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 对治烦恼的百宝箱 —— 《心灵的回燃与消防》(四)

(续前)

以下是讲座问答部分:

Q1

问:慈心生起的感觉是怎样的?

答:慈心生起的感觉不一定都有那么多的喜悦温暖。如果感觉到自己的心开放,很愿意给予祝福,就已经可以了。有的人喜悦比较多,但有的人就是平静比较多。千万不要觉得,我没有那么多喜悦心,是不是我没有慈心?那不是,可能你的慈心就是平静的。

问:可不可以改成祥和、自在、快乐这些呢?

答:可以的,祝福词所传递的友善和关怀才是慈心本身,词语可以选用自己比较接受和适应的。

Q2

问:四句祝福词中,最初无感,后来对之有很强的嗔恨,难以接受。后来就是平静喜悦了,可以发了,但时间久了也烦躁。

答:那说明你还是突破了我们说的“回燃”,最终能够祝福自己了。

为什么会烦躁?可能是有点累了,或者念的太机械,把它当成了一个工作,久了就会烦躁。所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放松,绵绵密密的安住,运用这个祝福词帮助自己静心。让自己越来越放松,越来越宁静,心越来越专注。

如果说你是朝外放的,把它当任务念,开始很有感觉,过一会儿就麻木了,最后就开始烦躁了,觉得我干嘛呢。所以一定要注意培育定。

Q3

问:比较喜欢第二个祝福词,不自觉的想多念一会儿,多安住一些时间,会培养自己的贪心吗?

答:这个是不要紧的。喜爱这一句,它就有喜悦感和乐受,它们是有益于禅定的助缘。这个时候可以长时间安住第二句,定就会增长。定生起来了,你的心是清凉、放松的。但贪心生起的时候,心是紧张、抓取的。它们的差别是在这里。

问:每个祝福词的时间分配或数量需要均衡吗?

答:不需要。没感觉的那个词就可以快一点跳过去,有感觉的就长时间安住。修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育定,哪一句祝福词是次要的。

Q4

问:经行的时候想不出自己很开心的事,相反想到了很多不开心的事?

答:这个就是“回燃”,你打开了一些创伤。那么在这些不开心里边,要意识到这就是佛法讲的苦,生命之苦。在这个时候应该悲悯自己,意识到自己在苦中,周围人也在苦中,这个时候你的慈悲就容易打开了。

Q5

问:文思如泉涌,每个都不同。

答:也不要把祝福词搞太多。你的慈心是打开了,但是没有注意培育这个定。我们要适当的节制自己的这些“文思泉涌”。可能你想到很多很多的祝福——这不用,精炼一两个最有感觉的长时间安住。

问:看到虐待小动物的图片,心里很痛,这种痛算慈心吗?

答:这个痛不是慈心。悲悯它也是清凉的。疼痛有可能是触动了自己的一些创伤,或者是对动物苦难的不接受。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对自己修慈心,也对小动物修慈心,最后也对这个虐待动物的人修慈心。因为虐待动物,他的业报也是不好的,也是需要被悲悯的。

Q6

问:气血不足,如何克服身体的弱,保持坐禅?

答:那就要多多放松,多静心。修习的过程如果觉得很疲惫,就要减少默念的量和速度,以静心为主。

问:慈心禅和内观呼吸的区别?慈心修多久可以修内观呼吸?还是两种可以同时训练?

答:慈心是定,内观是观。方法还是不太一样,但可以结合着修。我们在这个禅营里大家是以修慈心为主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回去了,你可以每一座先修一会儿慈心,等到你的心定下来了,轻柔自然的呼吸呈现出来了,再转到观呼吸,效果也是很好的。或者先观呼吸,修完到一座最后,转向慈心。把爱给到自己,给到一切有情来结束,这也是个很好的修行。

所以,我们要掌握多种禅修方法,而不是一种,也不要把它们视为矛盾。包括念佛,以前我们佛学院禅七的时候教慈心禅,有位同学就跟我分享,他之前是一直在念佛的,有时候念佛没感觉,杂念多,得不到念佛三昧。

但是他修了慈心禅之后,再去念佛,突然就法喜充满。一下就找到感觉了,而且觉得也是特别殊胜。

所以说,法和法之间都能够互相促进的。虽然实际修行的过程中,会以某种禅法为主,但其他的禅法也可以起到互补和助益的作用,关键是善巧调适。

特别随喜大家对法的精进和热忱。能够来参加闻法和实修,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善业。

祝愿大家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越来越好,法喜充满。获得圆满的慈悲喜舍!最后我们也把今天闻法和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有情,与他们分享,愿他们也都能离苦得乐,成就圆满的佛道。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整理|心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禅韵 | 时节新秋至 西园凉意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

立秋
1

时节新秋至,西园凉意生。

庭花浮晓露,翠叶隐蝉鸣。

身定三千静,心闲万境清。

经行林树下,念念觉分明。

2

晓云收夏色,乘兴入山门。

木叶阶前落,寒蝉树上喧。

喫茶知法味,礼佛洗心源。

古刹一何静,凉风可解烦。

3

七月秋声起,西园夏色收。

闲猫林下静,白露草尖幽。

梵呗清尘虑,炉香净世愁。

难为人间客,正好悟浮休。

4

浮云归古刹,隔岸远车尘。

银杏生秋露,青榴结秀新。

止观无懈倦,定慧去贪嗔。

寂坐西园里,凉风悟性真。

5

独坐西园里,黄昏对碧松。

鸣蝉惊客梦,倦鸟觅僧踪。

木叶池前静,庭花雨后浓。

色空无滞碍,三伏自从容。

6

安居忘节序,结夏静中观。

叶落随云气,风凉入径阑。

疏钟出古殿,淡月上林端。

消暑西园里,觉来天地宽。

7

西园中夜静,宴坐待天明。

松露野花白,泉亭池水清。

蠲烦依信解,驱暑有经行。

念念觉心性,疏钟伴鸟鸣。

文稿/心影  编辑/心影  摄影/宏子 张卫军 善泓  图片编辑/蔡杰   排版/陶子

 

戒幢佛学研究所2024届毕业典礼

2024年8月9日上午,戒幢佛学研究所2024届毕业典礼在苏州西园寺拈花堂隆重举行。

出席此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苏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许玉连先生,姑苏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黄河先生,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宗教一处处长欧阳贤标先生,副处长罗伟标先生,江苏省佛教协会顾问、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西园戒幢律寺、北塔报恩寺住持、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普仁大和尚,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工作特聘专家、戒幢佛学研究所博导董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佛教研究室主任、戒幢佛学研究所顾问、博导纪华传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戒幢佛学研究所博导王建光教授,南开大学故宫学与明清宫廷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何孝荣教授,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戒幢佛学研究所博导韩焕忠教授,西园戒幢律寺后堂、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界文法师,以及在前排就座的研究所从事教育与管理的各位法师、老师们。

01

本次毕业典礼共有12项议程,由西园戒幢律寺监院、戒幢佛学研究所教务长善择法师主持。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响起,典礼正式拉开了帷幕。

02

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德安法师首先汇报了2024届毕业相关工作情况。德安法师介绍到,本次毕业生的论文相比以往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学科种类多且选题新颖,并出现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优秀论文。第二是论文的整体字数多,总字数接近38万字,为戒幢文集的出版奠定基础。最后,德安法师强调了本次毕业生毕业后的继续深造的意愿也明显提升。既有考入中国佛学院等宗教院校和复旦大学等社会高校的,又有毕业生选择继续在戒幢深造,这种续佛慧命、终生学习的态度值得赞叹。

03

2024届硕士毕业生代表法智师与本科毕业生代表常观师分别进行了发言。法智师的发言充满激情,他首先代表全体研究生毕业生,向大和尚及常住致以最深的感激之情。随后,他回顾了求学路上的点点滴滴,特别提到了法师与同修们的温情陪伴与帮助。最后,他表达了自己将紧跟时代步伐,遵循如来旨意,立志成为如来使者的决心与愿景。

而常观师的发言则显得平和而深邃。他梳理了过往的学习与修行历程,曾经的荣辱与得失都如过眼烟云般微不足道。展望未来,他表达了将继续坚持理性思考与独立判断,致力于佛教教义的深入探索与实践。虽可能终生仍是平凡之人,但将不断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不辜负母校的培养,时刻牢记戒幢精神,为佛法的传播贡献绵薄之力。

04

法师代表、戒幢佛学研究所副所长界文法师讲话。他首先对毕业生们取得的成就表示了肯定和随喜,并指出佛教院校的学修生活实属“不容易”。他强调,佛教院校的教育模式与普通大学截然不同,它要求学子们将法理、发心与觉照融入日常的学修之中。在这里,学生们不仅要面对密集的课程安排,还需参与早晚课诵及多样化的弘法活动,这既是对体力的考验,也是对内心烦恼的磨砺。界文法师进一步指出,近几年戒幢的毕业生受到各界的好评,无论是在其他佛学院任教还是在各大寺院发心,都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弘法利生。最后,界文法师寄语毕业生们,今天的毕业并非终点,而是新学修旅程的开始。他鼓励大家要自觉觉他,悲智并重,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将所学所得回馈社会,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5

学者和在家教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佛教研究室主任、戒幢佛学研究所博导纪华传教授讲话。纪华传教授指出,苏州的宗教学院众多,成绩突出。戒幢佛学研究所在全国的佛教院校中也是名列前茅的,无论是师资、学生素质和硬件条件都属一流。这些可喜的成就来之不易。从1996年试办、2000年获得经国家宗教局正式批准成立以来,到2022年开始培养博士生,研究所逐步走出了一条既能保持佛教优良传统、坚持佛教教育特色,又能适应时代创新发展需要、充分吸收学术界教育资源,将传统丛林教育与现代学院教育相结合的新道路,是佛教教育新模式的有效尝试。最后,纪教授谈了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后的体会。三中全会提出了系统推进佛教中国化和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这些都为中国佛教得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06

姑苏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黄河先生宣布毕业生名单及毕业生评优获奖名单。

08

领导和嘉宾为毕业生评优获奖人员颁发奖状。

▲ 道风奖

▲ 学风奖

▲ 家风奖

▲ 优秀毕业生奖

09

毕业生向母校赠送礼品。

10

江苏省佛教协会顾问、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西园戒幢律寺住持、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普仁大和尚做总结开示。普仁大和尚首先对2024届本科及研究生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多年来辛勤耕耘、殷勤授课的法师及老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对各级主管部门及领导长期以来的深切关怀与悉心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大和尚对全体师生多年来取得的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勉励大家继续勤奋学习,不断精进。他强调,提升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是每位师生的必修课。紧接着,大和尚着重指出需持续增强安全意识,确保寺院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他要求道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无论是上殿、过堂、布萨还是禅修等日常修行活动,都应认真对待,保持严谨的态度。最后,大和尚特别强调了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他鼓励每位僧人通过佛法的修持来增强内心的力量,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同时,他也希望大家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弘法利生,用佛法的智慧和慈悲去帮助社会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11

苏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局长许玉连先生讲话。

许部长肯定了戒幢佛学研究所多年来坚持初心、践行“人才培养、佛法弘扬、佛学研究”三大任务的办学成果。尤其是博士班的开设,打开了僧才教育的新局面。接着,许部长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爱国爱教,饮水思源。铭记党恩国恩,将爱国爱教与个人修行相结合,是每位新时代学僧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当将个人修行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通过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佛教教义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守正创新,精进修学。在继承佛教传统的同时,我们也要勇于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努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佛教人才。同时,在精进修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佛学素养,为佛教中国化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人才支撑,彰显佛教的中国品格和讲好苏州佛教故事。

三、利益众生,服务社会。当代僧人应当积极弘扬佛法、利益众生。通过关爱信众、团结信众、服务信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要以佛教的正信正行为指导,谨记初心在路上,修行在路上和贡献在路上,把广大信教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

12

最后,戒幢佛学研究所2024届毕业典礼在庄严的《三宝歌》歌声中圆满结束。

文稿:智欣   摄影:赵德明   排版: 慧仕

2024 法讯|地藏法会暨盂兰盆法会通启

农历七月是佛教中孝亲报恩的“吉祥月”、“报恩月”。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圣诞。地藏菩萨过去世曾为婆罗门女及光目女,以供养三宝的功德,超拔堕入恶趣的母亲。地藏菩萨为救度一切恶道众生,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盂兰盆节”,亦为“佛欢喜日”,这一天不仅是僧众善信为作盂兰盆供,上供下施、孝亲报恩的吉祥日;也是僧众们历经九旬精进修行、安居自恣的佛欢喜日。

为秉持佛教慈悲济世之精神,成就大众孝亲报恩之善愿,慎终追远、知恩报恩。农历七月,西园戒幢律寺将举行地藏法会和盂兰盆法会:

地藏法会:

日期:8月15日-17日(农历七月十二日-十四日)

时间:上午8:00-10:30    下午2:00-3:45

地点:西园寺拈花堂

参加信众请于上午7:15至西园寺前花园念佛堂排班。

西园寺全体僧众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三日;以此功德回向给众生的现世父母和七世父母,普愿天下父母生者皆能延寿,亡者皆得脱离轮回苦海,离苦得乐。

盂兰盆法会:

日期:8月18日(农历七月十五)

时间:上午8:00-10:00

地点:三宝楼戒幢讲堂

参加信众请于8月18日上午7:00至西园寺前花园念佛堂排班。

西园寺全体僧众诵《佛说盂兰盆经》,上供下施,仰三宝之大愿力,祈愿父母宗亲,生者吉祥安康,亡者得获解脱。

详询客堂:0512-65349545

回 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文字/法屿  编辑/智力  图片编辑/蔡杰   排版/慧仕

问答 | 对治烦恼的百宝箱 —— 《心灵的回燃与消防》(四)

(续前)

以下是讲座问答部分:

Q1

问:慈心生起的感觉是怎样的?

答:慈心生起的感觉不一定都有那么多的喜悦温暖。如果感觉到自己的心开放,很愿意给予祝福,就已经可以了。有的人喜悦比较多,但有的人就是平静比较多。千万不要觉得,我没有那么多喜悦心,是不是我没有慈心?那不是,可能你的慈心就是平静的。

问:可不可以改成祥和、自在、快乐这些呢?

答:可以的,祝福词所传递的友善和关怀才是慈心本身,词语可以选用自己比较接受和适应的。

Q2

问:四句祝福词中,最初无感,后来对之有很强的嗔恨,难以接受。后来就是平静喜悦了,可以发了,但时间久了也烦躁。

答:那说明你还是突破了我们说的“回燃”,最终能够祝福自己了。

为什么会烦躁?可能是有点累了,或者念的太机械,把它当成了一个工作,久了就会烦躁。所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放松,绵绵密密的安住,运用这个祝福词帮助自己静心。让自己越来越放松,越来越宁静,心越来越专注。

如果说你是朝外放的,把它当任务念,开始很有感觉,过一会儿就麻木了,最后就开始烦躁了,觉得我干嘛呢。所以一定要注意培育定。

Q3

问:比较喜欢第二个祝福词,不自觉的想多念一会儿,多安住一些时间,会培养自己的贪心吗?

答:这个是不要紧的。喜爱这一句,它就有喜悦感和乐受,它们是有益于禅定的助缘。这个时候可以长时间安住第二句,定就会增长。定生起来了,你的心是清凉、放松的。但贪心生起的时候,心是紧张、抓取的。它们的差别是在这里。

问:每个祝福词的时间分配或数量需要均衡吗?

答:不需要。没感觉的那个词就可以快一点跳过去,有感觉的就长时间安住。修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育定,哪一句祝福词是次要的。

Q4

问:经行的时候想不出自己很开心的事,相反想到了很多不开心的事?

答:这个就是“回燃”,你打开了一些创伤。那么在这些不开心里边,要意识到这就是佛法讲的苦,生命之苦。在这个时候应该悲悯自己,意识到自己在苦中,周围人也在苦中,这个时候你的慈悲就容易打开了。

Q5

问:文思如泉涌,每个都不同。

答:也不要把祝福词搞太多。你的慈心是打开了,但是没有注意培育这个定。我们要适当的节制自己的这些“文思泉涌”。可能你想到很多很多的祝福——这不用,精炼一两个最有感觉的长时间安住。

问:看到虐待小动物的图片,心里很痛,这种痛算慈心吗?

答:这个痛不是慈心。悲悯它也是清凉的。疼痛有可能是触动了自己的一些创伤,或者是对动物苦难的不接受。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对自己修慈心,也对小动物修慈心,最后也对这个虐待动物的人修慈心。因为虐待动物,他的业报也是不好的,也是需要被悲悯的。

Q6

问:气血不足,如何克服身体的弱,保持坐禅?

答:那就要多多放松,多静心。修习的过程如果觉得很疲惫,就要减少默念的量和速度,以静心为主。

问:慈心禅和内观呼吸的区别?慈心修多久可以修内观呼吸?还是两种可以同时训练?

答:慈心是定,内观是观。方法还是不太一样,但可以结合着修。我们在这个禅营里大家是以修慈心为主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回去了,你可以每一座先修一会儿慈心,等到你的心定下来了,轻柔自然的呼吸呈现出来了,再转到观呼吸,效果也是很好的。或者先观呼吸,修完到一座最后,转向慈心。把爱给到自己,给到一切有情来结束,这也是个很好的修行。

所以,我们要掌握多种禅修方法,而不是一种,也不要把它们视为矛盾。包括念佛,以前我们佛学院禅七的时候教慈心禅,有位同学就跟我分享,他之前是一直在念佛的,有时候念佛没感觉,杂念多,得不到念佛三昧。

但是他修了慈心禅之后,再去念佛,突然就法喜充满。一下就找到感觉了,而且觉得也是特别殊胜。

所以说,法和法之间都能够互相促进的。虽然实际修行的过程中,会以某种禅法为主,但其他的禅法也可以起到互补和助益的作用,关键是善巧调适。

特别随喜大家对法的精进和热忱。能够来参加闻法和实修,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善业。

祝愿大家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上越来越好,法喜充满。获得圆满的慈悲喜舍!最后我们也把今天闻法和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有情,与他们分享,愿他们也都能离苦得乐,成就圆满的佛道。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整理|心惠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情执、爱与慈悲 —— 《心灵的回燃与消防》(三)

慈悲是智慧,需要理解。另外,慈悲也是一种存在的态度。

(续前)

我刚才讲到了,“慈悲喜舍”四种心,当它生起来的时候,我们的心对这个世界是开放的,它有向对方打开的一种感觉。
慈心的反面是什么?就是嗔心。有嗔心时我们就体验到一种拒绝、关闭。还有另外一种就是贪爱,它跟慈心很像,但是它不是慈心。当贪爱生起来的时候,我们有一种抓取感,而不是开放性。这一点大家也要特别的区分。
前两天我看了一个体育冠军的采访。他是一个父亲,女儿已经3岁了,在这个采访中谈到他的家庭生活。女儿几个月的时候,他就开始亲自照顾了,每天半夜起来喂奶、换尿布什么。孩子现在长到3岁,跟他关系很亲密。过程中谈到:“我一想到,有一天孩子长大了,要嫁出去,跟别人成为一家人,我就接受不了。这个我都不敢去想。”说着说着他就哽咽了。主持人特别的惊讶,说:“没想到都是体育冠军的男子汉,还会流泪啊!”当时这个采访还是挺触动人的。

苦谛

但是从佛法的角度看,当他想到了女儿总有一天要嫁人,他接受不了的时候,这样的一颗心,并不完全是慈心,它里边实际上也包含了一些情执。这个地方是很微细的。
我们现实中的情感很多都是混在一起,它里面既有慈悲的部分,也有贪爱执着的部分,其实是夹在一起的。慈悲的部分会不会让他产生痛苦?不会,按理说女儿长大了,找到了好的对象,成立了自己的家庭,父母只会为她感到高兴,不会觉得痛苦的。接受不了的这个部分,实际上是情执,它反而是慈悲的敌人。
我们有很多也是这样的,特别做母亲的。儿子跟媳妇如果关系好,婆婆会嫉妒。所以说,这时候我们会看到贪爱是慈心的敌人,而不是慈心本身。
我也在想,这个父亲他的痛苦的来源是什么?我体验到的至少有几点:第一个是分离创伤,因为跟孩子在一起,感情是很深的,他想到了那个画面,觉得:“孩子离开我,到别人家,跟别人成为了家人。”他受不了。

这是一个分离创伤。其实这个“分离”也是非理作意。他现在想到孩子将来的离开,他受不了。但是可能孩子真的长大的时候,他还是能受得了的。我们很多父母都是很开心的把孩子嫁出去,甚至是逼着孩子要嫁出去。为什么?因为她逐渐长大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步独立的过程。
从上幼儿园开始,她就一步一步慢慢与原生家庭独立,我们会渐渐接受孩子长大的过程。那他为什么接受不了?是因为孩子还没长大。他一下跳到那个未来的频道里,受到了想象中的分离的强烈冲击。
另外一方面,因为跟孩子的相处非常的美好,这种美好感本身是一种乐受。我们得到了一种快乐,就容易想永远拥有这种快乐。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总有一天她要离开这个家的时候,父母也会有一种失落。就是他失去了曾经跟孩子在一起的亲密感和快乐。这是一个真实的失落,但这就是无常的法则。所以佛法说轮回的世间是苦谛。

两种觉照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有两种觉照。第一,当我们快乐的时候,要意识到它是无常的,我们不可能永远拥有快乐。在拥有快乐的当下,就要有觉照,觉知它只是一种感觉、一个无常流变的身心现象。
第二,当我们在苦中的时候,因为“无常故苦”,体验到这种失落和别离苦的时候,也要有觉照和自我关怀。这时候作为父亲不需要去批判自己、打压自己,而是应该理解到这种苦的本质和来源。
一方面意识到无常苦就是一种实相、一种真理,接纳了它反而内心会变得博大和清凉;另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苦,也会对自己,以及跟自己一样遭受别离苦的有情生起悲心。那这个时候,修慈心禅就很有力量了。这样就把痛苦转化成了出离和大悲,生长出通透和疗愈的能量。

我们会看到佛法在生活中实践的过程中其实是很深的。慈心禅真正要做到生活化需要对教法有足够的了解,也需要深刻的洞察力。我们这一次来参加禅营,只是帮大家打开这扇门,要完全把慈悲的法门活出来,还需要经过漫长的体会和历练。
慈心禅法可能不是一个禅营就能学好的。我们需要反复的去修行,反复的去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起来走进佛法,深入的体味佛教慈悲的法门。
(未完待续)

整理|心惠    排版|觉懿    图片 | 网络部摄影组

戒幢学术 | 回顾 · 研究生毕业论文报告会回顾

戒幢佛学研究所 · 2024年秋

研究生毕业论文报告会

2024年8月7日,恰逢立秋,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在西园寺三宝楼举行了研究生毕业论文报告会。本次论文报告会中有8位研究生分别就开题、中期、毕业答辩进行了陈述,并对答辩委员会委员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本次论文报告分为两组,分别在上、下午进行。

本次答辩会包括学生陈述、评委点评、学生回应、投票四个环节。

第一组答辩委员会主席由苏州科技大学聂士全副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有: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德安法师、戒幢佛学研究所楼晓尉讲师。主持人为苏州科技大学聂士全副教授。

第二组答辩委员会主席由苏州科技大学罗时光副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有: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部主任德安法师、苏州大学黄芝教授、蒋立群老师。主持人为罗时光副教授。

本次8篇研究生论文的内容涉及中观、禅宗、戒律、净土等多个宗派。分别如下:

隆钦法师题为《寂天〈入菩萨行论·静虑品〉的研究》的开题报告,《入菩萨行论》是一部弘扬菩提心教法的旷世巨著,菩提心是大乘佛子的标志。本文重点探索如何排除禅观过程中的障碍,当禅定的障碍得到断除,便渐渐成就心一境性的奢摩他。依止正奢摩他进一步修习“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在观修的过程中逐渐弱化我执,引发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增广菩提心、大悲心。

云有法师题为《中道不二实相论——牛头法融〈绝观论〉禅法思想研究》的中期考核,主要辨析牛头禅法明显理解偏颇或消极面的主要三个观点老庄玄学化、泛神论和虚无论。藉由法融论述“中道不二实相”的义理、方法和意涵,不仅只是破邪显正,而是明晓正确的义理之后,得以帮助自他断除烦恼,从而达到解脱乃至涅槃的境界。

如山法师的毕业答辩论文《隆波帕默内观禅法》,通过对隆波帕默的相关音频、视频、文字等开示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对隆波帕默的内观禅法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对隆波帕默内观禅法理论中关于持戒与精进的特色、对禅定与觉知的见解、开发智慧三步走并达至涅槃的体系与见解进行了分析;汇总了隆波帕默关于实修中的种种状况,以及如何帮助信众避免踏入实修误区作了相应阐述。

正行法师的毕业答辩论文《净土思想之易行道及相关问题研究》,围绕“易行道”的判教而展开的“信愿持名”“往生不退”是净土宗修行的核心理念,就净土宗本身在佛教教理理论方面比较薄弱,其仰仗弥陀慈悲大愿之力往生的特点,探讨了净土宗是否需要对义学进行闻思;以辨析其在个人佛法实践中的“特”“异”之处,了解其在利化众生的理念上所体现的方便之所在。

慧宗法师题为《吉藏〈维摩经义疏·入不二法门品〉解经学研究》的中期考核,从吉藏的解经学入手,依《维摩经》的般若空之思想,深入探讨了吉藏本人的思想,将其放入中国古代学术史的背景下,探索“如何解释经典”的具体问题中,讨论其“解释文本”与“解释方法”本身,在二者的张力中,探求“真理呈现”的完成度到底如何,尝试对解经事件尽可能地还原。

德昌法师的毕业答辩论文《〈维摩经玄疏〉研究》,论述了智顗如何处理印度思想和本土思想融合等问题,对于智顗探索佛教中国化、本土化过程的意义。也从文献学的角度重新梳理了《维摩经玄疏》围绕五重玄义展开的科判结构,对大正藏中第五卷的错简问题作了再一次的探讨,从佛教义理的角度讨论了《维摩经玄疏》中三观三谛的内容,对于《玄疏》时期智顗的思想通过本文得以更加清晰地展现。

智欣法师的毕业答辩论文《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笔译实践报告——以〈轮回的真理——为何它对佛教修行很重要〉中的复杂句翻译为例》,以坦尼沙罗尊者《轮回的真理—为何它对佛教修行很重要》(The Truth of Rebirth:And Why It Matters for Buddhist Practice)为翻译文本对其进行英汉翻译实践。在翻译过程中强调原文的意义和精神,一方面也不能忽略原文作者的个性和特色,对其中复杂句的翻译进行探索,既实现教理信息及作者风格的完整传递,也尽可能达到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反映相似的效果。

法智法师的毕业答辩论文《“大杀戒”成犯主观动因研究——以刑法学犯罪构成及相关理论为视角》,从解脱目的论的内在规定性出发,将“大杀戒”成犯的主观动因研究由以往狭义的主观目的动因研究拓展至了主观目的动因、主观结罪动因和主观预防动因在内的广义的主观目的动因研究。分别从主观目的、主观结罪、主观预防对佛教“大杀戒”成犯的动因进行了剖析,最终又回归于解脱目的论统摄下的全部修行理论和实践之中。

评委老师在对论文的点评环节,对于同学们在佛学各个领域深入地探索与见解、较高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给予了充分肯定,也鼓励同学们保持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对于不足之处提出了中肯建议。

对于评委的建议,同学们表示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学术经验,也更加坚定了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勇于探索的决心。

经过最终投票,隆钦法师的开题报告选题成立;云有法师、慧宗法师的中期考核通过;如山法师、正行法师、德昌法师、智欣法师、法智法师的毕业答辩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