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理与佛法

太虚大师

 

 

依佛法全系统观,有世间法、出世间法,而世间法又分根本法、枝末法。出世间亦分三乘解脱法,大乘圆满法。易经所讲的为世间根本法与枝末法,与佛法上所说的唯识缘起与因果流转相近。易传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每卦是根本法;再重为六爻,由乾、坤演娈成六十四卦,一切吉凶、悔吝、福善祸淫等法,使之范围不过,曲成不遗,为讲明世间枝末法最良之书。

根本法,如划一无对待,故曰“易有太极”,即无始混沌、阴阳未分之相。而无始混沌忽然娈动,即有破裂,则成为;以之对未动以前之一,转成为有对待一阳一阴之一--,至是、只有相对之阴阳而无绝对之太极矣,故曰“是生两仪”。此二仪两而相叠,再演成l|ll|l||,是为四象。一是一,--是二,一二相加成三,将两仪演成椦乾、椨坤、栊艮、楾震、榋坎、槝离、榁巽、樮兑,是为八卦。再依八卦乃重叠为六十四卦。此可通佛法所说唯识缘起世界众生的道理:初一划为第八识,为世间法的根本,世间一切根身,器界皆为第八识所变起,而直观第八识是无始无终、无边无中、无内无外的。无始无明忽动,即由起信论三细相之无明业相而成第七识,第七识与第八识相对之後,第八识真如即隐没而成为第七识所执之我,故笫七识为能执,第八识为所执,即起信论之三细相之能相见、能现相。此能执我之第七识,与所执第八识之我,可比易所说之阴,阳两仪。笫七、第八能执所执相应的即为无始四惑,是为我疑、我见、我爱、我慢,此四惑相应,即世间的根本。疑、爱凝重如阴柔,见、慢高亢如阳刚,可比易所说之少阴、太阴、少阳、太阳之四象。再展转相依相缘,各由根、尘、识三和合而成八识:乾比八识,坤比七识,依乾坤之七八两识,演变成为第六意识及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可比艮、震、坎、离、巽、兑六卦。由八卦变为六十四卦,可比由八识三能变以成世间万法。道书中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义亦相通。

易经八卦的道理,可说明世间生起之根本法;再重之以演变六十四卦,则与世间枝末法相当。惟佛法只以此了世间法,而所宗则在出世间法,如般苦、中论的道理,明此等因缘变化之法自性皆空,在空性中无法可得,所谓一相无相,平等如如,才达到出世三乘的解脱法,亦曰寂灭法,亦曰涅盘法。更进为大乘圆满法,则本空无性故,生死流转当下即凊凈法界,亦即具足无量功德之圆满法身,无欠无余,无障碍,无隔别,是为不可思一解脱的出世大乘圆满法。

编辑:杨杰

 

论周易

──四年在普陀作──

 

太虚大师

 

一 审名

 

周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顾宁人曰:连山、归藏非易也;而云三易者,後人因周易之名以名之也。太虚曰:八卦始作於庖牺氏,此古今定论也,然太卜所掌三易,既皆可卜,则不仅八卦,而亦有重卦、占辞者也。重卦不始於文王,此亦顾宁人所言者。系辞下、孔子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之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之噬嗑”。益与噬嗑,皆重卦名,可知神农氏已有重卦矣。然则列而成之为象,因而重之为爻,亦始於庖牺氏,故神农氏得取法之也。

杜子春谓连山是伏羲作,归藏是黄帝作;或谓连山是神农作,以艮为首,艮者象山取连山出云之义,故曰连山;归藏是黄帝作,以坤为首,坤者象地,取万物归藏之义,故曰归藏;周易是文王作,以乾为首,乾者象天,取天变周普之义,故日周易。则运山、归藏不名易,於此益信。余谓此说,可通人文进化论。神农业农,故偏取之山田;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故偏取之大地。至文王,则由著入玄,故远取乎天道周普之化变。或以礼运孔子曰:“我欲观殷道,得乾坤也”。而以归藏为殷作,疑非黄帝之书。余谓此不足疑,盖颛顼氏来皆承黄帝之旧,文王前未尝改作故耳,而世儒大抵以周易之彖辞、爻辞,是周文、周公所系,故名周易者为定说;於是或又有以连山、归藏亦为古帝王姓氏者,故曰连山、归藏易。此则古史茫昧,莫得稽考矣!虽然,以连山、归藏为易,自周世已然。则以其书同乎周易,有卦可卜,有辞可占,以易为占卜书之类名耳;犹古昔楚曰檮杌,鲁曰春秋,有时则皆谓之史也。实则、但是文王、周公所订定者,得周易名,简称之、则曰易,连山、归藏不得名易。故孔子曰:“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又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特周易所著乎书契者,实为八卦、重卦、彖辞、爻辞之都名。推其八卦、重卦所始,则本之庖牺氏耳。然周易之异乎连山、归藏者,不仅彖辞、爻辞而已,其列卦之位次亦不相同,所谓连山始艮,归藏始坤,而庖牺氏之以何卦为始,则更不可知矣。

系辞上、孔圣曰:“易行太极,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则是孔子极深研几於周易而发明之理想,且非文王、周公之所及,况神农、庖牺乎?犹邵雍於太极之上更立无极,此虽蛇足,要亦非孔子所尝言者。故吾人今所研究之周易,则又当视为文王、周公之经,孔子之传之都名也;尚不得限之以文王、周公所系之辞,况单取八卦、重卦之画象乎?近世日本僧徒,或有谓释迦本小乘灰灭之教,──印度小乘多有其说──得马鸣、无著诸大士恢彉之,乃为大乘。此虽不韪之言,然既有大乘,则不得仍局释迦佛於小乘矣,故文王、周公之周易,或仅为卜筮占算之书,重以孔子推明之义,则为衡观物象人事万变之公例,更不得以卜筮占算局之矣。

省称曰易,具云周易。周者、遍常,易者、变化;犹额拉颉来图所云常变万化,亦犹佛说诸有为法无常流转相续不断,所谓“神无方而易无体”者也。又易易者──此读容易之易──,乾、简易知也,坤、简易能也,故八卦以乾坤为根本。又、易者交易,相待为变所以著其化也。此犹培因氏驳穆勒氏自在性之万物相待例,亦近佛法缘起无性之说。万物由周遍交待而相存相变,无能自遁,故曰周易。得此公例以临万化,则物理易知,人事简能矣。故又偏名曰易,所谓“易简之义配至德”也。此吾所以审定乎周易一名者也。

 

二 辨经传

 

伏羲画八卦,作重卦;文王定卦次序而作彖辞;周公按爻初後而作象僻:此四者、所谓易经也。周初简毕觕重,分为两编,是谓上下二经。孔子因之,作彖传上下二篇,象传上下二篇,繁辞传上下二篇,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各一篇,名曰十翼;则所谓易传也。象辞仅著其德,故曰“彖者、材也”。象辞仅效其象,故曰“爻者。效也”。彖传、象传,乃顺其辞而以推明之者也。此四翼皆次第分释彖、象之辞者。文言则专发挥乾、坤二卦之义以穷其蕴奥者。盖乾、坤二卦为诸卦本;坎、离等六卦,比、蒙等五十六卦,皆从之而衍生,故专发明之也。系辞止下篇及说卦、序卦、杂卦三篇,则总论全经,或泛释诸卦,而以之徵古观化者也。此周易经传之大分已。

 

三 卦爻生起说

 

当伏羲画八卦之始,最先成者,为一形。北行单一,未有变易。其行中断──初置画礼乃是土砖故也──,次画--形。合前一形,一形--形相对有别;观一为一,观--为二,则得三数;然而各立未成卦也。--与一叠,则为|l形,一与--乱,则为l|形;虽相交待,亦未成卦。草昧初民,皆知三数,观一与--亦为三数,乃於一--各画三事,始成椦形及与椨形,此乾、坤二卦之成也。合上|l、l|,则得四变,此四变象,皆由累叠而起。取椦与椨,由是而变乱三叠之,则或楾、或栊、或樮、或榁、或槝、或榋,合上椦、椨,则成八卦。三连三断更无变象可出,故其卦极於八数也。然其初画一形,无思而成,中断为--,亦出无思;其画一形--形各三,则出无思有思之间;余则|l、l|及乎八卦,皆由错乱重叠,次第效取其象,乃成三爻之卦有八。爻有交乱之义,即效取其交乱之象而卦,故卦成而後对於成卦之--形一形,成为初爻,或为中爻,或为後爻。初爻必待中後,中爻必待初後,後爻必待中初;否则画耳,不得各以爻也。故爻者、错乱交效之义。八卦皆先由惑乱而变著,由变著而效象,由效象而理定,由理定而事成者也──理故定於八卦之数,不止於七,不到於九,数极理定,理定相具,制为八卦,乃成用也──;此伏羲画八卦生起之次第也。旧谓乾一、兑二、离三、震四,非是。孔子依周易推明万化生起之理,周易唯是重卦,重卦依乎单位八卦,由单位八卦而逆推其始於一画,故曰易行太极──或曰:易有太极,不知孰是。蕅益师谓:易有太极,易即指心而言,非是。易者、变易、交易,盖即万物缘生无常之理,乃不相应行之无体假也,故曰“生生之谓易”。仗因而生,托缘而起,诸法公例,不得有局。彼谓茍非指心,何得云有大极,未知易是不相应行之理。今曰、易行太极,谓是易理之所谓止极,故至太极则易不可见,而乾坤之道息矣。一切因果、时方、生灭、名数等理,皆由交待变易而起,易不可见,则因果、时方、生灭、名数等理绝。无时无方、则无始终边际可得,故太极即无极,太极之体,则本识耳。或曰、易有太极。易者、即是彖象、爻卦之书,此书所诠之义,有其玄极,是易道之所原始要终者,故曰太极耳──。继於一画,中继为--,相待成观,并现二形,故曰见生两仪。一、--、互叠,则为|l、l|,一、--离观,则成三数。取一与--各画三事,综成|l、l|、椦、椨四变,故曰两仪生四象。明此四象,皆由一、--综错重叠生也。由连断二体,交乱三盛而极於八,故曰四象生八卦。从两仪来.皆有交待变乱之义,故曰易也。合观三连三断,则成六叠,是故伏羲得起重卦。然三叠相变,已穷於八,故由八卦因而重之,乃成每卦六爻者六十四,亦所谓穷则变,变则通也。虽至周文王之世,不坏八八卦之柢,故但止六十四卦耳。实则,彼时八卦既作,恒民或仍仅知三数,若伏羲当不止知三数矣。然即八卦三叠重之,可成九爻卦九十六。若取重卦更重叠之,可成十二爻卦四千二百零四。依此交变之例而演绎之,其卦数、爻数,可无穷也。然终不离八卦、四象、二仪、太极之素,故曰物各一乾坤,物各一太极。夫此虽可演几何级数而递进,後世既有九单位数,此所三数为单位者,不复适用矣。况於例无增,於事无取,宜文王,周公,孔子之知止矣。

 

四 八卦重卦总义

 

单言八卦,每卦但有三爻,今周易所载乾、坤等八卦,是六十四重卦中之八卦,非单位八卦也。单位八卦仅三爻者,论其事、则伏羲时民但知三数,故伏羲自用可有重卦,其教民者始单位八卦耳。其义、则仰观为天,俯观为地,人处其中;依天而观象化,依地而取物用,人事觕备,书契未作,知相而不知名,意识未通种种,故以三为成数,此三才之义也。三才皆材,而乾与坤则为二性遍於三才;三才皆乾性,故三卦有三画;三才皆有坤性,故 卦亦有三画。非性无以呈材,非材无以见性,材姓同现,材性并存,未有无材之性,亦无无性之材。语其相、则材性有分,语其体、则材性同物,故乾之三画即三才,而三画即乾坤等三画,其例同也。故八卦之材,不出三才,八卦之性,不出乾坤。乾坤者,在星气则为阴阳──案、天本无物,不过为日月星辰风电云露之都名耳。日月星辰皆星,风电云露皆气,一消一息之变,则皆曰阴阳耳。系辞上曰:阴阳之义配日月,此盖偏举而近正者。故阴阳家亦曰日者、星者,有时举阴阳二字代坤乾,则名同而实异矣。行之健者,於天为著,故乾象天。受之顺者,以地为著,故坤象地。此但举乾坤可象之一端名之者,必曰天阳为乾,地阴为坤,斯则泥矣。岂可天无坤性,而地无乾性哉?天无坤性,天象应有消无息,地无乾性,地象应无茁唯藏,则万象无由而著,万化无由而成矣。明乎天地人为才,而乾坤为天地人之二性,期砉然矣──,在数理则为奇偶,在势则为动静,在行则为健顺,此大公例随物随事可加察者。其动也直,乾之正例也。其静也翕,坤之正例也。然乾坤二性之所存,非异处而同处者也。乾不离坤,故其静也专,以专为静,乃即动之静,所谓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犹观波流,相续恒一则不见其流,有如止水耳。坤不离乾,故其动也辟,以辟为动,但指静有所辟者而曰动,而非其所以辟,所以辟者乾也。不观夫礁石之於止水无所激,唯湍水遇之则浪花喷发乎。故有乾无坤,虽动而不成异,有坤无乾,虽异而不成变,二性倚伏隐显而相为消长,则其变易繁矣。乾静而专,坤静而翕,异者可为一矣。乾动而直,坤动而辟,一者可为异矣。专之、直之,贯其一异,故大生焉;翕之、辟之,炽其一异,故广生焉──广、多义──。大生广生,原始彻终,不离三材二性,交待为变,则所谓周易也。震、巽、坎、离、艮、兑,则由三材二性互错交媾而成象者也。雷、风动乎上,天之属也;山、泽凝於下,地之属也。故喻之以长、中、少之三男三女。其变既著,其象既章,犹夫男女既生,则离父母而有自体,虽男女皆由一牝一牡生,各有父性、母性,而自验之男性女性,亦有分定,不相混合,亦终不得复与父母合为一体。故三男三女,则与父母并为八人;而震、巽、坎、离、艮、兑,亦与乾坤并列为八──取象类乎譬喻,故雷、风、水、火、男、女、父、母等,皆不得泥执也!至夫重卦,则犹男女更生男女,男女亦转为父母矣。重卦之乾坤卦,子对之则父母,孙对之则祖父、祖母,或是臣对之为帝后,民对之为君吏,故成二重。否、泰二卦,在自则为夫妇,对於子则为父母,故亦二重。皆由交待异功殊分,可推知矣。其生生也弥蕃,其存乎也弥异,要以三材二性之交变为共依;犹夫草木依山,山复依地,纵更分离,亦复贯彻,若地气亦彻草木之支叶花果也。

此八卦、重卦之例,可以斯宾塞尔之天演例观之也。其说曰:天演者,翕以聚质,辟以散力。其所谓天,体即太极,德即两仪;其所谓演,体即三材,德即二性;冒言天演,则周易也。翕以联质,乾之坤也,辟以散力,坤之乾也。又、质者材也,力者性也,物负阴而抱阳,即负质而抱力也。非力无以翕聚辟散,非质无可翕聚辟散;非质无以保神定仪;非力无以保神定仪;翕聚辟散之力,以翕辟散乎质者,无物不然,无时或息者也;特有隐显消长而已,息则天演之道穷矣。又曰:方其用事也,物由纯而之杂,由流而之凝,由浑而之画,则由两仪而四象、而八卦、而六十四卦也。又曰:质力杂糅,相剂为变,则即所谓交易变易也。故天演者,即周易之别名耳。夫近世以生物学,地质学,历史学之进步,而天演家所取证,以成其说者,其繁博奥衍,诚非周孔所及;伏羲、神农,更无论矣。至其所著天演公例,则此例在智者观之,眼前粗象无不具足,本不待繁徵博引而後喻。盖夫物化大例,固弥纶远近,非存乎远而亡乎近者也。少观则少得,多观则多得,其境有广狭,其理则平均。犹夫拊火知热,拊一炉之火,与拊万灶之火,诚较一炉之火为多,然则所知之热则同,不得以其仅拊一炉而斥为妄也。且万灶之火虽多,以穷火量则不足,一炉之火虽少,以知热性则有余;在量则同为不足,在性则同为有余,夫何足矜异?唯其无异,故此例虽伏羲亦知之且审矣,况周孔乎?故周易之八卦、重卦,衡观万事万物之大公例也,不得拘墟於证成此公例之若干变象而自封,若应用之以观方物,则可得而隅举之耳。

 

五 周易之应用观

 

系辞上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凡有体相业用而为人所造者皆曰器──,以卜筮者尚其占──凡不凭见闻言想、藉物乘数、极深研几而至诚前知者,皆曰筮──。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天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於此──此释以言者尚其辞──!参互以变,错综其数,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成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於此──此释以动者尚其娈──!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者事也,事物即器,家国图书,莫非器也──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此释以制器者尚其象──!夫易、圣人所以极深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此释以卜筮者尚其占──!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太虚曰:此孔子之观用於易者也,余故曰:周易得孔子发明,则不仅卜筮之书矣。余今用以概观世界,略分三观:一、天观,二、地观,三、人观。

云何天观?万法之生灭因缘观也。此又分二:

一、唯识论者即物穷理,即是推因,究其生何所因而灭何所极者,非学理上一根本问题欤?此则唯识论尚矣!而吾得会通以周易之道也。本识本无自性,不守其性,奄然不觉,谓之无始无明住地,则即一画之太极也。不觉而动谓之业微,动即一画之中断也;动焉而有能现谓之见微,见焉而有所现谓之相微,见微、相微则即 画之两仪也。见相同时,相待而起,虽起而仍无性不觉,故不失一。从一起--,象本识不觉而动之业微,起见相二微也。此三唯是本识自相,深细难知,其变甚微,故在卦犹未著成也。当本识之不觉而动,即为不生灭与生灭和合之阿赖耶识,有阿赖耶即有末那,此二同依犹如束芦。末那有覆,与疑、见、爱、慢四烦恼相应,常以分定种界,执我为性。本识无性,而在末那,同彼不觉,迷无为有,名为法疑,即是|l形。迷无为有,恒审谛思,保无性本以为自性,名为法见,即是l|形。有疑、见故,即据所有所保自贪而他摄,是谓法爱,合疑、见、爱,三叠为椨,有疑、见故,即恃所有所保自傲而他拒,是谓法慢,合疑、见、慢,三叠为椦。此但法我法法自性,尚无生我生生共性。然以法我生我亦即依之而有疑、见、爱、慢矣,依此无明三微、四惑──即四烦恼──,有见、有相,故有能所;有贪、有傲,则有内外。内能为意,外所为境,外境为缘,转生六相:一曰、智相,谓缘境界生爱非爱,即是楾卦;震生万变,为诚、为妄、为善、为恶。二曰、续相,谓依於智,苦乐觉念相应不断,即是榁卦;风轮盘旋,虽刹那灭,似相连续。三曰、著相,谓依苦乐觉念相续而生执著,即是榋卦;如水下流,陷入深洼,不能遍达。四曰、执名理相,谓依执著,分别名等诸安立相,即是槝卦;犹如画师和诸彩色,附丽物素现诸差别。五曰、起行业相,谓依执名理等,起於种种诸差别业,即是栊卦;犹依平地起诸山林,嵯峨崱屴。六曰、业系苦相。谓依业引,受诸苦报──佛法人天皆为苦有──,不得自在、即是樮卦;犹彼陂泽,众水流归,更难上涌。此之六相,皆属意识,意识依阿那耶为种、末那为根,三和合有,故皆三画。一切生灭,始终不出无明、三微、四惑、六相、故六十四卦,始终皆依八卦;尤以疑见慢椦,疑见爱椨,为诸善恶差别根本。其疑、其见,则为共依。犹彼连断相互为变而生我之疑、见、爱、慢,必依意识六相共转,始成乾坤二卦。乃有末那之生我执,变成八卦,乃有意识之具生我执。卦之作用,不即成於乾坤二卦,八卦变相既定,乃相形为乾坤二卦,故独乾坤二卦,不成卦用,成卦用而後有生执──一色一声,一名一念,各有自性,皆曰法我。有人有天,有畜有树,取其共性,则曰生我──。然|l与l|,虽未成卦,观一与--,亦法我执。生我未有不依法我起者,犹之无论八卦、重卦,莫不依连断二形者;而法我则不必皆为生我,一连与一断不相共,一连与一断两相共,二连与二断不相共,皆未能成卦也;其重卦则从生趣生,生生流转之所孳也。心趋物境,向门外转,虽依赖耶、末那而住,迷不复知,隔成六识,故重卦皆有六爻也。六十四卦皆依连断二形而鼙,但知自然而然,不觉何故有此连断二形,则是末那之法我执,其连有三曰乾,其断有三曰坤,种种变化,不出乾坤,但知自然而然,不觉何故有此三连三断,则是末那之生我执──此即末那执阿赖耶为内自我,曰真异熟──。震等六卦,是意识俱生生我执。六十四卦,无论何卦,不出连断二形,不出乾等八卦,所谓乾上、坤下,乃至坎上、离下,有则必有,其理固然;故总名之曰俱生我执。卦皆六爻,则人皆六根六识,其境亦六尘也。见不超色,听不出声,是故不可增益损减,分别六十四卦,一一皆有自卦必然之理,是意识分别生我执。分别每卦六爻,一一皆有自爻必然之理,是意识分别法我执。依此契其性理分别者则为诚,不契其性理分别者则为妄。同一乾坤二卦,相姤宜、则为泰卦而吉,相姤乖宜、则为否卦而凶。吉者、善也,凶者、恶也;是以其业或善或恶,其报或苦或乐,请趣流转,永无断绝。二卦合则吉凶象生,二卦离则吉凶相灭,离合互异则又互变,是谓诸有为相,无常生灭。其一一卦,皆如是知。

二、物理论者,如观日局为一宇宙,日局太始,乃为涅拉斯星气──儒生以元气未分为太极,盖与此同。依唯识论,则是相微──,布获六合;其本热至大而平均,此为太极。而此气有抵吸之力,即是两仪:其初抵力多而吸力少,其象为l|;继由通吸力而能收摄,其象为|l;即质点中通吸力故。翕以聚质,聚质而形渐成,太阳居中,八纬外绕──地珠即是八纬之一──,为一日局,其象为 ;即成形中本抵力故。辟以散力,力散而热渐耗,其形浸迟,其动浸缓,终至热力平均而天地毁,其象为椦──接:唯识论其吸即爱,其抵即慢,欲了生死,须伏爱见。以内我慢,反极慢根,慢解则生死息,其例亦同──。然此乃乾坤之两极,就其偏胜者言之耳。成时若无抵力,太阳八纬不得距离;毁时若无吸力,地球不得吸合月球,日球不得吸合地球。故此二力,有则俱有,常抵常吸,常吸常抵,至其平均而後乃已。抑此抵吸二力,在成毁之两际,虽有一期偏胜可指,而其中间则消长伸缩,递相变化耳。即就地球观之,其初本为流质;其次乃有流质,凝质;其次乃有流质、凝质、固质;其次乃依凝、流、固质,光热絪縕,萌芽植物;其次乃由絪縕蒸郁而有湿生动物,由湿生而卵生,由卵生而胎生,由胎生动物久而进为原始野人。流质也,固质也,植物也,动物也,人也,以配乾坤,则为八卦,由有秀出庶物之人,人事万端,宰制天地,种种营造,时俗互殊,成败利钝,其变尤夥;然终不离此一日局,而必依止地球诸物,其生其灭,亦终受范抵吸二力。翕聚、辟散,则重卦之象已。

云何地观?唯以现对之天地为贞信,不原其所起,不究其所终,不定其中心,不

极其边际,以见闻为依,以考察为用,以徵验为期,以名数为法,其端甚繁,难一二举,大略如今世所谓之自然科学耳。

云何人观?观人类之伦业者也。其大要在乎人伦各种之历史,及现世之生活情状,或生计、或伦理、或政治、或工艺、或学术、或教育;若周易孔子所传者。此观为多。依斯宾塞天演界说,则人伦之历史,亦可依卦爻生起之序演之,而重卦则所谓凝而画者也。卦卦皆有吉凶,知之顺理而行则吉,或吝之则大成者而限於小成,或悔之则宜吉凶者卒於凶吉,卦皆有六爻者,一器、一国、一家族、一社会,凡所占说,各有其始终之序也。占者凭数,说者凭理,存以泛观人事,蔑不宜耳。

 

六 周易之世法出世法分别

 

或曰:周易者,孔宗之出世法也。然世出世之界,犹难猝定!将之涉俗经国为世,而离群索居为出世俗儒之恒见耳。楞严曰: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生异灭法,曰有为法,有为法曰世间。夫离乎同异与无同异者,亦无所厝心於世出世法,斯则真出世法耳。世者时序,界者方位,此二原行,事物莫遁,交待凭之而存,变易由之而著,则周易之所诠者,固世间法矣。然犹未决,夫世间云者,万事万物之都名;物之生皆自然,事之起皆惑乱,其生其起皆不可知者也。不抉其惑乱之元,将顺其自然之节,与之为进,与之为退,与之为循环,与之为更化,即惑乱之变而求其条理,即自然之分而通其度数,条理得,度数明,如是则吉,如彼则凶,虽未尝不诚且谛哉!要未能不受范於自然,原型於惑乱,虽得未得,虽明未明,故是世俗谛耳。何则?其生起者,已基乎迷罔而不可知故也。故世法者,顺自然之化而起人为之功者也。不以生化为美,不以能生能化为真,将解其得生之天枢,析其成变之惑元,无生焉,知变焉,是之谓出世。然则周易之为世间法也明矣。自然之化,有进有退,其新者进,而故者退也。顺化而爱其生存者,故贵其进而偏名之曰进化也;实则进化云者,必依一物类为标准,观其昔之所处与今之所诣,相似相续,眩曰进化。然此为准标之物类,势无常存,故当其生长之期,未尝不駸駸日进;第其日进,即所以日趋乎死限者也。此日进者,剽却於无常法而不得不进者也。故世之持进化论者,理虽有是,不足固执;昧者胶为必然,系其情於未来之世,斯则陋矣!而周易亦顺化进化之世论耳;用之而为卜筮,亦以前知未来者也。然周易之道,贵迎其变而求其理,避其凶而趋其吉耳。固知生乎自然,起乎惑乱者,必吉凶善恶复然俱进,未尝以未来为纯美;斯则虽顺化进化,而与执进化为美者,又霄壤矣!故足为世间之正法也。或曰:易、逆数也,故知是逆化之出世法,非顺化之世法。应之曰:不然。易以数往者为顺,知来者为逆,故易之所谓顺者,送也,逆者、迎也,非以送故化之往,而以迎新化之来,故曰逆数。试为譬之:大化犹长江之流水,江边舟中之人,背东面西,观其来势,随而通之,因而始之,为丹楫以利济,为堤岸以防堵,水涨则船高,潮平则岸阔,别周易之道也;其流之来,初非人谋之所致也。若出世之法则不然,将往下流,穷溯厥源,握其源以从我回转者也。东西而定向,济防无所须,用之则随器大小,湛焉而满,大浸不多,毛滴不少,不用则泯然无迹。故其极也、非世非出世,而其道有待乎反溯厥源,然後相应,故谓之出世法焉耳。虽然、其道两行,不住涅盘,故於世而有为乎人,则亦顺乎易理行耳。孔子虽观太极,特欲明易所从来而知道,非能转其来源以自在如如也。夫然,周易之为世间法也明矣。

 

七 释乾卦

 

乾卦为六十四卦之天枢,其德则元、亨、利、贞也,其体无方;至於坤、则有如局矣。贞者、事也,故曰坤元亨牝马之贞。故大人之道,乾而已矣。乾卦、於人伦象君德,人必有君德而後立,故君德非局於在位之君者,虽处蓬艾间者,亦自有其君德存焉。持此卦极论人事者,莫备乎仲尼之文言:元者,仁也,故曰善之长也;非仁、则无自有人伦,故体仁者足以长人。亨者、通也,故曰嘉之会也;嘉会云者,所以有别乎纷复凌乱之群而各循其条理,则进行恢恢乎有间而无相阂焉,故足以合礼。礼起於群合,其体则存乎仁也。利者、义之和也。此有异乎墨家“义利也”之说。义之和即利,亦异孟轲去利而言义。独与挽近两利为利之说,自由以他人为界之说,最为密迩;不独宜事,不独宜己。故斯宾塞两利相权,去己从群,犹为未当;唯群己交利,故足以和义。贞者、恒也,不恒其德,虽巫医难有成。故唯贞固足以干事。人事之成如是,万物之所由成者,举可知矣。其六爻要以初爻之确乎不可拔者为本,非此则但委运任化而人功莫之施。故庄子谓全人恶天,在易亦曰先天而天弗违,异乎虫之但能天也。孔子自述三十而立,立则确乎不可拔矣,得所立矣,则优养滋长之为急。初九之潜,非以世不知之而潜,宜於潜故潜也。上九之悔,道高则俗离,德贵则业厌也。德贵而全超故无位,道高而独喻故无民,故无民虽贤者亦迥绝而仰望莫及,故孑然无辅,无辅则人伦之业涣,不足以合世俗之礼,故动而有悔。唯韩非传老,亦曰行上理则众民贰,此在世间法有固然者。盖世间法者,有限量之法也。造其极者无不穷,此非诫君人者持盈保泰,正表示高世之至德,决非君位所得限耳。用九、群龙无首吉,此可见贵乎人人有君德,不贵有一人焉,处君位为之首也。有首有从,有所表率而务增进也,有可增进非德之充也。德之充者,还以人德合乎天德,而都不辨天人,故曰: 天德不可为首。

夫易虽世间法,而此定志、修业、成德之序,学一艺,习一术,莫不皆然;故亦可通於出世法。尝试论之:君道者,佛乘也;故佛亦曰法王。佛乘者,法界根本之乘也,刹海庄严之乘也,兼利自他之乘也,万行圆绝之乘也。修佛乘者,信成就发心而登初住,舍不定聚入正定聚,故确乎其不可抆。大悲行劣,空慧观多,故遁世旡闷而有类乎潜龙勿用。十住之後入十行位,利人行多。入十回向,二利平等,然犹未入真如大地;蕴德成身,念菩提而常住世间,观涅盘而不舍众生,恒随有情而为主导,故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见龙在田,见大人也。十回向满入加行位,解行发心,所以进德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证成就发心而入极喜地,所以居业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在加行位极大精进,喻以钻木取火,势难暂停,故朝乾夕惕若厉。稍懈即退,或堕顶位,不复能进,是故有咎。然在修佛乘者,至此决无退堕咎也。居上位而不骄,虽现八相成佛而不忘上求也;在下位而不忧,虽居菩萨地而证性德与佛齐也。九四或跃在渊进无咎者,七地为有相之边际,而有相无相之相违,极难一致,故上下无常。由七地入八地,但见一相无相,证极第一义空,苟非佛加,或堕二乘,故进退无恒。虽有相无相,决定不起边见,故非为邪也。虽证无相,决得佛加而不堕二乘;故非离群也。在十地中进德修业,理须如是,而後得大自在,故为欲及时也。由有信成就发心来前功所持,所以虽履此二危地,卒无咎也。八地从笫一义空起,即得三大自在,所谓得色自在,得心自在,作诸佛事,非七地前菩萨能知少分,故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从不动地至法云地三位,合之即是妙觉,亦称等觉。此五位虽分而不分,故在世、即君是天,在出世、即菩萨而是佛。八地之後,皆是无功用道,故喻之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等也。至乎佛地,则为亢龙。何以为亢龙也?种习俱尽,异熟全空,佛自性身、自受用身,一一功德真实无边,故无位也;九界众生皆所不知,故无民也;地上大士、等觉大士、亦不能知,故无辅也;然且动而无悔,他受用身常应十地,随变化身常应世间,果後之普贤大人行,利乐有情尽未来际。佛乘出世之极,融世出世间而无间,故有异乎世间法也。然出世问之二乘道,则住涅盘而有悔矣。用九、群龙无首,全法界为一佛身土,更无佛外之众生,亦一切众生成佛义也。泂山五位,亦有此意。合九二、九三为第二一位,故但五位,余者程序皆同。而兼中到一位,其象全黑,即亢龙也,亦用九群龙无首也。事理全销,是非不立,唯如来法性身,自受用身,所谓但有如如智及如如存耳。如如者、一异胥无所住,无住故无悔,一生多生。长劫短劫,亦非所论也;乃达磨向上一宗所异乎教家者。临济曰:谁知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永觉贤以重离六爻、偏正回互而成五位,谓是天造地设,随顺世俗之谈;则殆丹霞淳所谓“曲为今时,随人施设”者欤。

编辑:杨杰

 

最近西洋哲学与佛学

太虚大师

 

 

西洋哲学在二十年前後,柏格森、杜威,罗素、杜里舒等曾喧赫一时,近十年则皆退归沉寂。然有特殊开发者,乃为英人柏烈雷与怀德海。怀德海先以大数学家知名,其专哲学亦十余年耳。而各与佛学相密迩,为前此所未曾有,因分取略论之。柏烈雷与宗通 柏烈雷以唯心论著,其现象与实体一书中所云“实体”──贺麟、谢幼伟二君译太极--,以系统性、无对性,心理性之三种特性说明之。系统性具“贯澈”与“广包”二义,即“常”“遍”之义;无对含不二、绝待及无分别、无差别诸义;其最重要者在心理性,其曰“感觉的经验即实体,非此则非真实”,则直指现量性境为真实体耳,此似宗门之直指心性。又谓思想──即分别的知识──生存於对待关系,如谋超越则无异自杀,是亦认必离一切分别知识而後乃成实体之证验,所谓心言路绝,唯证相应也。然柏烈雷虽列论及此,似尚无方法与工夫真能达到於此,则与其参实悟之古锥,犹有一间之隔。

怀德海与法界观 近人称怀德海为二十世纪之康德,因康德曾解决了十八世纪时哲学界中一切难题,而怀德海亦有澈底解决近时哲学上种种难题的功用也。故怀德海哲学不同柏烈雷的简明,然若知法界观之六相十玄义,亦易了解。其看宇宙为一“多元的有机体”,每一元皆为一“现实事素”,每一“现实事素”摄一切且入一切,与所谓“事事无碍法界观”甚相似。朱进之君译载於新民第二期者,所用译名亦多引佛书,其谓“我一向以为惟佛法为独得名言善巧,於今始知其非是”,盖谓怀德海於名言殆有同样之善巧欤?

但生在二千年来深信耶教所谓“上帝”的民族中,致二君皆未能免俗,屡谈上帝,且在其哲学中为上帝留一地位,尤以怀德海为上帝所设地位为重要,未免令吾人观之不喜。於此点,柏烈雷似差强人意,概以为宗教上之上帝乃有限的,故亦为关系而实非全体,如达於全体,则上帝亦消失,颇有佛亦不立之意也。

《人世间》总009: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 庄严道场 • 欲为龙象筑金台

欲为龙象筑金台

西园寺基建办

  西园寺始终重视基建工作,致力于完善寺院的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苏州城市的改造和风景名胜的完善,以及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因此,给寺院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普仁大和尚担任住持以来,西园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辉煌。
1997年,经市政府批准,由市宗教事务局和市佛教协会研究决定将市中心的定慧寺作为苏州西园寺的下院。接管定慧寺后,配合苏州的城市建设,在主管部门的关心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前后历时四年,投入七百余万元,兴建了山门殿与天王殿,修复了大雄宝殿,并将原有厂房分别改造成玉佛殿、讲堂、斋堂、客堂、库房等,对保存在寺内的石碑文物进行了妥善的保护,2000年正式对外开放。
据清朝学者钱谦益在《牧斋有学集》中记载,西园寺鼎盛时期曾占地340余亩。由于历史原因,导致西园寺周边环境凌乱不堪,近年来,在市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动迁了包围寺院北面的十余幢居民楼二百余户及煤球厂、煤球店、煤气变压站等相关单位,收回居民占用土地八千余平方米,耗资2100余万元,及天王殿前西边土墩上近十户居民和港务区六间简易办公房的动迁,耗资100余万元,于2005年收回寺院东边七户居民和留园街道西园居委会用房共1400平方米土地,耗资300余万元。以上的动迁工程总共耗资2500余万元。在2003年九月十九观音菩萨纪念日,集教学、研究、弘法、修行、管理等于一体的三宝楼工程正式破土动工。三宝楼位于西园寺中轴线上,是寺院的最后一座殿堂,其建筑方案汇集海内外专家和法师们的智慧,经过多年的认真修订和论证而成。由中部主楼和东西两翼组成,宽度108米,深度53米,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气势恢弘,成为全寺屏障。目前土建工程已完工,装修方案正在设计之中,工程总造价在4800万元左右。
配合苏州城市改造和发展,普仁法师大胆的提出了完善风景名胜西园古刹主体布局的前花园改造的构想。这一构想得到了市府及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三宝楼工程一起动工的有前花园近万余平方米的改造、恢复和兴建的钟鼓楼、三门殿、福德桥、智慧桥、照壁以及协助73011部队修建的寺院配套工程枫桥路南侧万余平方米的停车场,于2005年春节前主体工程正式竣工。整个前花园改造工程历时一年零三个月,耗资八百余万元,本着告慰先人、无愧于后人的精神,全部采用传统工艺、传统建筑材料,精益求精,在保证古刹原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夜间亮化等工程,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2005年除夕之夜,西园寺住持普仁大和尚在新恢复的钟楼上敲响了中断一百四十五年的西园钟声,恢复了从正门进入寺院的传统。
时至今日,教学楼二期工程研究所师生宿舍楼已于去年十月份开始筹备,今年常住还专门安排3月14至16举行地藏法会,诵地藏经三天;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日举行洒净仪式,祈求三宝加持,祝愿工程进展顺利和参与工程的各界人士平安吉祥。工程定于六月动工,年内土建完工,明年八月前与三宝楼装修工程一并竣工。二期工程位于三宝楼的西侧,西花园北端,占地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积地下一层、地面三层共八千余平方米,可容纳二百余人,工程总造价在1200万元左右。这是继三宝楼之后西园寺的又一大型建筑,为戒幢佛学研究所培养人才创造条件。
一系列大型项目的完成使西园寺前后贯通,恢复了传统上寺院主体的布局,也为西园寺在新世纪的发展与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园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和支持,古德说“三宝多外护,代代开好花”,本着“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我们欢迎更多的人士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共同为此千秋大业贡献力量。具体捐资办法如下:
一、捐资壹佰万元以上者,邀请为本寺中兴护法,在寺志上立传流芳,在福寿堂立永久消灾祈福牌位,刻碑铭谢;
二、捐资伍拾万元以上者,邀请为本寺中兴护法,名载寺志,在福寿堂立永久消灾祈福牌位,刻碑铭谢;
三、捐资壹万元以上者,邀请为本寺长期护法,在福寿堂立永久消灾祈福牌位,名载功德碑;
四、捐资五千元以上者,邀请为本寺荣誉护法,名载功德碑;
五、捐资千元以上者,名载功德碑;
凡施净资者,不论一元钱、还是千万元;不管捐资购买一片砖瓦、一块木头,还是认捐一座佛殿、一尊佛像,寺院都将给予回向,每逢初一、十五全体僧众在佛前祈祷。捐资五千元以上者,分别发给荣誉护法、长期护法和中兴护法证书,并随时欢迎来西园寺参观和修学佛法及参加法会,寺院有重大活动,皆盛情邀请您参加。

联络方法:
1、本寺银行帐号
户名:苏州市西园戒幢律寺
帐号:1102021009000180277
开户: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市留园支行
2、本寺地址
地址: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邮编:215008
电话:0512 - 65519818(财务室) 65349545(客堂)
传真:0512 - 67232911
网址:www.jcedu.org
邮件:caiwu@jcedu.org(财务室)

《人世间》总009: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 时节因缘 • 我的学佛因缘

我的学佛因缘

李命贤

  在童年的记忆里,乡下每个村子差不多都有各自的庙宇。然而,那些庙宇却多是一片荒芜,断壁残垣,杂草丛生。即使有几处象样的所在,也被挪作了他用。每当与小伙伴们结队去玩耍,常常会有上年纪的老者前来告诫:不要太放肆了,要恭敬。虽然我们这些小孩子也会照着去做,却终究不明白是为什么。开口去问,长辈们只说庙里供着佛菩萨,对佛菩萨就要恭敬,至于其他,也就说不清楚了。
后来长大,识得几个字后,就去看《西游记》。那里的孙悟空,是我们崇拜的偶像,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降妖除怪,大闹天宫,连玉皇大帝都不放在眼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却被如来佛祖反手之间压在五行山下,若非唐僧搭救,只怕到现在都不得脱身。我想,如来佛祖的本事到底要比孙猴子强得多,最钦佩的人物,也转为如来佛祖了。《西游记》看过后,疑问又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东土的和尚为什么非要到西天取经?唐僧为什么又叫唐三藏?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与如来佛祖比,哪个更厉害?弥勒佛到底是佛还是菩萨?为什么唐僧师徒第一次取到的是无字经,而无字经反倒比有字经好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拿去问父母,父母不知道;拿去问师长,师长不明白。有时甚至因此招来几句责备,大概的意思,是不好好学习,尽想些奇里古怪的事情,总之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现在看来,这些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而在那时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由此而来的神秘感,是佛教在童年时代留下的最初印象。
真正对佛教有所了解,是在大学期间开始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有幸进入位于杭州西子湖畔、老和山下的大学学习。在这所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名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告会。报告会上,杜维明、成中英、汤一介、庞朴等学者应邀出席并作了精彩演讲,我被深深地吸引了。由此,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兴趣,并特意选修了一些相关课程。
记得有一门是李明友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李教授是任继愈先生的弟子,学识渊博,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尤其是黄宗羲的思想有着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李教授讲课时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言语诙谐有趣,甚至在学生表现得缺乏礼貌的情况下,也不愠不火,风度翩然。随着课程的进展,我逐渐知晓了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向我徐徐开启,佛教文化作为其中最为绚丽多彩的部分,就这样走入我的视野:大乘、小乘、空宗、有宗、天台、华严、法相、唯识……而李教授给我们布置的期中试题,竟然也出自佛门僧肇的《物不迁论》。
此后,为了解更多的佛教知识,我专门阅读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书籍,知道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四大皆空、五蕴非我;知道了“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一苇渡江、九年面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虽然所了解的只是一些皮毛,却不自量力,先后写了几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方面的文章,刊登于我所在科系的系刊上。由于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缺乏,文章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使一些同学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可谓是意外的收获。
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有幸结识了一批在家学佛的居士。大家经常在一起切磋经验,交流心得。其中有一位老居士,乐善好施,德高望重,在居士中颇有威望。我去登门拜访时,话题自然离不开学佛。只记得当时自恃看了几本书,就天上地下地侃了起来。老先生面带微笑,不言不语,不厌不烦,一直仔细地听着,直到我说了个够,最后却不置可否,而是问了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学佛?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没想到,这样简单的问题竟然把我问住了。看着我窘迫的样子,老先生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如果学佛只是因为感兴趣,只是为了谈玄说道,逞口舌之能,那么你就不是在学佛,只是把佛家的三藏十二部教义当作知识来学习,而不是落到实处去修行,那就失去了学佛的意义。佛法不仅是知识、理论,它真正的意义,是要指导现实人生,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规范、教化的作用,让我们了生死,得解脱,成佛道,度众生。即使是经、律、论背得烂熟,却说着一套,做着一套,那就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如同一桌丰盛的筵席,如果你只是站在一边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如何好吃,那如何美味,但却始终不把饭菜吃下去,那最后还是会饿肚子,这就是“说食不饱”的道理。
老居士的一番话,对我不啻于当头棒喝,打掉了我的傲气,也使我对自己有一个反省。是呵,接触佛法以来,除了知道几个故事,了解几个名相,常逞口舌之能,御人以言辞之外,财、色、名、利一点舍不得,贪、嗔、痴、慢一点断不掉,烦恼依旧是烦恼,苦痛依旧是苦痛,这不正是“说食不饱”吗?于是,我赶紧请教该怎么做。老先生又开导说,佛法不外乎“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能持戒就不是学佛人。这可算作我真正学佛的开始吧。
在后来的日子里,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一位同事在车祸中丧生。虽然生死似乎是世间再平常不过的事,然而,当一张熟悉的面孔突然从你身边永远消失,当“死”这样的字眼与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联系在一起时,由此而来的疑惧与困惑,使我陷入对死亡的深深思考之中。人生的幸福与欢乐,在死亡面前顿时显得那样脆弱,那样不堪一击。
而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毕竟需要一个肯定的回答。由此一念之向上向善,求寂求止,使我意识到,只有学佛才能解决这一问题。“生死”从何而来?从每个人的“业力”来;“业力”从何而来?从“身、口、意”的造作来;为什么会“造业”?那是因为有“惑”。对人生的道理不明白,对宇宙的认识颠倒了,便会“由惑造业,由业受苦”。而要明白人生的道理,认识宇宙的真相,就要以佛法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理上求慧,事上修福。只有“福慧圆满”,才能超越生死轮回,获得究竟解脱。
如今,在研究所与众多同学一起随济法师学习佛法。不知不觉中,两年的时间已经过去,现在又面临如何在修学道路上做更进一步的选择。佛法讲“诸行无常”,虽然世界时时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但我相信,不管怎样,我都不会放弃我的追求,因为那已成为我生命的内容。对此,怎么能放弃,又如何能放弃呢?
学佛,我别无选择。

《人世间》总009: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 仁山智水 • 香巴拉

香巴拉

唯 色

  想起那次旅行,实际上缘起于这样一个主题:寻找香巴拉。
什么是香巴拉呢?
这原本是佛教中的一个理想世界的所指,其意为保持乐源。据说在古印度北方的某个神秘之处,大概隐藏于西藏北方的雪山之中,地形浑圆,雪山环绕,状如八瓣莲花,每瓣有河流贯穿其间,中央有大雪山如莲花之蕊,周围有群星般的城邑错落有致,其实整个国土就是一个十分完美的曼陀罗。传说还认为这里没有贫穷和苦难,充满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幸福和安宁。无论国王还是人民,每个人都是成就极高的修行人,都依照佛法培养慈悲心,开发自心,因而具足智慧。所以在经典中,香巴拉被认为是藏密五部金刚大法的本尊之一——时轮金刚的净土。
净土,乃佛教中形而上的地理概念。顾名思义,即清净的环境。西藏人把净土称作“德瓦坚”或“形康”。
至于西藏的山川大地,是一个自体所形成的小宇宙净土。包括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它是观世音菩萨的第二个净土。其余则是浮屠舍利塔、立体结构的曼陀罗、喇嘛与成就者的住处及他们的内观世界——通过清净的内观,可以化现任何形式的躯体与环境。在佛教已经传播一千七百多年的西藏,人们深信,西藏的全部土地,是地球上最接近、最真实的净土。现代人往往将西藏视为西天最后一块净土。
而香巴拉则是净土中的净土。
在西藏的唐卡和壁画中,香巴拉通常被表现为一个单纯的二度平面的空间,色彩古雅,线条细致,内容却十分复杂而精微,在充满神秘美感的诸多风景,如大团淡云、奇邈远山的环绕下,烘托出一个由结构均衡、布局严密而风格独特的大小建筑构成的世界。这是诸佛的法界,完美无瑕;也是人类理想中的家园,洋溢着祥瑞气氛。从而以天人合一的境界,向每一个观者述说着深远的教义和生动的传说。
我曾在安多藏区一个古寺的墙上见过这样的香巴拉。尽管画面斑驳陆离,依然令人叹为观止。最让人惊异的是,右下角描绘着经书中讲过的战争场面。那些铠甲裹身的正义之军,竟手持类似现代武器的步枪之类,尤其是,从中发射的颗颗子弹的弹身里面,充斥的不是火药,却是一朵朵鲜花,一朵朵怒放的、缤纷的、美丽的鲜花!——这就是藏人的想象力!
然而,香巴拉究竟在哪里?——除了在那些极度理想化的绘画中和特殊的经典中。
西藏的上师们肯定地认为,它存在,的确存在,但无法用任何感官感受到。这显然超越物理学与数学对于外在现象的探索。虽然在藏文典籍中有不少有关前往香巴拉的指南,讲到行者除了必须翻越无数的崇山峻岭,渡过无数的大江长河,走过无数的不毛之地,还须依靠诸位护法和空行的协助,以慑伏沿途的妖魔鬼怪,而本人更是必须进行各种精神修炼,唯具有相当的证悟和菩萨道发心,方能进入香巴拉圣境。有些人认为这其实指的是内心,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香巴拉。
不过大多数人只能藉由传说来相信净土的存在。与其说他们相信净土的存在,毋宁说,他们宁愿相信净土的存在。事实上,香巴拉乃所有净土在人间的象征,因而被赋予许多美好而神奇的传说,这些传说弥漫着人间的烟火,浸透着人类的愿望,强烈地吸引着渴望解脱生死之苦的人们。人们在无数美好的传说中心驰神往,有些人于是踏上了寻找之路。
这是一条漫长的、螺旋式的寻找之路,它终将由有形转化为无形,再转化为更隐秘的无形;由心外转向心内,最终转向更深入的心内——那是否属于另一个时空?应该是有各种地图存在的,因为有各种地理存在。自然的地理自不必说,还有历史的、文化的地理存在。而且,还有宗教的地理存在。在宗教的地理上,山山水水全部有了新的说法,当然是神圣的说法,妙不可言。
比如位于阿里南部的岗仁波钦,一位来自瑞士的探险家莫雷恩如是说:“无神论者对于喀拉斯的认识不过是将它看成一座再也无法朴实的22028英尺高的砾岩层山体,但是作为信仰对象的喀拉斯来说,它在信徒们心目中是山之极致,朝圣之路千里迢迢,那执着既在精神世界中同时又在现实世界中通往圣地。”
他还说:“想要理解喀拉斯全部的意蕴以及它非凡的气氛,就不仅要考察它的地理因素,文化因素和历史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朝圣者的视角去观察,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放弃我们自己个人的狭而窄的视界……”
因此,当他历经磨难,站在高高的岗仁波钦脚下,抬首仰望,心中不禁升发起这样的宗教感情:“喀拉斯,天地宇宙所铸就的曼陀罗,雄伟而且壮观,只有你亲眼看见它的时候,才能发现那自然的绝对真实的存在。它是自然的曼陀罗,如佛陀所说:它非我们凡人的眼睛所能见,它是精神之极地。”
幸运的是,我也终究见到了这样的喀拉斯,不,这样的岗仁波钦。1998年的夏天,一个像是从天而降的机会让我终于圆了去阿里的梦。阿里果然让我一言难尽。在十分明显的时空交错中,以岗仁波钦为象征的阿里,成为肉眼看不见的天梯上的重要的一阶。虽说这机会是从天而降的,但阿里或者说岗仁波钦是永不下凡的,又如乌有之乡。我想我至少要再去一次才能说出我看见的阿里。而在当时,乃至此时此刻,我只是感觉到:“在阿里,一切都是可能的——突然地或渐渐地消失,复活,甚至幻变。”这是我在离开古格废墟的时候,用一块碎成几段的“擦擦”(那上面还残留着半截形状优美的手指,不知曾经属于度母还是属于罗刹女)写在堆积着千年尘土的地上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