这么艰难的经济状况下,你竟然要去那个新开的昂贵餐馆用餐。你真自私,从来不考虑我为支撑这个家是如何拼命地工作”) 。B没有正念,当然也没有以任何方式认可A(如,否定A想外出用餐的合理性;通过指责A“自私”而否定A整个人,等等)。

能够对这些情境做出有效的反应需要学会使用很多接受和正念的技巧。首先,在我们能够理解和“接受”配偶之前,我们应具有接受自身体验的能力。而接受自身体验常常包括一些相对独立的技巧(接下来将详细论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反应,准确识别自己的情感,以及自我认可。

对增强反应的觉察

接受自身体验的第一个技巧包括觉察到自已不断增强的情绪唤醒这样一个事实,并且能够不加评判地(如,描述性地)将这种增强的反应与新近的刺激(如对方刚才所表达或描述的)相联系。例如,B可能注意到当A-提出可能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时, 与经济有关的焦虑便随即增加。尽管这一过程看似很简单,但许多人却很难将这些增强的情绪反应与新近的刺激相联系,因为初级和次级情绪在这一过程中相互缠绕-起。因此他们可能就立即责备对方,情绪不断升级,并开始重提那些的陈年旧事,将配偶的动机、人格或对情景的评判都视作一种刺激。

准确识别初级情绪

对情绪的逐渐唤醒准确识别是有效反应的基本前提。如果这种情绪不能准确地被识别,不仅会误导个体走向一种无效的问题解决道路(对“误认”的情绪做出反应),而且同样可能会误导对方,使对方之后的反应也趋于无效(如防御/相反行为,或习惯成自然地否定)。准确、规范、可靠、有效的情绪反应可能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初级情绪,而对初级情绪的反应(习得的,经常以逃避为导向的)则被认为是次级情绪。次级情绪反应可能会非常迅速,并有可能掩盖初级情绪,尤其是如果夫妻以前曾有过类似争端,就更是如此。正念要求将注意的焦点放在初级情绪上,而忽略次级情绪反应,或即使察觉到次级情绪,也要将其抛开,并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初级情绪上。在上述例子中,焦虑、害怕、或者担忧是B的初级情绪,而愤怒很可能就是次级情绪。

次级情绪反应可能是习得的,并相当地自动化,也受评判的调节。评判又可以导致唤醒水平的提高。正念练习帮助个体抛弃评判态度,加强对初级情绪的注意、辨别和标识。在激烈冲突的情境中,愤怒很可能是次级情绪:对别人的评判会使愤怒情绪升级,同时,不断升级的愤怒情绪又会催化更多的消极评价。这一过程对配偶之间的冲突常常具有火上加油的作用(被评价,成为愤怒的替罪羊),最终导致与夫妻关系和关系中个体的不良预后有关的恶性循环过程,这-恶性循环在关于婚姻消极升级的文献中屡见不鲜。

自我认可

对情绪的准确识别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认可。另外,理解并注意(和描述)先前刺激和后续情绪之间的关系也同样是一种自我认可。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应能认识到,“我有这样的感觉也是很自然的”,而不是责备或者批判配偶(或刺激)。

对于那些喜好评判和/或情绪会迅速增强的人来说,按时间发生顺序正念描述情境(刺激)和自己的感受、想法、需要和情绪是很有帮助的。正念描述也可减少评判,促进自我接受和自我认可,并有可能对配偶采取聆听和理解。需要强调的是,正念并不要求个体和配偶的意见完全一致, 也不意味着正念需要个体没有强烈的情绪感受。例如,B感到很焦虑,并强烈抗议把钱花在餐馆里。然而,B却可以不加评判地以描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不否定A的愿望(如,我很担心我们的经济状况!我也能理解你很想去这家餐馆尝尝,那地方看起来确实不错——但我想等我们把债还了再去)。

关系正念——一种接受的手段

牢记背景、长期目标和价值观

评判导致较高的情绪唤起,而较高的情绪唤起又会干扰记忆和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夫妻双方应学会提醒自己“他(她)是丈夫(妻子),我的爱人”或“我爱他(她),他(她)也爱我,我们俩想共同解决这问题”,用这些提醒来阻止不断升级的消极反应也非常实用。练习这种自我对话,直至使其成为自动化思维极有帮助。同样,有目的地选择的一个位置(喜爱的沙发),或物品(结婚戒指或相册),将其与亲密关系或成功解决冲突的经历相联系( 关联学习或经典条件反射策略)更易于降低唤醒反应,减少评判,并使双方有效地参与到当前的任务之中。这些活动不仅能促进个体对自身体验和目标的接受,而且还能提高为实现目标有效管理自己的能力。

练习和享受共处

正念在夫妻关系中的应用涉及夫妻双方在日常生活中活在当下,并享受共处的体验。对关系紧张的夫妻或忧郁的个体来说,记忆中通常有着太多的痛苦或不快,以至于不祥的气氛-直弥散于许多生活情境或互动中,甚至在些愉快的情景中也难以摆脱。面对这种情形,夫妻俩一般都会处于引退姿态,只注意他们自身的体验或活动,或者只聚焦于“完成”他们手头的事情(不接触世界,或快感缺乏)。

正念是矫正这种尴尬情境的方法。我们将既不互动也不正念的状态称为“消极共处”在这种共处中,对配偶的觉察能力是很有限的。即使两人同看电影或电视,同坐一张餐桌,同枕共眠,但个人只专注于自己的事,很少去关注配偶或彼此的共处。

相反,“积极共处” 则意味着个体运用关系正念的策略和技巧,积极地关注彼此的一-举-动。例如,一起看电影可能包括: (1) 觉察到“我们俩在这里一起看这部电影” ; (2)觉察到配偶对这部电影的反应。同样意识到俩人一起关心同一内容,-起漫步等等。 这样的觉察能将个体从孤单紧张的状态转变成依存放松的状态。

而且,积极共处既不要求太多的言辞,也不要求形影不离( 如,配偶不在关注或不做同- .件事时,个体也能做到正念)。最后,夫妻双方也可能做到“交互式共处”,即夫妻各自将最主要的精力聚焦于对方或彼此的互动中。这可能是言语或非言语的,夫妻双方配合默契,并全身心投人当下,而不是简单地参与到配偶的活动中。交互式共处可发生在任何日常活动期间,例如日常交谈、共同用餐、性生活或任何随意的情景中(如开车、做饭,看电影时要求集中注意力,而餐桌上的交谈则可以完全聚焦于对方和彼此的互动上)。练习积极共处和交互式共处不仅可以通过提升亲密感而全面改善夫妻关系,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夫妻双方在紧张或困境中保持正念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增进夫妻双方的认可与理解,最大限度地缩小心理距离,缓解情绪失调。

对配偶的觉察/正念

个体能在冲突中管理自己的反应,那么他她自然也能学会正念观察与倾听。关系正念与个体正念所运用的技巧是相同的,但为了促进理解和随后的认可,关系正念注意的目标却具配偶。

因此,关系正念包括:

(1)观察或注意配偶的非言语表情、情绪、需要、想法以及反应等等;

(2)描述上述行为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行为与自己的行为和情境的联系(描述而非解释性的),当运用正念时,觉察自己的反应(如,“当我说y时,你感觉x”) ;

(3)参与到互动中(注意一方的感受或表达与对方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此外,关系正念与个体正念的相似之处在于保持不评判,关注当前对话( 不翻陈年老账),并保持有效性(如,记得对方是自己的爱人,为满足对方的需要或要求,自己可考虑做适当改变)。

个体努力于正念倾听(不被自己的反应或评判所干扰)和理解配偶感受与表达的能力,将使理解和有效交流成为可能。当然,有效和理解有许多不同的标准,并且认可有效和传达理解也有许多不同的方式。现在我们将把注意力转向不同的认可方式。

认可和否定行为自评报告和观察研究的证据表明,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夫妻关系的质量影响颇大。认可是夫妻间情感交流的核心,因为它通过传达接受与理解,从而降低情绪唤醒与攻击;相反,否定的行为传达的是批评、鄙视和轻蔑、最终导致高水平的情绪唤醒与攻击。

情感系统本身很复杂,尤其当夫妻一方或双方正经历个人痛苦或关系冲突时。因此,成功的亲密关系往往需要双方充分的自我表露和认可反应,才能够满足和平衡夫妻双方在个人和关系上的需要。认可传达的是理解和接受,随之构筑信任和亲密。如果个体能调节自己的情绪,正念倾听,不予评价地理解,接受才能通过认可被传递。

也就是说:接受是用一种清晰而不加评判的方式,传达对配偶的思想、需要、情感、行为、目标或其他行为的接受和理解。因为我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情感、需要和其他价值观界定我们自己,所以,认可实际上传达的是我们对配偶的价值观的接受。认可表达可能是,“我尊重和接受今天的你,同时也尊重和接受你这样做的理由。

当然,与个体接受一样, 对配偶的接受也包含两种水平: (1)与改变相平衡的接受;(2)全盘接受。因此,无论是否改变,接受都是有可能的。这是一个基本点,因为接受常被误解为是改变的对立面。但在这里,接受无论是单独使用(表示没有任何改变目标)还是联合改变使用都能产生积极效果。

认可的对象

配偶的任何行为都可成为认可(赞同、理解、肯定)的对象。如我们能对情境或刺激正念倾听,我们可以认可配偶的情感,认可我们实实在在看到或听到的,甚至是我们对配偶感受的想象。我们不仅可以认可需要、愿望或目标,同时我们也可以认可思想、信念和观点。要做到正念,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认可配偶的时候,并不要求我们必须和配偶有相同的需要、感受、情感或其他体验。事实上,配偶的所思所想所做恰恰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然而,我们应用认可的方式也是在传达事情是(或不是)有效或合理的,或者传达对配偶的特定行为的理解。因此,我们必须考虑这些传达的不同方式,并注意到将认可反应与配偶合理的行为相匹配是多么重要。

认可的类型

下面的部分我们将介绍认可反应的不同类型,它既是对夫妻行为研究的总结,也是对心理治疗中认可的说明。

正念倾听

我们前面已讨论过关系正念成对配偶的正念实质上是对他人正念念的基本的组成部分。这大多以非言语形式表达对配偶偶的其情与关注。正念倾听意味着真正地关注,并表达这种关法。正念倾听的行为指标包括目光接触或对视、点头、集中注意,用充满兴趣的表情表达关注。但单单倾听是不够的,还有必要传达你的关注。对于夫妻来说,这通常包括关掉电视、放下报纸或创造便于表达或自我表露与正念倾听的气氛。

反馈和肯定

反馈与肯定不仅包括单纯地肯定当下确实是“什么”,还包括共情式地反馈,尤其是当配偶表达诸如情绪、愿望和想法等内心体验时,个体可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反馈或肯定等方式以表达对此的理解。但不必逐字逐句地复述对方的话(因为这听起来像鹦鹉学舌一样显得毫无诚意),但应领会对方所表达的基本含义。这种领会也包括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所见、所为,例如,“我发觉你今天有些不太高兴”,“你看起来有些累”或“听起来你好像很悲伤”。

在这种类型的认可反应中,无需解释,并且即使不同意对方所说的内容时,个体也依然可运用这种认可方式。例如,A说,“你又迟到了,显然你不听我的,也不在乎我在想什么。”此时,即使配偶B并非如此,B仍然可认可些重要的信息:“对, 我迟到了。能看出来你确实对我有些生气。”这种认可能帮助A缓解高度的负性情绪唤起,从而使进一- 步的有效交流成为可能,而有效交流不仅能提高夫妻双方的亲密感,而且还能促进个体身心健康(而不是疏离、孤独、负性情绪和烦恼)。

有趣的是,有效的认可反应居然还能促进有效的否定反应。例如,认可A的感受即意味着否定A的想法(假设A的想法与B的真实想法不符):“你因为我的迟到而对我生气,这合情合理:我没打电话给你,也对你的需要不太敏感。但我确实很在乎你的想法,而且我真诚希望我们俩能做得更好些。从现在开始我会尽力的......因此,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种类型的认可不必完全同意对方的观点;个体需要做的是对配偶的观点和体验的准确理解,描述而非评判性地反馈或肯定其感受。

澄清和总结

这包括温和而共情地尝试去理解配偶的内心体验,尽管有时连配偶本人都不一定搞清自己的内心感受。这包括总结对方的观点,或进--步澄清问题。澄清与总结的行为指标包括就配偶当前的想法、感受或需要表达自己的看法,肯定配偶对这些情景反应的重要性,表达对这些反应的理解。有时询问配偶对情景的想法、需要、感受或疑问,实际上也是一种认可 。

将问题行为置于更宽泛的背景中

上述类型的认可适合于这样的情形:个体的行为已出现一些问题,正面临激发高度的情绪唤醒和自我(或对他人的)消极评价的危险,并因此有可能激发进一步的问题。

要想采用认可来化解矛盾,需将问题行为重新置于一个更宽泛的“背景”中,包括知晓过去有没有出现相似问题的事件或行为,或承认个体能力的局限性(如,因生物因素的缺陷或后天的学习经历),但不予任何指责,仍中肯地承认他或她自身的价值。将问题行为置于更宽宽泛的背景中并不意味着忽视或回避问题:相反,而是通过寻求其他合理的因素或行为来平衡问题行为。例如,如果一个人昨天晚上说的话不堪人耳,认可反应可能是,“对, 你说的活确实非常伤人,而且与你争论的时候我也不是圣人,我希望你能使自己平静下来,想想是否愿意做出相应补偿,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走了之。”

正常化

认可反应涉及在特定情境中找到“自然”。换句话说,即将配偶的行为正常化。这是在传递配偶的行为(行动、情感、需要等)是可以理解和合情合理的。正常化的行为指标包括这样的表达:“我 也有着这样的感觉”,或“你当然会有这种反应,这完全合乎情理,或“你有这样的感觉,我表示理解。任何人遇到这样的情景都会这样的”。这要求找到配偶所表露的问题的正常或“合情合理”的部分,并让他或她知道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例如,如果配偶因暴风雪路上堵车回家晚了,到家已筋疲力尽,你可以说,“这种大雪纷飞的恶劣天气,能见度很低,你不得不减速慢行,所以到家后你-定 感觉疲惫不堪吧。任何人经过这一个小时 的折腾都会累得够呛。”

表达平等和尊重

认可反应也以练习乐意、共情或真诚为特征,不仅包括将配偶作为一个平等有价值的人来接受,而且还包括不把对方看成不堪击(无须谨小慎微),允许对方有一-些弱点(相信对方能对付)。因此,这个水平上的认可包括把对方看作一一个平等而富有能力的人,愿意和他/她共度,甚至提高“负性”情绪的强度。例如,如果配偶因好朋友的去世而悲伤不已,你应和配偶一 起悲伤,而不是努力使其高兴起来。同样,配偶遇到了麻烦,你不应逃避问题,更不对问题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

互换(匹配)脆弱

这包括当配偶脆弱时,也显示自己的脆弱。换句话说,个体愿意表达自己的脆弱以与配偶的脆弱相匹配。例如,如果配偶说:“我很难过,因为最近以来我们一直争吵不休,我感觉和你不再像过去那么亲密无间了。”-一个认可的回应可能是,“我 也感到很难过,确实我们已好久没那么亲密了。”这种类型的认可反应通常包括自我表露,但其作用是确保或认可配偶表达脆弱的安全性以及关系对彼此的重要意义。尽管对配偶的认可涉及个体的自我表露,但这种互动的焦点依然是在配偶方。

行为反应

有时,认可反应应体现在行为而非语言上。例如,如果配偶说她很饿,那另一人就可能给她做早餐。如果配偶说他很伤心,那另一个人就可能会靠近他,并给他一个拥抱。因此,行为反应也可表明对配偶的准确理解。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