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人世间杂志 > 《人世间》总007:认识菩提心 • 浮世随笔 • 岁月蹉跎 于道无补

《人世间》总007:认识菩提心 • 浮世随笔 • 岁月蹉跎 于道无补

发布日期: 2016-05-25 浏览量: 2,136 次浏览

岁月蹉跎 于道无补

浮世随笔 • 岁月蹉跎 于道无补——云海随笔数则

作者:云海
点评:无为

居士W某,男,系某名牌大学物理学教授,为人薰然慈和而正义,学术水平亦甚高。自中学时起便喜思考物理学之基本问题,对基本粒子及天体物理学方面兴趣尤深。数十年间遍学现有诸位物理学与哲学大师之有关理论,觉得其间存在许多内在矛盾,于现有的许多关键性的实验现象并不能做出很令人信服的顺理成章的解释。八十年代后期受“气功热”的影响接触佛教,一读《金刚经》,大为赞叹,谓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若早日接触佛法,不致于在科研上走如此多之弯路也。遂广读坊间各种开示及大德法语,披阅甚为精勤。一日谓一学生辈之年轻同修N某曰:坊间所见诸般善书,皆偏于心性修养,对科学工作者并无直接之教益。佛既号为“一切智者”,于现代科学之知见岂不是“小菜一碟”?若能将其全部发掘出来,于现代人大有收益也。随即发心阅藏,后虽由于因缘不具足而放弃,数年间也披阅了不少能找到的经论。常试图以佛教义理来解释科研中遇到的一些牵扯到基本世界观之问题。同行或有问者,则诚实地告知自己虽然看书不少,却尚未心开意解,不过这条路是要坚持下去的。又发心在退休后以物理学专家的身份专为知识分子写一些介绍佛法的书籍,以补坊间同类书籍隔靴搔痒之偏。岂料人生无常,大事未了,竟因癌症奄然物化!临终前神志清醒,心情平静,自谓生死之理早已勘破,色身之痛苦亦属堪忍,平生致力于科学事业,虚受功名利禄,老来皈佛,方悟此生之究竟皈依,唯人生苦短,菩提路长,终未能彻悟器世间迁化之理并将己之所学反哺社会,殊为憾也!
——省思:若不知学佛关键应解决什么,忙来忙去,最终也只能于佛法种些善根而已。

居士Z某,男,高中文化。为人豪爽仗义,常急人之难,成人之美,人皆呼之为“善人”。因家庭原因早年接触佛教,虽无反感,亦无信仰。八十年代“气功热”兴起,公籍涉足神秘文化之机缘开始信奉佛教。唯因过于执著命相诸般外学(公之手相于当地颇为有名)之故,于解脱道知见难以契入,凡谈及六度等,皆以气功界流行之欲界世论解之。如此数载,于佛法未得实益,深怪所遇之人皆经忏僧之流,捞钱有术,接引无方,于后学毫无慈悲,亦无真修实炼。遂发求师之心,遍访高僧大德,以求开示修行法要。如此年余,仍无所获,殊为失望。
公之同修某,皈依佛教已有近十年,恒持八关斋戒,甚为精进,后因对佛教现状失望,转投附佛法外道清海无上师之“观音法门”修炼。常向公宣传该法门之“殊胜”,拉其入“观音法门”。公转修“观音法门”,旋即于杭州获得“传心”。同修N某等苦劝公勿舍觉从迷,以佛教义理破斥“观音法门”诸荒唐之处,但因不愿过度伤公自尊心之故,乃妄解“方便”之意,谓“清海”之法,亦属教人行善之善法,唯不及佛教圆满也,公舍金玉而就瓦砾,岂不惑乎?!公初笑而言它,后众人劝说甚紧,乃开口曰:吾亦深知佛教乃无上大法。惜乎我等皆是凡夫,焉能妄测佛意?!必须依师傅指点方堪契入也。吾于佛教中未遇高僧大德,如此下去,不知又等到猴年马月。“师父”(指清海无上师)之说或如尔曹所言为不究竟之论,但慈悲度人甚切,嘘寒问暖,尊重后学者慧命,此为佛教徒所不及也。汝等亦说此门为善法,吾不如暂留此门中,暂修此法,先得受益,异日待佛教高僧出世再来求度也。众人哑口无言,默然而退。
公遂成“观音法门”中骨干,数年操持“教务”,身心俱惫,内修并无进益,于佛教同修前尚自称收益颇丰。后因“观音法门”牵涉国事,且聚众修炼违反治安条例,徒众皆由当地政府委托警方予以登记造册。公郁郁不乐,年余竟物化。
——省思:学佛发心须正,以闻思经教树立正见,兼有善知识指导修行。否则很难站稳脚跟,易为旁门左道所惑。

居士L某,女,大学文化,性善良而正直,且富有理性。婚后家庭突遭奇变,丈夫因车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家庭重担系于一身,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满怀心事,竟向何处排解?!
同学N某,以佛教义理相告,馈以有关书籍;同时有某大宗教虔诚信众某,出于关心,亦向伊传布该教义理。伊殷勤致谢,告知二人曰:信仰乃是人生大事,焉有不知所信为何物而生信者?!吾不能明辩汝等所说之理是真是伪,且容我思考一段时间。又经年余,郑重告知N某曰:吾观佛教主张众生平等,靠自己之努力重塑人生,正合吾之所素。遂皈佛教。
自皈佛后虽家中内外一把手,工作极为辛苦,伊却以一个“忍”字放在心头,以顽强之意志将各处事端皆一一处理圆满。他人闻之,吐舌唏嘘,谓之“铁娘子”。又尽量抽空研究佛教义理以求深入,平时亦常亲近出家僧人。
一日与N某交谈,谓曾赴某佛教名山朝山,本欲亲近有修有证之大德闻法,见一寺庙,地处僻静,唯有一气质超俗之老僧看殿,遂借故在庙中多呆一会。老僧微笑曰:“施主此来,定有所求。此庙道风清净,非前山熙熙攘攘之处可比,施主不如在此做一堂佛事,保佑家人亲友平安,每堂只须500元,较前山之800元便宜许多。且我等皆是清净僧人,做佛事者不清净则不灵也”。伊所求乃是开示,非是佛事,乃对之曰:“后学远道而来,唯求大师解我心中疑惑,开示以佛法。”老僧不悦,回曰:“佛法博大精深,非尔等所能解。问亦无益,回家多念阿弥陀佛即可。”
伊言罢长叹,谓身不逢时,善知识难遇,佛法难闻,虽有问道之心,诸如此类的磨难却也受了不少。不过对佛法的信心是绝不会退失的,外界因缘不契,自修亦可,时光总不至于虚度。
——省思:教界风气不正,弘法道场缺乏,善知识难遇,实为社会之不幸,众生之不幸!

居士Z某,男,高中文化。出生于“文革”期间,从小受祖母影响信佛,为此常受同学欺负。成年后开始正式接触佛教。于数年间遍求各种坊间流行的开示录及世间善书,未能于理有所契入。自觉文化不高,古文尤差,又是业障深重的凡夫,无法理会佛菩萨的内证境界,经论自然是看不懂的。若不通过修行来消除业障,则终如蒸沙成饭。遂决定按照南怀瑾先生《如何修证佛法》等著作中教授的方法进行禅修,数月仍未契入,且自觉理路上有许多问题,又找不到同修进行交流,心中甚为焦躁。据他人说打坐易于着魔,而持名念佛是最稳当的办法,不会着魔。遂采用打坐念佛的方法进行禅修,期待着能借此获得“清净”及诸禅定境界,数年又无明显效果。婚后因信仰的原因,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且孩子幼小,家庭负担亦重,烦恼甚多,颇影响禅修及日用心境。
一日经同修介绍,得《印光大师文钞》全套。披阅之,大呼“我梦醒矣”。遂罢一切读诵等“杂业”,专修念佛。平时在日用动静中念佛,晚间打坐亦是念佛。自称心持佛号之时能得清净,却未能“打成一片”。心中于持念佛号是否能入定尚有怀疑,不免时时生起阅经求解之念,但旋即自责曰:“不老实念佛,又在打闲岔!你是凡夫,如何能会得佛意?”如此反复多次,终无所得。平日亦多亲近供养僧人。遇僧则问净土之事,彼主修若非净土则笑而避之。如此亲近供养僧人甚多,所听得的开示也甚多,心中仍是半信半疑,谓此诸人等皆是凡夫僧,哪及印光大师之“大势至菩萨”化身?于非净土同修则多有责难,劝人勿学经论,谓之“说食数宝”,世间无常,寿命短促,焉有闲空事杂业?常借用“末法时代,唯念佛法门能度人”之说度人念佛,谓之曰:多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多与阿弥陀佛结一点缘。不肯修净土,便是不愿与阿弥陀佛结缘,阿弥陀佛想帮你都帮不上。
——省思:对净土法门虽深具信心,但若无相应见地为基础,一句佛号很难念得深入、念得相应。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其内涵之深浅,正取决学人之见地之高低。

某地已得法喜之男居士数人,常聚首谈论佛法。此诸居士皆是菩萨心肠,亦各有将己之所得与夫人共享,携手建立佛化家庭之念。无奈众生平等,夫人们皆各有自己之思想。数载之后,竟然狼籍!或有聚首之时,则各叹苦经。
某甲曰:吾为度化夫人,乃馈之以某大德所著《十大弟子传》,自谆夫人亦道德之士,于此恐怕可对机也。岂知彼初时欢喜,后阅至“阿难尊者”一章,便有怒色,曰:佛陀虽口说众生平等,实为大男子主义者也。妄言妇女出家,正法则减五百年,硬逼其接受“八敬法”;言妇人全身上下臭秽不净,汝等臭男人又净在何处?又妄言妇人早中晚三时三毒炽盛,成佛亦须转女为男。试看庙中烧香布施做义工之人,又有几许非为妇人?如此忘恩负义之教,不信也罢。某甲大窘,反复说之以良言,以图劝解。奈何夫人虽俯首微笑做贤惠状,神色中却带有几分怜悯。谓女伴曰:“先生近来诸事不顺,慢慢就会好了。”
某乙叹曰:吾携夫人同去皈依。并赠之以善书,夫人勉强笑纳,却搁置一边。后每逢吾赴寺中做义工,夫人便有不悦之色。惟每年初一等日,夫人即与他人同去进香,其虔诚之态令人吃惊。后以言诈之,乃知夫人原认为既与菩萨已攀上缘,若常不去亲近,恐菩萨怪罪,反是不美。吾啼笑皆非,说之以义理,夫人怒曰:汝言佛是人不是神,人岂有全不顾人之常情之理?似汝自称学佛,却连几文小钱亦不肯花,如此吝啬,连带我等,岂不是口是心非?!某乙几乎晕倒。
某丙嗫嚅道:吾曾有出家之想,乃告夫人。夫人涕泣不已,良久曰:结发事君,出入同心,未有差错。后与君同皈佛门,知佛法甚善,唯出家一事太无人情也。佛教教人出家,乃是心出家也;心若不出,身出何益?!君若已有定意,小女子便任由夫君自决。唯念夫君早年养尊处优,性又刚烈吃不得委屈,在外奔波恐反障道。不若在家修行,所有诸事皆听夫君自便,决不障碍夫君清修也。吾亦落泪,遂罢出家之念。岂知夫人异日竟于女伴前抚掌笑谈:佛之所教,实乃为凡人树立之努力目标,此目标本非凡人所能达到。吾亦理解佛之用意为以此虚幻之目标引人修善也。佛之教理,实是教人改善现实人生之理,与儒家纲常伦理一般不二。修行之道,在家亦可得,且功德胜于出家。可怜一般心力羸弱之迷信竖子,在世间混不下去,欲借修行为借口出家逃避现实责任,此皆走火入魔之邪道也。吾虽女流,却深契“厚德以载物”之理,此处方是佛教下手之处也。夫君虽饱阅经论,却根本不会此理,忍辱不成,心为境转,妄求出家逃避。是吾略施小计,抛却心中怨恨,只将一个“慈”字放在心头,不愁夫君不伏!后果波澜不惊。汝等切益引之为鉴,若夫君不幸信佛出偏,万不可触怒于彼,只可以温柔化之。究此等小子之原初发心,实与顽童撒泼邀宠无异,本非能吃苦耐劳之辈,只要抱定“慈”“忍”二字,任彼随意腾挪跳跃,皆出不得如来佛掌心也。吾闻言闷绝。
——省思:引导他人学佛,应具方便善巧。尤其对家中亲人,更须言传身教、导以正信。如若不然,反易招致家人谤法,慎之。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