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人世间杂志 > 《人世间》总007:认识菩提心 • 禅茶一味 • 茶与琴——我的调心之道

《人世间》总007:认识菩提心 • 禅茶一味 • 茶与琴——我的调心之道

发布日期: 2016-05-25 浏览量: 1,571 次浏览

茶与琴——我的调心之道

李威霖

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那么,心是什么?《大乘百法明门论》这样讲到:“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这就是唯识学所说的“五位百法”。“法”即世间万物;“心法”,狭义而言即指八识,也就是认识和思维活动的主体,其作用于一切法中最为优胜。凡修学佛法者,无论是否认可唯识宗的八识说,若不在调御心行上下功夫,必然不得成就。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日趋复杂动荡,人们更容易心不安定,失去平衡,导致诸多心理疾病。因此,及时调整心绪,保持健康的心态,对任何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笔者未接触佛法前,个性好胜浮躁,善与人争,务求必胜,绝不肯居人之下。行事急躁冲动,投机之心很强,不肯脚踏实地,行事亦往往不能善始善终。开始学佛后,通过师长的言传身教、对经典的研读,及日常生活中的融会体验,积习多少有了些改进。可是在修学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读诵佛经、念佛礼佛时,心态确实平静祥和;可一与世俗生活接轨,便失去平常心与悲悯心,动辄起贪著、嗔恨等种种恶念。
因此,如何在日用中体会道、调整心性、对治五毒,便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对于在家修行者来说,毕竟不能四时诵经礼佛、参禅悟道,还有许多事务性工作要处理,有很多日常琐事需要应对。若能培养一些健康有益的爱好,对于调御心行是有辅助作用的。从笔者自身经验来看,茶与琴,对修心养性助益很大。
先来谈谈茶。
茶与佛教一向有着难解之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饮用茶的国家,然而饮茶风气的普及和茶文化的兴起,却与佛教的传入和禅宗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佛教徒修习禅定,常常需要长时间静坐,容易疲倦昏沉。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效的茶叶,便成为修行者的最佳饮品。被后代茶人尊为茶圣的陆羽,自幼在寺中长大,抚养他的智积法师便是一个喜茶并善于品茶的僧人。寺院里,也多设有司茶的“茶头”,待客论道的“茶堂”,召集众僧饮茶的“茶鼓”等。茶成了佛教修行的重要道具,尤其在一些禅宗公案语录中,茶的影子随处可见,赵州和尚著名的“吃茶去”便是一例。
日本高僧明惠上人说茶有十德:诸天加护、父母孝养、恶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脏调和、无病息灾、朋友和合、正心修身、烦恼消减、临终不乱。这或者有些夸张,但就个人体会而言,饮茶对于参禅悟道确有帮助。茶在中国是再普及不过的饮料,有人可能会觉得,谁没喝过茶、谁不会喝茶呢?其实不然。
品茶是一门学问,喝茶的人虽多,大部分却是解渴提神了事。欲品得茶中滋味,不仅要了解茶性,遍知茶味,还要有冲淡柔软的心。一杯好茶的滋味,其易逝善变让人痛感无常;其醇厚纯粹让人厌倦喧嚣。仔细体会,可以起到调节心性的作用。
泡茶可以培养悲心。曾听一位法师说:“泡茶时动作要轻柔,要让茶叶舒服,其精华才会全无保留的吐露出来。”这种对待万物的平等、慈悲之情实在令人感动。每当开水注入茶具之际,看到叶片在水的冲泡下夭矫复活,还原成刚被摘下时青翠的姿态,冰刀似的刚硬之心就会如春雪般渐渐融化,不由得柔软下来。
品茶可以消歇妄念尘劳。面临争强夺胜,欲望贪念难以抑制时,不妨有意识地泡一泡工夫茶。当茶汤入口,或清雅,或馥郁,或众味交集百转千回,或浮华散尽归于平淡,顿觉凡尘俗世之种种纷争,名缠利绕,也就不外如是,可悲可笑。两三泡过后,往往能心情平复,杂念止息。世间事物,包括我们这个色身在内,本是因缘聚合,不能长存。因此,种种纷争执著的念头,实在毫无必要。凡夫散乱纠结的心,难以认识这个道理,所以抱着妄念不放。如能以某种方法暂时克制,渐次积累而形成习惯,对于消弭妄念也不无益处。
学习泡茶品茶的过程和参禅的过程亦颇为相似。未入门、未开悟时,必须谨守各种仪式规则,学习各种相关知识;既入门开悟之后,已能圆融贯通,任运自如,随心所欲,不受规则束缚也绝不与正法相悖。要达到这样高超的境界当然不易,但若经常练习,应该也能在红尘中保有静定之心。
再来说说琴。
琴,指古琴。桓谭《新论》:“伏羲氏始削桐为琴,十弦。神农作五弦琴,具五音。文王始增少宫、少商二弦,为七弦。”古琴与佛教也多有渊源,出家人中有许多默默无闻的琴道高手,著名文学家韩愈就曾在诗中描述过一位禅师的高超琴技。大约是因为出家人能安得下心,所以才弹得好琴吧。
若有条件,习琴也是颇为有效的调心方法。笔者学琴时间尚短,而在短短两个月中,已感到很大的益处。学习古琴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习琴者若有什么坏习惯,平时可能深藏不露甚至自己都没意识到,可上手弹琴便历历分明地表现出来。哪个扎实、哪个虚浮,哪个羞怯、哪个有表演欲,皆清清楚楚。如笔者自己,几个动作下来,急躁、耍小聪明,乃至儿时登台表演时养成的做作姿态,全都表现出来,无所遁形。
古琴的弹奏,要求操琴者摒弃一切虚浮花样,持端正严谨的心态,以最为自然朴实、简洁大方的动作,传达出所奏曲目的内涵。若想弹好古琴,一是扎扎实实地练习技法,没有捷径可由;二是收心修心,心思跳脱散乱的人,琴音也不能和谐感人,必得正心诚意、排除杂念才行。
为什么会这样呢?古琴的声音,较之其它乐器更为中正平和,不像鼓角那么激动,或箫、埙、二胡那么幽寂哀怨,更不像喇叭、唢呐、筝那么纷繁而花样百出。其凌云出尘之志,惟有钟可于之媲美,而钟在现代几乎已完全退出器乐演奏。除编钟在个别场合演出外,也就是在寺庙还可以听到钟声。
想传达出冲虚平淡的琴音,心要宁静安定,处于中道。所以琴音是再公正不过的法官,让人想偷偷懒、或给自己找借口也难。笔者学琴以来,痛感必须下功夫才有收获,也深刻认识到脚踏实地的好处,投机心比以前弱了很多,做事渐渐慢下来、稳下来,也比较能坚持了。每天练琴一小时或更久,不啻于修习一小时的禅定。乱跑乱撞的心,在琴心的约束下也乖乖地降伏了,进入一种比较安定的状态。当心习惯于这种状态,即便遇到纷乱的外境,也不那么容易激起汹涌的识浪,从而造作不善之身口意业。
倘若没有学琴的条件,也不妨听一听。琴音的平和,有种慑服人心的力量。在这样的声音里,世俗中勾心斗角的计较,也就升起得相对少些。
当然,如上所述只是笔者的个人体验,肯定不能适合所有人。并且这些方法也只是修持的助力,万不可对此执著,否则反而失去借用它们的本意。不过,一切世法皆与正道相通不二,这也正是古德所说的“日用是道”。因而,每个人不妨从自身情况出发,发掘一些可以坚固道心、培植善本的小法门。无论是洗衣做饭,还是行住坐卧,只要有正法为指引,莫不可以用来参悟佛法,精进修行。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