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世间》十三期:菩提静修营专刊目录页

13期《人世间》封底
13期《人世间》封面
卷首语
菩提静修营:帮您抓住学佛要领
认识菩提静修营
第一姑苏选佛场
开营典礼
找到尽未来际的幸福
三好营员
闻法要远离三种心态
心里话
佛门生活
简要解释佛门礼仪
启发在家人学佛
三皈五戒
三宝是生命的归宿
让我们一起忆念三宝
皈依共修,法句分享
听闻正法
迈向成佛
课后问答
菩提心戒
千手千眼,大慈大悲
禅修入门
观心的方法
禅修问答
八关斋戒
八戒的殊胜内涵
放生护生
让生命获得自由
西园夜话
在生活中实践佛法
慧灯无尽
用心中的明灯照亮法界
闭营仪式
祝福,希望,欢迎
摆脱错误,重复正确
感恩西园寺
赋别感悟
曲终人散,月上西楼
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到心灵家园
迈入清凉境界
往届菩提静修营精彩回顾
佛法修学要领
在家居士的健康生活
修学菩提心
花絮
用心良苦——弘法部工作人员谈图片展设计
浇灌心灵的种子

 

五百罗汉(第一尊至第十尊)

 

朝阳万里照四方,

花香鸟语堪欣赏,

春花沉醉莫流连,

居安有危常思量。

 

  ▲  第壹尊  阿若憍陈如尊者  ▲

阿若,意为了解,或译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际、知本际、无智;憍陈如,为其姓,意为族者。《佛所行赞转法轮品》:“以彼知法故,名阿若憍怜”。

尊者最初乃是佛陀为太子时的五位侍从之一。太子命名时,他断言太子将会成佛。据《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载,悉达多太子出家求道之初,他与其他四位侍从奉净饭王之命,亲伴苦行之太子在林中修道。后见太子废苦行,遂与其他四人离去。佛陀成道后,于鹿苑初转法轮,向他们讲四谛法。成为佛陀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据《增一阿含经?弟子品》载,他为佛陀声闻弟子之一,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义,为最早受法味而思惟四谛者,他成为比丘后的事迹不详,仅知在教团中为最长老,常居上座之位。

于佛弟子中最先第一悟。

阿若憍陈如,又作阿若多憍陈如、阿惹憍陈如、阿惹憍邻、阿若拘邻、阿若俱邻。或作憍陈如、憍陈那、拘邻若、枸邻、俱邻、居邻、居伦等。

 

身世高贵道早成,

谦恭和顺好处身,

凡事水到必成渠,

心宽体胖位至尊。

 

▲  第贰尊 阿泥楼尊者  ▲

阿泥楼尊者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国城之释氏,佛陀之从弟,关于其身世。《起世经》卷十、《五分律卷》十五、《众许摩诃帝经》卷二等载为斛饭王之子,《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大智度论》卷三则载为甘露饭王之子。据《佛本行集经》卷五十八、《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阿那律品》、《大智度论》卷十一等载,尊者与阿难、难陀、优婆离等于佛陀成道后回乡之时出家为弟子。出家后的阿泥楼,修道精进,堪为楷模。他曾于佛陀说法中酣睡,被佛呵责,乃立誓不眠,以致患眼疾而失明。然以修行益进,心眼渐开,终于成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十方域之六道众生。佛陀入灭之际,他侍立于涅槃床前守护。佛陀涅槃后,他曾参加第-次结集,贡献卓著。

阿泥楼,又作阿那律、阿尼庐陀、阿□楼驮、阿难律、阿楼陀。意译作无灭如、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

 

君乃西方老修行,

坚贞廉净心无尘,

步稳何愁影歪斜,

极乐世界传美名。

 

▲  第叁尊 有贤无垢尊者  ▲

有贤无垢尊者,即无垢威德菩萨。垢,指妄惑污秽净心,即烦恼。佛教有六垢、七垢之说。

据《大方广三戒经》卷上载,尊者位居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之下,但具有普贤、文殊二菩萨的慈悲与功德。他已远离了一切烦恼,眼界清净无所不见,能呈现佛祖所具有的一切非凡神通。智慧之光无所不照,并且能照及已往与未来。能在所有佛刹寺院显现自己无量的功德身相。能不知疲倦地到达一切皈依了佛教的地方。他施慧于万物,却不居德自傲,依然心地寂静、思绪不乱。在世间弘扬佛法,引导众生脱离苦海,到达极乐的彼岸。

 

勤苦修行得自然,

道力有边迹无边,

慈颜乐貌心智醒,

万事何愁不成全?

 

▲  第肆尊 须跋陀罗尊者  ▲

须跋陀罗尊者,为佛陀入灭前最后接受教诫而得道的一位弟子。  据《大唐西域记》卷六等载,须跋陀罗尊者原为古印度拘尸那城的一名外道婆罗门,但聪慧多智,根机敏利,修习已得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年一百二十岁,始改信佛法。他闻佛将在娑罗林中涅槃,乃急奔佛所前往拜谒,于其夜出家受戒,净修梵行。据称,佛陀料其将至,预先告知大弟子阿难在夜里将他引至床前,佛陀为他讲授八圣道等佛教奥义,入夜未久,即成阿罗汉,并于佛陀之前行取灭度。

须跋陀罗,又作苏跋陀罗、须跋陀、须跋。薮婆头楼,意译为“善贤”、“好贤”、“善好贤”。

 

命主清贵运享通,

性格沉静事从容,

烦恼尽皆随风去,

只缘秉赋重谦恭。

 

▲   第伍尊 迦留陀夷尊者   ▲

迦留陀夷尊者学问高深,为佛陀出家前的宫廷老师。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六群比丘之一。后与其妻子善岁皆皈依佛教,出家为僧。

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等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他家妇人正怀身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又,《中阿含》卷二十九《龙象经》、《长阿含》卷十二《自欢喜经》、《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等诸经,迦留陀夷有同名异人数人。

迦留陀夷,又作迦楼陀夷、迦庐陀夷、迦路娜、迦庐。或作黑伟陀夷。意泽为大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

 

万事成功在精诚,

有因有果繁万物,

欢颜当自勤奋来,

神奇自古平凡出。

 

▲  第陆尊 闻声得果尊者  ▲

闻声得果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闻,谓可听;声,为五尘之一耳根所对之境;据《持地论》说:“从他闻声而通达,故名声闻,”《大乘义章》卷十七则谓“闻如来之言教而悟解,故曰声闻。”得果,为三乘圣人各得自乘之果法。

闻声得果尊者乃闻佛声而豁然悟道,当下领会四谛之理,得到了修行的果实,断见思之惑,证得阿罗汉果,往生于不生不灭的涅槃极乐境界。

 

古谓精诚石可开,

石破天惊喜讯来,

正直自为人根本,

万般顺利莫疑猜。

 

▲  第柒尊 旃檀藏王尊者  ▲

旃檀藏王尊者,即月支国国王迦腻色迦王。

迦腻色迦王系贵霜王朝之第三世王,是印度政治史上、文化史上之关健时代。据《大唐西域记》载,时值佛陀入灭后四百年,即公元一世纪左右。他继阿育王之后支配全北印度。在印度佛教史上,与阿育王并称为护持佛法之二王。。他开始信奉琐罗亚斯德教,不信罪福,轻侮佛法。据《付法藏因缘传》卷五载,王征服中印度华氏城,和议时要求华氏城赔偿九亿金宝,马鸣大师在摩竭陀国华氏城传教,信者极众,华氏王以马鸣菩萨及佛钵代替,王十分高兴,于是迎请马鸣回国,并受马鸣善萨之感化始归依佛教,后来对佛教尽力护持,建立说一切有部之寺院,并召集胁尊者、世友、法救、觉天等五百圣众,于迦湿弥罗结集三藏(经、律、论佛典)。在其统治的时期,月支国高僧辈出,佛教得到普遍的弘传,有力地促迸了大乘经典的编纂。

旃檀藏王又作罽腻迦王、旃檀罽呢吒、罽腻伽王、坛罽腻吒王、割尼尸割王、迦腻瑟吒王。

 

佛法施一又施众,

菩萨度自更度人,

信心坚贞岂可少,

孜孜不倦必有成。

 

▲ 第捌尊 施幢无垢尊者 ▲

施,布施;幢,名驮缚若,又称计都,丝织之旗幡。置于佛前,藉以表麾群生,制服众魔;无垢,指清净而无垢染。施幢无垢尊者,稽诸史实,实无其人。

施幢无垢尊者虔诚地归依佛法,对佛陀极为尊敬,他一方面布施一面旗幡于佛前,以赞述佛法,另方面又谨守戒律,刻苦修习,已臻于清静无染、佛性纯洁的境界,证得阿罗汉果。

大千世界有定规,

枉逐枉求欲为何?

一心安定如磐石,

莫将天命徒猜疑。

 

▲ 第玖尊 憍梵波提尊者 ▲

梵波提,号牛相比丘。

他精通佛法,德行高尚。曾受舍利弗之指导。据云:他在过去世,因摘一茎之禾,有数颗谷粒堕地,遂于五百世中受生牛身,所以还遗留有牛之习性,食后常如牛之虚哺咀嚼,故有“牛相比丘”之称。由于其态度纯重,因而表现恬淡无争之宽宏气度。佛陀怜悯其常遭人毁谤,而堕于众苦,乃命住仞利天宫尸利沙圆修习禅定。佛陀入灭后,迦叶等诸尊者结集法藏时,遣人至天宫将其迎回,尊者始知世尊及舍

利弗等已入灭,未久,亦归寂。

梵波提,又作憍梵跋提、笈房钵底、伽为拔帝、伽梵波提、伽傍簸帝、迦为拔抵、憍恒钵、房钵底。意译为牛迹、牛司、牛主、牛王、牛呞、牛相。

无道神机莫枉疑,

遇事再三多思维,

好乘东风浩荡力,

直上青空腾云飞。

 

▲  第壹拾尊 因陀得慧尊者 ▲

因陀得慧尊者,佛教经典中有因陀羅,当即此人,因陀羅简称因陀。在佛典中不乏其例,如《翻梵语》卷第一云:因陀达菩萨,应云因陀羅达多。据《景德传灯录》、《传法正宗记》等书的记载,自佛祖将正法眼藏付于摩诃迦叶,代代传承,至西天第二十四祖为师子尊者,师子尊者付法藏于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并旁出一祖,是为达摩达,达摩达又有两个弟子,因陀羅即其一。据说,达摩达是嚴寶國人,在师子尊者遇害后,便到象白山中隐居修行,享年甚长,因陀羅一直随侍身旁,因陀羅有四个著名弟子,即达摩尸利地,那伽難提、破楼求多羅、婆羅波提,此四弟子宗列为嫡系传法序列,但很受敬重,“慧”在佛教中有广狭二义,广义指“智慧”,狭义谓“于法能有简择”,以修达“慧”境界的人,当然是应受钦敬的高僧。

 

 

 

 返回五百罗汉目录页请点击:这里

 

排版:李静怡

 

 

 

古迹名胜·紫藤绿荫苏台晓

在池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建筑,西侧的临水建筑名“高云极乐世界轩”,单檐翘角,单间单进,外设檐廊。东面临水筑露台,台上有一古典厅堂,名“四面厅”,卷棚歇山顶,四面置大门,墙壁均为镂空窗花,宽敞明亮,中有对联:

地拓三弓喜几净窗明柳眼花须齐掩映

塘开一鉴看鸢飞鱼跃天光云影共徘徊

“地拓三弓”指建筑面积,“弓”是古代丈量土地的计算单位,五尺为一弓,又称一步。“柳眼”指透过窗棂看厅外的垂柳,“花须”形容露台紫藤花叶下垂之貌。“鉴”,同“镜”,以镜子比喻湖面。

“四面厅”原有匾额曰“苏台春晓”,为光绪年间陈夔龙所题,并有对联一副:

最难得过来人,相逢香火有缘,即空即色,正婆娑春梦一场,苏台归乌;

何处寻干净土,大好园林无恙,宜时宜雨,即仿佛西湖三月,花港观鱼。“苏台”的含义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认为“苏”是再生、复苏之意;“台”即指该处的台阁。此园于咸丰十年毁于兵燹,大好园林成为荒草荆棘的丛生地。光绪年间,广慧法师承担起重建西园寺的重任,也包括露台及四面厅在内。“苏台春晓”寄托了作者的欣慰之情及对未来的厚望,“春晓”意味着今后的欣欣向荣。“苏台归乌”指的正是乌雀重返旧林,所谓“似曾相识燕归来”,体现了当时的中兴景象。第二种认为苏台是因姑苏台而来,姑苏台在姑苏山上,属苏州吴县之辖境,故往往用姑苏来代替苏州,如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而西园寺位于苏州城内,故用苏台指代之。

露台上有两棵紫藤树,为明代时栽种,树龄已达四百多年。而在四面厅南侧,更有一紫藤,据记载树龄为540年,列为一级文物保护,现已设石柱铁栏围起。这两棵紫藤树藤干粗如树干,虬蟠纠屈,蜿蜒直至屋顶,枝繁叶茂,满架绿荫。随着春天的到来,绿叶丛中,串串紫花垂下,仿佛紫蝶麇集,瑰丽多姿,逗引得游人伫足仰望,若在厅内茶室中、露台上品茗小憩,茶禅一味,乐在其中!

  四面厅西北侧,有一恬静之处,三面环水,中间用石块垒起一平台,一周是幽径环绕,树木扶疏。平台上有石桌、石凳,三五为伴,游憩其间,亦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古迹名胜·西园素斋

素食十大益处

提倡素食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人素食,是为了宗教的理由,有人则是为了健康,更有人二者兼顾,一举两得。其实,素食的好处极多。至少具有下列十大益处:

1、益寿延年。根据营养学家研究,素食者比非素食者更能长命。巴基斯坦北部的浑匝人和墨西哥中部的印第安人,都是原始的素食主义民族,平均寿命极高。令人称羡。佛教的僧、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教友,也因素食而享高寿。

2、体重较轻。素食者比肉食者的体重较轻,较少不必要的累赘。

3、降低胆固醇含量。素食血液中所含的胆固醇永远比肉食者更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如果太多,则往往会造成血管阻塞,成为高血压,心脏病等病症的主因。

4、减少患癌症机会。某些研究指出,肉食与结肠癌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5、较无寄生虫之类。条虫及其它好几种寄生虫,都是经由受感染的肉类而辗转寄生到人体上的。

6、减少肾脏负担。各种高等动物和人体内的废物,经由血液带至肾脏。肉食者所食用的肉类中,一旦含有动物血液时,更加重了肾脏的负担。

7、易于储藏。植物性蛋白质通常比动物性的蛋白质更易于储存。

8、价格低廉。植物性蛋白质比肉类便宜。

9、合乎生态原理。生产一磅牛肉所需的土地,可生产十磅的植物性蛋白质。许多生态学家预言,人口爆炸将迫使全世界不得不吃素。

10、富于变化。素食的家庭主妇往往发现,利用植物性蛋白质,比利用一般肉类更能烧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而制作方法也富于变化,更能引起良好的食欲。

注:团体用餐需提前一天预定

预定电话: 0512-65094026

联系人:素斋馆胡居士

法脉传承

律院祖师传道风

明末徐溶舍园为寺,于崇祯八年(1635)延请报国禅寺茂林律师任住持。师将“归元寺”之名改为“戒幢律寺”,律宗家风沿续至今,功不可没。

 师茗水长兴人,俗姓沈氏.法名性祗,别号力果道人,茂林其字也。出生于明隆庆三年(1569),十九岁出家,学念佛法门于云栖莲池大师,依灵谷寺慧云律师受具足戒,师精究戒律,博通三藏,并以念佛为法门,日持无量光如来名号十万声。惟不喜口头禅,时加以诃责。登座敷扬,每以莲宗垂训,说戒谈经,得戒者无数,传法12人。师到西园寺时己67岁,翌年,即示寂于西园寺。临终告众曰:“凡我弟子,严持戒律.宗主念佛,深信因果。有不道者,摈之出寺。”表达了其一生宗旨及严格风范。享年68岁,僧腊48。西园寺放生池畔设“戒幢塔院”,内有祖师塔座:“戒幢律院开山第一代茂林抵律师塔”。

 在《律宗灯谱》中有《姑苏报国寺茂林律师传》,师为东土律宗第二十一祖、金陵天隆寺古心律师下二世。师著《四分律记》、《毗尼日用》、《五百问经略解》等书流传后世。

摘自|戒幢春秋总目录

返回目录页面

排版|照晟

古迹名胜·亭榭辉映呈异彩

在放生池中有湖心亭一座,顾名思义,亭建在湖心,环水萦回,犹如岛屿,仿佛蓬莱。亭为六角,砖木结构,楼阁形式,双重飞檐,轻盈多姿,造型优美。亭以粉墙分间内外,东西两面各设大门,通过九曲石桥与两岸连接。亭外有檐廊,设置靠栏,观鱼翔戏乐,看神鼋出水,令人陶醉,依恋忘返。更为独特之处是亭中有亭相套,同是六角,似是外亭的微型,不同者内亭为单檐。内亭东面供奉阿弥陀佛,以示凭藉佛力,摆脱畜生恶道的轮回之苦,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西面供奉莲池大师,大师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沈,字佛慧,号莲池。大师主张净土,提倡放生,于城内外开放生池,撰《戒杀放生文》,以诫害物,故在放生池中立像供奉,作僧人像。而且莲池大师还是戒幢律寺大弘律法的第一代住持茂林律师的恩师,供奉其像亦寓怀祖念本之意。内亭下部是近年修葺寺宇时,用丰子恺的护生画补绘。若说西花园以放生池为中心,那么湖心亭则是中心的核心,而亭中亭又是核心的“核心”。亭阁倒影,映入池中,可谓亭池互辉;蓝天白云,飘浮湖面,悠悠缈缈;池中设莲花喷泉,条条水线从花中迸射,莲蕾荷叶一旁衬托,这种虚实倒影的艺术效果,构成亭中亭画面,幻化成天与水、人与佛、世间与天国的微妙结合,真可谓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湖心亭原有亭额“月照潭心”,如在此观赏夜景,月影、亭影、树影,使油然产生一种超越空间的感觉,是天上之人间乎?抑或人间之天上?亭中原有联语:

圣教名言:独乐何如同乐;

佛家宗旨:杀生不如放生。

湖心亭东南角有一处黄石垒砌的假山,山有空洞可穿行,又有石级可攀登,曲径迂回,逶迤起伏。登上山巅,赫然又是一座六角亭。前亭在水中,此亭在山上,山虽不高,略可小憩凭眺,极目望去,西花园可收眼底;凉风袭来,树影娑婆,使人心旷神怡。此亭名曰“云栖亭”,其缘起亦因莲池大师而来,大师幼习儒业,中年皈依佛教,在39岁那年,即隆庆五年(1571)入杭州云栖山,教化远近,衲子云集,遂成丛林。大师示寂后,集其著作为《云栖法汇》。为了纪念大师的功德,故于放生池畔、假山之上立云栖亭,从内涵上把两亭相连,在放生的主题下融为一体。

戒幢春秋总目录

01.历史沿革

02.法脉传承

03.广慧和尚懿行录

04.明开法师懿行录·图版

05.安上法师懿行录·图版

06.普仁法师简介·图版

07.宗风振律育僧才 法雨普施利群生

08.西园戒幢律寺普仁大和尚简介

缅怀祖恩

01.留作后人无价宝

02.清明扫塔·缅怀祖恩

03.2004·冬至祭塔

04.2005·清明祭塔

05.2005·冬至祭塔

06.2006·清明祭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