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复兴与宗教

净空法师

 

所谓文化,简单地说,就是文治教化。文化表现於事理方面,则为伦理、道德、法律、宗教、科学、哲学、文艺、史学、风俗、习惯、教育,乃至政治、经济等等,可以说人类一切生活活动范围的综合体就叫做文化。什麽是中华文化?总统指示中华文化的特质为伦理、民主、科学。文化既然是人类整个生活的综合体,为什麽总统只提出这三者为中华文化的特质?因为除这三者之外,其余的好像沙与一块块的石子,而我们中华文化,却像水泥一样,能够将沙和石块凝结成一个整体。

东方与西方文化特质所不同之处,以近代来说,近世纪可以代表西方文化的是科学技能,中世纪代表西方文化的是宗教。科学技能发展到今天,人类物质生活的享受,可说已很满足了。不过人是有情的动物,且为万物之灵,除了物质的享受以外,更需要精神生活。西方人的精神生活是宗教,教徒们崇拜神圣,然各宗教之神,事权亦有差别,譬如犹太教的上帝的是主持正义,同时以惩罚恶人为事。伊斯兰教的上帝,除了惩罚恶人之外,还要赏赐善人;同时一切教徒在回教上帝之下是平等的。耶稣教的上帝和前教稍有不同,他是仁慈的、博爱的,主张宽恕他人,而自己所表现的却是非常谦卑。所以西方人的精神生活可以说是以宗教为中心。我们中华文化自古以来,所表现的都是外儒内佛,这是中华文化与西方不同之所在。所谓外儒,就是说中国社会向来是以伦常为中心,也就是我们社会能够存在而不被时代所淘汰,就是因其本身就有团结的力量。五伦从最小的范围说是夫妇,再扩大就是家庭,家庭里面有父子、兄弟;家庭以外是社会,社会则有君臣、朋友。五伦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的根本,而以五常仁、义、礼、智、信为道德的基础;也就是说,伦常是中国人的人格;具备了这五种常道,就是取得了人的资格;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就因为人具备了伦常大道。这是表现於外者。而国人内在趋向则多为佛,佛教传到中国大概有一千七、八百年的历史,到现在可以说已经纯粹变为中国的佛教,而和印度佛教不同;也就是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後,已和中华文化融合为一体。佛教的内容不是崇拜神,也不是崇拜上帝;佛教承认宇宙之间有神,也承认有上帝,上帝与我们的关系,在佛法上讲是平等的,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好像中国国民见到外国元首,他虽管不著我们,然必待之以礼。我们对鬼神的态度亦复如是。对於上帝应当恭敬,人与人之间要有礼貌,人与神之间也应有礼貌。人对於上帝当然也应该有礼貌,也就是对於一切鬼神都要尊重,因为他也有佛性。佛教所谓佛性,就是每一个人本身所具有的智慧德能。这种智慧德能是平等的,不但众生平等,众生与佛也是平等的;现在所讲聪明才智的差别,不是智慧德能有差别,而是对於宇宙人生的迷惑有深浅不同;迷惑深的就较愚,迷惑浅的就较聪明。所谓“佛”,就是他将迷惑断尽了,而本有的智慧德能完全恢复;反之,迷而不觉,就称为众生,也可以说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迷惑颠倒的佛。所以佛教传入中国以後,很受国人欢迎,就是佛教教义在於启发我们自己本有的心智。

刚才讲文化像一般散沙一样,必须有一种东西把它凝结起来,这种东西就是伦理—“五伦定分”,“八德交感”。人在社会上首先要决定名分;名分决定以後,就有应享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所谓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任何一个人都具有这些名分;在家庭是怎麽样的身分?在社会上是怎麽样的身分?在某一个所在身分变更,义务也随之不相同了;因此,五伦具有十义:夫义妇听、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君仁臣忠、长惠幼顺,此谓之人义。这就是说,做丈夫的必须守道义,做妻子的一定要顺从;做父母的一定要慈爱,做儿子的必须要孝顺;所谓君臣,并不一定是臣子对君王,而是领导阶层与被领导阶层;譬如经商开店,老板就是君,夥计就是臣;领导人一定要仁惠,被领导的人必须尽忠。所以五伦有十义,各有各的义务,各人有各人的本分上应该做的事情。譬如忠孝仁爱都是属於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基础。伦理的重心就是孝,中国自古即系以孝治天下;在家庭孝顺父母,离家庭以外,化孝为忠,就是孝於国家,孝於民族。孝之为道,其大无外,孝经云: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古人所谓经天纬地,范圣型贤,我们学圣人,学贤人,必须以孝为基础,从孝上著手,才能成就大德。佛亦如是;佛教是以孝为根本,所以才能修成佛。戒经里面有明文指示我们说,孝就是戒律;如果离开孝,戒律的基本精神就没有了。佛教的孝道,就是寓孝於亲,而後将此种精神扩大,孝於人类,孝於一切众生,这是比儒家的范围更扩大一层。儒家讲孝讲到人类为止,佛教则讲到一切生物,这是文化根本的根本。

其次请到宗教。宗教指出我们行为的一个理论基础;譬如对父母尽孝,我们觉得是应该的,因为父母生育我们,养育我们;我们对国家尽孝也是应该的,因为国家保障我们;没有国家,我们就无法生存。为什麽要对人类尽孝?为什麽要对一切众生尽孝?这个道理必须要智慧开启了以後才能了解。要启发这种智慧就需要宗教教育,尤其是佛教说得非常透澈。所谓启发心智,克证圣贤,以我们的本性和智慧克服自己一切不正常的行为,证入圣贤的境界。宗教必须基於信仰,有人说宗教是迷信,迷信也未尝不好;如果从利益方面来说,可以说愈迷愈得利益,这是一般的说法。不错,佛教也是迷信,因为佛法道理太深,不明其理而信之,就是迷信。可是迷信也要有条件,我们学佛,须知人与佛是师生关系,佛是老师,我们要信仰老师的道德学问,要接受老师的教训;所以学佛,首先要建立信心;信仰以後,必须求解;因为只有信仰是很难得到真实利益的,距离圣者的地位还差得很远,所以信必求解;就是对宇宙人生一切事物、一切道理,我们应该完全明了;不但明了,而且要能正确的认识;要正确的认识宇宙人生,然後才能在宇宙人生中自己做主宰。现在我们不能做到主宰,就是因迷惑在宇宙人生之中;解理以後,还有修行;所谓修行,以佛教为例来说,并不只是在佛堂里敲木鱼,在菩萨面前念经,同样的,也不是在修道院里才是修行,所谓“行”是指日常生活行为,也可以说是举心、动念、言语,身体一切造作都叫做“行”;“修行”就是随时随地要把我们错误的行为修正。佛菩萨是我们修行的榜样,我们要学他。基督徒也应该如此,上帝是仁慈的,要把你的心变成和上帝的心一样,把你的行为变成上帝的行为,那你才不愧为上帝的信徒。所以,修行到相当的程度,就与圣者、与上帝接近了。最後修到和他一样的时候,就叫做证;到这种境界,以佛法来说,你就是佛。假使学上帝也可以达到德能与上帝相同的境界,不过你是不在位的上帝而已。上帝确实希望人都像他,决不会像我们小心量,以为人们都不如我。佛也是如此,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所以必须要由信入门,由解而悟,由实践笃行才能证果,证果以後才知道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换句话说,就是都能证入到圣贤的境界。现在虽然是众生的身分,但是众生是有来世的;任何宗教,都承认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现在的世人,来生未必还是人;现在是畜生,来世未必还是畜生;一切众生既有佛性,则一切众生都可能是未来的佛;只要他能够由信、解、行、证这个步骤去修,没有不成就的。所以心智圆开之後,我们就见到对於一切众生为什麽要尊重了。因此,伦理与宗教,尤其是佛学,才是文化枢要之所在。

其次,我们讨论文化的进展,也就是说明人类生活进化的过程;这种进化是经过悠久的历史,最初是物质文明;人类在太古的时候,还没有社会组织,谈不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要自己吃饱穿暖就满足了;以後物质文明进步,当然生活享受也就随之提高,从这一方面看,好处不能说没有,可是毛病也很多;中国古语云:“一家饱暖千家怨”,假如你的生活过得好,但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缺乏温情道义的文明,很容易引起斗争;有了斗争,生命财产就受到威胁。因此单是物质文明还是不够,必须有伦理道德,社会才有基础,人与人的名分关系才能确定;同时,因为建立了正常的权利义务,人们此时胸襟扩大,知道爱自己、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心境拓开以後,德行亦具基础,也就是渐渐具备完整的人格;这在人生的过程上说,可说是很圆满。然而人生在世,皆不免生老病死,人到死时无不期望有来生,尽管由於年轻气盛不信来生,不迷信鬼神,不信宗教徒所说的虚无而不著边际的言论,但是到了老的时候,都不免希望有来生。不过来生太渺茫了,於是不能不求助於宗教。所以伦理道德虽然造福人群,但是还有欠缺,就是只讲到一生;宗教讲过去、现在、未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其所给予我们的是充分的精神享受。现代许多有远识的学者,认为宗教是最高的学问,这是确有见地。我最近在南部讲经,有一位同修拿一篇文章给我看,这篇文章是张晓峰先生写的宗教观,发表在中央日报,他说,科学是求真,人文学不但求真,而且求善,文学艺术求真、善、美,哲学则求真善美慧。最高的还是宗教,宗教不但要求真善美慧,而且还要求圣;必须证入圣贤人的境界,将我们自己变成圣贤人,这是宗教家,也是宗教徒们所向往的最高目标。宗教生活是有组织的群体生活,有律仪的生活;律仪相当於儒家的礼乐,戒律与礼节都是规范我们生活行为的,我们要将生活行为修成圣者,当然有凡圣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戒律。儒家的圣人标准就是礼,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节,合乎戒律,换句话说,就是和圣者的行持役有两样;戒律与礼就是圣者日常生活的规范,宗教教育的基础,即建立於此;经典所记载的无非是圣者的心行,如果我们的思想与经典里面的思想相合,则为正知正见;如果与经典思想相背,便是我们知见错误,应即时依经训改正;这就是“修行”。此外,乐也是不能少的;因为我们毕竟还是一个凡夫,既然是凡夫,就没有办法断除妄念;妄念就是烦恼,就是迷惑,音乐的功能乃在调和心情,如闻梵呗可以令人心诚敬,所以礼乐也是任何宗教都不能缺少的。高级的宗教皆有戒律、有乐章,这都是帮助他们修行证果的。宗教除了有仪式之外,特别讲求师承,自教主代代相传,师承非常重要,有师承才有伟大的宗教师。不但宗教,即使世间学术研究,也莫不讲求师承;必有好的老师,才有良好的学行表现,而将道业发扬光大。宗教有他承传的史蹟,这些史蹟有两种意义:第一、是纪念前贤功德。现在所谓观光,招徕外宾参观中国古典文化的成就。第二、是史蹟的教化功能,令人见贤思齐,观前人的修行功业,以激发向往效法之心;他们是已获成就者,我们则尚无成就。古人云: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成佛,而不能为尧舜,不能成佛者,只有性德,无有克己复礼,闲邪存诚,及修善断恶之修德而已。前贤能够成就修德,我们也能成就,这是必然的。古人遗蹟,无非是给我们作典型,作见证。宗教徒的生活,非常注重和合,因为和合才能团结,才能做到群策群力,众志成城。一个家庭的兴衰,可以从这家庭中父子、兄弟、亲戚、朋友,看他们相处得是否和睦?如果和睦,这个家庭一定兴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也是如此。甚至战争亦是如此;古人云:师克在和,唯有上下一心,才能克敌致胜。佛弟子的生活是戒同修,见同解,身同住,利同均,口无诤,意同悦,理同证,是为七和合的团体。宗教徒最终的目标是要证入圣贤;证到圣贤并不就算完事;依佛法来说,成佛以後,还需要教化一切众生,以救人救世为己任,如此才能成就其伟大,才值得我们学习。所以佛法有大乘、有小乘;小乘就是止於已证境界,而不肯再出来;因为教化众生也相当苦,这不是佛法的究竟目的。小乘是过渡时期,实际上讲起来,小乘人经过相当时间後,还是要转入大乘,没有绝对的小乘;所以佛教是福慧双具,利益一切众生,救人救世,这是文化进展必然的趋势。

文化复兴与宗教复兴,可说是相辅相成的。中华文化是伦理、民主、科学;民主与科学的基础是建立在伦理上,总统提倡中化华文化复兴运动之初,我曾听人说,甚至外国人也讲,中华文化就是“伦理”,民主与科学,这些在西方早就有了;我以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总统的正知正见,不是这些人所能了解的。中国的“民主”和外国的“民主”不一样,中国的“科学”和外国的“科学”也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因为中国的“民主”是“伦理的民主”,外国只有民主,其中没有伦理,所以他们的民主依然是一盘散沙。以美国而论,多数美国人也是缺乏伦理观念。伦理的民主就是三民主义,国父说过: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所以三民主义,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结晶的发扬光大。必须有伦理的民主,然後才能进化到大同世界。如果自己国家不能平等独立,而谈世界大同,那末免奢侈。所以我们宣扬三民主义,万万不可认为是教条,否则就会害国家、害民族,到最後也害了自己身家。

讲到“科学”,为什麽说中国的科学是“伦理的科学”呢?中国历代不是没有科学家,因为中国人有伦理的观念,任何技术的发明,都必须对国家、对社会有利无弊,才愿去做;如果有害,就不愿做。譬如我们看到历史上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那是机械化的运输,为什麽诸葛亮死後,不将其法流传於後世,这便是由於他的仁慈。中国人认为科学技术,如果为明君、为有道义的政权掌握,固然能够有利众生,造福人群;假如被暴虐无道的昏君或由有侵略野心的政权取得以後,那就不堪设想,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将深受其害。我们看到西方许多科学家,他们没有国家观念,甚至连家庭观念也没有,只有个人的功利主义,所以只要有相当的聘金报酬,他就可以为外国人做事,甚至於为敌人制造科学武器来毁灭自己的国家,试问这样的科学家对国家、对人类有什麽好处呢?中国的科学是以慈悲益世,造福人群为著眼,所以这是伦理的科学,与外国科学家所讲求的当然不同。

伦理必须从教育上著手;教育的根本是五伦八德,三纲五常,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宗旨。孔子教学,第一就是德行,首先教人应当如何做人?若是一个人连人伦都不懂,纵然学成技艺,也必然危害众生。所以教育首重道德,有了道德,於是再教以言语应对,作事技能,乃至文学艺术,这是中国立国的教育精神。礼记学记开端就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的内容就是伦理道德;现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科学技术的教育,伦理道德已经不为众人所重视了。所以我们复兴中华文化,也就是复兴伦理道德的教育,实践伦理的民主,伦理的科学,才能够救国家救民族乃至於救世界。再看近代西方国家,假使没有军队、没有警察,就没有办法统治他们的国家,近代如此,过去也是如此。惟独我们中国自秦、汉大一统後,以道德、以孝治天下,也就是以文化的力量致太平,而不是以武力作统治的工具。实际上中国在三皇、五帝时就已经奠定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基础,所以黄帝、夏禹、商汤都是以德治天下。经史谓唐尧之德:“钦明文思安安,光被四表,格於上下,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故中华文化是以伦理为基础,於个人则以致位圣贤为目标;於社会则以齐家、治国、而止於世界大同的理想。所以中国的政治,自古以来就是贤人政治,中华文化是世界至善的文化;它与佛教非常接近。佛法传入中国,中国有大乘佛法,没有小乘佛法;但佛法是必然由小乘而进入大乘,和我们念书一样,一定由小学、中学才能进入大学;可是佛法到中国只有大学,没有小学,因为中华文化精神和小乘佛教很接近,因此小乘在中国已无必要,故传入的多是大乘佛法,且在中国能特别发扬光大。现在唯有中国的佛法还保存一点样子,在外国都已经逐渐变质,成为“佛学”,只当作一种学术研究,谈不上修证工夫,当然观现代人类的利益也已不能与往昔并论;换句话说,就是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及目标。

我们是讲究信仰自由的国家,任何宗教只要符合道德水准的,我们都加以尊重。宗教的目的不外乎二种:一为入世,一为出世,也就是现前的目的与死後的目的。现在,我们将这两种目的分开来讨论:所谓入世,是指现在我们的身体生命,还生存在世间,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土,宗教家处於此时此地,其教育宗旨当是劝善利生,任何宗教徒也不应违背这一原则;劝一切人进德行善,便是令一切众生得到目前的真实利益。至於出世的理想、归宿,诸教所说不同,各有各的愿望,不必勉强,愿升天堂者入天堂,愿修净土者生净土,彼此并无妨碍,一切妨碍皆是出於陋执偏见,都是感情用事;我相信如果释迦牟尼和上帝同在一起,一定也是志同道合的好友,绝不会有互不相容的敌对看法,因为他们皆是具有大智大德的圣者。我们要学的是学圣人,修圣德、启心智、作圣之徒;唯有学圣人,我们入世的目标才能一致;对社会、对国家才有利益。我过去在南京读书时,有一位陈同学,他的祖母念佛,母亲是基督教徒,父亲则是回教徒,因为信仰不同,常有不愉快发生,老太太心理总是觉得儿女不孝,没善根。媳妇眼里却以为婆婆是魔鬼信徒。再加饮食之间这个不吃猪肉,那个吃净素,本是美满的家庭,为了信教不同而完全破坏。如我所见到的这样不幸的家庭,我相信在我们国内不只是他一家,如是说来,岂非不信宗教还好,尚可维持一家和睦,一旦信仰宗教以後,家道反而衰落!一个家庭迷於宗教信仰而遭遇到如此的不幸,一个国家若迷於宗教又岂能例外!国家既有多种宗教并存,若因所信引起诋毁异教,有形或无形的分化了民族感情,破坏了国家团结,视同胞为仇敌,严重的伤害了自己的国家,其结果必然是不必外人入侵,国力便已消失殆尽,这是我们应该特别警觉的!所以信教必须建立宗教道德观念,即是任何宗教徒不能忘记有养育你深恩的父母,及曾经依赖生长的家园,更不能忘记你的国家、民族,如果一旦信教,便以为父母家人不信,或所信不同,而置父母家国於不顾,我深深地相信佛菩萨及上帝不肯收容。你想到上帝那边去,上帝会说你做人不孝,为国不忠,不忠不孝之人,如何能进入天国?同样的,你想生西方极乐世界,佛陀也不会来接引你。须知忠孝之德,天人尊钦,敌国敬畏。若不忠不孝,已失人格,何得更求天堂净土!这是任何宗教徒必须要深切认识的,也是国内大宗教家们必须努力提倡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以理智爱护宗教,信仰宗教,另一方面要尊重异教,互助合作,以求自他幸褔,国族复兴,世界和平。因为人类的文化毕竟是多采多姿的,不是清一色的,只要是福利国族人群的思想行为,皆当尊重,不必强人必须同我。清一色的想法是绝对错误,事实上也永远办不到。所以任何宗教都必须有理性、爱护众生,为众生造福、包容他教、互敬互助,绝不可因迷惑,固执偏见,偏爱的误会,造成惨害众生的宗教战争,其後果自然是同归於灭亡。

当然,各个宗教入世与出世的方法是不同的,然其精神归纳起来,不外乎我国古圣先贤所说的三达德,凡是伟大的宗教家都是有大智、大仁、大勇的;以佛法来说,大智便是具足定慧,有定力,因此才能临事不乱,才能运用理智处理问题,小定办小事,大定办大事,即使战争胜负,也是决定於主帅的定力,唯有具大定之深智,才能辨别是非、利害、得失,而为人天眼目。所谓大仁,就是布施持戒;布施是利生助人的具体表现。受戒更是仁德的行持;戒律都是善的,高级宗教决没有教人为非作歹的戒律;能够守持戒律,就是标准的善行。所谓大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是能忍辱精进。忍辱最重要的就是克服一切不正常的或过份的欲望;能够做到这一步才是大勇,古人所谓无欲则刚,有容乃大的克己工夫。能克己才能进德修业,才能在道业德行上修成圣果。因此,唯有大仁、大勇,才能为佛菩萨,为人天之救世主。我深望国内诸大宗教家,暨一切宗教徒要以复兴中华文化,团结国家民族,进而联合全世界宗教大师,携手合作,共谋挽救这即将面临核子毁灭的悲惨时代,实践救世救民的教化。如此,我可以说,他们就是现在的佛菩萨,今日的救世主。我们信仰宗教,假使入世都做不好,出世的果证也绝对无法达到。

然而任何宗教都必须要有相当的力量护持—在佛教称为护法—才能够发挥其救世的功能。中国历代的护法,主要的是国家,不是个人,佛当时在世的时候护法者亦是国王大臣,西方宗教在中世纪的护法亦不例外,必须国家护持,宗教教育才能兴盛,宗教事业才能发展,才能够有利於整个国家;国家假使不护持,则宗教利益只属於一些少数的修行者,不能普遍利益一切众生,而其流弊则可能危害国族人群,国家应当怎样护持呢?我顾在此提供几点浅见:第一需要立法,在宪法上修订宗教政策,以为基本依据。也就是说人民信教自由,但须遵守宗教道德,必以复兴文化,团结国家民族的基础;任何宗教如有违反国策,破坏中华文化,分化民族感情与团结者,就可以停止其传布。同时立法以後,宗教行政及教育,亦应并入国家行政系统之内,视同国民教育以主其事。譬如行政院之下可增设宗教部,每一个宗教设一个司,使宗教与政治能够配合,宗教徒一切活动能够配合乎国家现行政策之需要,如此国家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尤其国家在某一时期有其特殊政策,这样宗教师和宗教教友都能对国家利益尽到责任,所以这一建制是非常重要的。省可设宗教厅,县可设宗教科、局,主持其事者可由各教推选贤能,而由政府任命之。第二、宗教皆有道场,佛教有寺院,其他宗教也有寺院或教堂,寺院、教堂亦应由国家建立,教产属於国有,宗教徒当然有在家的,在家信众的奉献均属国有,应由国家保管运用,或由奉献者指定用途,国家亦当尊重,而不属於私人,凡佛教徒所献之财物若非别有指定,必须用之於佛教。他教例此推行,如此则宗教师们私人没有财产,生活所需,概由国家共养,自然就没有财物争执,令其安心布道,精进修持,自行化他,以至功德圆满。有了私财,就不免患得患失,心不在道,反而破坏其教义宗旨。所以道场必须由国家经营,由宗教徒选举具有德学之宗教师管理,而由国家负监督保护的责任。第三、至於宗教师资,亦由国家培养,国家可办一所宗教大学,每一个教设一个学院,这样,不但各种宗教思想可以沟通,而且能在国家统一政策之下,统一理想,统一目标,使每一宗教向各种不同的方向去弘扬,完成救世救民的共同目的。这样可以利於国家,利於自己的教会;利於他人,也就是达到将来自己升天堂或生净土的目标;此一理想的细节,不能於此详述。以上三点浅见,谨提供给诸位参考。

复兴宗教还有一个理想,就是以宗教教育及事业,来协助国家养老育幼。现在政府有退休制度,老年人退休以後,国家既建设有各种宗教大道场,凡属信仰宗教者,大道场便是他们的养老院,一切物质生活不使其缺乏,且有志同道合的教友们共同修行,则精神生活亦可以满足,此未尝不是老有所终的有效措施。如果身体好的话,还可以到各学校兼课,以伦理道德为施教内容,让老年人教授德育,要比年轻人有效,以老年人心地慈悲,总希望孩子们比上一代好,希望他们长大之後为国家造福;因此,请他们担任伦理道德教育,将会收到很大的效果。如是退休後,人人皆有安定的生活及精神寄托与归宿。宗教并不仅是口头宣传为能事,尤须身体力行;换句话说,在这个大道场里所有的修行人,都要以身作则,作国民模范,进而以身教增进国民道德,以辅助政教之不足。如果能这样做,则对於社会、国家、个人的益处,诚非吾人能思议者。至於经费,所需并不太多,因为现在每一个宗教的基础都非常好,只要能组织起来,这件事是很容易做得到的,所以宗教复兴对於复兴中华文化,确实是相辅相成。

单使我们自己的国家复兴,依旧是不够的,我们要和平要繁荣,那就必须整个世界都好。也就是说,要由爱护我们自己的国家,扩大到爱护整个人类,要将中华文化推展至全世界,以伦理道德辅助西方文化之不足,沟通各个地域文化的隔阂,使世人观念渐趋一致,如此人类战争才能减少。其次是要消除宗教间的偏见,希望全世界的宗教家们都能够同心同德,作现今住世的真菩萨,作此时此处上帝的真使者,以真诚自由平等博爱,携手合作,彼此尊重,建立世界性的文化联谊或世界宗教联谊会等组织;进而运用这种组织的功能,以达到重建世界道德,维护世界和平的目标。

最後,我再引用张晓峰先生几句话作结论,他说:现代世界上有识之士,大都认为二十世纪晚期的三十年代,也就是今後的三十年,当为宗教的复兴时期。何以张先生有此卓论?这是因为现代西方科学进步太快,人类物质享受超过了精神生活,心灵感到空虚,对生存价值发生怀疑,这是很可怕的现象。由於精神生活确实是重於物质生活,譬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尚能自得其乐;物质生活达到极点,精神生活空虚,这是世间最可怜悯者,这种生活是醉生梦死,只有今日,不知明天,在西方已形成为非常严重的现实问题,所以大家认为这是宗教复兴的时期,也就是以宗教信仰来弥补其空虚的精神生活;同时亦为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大宗教共同努力,携手并进,坚凝为一,以求真正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新时代。我深信这是极为正确的看法!尚希各位多多指教。

 

西园戒幢律寺新版网站上线

鉴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和适应数据化时代的需要,在普仁大和尚的多次指导下,经过多次讨论、设计和调整,西园戒幢律寺新版官方网站www.jcedu.org(公测版)于18号正式上线。

一、页面设计说明

西园寺始建于元代,现存主体建筑为清末以来重建,具有江南园林的典雅,又有七八百年的文化沉淀。目前西园寺作为弘法、教学、实修为核心的道场,既有律寺严谨规范之道风,又兼具学修并重之家风。

基于此,新版网站在页面设计时对寺院的园林环境、弘法项目、教理研究、学修实践等方面予以重点凸显。

新版网站页面采用以图片为主的视觉设计形式,内容上将动态信息发布和静态形象展示相结合。

新版网站保留了原“戒幢佛学教育网”的大部分栏目,进一步作了梳理和调整。

新版网站进行了移动终端设备的页面适配,以适应移动阅读的需要,故新网站分为网页版和手机版(网址链接相同)。

二、旧网站资料保留

寺院原官方网站“戒幢佛学教育网”于1998年上线,彼时为国内首家由寺院主办的网站,可谓开风气之先。自开通以后,历经多次改版。在多位护法居士的共同努力下,原“戒幢佛学教育网”前后开设了80多个栏目,收集佛学论著和文章万余篇,音像文件数千个,图片万余幅,为广大学佛者建构了非常便利的、不受地域限制的网络正法道场。

鉴于原“戒幢佛学教育网”上仍存留有较为丰富的历史资料,故旧网站仍然以二级域名的形式予以保留(jcedu.org)。并在新网站头部导航栏“寺院巡览”下为“戒幢佛学教育网”和原“西园论坛”设置了固定入口,用户如需查阅历史资料,可由此进入。

新版网站(公测版)目前只录入了半年内的部分数据,在公测期间,将会陆续补充完善更多佛学信息,敬请关注。

三、感恩义工发心

此次新版网站上线与护法居士义工们无偿付出和辛苦努力密不可分,在此予以郑重感谢:

非常感恩何继红居士、谢正喜居士、白爱华居士在早期设计上的无私付出。

非常感恩法麒居士和江苏绿茶网络科技公司在中期无偿提供设计和技术支持。

非常感恩菩提书院学员慧倩、道公、慈彬三位设计师和善行居士,为寺院提供logo和视觉系统设计。

特别感恩技术顾问弘亮居士的辛苦付出和努力,其中几次推倒重来,完成最终版编辑后台搭建和前台代码调整。

正是因为他们秉承着佛陀慈悲本怀和愿心,无私为三宝奉献的精神,才使得新版网站最终得以精彩上线。

所谓布施者 必获其利益

若为乐施故 后必得安乐

以此,感恩回向

2018年6月18日 西园寺网络部

档案管理相关规范及业务资料

【点击右键保存并查看】

《江苏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测评规程.doc

《江苏省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测评细则.doc

档案中介机构登记备案表.doc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oc

全宗卷规范.doc

全宗指南编制规范.doc

全宗指南编制规范2012替换1994年.doc

苏州市XXX档案分类整理方案模板.doc

文书档案整理的最新标准是什么

整理照片档案的标准装具有哪些规格

 

庐山东林寺、福安甘露寺分别来我寺参观

 

2015123日,庐山东林寺专门派员前来我寺档案室参观学习,他们对我档案室丰富的资料颇感兴趣,尤其是“春节烧头香盛况“12周年回顾展三宝楼工程系列档案等各类案卷,不时地提出各种问题,并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相关问题重点提问。

201617日福安甘露寺尼众道场一行,组织来我寺参观档案室。这些参观者特别细心,几乎将档案室一览无余。哇!这么多的资料,真还有点目不暇接,她们一边翻阅着各种案卷资料,一边做着笔记,并不停地按动各自手机,尽可能多拍点,一定不虚此行!

                                        

西园寺档案室

赵朴初居士谈佛教文化艺术

赵朴初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在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的艺术和工艺已达到极高的水平,书法、绘画、制造工艺、纺织、建筑等的精美在世界上都冠绝一时。大乘佛教传入后,吸收了汉文化这一方面的长处,引起画像、造像、寺塔建筑等艺术和工艺的发展,使佛教面目焕然一新。公元三○一年前后来华的耆域大沙门看见洛阳寺、塔、宫殿的壮丽,赞叹说,“兜率天宫仿佛似此”。公元五一六年洛阳永宁寺建成后,菩提达摩祖师见之,“口唱南无,合掌连日”,赞叹说,“此寺精丽,阎浮所无”,“极佛境界,亦未有此”。他又看见修梵寺的金刚像,形象逼真,赞美说“得其真相。”至于历史上一些著名画家如顾恺之、吴道子、杨惠之等为僧寺所作的壁画、塑像引起轰动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今天,敦煌壁画、龙门造像、乐山大佛、雍和宫大佛、札什伦布寺大佛、布达拉宫等以及遍布全国的寺、塔、石刻,其艺术上的价值已为世界所公认。事实上,大乘佛教的这一发展方向,是用汉文化中高超的艺术手段和方式来表达佛教的思想教义。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三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编辑:杨杰

 

佛教与美学目录

01.赵朴初居士谈佛教文化艺术

02.佛教文化的现在与未来--访吴立民先生

03.文化复兴与宗教

04.《佛教美学》导论--在反美中建构美学

05.精神的东方与无韵的西方

06.文风趋"中道"--观色悟空

07.信则美,美则传

08.禅与美

09.情感与想象

10.大乘与小乘佛教艺术的区别

稿

 

身心性命之学

──九年十二月在长沙讲──

 

太虚大师

 

 

就中国人向来对於学问之见解,惟身心性命之学,始谓之实学;其余、皆视为肤浅浮泛,故今试与诸君一商究之。略分为三:

 

一 悟身心性命之真理

 

欲发明身心性命之真理,且先作一图,然後分别解说之。(略)

孰真孰妄,孰虚孰宾,观察明了,无倒无迷,始能悟彻真理。先就两直线以观之:心性真实,身命虚妄,此身心性命第一重之区别也。次就交互关系线以观之:身固虚妄而所依五大之地、水、火、风、空则清凈周遍,体即真实之性,且眼、耳、鼻、舌、身五凈色功能亦近心真。心固真实而所带业识则为虚妄之命根,且内二了知亦展转仗托起为前六了知,依发五根,缘取五麈,流变身意境识之妄。故身与心俱通虚妄真实,命则惟是虚妄,绝无真实;性则惟是真实,绝无虚妄:此身心性命第二重之区别也。了知心依五根变缘五尘,第六了知心之单独变缘假相之身,对待以成宇宙我之遍计意识境,则为虚妄中之虚妄。生机、乃业命所持於身之生活机化,为妄幻之势限,即众生之生死是也。阿罗汉号无生者,亦无此而已。觉体、乃即身自性性一切法之真心实性,为真妙之体用,因中名如来藏,果上称佛法界者是。众生以生命为自己,执著假相之身、意识之心,以驰逐於宇宙物我之意境中,完全昧却真实之性;佛以觉性为自,而具有五大、五智之妙相妙用,随缘现为身根、境界,一一周遍清净,圆无障碍,毕竟永断虚妄之命。虚者虚假,即连续和合对待之三假。命、是“业识流动连续”假相,止动不续即灭,故非实在。身、是业命生起连续以和集凝合四大、五蕴之假相,连续断时,散夥不合即灭,故非实在。迷自身之和合连续假相以为实在,依之展转复起自他、内外、物我、彼此乃至万事万物、万理万想等等对待假相;然一冥心息念即灭,故非实在。凡可灭者,必有始起,有起者灭,必是幻妄。无幻妄者曰真,故真者圆满清净义;无虚假者曰实,故实者自在平等义。了然悟知常住、周遍、圆满、清净的心真实性是自己,看破向来错认为真实的世间身命,如海一沤,起灭无从,将从来认虚为实,认妄为真的颠倒想打销了,便是发明身心性命之真理的效果。

 

二 修身心性命之正行

 

若在有志之士,既知道了本有常住、周遍、圆满、清净的心真实性是自己,是事实上可以显得的;现前的世间身命,全是由虑知意识所变幻而起的虚妄,是事实上可以解脱的;又岂肯但以得著此一点理解便自满足,势必於实际上亲到亲达,方肯休息。但是由识而业,由业而命,由命而身,由身而境,由境而识,由识而业,成一旋复,如环无端。今知业命、命身、身境,皆已由前识先业为限定,但一概不复再认他作主人翁,置之器具、家伙、奴婢、仆斯之例便好。由境──世出世法──而识,由识而业,则为现前可以作得主的。於此首先决定一个主意,即但认心真实性为自己,决定不再被这个身命驱使,为他做奴隶,向世上起种种识,造种种业。次再决定一个主意,专使用这个色身命力以供养久远劫来展转为父毋子女、恩爱怨敌、相杀相生、相负相累的世间众生,使皆回向心真实性。次再决定一个主意,掉转那意识来专观心真实性为境,随顺之以造作种种无染无著周遍清凈之业,令渐渐与命机的身世相远离,而渐渐与性觉的佛圣法界相亲近。次再决定一个主意,完全舍了尘境,专从根之内、外旋归心真实性,知心一契真性,觉体便得圆露,妙用便得顿彰,而业命之根解脱矣。修此四决定意,为总持之正行,其余种种随便之行;无量无数,不能尽言。

 

三 破身心性命之谬执

 

前来所说,若在心中空空洞洞毫无成见的人,便可悟理而修行矣。在旧时由或受他人之告教,或出自己的思想,先有了一种成见的人,於此未免发生种种疑惑违拒之念,今姑就普通者释之:第一、只谬执身世以为真实者,其目的唯在世间上支持此数十年身命──或单为一人,兼为一家、一国、一大群皆然──,好衣好食,睡得活得,身安世安,无病无难;或者更加专求美色淫逸为乐──前之发挥其食色之嗜欲,大都人与畜生所共通者,故曰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也──;或者别加专求财产丰富为乐;或者此外加求世间习俗所成种种游戏嗜好之事物为乐;或者又专求权势容贵、名位誉闻为乐,要求个“身死功名留世”以为最高目的。其学理之代表,在中国则孔教──孔教虽溯於业命,但付之莫知其所以然之天命,而唯专事于身世也──,在近世则各种科学皆是。万物万性,所谓自然之科学也;万事万理,所谓精神之科学也。其所托之哲理:一、意境意识的唯心论或心物二元论,二、唯五尘的无元然自论,三、地水火风的原质原力唯物论,四、唯空的虚无论,唯生机的生活元子论;要皆无业无果的断灭论。总持此科学、哲学的,则唯进化论是。内持生化之机,外览物类之性,贯摄自然精神诸学,唯心、二元、自然、唯物、生元诸论,除留历上的功名在世间,并在无常中求得两种常,执为真实:物类种性续生不断,常一;物种生化唯进无退,常二。此唯意识谬执之境,除其所执之身世外,皆其所未知也。笫二、进而谬执身命为真实,把身外之人世颇淡忘之,但取身之生活机化养之炼之,成所谓神仙者,以化其身而延其命,东亚各国诸修仙者属之。除其所淡忘之人世及其所执之身命外,皆其所未知地。第三、进依业命所生谬执,若天命、天数等,创造主宰天地人物之天神等、冥性等──若老子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等──、神我等宇宙终极实体之盲意志等等。盖业命为各个生命之根,亦为宇宙生命之原故也。余若谬执鬼为本者,不知但是世间物类之一,由业转生而已。意识偶断,谬执空为本者,不知此但无意识之分位而已。凡此皆属意识谬执之境,都未知乎真心实性者也。世间凡夫,从来只知物质为身,意识为心,生命为性,故但能走由世而身、由身而命、由命而天──业因──之一条路;於由根知而心性一条路,向来未通;故但能究极乎业命,执此虚妄以为真实,诚所谓迷中倍人也。

问曰:命若但是虚妄,唯性是真实者,何以孔子曰:“天命之谓姓”?又曰:“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答曰:彼所谓性,但是物类类牲──即众同分──。譬如由业因──天、报生──命、为人类──性,既为人类,生有人类同分之理──率性之道──。当照人类同分之理修行,正孔教专重人事之旨也。穷贯通万事之理,尽类续万物之性,以归至於命元,故谓孔教亦上溯业命也。

问曰:然则佛书中所云之法身、慧命,其又谓何?答曰:法身、谓实性之体、相、用大,慧命、谓真心之妙觉明知,此唯借身命二字为代名而已。

编辑:杨杰

 

仁学粹编

──二年编──

 

太虚大师

 

谭浏阳之学术宗旨,大端行於仁学一书,夫人供知矣。而仁学一书,得於佛学者为多,又人所共知。然其中持论有偏激处,有搀杂处,有自相矛盾处,虽参互错综不离其宗,欲专供佛学上之研究,盖不如汰去其繁芜之为愈也。今择其精纯於佛学及逼近於佛学者,加以述语,颜之曰仁学粹编。世有欲以佛学为入世应用者乎?则取此而读之,殊不无小补云尔。

教无可亡也,教而亡,则其教之本不足存,亡亦何恨!教之至者,极其量不过亡其名耳,其实固莫能亡矣。名非至人之所争,圣人亦名也,至人之名若性皆名也,即吾之言仁学皆名也,名则无与於存亡。呼马马应之可也,呼牛牛应之可也,道在屎溺,佛法是乾屎橛,无不可也。何则?皆名也,名固无与於实矣。

述曰:世之断断於名者,又乌知名之无与於存亡乎?自世人以名为教,为教之实乃反为名所瞀。名在人而不在我,实在我而不在人,反求诸其身而无不得者,求於实故也。然则吾曹之为佛教前途虑者,其勿以世相之圣衰隆替为喜戚,而审佛教之自身、佛学之实际为何如焉可耳。

网罗重重,与虚空而无极,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纲罗,次冲决伦常之纲罗,次冲决天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然其能冲决,亦自无网罗,真无网罗,乃可言冲决,故冲决网罗者,即是未尝冲决网罗。

述曰:尽虚空是一大光明藏,尽法界是一圆觉姓海,本无网罗,本无网罗为障碍,夫何冲决之有!唯众生如蚕作茧,自缠自缚,乃有此如幻如梦之网罗。界划太虚,重重无极。冲决网罗者,即是未尝冲决网罗,可与金刚经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参看。呜呼!此可见浏阳造学之深.非猎教语为口头禅者比矣。

自唐、宋以後,咕哔小儒,徇其一孔之论以谤佛毁法,固不足道;而震旦末法流行,数百年来,宗门之人耽乐小乘,随断常见,龙象之才罕有闻者。以为佛法者清凈而已,寂灭而已,岂知大乘之法,悲智双修,与孔子仁且智之义,如两爪相印!惟智也,故知即世间即出世间,无所谓净土;即人即我,无所谓众生。世界之外无凈土,众生之外无我,故唯有舍身以救众生。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故即智即仁焉。

述曰:维摩经云:“不离五欲而出三界”;又云:“佛道当於众生心行中求”;又云:“随其心凈则佛土凈”。彼一味清净而已,寂灭而已者,又乌知佳卉出於粪壤,莲花生於淤泥哉?昔维摩与文殊说大乘不思议法,迦叶等五百弟子闻之,皆涕泪悲号,以谓我等何不幸而竟绝分於如是大法。今之学习宗乘,而堕於齗常坑堑者,览此不知亦有如迦叶等之涕泣悲号者否?如其有之,吾窃慰之。如其无之,吾益悲之!

既无凈土矣,既无我矣,则无所希恋,无所罣碍,无所恐怖。夫凈土与我且不爱矣,复何有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以足动心乎!故孔子言不忧不恐不惧,佛言大无畏;盖即仁即智即勇焉。通乎此者,则游行自在,可以出生,可以入死,可以仁,可以救众生。

述曰:众生之所以不能解脱於生死忻厌者,我爱与法爱累之也。有我,我爱也;有凈土,法爱也。小乘人之恐怖生死,希恋涅盘,亦我爱与法爱为之也。唯大乘之士,了知凈土唯世界,我唯众生,众生唯识,世界唯心,心识如梦幻,弥满清凈,唯一大圆觉性,不容停留一法,亦未尝停留一法,而凈土共地狱平等,我共万物平等,始无所用其爱憎,得大自在,得大无畏。

编辑:杨杰

 

王阳明与新中国哲学

──三十四年六月在缙云山作──

 

太虚大师

 

宋、元、明、清儒家哲学,渊源周濂溪、邵康节、张横渠、二程而流变不绝。近人分为三派:一、唯心派,程明道、陆象山、王阳明为代表;二、心物二元派,程伊川、朱晦庵为代表;三、唯物派──亦曰反道学派,颜习斋、戴东原为代表,大概可为定论。三派中以陆王派摄取禅、道而近禅,程朱派亦摄禅、道而较近道,二派均排斥功利;颜戴派则远绝禅、道而近功利。颜戴派虽反陆王、反程朱,而仍由明末清初阳明後学黄梨洲,晦庵後学顾亭林、王船山导其先路。此三派今各有发扬,而欲建设新中国哲学者,侧重科学者主唯物派,侧重哲学者一份主心物二元派,一份唯心派,角逐而未有所定,以二元派较为得势。

吾意无论宇宙之真理,或中华之文化,得全原无二致,取偏乃有三歧。统三为一,依一见三,乃可成新中国亦即新世界之新哲学,而可以王阳明为枢而发之。阳明固为中国哲学唯心派而发达最完成者。然就其著重就事磨练躬行实践处,例云:“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其所言,殆无异颜习斋所强调以呵斥危坐空想咕哔文字之宋明儒学者。加以阳明所躬行者,少则出游居庸三关,观山河形胜,逐胡儿骑射。壮则教苗獠范土筑木为室,为政首询里役贫富奸良,狱牍盈廷不即断,慎选里正三老,使委曲劝喻,民皆悔,至有涕泣而归者;抚剿南赣。汀、漳贼寇,行十家牌法,选骁勇自行编练,又行乡约之法,冠平民治;宸濠乱後,奏免租税以安民;老征思田八寨断藤峡,感卢苏、王受等来归,簿责而散其众,不戮一卒而活苍生数万,力疾破断藤峡,八寨皆平。凡此无不从躬治物用,顺养人情而致,不但非默座空谈,执理废情,而且较颜元、戴栋被之空言者,更能深切著明而见之行事。唯其讲学教人,在先去主观自私之蔽,而明客观天然之理为本耳。故推广阳明无有不行而可以为学之说,而更验其一生之无时不体物理,缘人情之行事,足以发挥而充极唯物派之实学也。

阳明之别晦庵者,尝云:“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其弟子徐爱丢:“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磨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如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照,磨上用功,明了後亦未尝废照”,阳明又曰:“天理本体自有分限”。要之、其所以与晦庵异者,在工夫上:一在以心照物上用功,一在磨心明照上用功。阳明重在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又以天理本体自有分限,并非谓事物皆心所变,或随心有无也。其致良知即是去主观上自私意欲之蔽,存客观上事物天然之理,故工夫上虽为唯心论,而实际上则为心物二元论,与晦庵同也。则阳明学说中,固含有心物二元论,故曰“离了事物为学,即是落空”。

由此可知以阳明学为总枢,而可分发为唯心、心物二元、唯物、三派之学也。惟阳明生平有二遗憾:一、历遭刘瑾、许泰、江彬、张忠、杨廷和、桂萼群小之障,曾不得一中资之君相辅宰,使能如王安石、张居正得君当国一二十年,则伊尹、周公之盛治不难重见明季,而国运亦或为之一变。但虽不得君,其於立德、立功、立言亦差可同於孔子而为弟子等均所不逮,立言虽逮孔子,而立功则过之也。二、出征方捷,追殂道途,使其退归乡里,能齐孔子之寿数,则必能裁其门弟子之狂狷者驯致中行,则立言亦可上跻孔子。不惟不致有末流之弊,且可能引三派学说均衡发展,使中华民族文化垂统继世而发扬光大也。天泉桥上告王汝中,钱德洪曰:“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一般人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之入道。若执一边,便各有未尽。并切嘱汝中,以後讲学不可失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之四句宗旨,”。汝中是狂者流,德洪是狷者流,阳明之裁犯狷而致中行之意甚明。惜其後即出征思田,再无考正这二流学行机会,致狷者仅狷狷自守,无以正狂者;而狂者愈狂,卒猖披而流及明亡,为世丛诟。此阳明之不幸,亦中国学术文化史之不幸也!

今诚能以阳明为枢,而将宋、元、明、清之三派哲学均衡发展,复解除宋以来拘局儒名,於佛道阴盗阳拒之丑态,容认佛道均为因素。程朱得於道,而陆王尤得於佛,更扩颜戴派而领受欧西近代之科学、工业、民政、法治等学说文化,则大成新中国之新哲学,且可进而构造全世界人类所须要之哲学与文化矣。

编辑: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