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戒幢春秋 > 戒幢学术 · 学术活动周 | 论文研讨会——会议纪要 (一)

戒幢学术 · 学术活动周 | 论文研讨会——会议纪要 (一)

发布日期: 2024-01-20 浏览量: 321 次浏览

1月10日下午与11日上午、下午三个时间段,分别在西园寺三宝楼的两个大会议室举行了总计三组共六场论文研讨会。包括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师生在内的70余位专家学者在西园寺三宝楼会议室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次论文发表会各组分两会场同时进行。论文发表会包括论文陈述、评委点评环节。

10日下午14时,第一组论文研讨会准时开始,现场反响热烈,各位发表者围绕“戒律中国化”等一系列佛教戒律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得到了评议人和与会专家们的认可。

第一组

(10日下午)

第一会场

上半场: 主持 | 韩焕忠老师,评议 | 夏德美老师

1、王大伟:《礼仪与制度:宋代僧众的寺院制度与礼制生活》

四川大学王大伟老师阐述了中国礼制文化对宋代汉传佛教寺院制度和僧人生活的影响。文章以“特为茶汤”为例,表明在日常活动和宗教仪式中,礼制是保证秩序和确认关系的核心手段。文章还探讨了宋代僧众日常生活对礼制的需要和认同以及相关观念的转化,这些对后世佛教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议:礼制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特别核心的问题,处理不好佛教和中国礼制的关系,佛教可能很难真正在中国立足。这篇文章丰富了我们对佛教中国化内涵的认识。中国礼制的重点就是等级性和血缘性。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与礼制的冲突比较激烈。到了宋代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做到了礼制和佛教教义的并行而不悖。

2、王建光:《佛教戒律中国化的思想路向:文本、范式及其方法》

南京农业大学王建光老师从文本、范式及其方法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复杂的中国社会文化力量如何推动佛教戒律的中国化。戒律中国化既赋予了佛教中国化的道德内涵,也影响了中国佛教的社会主体形象、知识实践活动及其社会文化形态。

评议:本文从文本、范式及其方法这三个方面清晰呈现了佛教戒律中国化的过程。尤其可贵的是王老师对戒律学传承、重塑、剔除和再造这四个方面的路向的概括和归纳,对我们理解戒律的变迁和未来的前景具有指导意义。

3、吕昂:《苦行与素食——佛教戒律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吸收》

南京市佛教文化研究院吕昂老师认为,在原始佛教中苦行和素食并不是对僧人的强制要求,甚至还受到隐隐的排斥。但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大乘经典和皇权的影响,苦行和素食在很多情况下成为优秀僧人的基本特征,对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评议:本文补充了之前对素食和苦行的认识。佛教的苦行和素食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德行高尚的人的描述是相似的。所以苦行、素食具有道德意义,也是中国的一种社会倾向。

4、曹振明:《律宗祖统法脉的中国化构建及启示》

西北大学曹振明老师认为祖统法脉是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重要创造成果,蕴含深刻的“中国化”意涵和“文化自信”,对外来宗教在我国坚持“中国化方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国律宗祖统法脉初创于唐代,道宣及其创立的“南山律宗”成为唐代以来中国化佛教宗派律宗的正统。

评议:祖统法脉特别能体现佛教的中国化。文章对其历史过程的进行梳理,同时阐明了这个过程的文化历史内涵,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5、释圆律:《中国佛教戒律守创行远之初探》

江苏尼众佛学院释圆律法师从原典、实践和可视化这三个角度论述了“守正”和“创新”是佛教戒律在中国得以生存和发张的命脉。“守正”主要指保留传统,“创新”则是变化和改革。它们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样交替迈进,为佛教戒律注入活力,让戒律走的更高更远。

评议:文章反映了中国佛教戒律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如何兼顾这两点,如何找到两者间的中道是非常重要的。

6、邝妍彬:《星云法师的戒律思想——以<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为中心》

苏州大学邝妍彬老师探讨了星云法师人间佛教对戒学的创新认识。星云法师认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他从戒的制定、戒的精神、戒的实践、戒的终级四个方面展开了他的人间佛教戒学思想,其思想有利于大众对佛教思想的准确认识,有利于扩大佛教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有利于避免持戒流于表面的不良风气,是建设人间佛教宏伟蓝图的重要部分。

评议:本文很好地概括了星云法师的佛教思想;以后还可以从历史的视角进行深入阐释,表明星云法师的思想是对先贤高僧思想的继承。

7、陈俊宇:《人间行道:人间佛教之戒律转向探赜》

苏州大学陈俊宇老师以学界对佛教历次戒律转向的相关研究入手,探讨佛教戒律观的转向脉络,以图为佛教在当代的发展积累经验。戒律的转向是贯穿历次佛教改革的核心和途径,是人间佛教继续发展的药方,助力人间佛教达成“最有希望成为佛教的现代形态”。

评议:文章结构很规范。对“历次转型”这个话题也许可以展开,具体的时间转折点可以更加深入。

下半场:主持 | 王大伟老师,评议 | 曹振明老师

1、夏德美:《隋唐宗派与<梵网经>菩萨戒的兴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夏德美老师认为,隋唐各宗派的重视是《梵网经》菩萨戒成为汉传佛教菩萨戒主要授受依据的重要原因。现存隋唐时期《梵网经》注疏有12种,近代弘扬戒律的弘一大师将这些注疏分为旧疏和新疏,并对这些注疏进行评价。唐朝后期的天台宗僧人明旷确立了天台系菩萨戒在《梵网经》菩萨戒中的主导地位。

评议:本文从宗派的角度探讨《梵网经》菩萨戒,对了解隋唐主要宗派的相关主张很有帮助。充分展现佛教戒律中国化创造和诠释的发展脉络。

2、韩焕忠:《中土菩萨戒思想的西向传播》

苏州大学韩焕忠老师以敦煌歌辞《失调名·和菩萨戒文·十首》为例,阐明了中原菩萨戒除了在汉地广为流传,还通过高僧、商旅或军队的活动传到了西域地区。由于敦煌是中原地区通向西域的要道,因此可以将《失调名·和菩萨戒文·十首》在敦煌的传播,视为中土佛教菩萨戒思想沿着丝绸之路反哺西域各地佛教的具体体现。

评议:本文通过佛教歌辞来体现佛教戒律中国化,突出表明了佛教戒律中国化后对西域地区的反哺作用。“反哺”这是一个研究佛教中国化大有可为的领域,可以启发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3、释慧照:《<大般涅槃经>中菩萨戒思想研究》

江西尼众佛学院释慧照法师从菩萨戒与发心、菩萨戒与佛性、菩萨戒与阐提这三个角度探讨了《大般涅槃经》中的菩萨戒思想,认为经中所含摄的大乘菩萨戒思想结合了中国本有的心性说,在与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结合后,更符合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

评议:文章阐发了《大般涅槃经》中的菩萨戒思想,考察了菩萨戒思想的经典依据,以及这些经典依据支持下丰富的菩萨戒丰富的思想内涵。

4、释昌孝:《菩萨戒的中国化历程》

法门寺佛学院释昌孝法师以梵网系菩萨戒与瑜伽戒的传播发展为理论基础,从菩萨戒的起源、种类、传承、发展、影响等方面探究汉传佛教中大乘菩萨戒的中国化历程。法师认为大乘菩萨戒是对声闻戒的补充,在大乘佛教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评议:本文表现了很好的宏观视野把握,尤其对了解菩萨戒如何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结合很有启发。

5、释智性:《菩萨戒的普适性与戒律中国化》

戒幢佛学研究所释智性法师以《瑜伽菩萨戒》为例,结合《瑜伽菩萨戒》普适性中的大乘思想和理论基础、开遮持犯及善巧方便这三个方面,探讨了佛教戒律中国化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可执行性。菩萨戒、尤其是瑜伽菩萨戒所具备的普适性、原则性和针对性,可以完美契合戒律中国化的需求。

评议:本文以《瑜伽菩萨戒》为例从普适性的角度谈戒律中国化的问题,结合了大乘佛教的独特思想。当下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的同时,也要体现戒律的现实意义。

第二会场

上半场: 主持 | 崔韩颖老师,评议 | 李薇老师

1、南京大学杨维中教授:《清代苏州律宗的传承考述》

南京大学杨维中老师介绍了清代苏州律宗的传承情况。当时苏州律宗兴盛,有多个传承系统,其中三支最为显著,传承久远。第一支即由茂林—海勖开创的西园寺,第二支为书秀住持的狮林寺,第三支为书净住持的真谛寺。此外,北禅寺、胜莲庵、福生庵、华严寺、佛在寺也有律宗传承。

评议:对杨老师的三大支传承与西园的实至名归做了具体的总结。律宗寺院只有西园寺传承下来了。赞叹杨老师的宗教著作非常的宏大。并问及:“宋代元照律师的对当时其他宗派法师受戒的情况的批判,是否会不承认受戒身份?”杨老师给出回答:“只是一个感慨。”

2、释妙军:《佛制夏腊研究》

福建泰宁甘露寺释妙军法师分析了 “夏腊”在律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其不仅是比丘尊卑有序、分上中下座的依据,而且是成就和尚、阿阇黎的标准之一。以夏腊为尊的制度,能使僧俗有别,使僧团有序和睦,使戒律长存久住,使僧人如法安居,能分别假伪沙门,乃至能令正法久住。可以说,夏腊在僧团中的有效运作,关系着整个佛法的兴衰。

评议:比丘对夏腊与戒腊有不同认知。提一些文献参考:“和尚”一词缘起可以参考《六部广律受戒犍度》的描述、佐佐木贤《和尚与阿阇梨的区别》中对阿阇梨的缘起考。

3、释如山:《巴利比丘戒布萨仪轨浅析——以苏卡多寺庙为例》

戒幢佛学研究所释如山法师主要对比了巴利比丘戒与四分律的区别,并且以苏卡多寺庙为例介绍了南传佛教僧团半月布萨的具体步骤,包括忏罪、诵戒、主持开示等环节,生动展示了传统上座部佛教的律仪传承。

评议:本文是对苏卡多寺庙仪轨介绍,巴利律中有无“戒体”这一词的辨析?

4、海波:《中印同时期社会等级制度比较——以<白虎通>和<摩奴法论>为中心》

西北大学海波老师对比了中国的《白虎通》和印度的《摩奴法论》两本书,并参考其他文献,从其中反映的中印亲属体系、中印婚姻制度及其他社会现象,对中国和印度社会等级制度进行对比,以展现同性质社会下中印社会等级制度的异同。

评议:《摩奴法论》一般以为是婆罗门教法律规训,欧美研究摩奴法论的很多,它成立时间跨度很大,是不是要考虑在其中?(海波老师回应:《摩奴法论》大致时间与《白虎通》时间相似)《摩奴法论》有把老人放到山林等待死亡的状况,可以通过这些现象挖掘更深入的内容。

5、释法教《律制尺量单位考》

戒幢佛学研究所释法教法师提到,律典中介绍比丘三衣、坐具等日常用品的尺寸时有两套长度单位体系,即“人量”和“佛量”。其特点是“以身为量”,即以手臂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人量”包括“指”“搩手”“肘”等,“佛量”包括“佛指”和“佛搩手”等。这些单位与现代人的使用习惯差别较大。法师引用古今多种文献,梳理了律制的尺度单位及其与当代常用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对当代僧众制作三衣等必需物品提供了参考建议。

评议:文章引人入胜。并提问到:佛搩手“二尺四寸”可以按照中国解释吗?(法师回应:应该是按照中国的尺寸度量的。)《善见律》内容尺寸有问题,需要提出可以参考的印度的长度单位。

下半场:主持 | 杨维中老师,评议 | 海波老师

1、释证文:《中国佛教不杀戒研究》

温州市江心寺释证文法师提出,“不杀戒”是佛教五戒十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狭义上,不杀戒单指对人的不杀害,涉及到法律底线;在广义上,不杀戒是对一切动物(包括人)不杀害,涉及到道德底线。中国佛教不杀戒具有“改恶迁善”的本体特征,使受戒者明晰道德标准作为判断依据。其不仅体现了佛教戒律思想的内在逻辑和伦理道德,更具有戒律学理论的创新价值及修行指导意义。

评议:介绍了关于不杀的戒律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每一点都结合热点,很好。不杀、放生与斋戒,是不是斋戒更早呢?佛教护生的思想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这一点可以更深入讨论。

2、崔韩颖:《近代佛教戒律改革及其中华民族观念——以太虚大师的僧制革命为中心》

南京大学崔韩颖提出,在内忧外患的近代时期,“中华民族”等观念被不断提出、讨论和诠释,并在有识之士的推动在全国得到广泛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佛教为谋求复兴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太虚大师的改革影响很大。太虚大师在僧制革命中,非常重视戒律,视其为提高僧格、振兴佛教、发挥佛教公民精神、济世利民的关键。也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下,近代佛教的国家民族观念得到培育,进而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国家民族认同和实实在在的后方保障。

评议:文章写到了太虚大师的超前性与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同样是激进改革派,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时很相同。

3、李薇:《律藏判罪逻辑初探——以三波罗以法为例》

苏州大学李薇老师在对波罗夷法考察的基础上,归纳出律藏的判罪模式。其判罪原则可以总结为三个要素:动机(比丘的行动意图)、行为(比丘的实际行动)、结果(实际产生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四波罗夷法经分别中的条文、条文解释及vinītaka中体现出的判罪逻辑,证明了“过失犯罪不犯”这一判罪原则的正确性,总结出适用于各律所有条文的判罪逻辑。

评议:研究基础非常扎实。

4、释心觉:《古律新诠:梅村盗戒修订探析》

玉泉寺智者佛教文化研究中心释心觉法师以法国梅村僧团对《四分律》中盗戒条文的修订为案例,探讨了戒律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文章分析了梅村修订后的盗戒与《四分律》原盗戒的异同,指出梅村盗戒在保持戒律精神的同时,对条文内容和表述进行了现代化的调整,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和法律的要求。法师认为梅村盗戒的修订是一种有益的创新尝试,为佛教戒律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评议:海外比丘僧团戒律是否要改,要根据戒律精神进行理解,同时也要理解西方社会的逻辑,作出适应性的调整,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一种现象。

5、释法智:《目的论是域下的戒律学研究模式探赜——以大杀戒成犯的主观动因研究为例》

戒幢佛学研究所法智法师以“大杀戒”成犯的主观动因研究为例,尝试对戒律学研究模式重新进行思考,构建了“解脱目的论”统摄下的主观目的动因、主观结罪动因和主观预防动因“三位一体”全息视角的研究模式,打破了传统本体论叙述中对于“大杀戒”成犯主观动因认识的拘囿,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其所从来的目的论范畴和其所从去的实践论范畴,从而实现了对于“大杀戒”成犯主观动因的完整解读。

评议:理论建构型文字非常难写,特别是理论对比时会有很多壁垒。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来对比分析,这样也许更清楚。

6、释法驰:《七灭诤法之“现前毗尼”研究》

戒幢佛学研究所释法驰法师首先从语义学角度分析了“现前毗尼”的含义,再通过比较不同律典中的相关记载,探讨现前毗尼的基本原则、应用案例,并结合现代法律和心理学视角分析其意义和实践中的运用。法师提出,现前毗尼是指僧团在作羯磨法断事时当事人必须在现场,面对面解决问题;它要求诤事的双方坦诚沟通,在保证充分知情权的前提下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因此现前毗尼是一切灭诤法的基础。

评议:僧团对于吵架的处理方法非常明晰。本文通过心理学机制的解析,让大家更清晰了解僧团做法的理据。文章第四部分,心理学分析论证的实际运用,如果从实践价值角度来讨论可能更好。

7、释宽林:《美国佛教本土居士教团及其戒律行持》

西安西五台云居寺释宽林法师提出,美国佛教目前本质上是居士佛教,尚未出现具有影响力的僧团。美国佛教分为两种:移民佛教和本土转化佛教。法师回顾了两种佛教说的形成,然后探讨了美国佛教本土居士教团中的戒律行持状况,最后对美国教风建设的经验教训予以总结归纳。法师提到的美国佛教当前发展的问题,如戒律被疏忽、教义被曲解等问题,值得弘法者了解和关注。

评议:在当代佛教传播过程中,包括海外,经常出现某些“二宝居士”,认为僧人不正统或者不给僧人正当地位,这些现象也涉及到西方文化的特点。要注意东西方文化差异,从根上找原因。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