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教理研究 > 人世间杂志 > 五戒概略

五戒概略

发布日期: 2019-10-06 浏览量: 6,083 次浏览

觉净

当前是一个物欲横流,精神极其空虚的社会,是一个高效地兜售轮回的社会。它有两大特征:一个是工业的文明,一个是科技的发达。这似乎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只要下载一个APP,就可以把内心所需要的,通过手机来体验,了解,甚至追求。本来生命是在探索人生的真理,但在探索的同时,有不少人与轮回产生了链接。当今世界怎么评价一个人?看他拥有什么。这是一种价值观的扭曲。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成为真理的叛徒,内心痛苦不堪。实际上,追求物质并不能解决痛苦。你即使拥有再多的金钱,但是无常造成的痛苦,只能去接受。五十年以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成为一具尸体。如果我们不去追求佛法的真理,生命内在就会非常的空虚、痛苦。我们在混乱的当下,通过学佛,受持戒律,就可以恢复内心的平静,对治痛苦。所以,经典中把戒律定义为“清凉”,可以对治烦恼,为人生和修学保驾护航。

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这也是修学的次第。如果没有戒,只是习定和慧,那就像在沙漠上建房子;如果没有定,只有戒和慧,就像拿石头去压西花园里的草,搬开的时候又竖起来了;如果没有慧,把佛法当做理论知识去学习,就跟改造生命没有任何关系。我们要解脱,就要修习戒定慧,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又称为“三无漏学”。如果厚此薄彼,就会在修行道路上出现障碍。

佛陀为什么制戒呢?经典里记载,我们往往犯了戒以后要结戒罪,像法律一样,就要得到应有的惩罚。缘起法的特征是因缘论,三世两重因果。为什么人有贫富、智愚之分?这都是跟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生命品质有关。不要认为我不受戒,就不会受到惩罚。众生因为无明、我执,贪嗔痴种种烦恼,犯下杀盗淫妄的恶业,要受到因果规律的制裁。佛陀出于对众生的关爱,告诫我们不要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所以,戒律并不是佛陀用来束缚,制裁,要求我们,反而是保护我们,为我们今后的幸福人生保驾护航的。

按照律藏,是把戒、律分开定义的。戒,是一种心性的行为,是一种符合道德的状态,良好的人格,来自不断的训练,帮助我们远离烦恼和罪业,获得一种身心的清凉。律,是调服、善治。是制服、灭除诸多过恶的意思,是佛陀所制定的种种禁戒。律,跟世间的法律有很多相似,有开遮持犯。偈颂云:戒德重于地,我慢高于天,烦恼多于草,心念急于风。戒是帮我们调伏烦恼,安住正念的。凡夫烦恼很多,碰到外境后容易心随境转。出家人不能去酒吧、世俗的娱乐场、赌场等等与身份不适合的地方,是让心不要与外在的环境接触。戒实际上是外在的一种保护,是解脱的因。若你没有这些烦恼,心不随境转,是不需要出家的,就像菩萨一样巧把尘劳做佛事。为何出家人要住寺庙,要受持这么多的戒?因为他们要出世解脱,通过戒的防护,才能对治烦恼。若外面的身口不做防护,对治烦恼就成为口头上的功夫了。

佛陀为什么要制戒?在他成道后的前十二年当中,僧团非常清净,没有人因自身烦恼和串习的影响而犯戒。但是十二年之后,僧团就出现了一些不如法的行为。所以佛陀制戒的目的是让佛法长久住世。过去七佛弘法布教的时候,佛法非常兴盛,但是没有制戒,随着佛灭度,佛法也逐渐走向衰灭。所以要让正法久住,唯有通过制戒。不然再好的教法也会衰灭。受持戒律如同散花被丝线串成了花蔓,能对抗逆缘,给生命有利的保障。

受戒受的是什么?我们受戒以后的言行举止称为戒行,持的是戒相,得的是戒体,帮助我们防非止恶。我们想要获取它,也要具足一定的因缘。首先,弟子是如法的。受戒,首先要有真诚的发心,没有忤逆,遮难,即无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等。第二个是戒师如法。若戒师不如法,无恶不作,甚至自己持戒不清净,你就不会对他产生信心。由于凡夫众生的烦恼,很多的微细戒持得并不清净,那也是佛允许的。但于根本戒,佛不做任何的开缘。第三个是羯磨如法。戒师要有正确的引导。法师首先给大家开示三皈五戒的内容,然后帮大家如法地忏悔,要把自己无始劫以来诸多的烦恼,罪业忏悔干净,成为法器,去承载清净的戒法。你必须在法师面前亲口宣誓受持,让戒法在内心生根发芽。

我们受戒要如何发心?上品的发心是通过受持佛陀的戒律,自己寻求出世解脱,还要向佛菩萨学习,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中品的发心,只是为了解除自己内在的痛苦烦恼,出世解脱;下品的发心是为了获得一些人天福报,保佑事业能够顺利,拥有财富。如法的发心又分为三种。一是有殷重的心,把它当作寻找真理的保护伞,为幸福人生保驾护航。二是要发广大的心,不是为了一个对境去受戒。三是要有随行心。如果受了戒不随行防护,没有无作戒体,是“名为戒不具足”的。

受戒和不受戒有何差别?受戒了要去持戒。比如受持不杀生戒,跟我当下不去杀生的行为是不一样的。我不去杀生,只是对当下的这个境所持,但是不包括对其他的众生。如果我在三宝面前做出庄严的宣誓,尽形寿不杀生,是对一切众生做了宣誓,防护的力量不同。有人常说,受戒以后,犯戒要得戒罪,所以我不受戒。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我犯戒的那一刻,只是针对当下的对象犯戒,是贪嗔痴烦恼的显现。但是对十方众生都可以持戒,功德很大。所以大家要有信心。

什么时候会犯根本戒?在烦恼非常粗重时。我们要持好戒,必须要学戒。在一切戒律当中,最为核心的是四根本戒。对于每一条戒,都要从所对之境,犯戒时的心理活动,犯戒的具体行为,及犯戒的最终完成这四方面来考察。声闻戒是从身口两方面来判断是否结这个罪,而菩萨戒是通过意,通过内在的心行去结罪,那是大乘的三聚净戒。我们首先要受声闻戒,从身口上面防护内在的心行。

五戒是可以一条一条的受。若我能做到三条戒,可以先受三条戒;若我只能做到一条戒,就先受一条戒。但是我希望你们都能够受五条戒。如果将来由于烦恼很粗重,你持不好这条戒,也可以舍掉。只受五戒,虽然还不能够真正出离六道轮回,但至少可以保证我们在人天善道,还有接触佛法和修行的希望。所以五戒是我们获得幸福人生非常重要的保障。下面我们具体谈五戒的内容。

一、杀生戒

对象:自己以外的其它有情。小动物,有情识的众生,都算。植物没有情识,不算有情。

心理活动:要于有情做有情想。于无情做有情想是杀生吗?不算。比如电子游戏。杀生的行为都是烦恼的显现。我们杀鸡,杀鱼,夺取它的生命做成美味佳肴,是贪欲烦恼的显现;你对某个人有极大的嗔恨,捅死了他,是内在嗔恨心的显现;有情众生之间互相残杀,不尊重生命,导致了很多不良的后果,这是愚痴。动机:想要杀害,若没有则不算。我本来不想把它杀害的,最终它死亡了,跟我没有关系。行为:如果你放了一条绳,他拿去上吊了;你放了把刀,他把自己杀了,那也不算。方式要自己做或令他人做。你到菜场中去买活鱼,你叫别人杀,算不算杀生?算。究竟:以器械、毒药、咒术中任何一种为助缘,令对方当时或者事后致死,死在凶手之手。

以上我们从对象、心理活动、行为和究竟这四个方面了解了杀生的戒相。一定要记住杀生的根本戒是什么,这是最重要的。破根本戒,要五条全部具足,不是任选一条,所以要犯根本戒很难。破根本戒是由于我们内在粗重的烦恼。如果是微细的烦恼,是不会犯根本戒的。杀生戒从微细上说,防护要有一定的内在力量,但是对根本戒的防护,实际上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能够做到。

二、偷盗戒

对象:任何一种别人所拥有的东西。内心的活动:于他人物做他人物想。你知道是别人的,做他人物想。误将他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而拿走,这就不犯。动机:未经允许而移动他人的东西。但是这个是微细的,不是根本戒。你不要以为这个好像就犯了偷盗了。自做,教做,都是犯戒。还有强抢暗盗,欺诈,侵吞等各种方式。“不予而取”,没有经过别人同意而取的,不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都属于偷盗。究竟:最终生起一种得到的心。这是从对象,心理活动,行为和最终的究竟这四个方面来阐述。你误认为这个东西是自己的而拿走的不算。

怎么算破根本戒?首先,财物属于别人。有偷盗的心,想据为己有。若暂时放我这儿,则不算。采取相应的行为。价值过量,在律藏里面讲的是五钱,那时候的五钱甚至要判死刑。现在通常一般人要结这个罪,尽量往轻的方面去结。离本处,指偷盗者认为该财物已经归属了自己。这六个条件全部具足,才犯了根本戒。小偷小摸不算犯根本戒,但是法律会制裁你。偷寺庙和常住的财物,是犯重戒,因为他们来自十方供养,但不属于根本戒。粪扫物,亲厚意,暂用想这三种情况不算犯。我们了解盗戒的整个名相后,要去犯是很难的。

三、邪淫戒

对象:除妻子外的其他的有情。非肢,就是除产门外其余的肢体部位。纵使是你合法的妻子,若在产门以外其他的部位行淫,也属于邪淫。非处,不适当的场所,在师长、师父、长辈、塔寺内、伽蓝里面,都不可以。非时,生病时,或者他持八关斋戒的时候。然后非量,过度的放纵,不适量。心理活动:知其非为己妻,明明知道她不是我的妻子。其内在的心行是烦恼的一种显现。动机:想做。行为是为邪淫之事做了很多准备。结果为两两交会,是邪淫。

破根本邪淫戒。非合法配偶的众生,或多半未坏的尸体。律藏记载,过去的很多人因为贪嗔痴现前,对一半以上没有坏的尸体行淫,那也算。若一半以上坏掉的,那就不算。要有淫欲心,内在的心行里面有这个想法,被迫的不算。这四个条件具足,通过口道,小便道和大便道,只要是任何一种途径都算。然后淫具相触,不论是否有物相隔都算。律藏记载,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人拿鱼泡作为隔物,认为这样两两相会的时候有隔的东西。佛陀讲了,无论有隔或无隔,如头发许进入的话,都是犯根本戒。

邪淫的行为是一种烦恼的显现,并非生活所需,并非离开了它就不能活。若不去对治自己的烦恼,我们会经历无尽的轮回。你别以为男女之乐是快乐的,其实质是痛苦的。只有我们真正的看破了,放下了,不去执着了,内心才会产生永久的快乐。

四、虚妄语

对象:是能够理解语意的其他有情。所说的内容跟见、闻、觉知及与此相反的四种。我明明看见,说我没看见;明明听到,说我没听到;明明能够在内在的心行当中产生的觉知,我不说出来;明明知道的,我说我不知道。

心理活动:知道自己所说的和自己见闻觉知的不同。这是身口犯,不是内在的意在犯,内在的意业在声闻戒不算犯。烦恼因贪嗔痴皆可,动机欲变更而说,想要让他改变而说。行为及语言,或者以其他的行为态度明确地表达出来,态度不表达出来就不算。无论自做或教他做,为自或者为他,对方理解或领会了实际上就犯了。

妄语的种类还有两舌,恶口,绮语。恶口。说一些比较难听的话。为律故,为教授故,为亲友故,因语无伦次而失口的,误说的,都不算犯。如他人在毁谤法,你说了一些比较难听的,不算。绮语。虽为如实语,以非时故之,名为绮语。说一些没必要的话,或虽是事实,以随烦恼,无利益故,虽附利益,以言无本等皆名绮语。错误的用语,不算犯。

破根本妄语戒,要具足以下五个条件。对方是有理解能力的人类,骗小猫小狗,属于小妄语;对植物人讲,不算。对听不懂的孩子讲,也不算。内在的心行有欺骗心。所说的是上人法,这个是核心的要素。上人法是自己没有断除烦恼,却说自己证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或者说是菩萨的化身的,证得禅定神通的,或者见佛来的,鬼神来的,见光的。说这些内容才算,一般人都不敢讲,也不会讲。对方理解相信了,他如果不理解,你也不算犯。同时要让这五个因缘成立是不容易的。小妄语有哪些?就是离圣法以外的。比如,问你有没有钱,你说没钱,实际上身上有钱。

五、饮酒戒

前四条戒没受戒的人,如果犯了是得性罪,但是如果受戒了以后是戒罪。而这一条戒,没受戒则不算是性罪,且没有根本戒。并非没有根本戒就无所谓了,而是你再怎样犯,也不会影响戒体。如果任意犯一条四根本戒,戒体就会受影响。若破根本戒,今后是没法受五戒、八戒、具足戒的。四根本戒里面的轻罪,都是可以通忏悔的,唯有根本罪是不通忏悔。

心理活动:于酒做酒想。一般喝酒都是贪嗔痴的烦恼现前。动机就是想要饮酒,哪怕是自己喝,或者自己做或者是令他人做都是。然后行为,饮用,服食,买卖酒都是。并非喝一口结一个罪,而是喝一滴酒就结一个罪。为什么要制这个戒?因为酒后容易犯杀盗淫妄。所以佛陀制这条戒,是为使我们更好地防护自己。

是酒,不一定要具备酒香、酒色和酒味。煮酒,它在不同的律里面有不同的要求。酒煮了以后,有酒香味的是轻罪,没有酒香味的可食用。强劝喝酒,不喝,轻罪;喝了,犯戒。酒做药时,要和药一起服,空服则犯戒。

受了戒后要如何去护持呢?守护根本,誓不违犯。守护根本:若你认为今天的烦恼还不能真正去对治那一条,也可以不受。誓不违犯:作法忏,受戒了以后犯戒,可以通过作法忏,然后以四种力,尽除性罪,这个是护戒。如何作法忏?若你犯了杀生的轻微的罪,对人忏:大德一心念,我某某人,犯杀生,犯可悔罪,今向大德发露忏悔。受忏者会答:自责汝心,心生厌离。你就答“尔”即可。第二种是责心忏,没有在其他人面前的忏。就是:我某某犯绮语了,犯可悔罪,我今自责,心悔过。一说就可以。忏罪容易,忏了以后身口意业就清净了。如果受了戒,犯了罪不去忏悔,内心就会种下不良种子。忏除性罪,有四种力故。一、真诚地对所有所做之不善,生起追悔之心,可以配合修行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二、对治现行力,可以通过诵经,塑造佛像,供养三宝等,修种种善法。三、遮止力,至诚防护,后不再造。四、依止力,不断加强对三宝的认识,不断地发起无我利他的菩提心。

持戒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护住几个戒条就算完成了。要想在生活中真正持好戒,首先要有信心,然后要有正念,还要不断地精进。通过身口的防护,才能够对治烦恼,通达佛陀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去守护四种律仪。一、别解脱律仪,通过受持戒条,学习,并认真地受持。二、根律仪戒,减少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在环境的接触。三、活命遍净戒,选择正当的谋生方式。四、资具依止戒,享用资生物品应保持智慧的觉照。我们要守持这个律仪,保持觉照,否则,烦恼会越来越粗重。对治境界以后,还要对治四种犯戒的因:无知、放逸、不敬重、烦恼炽盛。对治无知,要了解怎样是持戒,怎样是犯戒,要熟悉戒相;对治放逸,就是烦恼显现时,不随它,不支持它;对治不敬重,就是对佛陀和佛所制的戒,同修要生起一种敬重的心;对待烦恼炽盛,就是观察身心烦恼,采取相应的对治办法。《五停心观》讲到了,以不净观对治贪欲,以慈悲观对治瞋恚。

我们若不犯戒,生活自然而然就会清净健康。一、生活会真实,远离虚妄,让他人发自内心恭敬你。二、清净。不会被烦恼和罪恶污染。三、良善。这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承诺和祝福。四、庄严。我们持戒了,有了外在的防护,内在的心行自然而然会清净,烦恼就会越来越少,内在就会流露出喜悦,从容和自在。戒律的精神是中道的,有节制的,人本的,是以如实和关怀的态度来看待生命,而不用放纵,贪欲,嗔恨和无明来伤害自己。我们生命的状态是无明和我执,如果我们随顺它们,生活就不会坦然。以健康的身心,来修种种善法,会给我们带来坦然,舒适和轻松,最终必将达到圆满和至善。

返回《人世间》24期目录请点击:这里

排版|叶萍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