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典籍·南传中部·伤歌逻经

伤歌逻经

伤歌童子向世尊说名为陀那奢尼,乃深信的婆罗门女,以会见世尊,闻世尊苦行当时之精进状况(中部第二十六经、第三十六经参照)而感叹,愿归依三宝为优婆塞。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方拘萨罗国。
尔时,陀那奢尼婆罗门女、居住于旃达罗劫波,对佛、法、僧伽深为信仰。
时,陀那奢尼婆罗门女跪拜时,三度唱言优陀那曰:
归命彼世尊、应供、等正觉者,归命彼世尊应供、等正觉者、归依彼世尊、应供、等正觉者。
尔时,一名伤歌逻童子,居住于旃达罗劫波,通达三吠陀、语汇、法式、语分别及第五古传说、能语、通文法、得达世间论、大人相。
伤歌逻童子闻得陀那奢尼婆罗门女发如是语,闻之而乃告彼女曰:
彼陀那奢尼婆罗门女为下劣,彼陀那奢尼婆罗门女为衰颓也,竟有诸婆罗门,而赞叹彼秃沙门者。
贤者!汝尚不知彼世尊之戒慧。贤者!若汝知彼世尊之戒慧,则汝即知对彼世尊不应骂詈诽谤。
若然,夫人!若沙门瞿昙来至旃达罗劫波时,愿通知我。
唯然,贤者!陀那奢尼婆罗门女应诺伤歌逻童子。
时,世尊次第游方拘萨罗国来至旃达罗劫波。
尔时、世尊于旃达罗劫波住于都提罗门之庵罗林。
陀耶奢尼婆罗门女闻得:
世尊来至旃达罗劫波,住于旃达罗劫波都提婆罗门之庵罗林。
尔时、陀那奢尼婆罗门女至伤歌逻童子处。至已,告伤歌逻童子曰:
贤者!彼世尊来至旃达罗劫波,住于旃达罗劫波都提婆罗门之庵罗林。贤者!今汝若欲往、可随时为。
夫人!唯然。
伤歌逻童子应诺陀那奢尼婆罗门女,至世尊处。至已,问候世尊,交谈吉庆、铭感之语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伤歌逻童子白世尊言:
尊者瞿昙!有某沙门婆罗门,自认于现法已通达智圆满究竟梵行之基本者。尊者瞿昙!彼等沙门婆罗门,自认于现法已通达智圆满究竟梵行之基本者。尊者瞿昙!属于彼等之何者耶?   跋罗陀皤阇,我说自认于现法已通达智圆满究竟梵行之基本者,为有种种。
跋罗陀皤阇!有某沙门婆罗门从传承者,彼等依传承自认于现法已通达智圆满究竟,为梵行之基本,譬如三明婆罗门。
复次,有某沙门婆罗门,唯完全依信,自认于现法已通达智圆满究竟为梵行之基本,譬如理想家、思量家。
复次,或有某沙门婆罗门,于前代未闻之法,自知其法、于现法通达智圆满究竟,自认为梵行之基本。跋罗陀皤阇!此中、彼等沙门婆罗门,于前代未闻之法、自知法,于现法自认已通达智圆满究竟梵行之基本者,是即我也。
跋罗陀皤阇!依此理,于此应知也。彼等沙门婆罗门,于前代未闻之法,自知法,自认于现法已通达智圆满究竟梵行之基本者,是即我也。
跋罗陀皤阇!我在未成正觉为菩萨时,尝有此念:在家为杂闲尘劳之处、出家为空闲。此之在家居住、一向圆满,一向清净,难行如真珠美丽之梵行。故我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出家而为无家之生活。
跋罗陀皤阇!我于他日尚在年少,有漆黑之发充满蓬勃朝气与活力青年之青春人生,于父母不乐,啼泪痛哭之中,剃除须发,着袈裟衣,从在家成为出家之行者。
彼予如是为修行者,不论如何以求所有之最善,以求无上寂静最上道而往阿罗罗迦罗摩仙人之处,往而白阿罗罗迦罗摩仙人言:
尊者迦罗摩,我愿于此法、律,以行梵行。
跋罗陀皤阇!如是告之,阿罗罗迦罗摩答予曰:
尊者当住之,此法于其处、于智者不久即等于其师,如得自知、自证、自达,如此之法也。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不久即得直学其法。跋罗陀皤阇!彼予以举唇程度,于言所言程度之语,得智以说语言,以至语长老之语,且我知见且达自他共至处。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生是念:
阿罗罗迦罗摩唯独信此法
予是自知、自证、自达--不宣说,阿罗罗迦罗摩真是知见此法也。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往阿罗罗迦罗摩之处。往而白阿罗罗迦罗摩言:
尊者迦罗摩,是如何程度宣说自知、自证、自达此法耶?
跋罗陀皤阇!如是语时,阿罗罗迦罗摩宣说无所有处。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生是念:非但阿罗罗迦罗摩有信,而予亦有信,非但阿罗罗迦罗摩有精进,而予亦有精进;非但阿罗罗迦罗摩有念,而予亦有念;非但阿罗罗迦罗摩有定,而予亦有定;非但阿罗罗迦摩罗有慧,而予亦有慧。然予对阿罗罗迦罗摩所宣说自知、自证、自达其法,竭力于自证。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不久遂自知、自证、自达其法。跋罗陀皤阇!于是予即往阿罗罗迦罗摩之处。往而言阿罗罗迦罗摩曰:
尊者迦罗摩,汝是否于此程度即宣说自知、自证、自达此法耶?
迦罗摩曰:
尊者!予如是程度宣说自知、自证、自达此法。
予曰:
尊者!予亦如是程度自知、自证、自达此法。
仙曰:
尊者!我等见如是同梵行者,如汝之尊者,诚是荣幸、诚是幸福。如是之法予宣说自知、自证、自达,为尊者自知、自证、自达;尊者自知、自证、自达其法,为予所宣说。自知、自证、自达之法也。如是予所知其法,尊者亦知,又尊者所知其法,予亦知。如是,如予尊者亦然,如尊者予亦然。来!尊者!我等两人以守护此修行众。
跋罗陀皤阇!如是吾师者阿罗罗迦罗摩,置弟子予与自己同等,对予以最上恭敬、尊崇。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生是念:
此法最还只能涉达无所有处,而不得导于厌离、不得导于离贪、不得导于灭尽寂静、智、觉、涅盘。
跋罗陀皤阇!于是予不再信奉彼法、不满足彼法故而离去。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不论如何,以求所有之最善、以求无上寂静最上道,而往郁多迦罗摩子之处。往而言郁多迦罗摩子曰:
尊者!予愿于此法、律,以行梵行。
跋罗陀皤阇!如是言时,郁多迦罗摩子言予曰:
尊者!应住之,此法于其处,智者不久即等于其师,得自知,自证、自达如是之法。
跋罗陀皤阇!于是予不久遂得直学其法。跋罗陀皤阇!彼,予于举唇程度,以言所言程度之语,得智以说智法,以至语长老之语,且我知见以达自他共至处。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生是念:
郁多迦罗摩子不仅独以信宣说此法:予非自知、自证、自达住而宣说。郁多迦罗摩子确真得知见此法也。
跋罗陀皤阇!于此予即往郁多迦罗摩子之处,往而言郁多迦罗摩子曰:
尊者罗摩子,汝于如何程度宣说自知、自证、自达此法耶?
跋罗陀皤阇!如是言时,郁多迦罗摩子以宣说非想非非想处。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生是念:
非但罗摩子有信,然予亦有信;非但罗摩子有精进,然予亦有精进;非但罗摩子有念,然予亦有念,非但罗摩子有定,然予亦有定;非但罗摩子有慧,然予亦有慧,然予对罗摩子所宣说自知、自证、自达其法,遏力于自证。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不久遂得自知、自证、自达其法。跋罗陀皤阇!于是予往郁多迦罗摩子之处,往而言郁多迦罗摩子曰:
尊者罗摩子!汝是如何程度即宣说自知、自证、自达此法耶?
罗摩子曰:
尊者!予如是程度宣说自知、自证、自达此法。
予曰:
尊者!予亦如是程度于自知、自证、自达此法。
罗摩子曰:
尊者!如是见同行者如汝之尊者,我等诚是荣幸、诚是幸福也。如是予宣说自知、自证、自达其法,尊者亦自知、自证。自达;尊者自知、自证、自达其法,亦予所宣说自知、自证、自达之法也。如是之法,予所知,尊者亦知,尊者所知其法,予亦知。如是,如予汝亦然;如汝予亦然。来!尊者!汝当守护此修行众。
跋罗陀皤阇!如是郁多迦罗摩子为予之同行者,而且将予以置于师之位,对予以最上恭敬、尊崇。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作是念:
此法最远只能到达非想非非想处,此法不得导于厌离、不得导于离贪、不得导于灭尽、寂静、智、觉、涅盘。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不再奉行其法、不满足其法而出去。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不论如何以求所有之最善,以求无上寂静最上道,游化于摩揭陀国,入郁卑罗之阇那聚落。予于其处,见清适可爱丛林,流水清澄善筑堤坡,诚是可爱之川流、四周实丰裕之村落。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作是念:
此地或实是可爱,丛林清适,河流清澄,善筑堤坡,诚是可爱,而到处有丰裕之村落,实是欲精进之善男子,最适精勤之地也!跋罗陀皤阇!于是予趺坐于其处,作是念:实是适于精进之地!
坐于其处。跋罗陀皤阇! 予生是念:然予以齿置于齿,以舌压于上颚,以心受持心,制御、降伏之。
跋罗陀皤阇!彼予以齿置于齿,以舌压于上颚,以心受持心,制御、降伏之。
跋罗陀皤阇!予以齿置于齿,以舌压于上颚,以心受时心,制御、降伏之,予腋下出汗。
跋罗陀皤阇!犹如强力之人,从力弱者,或把头,或把肩而受持之,制御、降伏之,如此,跋罗陀皤阇!予以齿置于齿,以舌压于上颚,以心受持心,制御、降伏,从腋下出汗。
跋罗陀皤阇!于予有发心不动之精进,有确立不乱之念。
而且予之身以彼苦之精勤,精勤于征服而激动,不得轻安,然而,跋罗陀皤阇!如是予已生之苦受不着于心。
跋罗陀皤阇!彼之予生是念:然予住于止息禅。
跋罗陀皤阇!彼予遮断口及鼻之出入息。
跋罗陀皤阇!彼予遮断口及鼻之出入息时,有绝大之风声由耳而出。恰如打铁工吹犕之风有甚大之声,如此,跋罗陀皤阇!于予遮断口及鼻之出入息时,由耳而出,有绝大之风声。
跋罗陀皤阇!于予有发勤不动之精进、确立不乱之念,而且于予之身以彼苦之精勤,于精勤所征服,激动而不得轻安。然而,跋罗陀皤阇!如是予已生之痛苦受,不着于心。
跋罗陀皤阇!彼予生是念:然予住于止息禅。
跋罗陀皤阇!彼予遮断口、鼻、耳之出入息。
跋罗陀皤阇!彼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时,有绝大之风骚扰予头。
跋罗陀皤阇!犹如强力之人,以利剑之先端破碎予头,如此,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时,有绝大之风骚扰于头。
跋罗陀皤阇!然而予有发勤不动之精进、确立不乱之念,而且予之身以彼苦之精勤,于精勤征服之、激动而不得轻安。然而,跋罗陀皤阇!予已生之痛苦受,不着于心。
跋罗陀皤阇!彼予生是念:然予住于止息禅。
跋罗陀皤阇!彼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
跋罗陀皤阇!彼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时,于头有绝大之头痛。
跋罗陀皤阇!犹如强力者以硬革纽打于头之头巾,如是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时,于头有绝大之头痛。跋罗陀皤阇!予有发勤不动之精进、确立不乱之念,而且予之身以彼苦之精勤,于精勤征服之,激动而不得轻安。跋罗陀皤阇!然而,予已生之苦受,不着于心。
跋罗陀皤阇!彼予生是念:然予住于止息禅。
跋罗陀皤阇!彼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
跋罗陀皤阇!彼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时,有绝大之风切开腹部。
跋罗陀皤阇!犹如精巧之屠牛者,或其弟子以锐利之屠刀切开腹部,如是有甚大之风切开予腹。跋罗陀皤阇:予有发勤不动之精进、确立不乱之念。而且予之身以彼苦之精勤,于精勤征服之,激动而不得轻安。跋罗陀皤阇!然而,此已生之苦受不着于心。
跋罗陀皤阇!彼予生是念:然,予住于止息禅。
跋罗陀皤阇!彼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
跋罗陀皤阇!彼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时,于身有绝大之热。
跋罗陀皤阇!犹如!人之强力者,从力弱者执各一面之腕,于炭窝焦烧之,如此,予遮断口、鼻及耳之出入息,于身有绝大之热。跋罗陀皤阇!然而却有发勤不动之精进、确立不乱之念。虽然予之身以彼苦之精勤,于精勤征服之、激动而不得轻安,跋罗陀皤阇!然而,如是予已生之苦受,不着于心。
跋罗陀皤阇!诸天见予而作是念:沙门瞿昙已死矣!又或诸天以作是念:沙门瞿昙还未死,然必死。又或诸天作是念:沙门瞿昙还未死,亦不曾死。沙门瞿昙是阿罗汉,彼实如是住于阿罗汉。
跋罗陀皤阇!彼予生是念:然,予绝一切食。
跋罗陀皤阇!于此,诸天来言予曰:卿!卿勿绝一切食,卿若绝一切食者,我等从卿之毛孔注入天食,卿以此可过日。
跋罗陀皤阇!彼予思惟之:予宣言绝一切食,而且彼等诸天欲从予之毛孔注入天食,予若受此而过日者,予应伪行者。
跋罗陀皤阇!彼予避彼等诸天之言,以言:足矣!
跋罗陀皤阇!彼予生是念:然,予一掬一掬,渐以摄少食,或绿豆汁、或乌豌豆汁、或小豌豆汁、或豌豆汁。
跋罗陀皤阇!彼予一掬一掬,渐次摄少食,或绿豆汁、或乌豌豆汁、或小豌豆汁、或豌豆汁。
跋罗陀皤阇!彼或绿豆汁、或乌豌豆汁、或小豌豆汁、或豌豆汁,一掬一掬,渐次摄少食,予之身体极为瘦弱。
因彼之少食,犹如阿须帝伽草之节,或伽罗草节,予之肢节如是也。
因彼之少食,如是予之臀部犹如骆驼之足。
因彼少食,如是予之脊柱凹凸犹如纺锤之连锁。
因彼少食,如是予之肋骨腐蚀破碎,犹如朽屋之梢腐蚀破碎。
因彼少食,如是可见予之眼光深陷于眼窠,犹如深井底于深洼之水光。
因彼少食,如是予之头皮皱缩凋萎,犹如切未熟之苦瓠,因受风热而皱缩凋萎。
跋罗陀皤阇!彼予触至腹皮即可摩到脊柱,触到脊柱即可摩到腹皮,
跋罗陀皤阇!彼予因如是少食,予之腹皮按着脊柱。
跋罗陀皤阇!彼予因少食予排粪或排尿于其处头向前倒。
跋罗陀皤阇!彼予慰藉此身体,以掌摩擦肢体。
跋罗陀皤阇!以彼掌摩擦肢体,予因彼少食,身毛腐蚀,其毛根皆由身而脱落也。
跋罗陀皤阇!见予者人人有作是语:沙门瞿昙是黑者。又或有人作是言:沙门瞿昙不是黑者,沙门瞿昙是褐色者。又或有人作是言:沙门瞿昙不是黑,又不是褐色,沙门瞿昙是黄金色也。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清净、皎洁之皮肤因彼少食而损坏也。
跋罗陀皤阇!彼予生是念:
凡过去之沙门或婆罗门虽有受激苦痛烈之受,如是[予之]苦行为最高,无有比此更上者;
凡未来沙门或婆罗门虽有受激苦痛烈之受者,[予之]苦行为最高无有比此更上者;
凡现在之沙门或婆罗门虽受激苦痛烈之受者,如是[予之]最高,无有比此更上者。
然予以此过酷之苦行,尚未到达超越人法、特殊最圣之知见,故想达到菩提,应有其他之道!
如是跋罗陀皤阇!予作是思念:
予父释迦王行耕事时,予坐于畦畔之阎浮树荫下,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之记忆,彼时予作是念此应是到菩提之道耶?
跋罗陀皤阇!彼予随念智生:
此乃至菩提之道也。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思惟之:
予除欲及不善法,有恐怖其他之乐否?
跋罗陀皤阇!彼予其次思惟之:
予除欲及不善法,无恐怖其他之乐也。
如是,跋罗陀皤阇!予思惟之:
以如是极为瘦弱之身,难逮得彼乐,然,予摄粗食乳靡?
跋罗陀皤阇!然彼予摄粗食乳靡。
跋罗陀皤阇!彼时予有五比丘为侍者彼等云:沙门瞿昙若逮得法,彼应对我等言。
跋罗陀皤阇!然,予由摄粗食乳靡,彼等五比丘即厌恶予,言:沙门瞿昙放逸而舍弃精勤,趣于奢侈。言后离去。
跋罗陀皤阇!我食粗食,得体力,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
跋罗陀皤阇!然而,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予寻伺已息,于内清净,心成一处,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
跋罗陀皤阇!然而,如是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予不染于喜,而住于舍,正念、正智,以身正受   乐,圣者之所谓: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予舍乐、舍苦,先已灭喜忧,舍不苦不乐,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
跋罗陀皤阇!如是予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而心得确立不动,予使吾心向于忆宿命智。彼予忆念种种之宿命,即忆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百千生、无量成劫、无量坏劫、无量成坏劫。忆念于其处,予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彼予于其处死,生于彼处。于彼处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命终。彼予于死彼处,生于此处。如是其一一之相及详细之状况与俱种种宿命。
跋罗陀皤阇!于是夜之初更,予到达此第一智。无智灭而智生,暗灭明生。此时予实唯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也。
如是予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而得确立不动、吾引心向有情生死智。彼予清净而以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如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福者,各随其业:实此等之有情身为恶行、口为恶行、意为恶业,诽谤圣者,抱着邪见、持邪见业。彼等身坏命终生于恶生、恶趣、堕处、地狱。又实此等有情以身为善行、口为善行、意为善行、不诽谤圣者,抱着正见,持正见业。彼等身坏命终而生善趣、天界。如是彼予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如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福者,各随其业也。
跋罗陀皤阇!于是夜之中更,予到达第二智。无智灭而智生,暗灭而明生。其时予实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
如是予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而得确立不动,心向漏尽智。彼予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苦灭之道、如实知此等是漏、如实知此是漏之集、如实知此是漏之灭、如实知此是漏灭之道也。予如是知、如是见,予从爱欲漏心解脱,予从有漏心解脱,予从无明漏心解脱也。予已有[解脱]之智。知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作,到达无更此存在之状态。
跋罗陀皤阇!于是夜之后更,予到达第三智,无智灭而智生,暗灭而明生。此时予实唯住于不放逸、热心、精勤也。
如是说时、伤歌逻童子白世尊言:
尊者瞿昙!确实为有精勤。尊者瞿昙确实为有精勤。彼应供、等正觉者为如是。尊者瞿昙!有天耶?
跋罗陀皤阇!其为依理而知我,即有天。
尊者瞿昙!问有天耶?汝云:跋罗陀皤阇!其为依理而知我,即有天。尊者瞿昙!如是,则非为虚言、妄语耶?
跋罗陀皤阇!所问有天耶?答谓有天。其为依理而知我,即有天,此为就依智者应为之一向结论,即有天。
尊者瞿昙何故对我不由开始说明耶?
跋罗陀皤阇!所谓天者,乃此世之高贵所称谓。
如是说时,伤歌逻童子白世尊曰:
伟哉!尊者瞿昙!伟哉!尊者瞿昙!譬如使倒者起,使覆者现,对迷者教示以道,使有眼者可见色,如暗中持来之明灯。如是,尊者瞿昙!以种种方便说示法要。此是我归依尊者瞿昙与法与比丘僧伽者。愿尊者瞿昙摄受我为优婆塞,自今以后,愿终生归依。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希有未曾有法经

希有未曾有法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三二、未曾有法经(大正藏一,四六九页。)
本经乃阿难依世尊命令,以说佛之希有未曾有法。希有未曾有者,佛乃最后有之菩萨,生于都率天,于入胎、降诞等之种种时候,言所现不可思议之事。可见为一部分为后来佛传之先驱。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时、食后、由行乞归来,集坐于侍者堂之众多比丘,起此言谈:
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友!如来增益大神通力者、大威神力者耶!如何是如来般涅盘、断戏论、断迷路、尽轮回、超度一切苦、知过去之诸佛;彼等之诸世尊是如是生;彼等之诸世尊是如是名;彼等之诸世尊是如是姓;彼等之诸世尊有如是戒;彼等之诸世尊有如是法;彼等之诸世尊有如是慧;彼等之诸世尊为如是住者,彼等之诸世尊是如是解脱者。
如是言已,尊者阿难如是告彼等诸比丘:
友!如来是希有而具未曾有。友!如来是未曾有而具未曾有法。
然而,实使彼等诸比丘,中断此言谈。其时,世尊于晡时从独坐起,至彼侍者堂,至已,坐于所设之坐。生已,世尊告诸比丘:
然,诸比丘!汝等今为如何之说话而坐此耶?又汝等如何中断言谈耶?
诸比丘言:
世尊!我等食后由行乞归此,集坐侍者堂,如是起言谈:希有哉!友! 未曾有哉!友!如来增益大神通力者、大威神力者耶!如何是如来般涅盘、断戏论、断迷路、尽轮回、超度一切苦、知过去之诸佛;彼等之诸世尊是如是生;彼等之诸世尊是如是名;彼等之诸世尊是如是姓;彼等之诸世尊有如是戒;彼等之诸世尊有如是法;彼等之诸世尊有如是慧;彼等之诸世尊为如是住者,彼等诸世尊,是如是解脱者也。如是言时,世尊!尊者阿难如是告我等:如来是希有而具未曾有。友!如来是未曾有而具未曾有法。世尊!如是我等之言谈被中断,其时世尊来临。
时,世尊告尊者阿难:阿难!然者,于此当详细说彼如来之希有未曾有法。   阿难言: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菩萨有正念、有正知,生兜率身,
世尊!菩萨有正念、有正知生兜率身,世尊!以此我等受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菩萨有正念、有正知,住立兜率身。
世尊!菩萨有正念、有正知住立兜率身。世尊!我以此受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菩萨之寿有限,住立兜率。
世尊!菩萨之寿有限,住立兜率身,世尊!我以此受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菩萨有正念、有正知,从兜率身殁而入母胎。
世尊!菩萨有正念、有正知,从兜率身殁而入母胎,世尊!我以此等受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菩萨从兜率身殁而入母胎,其时包含天界、魔界、梵天界,于此世界、沙门、婆罗门。天人界之世界,无量广大光明,超诸天之威神力而出现。于世界边之空间、幽隐、暗冥、黑暗处,于彼有如是大神通,如是大威神力,此等之日月光明亦不得到达之处;其处亦有无量广大之光明,超诸天之威力而出现。生其处之诸有情,彼等亦由光明,互相认知--友!其他之诸有情,实有生此--又此一万世界,动摇、震动、激动、而无量广大光明,超诸天之威力,出现于世。
世尊!菩萨从兜率身殁而入母胎,其时包含天界、魔界、梵天界,于此世界、沙门、婆罗门。天人界之世界,无量广大光明,超诸天之威神力而出现。于世界边之空间、幽隐、暗冥、黑暗处,于彼有如是大神通,如是大威神力,此等之日月光明亦不得到达之处;其处亦有无量广大之光明,超诸天之威力而出现。生其处之诸有情,彼等亦由光明,互相认知--友!其他之诸有情,实有生此--又此一万世界,动摇、震动、激动、而无量广大光明,超诸天之威力,出现于世。世尊!以此我等受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菩萨之入母胎时,有四天子,且护四方以近彼--彼菩萨或菩萨之母,即人非人乃至任何者,亦莫能害。
世尊!菩萨之入母胎时,有四天子,且护四方以近彼--彼菩萨或菩萨之母,即人非人乃至任何者,亦莫能害。世尊!以此我受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菩萨入母胎时,菩萨之母自然为具戒者,离杀生,离不与取,于爱欲离邪行,离虚诳语,离窣罗、迷丽耶酒类之放逸处。
世尊!菩萨入母胎时,菩萨之母自然为具戒者,离杀生,离不与取,于爱欲离邪行,离虚诳语,离窣罗、迷丽耶酒类之放逸处。世尊!我以此受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菩萨入母胎时,菩萨之母,对男子不起伴妙欲之意。又菩萨之母,以如何男子之娱心,亦无甚喜。
世尊!菩萨入母胎时,菩萨之母,对男子不起伴妙欲之意。又菩萨之母,以如何男子之娱心,亦无甚喜。世尊!我以此受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菩萨入母胎时,菩萨之母得五妙欲。菩萨母成就五妙欲,具足而行作。
世尊!菩萨之入母胎时,菩萨之母得五妙欲。菩萨母成就五妙欲,具足而行作。世尊!我以此受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菩萨入母胎时,菩萨之母不起任何之病患,菩萨之母,身体无疲劳而安乐;又菩萨之母,通过胎以见菩萨具一切肢体,无诸根之毁损。阿难!犹如有琉璃宝珠。善净性,八角、被善磨过。而以丝之或青、黄、赤、白、绿串之。彼具眼之人,于手其观察之--此琉璃宝珠,是净、性优、八角、善磨。而以丝之或青、黄、赤、白、绿串之--。如是,阿难!菩萨入母胎时,菩萨之母,不起任何病患。菩萨之母,身体无疲劳而安乐。菩萨之母,通过胎以见菩萨具一切肢体而无诸根之毁损。
世尊!菩萨入母胎时,菩萨之母不起任何之病患,菩萨之母,身体无疲劳而安乐;又菩萨之母,通过胎以见菩萨具一切肢体,无诸根之毁损。犹如有琉璃宝珠。善净性,八角、被善磨过。而以丝之或青、黄、赤、白、绿串之。彼具眼之人,于手其观察之--此琉璃宝珠,是净、性优、八角、善磨。而以丝之或青、黄、赤、白、绿串之--。如是,菩萨入母胎时,菩萨之母,不起任何病患。菩萨之母,身体无疲劳而安乐。菩萨之母,通过胎以见菩萨具一切肢体而无诸根之毁损。世尊!我以此受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菩萨生七日,菩萨之母命终,生兜率身。
世尊!菩萨生七日,菩萨之母命终,生兜率身。世尊!我以此受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如其他之诸妇人,胎儿宿于胎内九或十月间而生,如是菩萨之母不生菩萨;菩萨之母,菩萨宿胎内正十个月而生。
世尊! 如其他之诸妇人,胎儿宿于胎内九或十月间而生,如是菩萨之母不生菩萨;菩萨之母,菩萨宿胎内正十个月而生。世尊!我以此受时为世尊之希有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如其他之妇人或坐而生,如是菩萨之母不生菩萨;菩萨之母立而生菩萨。
世尊!如其他之妇人或坐而生,如是菩萨之母不生菩萨;菩萨之母立而生菩萨。世尊!我以此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菩萨出母胎时、诸天于最初受,其后众人受。
世尊!菩萨出母胎时、诸天于最初受,其后众人受。世尊!我以此受持为世尊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菩萨由母胎出时,菩萨不至地,四天子受彼而使立母前、--王妃请喜,汝生大威力之子。
世尊!菩萨由母胎出时,菩萨不至地,四天子受彼而使立母前、--王妃请喜,汝生大威力之子。世尊!我以此受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菩萨由母胎出时,实是清净而出,不涂污水,不涂痰,不涂血,乃至不涂任何不净,而无垢清净也。阿难!犹如宝珠,置于迦尸之绢布,宝珠不秽污迦尸之绢布迦尸之绢布亦无秽污于宝珠。其何因而然耶?依两者之清净。如是,阿难!又菩萨由母胎出时,实是清净而出,不涂污水,不涂痰、不涂血,乃至不涂任何不净,是无垢清净也。
世尊!菩萨由母胎出时,实是清净而出,不涂污水,不涂痰,不涂血,乃至不涂任何不净,而无垢清净也。犹如宝珠,置于迦尸之绢布,宝珠不秽污迦尸之绢布迦尸之绢布亦无秽污于宝珠。其何因而然耶?依两者之清净。如是,又菩萨由母胎出时,实是清净而出,不涂污水,不涂痰、不涂血,乃至不涂任何不净,是无垢清净也。世尊!我以此受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菩萨出母胎时,女持一冷、一温之两水,出现于空中,由此为菩萨及母行水。
世尊!菩萨出母胎时,女持一冷、一温之两水,出现于空中,由此为菩萨及母行水。世尊!我以此受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生耶!菩萨以立起平等之足,而此七步,辖步而行,被白盖,朝望一切诸方,以说伟言--我是世界之首者、我是世界之胜者,我是世界之长者,此为最后之生,今无后有之事。
世尊!生耶!菩萨以立起平等之足,而此七步,辖步而行,被白盖,朝望一切诸方,以说伟言--我是世界之首者、我是世界之胜者,我是世界之长者,此为最后之生,今无后有之事。世尊!我以此受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我亲从世尊如是闻、亲受得:
阿难!菩萨出母胎时,包含天界、魔界梵天界,于此世界、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之世界,其无量广大光明,超越诸天之威神力而出现。其世界边之空间:幽隐、暗冥、黑暗处,于此有如是大神通,如是有大威神力,此等之日月光明亦不得至之处,其处亦有无量广大光明,超诸天之威神力而出现。而生其处之有情,彼等亦由彼光明而互相认知--友!其他之诸有情,实有生于此处--。又此一万之世界,动摇、震动、激动、无量广大光明,超诸天之威神力而出现。
世尊!菩萨出母胎时,包含天界、魔界梵天界,于此世界、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之世界,其无量广大光明,超越诸天之威神力而出现。其世界边之空间:幽隐、暗冥、黑暗处,于此有如是大神通,如是有大威神力,此等之日月光明亦不得至之处,其处亦有无量广大光明,超诸天之威神力而出现。而生其处之有情,彼等亦由彼光明而互相认知--友!其他之诸有情,实有生于此处--。又此一万之世界,动摇、震动、激动、无量广大光明,超诸天之威神力而出现。世尊,我以此受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是故,阿难!今汝,此亦应受持为如来之希有未曾有法。
阿难!此如来自觉而生起诸受,自觉而持续,自觉而灭之。自觉而生诸想,自觉而生起诸寻,自觉而持续,自觉而灭没之。阿难!汝亦以此受持为如来希有未曾有法。
世尊!世尊之自觉而生起诸受,自觉而持续,自觉而灭没之,自觉而生诸想、自觉而生起诸寻,自觉而持续,自觉而没之,世尊!此亦我受持为世尊之希有未曾有法。
尊者阿难如是说已,大师认许之。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尊者阿难之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陶师经

陶师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六三、鞞婆陵耆经(大正藏一、四九九页。)
本经乃对世尊之微笑,而阿难请问开始,世尊乃说本生谭。迦叶佛之世,其奉事者伽帝伽罗(陶师)令其友人周帝婆罗于迦叶佛之处出家因缘,及迦尸王之雨期安居招待迦叶佛缘,世尊叙述伽帝伽罗之告王之奉事状况。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方至拘萨罗国。
尔时,世尊离道外行,于某场所现微笑。
时,尊者阿难思忖:
何因、何缘,世尊现微笑耶?无因,如来是不现微笑。
尔时,尊者阿难,偏袒一肩,向世尊合掌,白世尊言:
世尊!以何因何缘世尊现微笑耶?无因如来当不现微笑。
阿难!往昔此地有一名为鞞婆陵耆聚落。繁荣、殷盛,人民众多,人口密集。
阿难!鞞婆陵耆聚落附近,住有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
阿难!此处即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之园林。
阿难!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即坐此地教诫比丘僧伽。
尔时尊者阿难将僧伽梨衣四叠展敷,向世尊言:
世尊!若然,世尊且请坐,此地正应是二应供、等正觉者之所受用处。
世尊就所设之座,坐已,世尊告阿难曰:
阿难!于前世,此地乃名为鞞婆陵耆之聚落。繁荣、殷盛,人民众多,人口密集。阿难!于鞞婆陵耆附近、住有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阿难!此处为应供、正等觉者迦叶世尊之园林。阿难!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坐于此地教诫比丘僧伽。
阿难!在鞞婆陵耆聚落有一名为伽提喀罗之陶师,是应供、等正觉者之奉事者,是第一奉事者。
阿难!伽提喀罗陶师之友人、亲友,有一名为觉提波罗之青年。
阿难!伽提喀罗陶师告觉提波罗青年曰:
觉提波罗!我等往见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我思见应供、等正觉者之彼世尊,为我等之幸事。
为是言时、觉提波罗青年告伽提喀罗之陶师曰:
且止!伽提喀罗!见彼秃沙门了无何益。
阿难!再度伽提喀罗陶师告觉提波罗青年曰:
觉提波罗!我等往见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我思见应供、等正觉者之彼世尊,为我等之幸事。
为是言时、觉提波罗青年再度告伽提喀罗之陶师曰:
且止!伽提喀罗!见彼秃沙门了无何益。
阿难! 三度伽提喀罗陶师告觉提波罗青年曰:
觉提波罗!我等往见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我思见彼应供、等正觉者世尊为我等之幸。 为是言时、觉提波罗青年三度告伽提喀罗陶师曰:
且止!伽提喀罗!彼秃沙门见之了无何益上
然!觉提波罗!我等持盐洗具与洗粉为水浴可往河中?
可往。
阿难!觉提波罗青年,允诺伽提喀罗陶师。
时,阿难!伽提喀罗陶师与觉提波罗青年持盐洗具与洗粉往河中水浴。
时伽提喀罗陶师告觉提波罗青年曰:
觉提波罗!附近有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之园林,我等往见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我思见彼应供、等正觉者世尊为幸事。
如是言时,阿难!觉提波罗青年告伽提喀罗陶师曰:
且止!伽提喀罗!见彼秃沙门了无何益。
再次伽提喀罗陶师告觉提波罗青年曰:
觉提波罗!附近有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之园林,我等往见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我思见彼应供、等正觉者世尊为幸事。
如是言时,阿难!觉提波罗青年再度告伽提喀罗陶师曰:
且止!伽提喀罗!见彼秃沙门了无何益。
三度伽提喀罗陶师告觉提波罗青年曰:
觉提波罗君!附近有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之园林,我等往见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我思见彼应供、等正觉者世尊为幸事。
阿难!觉提波罗青年三度告伽提喀罗陶师曰:
且止!伽提喀罗!见彼秃沙门了无何益也。
尔时,阿难!伽提喀罗陶师抓持觉提波罗青年之腰带曰:
觉提波罗!附近有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之园林,我等往见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我思见彼应供、等正觉者世尊为幸事。
尔时,阿难!觉提波罗青年解其腰带,告伽提喀罗陶师曰:
且止!伽提喀罗!见彼秃沙门无何益也。
阿难!伽提喀罗陶师抓持觉提波罗青年所洗头发曰:
觉提波罗!附近有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之园林,我等往见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我思见彼应供、等正觉者世尊为幸事。
时,阿难!觉提波罗自思:
诚希有哉!诚未曾有哉!彼卑生之伽提喀罗陶师,竟敢抓持我所洗头发,实乃极少未曾有事。
于是告彼伽提喀罗陶师曰:
伽提喀罗!汝如是作强迫耶?
觉提波罗!虽如是作强迫,是乃我思见彼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为幸事故。
若然,伽提喀罗!请汝放手,我等前往。
时,阿难!伽提喀罗陶师与觉提波罗青年诣彼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处,诣已,伽提喀罗陶师向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敬礼,坐于一面。觉提波罗青年亦与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互相问候、交谈铭感之语后、坐于一面。
阿难!坐于一面之伽提喀罗陶师向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白言曰:
世尊!彼为我友,亲友觉提波罗青年。愿世尊为彼说法。
尔时,阿难!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对伽提喀罗陶师与觉提波罗青年以法语教示、教导、激励、使令欢喜。
阿难!伽提喀罗陶师与觉提波罗青年依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以法语之所教示、教导、激励使令欢喜,对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之所说,欢喜、随喜,由座起立,同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敬礼右绕而去。
阿难!尔时,觉提波罗青年告伽提喀罗陶师日:
伽提喀罗!汝今闻此法、不愿由在家,而为无家出家之生活否?
觉提波罗!汝有所不知,我尚应扶养盲目年老之父母!
若然,伽提喀罗!我愿由在家、而为无家出家之生活。
阿难!尔时,伽提喀罗陶师与觉提波罗青年诣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处,诣已,向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敬礼,坐于一面。
阿难!坐于一面之伽提喀罗陶师,向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言曰:
世尊!彼是我友、亲友觉提波罗青年者是,世尊!愿准此人出家。
阿难!觉提波罗青年于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之座前得以出家,得具足戒。
阿难!尔时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依彼所欲,使住鞞婆陵耆,觉提波罗青年得具足戒后不久,于得具足戒数月时,出向波罗奈游方,次第游方,到达波罗奈。
阿难!于其处所,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住于波罗奈仙人堕处鹿野苑。
阿难!迦尸王颊鞞听说:
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到达波罗奈,住于仙人堕处鹿野苑。
此时,迦尸王颊鞞驾驭众多华丽之车,而自乘一华丽车,以众多华丽车,以王者之大威容,为欲面见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而出离波罗奈城。驱车至车之通路,然后下车,徒步诣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处。诣已,向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敬礼,坐于一面。
阿难!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对坐于一面之迦尸王颊鞞,以法语教示、教导,使之欢喜。阿难!彼时迦尸王颊鞞依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以法语之所教示、教导、激励、而感欢喜,并对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曰:
世尊!世尊明日与比丘众俱,请受我食。
阿难!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默然接受。
彼时,阿难!迦尸王颊鞞知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已允接受,乃从座起,向应供、等正觉者敬礼右绕离去。
时,阿难!其夜过后,迦尸王颊鞞于彼住居,准备殊妙之嚼食、啖食、除去米饭之黑粒及种种汤汁、种种助味,向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报时曰:
世尊!为时已至,调食已讫。
阿难!尔时,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清晨,着衣,持衣钵至彼迦尸王颊鞞住处。至已,与比丘众俱,就坐于所设之座。
阿难!彼时,迦尸王颊鞞向以佛为上首之比丘众,亲以手供养,充分劝食。阿难!彼时,迦尸王颊鞞于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食事已毕,手离钵后,乃自取一卑座坐于一面。
阿难!坐于一面之迦尸王颊鞞,白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曰:
世尊!愿世尊于波罗奈接受我之雨季安居。僧伽亦可如是奉事。
不也,大王!我已接受雨季安居矣。
再度迦尸王颊鞞白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曰:
世尊!世尊于波罗奈请接受我之雨季安居,僧伽亦可如是奉事。
不也,大王!我已接受雨季安居矣。
三度迦尸王颊鞞白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曰:
世尊!世尊于波罗奈请接受我之雨季安居,僧伽亦可如是奉事。
不也,大王!我已接受雨季安居矣。
尔时,阿难!迦尸王颊鞞思惟:
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于波罗奈不能接受我之雨季安居。
于是心怀疑惑、忧感。
时,阿难!迦尸王颊鞞向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曰:
世尊!于我之外,为奉事世尊者耶?
大王!为一鞞婆陵耆之聚落,彼处有一名为伽提喀罗陶师彼为我之奉事者,做第一之奉事者。
大王!汝思: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于波罗奈,不受我之雨季安居,现有疑惑、忧感。但伽提喀罗陶师则无如是之事,亦不应有之。
大王!伽提喀罗陶师离杀生、离不与取、于爱欲离邪行、离妄语、离谷酒、木酒、酒放逸处。
大王!伽提喀罗陶师于佛具足绝对净信、于法具足绝对净信、于僧伽具足绝对净信,具足圣者所爱之戒。
大王!伽提喀罗陶师于苦无惑,于苦集无惑,于苦灭无惑,于导向苦灭之道无惑。
大王!伽提喀罗陶师为一食者而行梵行者,为具戒者,为善法者。
大王!伽提喀罗陶师,离美丽之摩尼珠,离金银。
大王!伽提喀罗陶师不以棒或手掘大地。若有河岸之崩土、或鼠伤土,则以畚持其土归,作器物而言曰:置残余之米、残余之绿豆、残余之碗豆、将汝所欲之器物持归。
大王!伽提喀罗陶师扶养彼盲目年老之父母。
大王!伽提喀罗由于断五下分结,为化生者。
大王!我曾住鞞婆陵耆聚落。
大王!时,我清晨,着衣,执持衣、钵,到伽提喀罗陶师父母处,到已,告伽提喀罗陶师之父母言曰:
彼跋伽婆(陶师)往何处耶?
世尊!尊师之奉事者不在家,然而请由壶中取米饭,由钵器取汤汁请食。
彼时,大王!我由壶取米饭,由钵器取汁,食毕离座而行归去。
彼时,大王!伽提喀罗陶师到父母处,到已,告父母曰:
谁人由壶取米饭,由钵器取汁,食毕离座而归耶?
我儿!是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由壶取米饭,由钵器取汁,食毕离座而归去。
大王!伽提喀罗陶师思惟:
实我荣幸也,实我为真幸。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对我如是信任。
彼时,大王!伽提喀罗陶师半月之间,父母七日之间。其喜乐之念不去。
大王!我曾住鞞婆陵耆聚落。
大王!尔时,我清晨,着衣,持衣、钵到伽提喀罗陶师处,到已,告伽提喀罗陶师之父母曰:
彼跋伽婆往何处耶?
世尊!尊师之奉事者不在家,然可由瓶取乳靡,由钵器取汤汁请食。
大王!彼时,我由瓶取乳靡,由钵器取汁,食毕离座归去。
时,大王!伽提喀罗陶师还回父母处,到已,告父母曰:
谁人由瓶取乳靡,由钵器取汁,食毕由座起立归去耶?
我儿!是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由瓶取乳靡,由钵器取汁,食毕由座起立归去。
彼时,大王!伽提喀罗陶师思唯:
实我为荣幸,实我真荣幸。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对我如是信任。
彼时、大王!伽提喀罗陶师半月之间,父母七日之间,喜乐之念不去。
大王!我曾住鞞婆陵耆聚落,尔时,我住屋漏雨,彼时大王!我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汝等前往伽提喀罗住处,寻取茅草来。
为是言时,大王!诸比丘告我曰:
世尊!伽提喀罗陶师之住处无茅草,但彼家则为茅草所盖。
诸比丘,汝等前往取来伽提喀罗陶师家屋顶之茅草。
彼时,大王!伽提喀罗陶师之父母告诸比丘曰:
谁取我家屋顶之茅草耶?
诸比丘曰:
老妇!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之屋漏雨。
诸尊者!请取去。诸尊者!请取去。
彼时,大王!伽提喀罗陶师还至父母处,至已,告父母曰:
谁人取我家之屋顶茅草耶?
我儿!是诸比丘,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住屋漏雨。
彼时,大王!伽提喀罗陶师思惟:
实我为荣幸,实我真荣幸也。应供、等正觉者迦叶世尊对我如是信任。
彼时,大王!伽提喀罗陶师半月之间,父母第七日之间,喜乐之念不去。
大王!时,彼家虽三个月间全无屋顶,然不漏雨。
大王!伽提喀罗陶师是如是之人。
世尊!伽提喀罗陶师是荣幸。陶师为真荣幸。世尊!世尊如是对彼之信任。
阿难!时,迦尸王颊鞞,向伽提喀罗陶师,将白粳米与其相应之助味品,载五百米车送去。
尔时,阿难!彼等王臣往告伽提喀罗陶师处曰:
尊者!此所载白粳米及其相应之助味品等五百米车,为迦尸王颊鞞所赠汝者。尊者请受纳。王因多事未得前来。
阿难!彼时之觉提波罗青年为别人耶?汝作如是思耶?
阿难!然不可为如是之见,尔时之觉提波罗青年即我是。
世尊说示已。尊者阿难,欢喜、信受于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长阿含经·沙门果经第二十七

沙门果经第二十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罗阅祇耆旧童子菴婆园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王阿闍世韦提希子以十五日月满时。命一夫人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何所为作。

夫人白王言。今十五日夜月满时。与昼无异。宜沐发澡浴。与诸彩女五欲自娛。

时。王又命第一太子优耶婆陀而告之曰。今夜月十五日月满时。与昼无异。当何所施作。

太子白王言。今夜十五日月满时。与昼无异。宜集四兵。与共谋议伐于边逆。然后还此共相娛乐。

时。王又命勇健大将而告之曰。今十五日月满时。其夜清明。与昼无异。当何所为作。

大将白言。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宜集四兵。案所天下。知有逆顺。

时。王又命雨舍婆罗门而告之曰。今十五日月满时。其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时。雨舍白言。今夜清明。与昼无异。有不兰迦叶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有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多所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雨舍弟须尼陀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宜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须尼陀白言。今夜清明。与昼无异。有末伽梨瞿舍利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有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无不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典作大臣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典作大臣白言。有阿耆多翅舍欽婆罗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有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无不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伽罗守门将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伽罗守门将白言。有婆浮陀伽旃那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有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无不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优陀夷漫提子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优陀夷白言。有散若夷毗罗梨沸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所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无不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弟无畏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能开悟我心。

弟无畏白言。有尼干子于大众中而为导首。多所知识。名称远闻。犹如大海无不容受。众所供养。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或开悟。

王又命寿命童子而告之曰。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诣何等沙门.婆罗门所开悟我心。

寿命童子白言。有佛.世尊今在我菴婆园中。大王。宜往诣彼问讯。王若见者。心必开悟。

王[来*力]寿命言。严我所乘宝象及余五百白象。

耆旧受教。即严王象及五百象讫。白王言。严驾已备。唯愿知时。

阿闍世王自乘宝象。使五百夫人乘五百牝象。手各执炬。现王威严。出罗阅祇。欲诣佛所。小行进路。告寿命曰。汝今诳我。陷固于我。引我大众欲与冤家。

寿命白言。大王。我不敢欺王。不敢陷固引王大众以与冤家。王但前进。必获福庆。

时。王小复前进。告寿命言。汝欺诳我。陷固于我。欲引我众持与冤家。如是再三。所以者何。彼有大众千二百五十人。寂然无声。将有谋也。

寿命复再三白言。大王。我不敢欺诳陷固。引王大众持与冤家。王但前进。必获福庆。所以者何。彼沙门法常乐闲静。是以无声。王但前进。园林已现。

阿闍世王到园门。下象.解剑.退盖。去五威仪。步入园门。告寿命曰。今佛.世尊为在何所。

寿命报言。大王。今佛在高堂上。前有明灯。世尊处师子座。南面而坐。王小前进。自见世尊。

尔时。阿闍世王往诣讲堂所。于外洗足。然后上堂。默然四顾。生欢喜心。口自发言。今诸沙门寂然静默。止观具足。愿使我太子优婆耶亦止观成就。与此无异。

尔时。世尊告阿闍世王曰。汝念子故。口自发言。愿使太子优婆耶亦止观成就。与此无异。汝可前坐。

时。阿闍世王即前头面礼佛足。于一面坐。而白佛言。今欲有所问。若有闲暇。乃敢请问。

佛言。大王。欲有问者。便可问也。

阿闍世王白佛言。世尊。如今人乘象.马车。习刀.牟.剑.弓矢.兵仗.战斗之法。王子.力士.大力士.僮使.皮师.剃发师.织鬘师.车师.瓦师.竹师.苇师。皆以种种伎术以自存生。自恣娛乐。父母.妻子.奴仆.僮使共相娛乐。如此营生。现有果报。今诸沙门现在所修。现得果报不。

佛告王曰。汝颇曾诣诸沙门.婆罗门所问如此义不。

王白佛言。我曾诣沙门.婆罗门所问如是义。我念一时至不兰迦叶所。问言。如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现有果报。今此众现在修道。现得果报不。彼不兰迦叶报我言。王若自作。若教人作。斫伐残害。煮灸切割。恼乱众生。愁忧啼哭。杀生偷盗。淫逸妄语。踰墙劫夺。放火焚烧。断道为恶。大王。行如此事。非为恶也。大王。若以利剑脔割一切众生。以为肉聚。弥满世间。此非为恶。亦无罪报。于恒水南。脔割众生。亦无有恶报。于恒水北岸。为大施会。施一切众。利人等利。亦无福报。

王白佛言。犹如有人问瓜报李。问李报瓜。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而彼答我无罪福报。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浇头种。无缘杀出家人。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我于一时至末伽梨拘舍梨所。问言。如今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皆现有果报。今者此众现在修道。现得报不。彼报我言。大王。无施.无与。无祭祀法。亦无善恶。无善恶报。无有今世。亦无后世。无父.无母。无天.无化.无众生。世无沙门.婆罗门平等行者。亦无今世.后世。自身作证。布现他人。诸言有者。皆是虛妄。世尊。犹如有人问瓜报李。问李报瓜。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彼乃以无义答。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浇头种。无缘杀出家人。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我于一时至阿夷陀翅舍欽婆罗所。问言。大德。如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皆现有果报。今者此众现在修道。现得报不。彼报我言。受四大人取命终者。地大还归地。水还归水。火还归火。风还归风。皆悉坏败。诸根归空。若人死时。床輿举身置于冢间。火烧其骨如鴿色。或变为灰土。若愚.若智取命终者。皆悉坏败。为断灭法。世尊。犹如有人问李瓜报。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而彼答我以断灭。我即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浇头种。无缘杀出家人。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我昔一时至彼浮陀伽旃延所。问言。大德。如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皆现有果报。今者此众现在修道。得报不。彼答我言。大王。无力.无精进.人无力.无方便。无因无缘众生染著。无因无缘众生清净。一切众生有命之类。皆悉无力。不得自在。无有冤仇定在数中。于此六生中受诸苦乐。犹如问李瓜报。问瓜李报。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彼已无力答我。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浇头种。无缘杀出家人。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我昔一时至散若毗罗梨子所。问言。大德。如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皆现有果报。今者此众现在修道。现得报不。彼答我言。大王。现有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大王。现无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大王。现有无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大王。现非有非无沙门果报。问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非异非不异。世尊。犹如人问李瓜报。问瓜李报。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而彼异论答我。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浇头种。无缘杀出家人。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是念已。即便捨去。

又白佛言。我昔一时至尼干子所。问言。大德。犹如人乘象.马车。乃至种种营生。现有果报。今者此众现在修道。现得报不。彼报我言。大王。我是一切智.一切见人。尽知无余。若行。若住.坐.臥。觉悟无余。智常现在前。世尊。犹如人问李瓜报。问瓜李报。彼亦如是。我问现得报不。而彼答我以一切智。我即自念言。我是剎利王。水浇头种。无缘杀出家人。系缚驱遣。时。我怀忿结心。作此念已。即便捨去。是故。世尊。今我来此问如是义。如人乘象.马车。习于兵法。乃至种种营生。皆现有果报。今者沙门现在修道。现得报不。

佛告阿闍世王曰。我今还问王。随意所答。云何。大王。王家僮使.內外作人。皆见王于十五日月满时。沐发澡浴。在高殿上与诸彩女共相娛乐。作此念言。咄哉。行之果报乃至是乎。此王阿闍世以十五日月满时。沐发澡浴。于高殿上与诸彩女五欲自娛。谁能知此乃是行报者。彼于后时。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云何。大王。大王遙见此人来。宁复起念言。是我仆使不耶。

王白佛言。不也。世尊。若见彼来。当起迎请坐。

佛言。此岂非沙门现得报耶。

王言。如是。世尊。此是现得沙门报也。

复次。大王。若王界內寄居客人食王廪赐。见王于十五日月满时。沐发澡浴。于高殿上与诸彩女五欲自娛。彼作是念。咄哉。彼行之报乃如是耶。谁能知此乃是行报者。彼于后时。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行平等法。云何。大王。大王若遙见此人来。宁复起念言。是我客民食我廪赐耶。

王言。不也。若我见其远来。当起迎礼敬。问讯请坐。

云何。大王。此非沙门现得果报耶。

王言。如是。现得沙门报也。

复次。大王。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入我法者。乃至三明。灭诸暗冥。生大智明。所谓漏尽智证。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静。不放逸故。云何。大王。此非沙门现在果报也。

王报言。如是。世尊。实是沙门现在果报。

尔时。阿闍世王即从坐起。头面礼佛足。白佛言。唯愿世尊受我悔过。我为狂愚痴冥无识。我父摩竭瓶沙王以法治化。无有偏枉。而我迷惑五欲。实害父王。唯愿世尊加哀慈愍。受我悔过。

佛告王曰。汝愚冥无识。但自悔过。汝迷于五欲乃害父王。今于贤圣法中能悔过者。即自饶益。吾愍汝故。受汝悔过。

尔时。阿闍世王礼世尊足已。还一面坐。佛为说法。示教利喜。王闻佛教已。即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唯愿世尊及诸大众明受我请。

尔时。世尊默然许可。时。王见佛默然受请已。即起礼佛。绕三匝而还。

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言。此阿闍世王过罪损减。已拔重咎。若阿闍世王不杀父者。即当于此坐上得法眼净。而阿闍世王今自悔过。罪咎损减。已拔重咎。

时。阿闍世王至于中路。告寿命童子言。善哉。善哉。汝今于我多所饶益。汝先称说如来指授开发。然后将我诣世尊所。得蒙开悟。深识汝恩。终不遺忘。

时。王还宮办诸肴膳种种饮食。明日时到。唯圣知时。

尔时。世尊著衣持钵。与众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往诣王宮。就座而坐。时。王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讫去钵。行澡水毕。礼世尊足。白言。我今再三悔过。我为狂愚痴冥无识。我父摩竭瓶沙王以法治化。无有偏抂。而我迷于五欲。实害父王。唯愿世尊加哀慈愍。受我悔过。

佛告王曰。汝愚冥无识。迷于五欲。乃害父王。今于贤圣法中能悔过者。即自饶益。吾今愍汝。受汝悔过。

时。王礼佛足已。取一小座于佛前坐。佛为说法。示教利喜。王闻佛教已。又白佛言。我今再三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尔时。世尊为阿闍世王说法。示教利喜已。从坐起而去。

尔时。阿闍世王及寿命童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车头聚落经

车头聚落经

北传增阿四一.二(大正藏二、七七〇页。)舍利弗摩目犍连游四衢经(大正藏二、八六页。)
本经分为二部,前半是世尊在车头聚落时,舍利弗和目犍连率五百比丘来见世尊,因比丘等太过搅闹而被世尊所叱,令离去之,以此,聚落之众人或婆婆梵天主,为比丘等求情容赦。其时,世尊对舍利弗和目犍连说,汝等二人与我,应拥护比丘众等。后半是说,入水者有四种怖(波、漩、涡、鲛)之喻;说出家者有四种怖(忿躁、饱食、五种欲分、女人。)此部分和巴利文增支部四之一二二同文。北传之增阿与此部份不同,别译此部分全缺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车头聚落,阿摩罗树园。
尔时,舍利弗,目犍连为首五百比丘,为见世尊来至车头聚落。彼等新来比丘与常住比丘互相问讯,设置床座,整备衣钵而高声、大声。
于是,世尊唤具寿阿难曰:
阿难!此等如渔夫获鱼时,高声、大声者何人耶?
阿难答曰:
世尊!此等乃舍利弗,目犍连为首五百比丘,为见世尊来至车头聚落,彼等新来比丘与常住比丘互相高声、大声问讯言谈,设置床座,整备衣钵也。
世尊曰:
若然,阿难!汝以予之言唤彼等比丘:(师唤具寿等。)
具寿阿难应诺世尊:
如是,世尊!
诣彼等比丘处,诣已,对彼等比丘言:
师唤具寿等。
彼等比丘应诺具寿阿难:
如是,贤者!
诣世尊处,诣已,顶礼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曰:
比丘等!汝等高声、大声,犹如渔夫获鱼时为何耶?
诸比丘曰:
世尊!舍利弗、目犍连为首等五百比丘,为见世尊来至车头聚落。此等新来比丘与常住比丘因互相问讯,设置床座,整备衣钵而高声、大声也。
世尊曰:
诸比丘!汝等走开!予打发汝等走开,汝等勿住于予之面前。
彼等比丘应诺世尊:
如是,世尊!
由座而起,顶礼世尊,右绕,收拾卧坐具,执持衣钵而去。
其时,车头聚落之诸释迦族人,以某要务集合于会议所。车头聚落之诸释迦族人,遥见彼等比丘行去,见已诣彼等比丘处;诣已,对彼等比丘如是言:
唉!汝等具寿去何处耶?
诸比丘曰:
诸贤!实由世尊打发比丘众离去也。
彼等曰:
若然,具寿等,请稍坐,我等实可能略微使世尊欢喜。
彼等比丘应诺车头聚落之诸释迦族人曰:
如是,诸贤!
于是,车头聚落之诸释迦族人诣世尊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等车头聚落之诸释迦族人白世尊曰:
世尊!愿世尊对比丘众欢喜;世尊!愿世尊喜迎比丘众也。世尊!如世尊从前之摄受比丘众,如是,如是,今愿世尊摄受比丘众也。
世尊!此处有新人比丘,出家不久,最近入此法、律也,若彼等不能得见世尊时,易异心、易变心。
世尊!譬如诸幼小种子不得水,易变性、易变坏;实如是,世尊!此处有新人之比丘、出家未久,最近入此法、律者,若不能得见世尊,易异心、易变心。
世尊!譬如幼犊不见母,易异心、易变心。如是,世尊!在此有新人比丘,出家未久,最近入此法、律者,若彼等不能得见世尊,易异心、易变心。
世尊!愿世尊对比丘众欢喜;愿世尊喜迎比丘众也。世尊!如世尊从前摄受比丘众,如是,如是,今愿世尊摄受比丘众也!   是时,婆婆主梵天知世尊心中所思,如力士将屈臂伸直或将屈伸直臂,如是,速由梵天界消失,出现于世尊前。
于是,婆婆主梵天上衣偏袒一肩,向世尊合掌,白世尊曰:
世尊!愿世尊对比丘众欢喜,世尊,愿世尊喜迎比丘众也。
世尊!如世尊从前摄受比丘众,如是,如是,今世尊摄受比丘众也!
世尊!在此有新人比丘,出家未久,最近入此法、律者,若彼等不能得见世尊,易异心、易变心。
世尊!譬如幼小种子不得水,易变性、易变坏;实如是,世尊!此处有新人之比丘、出家未久,最近入此法、律者,若不能得见世尊,易异心、易变心。
世尊!譬如幼犊不见母,易异心、易变心。如是,世尊!在此有新人之比丘,出家未久,最近入此法、律者,若不能得见世尊,易异心、易变心。
世尊!愿世尊对比丘众欢喜。世尊!愿世尊喜迎比丘众也!如世尊从前摄受比丘众,如是,如是,今愿世尊摄受比丘众也。
车头聚落之诸释迦族人及婆婆主梵天,以种子喻及幼犊喻使世尊欢喜,于是,具寿大目犍连呼诸比丘曰:
诸贤!起来!摄取衣铢!由车头聚落之诸释迦族人及裟婆主梵天以种子喻及幼犊喻,世尊已欢喜矣!
彼等比丘应答具寿大目犍连曰:
如是,具寿!
由座立起,执持衣钵,诣世尊处;诣已,顶礼世尊坐于一面。
世尊对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如是言:
舍利弗!由予打发比丘众离去时,汝有何思耶?
舍利弗曰:
世尊!世尊打发比丘众离去时,依我实如是思念:今世尊是无为者、是实践者,而将住现法乐住;今我等亦当为无为者,实践者而住现法乐住。
世尊曰:
舍利弗!汝且待,舍利弗!暂待!舍利弗,汝勿再生起如是心。
于是世尊呼具寿大目犍连曰:
目犍连!由予于打发比丘众离去时,汝有何思耶?
目犍连曰:
世尊!世尊打发比丘众离去时,依我实有如是思念:今世尊是无为者,是实践者而住现法乐住,今我及具寿舍利弗当看护比丘众也。
世尊曰:
善哉!善哉!目犍连!实予,或舍利弗、目犍连二人应看护比丘众也。
于是,世尊对诸比丘曰:
诸比丘!正下水中者宜预期此等四种怖。何为四?
波浪之怖,蛟龙之怖,漩涡之怖,鳄鱼之怖也。
诸比丘!正下水中者宜预期此等四种怖。
实如是,诸比丘!在此有一类人于此法、律,由在家于已出家为非家者时,宜预期此等四种怖。云何为四?
波浪之怖、蛟龙之怖、漩涡之怖、鳄鱼之怖也。
诸比丘!何为波浪之怖?
诸比丘!关于此,有一类良家子以信由在家而出家为非家者,念:予为陷入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者,为苦所陷,为苦所征服。然,我知作此全苦蕴之边。
对彼如是出家者,同梵行者教诫、教示彼一人曰:如是汝宜进、如是汝宜退,如是汝宜前瞻,如是汝宜后顾,如是汝宜屈,如是汝宜伸,如是汝应执持衣钵。
彼之念如是:我等而同为在家者时,对彼等教诫教示之。今此等同行者如我等之子者、孙者,然,此等应教诫教示我等。因此彼舍学习而还俗。
诸比丘!此谓波浪之怖长者,为舍学习而还俗者也。
诸比丘! 波浪之怖其实此乃忿恼之增上语也。
诸比丘!何为蛟龙之怖?
诸比丘!关于此,有一类良家子以信由在家而出家为非家者,念:予为陷入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者,为苦所陷,为苦所征服。然,我知作此全苦蕴之边。
对彼如是出家者,同梵行者教诫、教示此一人曰:汝应嚼此、不应嚼此,汝应啖此、不应啖此,汝应尝此、不应尝此,汝应饮此、不应饮此;汝应按规定嚼之,不按规定不应嚼之,汝应按规定啖之,不按规定不应啖之,汝应接规定尝之,不按规定不应尝之,汝应接规定饮之,不按规定不应饮之;汝应正时嚼之,非时不应嚼之,汝应正时啖之,非时不应啖之,汝应正时尝之,非时不应尝之,汝应正时饮之,非时不应饮之。
彼之念如是:我等前为在家者时,凡嚼所欲,不嚼所不欲,凡啖所欲,不啖所不欲,凡尝所欲,不实所不欲,凡饮所欲,不饮所不欲;按规定嚼之,亦不按规定嚼之,按规定啖之,亦不按规定啖之,按规定尝之,亦不按规定尝之,按规定饮之,亦不按规定饮之;于正时嚼之,亦于非时嚼之,于正时啖之,亦于非时啖之,于正时尝之,亦于非时尝之,于正时饮之,亦于非时饮之。凡对我等有信心之居士,于日中非时施予优美之嚼食啖食,其时彼等作口闩也。因此彼舍学习而还俗。
诸比丘!此谓蛟龙之长者,舍学习而还俗者也。
诸比丘!蛟龙之怖,其实此乃饱食之增上语。
诸比丘!何为漩涡之怖?
诸比丘!于此有一类良家子以信由在家而出家为非家,念予为陷入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者,为苦所陷、为苦所征服。然,彼知作此全苦蕴之边。
对彼如是出家者,午前适时着衣,执持衣钵,以不守护身,以不守护口,以念不现前,不以守护诸根而入村里,或聚落行乞。
彼于其处见五种欲分具备,具足而娱乐之居士或居士子。彼之念如是:予等过去为在家者时,为五种欲分具备者、具足而娱乐之;家有财物,而得享受财物,且得作功德也。因此彼舍学习而还俗。
诸比丘!此谓漩涡之怖之长者,为舍学习而还俗者也。
诸比丘!漩涡之怖其实此乃谓五种欲分之增上语也。
诸比丘!云何为鳄鱼之怖?
诸比丘!于此,有一类良家子以信由在家而出家为非家者,念:予为陷入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者,为苦所陷,为苦所征服。然,彼知作此全苦蕴之边。
对彼如是出家者,午前适时着衣,执持衣钵,以不守护身,以不守护口,以念不现前,以不守护诸根而入村里、或聚落行乞。
彼于其处见服装不整或袒露身肌妇女。彼见服装不整或袒露身肌妇女,而欲情破坏其心,彼依欲情破坏其心,因此舍学习而还俗。
诸比丘!是谓鳄鱼之怖长者舍学习而还俗也。
诸比丘!鳄鱼之怖。其实此乃妇女之增上语也。
诸比丘!此等四种怖,于此,有一类人于此法、律,由在家而出家为非家者时,所应预期者也。
世尊说此已,悦意之彼等比丘大欢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空大经

空大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九一、大空经(大正藏一,七三八页。)
本经乃世尊对比丘等说种种远离独住之功德,而当住于内成就空,以得四禅定,更于外和内外作意空,于行住坐卧有正知,不沉诸戏论,行少欲知足乃至解脱知见等之有益论,避不善寻求善寻,舍五欲,对五取蕴,断我见我慢。最后独住之搅扰为修行者之苦,述诸弟子应亲近佛陀。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于释迦族间,住迦毗罗城尼拘律树园。
其时,世尊于清晨,着衣持钵、衣,为行乞而入迦毗罗城。于迦毗罗城中,行乞已,从行乞食后,为日昼之止住而归近于迦罗差摩释种之住家。
其时,迦罗差摩释种之住家设有众多之床座。世尊见迦罗差摩释种之住家设有众多之床座。见已,世尊如是思惟:迦罗差摩释种之住家设有众多之床座,或于此给众多之比丘住耶?
恰此时,尊者阿难与众多之比丘具于迦罗释种之住家从事作衣。其时,世尊于晡时纵独坐起,往近彼迦罗释种之住家,往已,坐于所设之座。坐已,世尊言尊者阿难:
阿难!迦罗差摩释种之住家设众多之床坐,或巧为众多比丘等之止住耶?
[阿难白言]:世尊!迦罗差摩释种之住家设众多之床座,彼处住众多之比丘,世尊!我等乃于作衣时来。
[世尊曰]:阿难!使喜众、乐众、沉于喜众、喜、聚、乐聚、为求众之比丘无有光辉。
阿难!实是使喜众、乐众、沉于喜众、喜聚、乐聚、希聚之比丘,彼出离之乐、离之乐、寂静之乐、等觉之乐、喜得其乐、安易得无难得者,应无有是处。
然而,阿难!凡比丘一人远离集群而住,如是之比丘,彼出离之乐、远离之乐寂静之乐、等觉乐有可期持,喜得其乐、安易得、无难得者,应有是处。
阿难!实是使比丘之喜众、乐众、沉于喜众、喜聚、乐聚、希聚者,或成就时,爱心解脱,或期待成就非时、不动[心解脱住]者,无有是处。
然而,阿难!彼比丘一人,远离集群而住,如是之比丘,有可期待或成就时、爱心解脱住,或成就非时、不动[心解脱住],有是处。
阿难!我如对[人之]乐、[人之]希求色之不变易、不推移、不生忧、悲、苦、恼、愁,唯认一色,无是事也。
而复阿难!彼住由如来所胜等觉。即作意一切诸相,而当成就内空住。
是故,阿难!若依此住而住,有近如来之诸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国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等者,阿难!如来乃倾离、向离、趣离、寂静、喜出离,可成为离之心,由偏漏处法,唯作绝对离系之说。
是故阿难!于此有比丘,若成就内空住。阿难!如是之比丘,应于内心,无有不使定住、安住、专一、而等持。   然者,阿难!如何应使比丘内心定住、安住、专一、而等持耶?
阿难!于此有比丘,离爱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具足初禅而住;
以诸寻、伺,成为内心静安,得心一趣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禅而住;
脱喜、舍而住,有念,有正知;且身觉受乐,宣说诸圣者之舍而有念乐住,具足第三禅而住;
舍离乐,舍离苦,又灭以前所有之喜悦、忧恼,无苦,无乐,舍念清净,具足第四禅而住。
阿难!如是之比丘,善使内心定住、安住、专一、而等持。   彼作意内空。为作意内空,于内空,彼之心不踊跃。不欣喜、不定住、不解脱。
阿难!如是之时,如是彼比丘知:为作意内空,于内空,我心不踊跃、不欣喜、不定住、不解脱。如是,其时有正知。
彼作意外空;
彼作意内外空;
彼作意不动。为作意不动,于不动,彼之内心不踊跃、不欣喜、不安住、不解脱。
阿难!如是之时,彼比丘如是知:为作意不动,于不动,我心不踊跃、不欣喜、不定住、不解脱。如是,其时有正知。
阿难!彼比丘于其究竟定相,无不使内心定住、安住、专一、等持。彼[便]作意内空。为作意内空,于空,彼之心踊跃、欣喜、定住、解脱。
如是之时,阿难!彼比丘如是知:为作意内空,于空,我心踊跃、欣喜、解脱。如是,其时有正知。
彼作意外空;
彼作意内外空;
彼作意不动。为作意不动,于不动,彼之心踊跃、欣喜、定住、解脱。
阿难!如是之时,彼比丘如是知:为作意不动,于不动,我心踊跃、欣喜、定住、解脱。如是,其时有正知。
阿难!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时,要行而倾心者,彼行:如是行、诸贪、忧、恶、不善法,应不来追流我。如是,其时有正知。
阿难!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时,要住立而倾心者,彼住立:如是住立,诸贪、忧、恶、不善法,应不来追流我。如是,其时有正知。
阿难!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时,要坐而倾心者,彼坐:如是坐,诸贪、忧、恶、不善法,应不来追流我。如是,其时有正知。
阿难!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时,要卧而倾心者,彼卧:如是卧,诸贪、忧、恶、不善法,应不来追流我。
阿难!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时,要谈论而倾心者,彼:凡此等之诸论,是劣而卑、俗人而非圣、无利益、不导远离、不导离欲、不导灭、不导寂静、不导智、不导等觉、不导涅盘。我不应谈所谓国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论、怖畏论、战争论、食物论、饮料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料论、亲戚论、车乘论、村论、镇论、都市论、国土论、女论、勇者论、
巷中论、水瓶处论、先灵论、种种之事论、世界论、说海论、斯有、无之论等,乃至同如以上之论。如是,其时有正知。
阿难!而又凡彼诸论:适于谨慎而开心,一向导远离、离欲、灭、寂静、智、等觉、涅盘。我当谈所谓少欲论、知足论、出离论、不众会论、勤精进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如是之类论。如是,其时有正知。
阿难!若彼比丘之依如是住而住时,于寻而倾心者,彼凡此等之诸寻,是劣而卑,俗人而非圣、无利益、不导远离、离欲、灭、寂静、智、等觉、涅盘。我不应寻所谓欲寻、恚寻、如是类之诸寻,我应不寻。如是,其时有正知。
然而,阿难!凡此等之诸寻,圣而引导,一向转向于正等之苦尽。谓: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我应寻如是类之诸寻。如是,其时有正知。
阿难!此等有五欲功德。何者为五?
眼所识之诸色,可爱、可喜、可赏、可意而随伴可染之欲;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诸触;是可爱、可喜、可赏、可意而随伴可染之欲。阿难!此等为五欲功德也。
于此等中,比丘无不常观察自心:
我于此等之五欲功德中,有存在者,或有处,有生起心之活动耶?
阿难!若比丘之观察,如是知:我于此等之五欲功德中,有存在者,或有处,有生起心之活动。如是之时,阿难!彼比丘如是知:凡我对五欲功德之贪欲,其未令断。如是,其时有正知。
然而,阿难!若比丘之观察,如是知:我于此五欲功德中,有存在者,或有处,心无活动之事。如是之时,阿难!彼比丘如是知:凡我对五欲功德之贪欲,于我断之。如是,其时有正知。
阿难!有此等五取蕴。于此等中,比丘无不观生与灭住:
如是为色,如是为色之集,如是为色之灭;如是为受,如是为受之集,如是为受之灭;如是为想,如是为想之集,如是为想之灭;如是为行,如是为行之集,如是为行之灭;如是为识, 如是为识之集,如是为识之灭。
彼,关于此等之取蕴,观生与灭而住者,凡于五取蕴,其断有我及慢。如是之时,阿难!彼比丘如是知:凡我对五取蕴[有我]与慢,我尽断之。如是,其时有正知。
阿难!此等诸善法,一向趣于善,圣、出世间而无堕[恶魔]波旬[之掌中]。
阿难!汝,以此如何思惟:认为如何理由,声闻有值劳力,应追随[大]师耶?
[阿难言:]世尊!我等,诸法根据于世尊,世尊为引导,世尊为所依。世尊!以世尊其所说之意义,甚为光辉。从世尊闻,诸比丘应受授奉行。
[世尊曰:]阿难!声闻凡为解说讽诵彼契经故而不值追随[大]师。此为何故。总之,阿难!长夜汝等闻诸法,使受持、集语、以意省察,以见善洞察之。
然而,阿难!凡谨慎其诸谈论,使心开过,一向转向于远离、离欲、灭、寂静、智、等觉、涅盘--少欲论、知足论、出离论、不众会论、勤精进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如是类之诸谈论故。阿难!声闻劳力,应有值于追随[大]师。
如是其时,阿难!为师之有苦;如是之时,为弟子之有苦;如是之时,为梵行者之有苦。
然者,阿难!如何为师之有苦。
阿难!于此有一类之师,受独离座处于林中,树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间、森地、露地、槁堆。彼如是远离而住者,至访诸婆罗门、居士、乃至诸市民、国民。彼为[各]访来诸婆门、居士、乃至诸市民、国民而烦劳,起贪、生贪心、转于过分[之生活]。
阿难!此名为有苦之师。以师为苦,生恶、不善杂染,以引后有,可怕,有苦果,于未来有生,老死等诸法,使惩罚彼。阿难!如是为师之有苦。
然者,阿难!如何为声闻之苦。
阿难!彼师之声闻、亦随行彼师之出离,而受独离座处于林中、树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间、森地、露地、槁堆。彼如是远离而住者,至访诸婆罗门、居士、乃至诸市民、国民。彼为[各]访来之诸婆罗门、居士、乃至诸市民、国民而烦劳,起欲、起欲心、转于过份[之生活]。
阿难!此名为有苦之声闻。以声闻之苦,生诸恶、不善法杂染,以引后有,可怕、有苦果,于
未来有生、老死之法,使惩罚彼。阿难!如是名为声闻之有苦。
然者,阿难!如何为梵行者之有苦。
阿难!于此如来之出现世间,此是阿罗汉、正等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者、世间解者、无上者、调御丈夫者、天人之[大]师、觉者、世尊也。彼受独离座处于林中、树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间、森地、露地、槁堆。如是远离而住,诸婆罗门、居士、乃至诸市民、国民来访。而彼如来,为[各]访来之诸婆罗门、居士、乃至市民、国民而不烦劳。不起欲、不生贪心、不转于过份[之生活]。
阿难!声闻亦随行彼师之出离,从行受独离座处于林中、树下、山上、洞窟、山穴、墓间、森地、露地、槁堆。如是远离而住者,至访诸婆罗门、居士、乃至市民、国民。而为[各]来访之诸婆罗门、居士、乃至诸市民、国民之烦劳,起欲,生贪心,转于过份[之生活]。
阿难!此名为梵行者之有苦。以梵行者之苦,生诸恶、不善杂染,以引后有,可怕,有苦果,当来有生、老死之法,使惩罚彼。阿难!如是为梵行者之有苦。
而又阿难!虽凡为彼师之苦,及彼声闻之有苦,但此梵行者之苦,有比此以上之苦果,有比此以上之恼果,加之,更转向于恶趣也。
是故,阿难!以友之心情不以敌之心情亲近我!此应为汝等之长夜利益、幸福。
然者,阿难!如何诸声闻,以敌[对]之心情而不以友之心情亲近师。
阿难!于此,师有为诸声闻说法;为利益者,为怀慈愍:此为汝等之利益,此为汝等之幸福也。[而]彼诸声闻,不闻、不倾耳、心置其他、而远离去师之教法。如是,阿难!诸声闻于师,以敌之心情不为友之心情亲近。   然而,阿难!如何诸声闻,以友之心情不为敌之心情亲近师,
阿难!于此,师有为诸声闻之说法,是为慈愍者,为利益者,以怀慈愍:此为汝等之利益,此为汝等之幸福。彼之诸声闻、谛听、倾耳、心不置其他,且远离而不去师之教法。如是阿难!诸声闻以友之心情而不为敌之心情亲近师。
是故,阿难!以友之心情不为敌之心情亲近我,其应为汝等长夜之利益、幸福。
阿难!我诱掖汝等,恰如作壶者,如对未烧之土器,我以责应责者。赏应赏者而言:凡有坚实者,应其为坚实。   世尊如是说已,使欢喜之尊者阿难,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教难陀迦经

教难陀迦经

北传汉译杂阿含一一,二七五(大正藏二,七三页。)
难陀迦为比丘尼详说六根六境六识之苦无常无我。更以譬喻说,教修习七觉支,应得漏尽解脱。世尊对难陀迦,为得比丘尼等之十分理解,说今日和明天亦应同一教诫。难陀迦翌日亦照前进行。世尊说五百比丘尼之最下者亦得预流果。想本经与法华经之女人授记相关连,最有兴味。应注意于此处已有五百比丘尼之数,特别是本经中,不说如法华经女人之变成男子而后成佛,唯记最先的第一果等,是应注目之处。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只陀林给孤独园。   时,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与五百比丘尼俱,诣彼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瞿昙女摩诃波阇波提,如是白世尊:
世尊!请世尊教诫诸比丘尼。世尊!请世尊教诫诸比丘尼。世尊!请世尊教诫诸比丘尼。
其时,恰好诸长老比丘顺次教诫诸比丘尼。然,尊者难陀迦不愿由顺次教诫诸比丘尼,时世尊告尊者阿难:
阿难!今日由顺次是谁教诫诸比丘尼?
阿难曰:
世尊!依顺次,应是难陀迦教诫诸比丘尼,世尊!彼尊者难陀迦不愿依顺次教诫诸比丘尼。
时,世尊告尊者难陀迦:
难陀迦!应教诫诸比丘尼。难陀迦!应教诫诸比丘尼。汝是婆罗门应对诸比丘尼说法。   彼尊者难陀迦奉答世尊:如是,世尊。清晨着衣持钵、衣,为乞食而入舍卫城。于舍卫城游行乞食已,食后由乞食归来,共一同伴至彼王园寺。彼等诸比丘尼见尊者难陀迦从远而来,见已,设座,且准备洗足水。尊者难陀迦坐于所设之座,坐已而洗足。彼等诸比丘尼敬礼尊者难陀迦,坐于一面,尊者难陀迦如是告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尼曰:
诸姊!应依问答为论说。此中若有所知者,对此应言:我知。若不知者,对此应言:我不知。而且对此或有疑惑、犹豫者其时应问我:尊者!此是如何?如何是此义?
诸比丘尼曰:
尊者!我于圣难陀迦--圣难陀迦对我等所教述--唯此即欢善满足矣。
尊者曰:
诸姊!汝等如何思惟?眼是常耶?或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然,无常者,彼是苦耶?或是乐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苦。
尊者曰:
然,此无常、苦、变易法,对此汝等得善观察否?彼为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诸比丘尼曰:
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
诸姊!此,汝等如何思惟?耳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鼻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舌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身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意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然而,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
诸比丘尼:
尊者!是苦。
尊者曰:
然而,此无常、苦、变易法者,对此如何得善观察否?彼是我所有,彼是我,彼是予之我。
诸比丘尼曰:
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
彼如何之因?
诸比丘尼曰:
尊者!我等既善以如实正意见者,如是此等之六内处是无常。
尊者曰:
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其圣弟子以如实正慧见者即如是也。
尊者又曰:
诸姊!此,汝等如何思惟?色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然而,无常者,彼是苦耶?或是乐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苦。
尊者曰:
然而,此无常、苦、变易之法,对此如何得善观察否?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诸比丘尼曰:
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
诸姊!此,汝等如何思惟?声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香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味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触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法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然而,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苦。
尊者曰:
然而,此无常、苦、变易之法、对此如何得善观察?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诸比丘尼曰:
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
彼如何因?
诸比丘尼曰:
尊者!我等即以如实正慧善见之:如是,此等之六外处是无常。
尊者曰:
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其圣弟子以如实正慧见者,即如是。
尊者曰:
诸姊!此汝等如何思惟?眼识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然而,无常者,彼是苦耶?或是乐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苦。
尊者曰:
然而,此无常、苦、变易之法,对此如何得善观察?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诸比丘尼曰:
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
诸姊!此,汝等如何思惟?耳识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鼻识是常耶?或是无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舌识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身识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意识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然而,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苦。
尊者曰:
然而,此无常、苦、变易之法,对此如何得善观察?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诸比丘尼曰:
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
彼如何之因?
诸比丘尼曰:
尊者!我等即以如实正慧善见之。如是,此等之六识身是无常。
尊者曰:
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彼圣弟子以如实正慧见者,即如是。
尊者曰:
诸姊!譬喻燃油灯,油是无常、变易法,炷亦无常、变易法,焰亦无常、变易法,光亦无常变易法。
然而,诸姊!于此有人如是言:此续燃油灯之油是无常、变易法,炷亦无常变易法,焰亦无常变易法。然,其光是常、恒、不变易法。然而,诸姊!彼确实正等语者所应语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之因?
诸比丘尼曰:
尊者!不管如何,彼续燃之油灯,油是无常、变易法,炷亦是无常、变易法,焰亦是无常、变易法。何况彼光同是无常而为变易之法。
尊者曰:
诸姊!恰如是,于此有人如是言:此等六内处是无常。然,由六内处,觉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此等是常、坚、恒、不变易法。诸姊!彼确实正等语者所应语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之因?
诸比丘尼曰:
尊者!依彼之缘,起彼之受,依彼彼之缘灭,彼彼之受即灭。
尊者曰:
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彼圣弟子以如实正意见者,即如是。
尊者曰:
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彼圣子以如实正慧见者即如是。
尊者曰:
诸姊!譬喻耸立之大树,有坚根是无常、变易之法,干亦无常、变易之法,枝叶亦是无常、变易之法,影亦无常、变易之法,于此有人言:此耸立之大树有坚根是无常、变易法,干亦无常、变易法,枝叶亦是无常、变易法。然,彼影是常、坚、恒、不变易法。诸姊!而彼是正等语者所应语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之因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不管如何,耸立之大树有坚根是无常、变易法,干亦是无常、变易法,枝叶亦是无常、变异法。何况彼其影亦同是无常、变易法。
尊者曰:
恰如是,诸姊!于此有人如是言:此等六外处是无常、变异法,然,依彼六外处所觉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此等是常、坚、恒、不变易法。诸姊!而彼确实正等语者所应语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之因?
诸比丘尼曰:
尊者!彼彼依缘而起彼彼之受。依彼彼之缘灭,而彼彼之受即灭。
尊者曰: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彼圣弟子以如实正慧见者,即如是。
尊者曰:
诸姊!譬喻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杀牛已,以锐利之牛刀宰牛,不伤害内之肉聚,不伤害外之皮聚,而专从内之筋、内之腱、内之结节,此等以锐利牛刀、断切截割、断切截割已剥外之皮聚,以其皮覆其牛,如是言:如是,此牛与皮结合。诸姊!而彼确实正等语者所应语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之因?
诸比丘尼曰:
尊者!不管如何,彼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以宰牛杀牛已,以锐利之牛刀宰牛,不伤害内之肉聚,不伤害外之皮聚,而专从内之筋、内之腱、内之结节,此等以锐利牛刀、断切截割、断切截割已剥外之皮聚,以其皮覆彼牛,假令,彼如是言:如是,此牛与皮结合。而彼牛是与其皮相离。
尊者曰:
诸姊!如是譬喻我为令知其义,而其即如是:诸姊!所言内之肉聚者,彼人内处之同义语。诸姊!言外之皮聚者,彼六外处之同义语。诸姊!言内之筋、内之腱、内之结节者,彼喜、贪之同义语。诸姊!言锐利之牛刀者,彼圣慧之同义语。不管如何,彼圣慧是断切截割内之烦恼、内之结、内之缚也。   尊者曰:
诸姊!此等有七觉支,修习、广修其等,由灭尽诸漏、而比丘于现世之间,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具足自证智、作证而住。何者为七?
诸姊!兹有比丘,修念等觉支、此远离之依止、离欲之依止、灭之依止、以归结舍遣。
修择法等觉支,修精进等觉支,修喜等觉支,修轻安等觉支,修定等觉支,修舍等觉支。此远离之依止,离欲之依止,灭之依止,以归结舍遣。
诸姊!此等为七觉支也。修习、广修此等,由灭尽诸漏、而比丘于现世之间,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具足自证智、作证而住。   时尊者难陀迦以如是教诫,教诚彼等诸比丘尼已而令去:
诸姊!应去之时矣!
时,彼等诸比丘尼,欢喜、随喜尊者难陀迦之所说已,从座起,敬礼尊难陀迦,行右绕礼,而诣彼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世尊如是告立于一面之诸比丘尼曰:
诸比丘尼!应去之时矣!
时,彼等诸比丘尼,敬礼世尊,行右绕礼而去。
时,世尊于彼等诸比丘尼去后不久,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譬喻于今日十四之布萨日,众多诸人,无有疑惑或犹豫:实月亏否?实月满否?勿论而月亏。诸比丘!恰如是,彼等诸比丘尼,由欢喜难陀迦之说法而为饱足之思。
时,世尊告尊者难陀迦曰:
难陀迦!汝明日亦同以教诫--应教诫彼等诸比丘尼。
尊者难陀迦奉答世尊:如是,世尊。
时,尊者难陀迦,其夜过已,清晨着衣,持衣、钵,为乞食而入舍卫城。于舍卫城游行乞食已,食后,由行乞归来,共一同伴至王园寺。彼等诸比丘尼,见尊者难陀迦从远而来。见已,设座,且备置洗足水。尊者难陀迦坐于所设座。坐已而洗足。彼等诸比丘尼敬礼尊者难陀迦,坐于一面。尊者难陀迦如是告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尼曰:
诸姊!应由问答而论说。此中,若有知者,对此应言:我等知。若不知者,对此应言:我等不知。而且对此有疑惑或犹豫者,具时应问我:尊者!此如何?此义为如何?
诸比丘尼曰:
尊者!我等于尊者圣难陀迦--圣难陀迦对我等所教述--唯此,我等即欢喜、满足。
尊者曰:
诸姊!汝等如何思惟?眼是常耶?或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然,无常者,彼是苦耶?或是乐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苦。
尊者曰:
然,此无常、苦、变易法,对此汝等得善观察否?彼为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诸比丘尼曰:
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
诸姊!此,汝等如何思惟?耳是常耶?或是无常耶?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鼻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舌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身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意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然而,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
诸比丘尼:
尊者!是苦。
尊者曰:
然而,此无常、苦、变易法者,对此如何得善观察否?彼是我所有,彼是我,彼是予之我。
诸比丘尼曰:
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
彼如何之因?
诸比丘尼曰:
尊者!我等既善以如实正意见者,如是此等之六内处是无常。
尊者曰:
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其圣弟子以如实正慧见者即如是也。
尊者又曰:
诸姊!此,汝等如何思惟?色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然而,无常者,彼是苦耶?或是乐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苦。
尊者曰:
然而,此无常、苦、变易之法,对此如何得善观察否?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诸比丘尼曰:
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
诸姊!此,汝等如何思惟?声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香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味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触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法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然而,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苦。
尊者曰:
然而,此无常、苦、变易之法、对此如何得善观察?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诸比丘尼曰:
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
彼如何因?
诸比丘尼曰:
尊者!我等即以如实正慧善见之:如是,此等之六外处是无常。
尊者曰:
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其圣弟子以如实正慧见者,即如是。
尊者曰:
诸姊!此汝等如何思惟?眼识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
然而,无常者,彼是苦耶?或是乐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苦。
尊者曰:
然而,此无常、苦、变易之法,对此如何得善观察?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诸比丘尼曰:
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
诸姊!此,汝等如何思惟?耳识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鼻识是常耶?或是无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舌识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身识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意识是常耶?或是无常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是无常。
尊者曰:然而,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是苦。
尊者曰:
然而,此无常、苦、变易之法,对此如何得善观察?彼是我所有,我是彼,彼是予之我。
诸比丘尼曰:
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
彼如何之因?
诸比丘尼曰:
尊者!我等即以如实正慧善见之。如是,此等之六识身是无常。
尊者曰:
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彼圣弟子以如实正慧见者,即如是。   尊者曰:
诸姊!譬喻燃油灯,油是无常、变易法,炷亦无常、变易法,焰亦无常、变易法,光亦无常变易法。
然而,诸姊!于此有人如是言:此续燃油灯之油是无常、变易法,炷亦无常变易法,焰亦无常变易法。然,其光是常、恒、不变易法。然而,诸姊!彼确实正等语者所应语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之因?
诸比丘尼曰:
尊者!不管如何,彼续燃之油灯,油是无常、变易法,炷亦是无常、变易法,焰亦是无常、变易法。何况彼光同是无常而为变易之法。
尊者曰:
诸姊!恰如是,于此有人如是言:此等六内处是无常。然,由六内处,觉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此等是常、坚、恒、不变易法。诸姊!彼确实正等语者所应语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之因?
诸比丘尼曰:
尊者!依彼之缘,起彼之受,依彼彼之缘灭,彼彼之受即灭。
尊者曰:
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彼圣弟子以如实正意见者,即如是。
尊者曰:
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彼圣子以如实正慧见者即如是。
尊者曰:
诸姊!譬喻耸立之大树,有坚根是无常、变易之法,干亦无常、变易之法,枝叶亦是无常、变易之法,影亦无常、变易之法,于此有人言:此耸立之大树有坚根是无常、变易法,干亦无常、变易法,枝叶亦是无常、变易法。然,彼影是常、坚、恒、不变易法。诸姊!而彼是正等语者所应语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之因耶?
诸比丘尼曰:
尊者!不管如何,耸立之大树有坚根是无常、变易法,干亦是无常、变易法,枝叶亦是无常、变异法。何况彼其影亦同是无常、变易法。
尊者曰:
恰如是,诸姊!于此有人如是言:此等六外处是无常、变异法,然,依彼六外处所觉受乐、或苦、或不苦不乐,此等是常、坚、恒、不变易法。诸姊!而彼确实正等语者所应语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之因?
诸比丘尼曰:
尊者!彼彼依缘而起彼彼之受。依彼彼之缘灭,而彼彼之受即灭。
尊者曰:善哉!善哉!诸姊!诸姊!实彼圣弟子以如实正慧见者,即如是。
尊者曰:
诸姊!譬喻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杀牛已,以锐利之牛刀宰牛,不伤害内之肉聚,不伤害外之皮聚,而专从内之筋、内之腱、内之结节,此等以锐利牛刀、断切截割、断切截割已剥外之皮聚,以其皮覆其牛,如是言:如是,此牛与皮结合。诸姊!而彼确实正等语者所应语耶?
诸比丘尼曰:尊者!彼实不然
尊者曰:彼如何之因?
诸比丘尼曰:
尊者!不管如何,彼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以宰牛杀牛已,以锐利之牛刀宰牛,不伤害内之肉聚,不伤害外之皮聚,而专从内之筋、内之腱、内之结节,此等以锐利牛刀、断切截割、断切截割已剥外之皮聚,以其皮覆彼牛,假令,彼如是言:如是,此牛与皮结合。而彼牛是与其皮相离。
尊者曰:
诸姊!如是譬喻我为令知其义,而其即如是:诸姊!所言内之肉聚者,彼人内处之同义语。诸姊!言外之皮聚者,彼六外处之同义语。诸姊!言内之筋、内之腱、内之结节者,彼喜、贪之同义语。诸姊!言锐利之牛刀者,彼圣慧之同义语。不管如何,彼圣慧是断切截割内之烦恼、内之结、内之缚也。   尊者曰:
诸姊!此等有七觉支,修习、广修其等,由灭尽诸漏、而比丘于现世之间,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具足自证智、作证而住。何者为七?
诸姊!兹有比丘,修念等觉支、此远离之依止、离欲之依止、灭之依止、以归结舍遣。
修择法等觉支,修精进等觉支,修喜等觉支,修轻安等觉支,修定等觉支,修舍等觉支。此远离之依止,离欲之依止,灭之依止,以归结舍遣。
诸姊!此等为七觉支也。修习、广修此等,由灭尽诸漏、而比丘于现世之间,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具足自证智、作证而住。
时尊者难陀迦以如是教诫,教诚彼等诸比丘尼已而令去:
诸姊!应去之时矣!
时,世尊于彼等诸比丘尼去后不久,如是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譬喻于今日十五之布萨日,众多诸人,无疑惑或犹豫:月实亏否?月实满否?而实恰好月满。诸比丘!恰如是,彼等诸比丘尼由欢喜难陀迦之说法而有饱满之思。
诸比丘!彼等五百比丘尼,是最后比丘尼,彼等亦是预流者,不恶趣法、决定者,而善正觉究竟。
世尊如是说已。欢喜之彼等诸比丘随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须婆经

须婆经

北传汉译中阿含一五二、鹦鹉经(大正藏一、六六六页。)
须婆童子向世尊述关于在家与出家之优劣、利不利之婆罗门之说,世尊以寻其所见,世尊指摘其错误,最后说至梵天共住之道的四无量心。须婆童子愿归依三宝为优婆塞。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之只陀林给孤独园。
尔时,都提之子须婆童子或为要事居住于舍卫城一居士家。
都提之子须婆童子向其住家之居士问曰:
居士!我曾闻此事:舍卫城为应供者不孤。今我应如何恭敬婆罗门耶?
贤者!世尊住于舍卫城之只陀林给孤独园、贤者宜恭敬彼世尊。
时,都提之子须婆童子应诺彼居士,去至世尊处,至已,问候世尊,交谈吉庆、铭感之语,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都提子须婆童子问世尊言:
尊者瞿昙!诸婆罗门如是言:在家者成就正理善法,出家者不成就正理善法也。尊者瞿昙今如何说耶?
童子!我就此为分别论者。我就此非一向论者。
童子!我对在家或出家之邪行,不予称赞。童子!无论在家、出家,若行邪行、依邪行,则不得成就正理、善法故也。
尊者瞿昙!诸婆罗门如是言:彼营务多,所作多。作务多,劳力多之在家业事,有大果报。彼营务少,所作少,作务少,劳力少之出家业事,为果报少。尊者瞿昙,今如何说耶?
童子!我就此其为分别论者,我就此非为一向论者。
童子!有营务多、所作多、作务多、劳力多之业事,不行之者则无大果。
童子!有营务多、所作多、作务多、劳力多之业事、行之则有大果。
童子!有营务少、所作少、作务少、劳力少之业事、不行之者则无大果。
童子!有营务少、所作少、作务少、劳力少之业事、行之则有大果。
童子!然而如何之业事,为营务多、所作多、作务多、劳力多,不行之者则无大果耶?
童子!耕作为营务多、所作多、作务多、劳力多,不行之则无大果。
童子!然而如何之为营务多、所作多、作务多、劳力多,行之者则有大果耶?
童子!耕作为营务多、所作多、作务多、劳力多,行之者则有大果。
童子!然而如何之业事,为营务少、所作少、作务少、劳力少、不行则无大果耶?
童子!商业为营务少、所作少、作务少、劳力少、不行之者则无大果也。
童子!然而如何之业事,为营务少、所作少、作务少、劳力少,行之则有大果耶?
童子!商业为营务少、所作少、作务少、劳力少、行之则有大果。
童子!譬如耕作为营务多、所作多、作务多、劳力多、不行之者则无大果。
在家之业事,为营务多、所作多、作务多、劳力多,不行之者则无大果。
童子,譬如耕作营务多、所作多、作务多、劳力多、行之则有大果。
在家之业事,为营务多、所作多、作务多、劳力多,不行之者则无大果。
童子!商业为营务少、所作少、作务少、劳力少、不行则无大果也。
出家之业事,为营务少、所作少、作务少、劳力少,不行则无大果。
童子!譬如商业为营务少、所作少、作务少、劳力少,行之则有大果。
出家之业事为营务少、所作少、作务少、劳力少,行之则有大果也。
尊者瞿昙!诸婆罗门为作福得善,而施设五法。
童子!彼等婆罗门为作福得善而施设之五法,汝若无碍,对此中之众说此五法则为幸事。
尊者瞿昙!尊者或如尊者之所坐处,于我无障碍。
童子!若然,请说之。
尊者瞿昙!
以真谛为诸婆罗门作福得善之第一法施设。
以苦行,为诸婆罗门作福得善之第二法施设。
以梵行,为诸婆罗门作福得善之第三法施设。
以读诵,为诸婆罗门作福得善之第四法施设。
以施舍,为诸婆罗门作福得善之第五法施设。
尊者瞿昙!诸婆罗门以此等五法为作福得善之施设。尊者瞿昙,如今作如何说示耶?
童子!若然,诸婆罗门中之某一婆罗门有如是言:我了知、证知此等五法,且宣示其果报者耶?
尊者瞿昙!否也。
童子!若然,诸婆罗门中之一师,或师之师,或溯至七世之师,有如是言:我了知、证知此等五法,且宣示其果报者耶?
尊者瞿昙!否也。
童子!若然,诸婆罗门中,古之仙人作圣典,传圣典,今之婆罗门对其圣典之句、之歌、之语、之集、从其歌之、说之、从所说说之、从所教教之,如是之古仙人例如:夜吒、婆摩、婆摩提婆、毗奢密多罗、夜婆提犍尼、应疑罗婆、跋罗陀皤阇、婆私吒、迦叶、婆恕,彼等有言:我等了知、证知此等五法。且宣示其果报者耶?
尊者瞿昙!否也。
童子!如是诸婆罗门中,言:我了知、证知此等五法,且宣示其果报之婆罗门者竟无一人。诸婆罗门中之一师或师之师或溯至七世之师,言:我等了知、证知此等五法,且宣示其果报。竟无一人。诸婆罗门中,古之仙人作圣典,传圣典,今之婆罗门对其圣典之句、之歌、之语、之集、从其歌之、说之、从所说说之、从所教教之,如是之古仙人例如:夜吒、婆摩、婆摩提婆、毗奢密多罗、夜婆提犍尼、应疑罗婆、跋罗陀皤阇、婆私吒、迦叶、婆恕,彼等有言:我等了知、证知此等五法。且宣示其果报者亦无一人。
童子!譬如盲者并列,既不见前者,亦不见中者,亦不见后者。
童子!如是,诸婆罗门之所说即宛如盲者之列,既不见前者,亦不见中者,亦不见后者也。
如是说时,都提之子须婆童子对世尊所说盲者之比喻,忿怒不喜,骂詈世尊,毁谤世尊,对世尊言曰:
沙门瞿昙莫非有恶意?
复向世尊言:
尊者瞿昙!苏巴伽林之沸伽罗婆罗呜呼权奴婆罗门作如是说:如是等沙门婆罗门,自认为超越人法至圣殊胜知见。彼等此说,实为可笑、虚名、无实而虚妄。何人对超越人法而至圣殊胜知见,可知、见、证之耶?无此理。
童子!然苏巴伽林之沸伽罗婆罗呜呼权奴婆罗门,如何完全以心知一切沙门婆罗门之心耶?
尊者瞿昙!苏巴伽林之沸伽罗婆罗呜呼权奴婆罗门,尚不得以心完全得知下婢不尼之心,何况完全得知一切沙门婆罗门之心耶?
童子!譬如天生之盲人,不见黑色、白色,不见青色、不见黄色、不见赤色、不见浓赤色、不见等不等、不见星辰、不见日月。彼如是言:无黑色白色,因不见黑色、白色者,无青色,因不见青色者。无黄色,因不见黄色者。无赤色,因不见赤色者。无浓赤色,因不见浓赤色者。无等不等,因不见等不等者。无日月,因不见日月者。我不知彼,因我不见彼,故彼为无。童子!彼之所言为正确耶?
尊者瞿昙!是为不然。有黑色、白色,因有见黑色、白色者。有青色、黄色,因有见青色、黄色者。有赤色、浓赤色,因有见赤色、浓赤色者。有等、不等,因有见等、不等者。有星辰、日月,因有见星辰、日月者。我不知彼,因我不见彼,故彼为无。尊者瞿昙!彼之所言是不正确。
童子!如是苏巴伽林之沸伽罗婆罗呜呼权奴婆罗门为盲目、无眼之人。所谓彼实为超人法而至圣殊胜之知见,了知、得见、获证者,无有是处。
童子!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彼等拘萨罗国之婆罗门富豪,例如商伽婆罗门、多梨车婆罗门、沸伽罗婆罗婆罗门、声闻婆罗门及汝父都提--彼等中,作与他人一致之语者,与作与他人不一致之语者、何者为胜耶?
尊者瞿昙!作与他人一致之语者。
作考虑之语者、与不作考虑之语者,何者为胜耶?
尊者瞿昙!作考虑之语者。
作思虑之语者,与不作思虑之语者,何者为胜耶?
尊者瞿昙!作思虑之语者。
与义为相应之语者,作与义不相应之语者,何者为胜耶?
尊者瞿昙!与义相应之语者。
童子!汝对其作如何思量耶?若如是依苏巴伽林之沸伽罗婆罗呜呼权奴婆罗门,作与他人一致之语耶?抑作与他人不一致之语耶?
尊者瞿昙!作与他人不一致之语。
作考虑之语耶?或作不加考虑之语耶?
尊者瞿昙!不加考虑之语。
作思虑之语耶?抑作不加思虑之语耶?
尊者瞿昙!作不加思虑者。
作与义相应之语耶?抑作与义不相应之语耶?
尊者瞿昙!作与义不相应之语也。
童子!有此等之五种盖,如何为五:
欲贪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悼悔盖、疑盖等是。
童子!此等为五种盖。
童子!苏巴伽林之沸伽罗婆罗呜呼权奴婆罗门,为此等之五盖所覆盖缠缚。实则彼者知晓超人法至圣殊胜知见、了知、得见、获证者,无有是处。
童子!有此等五种之欲,如何为五:
眼所识之色、引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欲、唆情者。
耳所识之声、引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欲、唆情者。
鼻所识之香、引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欲、唆情者。
舌所识之味、引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欲、唆情者。
身所识之所触、引发可爱、可乐、可喜、可意欲、唆情者。
童子!此等为五种欲。
童子!苏巴伽林之沸伽罗婆罗呜呼权奴婆罗门,被此等五种欲所缚而狂妄、贪着、不见患、不知离脱耽迷于乐。实则彼者知晓超人法至圣殊胜知见,了知、得见、获证者,实无有是处。
童子!汝对其作如何思量耶?用草与薪燃火,与无草与薪燃火,何者之火有火焰、光色、光耀耶?
尊者瞿昙!若无草无薪得燃火,则其火为有火焰、光色与光耀。
童子!无草与薪燃火者、除具神通力者以外,为不可得。
童子!譬如用草与薪燃火,与其同理,我说五种欲乃依因而生之喜。
童子!譬如无草与薪燃火、与其同理,我说无诸欲,无不善法之喜。
童子!然而如何无诸欲,无不善法之喜耶?
童子!于此有比丘离欲、离不善法、成就于初禅而住。童子!此为无诸欲,无不善法之喜。
童子!复次,比丘寻伺已息,于内清净,心置一处,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于第二禅而住。童子!此为无诸欲、无不善法之喜。
童子!婆罗门为作福得善施而设五法,彼等婆罗门为作福得善,依如何之法而有大果报设施耶?
尊者瞿昙!婆罗门为作福得善而施设五法,彼等婆罗门为作福得善之施舍,为有大果报而设施。
童子!汝对其作如何思量耶?于此一婆罗门准备作大牺牲祭典,时有二婆罗门来:我等参加此婆罗门之大牺牲祭典。其中一婆罗门思虑:唯我实应于食堂,得第一座、第一澡水、第一食,其他婆罗门于食堂不应得第一座、第一澡水、第一食。童子!然其他婆罗门于食堂得第一座、第一澡水、第一食,彼婆罗门于食堂,不得第一座、第一澡水、第一食,此为理所当然。其他之婆罗门于食堂得第一座、第一澡水、第一食,我于食堂不得第一座、第一澡水、第一食,于是彼将忿怒不喜。童子!若然,婆罗门对此施设如何之果报耶?
尊者瞿昙!于兹诸婆罗门:因此使其他婆罗门忿怒、不喜如是者非为行施。时,诸婆罗门唯行依哀愍所起之施。
童子!如是,于诸婆罗门,以此第六之作福事,即是哀愍心耶?
尊者瞿昙!诚然,诸婆罗门,以此第六作福事,即是哀愍心。
童子!彼等婆罗门为作福得善而施设此等五法,汝对此等五法,认为在家与出家者何为多耶?
尊者瞿昙!此等婆罗门,为作福得善而施设此等五法,我认为出家者居多,在家者为少。
尊者瞿昙!在家者营务多,所作多,作务多,劳力多,常恒不语真实。
诚然瞿昙!出家者营务少,所作少,作务少,劳力少,常恒语具真实。
尊者瞿昙!在家者营务多,所作多,作务多,劳力多,常恒不行苦行,不行梵行,多不读诵,多不施舍。
诚然尊者瞿昙!出家者营务少,所作少,作务少,劳力少,常恒行苦行,行梵行,多读诵,多施舍。
尊者瞿昙!此等沙门婆罗门为作福得善设五法,我对此等施五法,认为出家者多,在家者少。
童子!彼等婆罗门为作福得善而施设五法,我说此等为心之资具。即无怨无嗔之心,为其修行之所依。
童子!于此有语真实之比丘,彼得:我语真实,得义之信受,得法之信受,得法俱之欢喜,对善俱之欢喜,我说此为心之资具,即无怨无害之心,为其修行之所依。
此比丘为苦行,行梵行,多读诵,多施舍,彼得我多施舍与得义之信受,法之信受,法俱之欢喜,善俱之欢喜,我说此为心之资具。即无怨无害之心,为其修行之所依。
童子!彼等婆罗门为作福得善施设五法,我说此等为心之资具。即无怨无害之心,为其修习之所依也。
如是说时,都提之子须婆童子告世尊曰:
尊者瞿昙!我曾闻此事:沙门瞿昙,了知达于与梵天共住之道。
童子!汝对其作如何思量耶?那罗歌罗村距此处近耶?那罗歌罗村距此处不远耶?
尊者!诚然。那罗歌罗村距此处甚近,那罗歌罗村距此处不远。
童子!汝对其作如何思量耶?如今有一出生,成长于那罗歌罗村之人,被问往那罗歌罗村之道路,童子!彼人出生、成长于那罗歌罗村。被问及那罗歌罗村道路,有所踌躇梭巡耶?
尊者瞿昙!不也,何以故?尊者瞿昙!彼者出生、成长于那罗歌罗村,彼对那罗歌罗村之一切道路为所熟知。
童子!彼出生、成长于那罗歌罗村、被问及那罗歌罗村道路,应无踌躇梭巡,若问,如来至梵天界及至梵天界之道迹,亦无踌躇梭巡。童子!然我知梵天,知至梵天界与梵天界之道迹,并知如何可往生于梵天界。
尊者瞿昙!我曾闻有此事:沙门瞿昙!曾说至与梵天共住之道。愿尊者瞿昙、对我说示至与梵天共住之道,实为幸甚。
童子!若然,善闻、善思,我将为说。
唯然,尊者!都提之子须婆童子应诺世尊。
世尊曰:
童子!如何为达与梵天共住之道耶?
童子!于此有一比丘,以慈与俱之心,于一方遍满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遍满而住。如是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慈与俱之心,遍满而住。
童子!依如是修习之慈心解脱,于是有量之业,悉无残余。
童子!譬如力强吹螺者,容易将音响闻于四方,如是,童子!依此修习慈心解脱,于是有量之业,悉无残余。
童子!此为达于至与梵天共住之道。
复次,童子!有比丘以悲与俱之心,于一方遍满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遍满而住。如是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悲与俱之心,遍满而住。
童子!依如是修习之悲心解脱,于是有量之业,悉无残余。
童子!譬如力强吹螺者,容易将音响闻于四方,如是,童子!依此修习悲心解脱,于是有量之业,悉无残余。
童子!此为达于至与梵天共住之道。
复次,童子!有比丘以喜与俱之心,于一方遍满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遍满而住。如是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喜与俱之心,遍满而住。
童子!依如是修习之喜心解脱,于是有量之业,悉无残余。
童子!譬如力强吹螺者,容易将音响闻于四方,如是,童子!依此修习喜心解脱,于是有量之业,悉无残余。
童子!此为达于至与梵天共住之道。
复次,童子!有比丘以舍与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第二方、如是第三方、如是第四方遍满而住,对上、下、横、一切处、一切世界、以广、大、无量、无怨、无害之舍与俱之心,遍满而住。
童子!依如是修习之舍心解脱、有量之业,于是悉无残余。
童子!譬如力强之吹螺者,容易将音响闻于四方,如是,童子!依此修习之舍心解脱,有量之业,于是悉无残余。
童子!此即达与梵天共住之道。
如是说时,都提之子须婆童子白世尊言:
伟哉!尊者瞿昙!伟哉!尊者瞿昙!譬如将倒者扶起,使覆者再现,对迷者教示以道、使有眼者见色、如于闇中持来明灯、如是尊者瞿昙依种种方便于法说示。是以我归依尊者瞿昙、法、与比丘僧伽。尊者瞿昙!请摄受我为优婆塞。自今以后,为终生之归依。尊者瞿昙!我等今不得不归,因我等多事多务故。
童子!汝今可随时作为。
尔时,都提之子须婆童子于世尊所说,欢喜、随喜,由座起立,礼敬世尊,右绕离去。
尔时,声闻婆罗门乘纯白之马车,日中驰驱至舍卫城。声闻婆罗门遥见都提之子须婆童子前来。见而问彼曰:
尊者跋罗陀皤阇,日中由何处来耶?
贤者!我由沙门瞿昙之处来。
贤者跋罗陀皤阇!汝对其作如何思量耶?沙门瞿昙为有智慧辩才耶?认为彼为智者耶?
贤者!我若知沙门瞿昙之智慧、辩才,我为何许人耶?知沙门瞿昙之智慧、辩才者,实与彼应相等。
贤者跋罗陀皤阇!实以绝大之赞叹,赞叹沙门瞿昙。
赞叹沙门瞿昙,我为何许人耶?赞叹、所赞叹之彼尊者瞿昙,为人天之最上者。
贤者!彼等婆罗门为作福得善而施设五法,沙门瞿昙对其说为心之资具,即无怨、无害之心,为其修习之所依。
如是说时,声闻婆罗门由纯白之马车上下来、遍袒上衣向世尊处合掌致礼,并诵优陀那曰:
对拘萨罗王波斯匿有利、对拘萨罗王波斯匿有大利,如来、应供、等正觉、请住于彼之国内。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相应部·因缘篇·界相应

界相应

第一 种种品
第一 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种种界。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宣说。”彼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世尊曰:“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

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是。“诸比丘!此谓种种界。”
第二 触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由种种界,生种种触。”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是。诸比丘!此谓种种界。

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者,何耶?

诸比丘!缘眼界生眼触、缘耳界……缘鼻界……缘舌界……缘身界……缘意界生意触。

“诸比丘!如是缘种种界,生种种触。”
第三 非此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非生种种界。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

眼界……意界是。诸比丘!此谓种种界。

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非生种种界者,何耶?

诸比丘!缘眼界生眼触,缘眼触,非生眼界……缘意界,生意触,缘意触,非生意界。

“诸比丘!如是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非生种种界。”
第四 受(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

眼界……意界……诸比丘!此谓种种界。

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者,何耶?。

诸比丘!缘眼界,生眼触,缘眼触,生眼触所生之受。……缘意界,生意触、缘意触,生意触所生之受。

“诸比丘!如是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
第五 受(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非生种种触,缘种种触,非生种种界。”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眼界……意界……。诸比丘!此谓种种界。

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非生种种触,缘种种触,非生种种界者,何耶?
五~九
诸比丘!缘眼界,生眼触,缘眼触生眼触所生之受,缘眼触所生之受,非生眼触,缘眼触,非生眼界……。

缘意界,生意触,缘意触,生意触所生之受,缘意触所生之受,非生意触、缘意触,非生意界。
十一
诸比丘!如是缘种种界,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非生种种触,缘种种触,非生种种界。
第六 界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为汝等说种种界。汝等谛听……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是。

“诸比丘!此谓种种界。”
第七 想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生种种欲,缘种种欲,生种种热,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色界……法界是。诸比丘!此谓种种界。

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生种种欲,缘种种欲,生种种热,缘种种热,生种种求者,何耶?
五~九
诸比丘!缘色界,生色想,缘色想,生色思惟,缘色思惟,生色欲,缘色欲,生色热,缘色热,生色求……

缘法界,生法想,缘法想,生法思惟,缘法思惟,生法欲,缘法欲,生法热,缘法热,生法求。
十一
“诸比丘!如是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生种种欲,缘种种欲,生种种热,缘种种热,生种种求。”
第八 非此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思惟……生种种求。

缘种种求,非生种种热,缘种种热,非生种种欲,缘种种欲,非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非生种种想,缘种种想,非生种种界。
四~九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色界……法界是。诸比丘!此谓种种界。

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思惟……生种种求,缘种种求,非生种种热,缘种种热,非生种种欲,缘种种欲,非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非生种种想,缘种种想,非生种种界者,何耶?
十一
诸比丘!缘色界,生色想,缘色想,生色思惟,缘色思惟,生色欲,缘色欲,生色热,缘色热,生色求,缘色求,非生色热,缘色热,非生色欲,缘色欲,非生色思惟,缘色思惟,非生色想,缘色想,非生色界。
十二
缘声界……
十三
缘香界……
十四
缘味界……
十五
缘触界……
十六
缘法界,生法想,缘法想……生法求。缘法求,非生法热,缘法热,非生法欲,缘法欲,非生法思惟,缘法思惟,非生法想,缘法想,非生法界。
十七
“诸比丘!如是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求。缘种种求,非生种种热,缘种种热,非生种种欲,缘种种欲,非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非生种种想,缘种种想,非生种种界。”
第九 触(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受,缘种种受,生种种欲,缘种种欲,生种种热,缘种种热,生种种求,缘种种求,生种种得。”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色界……法界是。汝等比丘!此谓之种种界。

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得者,何耶?

诸比丘!缘色界,生色想,缘色想,生色思惟,缘色思惟,生色触,缘色触,生色触所生之受,缘色触所生之受,生色欲,缘色欲,生色热,缘色热……生色得。 六
缘声界……

缘香界……

缘味界……

缘触界……

缘法界,生法想,缘法想,生法思惟,缘法思惟,生法触,缘法触,生法触所生之受,缘法触所生之受,生法欲,缘法欲,生法热,缘法热,生法求,缘法求,生法得。
十一
诸比丘!如是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求,缘种种求,生种种得。
第十 触(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思惟、触、受、欲、热,缘种种求,生种种得,缘种种得,非生种种求,缘种种求,非生种种热,缘种种热……非生欲、受、触、思惟、种种想,缘种种想,非生种种界。

诸比丘!种种界者,何耶?色界……法界是。诸比丘!此谓之种种界。

诸比丘!缘种种界,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生种种触、受、欲、热、求、得,缘种种得,非生种种求,缘种种求,非生种种热、欲、受、触,缘种种思惟,非生种种想,缘种种想,非生种种界者,何耶?

诸比丘!缘色界生色想……

缘声界……

缘香界……

缘味界……

缘触界……

缘法界,生法想,缘法想……生法求,缘法求,生法得,缘法得,非生法求,缘法求,非生法热,缘法热,非生法欲,缘法欲,非生法触所生之受,缘法触所生之受,非生法触,缘法触,非生法思惟,缘法思惟,非生法想,缘法想,非生法界。“诸比丘!如是,缘种种界,生种种种想,缘种种想……生思惟、触、受、欲、热、求、得。缘种种得,非生种种求,缘种种求,非生种种热,缘种种热,非生种种欲,缘种种欲,非生种种受,缘种种受,非生种种触,缘种种触,非生种种思惟,缘种种思惟,非生种种想,缘种种想,非生种种界。”
此颂曰:
界触与此非   更有二之受
此为内之五   界想与此非
更有二之触   此为外之五

第二 无惭愧品
第一 此等之七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此等之七界。七界者何耶?光界、净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界、非想非非想处界、想受灭界是。诸比丘!此等谓之七界。”

如是说已。一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此光界、净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界、非想非非想处界、想受灭界者,大德!此等之诸界,缘何而知之耶?”

“比丘!光界者,此界乃缘闇而得知。

比丘!净界者,此界乃缘不净而得知。

比丘!空无边处界者,此界乃缘色而得知。

比丘!识无边处界者,此界乃缘空无边处而得知。

比丘!无所有处界者,此界乃缘识无边处而得知。

比丘!非想非非想处界者,此界乃缘无所有处而得知。

比丘,想受灭界者,此界乃缘灭而得知。”
十一
“大德!光界、净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界、非想非非想处界、想受灭界者,大德!此等之诸界,依如何等至可达耶?”
十二
“比丘!光界、净界、空无边处界、识无边处界、无所有处界者,此等之诸界,依想等至可达。
十三
比丘!非想非非想界者,此界依行有余等至可达。
十四
比丘!想受灭界者,此界依灭尽等至可达。”
第二 有因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因而生欲觉,非无因。有因而生嗔觉,非无因。有因而生害觉,非无因。

诸比丘!有因而生欲觉,非无因。有因而生嗔觉,非无因。有因而生害觉,非无因者,何耶?

诸比丘!缘欲界而生欲想,缘欲想而生欲思惟,缘欲思惟,而生欲欲,缘欲欲,而生欲热,缘欲热,而生欲求。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乃求欲求,依身语意三处,而入于邪。

诸比丘!缘嗔界而生嗔想,缘嗔想,而生嗔思惟、嗔欲、嗔热、嗔求。诸比丘!无闻之凡夫乃求嗔求,依身语意三处,而入邪。

诸比丘!缘害界,而生害想……害思惟、害欲、害热、害求。诸比丘!无闻之
凡夫乃求害求,依身语意三处,而入于邪。

诸比丘!譬如有人,以燃草之火炬,而弃于干草原,若彼不以手、足立即消灭者,诸比丘!如是栖于草木之生类,则陷于灾祸中。

诸比丘!同于此,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生起不正之想,而不能立即舍离、排除毁、灭、消灭,彼于现法则住于苦。有破坏、有恼、有闷,身坏命终之后,待受恶趣。

诸比丘!有因而生出离觉,非无因。有因而生不嗔觉,非无因。有因而生不害觉,非无因。

诸比丘!有因而生出离觉,非无因。有因而生不嗔觉,非无因。有因而生不害觉,非无因者,何耶?
十一
诸比丘!缘出离界,而生出离想,缘出离想,而生出离思惟,缘出离思惟,而生出离欲,缘出离欲,而生出离热,缘出离热,而生出离求。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求出离求,依身语意三处,而入于正。
十二
诸比丘!缘不嗔界,而生不嗔想……生不嗔思惟、不嗔欲、不嗔热、不嗔求。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乃求不嗔求,依身语意三处,而入于正。
十三
缘不害界,而生不害想,缘不害想,而生不害思惟,缘不害思惟,而生不害欲,缘不害欲,而生不害热,缘不害热,而生不害求。诸比丘!多闻之圣弟子乃求不害求,依身语意三处,而入于正。
十四
诸比丘!譬如有人,以燃草之火炬,弃于干草原,若以手、足立即消灭,诸比丘!如是,栖于草木之生类,则免陷祸厄。
十五
诸比丘!同于此,任何之沙门、婆罗门,生起不正之想,而立即舍离、排除、毁灭、消灭,彼于现法则住于乐、无破坏、无恼、无闷,身坏命终之后,待受善处。”
第三 砖瓦之家

尔时,世尊住于那提迦之砖瓦家。

尔时,世尊呼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奉答世尊曰:“大德、唯然。”

世尊曰:“诸比丘!缘界而生想、生见、生觉。”

如是说已。信仰笃厚之尊者迦旃延,白世尊言:“大德!非正等觉者,与正等觉者之见,大德!此见缘何知之耶?”

“迦旃延!此界乃大,即无明界是。”

“迦旃延!我谓:缘劣界,而生劣想、劣见、劣觉、劣思、劣望、劣愿、劣人、劣语,彼于劣予以:表示、说述、施设、树立、显示、分别、宣示,彼之受生乃劣。

迦旃延!我谓:缘中界,而生中想、中见、中觉、中思、中望、中愿、中人、中语,彼于中,予以:表示、说述、施设、树立、显示、分别、宣示,彼之受生乃
中。

迦旃延!我谓:缘胜界,而生胜想、胜见、胜觉、胜思、胜望、胜愿、胜人、胜语,彼于胜,予以表示、说述、施设、树立、显示、分别、宣示,彼之受生乃胜。”
第四 劣意志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俱与界相关连,与界相和合。另意志之众生,俱与劣意志相关连,俱与劣意志相和合。善意志之众生,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
合。

诸比丘!众生于过去世,亦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另意志之众生,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之众生,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诸比丘!众生于未来世,亦应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另意志之众生,亦应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之众生,亦应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诸比丘!众生于现在世,亦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另意志之众生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之众生,俱与善意志相关、相连和合。”
第五 业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之耆阇崛山。

尔时,尊者舍利弗与众多比丘俱,于世尊之近处经行。

尊者大目犍连亦与众多比丘俱,于世尊之近处经行。

尊者大迦叶亦与众多比丘俱,于世尊之近处经行。

尊者阿那律亦与众多之……经行。

尊者满愿子亦与众多之……经行。

尊者优波离亦与众多之……经行。

尊者阿难亦与众多……经行。

提婆达多亦与众多比丘俱,于世尊之近处经行。

尔时,世尊唤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见舍利弗与众多比丘俱经行耶?”“大德!唯然。”“诸比丘!此等之诸比丘,皆是大慧者。”
十一
“诸比丘!汝等见目犍连与众多比丘俱经行耶?”“大德,唯然。”“诸比丘!此等诸比丘,亦皆是大神通者。”
十二
“诸比丘!汝等见大迦叶与众多比丘俱经行耶?”“大德!唯然。”“诸比丘!此等诸比丘,亦皆是头陀说者。”
十三
“诸比丘!汝等见阿那律与众多比丘俱经行耶?”“大德!唯然。”“诸比丘!此等诸比丘亦皆是天眼者。”
十四
“诸比丘,汝等见满愿子与众多比丘俱经行耶?”“大德!唯然。”“诸比丘!此等诸比丘,皆是说法者。”
十五
诸比丘!汝等见优波离与众多比丘俱经行耶?”“大德!唯然。”诸比丘!此等诸比丘皆是持律者。
十六
“诸比丘!汝等见阿难与众多比丘俱经行耶?”“大德!唯然。”“诸比丘!此等诸比丘,皆是多闻者。”
十七
“诸比丘!汝等见提婆达多与众多比丘俱经行耶?” “大德,唯然。”“诸比丘!此等诸比丘,皆是有罪者。”
十八
诸比丘!众生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另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十九
诸比丘!众生于过去世,亦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二十
诸比丘!众生于未来世,亦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另意志俱与劣意志柑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柑关连、相和合。
二一
“诸比丘!众生于现世亦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第六 有偈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另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诸比丘!众生于过去世,亦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诸比丘!众生于末来世,亦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诸比丘!众生于现在世,亦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诸比丘!譬如粪与粪相关连、相和合。尿与尿相关连、相和合。唾与唾相关连、相和合。脓汁与脓汁相关连、相和合。血与血相关连、相和合。诸比丘!同于此,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诸比丘!众生于过去世……

诸比丘!众生于末来世……

诸比丘!众生于现在世,亦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劣意志俱与劣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诸比丘!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十一
诸比丘!众生于过志世亦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十二
诸比丘!众生于未来世亦……
十三
诸比丘!众生于现在世,亦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十四
诸比丘!譬如乳与乳相关连、相和合,油与油相关连、相和合。熟酥与熟酥相关连、相和合,蜜与蜜相关连、相和合。诸比丘!同于此,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十五
诸比丘!众生于过去世……
十六
诸比丘!众生于未来世……
十七
诸比丘!众生于现在世亦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善意志俱与善意志相关连、相和合。”
十八
世尊如是说,善逝如是说,师更以此宣说:
欲情之下生   由交而发生
若无交则断   如于大海上
乘小木必没   如是入懈怠
净命亦沉没   然彼懈怠者
以离无精进   远离之圣者
专注禅思者   常于勤精进
俱与贤者住   常于勤精进
第七 不信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

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惭与无惭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愧与无愧俱相关连、相和合。少闻与少闻俱相关连、相和合。懈怠与懈怠俱相关连、相和合。妄念与妄念俱相关连、相和合。恶慧与恶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信与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惭与惭俱相关连、相和合。愧与愧俱相关连、相和合。多闻与多闻俱相关连、相和合。精勤与精勤俱相关连、相和合。正念与正念俱相关连、相和合。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诸比丘!众生于过去世,与界相关连、相和合。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惭与无惭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愧与无愧俱相关连、相和合。少闻与少闻俱相关连、相和合。懈怠与懈怠俱相关连、相和合。妄念与妄念俱相关连、相和合。恶慧与恶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诸比丘!众生于未来世,与界相关连、相和合。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惭与无惭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愧与无愧俱相关连,相和合。少闻与少闻俱相关连、相和合。懈怠与懈怠俱……妄念与妄念俱……恶慧与恶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诸比丘!众生于现在世,与界相关连、相和合。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惭与无惭俱……无愧与无傀俱……少闻与少闻俱……懈怠与懈怠俱……妄念与妄念俱相关连、相和合。恶慧与恶慧俱相关连、相和合之。


诸比丘!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信与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惭与惭俱相关连、相和合。愧与愧俱相关连、相和合。多闻与多闻俱相关连、相和合。精勤与精勤俱相关连、相和合。正念与正念俱相关连、相和合。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诸比丘!众生于过去世……

诸比丘!众生于未来世……
十一
诸比丘!众生于现在世,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信俱与信……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第八 不信之根本五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惭与无惭俱……恶慧与恶慧俱……信与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惭与惭俱……持慧与持慧相关连俱、相和合。

诸比丘!众生于过去世,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

诸比丘!众生于末来世,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

诸比丘!众生于现在世亦俱与界相关连、相和合。不信与不信俱、无惭与无惭俱、恶慧与恶慧俱、惭与惭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诸比丘!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如是应详说。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惭与无惭俱、恶慧与恶慧俱、信与信俱、愧与愧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于过去世……

……于未来世……

……于现在世……

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少闻与少闻俱、恶慧与恶慧俱、信与信俱、多闻与多闻俱、持慧与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十一
……于过去世……
十二
……于未来世……
十三
……于现在世……

十四
诸比丘!众生与界……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懈怠与懈怠俱、恶慧与恶慧俱、信与信俱、精勤与精勤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十五
……于过去世……
十六
……于未来世……
十七
……于现在世……相和合。

十八
不信与不信俱相关连、相和合。妄念与妄念俱、恶慧与恶慧俱、信与信俱、正念与正念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十九
……于过去世……
二十
……于未来世……
二一
……于现在世……相和合。
第九 无惭之根本四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诸比丘!与界……无惭与无惭俱相关连、相和合。无愧与无愧俱、恶慧与恶慧俱、惭与惭俱、愧与愧俱相关连、相和合。于过去世……于未来世……于现在世……相和合。

无惭与无惭俱关连、相和合。少闻与少闻俱、恶慧与恶慧俱、惭与惭俱,多闻与多闻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无惭与无惭俱相关连、相和合。懈怠与懈怠俱、恶慧与恶慧俱、惭与惭俱、精勤与精勤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无惭与无惭俱相关连、相和合。妄念与妄念俱、恶慧与恶慧俱、惭与惭俱、正念与正念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六~八
于过去世……于未来世……于现在世……和合之。”
二十 无愧之根本三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无惭与无惭俱、少闻与少闻俱、恶慧与恶慧俱、惭与惭俱、多闻与多闻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14。”
三~五
于过去世……于未来世……于现在世……相和合。

无惭与无惭俱相关连、相和合。懈怠与懈怠俱、恶慧与恶慧俱、惭与惭俱、精勤与精勤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七~九
于过去世……于未来世……于现在世……

无惭与无惭俱相关连、相和合。妄念与妄念俱、恶慧与恶慧俱、惭与惭俱、正念与正念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十一~十三
“于过去世……于未来世……于现在世……和合。”
第十一 依少闻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少闻与少闻俱相关连、相和合。懈怠与懈怠俱、恶慧与恶慧俱、多闻与多闻俱、精勤与精勤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三~五
“于过去世……于未来世……于现在世……相和合。”

“少闻与少闻俱相关连、相和合。妄念与妄念俱、恶慧与恶慧俱、多闻与多闻俱、正念与正念俱、持慧与持慧俱关连、相和合。”
七~九
“于过去世……于未来世……于现在世……和合。”
第十二 懈怠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相关连、相和合。懈怠与懈怠俱相关连、相和合。妄念与妄念俱、恶慧与恶慧俱、精勤与精勤俱、正念与正念俱、持慧与持慧俱相关连、相和合。”
三~五
“于过去世……未来世……于现在世……和合。”偏过去、未来、现在、一一皆无不如是。
此颂曰:
此等七有因   以及砖瓦家
劣意志与业   有偈不信七
不信根本五   无惭根本四
无愧根本三   少闻二懈怠
一之所谓经   及三五等经
谓二十二经   以谓第二品
第三 业 道 品
第一 不寂静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关连、相和合。

不信与不信俱关连、相和合。无惭与无惭俱、无愧与无愧俱、不寂静与不寂静俱、恶慧与恶慧俱关连、相和合。

信与信俱关连、相和合。惭与惭俱、愧与愧俱、寂静与寂静俱、持慧与持慧俱关连、相和合。”
第二 恶戒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关连、相和合。

不信与不信俱关连、相和合。无惭与无惭俱、无愧与无愧俱、恶戒与恶戒俱、恶慧与恶慧俱关连、相和合。

信与信俱关连、相和合。惭与惭俱、愧与愧俱、持戒与持戒俱、持慧与持慧俱关连、相和合。”
第三 五学处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关连、相和合。

杀生与杀生俱关连、相和合。不与取与不与取俱、邪欲行与欲邪行俱、妄语与妄语俱、饮酒与饮酒俱关连、相和合。

断杀生与断杀生俱关连、相和合。断不与取与断不与取俱、断邪欲行与断欲邪行俱、断妄语与断妄语俱、断饮酒与断饮酒俱关连、相和合。”
第四 七业道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关连、相和合。

杀生与杀生俱关连、相和合。不与取与不与取俱、邪欲行与欲邪行俱、妄语与妄诸俱、离间语与离间语俱、粗语与粗语俱、绮语与绮语俱关连、相和合。

断杀生……断不与取……断邪欲行……断妄语……断离间语与断离间语俱相关连、相和合。断粗语与断粗语俱关连、相和合。断绮语与断绮语俱关连、相和合。”
第五 十业道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关连、相和合。

杀生与杀生俱关连、相和合。不与取与不与取俱……邪欲行……妄语……离间……粗语……绮语与绮语俱关连、相和合。多贪与多贪俱关连、相和合。嗔恚心与嗔恚心俱、邪见与邪见俱关连、相和合。

断杀生与断杀生俱关连、相和合。断不与取……断邪欲行……断妄语……断离间语、断粗语……断绮语与断绮语俱关连、相和合。无贪与无贪俱关连、相和合。无嗔恚心与无嗔恚心俱关连、相和合。正见与正见俱关连、相和合。”
第六 八支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关连、相和合。

邪见与邪见关连、相和合。邪思与邪思俱……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与邪定俱关连、相和合。邪智与邪智俱关连、相和合。邪解脱与邪解脱俱关连、相和合。”
第七 十支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众生与界关连、相和合。

邪见与邪见俱关连、相和合。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与邪定俱关连、相和合。邪智与邪智俱关连、相和合。邪解脱与邪解脱俱关连、相和合。

正见与正见俱关连、相和合。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智与正智俱关连、相和合正解脱与正解脱俱关连、相和合。”偏过去、未来、现在、一一皆无不如是。
七经之颂曰:
不寂静恶戒   以及五学处
所谓七道业   乃至十道业
第六谓八支   第七为十支

第四 随 喜 品
第一 四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此等之四界。四者何耶?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是。诸比丘!此等四界。”
第二 前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正觉前、尚未成正觉为菩萨时,我生此念:

“地界之味者何耶?祸者何耶?出离者何耶?水界之味者何耶?祸者何耶?出离者何耶?火界之味者何耶?祸者何耶?出离者何耶?风界之味者何耶?祸者何耶?出离者何耶?”

诸比丘!我生此念:

缘地界而生乐、喜,此乃地界之味。地界是无常、苦、变易之法,此乃地界之祸。对地界欲贪之调伏,欲贪之舍离,此乃地界之出离。

缘水界……

缘火界……

缘风界而生乐、喜、此乃风界之味。风界是无常、苦、变易之法,此乃风界之祸。对风界欲贪之调伏,欲贪之舍离,此乃风界之出离。

诸比丘!我对此等之四界,以味如是之味,以祸是祸,以出离是出离,未能如实知之间,诸比丘!我于含天界、魔界、梵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世界,不知成就无上之正等觉。

诸比丘!我对此等之四界,以味如是味,以祸是祸,出离是出离,如实知时,我于含天界、魔界、梵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世界,已知成就无上之正等觉。
十一
我生:“我心解脱为不动,此为最后之生,今无后有”之知见。”
第三 我所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行求地界之味,达地界之味,我已以慧善知地
界之味。

诸比丘!我行求地界之祸,达地界之祸,我已以慧善知地界之祸。

诸比丘!我行求地界之出离,达地界之出离,我已以慧善知地界之出离。
五~七
诸比丘!我行求水界之……
八~十
诸比丘!我行求火界之……
十一
诸比丘!我行求风界之味,达风界之味,我已以慧善知风界之味。
十二
诸比丘!我行求风界之祸,达风界之祸,我已以慧善知风界之祸。
十三
诸比丘!我行求风界之出离,达风界之出离,我已以慧善知风界之出离。
十四
诸比丘!我对味此等四界之味,以祸是祸,以出离是出离,未能如实知时,诸比丘!我于含天界、魔界、梵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世界,不能知成就无上正等觉。
十五
诸比丘!我对味此等四界之味,以祸是祸,以出离是出离,如实知时,诸比丘!我于含天界、魔界、梵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之世界,知成就无上之正等觉。
十六
我生:“我心解脱为不动,此为最后之生,今无后有”之知见。”
三三 若无此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若无此地界之味,则众生不贪求此地界,诸比丘!然则因有地界之味故,众生贪求此地界。

诸比丘!若无此地界之祸,则17众生不厌此地界,诸比丘!然则有地界之祸故,众生厌此地界。

诸比丘!若无地界之出离,则众生不出离此地界。诸比丘!然则有地界之出离故,众生出离此地界。
五~七
诸比丘!若无此水界之味……
八~十
诸比丘!若无此火界之味……
十一
诸比丘!若无此风界之味,则众生不贪此风界。诸比丘!然有风界之味故,众生贪此风界。
十二
诸比丘!若无此风界之祸,则众生不厌此风界。诸比丘!然有风界之祸故,众生厌此风界。
十三
诸比丘!若无此风界之出离,则众生不出离此风界。然则有风界之出离故,众生出离此风界。
十四
诸比丘!众生味此等四界之味,以祸是祸,以出离是出离,未能如实知时,诸比丘!此等之众生、不由含天界、魔界、梵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中舍弃、被解放,不相应,因不依心以舍弃而住。
十五
诸比丘!众生味此等四界之味,以祸是祸,以出离是出离等,如实知时,诸比丘!此等众生由天界、魔界、梵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中舍弃、被解放,不相应,因依心以舍弃而住。”
第五 苦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若此地界一向是苦、伴苦、苦显现、乐不显现,则众生不贪此地界。诸比丘!然则地界为乐、伴乐、乐显现、苦不显现故,众生以贪此地界。

诸比丘!若水界……

诸比丘!若火界……

诸比丘!若风界一向是苦、伴苦、苦显现、乐不显现,则众生不贪此风界。诸比丘!若然风界为乐、伴乐、乐显现,苦不显现故,众生贪此风界。

诸比丘!若地界一向是乐、伴乐、乐显现,苦不显现,则众生不厌此地界。诸比丘!然则地界是苦、伴苦、苦显现,乐不显现故,众生厌此地界。

诸比丘,若水界……

诸比丘!若火界……

诸比丘!若风界一向是乐、伴乐、乐显现,苦不显现,则众生不厌此风界。诸比丘!然风界是苦、伴苦、苦显现,乐不显现故,众生厌此风界。”
第六 随喜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我谓:“诸比丘!对地界随喜者、则对苦随喜。以苦随喜者,则不得解脱苦。”

诸比丘!封水界随喜者……

诸比丘!对火界随喜者……

诸比丘!我谓:“对风界随喜者,则对苦随喜。对苦随喜者,则不得解脱苦。”

诸比丘!我谓:“对地界不随喜者,则对苦不随喜。对苦不随喜者,则解脱苦。”

诸比丘!对水界……

诸比丘!对火界……

诸比丘!我谓:“对风界不随喜者,则对苦不随喜。对苦不随喜者,则苦解脱。”
第七 生起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地界之生起、住、再生、显现,是苦之生起、贪、住、老死之显现。”

诸比丘!水界之……

诸比丘!火界之……

诸比丘!风界之生起、住、再生、显现,是苦之生起,贪、住、老死之显现。

诸比丘!地界之灭、静止、绝灭,是苦之灭,贪静止、则老死之绝灭。

诸比丘!水界之……

诸比丘!火界之……

诸比丘!风界之灭、静止、绝灭,是苦之灭,贪静止、则老死之绝灭。”
第八 沙门婆罗门(之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此等之四界。四者何耶?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对此等四界之味、祸、出离、不如实知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乃非正沙门,于婆罗门乃非正婆罗门。彼等尊者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知,入实证而住者。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对此等四界之味、祸、出离,如实知者,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乃正沙门、于婆罗门乃正婆罗门。彼等尊者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知,入实证而住者。”
沙门婆罗门(之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有此等之四界。四者何耶?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是。

诸比丘!凡任何之沙门、婆罗门,对此等四界之集与绝灭、味、祸、出离、不能不如实知,故不得不详说。

……知、自知、入实证而住。”
沙门婆罗门(之三)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不知地界、不知地界之集、不知地界之灭、不知趣地界灭之道迹……

不知水界……

不知火界……

不知风界、不知风界之集、不知风界之灭、不知趣风界灭之道迹者,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乃非正沙门,于婆罗门乃非正婆罗门,彼等尊者亦对沙门之义、或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不能自知、入实证而住。

诸比丘!虽任何之沙门、婆罗门,知地界、知地界之集、知地界之灭、知趣地界灭之道迹者……

知水界……

知火界……

知风界、知风界之集、知风界之灭、知趣风界灭之道助者,诸比丘!彼等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乃正沙门,于婆罗门乃正婆罗门。彼等尊者亦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知、入实证而住。”
此颂曰:
四与前及行   若无此及苦
随喜生起三   沙门婆罗门
第三 界相应 注
1 杂阿含一六(大正藏二、一一五c)
2 杂阿含一六(大正藏二、一一六a)
3 杂阿含一六(大正藏二、一一六a)经题之no ce tam以读为no ca etsm
4 非触生原文physsnanatta是phassananatta之误。
5 非界生原文phatunanatta是dhatunanatta之误。
6 杂阿含一六(大正藏二、一一六a)。
7 杂阿含一六(大正藏二、一一六b)。
8 杂阿含一七(大正藏二、一一六c)。
9 杂阿含一六(大正藏二、一一七a)。
10 入于邪(micchapatipajjati)不入于如实之道迹。(SA、11、P、136)。
11 杂阿含一七(大正藏二、一一七a)。
12 一四、一五、一六杂阿含一六(大正藏二、一一五a)。
13 以下之偈同。Theragatha 147、148。
14 原文于有“一”想是衍字。
15 二一、二四杂阿含一六(大藏二、一一五c)。
16 原文脱落此句以暹罗本补译之。
17 众生原文sattha是satta之误。
18 沙门之义原文samannatta是samannattha之误。
第五 迦 叶 相 应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此迦叶自得任何之衣皆满足。彼自得任何之衣,皆满足称赞。不因衣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衣,亦心不动摇,得衣亦不执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

诸比丘!此迦叶,彼得任何之钵食皆满足。自得任何之钵食皆满足称赞。不因钵食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钵食,亦心不动摇,得钵食亦不执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

诸比丘!此迦叶,彼得任何之床座皆满足。自得任何之床座皆满足称赞。不因床座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床座,亦心不动摇,得床座亦不取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

诸比丘!此迦叶,自得任何于病所需之药,资具皆满足。彼自得任何之病所需之药,资具皆满足称赞,不因于病所需之药、资具,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病所需之药、资具,心亦不动摇,若得于病所需之药、资具,亦不取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

诸比丘!汝等不可不如是学,即:“我等得任何之衣皆满足。对任何之衣皆满足称赞。不因衣陷于不正、不当。若不得衣,亦心不动摇,得衣亦不取着。无溺惑、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一切不可不如是学。又:“我等对自得任何钵食亦满足……我等自得任何之床座皆满足。……我等自得任何于病所需之药、资具,皆满足。对任何之药所要之药、资具,皆满足称赞。我等若不得于病所要之药、资具,亦心不动摇。对病所要之药、资具,得之亦不取着。无惑溺、无陷、见祸,以享受出离之慧。”诸比丘!汝等不可不如是学。

诸比丘!我依迦叶,或依如迦叶者,教示汝等。汝等依所教,不能不如是得达。”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大迦叶,尊者舍利弗住波罗奈之仙人堕处鹿野苑。

尔时,尊者舍利弗,暮时由宴坐起,来近大迦叶……礼敬后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对尊者大迦叶作是言曰:

“友,迦叶!于此不热诚、不知愧,则不达菩提、不达涅槃、不达无上之安稳。然热诚与知愧、则得达菩提,得达涅槃,得达无上之安稳。”

“友!如何不热诚、无愧,不达菩提、不达涅槃、不达无上之安稳耶?如何热心知愧、得达菩提、得达涅槃、达无上之安稳耶?”

“友!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生时,为不利。”此为不热诚。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不舍离,为不利。”此为不热诚。对“未生之善法,于我不使生,为不利。”则为不热诚。对“已生之善法,于我使灭,为不利。”此为不热诚。”友!如是为不热诚。


友!无愧者何耶?友,于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生时,为不利。”此为不知愧。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不舍离,为不利。”此为不知愧。对“未生之善法,于我不使生,为不利。”则不知愧。又,对“已生之善法,于我使灭时,为不利。”此为不知愧。友!如是为无知愧。

友!如是之不热诚与不知愧,不达菩提、不达涅槃、不达无上之安稳。


友!热诚者何耶?友!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生,是为不利。”如此是为热诚。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不舍离,是为不利。”是为热诚。对未生之善法,于我使……”是为热诚。友!如是为热诚。

友,愧者何耶?
友!于此有比丘,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生,是为不利。”此则知愧。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于我使不舍离,是为不利,”此是为愧。对“未生之善法,我使不生,是为不利。”是为愧。对“已生之善法,于我使灭,是为不利。”此为愧。
十一
友!如是之热诚与知愧,得达菩提、得达涅槃、得达无上之安稳。”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入于在俗之家,当如月喻,整身调心而走近。入于在俗之家,应常如新来比丘之谦虚。

诸比丘!譬如有人,对眺望古井、山崖、川渊,宜整身调心。诸比丘!同此,入于在家,得整身调心近以趋近,对于在俗人众应谦虚。“诸比丘!迦叶如月喻,整身调心近于在俗之家。于在俗之家如新来比丘之谦虚。

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比丘应如何适于进入在俗之家耶?”

“大德!世尊为我等之法本,世尊为我等之教导者,世尊为我等之归依处。善哉,大德!世尊显示此所说义,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当受持奉行。”

尔时世尊,以手挥向虚空曰:“诸比丘!譬如此手之对虚空,无著、无捉、无缚。诸比丘!同此,比丘如何趣于在俗之家耶?于俗家,当心亦无著、无捉、无缚。应念:“欲得者将得,欲为功德,则将成就。”

又如对己之所得欢喜满足,于他之所得亦欢喜满足。比丘!如是之比丘,适宜入于在家。诸比丘!迦叶虽近任何之家,于在俗之家,为心无著、无捉、无缚,彼念欲得者将得,欲为功德,则将成就。

又如对己之所得欢喜满足,对他之所得亦欢喜满足。

诸比丘!如是之比丘,适宜入于在俗之家。

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比丘之不净说法者,为如何耶?比丘之净说法者,为如何耶?”
十一
“大德!世尊为我等之法本,世尊为教导者,世尊为归依处。善哉,大德!世尊显示此等所说之义,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当受持奉行。”
十二
“诸比丘!若然,当谛听,当善思念,我将说。”彼等诸比丘向世尊奉答曰:“唯然,大德!”
世尊曰:
十三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以如是之心,对他人说法者:“实为我闻法,闻法生欢喜,欢喜而向我示其欢喜之表态。”诸比丘!如是为比丘之不净说法。
十四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以如是之心,对他人说法者:“法乃由世尊善说者,于现世不隔时而有果报,可得说来见之法,而导于涅槃。识者各各应自知之法。实为我闻法,闻法而予了解,了解而更如法修行。”如是乃契于善法之性质,向他说法,由悲愍、哀怜之哀愍为始,向他人说法。诸比丘!如是乃比丘之净说法。
十五
诸比丘!迦叶以如是之心说法:“法由世尊所说者。于现世不隔时而有果报,可得说来见之法,以导于涅槃者,识者各各应知之法。实为应我闻之法,闻法而予了解,了解而更如法修行,”如是乃契于善法之性质,由悲愍、哀怜之哀愍为始,向他人说法。
十六
诸比丘!我嘱迦叶,或嘱如迦叶者,教诲汝等。依所教诲者、汝等须如是修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汝等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比丘应如何适宜入于在俗之家耶?比丘应如何不适入在家耶?”

“大德!世尊为我等之法本……”,世尊曰: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以如是之心入于在家:“对我唯行施、勿不施。对我唯多施、勿少施、对我唯施胜,勿施粗。对我唯速施、勿缓施。对我唯尊重施、勿不恭。”

诸比丘!若彼比丘以如是之心,近于在家,若不旃与,因此彼比丘生怒,彼因之感受苦、忧,“少施非多……施粗非胜……施缓非速。”因此比丘生怒。彼因之感受苦、忧。施不恭敬、非尊重。因此比丘生怒,因之感受苦、忧。诸比丘!如是之比丘乃不适宜入在俗之家者。

诸比丘!比丘以如是之心近于在家--于他家对此事得作如何考虑耶?即:“唯对我施、勿不施、唯对我多施、勿少施,唯对我施胜,勿施粗,唯对我速施、勿缓施。唯对我施尊重、勿不恭。”

诸比丘!若彼比丘以如是之心近于在俗之家,虽不施与,比丘亦不因此生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少施非多,施粗非胜,施缓非速,施不恭敬,非尊重。”比丘不因此生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诸比丘!如是之比丘,适于入在俗之家。

诸比丘!迦叶以如是之心入于在家。于他家得作如何之考虑耶?即:“唯对我施、勿不施,唯对我多施、勿少施,唯对我施胜、勿施粗,唯对我速施、勿缓施,唯对我施尊重、勿不恭。”

诸比丘!若彼迦叶,以如是之心近于在家,虽不施,迦叶因此亦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施少而非多,迦叶因此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施粗而非胜, 迦叶因此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施缓而非速,迦叶因此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施不恭而非尊重,迦叶因此无怒,彼因之不感受苦、忧。

诸比丘!我嘱迦叶,或嘱如迦叶者教诲汝等,对所教诲,汝等应如是行。”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对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世尊作如是曰:“迦叶!汝龄老矣,此等可弃舍之粗布粪扫衣,于汝犹重。迦叶!然则,汝可执家主之衣,食所谓之食,住于我侧。”

“大德!我于长夜,住阿兰若,而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而赞叹乞食者。为着粪扫衣者,而赞叹着粪扫衣。为持三衣者,而赞叹持三衣。我少欲,而赞叹少欲。我知足而赞叹知足。我远离,而赞叹远离。我无交往而赞叹无交往。我精勤,而赞叹精勤。”

“迦叶!汝观几何之义,长夜住阿兰若,而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往……精进而赞叹精进耶?”

“大德!我以观二义,长夜以住阿兰若,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精勤而赞叹精进。”

其一方面,观自之现法乐住;他方面,为切望后人入随见,哀愍后人。彼等实乃为佛、随佛之弟子,彼等长夜住阿兰若者,赞叹住阿兰若者……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精勤而赞叹精进者。彼等如是为入,此长夜为彼等之利益与幸福。

“大德!我观此等二义,长夜住阿兰若,赞叹住阿兰若,乞食者……着粪扫衣者……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精勤而赞叹精进。”

“善哉,善哉!迦叶!为众多人之利益而行,为众多人之幸福,为世闻之哀怜,为人天之利益、幸福而行。”

“然则迦叶!汝可舍弃所执之粗布粪扫衣,行乞食、住于森林。”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之处……

对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世尊作如是曰:“迦叶!汝可教诫诸比丘。迦叶!汝可对诸比丘设示法语。迦叶!我或汝应对一切诸比丘教诫。我或汝应为说一切法语。”

“大德!今告诸比丘甚难:“告诸彼等有难色。”彼等不忍,所教不能率直执受。大德!我见此处与阿难共住之班达比丘及与阿那律共住之阿宾吉伽比丘,互为卓越之论议。“请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优耶?谁之所语较长耶?””

尔时,世尊言告一比丘曰:“比丘,汝来!可告以我语:“师唤尊者等”即向与阿难共住之班达比丘及与阿那律共住之阿宾吉伽比丘。”

“唯然!大德!”彼比丘奉答世尊,然后近至彼等诸比丘处。近已,告彼等诸比丘曰:“师唤尊者等。”

“友!唯然。”彼等答彼比丘,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对坐于一面之彼等诸比丘,世尊作如是言曰:“诸比丘!汝等相互论议卓越之事,为真实耶?“且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优耶?谁之所语较长耶?”””“大德!唯然。”

“诸比丘!我对汝等曾作如是说法:“诸比丘!汝等应论义相互卓越之事。”如何知说如是法,“且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优耶?谁之所语较长耶?”“大德!是不然。”

“诸比丘!若知我未对汝等说如是之法者,何故汝等愚人、得知、得见,于如是善说之法、律下出家,相互:“且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胜耶?谁之所语较长耶?”论议此卓越之事耶?”
十一
尔时彼等诸比丘,稽首世尊之足,白世尊言:“大德!我等本篇闇愚,本为痴愚了本为不善,罪制伏我等。我等于如是善说之法、律出家,相互:“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胜耶?谁之所语较长耶?”论议此卓越之事。大德!我等已知其为罪,以后当再不犯,望世尊摄受。”
十二
“诸比丘!实汝等本为闇愚,本为痴愚,本为不善、罪制伏汝等。汝等如是,于善说之法、律出家,相互:“且来,比丘!谁之所语较多耶?谁之所语较胜耶?谁之所语较长耶?”论议此卓越之事。诸比丘!汝等已见其罪,且如法忏悔,我对汝等之忏悔摄受。
十三
诸比丘!见罪为罪,如法忏悔,以后入于自制,乃于圣者之律有利益。”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处……

对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世尊作如是曰:“迦叶!汝宜教诫诸比丘。迦叶!汝宜向诸比丘说示法语。迦叶!我或汝皆应教诫诸比丘。我或汝皆应法语说示。”

“大德!今甚难向诸比丘说示,彼等对所说有难色。彼等不忍,所教不能率直执
受。

大德!无论何人于善法不信,不知惭于善法,不知愧于善法,无精进于善法,无慧于善法者,则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唯有退没不能增大。

大德!譬如月之黑分,夜或昼来,色减退,圆减退,光减退、广袤减退。大德!同此,无论何人不信于善法,不知惭,不知愧。无精进,无慧于善法,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退没,不能增大。

大德!不信之人为退转。大德!不知惭之人为退转。大德!不知愧之人为退转。大德!懈怠之人为退转。大德!恶慧之人为退转……忿怒之人……大德!嗔恨之人为退转。大德!不受教诫之比丘为退转。

大德!无论何人有信于善法,知惭于善法,知愧于善法,有精进于善法,有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增大,无退没。

大德!譬如月之白分、夜或昼来,色增长,圆增长,光增长,广袤增长。大德!同此,凡人于善法有信、……有惭……有愧,有精进,于善法有慧,则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增大,无退没。

大德!有信之人为不退转。大德!知惭之人为不退转。大德!知愧之人为不退转。大德!精勤之人为不退转。大德!持慧之人为不退转。大德!无忿之人为不退转。大德!无恨之人为不退转!大德!受教诫之比丘为不退转。”
十一
“善哉,善哉!迦叶!迦叶!任何之人不信于善法……不知惭……不知愧,无精进,无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退没于善法,无增大。
十二
迦叶!譬如于月之黑分,夜或昼来,色减退……广袤减退。迦叶!同此,任何之人,不信于善法……不知惭,不知愧,无精进,无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于善法退没,无增大。
十三
迦叶!不信之人为退转。……不知惭……不知愧……懈怠、恶慧、忿恨之人,迦叶!此为退转。迦叶!无教诫之比丘为退转。
十四
迦叶!任何之人,有信于善法……知惭、知愧、有精进,有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增大于善法。
十五
迦叶!譬于如月之白分、夜或昼来,色增长、圆增长、光增长、广袤增长,  迦叶!同此,任何之人,有信于善法,知惭、知愧、有精进,有慧于善法,则对彼夜或昼来,增大于善法,无退没。
十六
迦叶!有信之人为不退转,知惭之人……知愧、精勤、持慧、无忿、无恨之人,迦叶!此为不退转。迦叶!受教诫之比丘为不退转。”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粟鼠饲养所。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之处……

对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世尊如是曰:“迦叶!汝宜教诫诸比丘。迦叶!汝宜对诸比丘说示法语。迦叶!我或汝须教诫诸比丘。我或汝应说任何之法语。”

“大德!今对诸比丘说法甚难,彼等对所说有难色。彼等不忍,对所教不能率直执受。”

“然则迦叶!往昔有长老比丘住阿兰若,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赞叹乞食者。为着粪扫衣者,赞叹着粪扫衣者。为持三衣者,赞叹持三衣者。为少欲者,赞叹少欲者。为知足者,赞叹知足。为远离者,赞叹远离者。为无交往者,赞叹无交往。 为精勤者,赞叹精进者。

今有比丘,为住阿兰若者,赞叹住阿兰若者。为乞食者,赞叹乞食者。为着粪扫衣者,赞叹着粪扫衣者。为持三衣者,赞叹持三衣者。为少欲者,赞叹少欲者。为知足者,赞叹知足者。为远离者,赞叹远离者。为无交往者,赞叹无交往者。为精勤者,赞叹精勤者。长老之诸比丘,对彼比丘以座相请:“请来,比丘!此比丘何名?此比丘实为幸,此比丘实以学为欲。请来,比丘!请坐此座。”

迦叶!如今,年少之比丘,如是思惟:“实今有比丘,为住阿兰若,赞叹住阿兰若……为乞食者……为着粪扫衣者……为持三衣者……少欲……知足……远离……无交往……精勤者赞叹精进。长老之诸比丘,以座请彼比丘:“汝来,比丘!此比丘何名?此比丘实为幸,此比丘实欲学。请来,比丘!请坐此座,”令彼等入此状况,乃为彼等长夜之利益与幸福。

迦叶!又,今有长老之诸比丘,住则非为阿兰若,对住阿兰若不赞叹。非乞食者,不赞叹乞食者。非着粪扫衣,不赞叹着粪扫衣者,非持三衣者,不赞叹持三衣 者,非少欲,不赞叹少欲者。非知足,不赞叹知足者。非无交往,不赞叹无交往者。非精进,不赞叹精进者。

今有著名而有誉、得衣、钵食、床座、治病必要之药、资具之比丘。长老之诸比丘,请彼比丘就座:“且来,比丘!此比丘何名?此比丘为幸,欲与此比丘为同学者。且来,比丘!请就此座。”

迦叶!年少之比丘,如是思惟:“彼比丘,实为著名而有誉、得衣、钵食、床座、治病必要之药、资具者。长老于诸比丘,请彼比丘:“且来,比丘!此比丘名云何?此比丘实为幸,实欲与此比丘为同学。且来,比丘!请就此座。”令彼等入如是状况,乃长夜彼等之不利与苦。迦叶!若人谓正梵行者,因梵行之弊所恼,梵行者因梵行之压迫所压抑者,迦叶!此乃谓正梵行者,因梵行之弊所恼,梵行者因梵行之压迫所压抑。”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由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依远离生喜与乐之禅而住。” “诸比丘!迦叶亦由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入住而依远离生喜与乐之初禅而住。

诸比丘!随我欲,而静觉与观,内心寂静,使心专注于一境。无觉无观,入于依定所生之喜与乐之第二禅而住。诸比丘!迦叶亦由欲,静觉与观……入于二禅而住。

诸比丘!随我欲,而离喜成舍,住于正念正心,一身感受乐于:“贤圣之所谓舍,而正念者住于乐”而入于第三禅住。诸比丘!迦叶亦随欲,而离喜成舍……入而于第三禅住。

诸比丘!随我欲而舍乐、舍苦,灭前之悦与忧,入住于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第四禅。诸比丘!迦叶亦随欲,舍弃……入于第四禅住。

诸比丘!随我欲,超越一切之色想,终尽障碍之想,不思惟变异之想,入住于所谓“空无边际”之空无边处。诸比丘!迦叶亦随欲,超越一切色想……入住于空无边处。

诸比丘!随我欲,超越一切之空无边处,入住于所谓“识无边际”之识无边处。诸比丘!迦叶亦随欲……入住于识无边处。

诸比丘,随我欲,超越一切之识无边处,入住于所谓“无所有”之无所有处。诸比丘!迦叶亦随欲……入住于无所有处。

诸比丘!随我欲,超越一切之无所有处,入住于非想非非想处。诸比丘!迦叶亦随欲……入住于非想非非想处。

诸比丘!我由欲,超越一切之非想非非想处,入住于想受灭。诸比丘!迦叶亦……入住于想受灭。
十一
诸比丘!随我欲,证得种种之神通。即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成没、通墙、透壁、无有障碍。穿山恰如行于空中。出没大地恰如行于水中。涉水不沈,恰如行于地上。于虚空趺坐、经行,恰如有翼之鸟。彼有大神力,有大威德,善能以手触摸、把握日月,以身可到达梵界。诸比丘!迦叶亦随欲,证得种种之神通……以身到达梵界。
十二
诸比丘!随我欲,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得闻人天两界及远近双方之声音。诸比丘!迦叶亦随欲,以清净……天耳界……得闻远近双方之声音。
十三
诸比丘!我从欲,以自心,彻知其他众生与其他人之心。如次得知:对有贪心者,知有贪心。对离贪心知离贪心。对有恚心者……对离恚心者……对有痴心者……对离痴心者……对集注心者……对散乱心者……对广大心者……对非广大心者……对有上心者……对无上心者……对定心者……对无定心者……对解脱心者……对不解脱心者,知不解脱心。诸比丘!迦叶亦随欲,以自心对其他众生与其他人之心,如次知之:对有贪心者,如有贪心……对不解脱心者知不解脱心。
十四
诸比丘!随我欲,忆念宿世之种种住处。忆念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种种之成劫、种种之坏劫、种种之成坏劫。忆念:“于彼处为如是名、如是姓、如是容貌、如是食、经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彼由其处没生他处,于其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貌、如是食、经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彼由其处没、来生于此处。”具如是形相与方处,种种宿世之住处。诸比丘!迦叶亦随欲,忆念种种宿世之住处。如忆念一生……具如是形相与方处,种种之宿世与住处。
十五
诸比丘!随我欲,以清净而超越人间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之死而又生,应众生所为之业,知有卑与贵、美与丑,幸与不幸,即:“诸贤!此等之众生,身具恶行、语具恶行、意具恶行、谤贤圣、怀邪见,执持邪见业。彼等身坏命终后,生于苦处、恶趣、无乐处、地狱。诸贤!此等之众生,身具善行、语具善行、意具善行,不谤贤圣,不坏正见,执持正见业,彼等身坏命终后,生于善趣、天界。”以如是清净而超越人间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之死,而又生,如众生应业而有贱与贵、美与丑、幸与不幸。诸比丘!迦叶亦随欲,以清净而超越人间之天眼观察众生……应业……知幸与不幸。
十六
诸比丘!我已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知,入住于实证。诸比丘!迦叶亦漏尽,对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知,实证而入住。”

如是我闻。一时,尊者迦叶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清晨着衣、持钵,诣尊者大迦叶之处。

诣已,向尊者大迦叶作是言曰:“大德迦叶!今我等往诣某比丘尼之止住处。”“友!阿难!汝可往,汝应多作,多有所为。”

尊者阿难,再度白尊大迦叶曰:“大德迦叶!今我等往诣某比丘尼之止住处。”“友,阿难!汝可往,汝应多作,多有所为。”

尊者阿难!三度白尊者大迦叶曰:“大德迦叶!今我等往诣某比丘尼之止住处。”

如是尊者大迦叶,清晨着衣,持钵,随尊者阿难之后,往诣某比丘尼之止住处。诣已,就所设之座。


尔时,众多之比丘尼,来诣尊者大迦叶之前。诣已,礼敬尊者大迦叶,坐于一面。

对坐于一面之彼等比丘尼,尊者大迦叶以法语而教示、鼓励,使彼等欢喜。

尊者大迦叶,对彼等比丘尼,以法语教示、鼓励、使之欢喜,即起座而去。

尔时,偷罗低舍比丘尼不喜,发出不喜之语:“如何?尊者大迦叶于鼙提诃圣者之尊者阿难面前,思惟欲说法耶?恰如针商人于针师之前思惟欲卖针,尊者大迦叶,于鼙提诃圣者之尊者阿难面前,思惟欲说法耶?”
十一
尊者大迦叶闻得偷罗低舍比丘尼所作之此语。

十二
尔时尊者大迦叶,如是言尊者阿难曰:“友,阿难!我为针商人,汝为针师耶?或我为针师,汝为针商人耶?如何?”“大德迦叶!请当忍耐。女人乃愚者。”
十三
“友,阿难!汝来,僧伽不得如上追究汝。友,阿难!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
十四
汝亦依世尊,赍身亲近比丘僧伽耶?如何?--“诸比丘!随我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由远离生喜与乐入住于初禅。诸比丘!阿难亦随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由远离生喜与乐入住于初禅。”“大德、无此事。”
十五
“友!我依世尊,赍身亲近比丘僧伽。“诸比丘!随我欲、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由远离生喜与乐住于初禅。诸比丘!迦叶亦随欲、离欲,离不善法……入住于初禅。””
十六~二九
九次第定及五通之略说,亦复如是。
三十
“友,阿难!汝对此作如何思惟?汝亦依世尊,赍身亲近比丘僧伽耶?“诸比丘!我已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诸比丘!阿难亦漏尽无漏,对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大德!无此事。”
三一
“友,我依世尊赍身亲近之比丘僧伽:“诸比丘!我已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诸比丘!迦叶亦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
三二
“友!今如有人,思惟以多罗树之一叶,可掩得高七肘或七肘半之象,然彼得思惟能掩我之六通耶?”

三三
然则,偷罗低舍比丘尼终由梵行退没矣。

一时,尊者大迦叶,住王舍城之竹林粟鼠养饵所。

尔时,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等共游于南山。

时,尊者阿难有约三十之同住比丘,舍学还俗完全唯是童子。

尊者阿难,随欲游方于南山,近至王舍城竹林粟鼠养饵所之大迦叶之前,近至已,礼敬尊者大迦叶,坐于一面。

大迦叶言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曰:“友,阿难!对世尊之在俗所施设之三食,有几何福利耶?”

“大德迦叶!对世尊之在俗施设之食,有三种福利。为制恶戒之比丘,为使敬虔之比丘住于安乐,为使恶欲之徒党不破僧伽,不恼在俗。大德迦叶!此等三种福利,为世尊对在俗所施设之三食福利。”

“友,阿难!如何汝与于诸根不守护,于食无节制,于夜坐不虔诚之此等年少比丘,相共游方耶?想来,汝是践踏谷物之徘徊者。想来,汝为害良家之徘徊者。友,阿难!汝之徒众被破坏,友!汝之年少徒众被消灭。此年少之童子不知量。”

“大德迦叶!我头发亦呈灰白矣。然今日我等仍为尊者大迦叶,尚未除却童子之语。”

“友,阿难!如何汝与于诸根不守护、于食不节制、于夜坐不虔诚之此等年少比丘,相共游方耶?想来,汝为践踏谷物而徘徊者C想来,汝为害良家之徘徊者。友,阿难!汝之徒众被破坏。友!汝之年少徒众被消灭。此年少之童子不知量。”

偷罗难陀比丘尼闻尊者大迦叶,对鼙提诃圣者之尊者阿难,以童子之语予以责咎。
十一
时偷罗难陀比丘尼不喜而出不喜之语:“如何,曾为异学之尊者大迦叶,对鼙提诃圣者之尊者阿难,思惟欲以童子语责咎耶?”
十二
尊者大迦叶,闻偷罗难陀比丘尼所作之此语。
十三
尔时,尊者大迦叶,对尊者阿难作如是言曰:“友!阿难!偷罗难陀比丘尼是作无谋、无思虑之语。友!我剃发,着袈裟衣,由在家出家而为无家,除世尊、应供、正等觉者外,不认其他之师。
十四
友!我曾于在俗时,生此念:“在俗之生活障多,亦为尘垢之道。出家则如露天;住家欲能令定而成一向圆满,行一向清净之梵行,则甚难。我宁剃发着袈裟衣,由家出家而为无家。”
十五
“友,我于今后将衣截断为僧伽梨,从世间阿罗汉之列、剃发、着袈裟衣,由在家出家而为无家。”
十六
如是则出家,行半途,于王舍城与那罗(聚落)中间,谒见坐于多子庙之世尊。谒见已,我作此念:“实欲我所谒见之师,则只仅所见之世尊。实欲我所谒见善逝,只仅所见之世尊。实欲我所谒见之正等觉,只仅所见之世尊。”
十七
友!我稽首世尊之足,向世尊白是言:“大德!世尊为我之师,我为世尊之弟
子。”
十八
友,如是白已。世尊对我作是言:“迦叶!如是心具足而不知一切,即谓“我知,”不见而谓“我见,”如是之弟子,彼之头将破裂。迦叶!我对知而谓“我知,”对见而谓“我见。”
十九
迦叶!然则汝应如是学:“先对长老、年少、中老、以住大惭愧。”迦叶!故应如是学。
二十
迦叶!汝应如是学:“我之欲闻,基于任何善法,一切皆以其义饶益、思惟。皆以心屡屡思考,以倾耳闻法。”迦叶!汝应如是学。
二一
迦叶!汝应如是学:“当于我身,伴喜之念,为不可舍。”迦叶!汝应如是
学。””
二二
友!彼时,世尊对我作此等之教诫后,由座起立而去。
二三
友,我七日之间有漏13,食依信14所施与之食,于第八日,证得智。
二四
友!时世尊,由路中来至一大树下。
二五
友!时我以衣服之僧伽梨,叠为四叠设座,白世尊曰:“大德世尊!为我长夜之利益幸福,请坐于此处。”
二六
友!世尊坐所设之座。
二七
友!世尊落座而对我作是言曰:“迦叶!此衣服僧伽梨甚为柔软。”“大德世尊!为哀怜,请纳爱我之衣服僧伽梨。”
二八
“迦叶!汝受我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耶?”“大德世尊!我愿受受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
二九
“友!如是我以柔软之僧伽梨,奉献世尊,我亦受用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
三十
友!若欲正为世尊之子、嗣子,由世尊之口生、由法生、法之化生、法之相续者,谓受用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者,则我正为世尊之子、嗣子,由世尊之口生、由法生、法之化生、法之相续者,谓受用世尊所著用之粗布粪扫衣者。
三一
友!随我欲而离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而由远离生喜与乐而入住于初禅。
三二~四六
友!随我欲而……九次第定,五通之解说亦复如是。
四七
友!我已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住于自知、实证。
四八
友!今如有人,欲以多罗之一叶,思惟可掩得高七肘或七肘半之象,然则,彼得思惟能掩得我之六通耶?”
四九
然则,偷罗难陀比丘尼将退没梵行。

尔时,尊者大迦叶与尊者舍利弗住于波罗奈之仙人堕处鹿野苑。

尔时,尊者舍利弗,暮时由宴坐起,走近尊者大迦叶……礼而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向尊者大迦叶作如是言曰:“友迦叶!如来死后,是存在者耶?如何?”“友!如来死后是存在者,世尊不说。”

“友!如来死后,为非存在者耶?如何?”“友!如是,如来死后,为非存在者,世尊亦不说。”

“友!如来死后,为存在、非存在者耶?如何?”“友!如是,如来死后,为存在、非存在者,世尊亦不说。”

“友!如来死后,为非存在、非不存在耶?如何?”“友!如是,如来死后,为非存在、非不存在,世尊亦不说。”

“友!世尊何故不说此事耶?”“友!此事亦非自己之利益、亦非为梵行,亦非为厌离,亦非为离贪,亦非为灭、为寂静、为胜智、为菩提、为到达涅槃,故世尊不说于此。”

“友!然则世尊所说为何耶?”“友!世尊说“此是苦。”世尊说:“此为苦之集。”世尊说:“此为苦之灭。”世尊说:“此为趣苦灭之道。””

“友!何故?世尊说此耶?”“友,此事乃自己之利益,是为梵行,为厌离、为离贪、为灭、为寂静、为胜智、为菩提、为涅槃故,世尊乃说此。”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大迦叶,来诣世尊之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尊者大迦叶,白世尊言:“大德!依如何之因、如何之缘,于前,学者则少,而多数比丘,得立智耶?大德!又依如何因、如何缘,于今,学者则多,而少数比丘少得立智耶?”

“迦叶!此为如是:众生衰,正法将灭之时,学者则多,少数比丘得立智。

迦叶!只要正法之未灭,像法之世则不生,迦叶!像法之世生时,则有正法之灭。

迦叶!譬如只要金之不灭、则伪金之世不生,迦叶!伪金之世生时,乃有金之灭。

迦叶!同此只要,正法之未灭,则像法之世不生。迦叶!像法之世生时,则有正法之灭。
八~十一
迦叶!地界不能令正法灭。水界不能令正法灭……火界……风界不能令正法灭。
十二
于是,彼等愚人之生时,能令此正法灭。
十三
迦叶!譬如船之先沈。迦叶!如是正法不应有灭。
十四
迦叶!有此等五正法之混乱,有灭之退法。五者何耶?
十五
迦叶!于此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不尊重师、住不随顺,不尊重法、住不随顺,不尊重僧伽、住不随顺,不尊重学、住不随顺,不尊重定、住不随顺。迦叶!此等之五退法,为正法之混乱与灭。
十六
迦叶!此等之五退法,为正法之确立、不混乱、不灭者。五者何耶?
十七
迦叶!于此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尊重师、住随顺,尊重法、住随顺,尊重僧伽、住随顺,尊重学、住随顺,尊重定、住随顺。
十八
迦叶!此等之五法,为正法之确立,不混乱、不灭。” 此颂曰:
满足与无愧   月喻入在俗
老与三教诫   言定与胜智
止住处与衣   死后与像法
第五 迦叶相应 注
1 杂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二九九c),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四a)及月喻经(大正藏二、五四四b)。
2 杂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00a)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四c)。
3 入在家原文有kulupako应为kulupago才对。
4 杂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0一c)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六b)。
5 杂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00b)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五a)及增一阿含三一(大正藏二、六七三b)。
6 第七、第八离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00c)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五b)。
7 原本为一三及一四之误,以下之号码顺次有一倒置。
8 杂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0二a)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六c)。
9 原本一四误为一三,以顺次有一倒置。
10 杂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O二a)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七a)。
11 鼙提诃之圣者是第二世尊,为尼众所嘉之尊称。
12 杂阿含四一(大正藏二、三0二c)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七c)。
13 漏(sana)注为sakileso.
14 依信所与之食原文虽有ratthapinda,今依原注。
15 杂阿含三二(大正藏二、二二六a)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九a)。
16 杂阿含三二(大正藏二、二二六b)及别杂六(大正藏二、四一九b)。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

阿含典籍·南传中部·鹑喻经

鹑喻经

北传中阿一九二。迦楼乌陀夷经(大正藏一、七四〇页。)
本经因优陀夷赞叹世尊之教用心周到。世尊教其应脱离一切缚,因此,喻鹑缚于朽蔓而至死,王象虽缚于强固之革索,亦容易切断。贫人被贪财所缚,富者舍富财而出家等喻。其次,说关于缚与离缚有四种人;有非圣与圣之二乐,及从初禅,次第至灭尽定完全无缚,和北传的大意相合,字句有不少差异之处。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在鸯崛多罗波(鸯伽北方水)地方。
鸯崛多罗波有一乡镇名阿波那。尔时,世尊晨早,着衣,执持衣钵,至阿波那行乞。于阿波那行乞已,食后由行乞而远,为昼住(食后休息)而行至一丛林、深入丛林,于一树下着座昼住。具寿优陀夷亦于最早着衣,执持衣钵,至阿波那行乞。于阿波那行乞已,食后由行乞而远,为画住而行至丛林,深入其丛林,于一树下着座宴住。
是时,独处宴生之具寿优陀夷心生如次之思惟:
世尊实为予等数多苦法之排除者也,世尊实为予等数多乐法之持来者也,世尊实为予等数多不善法之排除者也,世尊实为予等数多善法之持来者也。
于是,具寿优陀夷于晡时由宴坐起。诣世尊所。诣已,顶礼世尊生于一面,生于一面之具寿优陀夷白世尊言:
世尊!在此,我独处宴坐,心生起如次之思惟:世尊实为予等数多苦法之排除者也,世尊实为予等数多乐法之持来者也,世尊实为予等数多不善法之排除者也,世尊实为予等数多善法之持来者也。
世尊!予等以前实为哺时及晨早及昼之非时受食者。
然,世尊!曾有某时,世尊呼诸比丘曰:喂!诸比丘!汝等宜舍断午后非时食。
世尊!对其,我唯有异心,有忧闷:凡是对我等有信心之居士,午后非时所施优美硬食、软食,世尊告我等对其舍离;善逝告我等对其定弃。
世尊!我等于世尊以亲爱、尊重、惭愧观故,舍彼午后非时食。世尊!如是我等于朝晡时及晨受食也。
然曾有某时,世尊呼诸比丘曰:喂!比丘等!汝等宜舍断夜之非时食。
世尊!对其,我有异心、有忧闷:凡此等二食中,我等称为比较胜妙者,世尊告我等对其舍离,善逝告我等对其定弃。世尊!往昔,某人口中得羹,如次言曰:哈!今宜将此放置,晡时,我等皆集食之。世尊!凡一切之料理,彼等皆在夜,在日中料理者少。
世尊!我等于世尊以亲爱、尊重、惭愧观故,舍彼夜非时食。
世尊!往昔,诸比丘夜、暗黑、黑夜行乞,或陷入村之入口池,或倒落于污水沟,或入荆棘丛,或撞眠牛,或既作或未作、或遭监贼、或女人对彼等以非正法招请。
世尊!往昔我于夜暗黑、黑夜行乞,世尊!我见某妇人洗荡容器于电光中,彼见予作惊叫:唉!予,恐怖!鬼!世尊!我闻彼女如此言时,予对彼妇人曰:妹!非鬼,乃比丘因乞食,立于此也。妇人咒曰:令比丘之父死!令比丘之母死!比丘!望汝以锐利屠刀切腹,而勿于夜,暗黑、黑夜因腹而行乞。
世尊!对其记忆之予有如是念:世尊实为予等之数多苦法排除者也,世尊实为予等数多乐法之持来者也,世尊实为予等数多不善法之排除者也,世尊实为予等数多善法之持来者也。
世尊曰:
优陀夷!如是,于此有一类愚痴人,依予正在言宜舍此!彼等如此言:然则为何此微小琐细之事,此沙门乃过度削减欲者。
又,彼等对此不舍,且向予抱不满,及彼等学处爱护比丘。
优陀夷!对彼等其为有力之缚、坚固之缚、强固之缚、不腐之缚、粗大圆木之系柱也。
优陀夷!恰如小鹑以腐蔓缚之,其或杀、或缚,或待毙。
优陀夷!可如是言:凡彼小鹑以腐蔓之缚所缚,于其处或杀、或缚或待毙,其为彼无力之缚、微力之缚、腐朽之缚,无心材之系柱也。优婆夷!实彼正如是说者,乃正确说之耶?
优陀夷言:
实非如此。世尊!彼小鹑以腐蔓缚所缚,于其处或杀、或缚、或待毙,其实彼为有力之缚、坚固之缚、强固之缚、不腐之缚,粗大圆木之之系柱也。
(世尊曰):
优陀夷!实如是,在此有二类愚痴人,依予正在言:宜舍此!彼等如此言:然则为何此微小琐细之事,此沙门乃过度削减欲者也。
又,彼等对此不舍,且于予及彼等学处爱护比丘抱不满;又,然彼等比丘为欲学习者也。
优陀夷!对彼等其为有力之缚、坚固之缚、强固之缚、不腐之缚,粗大圆木之系柱也。
又,于此,优陀夷!有一类良家子,依予正在言:宜舍此!彼等如此言:然则为何此微小琐细之事,世尊对我等言舍当舍之事,为其善逝亦对我等言定弃。
又彼等对此舍之,于予及彼等学处爱护比丘未抱不满,彼等比丘亦欲学习者也。
彼等已舍此,由不热中、安静、止息相应,如鹿之柔和心而住之。为彼等,优陀夷!其为无力之缚、微力之缚,腐朽之缚、无实心之系柱也。
优陀夷!恰如有辕之牙、壮大、良种、惯战之王象,以诸坚固革纽之缚以缚之,但扭身容易拉断诸缚,随欲前行。
优陀夷!可如此言:彼有如辕之牙、壮大、良种、惯战之王象、以诸坚固之革纽之缚以缚之,但扭身容易拉断诸缚,随欲前行。实对彼乃其等为力强之缚、坚固之缚、不腐之缚、粗大圆木之系柱也。优陀夷!实彼如是说者,乃正确说之耶?
优陀夷曰:
实非如此也,世尊!有如辕之牙,壮大、良种、惯战之王象,以坚固之革纽之缚缚之,但扭身容易拉断诸缚,随欲前行。实对彼,为其无力之缚、微力之缚、腐朽之缚、无实心之系柱也。世尊曰:
优陀夷!实如是,在此有一类良家子,依予正在言:宜舍此!彼等如此言:然则为何此微小、琐细、当舍之事,为其世尊对我等言舍,善逝亦对我等言定弃。
又,彼等此舍之,于予及彼等学处爱护比丘未抱不满,彼等比丘亦欲学习者也。
彼等已舍此,由不热中、安静、止息相应,如鹿之柔和心而住之。为彼等,优陀夷!其为无力之缚、微力之缚,腐朽之缚、无实心之系柱也。
优陀夷!恰如贪穷无所有,不幸之人,彼有一败坏、乌鸟群集陋屋,于其处有一败坏破床,唯一瓶供播种之劣谷粒,一妻、不美;彼至森林见比丘,洗净手足,喜悦摄食后,坐于凉爽树荫下于增上心相应。彼是念如:实沙门法为乐也实沙门法为无病也,予当剃除发须,着架裟衣,由在家予愿出家者。
彼不能舍败坏、鸟群集之一陋屋、舍败坏之一破床、舍供播种之劣谷粒、舍一弊妻、剃除须发、着架裟衣、由在家出家为非家者。
优陀夷!可如此言:彼人,凡由彼等诸缚所缚,不可能舍去一陋屋、舍败坏之一破床、舍供播种之劣谷粒、舍一弊妻,剃除须发,着架裟衣,由在家出家为非家者,实对彼,其为无力之缚、微力之缚、腐朽之缚、无实心之系柱也。实彼如是说者,乃正确之说耶?
优陀夷曰:
世尊!实不如此。世尊!彼人凡由诸缚所缚,不可能舍败坏、乌鸟群集之陋屋、舍败坏之一弊床,舍供播种之一瓶劣谷粒、舍一弊妻、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出家为非家者。实对彼,其为力强之缚坚固之缚、强固之缚、不腐之缚,粗大圆木之系柱也。
世尊曰:
实如是,优陀夷!在此有一类愚痴人,依予正在言:宜舍此。彼等如是言:此微小、琐细之事,此沙门乃过度削减欲者也。
又,彼等对此不舍,且于予及彼等学处爱护比丘抱不满。
优陀夷!对彼等,其为力强之缚、坚固之缚、强固之缚、不腐之缚,粗大圆木之系柱也。
优陀夷!恰如富裕之居士,或居士子,为多财物、多受用,多类金饰之集积者,多类谷物之集积者,多类田地之集积者,多类宅地之集积者,多类妻女之集积者,多类奴仆之集积者,多类婢女之集积者,彼至森林见比丘,洗净手足,喜悦摄食后,坐于凉爽树荫下禅定。彼之如是念:实沙门法为乐也,实沙门法为无病也,予当剃除须发,着袈架裟衣,予愿由在家出家为非家者。
彼可能舍多类之金饰、舍多类之谷物、舍多类之田地、舍多类之宅地、舍多类之妻女、舍多类之奴仆、舍多类之婢女、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出家为非家者。
优陀夷!可如此言:凡彼被诸缚所缚之居士,或居士子,可能舍多类之金饰、舍多类之谷物、舍多类之田地、舍多类之宅地、舍多类之妻女、舍多类之奴仆、舍多类之婢女、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出家为非家者。实彼对其为力强之缚,坚固之缚,强固之缚,不腐之缚,粗大圆木之系柱也。实彼正如是说者,乃正确说之耶?
优陀夷曰:
世尊!实不如此也。世尊!被诸缚所缚之居士,或居士子,可能舍多类之金饰、舍多类之谷物、舍多类之田地、舍多类之宅地、舍多类之妻女、舍多类之奴仆、舍多类之婢女、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在家出家为非家者。实对彼其为无力之缚,微力之缚,腐朽之缚,无实心之系柱也。
世尊曰:
优陀夷!实如是,在此有一类良家子,依予正在言:宜舍此!彼等如是言:然则为何此微小、琐细当舍之事,为其世尊对我等言舍,善逝对我等言定弃。
又,彼等对此舍之,于予及彼学处爱护比丘未抱不满,被等比丘亦欲学习者也。彼等已舍此,由不热中、安静、止息相应,如鹿之柔和心而住之。
优陀夷!为彼等其为无力之缚、微力之缚、腐朽之缚、无实心之系柱也。
优陀夷!有此等四种人正现在于世间:
何等为四?
优陀夷!在此有一类人,为舍断依着(指生之根本)、定弃依爱着之行者,对彼舍断依着、定弃依着行者,因依系着,从依忆念与思惟现行。彼容受此等,不舍断之、不遣除之、不终灭之、不使灭绝之。
优陀夷!予言:此人为依着结合者也。不言:此人为依着离缚者也。何以故?优陀夷!实予知此人由其根性之差别也。
又,优陀夷!在此有一类人,为舍断依着、定弃依着行者,对彼舍断依着、定弃依着行者,因依系着忆念与思惟现行之。彼不容受此等舍断之、遣除之、终灭之、使灭绝之。
优陀夷!予亦言:此人为依着结合者也。不言:此人为依着离缚者也。何以故?优陀夷!实予知此人,如其根性之差别也。
又,优陀夷!在此有一类人,为舍断依着,定弃依着之行者,对彼舍断依着,定弃依着行者,有时由念之混乱,由系属依着之忆念与思惟现行。优陀夷!念之生起为徐缓,于是,对其快速舍断之、遣除之、终灭之、使灭绝之。
优陀夷!恰如有人,于日中晒热之铁盘,注下二三滴水,优陀夷!水滴之注下为徐缓也。是时热盘中水滴之灭尽,尽灭为快速也。实如是,优陀夷!在此有一类人为舍断依着、定弃依着行者,对彼舍断依着、定弃依着行者,有时由念之混乱,由系属依着之忆念与思惟现行。优陀夷!念之生起为徐缓也,于是对其快速舍断之、遣除之、终灭之、使灭绝之。
优陀夷!予亦言:此人为依着结合者也。不言此人为依着离缚者也。何以故?优陀夷!予实知此人其根性之差别也。
优陀夷!又,在此有一类人,如:依着是苦之根本,无依着,于依着之灭尽为解脱者。
优陀夷!予言:此人实为离系者也。不言:为依着结合者也。何以故?优陀夷!实予知此人其根性之差别也。
优陀夷!有此等五种欲分,云何为五?
由眼所识色,爱、可乐、可意、喜色、欲相伴、贪染者;
由耳所识声,爱、可乐、可意、喜声、欲相伴、贪染者;;
由鼻所识香,爱、可乐、可意、喜香、欲相伴、贪染者;
由舌所识味,爱、可乐、可意、喜味、欲相伴、贪染者;
由身所识触,可爱、可乐、可意、喜触、欲相伴、贪染者也。
优陀夷!此等实为五种欲分也。
凡缘于此等五种欲分,生起乐、喜,此:谓之欲乐、秽乐、凡夫乐、非圣乐也;予言对此乐不应习行之,不应修习之,亦不应多作之,应怖畏之!
优陀夷!在此,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之。
由寻伺之止息、内净、心之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之。
优陀夷!在此,比丘不染于喜,住于舍,于正念、正智,以身正受乐,圣者之所谓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之。
优陀夷!在此,比丘舍乐、舍苦,先已以灭喜忧,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之。
此谓离欲乐、远离乐、寂静乐、正觉乐。予言:对此乐应习行之,应修习之,应多作之,不应怖畏之!
优陀夷!在此,比丘由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之。优陀夷!予说其于移动也。又,其时于移动为如何?凡其时由寻伺未灭者,其时有此于移动也。
优陀夷!在此比丘由寻伺之止息、内净、心之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之。优陀夷!予亦说其为于移动也。又,其时于移动为如何?凡其时由喜乐未灭者,其时有此于移动也。
优陀夷!在此,比丘由不染于喜,住于舍,于正念、正智,以身正受乐,圣者之所谓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之。优陀夷!予亦说其为于移动也。又,其时于移动为如何?凡其时舍乐未灭者,其时有此于移动也。
优陀夷!在此,比丘由舍乐、舍苦,先已以灭喜忧,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之。优陀夷!予实说其为于不移动也。
优陀夷!在此,比丘由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之。优陀夷!予说:其为未完成也。予说:汝等应舍断之!予说:汝等应超越之!:云何为彼之超越?
优陀夷!在此,比丘由寻伺之止息、内净、心之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之,此为彼之超越也。
优陀夷!予亦说:其为未完成也。予说:汝等应舍断之!予说:汝等应超越之!云何为彼之超越?
优陀夷!在此,比丘由不染于喜,住于舍,于正念、正智,以身正受乐,圣者之所谓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之。此为彼之超越也。
优陀夷!予亦说:其为未完成也。予说:汝等应舍断之!予说:汝等应超越之!云何为彼之超越?优陀夷!
在此,比丘由舍乐、舍苦,先已以灭喜忧,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之,此为彼之超越也。
优陀夷!予亦说:其为未完成也。予说:汝等应舍断之!予说:汝等应超越之!云何为彼之超越?
优陀夷!在此比丘超越一切色想,消灭有对想,由不作意种种想故,作意:虚空为无边也。成就虚空无边处而住之,此为彼之超越也。
优陀夷!予亦说:其为未完成也。予说:汝等应舍断之!予说:汝等应超越之!予说:汝等云何为彼之超越?
优陀夷!在此,比丘超越一切虚空无边处,作意:识为无边也。成就识无边处而住之,此为彼之超越也。
优陀夷!予亦说:其为未完成也。予说:汝等应舍断之!予说:汝等应超越之!云何为彼之超越?
优陀夷!在此,比丘超越一切无边处,作意:无有任何物也。成就无所有处而住之,此为彼之超越也。
优陀夷!予亦说:其为未完成也。予说:汝等应舍断之!予说:汝等应超越之!云何为彼之超越?
优陀夷!在此,比丘超越一切无所有处,成就非想非非想处而住之,此为彼之超越也。
优陀夷!予亦说:其为未完成也。予说:汝等应舍断之!予说:汝等应超越之!.云何为彼之超越?
优陀夷!在此,比丘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成就想受灭而住之,此为彼之超越也。
优陀夷!实如是予说:非想非非想处亦舍断之。
优陀夷!此不见或细或粗之结,予对其不说舍断耶?
优陀夷曰:实不如此,世尊!
世尊说此已,悦意之具寿优陀夷大欢喜世尊之所说!

点击返回阿含经专题总目录